十二经脉2、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络功能和应用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十二经别的含义、循行特点及主要功能
络脉的含义及主要功能(别络、浮…络脉的含义及主要功能(别络、浮络、孙络)1.别络:十五别络(1)含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二经脉各一支,督、任各一支,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2)主要功能:A、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B、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C、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2.浮络(1)含义:分布在肌肤体表的络脉。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2)主要功能:沟通经脉,以输达肌表。
3.孙络(1)含义:是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
《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
”(2)主要功能:溢奇邪,通营卫。
(奇邪: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者,为奇邪。
)十二经筋的含义及功能十二皮部的含义及功能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衔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见表1-3)。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穴起止歌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时辰】【十二经穴】【起穴】【止穴】(寅)肺经手太阴出中府(腋傍)至少商(手拇)(卯)大肠手阳明起商阳(手食指)至迎香(鼻傍)(辰)胃经足阳明起承泣(目下)下厉兑(足次趾)(巳)脾经足太阴起隐白(足)上大包(腋下)(午)心经手少阴出极泉(腋下)注少冲(手小指)(未)小肠手太阳起少泽(手小指)上听宫(耳中)(申)膀胱足太阳起睛明(目内眦)下至阴(足小趾)(酉)肾经足少阴起涌泉(足心)上俞府(胸前)(戌)心包手厥阴出天池(乳后)注中冲(手中指)(亥)三焦手少阳起关冲(手名指)上丝竹空(眉尾)(子)胆经足少阳起童子髎(目锐眦)下窍阴(足四趾)(丑)肝经足厥阴起大敦(足)上期门(乳下)十二经别的含义、循行特点及主要功能十二经别:(1)含义:是十二正经别出的纵行的经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生理功能由于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有些是十二经脉循行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它一定的重要作用。
主要的有:(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并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
这样,就加强了相为表里两个经脉的内在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由于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进入体内后又都是向心性的循行,这对于扩大经络的联系和由外而内陆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条阳经,十二经别则不仅六条阳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部,而且六条阴经的经别亦上达于头部。
足三阴经的经别,在合入阳经经别之后上达头部;手三阴经经别,均经喉咙而合于头面部。
这就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由于十二经别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因而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
例如,足太阳经脉并不到达肛门,但该经的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足太阳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取以治肛门病。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之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脏相联系。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经过手腕,止于大拇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濡养皮毛。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前臂外侧经过手腕,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大肠,通便泻火,清热解毒。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面部经过嘴唇和颊部,沿着前胸经过胸腹,止于足胫部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胃经,消化食物,运化水谷。
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胫部内侧,沿着腿部内侧经过膝关节,止于大脚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脾经,运化水谷,濡养四肢。
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内臂经过掌心,止于小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经,调节血液循环,主宰情志。
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沿着手臂背侧经过肩部,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小肠,分清浊气,改善消化和吸收。
七、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头部经过背侧,沿着脊柱后面经过臀部,止于小腿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膀胱,排除废物,调节水液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腿外侧,沿着内踝后方经过脚背,止于小趾。
主要作用是主管肾经,调节水液代谢,濡养生殖系统。
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手臂内侧经过掌心,止于中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脏包络,保护心脏,调节情绪。
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沿着手背经过手臂外侧,止于颞部。
主要作用是主管三焦经络,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功能。
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颞部,沿着头部经过外眼角,沿着颈部经过胸腹,止于脚背。
主要作用是主管胆经,调理消化,解毒。
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脚背,沿着腿部内侧经过髌骨,沿着外生殖器经过腹股沟,止于大拇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肝经,调节血液循环,疏泄情志。
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度和功能,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人体十二条经络奇经八脉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2条经络穴位309+任脉24+督脉28=361)1 手太阴肺经由胸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功能: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主穴位: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1、中府:位置胸骨旁开6寸作用治疗气不足、腹胀、咳喘,消化不良(脾肺之气汇集之处)2、天府:位置腋横纹下3寸作用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
治疗过敏性鼻炎3、尺泽:位置肘横纹靠外侧作用补肾的穴位,治疗高血压,哮喘(肺经属金,此穴为金中水穴)4、孔最:位置掌横纹上7寸(8指加拇指)作用主管所有的毛孔,治痔疮要穴,鼻出血、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5、列缺:位置两合谷相对食指尖凹陷处作用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古有话:头项寻列缺)6、经渠:位置肘横纹外桡骨头靠肩向旁,揉此穴宜外推或上顶作用治疗咳嗽的要穴虚寒性、肺热性咳嗽通治7、太渊:位置肘横纹下,宜用拇指横过来咯此穴或来回挫作用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汇穴,可治疗静脉曲张等。
8、鱼际:位置掌外侧拇指下边缘作用治疗热性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症9、少商:位置拇指外侧指甲根处作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宜刺血(外感风寒或肾虚引起的通治)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疾病的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别,鱼际拇指白肉际,少商甲角如韭叶。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2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它能够联系和调节各个器官、组织和经络络络的运行。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由十二正经络和八个奇经络组成。
经络的作用与功效是广泛且多样的,下面将对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臂部和手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部的活动功能。
手太阳经有助于消除手臂和手部的寒湿邪气,舒缓手臂和手部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2.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和手背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背的活动功能。
手阳明经能够加强手臂和手背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手臂和手背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阳明经能够消除腿部和足部的湿气,改善腿部和足部的循环,缓解腿部和足部的水肿、疼痛等症状。
4.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太阳经具有温阳、祛寒、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腿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腿部和足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5. 脾经:脾经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
脾经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膀胱和小肠的功能。
6. 肺经: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肺经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肺部的功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7. 心经:心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状态。
心经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焦虑、抑郁等症状。
8. 肝经:肝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状态。
肝经能够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脾气暴躁、易怒等症状。
9. 肾经:肾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
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多图】
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多图】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前 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多图】简单介绍经络循行,包括路线、分支和表里关系等。
其中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分别的介绍,附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
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而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
经络是人体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的有序轨道。
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穴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
这就是中医养生治病的玄妙之处。
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捶胸顿足”。
人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足。
为什么呢?因为胸口有一个穴位叫膻中穴。
人悲痛时,气就郁结于此。
敲打膻中穴,就可以把郁气震出来,心情就会改善。
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对身体机能的自我调节。
大家不妨试一试。
顾客拒绝时不用生气,回来拍这么一会儿,气震开了,心情就会变得舒畅。
为什么要顿足呢?因为咱们脚底下有涌泉穴。
顿足可以打开涌泉穴,令肾的精气充沛。
肾精气振奋升起,人就会从郁闷之气中解脱出来。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入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支派者为络。
”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是纵行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大小分支。
经络内属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皮毛和筋肉的通道。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内容
十二经脉内容经络系统基本内容1.经络系统组成: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起到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联系的作用。
(3)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4)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对十二正经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5)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别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名称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少。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表里相合关系: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
分布位置:人体上肢内侧为阴,分布有手三阴经(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为阳,分布有手三阳经(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下肢内侧为阴,分布有足三阴经(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外侧为阳,分布有足三阳经(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中医学基础经络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头(面)
手三阳经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阳经
交足三阴经;
腹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足
2、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阳)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
主要内容:
一 、经络学说概述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 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支:从胃别出,上 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 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
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 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 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 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 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 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 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 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 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 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 封穴Liv4: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 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 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 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 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 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 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 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 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 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 于头顶部。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2023最新版)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正文:一、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⒈手太阴肺经:起于手太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交脉,沿前臂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肺脏功能,促进呼吸气血运行。
⒉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阳明经,沿前臂经过肘部,与手太阴肺经相互交脉,沿上臂至肩胛骨下缘。
主要起排毒作用,调节大肠功能。
⒊足阳明胃经:起于足阳明经,沿大腿前外侧至膝盖,再沿胫骨前缘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促进胃肠蠕动。
⒋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太阴经,沿腿内侧至膝盖,再沿腿前内侧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太阳经,沿上臂外侧至肩胛骨,再沿前臂外侧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小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
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少阳经,沿耳后至颈部,再沿肩胛骨外侧至手外侧。
主要调节三焦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太阳经,沿后腿背侧至头顶,再沿脊柱背侧至尾骨。
主要作用是调节膀胱功能,促进尿液排出。
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少阳经,沿颊部至头顶,再沿颈部至腹侧,最后沿大腿外侧至足背。
主要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分泌。
⒐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厥阴经,沿手臂内侧至心口,再沿心脏周围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心包功能,促进心脏循环。
⒑手少阴心经:起于手少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再沿上臂内侧至腋窝,最后沿胸部至心脏。
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1⒈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厥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血液排毒。
1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少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肾脏功能,促进体液代谢。
二、经络养生⒈合理饮食:根据各经络的作用特点,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如多食用肺、脾、肾对应的食物,有益于相应的经络功能。
⒉适当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活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如太阳小肠经的调节可通过做手臂外旋运动。
⒊穴位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如按摩合谷穴可以调节胃经的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人体的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经络图
人体的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经络图
体的经络由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构成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qiao1)脉、阳蹻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奇经八脉
GIF。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十二皮部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经络分的十二个部区。
《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
详各该条。
皮部的概念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
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
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
《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
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称为六经皮部。
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因而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大。
六经皮部与诊治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
皮部诊察法:又称诊络法,主要是审察皮肤和络脉的颜色变化,属中医学色诊的一项内容。
《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
”近代在皮部色诊的基础上,又有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反应,皮肤的感觉差异和导电量变化等,作为诊断的一种方法,这是皮部外诊法的发展。
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以及非针刺的多种外治法。
《灵枢·官针》以刺皮为主的刺法就有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
皮肤针的叩刺和腕踝针的沿皮刺,都结合皮部的分区应用。
再如皮内针法、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以及刺络拨罐等法的应用,都是基于同一原理。
皮部的分区为刺灸法的应用扩大了范围。
六经皮部与辨证《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
”意指从皮、脉、筋、骨的不同部位分析疾病的特点及发展变化。
十二经脉PPT课件
有关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与经络系统 二、经络与临床
一、经络与经络系统
1、经络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 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 导信息的通道,是组成人体结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联系周 身调节机体的一种组织或实体(人体主要由脏 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组成),是血管、神 经、体液等功能的综合体现。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 脉”与“络脉”两个部分。“经”,即路径、 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 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与 “络”纵横交错、互相衔接,像网络一样遍布 全身,组成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
(二)经络与针灸临床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 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自身独特 的理、法、方、穴),其内容包括经络、 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等部分。 中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两大类。针灸是最常用的外治法,被广泛 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素问》;“微针治 其外,汤液治其内。”
奇经八脉主要作用: 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 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 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 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 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 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奇经与正经的区别 1、正经和脏腑均有直接联 系,而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 联系; 2、奇经无表里属络关 系; 3、奇经不参与流注,除任、 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奇经八脉
概念 奇:异,不同的意思。即有别于正经的一类经 脉,共有8条,(故称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络脏腑,又无表 里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冲、带、跷、维6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 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中医)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体,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官窍、皮肤,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的,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行于人体的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又分别络属于一脏或一腑,故有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的作用。
它们不同于十二经脉遍布全身,不似十二经脉与脏腑直接属络,也无表里相配关系。
3.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上下的十二经脉中分离出来(离),均向心走入体腔深部,与所属络的表里脏腑联系(入);然后在头项部浅出体表(出),阳经经别合于阳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上(合)。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手足三阴三阳共形成六对,称为“六合”。
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示意图(二)络脉1.别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称十五络脉,或称为十五别络。
其名称各自以别出之处的腧穴而命名。
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部、背部和侧胸部的经气,从而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2.浮络是浮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其分布广泛,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三)连属部分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总论2
二、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十五络脉
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络脉理论的临床意义
1、对络脉疾病的认识 2、观察络脉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3、用络脉理论指导临床针刺络脉的方法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 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 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 统。 2、特点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 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 体表,不入内脏。
十二经筋
3、作用 ①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 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②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③病候记载都属于筋肉方面的疾病。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 ②奇经八脉虽别道奇行,但它有一定的 整体性。 ③奇经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却阴阳互根。 ④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室中基教研室教师宋述财2005年5月14日
1.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难点:十二经脉循行包括直行和分支。
教学辅助
手段(挂
图、模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幻灯、多
媒体等)
可播放录像带,投影膜片等。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1.经络与血脉的关系?
2.经络与神经、肌腱的关系?
课外参考文献或目录
《灵枢》、《素问》、《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针灸大成》
5.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6.了解经络功能和应用。
主要内容
与
时间分配
1.介绍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约10分钟)
2.讲解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约50分钟)
3.介绍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约20分钟)
4.简介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约20分钟)
5.简介经络生理功能和应用。(约20分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十二经脉2、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络功能和应用
授课时数
3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统编7版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2.熟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3.熟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熟悉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