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公式》教案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公开课教案
四、布置作业
tan(nπ+ )=tan
过程精简 自带符号 2.思考 2: 利用角 的三角函数值,你还能得到哪些角的三角的函数值?
公式五:
sin( ) cos 2 cos( ) sin 2 sin( ) cos 2 cos( ) sin 2
教 学 过 程
sin( ) sin cos( ) cos tan( ) tan
公式四:
sin( ) sin cos( ) cos tan( ) tan
它们的记忆口诀是:把 看成锐角,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作业讲评
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课题 授课时间:2015 年月日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1、 通过对诱导公式一、二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归纳能力; 2、 经历诱导公式五、六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能初 步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领会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广泛性,了解诱导公式就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几何 特征关系的代数表示,从而对诱导公式能够达到属性结合的认识高度。 诱导公式五、六的推导探究,诱导公式的应用 发现终边与角 的终边关于直线 y x 对称的角与 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 回顾旧知 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诱导公式? 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到公式四,这几个公式分 别体现了角 与角 、 、 之间的关系: 公式一: 公式二: 公式三:
sin(2 k ) sin cos(2 k ) cos tan(2 k ) tan
授课班级:班
《诱导公式(二)》教案
1.2.4诱导公式(二)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α+π1)k +2(,α2π+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诱导公式及其探求思路,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的求解、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三角恒等式的证明;2.通过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以及信息加工能力、运算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四组诱导公式及这四组诱导公式的综合运用.难点:公式(四)的推导和对称变换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 三、教学方法先由学生自己看书,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讲授再现概念,通过练习理解概念,完成教学.+-=-=x x9017)cos(9017)sin17 480︒)+cos(-330︒)5.3.2同角三角比的关系(2)诱导公式【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五组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记忆方法.2.在理解、记忆五组诱导公式的基础上,会运用这些公式求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值,并会进行一般的三角关系式的化简和证明.3.加深理解化归思想,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完善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教学重点】五组诱导公式的记忆、理解、运用。
【教学难点】五组诱导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与6π终边相同角α的集合如何表示?αsin 与6sin π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β终边相同角α的集合如何表示?αsin 与βsin 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βα,其它的五个三角比数量关系又如何呢?【问题探究】诱导公式一:文字叙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个三角函数的值相等.sin(k·360°+α)=sinα,cos(k·360°+α)=cosα, tan(k·360°+α)=tanα,cot(k·360°+α)=cotα.(k ∈Z )试求出sin 2016°的值.由公式一:sin 2016°=sin(5×360°×216°)=sin 216° 问题二:如何求出进一步sin 216°的值诱导公式二:①同名函数关系;②符号规律:右边符号与180°+α角所在象限(第三象限)角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 sin(180°+α)=-sinα, cos(180°+α)=-cosα,tan(180°+α)=tanα, cot(180°+α)=cot α.诱导公式三:①同名函数关系;②符号规律是:右边符号与-α所在的第四象限角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sin(-α)=-sinα,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诱导公式四:sin(180)sin αα-=;cos(180)cos αα-=-. t sin(180)sin αα-=;cos(180)cos αα-=-(1)请学生自行仿上节课的推导方法得出它们的关系。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2课时) 精品教案
1.1.1 诱导公式(二)
【课题】:诱导公式(二)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单位圆推导诱导公式,特别是学习从单位圆的对称性鱼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问题(任意角α的三角函数值与
2
π
α-,
2
π
α+等三角函数值之间有内在联系),提出研究方法(利用坐标的对称性,从
三角函数定义得出相应的关系式);
2、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恒等式证明,并从中体会未知到已知、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3、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诱导公式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的探究,运用诱导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提高数学内部联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发现圆的几何性质(特别是对称性)与三角函数性质的联系,特别是直角坐标系内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点得性质与(
2
π
α±)的诱导公式的关系。
【课前准备】:三角板、圆规、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2
π。
高中数学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2课时)优秀教案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2课时〕导学案【课前要点梳理】1.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2.同角三角函数的根本关系式(1)平方关系:sin 2α+cos 2α= 〔α为任意角〕. (2)商数关系: =sin αcos α ⎝ ⎛⎭⎪⎫α≠k π+π2,k ∈Z .【课堂互动探究】题型一 整体代换,利用角之间的关系求值典例1 〔1〕计算54cos53cos 52cos5cosππππ+++= . (2)假设534sin =+)(πθ,则)4(cos πθ-= . (3)316cos =-)(απ,求)(απαπ-⋅+32sin )65(cos 的值.小结:对于一些给值(式)求值问题,要注意角与未知角的关系,即发现它们之间是否满足互余或互补,假设满足,则可以进行整体代换,用诱导公式求解. (1)常见的互余关系:π3-α与π6+α;π3+α与π6-α;π4+α与π4-α等. (2)常见的互补关系:π3+α与23π-α;π4+α与34π-α等. 【针对训练1】1.213sin =-)(απ,则)6(cos απ+= .2.3175cos =+)(。
α,则)(。
αα-+105cos )15-sin(的值是〔 〕 A.31 B.32 C. 31- D.32-【思考诊断】典例1〔2〕中,534sin =+)(πθ,求得)4(cos πθ-=.假设534sin =+)(πθ,且α为第四象限角,则)4(tan πθ-= .题型二 诱导公式与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的综合应用 典例2 〔1〕假设21sin =+)(απ,)0,2(πα-∈,则)(απ-tan = . 变式:假设21sin =+)(απ,则)(απ-tan = .〔2〕+。
1sin 2+。
2sin 2+。
3sin 2。
89sin 2+ = .小结:解决与诱导公式有关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或者求值问题,关键是正确地应用诱导公式把不同角问题转化为同角问题来处理,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进行化简或者求值.〔统一角,统一函数名〕【针对训练2】1.+。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案【篇一:《诱导公式二》教案(新)】5.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二~四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类比、归纳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引导、发现,让学生感受数学探索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三~四的推导过程及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单位圆的对称性和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推导过程中数形关系的转换,符号的判定。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归纳:利用公式一,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00~3600范围内的三角函数值.公式二可将负角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正角的三角函数值,其中锐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查表计算:[新课引入]问题4:而对于900~3600范围内的三角函数值,如何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我们本节课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新课讲授]1思考5:公式三: sin(???)??sin?cos(???)??cos?tan(???)?tan?思考7:该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公式四:sin(???)?sin?cos(???)??cos?tan(???)??tan?思考2:如何根据三角函数定义推导公式四?思考3:公式三、四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理论升华整体建构以上公式统称为诱导公式(或简化公式).这些公式的正负号可以用口诀:“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来记忆.利用它们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巩固知识典型例题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5.5.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1)tan225? (2)sin660?(3)cos495?(4)tan1.诱导公式都是恒等式,即在等式有意义时恒成立.2.以诱导公式一~四为基础,还可以产生一些派生公式,3.利用诱导公式一~四,可以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其基本思路是: (1) 任意负角的任意三角函数 , (2) 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布置作业继续探究](1)阅读:教材章节5.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三、四》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三、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诱导公式”包括5组公式,即诱导公式二至六,本单元的知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本单元分为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探究诱导公式二、三、四,并围绕圆的对称性提出要研究的相关问题,形成研究的思路.2.内容解析我们知道,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借助于单位圆得出的,之后又借助于圆的几何性质得出了三角函数的部分性质,即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圆有丰富的性质,对称性是圆的重要性质,如果用三角函数表示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就可将这些对称性表示为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角的基本构成元素就是顶点、始边、终边,在三角函数这一章的研究中,为了方便,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因此变化的只有角的终边.首先从形的角度,研究圆的对称性,假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点1P 关于圆心或特殊直线的对称点为Q ,根据单位圆上这两个点的对称性,可以写出以OQ 为终边的角与角α的关系.接下来从数的角度,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建立对称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得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即诱导公式.由此可见诱导公式的本质就是圆的对称性的代数表示.对于πα+,π2α+还可以从旋转对称的角度认知它们,与从轴对称认知的本质一致,而这样认知与诱导公式一,及后续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研究就一致了.因此这种变式为后续利用旋转对称性探究两角差的余弦作了铺垫.可见,本单元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決问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很好的载体.在数学史上,求三角函数值曾经是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数学家制作了锐角三角函数值表,并通过公式,将任意角转化为锐角进行计算.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工具方便地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所以利用这些公式的“求值”已不是重点,但是研究这些公式时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決三角函数的各种问题中却依然有重要作用.在本单元中,利用诱导公式解決问题,重要的是观察计算对象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诱导公式,确定恰当的求解路线,并实施计算求解问题.因此本单元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很好的载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究诱导公式,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此外,为了使学生尽快熟悉并形成使用弧度制的习惯,在诱导公式中全部采用了弧度制.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经历诱导公式的探究过程,积累应用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方法研究三角函数性质的经验,提升直观想象核心素养.(2)初步应用诱导公式解決问题,积累解题经验,提升数学运算核心素养.2.目标解析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出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结合单位圆的特殊对称性——关于原点对称和特殊直线对称,学生能分别画出相应的对称点Q,并利用圆的对称性给出坐标间的关系,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用角表示两个点的坐标,并能求出以OQ为终边的角与角α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即诱导公式.(2)学生能利用诱导公式进行化简、计算和证明.特别是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根据运算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式,确定恰当的求解方案,并能正确求解.在解题的基础上,能概括出利用诱导公式求解的一般程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单元就单个知识点而言,比较好理解.但是公式比较多,当学生应用和记忆时会出现困难或者混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诱导公式的有效识记和应用.为破解这一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单位圆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理解诱导公式的本质:圆的对称性的代数化,三角函数的性质.学生能主动地依托单位圆,想象着它的对称性,就可以准确的记忆诱导公式.对于公式的应用,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要形成一定的求解程序,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学生在理解诱导公式时,总是有思维定势,以为α是锐角,于是导致解题时,通过角所在象限判断诱导公式的符号出错.所以本单元的第二个难点是:诱导公式中角α可以是任意角的理解.为破解这一难点,在推导诱导公式时要充分地应用变式.比如在推导公式二时,点1P 的位置一般选在第一象限,获得公式后,可以变化点1P 的位置,让学生观察:点1P 的位置变化时,点2P 与点1P 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并抽象概括出这两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与点1P 的位置无关.因此公式中的角α可以是任意角.在此基础上,配以具体题目,让学生感受这种概括的正确性.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单位可利用作图软件,画图呈现如上所述的对称性,并动态演示当点1P 的位置变化时对称点的坐标与它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不变.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是借助于单位圆给出的,并根据定义得出了公式一,刻画“周而复始”这种変化规律及其几何意义.之后借助于单位圆的几何特征,获得了同一个角的三个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对称性是圆的重要性质,而对称性(如奇偶性)也是函数的重要性质.由此想到,我们可以利用圆的对称性,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1:如图5.3-1,在直角坐标系内,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1P ,作1P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2P .(1)以2OP 为终边的角β与角α有什么关系? (2)角β,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1,然后展示,师生帮助一起完善和梳理思路. 如图5.3-2,以2OP 为终边的角β都是与角πα+终边相同的角,即2ππβα=++()k ∈Z ()k .因此,只要探究角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可.设111P x y (,),222P x y (,).因为2P 是点1P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所以2121x x y y =-=-,.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1111sin cos =tan y y x x ααα==,,; 2222sin πcos πtan πy y x x ααα+=+=+=(),(),().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如何将圆的一个特殊的对称性:在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代数化,并得到诱导公式二.并以此问题作为研究方法的示范,为进一步提出、分析、解決问题做好奠基工作.追问1:如果点1P 在第二象限,那么点2P 的坐标与点1P 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点1P 在y 轴负半轴上呢?在其他位置呢?据此,公式二中的角α的终边可以在什么位置?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给出解答:不论点1P 在哪里,点2P 的坐标与点1P 的坐标之间的关系都不変,即公式二对任意角α都成立.追问2:探究公式二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哪些步骤?每一步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给出回答,教师进行归纳:第一步,根据圆的对称性,建立角之间的联系,从形的角度入手研究.第二步,建立坐标之间的关系.将形的关系代数化,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第三步,根据等量代换,得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即公式二,体现了联系性. 追问3:角πα+还可以看作是角α的终边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给出回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角π得到的.设计意图:追问1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角α的任意性,追问2旨在提炼方法,追问3则渗透圆的旋转对称性,为后面几个公式的探索在方法上做好铺垫.(二)类比探索,整体认知问题2: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类比问题1你能说出单位圆上点1P 的哪些特殊对称点?并按照如上问题1总结得到的求解步骤,尝试求出相应的关系式.师生活动: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尽量多地写出点1P 的对称点,然后展示交流,之后再将之代数化,最后得到相应的诱导公式.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越教科书中的研究内容,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可以顺其自然保留,但是不作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教师不需要增加.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点1P 关于坐标轴的对称点;之后关于特殊直线的对称点,比如y x =;教师启发之后会想到经过两次对称得到的对称点.学生可能的答案有单位圆上点1P 的特殊对称点:第一类,点1P 关于x 轴、y 轴的对称点;第二类,点1P 关于特殊直线的对称点,如y x =,y x =-;第三类,点1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再关于特殊直线的对称点,或者点x 轴关于特殊直线的对称点,再关于坐标轴的对称点等等.接下来,针对如上结论,从第一类到第三类依次解決,本课时可以先解決第一类.如图5.3-3,作1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3P ,以3OP 为终边的角β都是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即2πk βα=+-()∈Z ()k .因此,只要探究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可.设333P x y (,),因为3P 是点1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所以3131x x y y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1111sin cos =tan y y x x ααα==,,; 3333sin cos tan y y x x ααα-=-=-=(),(),().如图5.3-4,作1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4P ,以4OP 为终边的角β都是与角πα-终边相同的角,即2ππk βα=+-()∈Z ()k .因此,只要探究角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可. 设444P x y (,),因为4P 是点1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所以4141x x y y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1111sin cos =tan y y x x ααα==,,; sin sin αα-=-(), cos cos αα-=(),4444sin πcos πtan πy y x x ααα-=-=-=(),(),().追问4:公式三和公式四中的角α的终边可以在什么位置? 预设答案:角α是任意角.设计意图:类比问题1,进一步探索发现.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设计,给了学生自主的时空,鼓励他们多角度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类比问题1进行分析,解決问题.强化将单位圆的对称性代数化这种研究思路.(三)初步应用,建立程序 例1 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cos225°; (2)8πsin 3; (3)8πsin 3-(); (4)tan 2040ο-(). 追问5:题目中的角与哪个特殊角接近?拆分之后应该选择哪个诱导公式?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展示交流,注重展示其思考过程,教师帮助规范求解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有理地解決问题.问题3:由例1,你对公式一~四的作用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你能自己归纳一下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步骤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之后展示交流.利用公式一~公式四,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一般可按如下图步骤进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求解过程,提炼解题经验,明确从负角转化为锐角的程序,提高自觉地、理性地选择运算公式的能力,提升数学运算素养.例2 化简:cos 180sin 360tan 180cos 180ααααοοοο++()()(--)(-+).sin πsin αα-=(), cos πcos αα-=-(),追问6:本题与例1的异同是什么?由例1总结出的求解程序在此如何应用?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展示交流,注重展示其思考过程,教师帮助规范求解过程.设计意图:巩固习题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转化能力.(四)梳理小结,深化理解问题4:诱导公式与三角函数和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获得了怎样的研究问题的经验?师生活动:学生自主总结,展示交流.(1)诱导公式是圆的对称性的代数化,是三角函数的性质.(2)学到了三组诱导公式,研究方法是数形结合,注重联系.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基本知识,总结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硏究铺路奠基.(五)布置作业,深入研究(1)类比第一类问题的解決,即诱导公式二、三和四的探索发现过程,完成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写出你的研究小报告,报告中先写出问题,再写出答案,并在下节课展示交流.(2)完成教科书P191练习,注重应用总结出来的程序.六、目标检测设计计算下列三角函数值:(1)cos420ο-();(2)7πsin6-();(3)tan1140ο-();(4)77πcos6-();(5)tan315ο;(6)11πsin4-().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诱导公式(二)》教案
1.2.4诱导公式(二)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α+π1)k +2(,α2π+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诱导公式及其探求思路,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的求解、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三角恒等式的证明;2.通过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以及信息加工能力、运算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四组诱导公式及这四组诱导公式的综合运用.难点:公式(四)的推导和对称变换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 三、教学方法先由学生自己看书,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讲授再现概念,通过练习理解概念,完成教学.+-=-=x x9017)cos(9017)sin17 480︒)+cos(-330︒)5.3.2同角三角比的关系(2)诱导公式【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五组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记忆方法.2.在理解、记忆五组诱导公式的基础上,会运用这些公式求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值,并会进行一般的三角关系式的化简和证明.3.加深理解化归思想,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完善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教学重点】五组诱导公式的记忆、理解、运用。
【教学难点】五组诱导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与6π终边相同角α的集合如何表示?αsin 与6sin π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β终边相同角α的集合如何表示?αsin 与βsin 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βα,其它的五个三角比数量关系又如何呢?【问题探究】诱导公式一:文字叙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个三角函数的值相等.sin(k·360°+α)=sinα,cos(k·360°+α)=cosα, tan(k·360°+α)=tanα,cot(k·360°+α)=cotα.(k ∈Z )试求出sin 2016°的值.由公式一:sin 2016°=sin(5×360°×216°)=sin 216° 问题二:如何求出进一步sin 216°的值诱导公式二:①同名函数关系;②符号规律:右边符号与180°+α角所在象限(第三象限)角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 sin(180°+α)=-sinα, cos(180°+α)=-cosα,tan(180°+α)=tanα, cot(180°+α)=cot α.诱导公式三:①同名函数关系;②符号规律是:右边符号与-α所在的第四象限角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sin(-α)=-sinα,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诱导公式四:sin(180)sin αα-=;cos(180)cos αα-=-. t sin(180)sin αα-=;cos(180)cos αα-=-(1)请学生自行仿上节课的推导方法得出它们的关系。
《诱导公式》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
《诱导公式》教学设计第2课时1.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以及所学的诱导公式,推导出诱导公式(五)到(八).2.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恒等式证明,并从中体会未知到已知、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教学重点:诱导公式及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和角的旋转、对称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及应用.一、整体概述二、探索新知1.问题情境问题2: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两个锐角之和为90 时正弦和余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因为 与 中,与一个角相邻的直角边是另一个角相对的直角边,所以sin =cos αβ,cos =sin αβ.那么,这一关系式对任意角是否也成立呢?你能通过考察 与2-πα的终边之间的关系来得出一般结论吗?系.2.新知探究知识点1 角α与2π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问题3:对于任意一个角α来说, 角α与2π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由此你能得到它们的正弦、余弦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据此可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由它终边上的点决定. 师生一起探讨:如图所示,设α与2πα-的终边与单位圆分别交于P 和'P ,则 (cos ,sin ,(cos(),sin())22P P '--)ππααααα和2πα-的终边关于角()224+-=πααπ的终边所在的直线(即直线y =x )对称,所以点P 与点P '关于直线y =x 对称,所以有sin()cos ,cos()sin 22-=-=ππαααα. 教师总结:诱导公式(五) sin()cos 2cos()sin 2-=-=πααπαα【想一想】诱导公式(五 )有什么作用呢?预设的答案:利用公式(五),我们可以用0~90o o 的三角函数值表示为0~45o o 的三角函数值. 知识点2 角α与2+π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问题4:对于任意一个角α来说, 角α与2+πα的正弦、余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我们能否利用学过的诱导公式得出角α与2+πα的正弦、余弦之间的关系呢?sin()sin[()]cos()cos 22+=--=-=ππαααα,()()cos()cos[]sin sin 22ππ+=--=-=-αααα. 教师总结:诱导公式(六):sin()cos 2cos()sin 2+=+=-πααπαα追问:如何从角的转化变形以及变换的几何含义来理解诱导公式(六)呢?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角的转化变形:()αα--→+2π2π, 变换的几何含义:角α+2π的终边可以看作:是由角α的终边关于x 轴的对称得到角α-的终边,再关于直线y x =对称得到的(如图).知识点3 角α与32+π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问题5:对于任意一个角α来说, 角α与32+πα的正弦、余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结合公式四和公式六可得:sin()sin[()]sin()cos 2223πππ+=π++=-+=-αααα; cos()cos[()]cos()sin 2223πππ+=π++=-+=αααα. 教师总结:诱导公式(七):sin()cos 2cos()sin 23π+=-3π+=αααα 追问:如何从角的转化变形以及变换的几何含义来理解诱导公式(七)呢?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角的转化变形:)(αα++→+2ππ23π, 变换的几何含义:角2α3π+的终边可以看作是:是由角α的终边关于x 轴的对称得到角α-的终边,再关于直线y x =对称得到的α+2π的终边,最后再关于原点对称得到的(如图).知识点4 角α与32-π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π2+的终边π2+问题6:对于任意一个角α来说, 角α与32-πα的正弦、余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结合公式四和公式五可得:sin()sin[()]sin()cos 2223πππ-=π+-=--=-αααα; 3cos()cos[()]cos()sin 222πππαπααα-=+-=--=-. 教师总结:诱导公式(八):sin()cos 23πcos()sin 23π-=--=-αααα 追问:如何从角的转化变形以及变换的几何含义来理解诱导公式(八)呢?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角的转化变形:)(αα-+→-2ππ23π, 变换的几何含义:角2α3π-的终边可以看作是:由角α的终边关于直线y x =对称得到2απ-的终边,再关于原点对称得到的(如图).教师总结:八组诱导公式可以总结为如下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前四组公式的特点:符号看象限,函数名不变;后四组公式的特点:符号看象限,函数名改变. 事实上,这8组诱导公式可概括为2k απ⋅±()k ∈Z 的各三角函数值. 当k 为偶数时,得到角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当k 为奇数时,得到角α的余名三角函数值,然后特别需要注意,在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设计意图:综合八个诱导公式总结出诱导公式的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初步应用例1 求下列各值(1) sin120o (2)cos135o (3)19cos()4π-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点评.预设的答案:(1)sin120sin(9030)cos302o o o o =+==(2)cos135cos(9045)sin 45o o o o =+=-=(3)191933cos()cos cos(4)cos cos()sin 4444424ππππππππ-==+==+=-=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进一步巩固诱导公式(六)以及培养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例2 计算()sin 36cos54sin108cos162-+++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点评.预设的答案:()sin 36cos54sin108cos162-+++()()()=sin 36cos 9036sin 9018cos 18018-+-+++-sin36sin36cos18cos180=-++-=.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进一步巩固诱导公式,以及灵活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培养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例3 化简:()()αααα-++-πcos πsin )2πcos()2π3sin(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预设的答案:()()()()()()3ππsin()cos()cos sin 221sin πcos πsin cos -+--==+---αααααααα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进一步巩固诱导公式以及灵活选用公式进行化简.例4 求证:cos(2020+sin(2tan(233cos(π)sin(π)22πθπθπθθθ---+-)))=-tan θ.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点评.预设的答案:左边=cos(sin(tantansin(cosθθθθθθ--=--)))=右边,所以结论成立.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进一步巩固诱导公式以及选用公式进行证明,培养学生数学运算核心素养和逻辑推理素养.练习:第33页练习A3,4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1.板书设计:7.2.4 诱导公式(2)诱导公式(五)诱导公式(六)诱导公式(七)诱导公式(八)例1 例2 例3例42.总结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1.诱导公式的作用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使用过程中的关键:一是符号问题,二是函数名称问题.要熟记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并在解题过程中去理解和掌握.2.由诱导公式可以看出,在三角函数中,角和三角函数值之间是多值对应关系,一个角对应一个三角函数值,而一个三角函数值则对应多个角.作业:教科书第33页练习B 2,3(3),4,5.。
诱导公式二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二的基本概念和推导过程。
- 能够熟练运用诱导公式二进行三角函数值的化简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 通过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诱导公式二的推导过程。
- 诱导公式二在三角函数化简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二的灵活运用。
- 在实际计算中识别和应用合适的诱导公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 三角函数图表- 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课件- 学生练习题2. 学生准备:- 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化简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
2. 提出诱导公式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推导过程。
(二)新课讲解1. 诱导公式二的推导:- 通过观察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 利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推导出诱导公式二。
2. 诱导公式二的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展示诱导公式二在三角函数化简中的应用。
- 强调在应用诱导公式二时,要注意角度的转换和符号的处理。
(三)课堂练习1. 小组合作练习:- 学生分组,共同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 个体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诱导公式二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诱导公式二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加深对诱导公式二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3. 学生对诱导公式二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示范教学方案
《5.3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利用定义推导出诱导公式(2π±α的正弦、余弦、正切);通过经历诱导公式的探究过程,积累应用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方法研究三角函数性质的经验,发展直观想象素养.2.初步应用诱导公式解决问题,积累解题经验,发展数学运算素养.教学重点: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究诱导公式,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有效识记和应用.PPT 课件.资源引用:【知识点解析】诱导公式五和六的认识 【知识点解析】5.3 诱导公式知识导图(一)新知探究引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将圆的对称性代数化就得到了诱导公式,这些都是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本节课沿着上一节课的思路继续进行.问题1:通过圆关于原点、x 轴、y 轴对称,我们得到了诱导公式二、三、四,你还能找到一些特殊的直线对称,或者两次对称,类比前面的方法,写出相应的问题,并解决吗?试一试.预设的师生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挑选如下内容进行展示.其他拓展内容视情况而定,可以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课下交流.预设答案:(1)提出问题:如图1,点P 1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学重难点 ◆◆ 教学目标图2P 5,以OP 5为终边的角β与角α有什么关系?角β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如图1,以OP 5为终边的角β都是与角2π-α终边相同的角,即β=2k π+(2π-α)(k ∈Z ).因此,只要探求角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可. 设P 5(x 5,y 5),由于P 5是点P 1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可以证明:x 5=y 1,y 5=x 1.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sin (2π-α)=y 5,cos (2π-α)=x 5. 从而得 公式五 (2)提出问题:如图2,点P 1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P 5,再作P 5关于y 轴的对称点P 6,又能得到什么结论?以OP 6为终边的角β与角α有什么关系?角β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解:接上一题.如图2,以OP 6为终边的角β都是与角2π+α终边相同的角,即β=2k π+(2π+α)(k ∈Z ).因此,只要探求角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可. 设P 6(x 6,y 6),由于P 6是点P 5关于y 轴的对称点,因此有:x 6=-x 5,y 6=y 5.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sin (2π+α)=y 6,cos (2π+α)=x 6. 从而得 公式六 (3)提出问题:如图3,点P 1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P 7,再作P 7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P 6,又能得到什么结论?以OP 6为终边的角β与角α有什么关系?角β与角α的三角函sin (2π+α)=cos α, cos (2π+α)=-sin α. sin (2π-α)=cos α, cos (2π-α)=sin α.图4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解:略.★资源名称:【知识点解析】诱导公式五和六的认识★使用说明:本资源展现“诱导公式五和六的认识”,辅助教师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适合教师课堂进行展示.注:此图片为“知识卡片”缩略图,如需使用资源,请于资源库调用. 追问:除了上面的两次对称关系,角2π+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还具有怎样的对称性?据此你将如何证明公式六?预设的师生活动:如果有学生提前想到了就延续前面的展示活动,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则由教师提出这个追问,促进学生思考.预设答案:角α的终边旋转2π角,就得到角2π+α的终边. 如图4,由两个三角形全等易得点P 8与P 1坐标间关系,进一步可得公式六.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1,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圆具有丰富的对称性,另一方面,让他们通过类比,不断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问题2:回顾利用公式一~公式四,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并且建立了流程图的求解程序,那么公式五或公式六的作用是什么?可能在哪个环节用到这两组公式?预设的师生活动:在学生思考展示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并完善.预设答案:利用公式五或公式六,可以实现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相互转化.如图5所示可以在变成锐角的过程中发生作用.公式一~六都叫做诱导公式(induction formula).设计意图:基于前述的求解程序,进行理性思考,完善求解程序,帮助学生提升运算素养.例3 证明:(1)sin ⎪⎭⎫ ⎝⎛-α2π3=-cos α;(2)cos ⎪⎭⎫⎝⎛+α2π3=sin α.例4 化简:()()()()()⎪⎭⎫⎝⎛+----⎪⎭⎫⎝⎛-⎪⎭⎫ ⎝⎛++-αααααααα2π9sin πsin π3sin πcos 2π11cos 2πcos πcos π2sin . 追问:观察题目中的角,对比诱导公式,根据图4,应该怎样化简转化为公式的形式? 预设的师生活动:学生更具问题的引导,独立思考,并求解.学生展示时紧扣图4进行. 预设答案:例3 证明:(1)sin ⎪⎭⎫ ⎝⎛-α2π3=sin ⎥⎦⎤⎢⎣⎡⎪⎭⎫ ⎝⎛-+α2ππ=-sin ⎪⎭⎫⎝⎛-α2π=-cos α;(2)cos ⎪⎭⎫ ⎝⎛+α2π3=cos ⎥⎦⎤⎢⎣⎡⎪⎭⎫ ⎝⎛++α2ππ=-cos ⎪⎭⎫⎝⎛+α2π=sin α.例4 解:原式=()()()()()()[]⎥⎦⎤⎢⎣⎡⎪⎭⎫ ⎝⎛+++---⎥⎦⎤⎢⎣⎡⎪⎭⎫ ⎝⎛-+---αααααααα2ππ4sin πsin πsin cos 2ππ5cos sin cos sin图5=()()[]⎪⎭⎫⎝⎛+---⎥⎦⎤⎢⎣⎡⎪⎭⎫ ⎝⎛---ααααααα2πsin sin sin cos 2πcos cos sin 2=-sin αcos α=-tan 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有序解题,完善求解程序,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例5 已知sin (53°-α)=15,且-270°<α<-90°,求sin (37°+α)的值.追问:观察题目中的角,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和哪个诱导公式接近?能不能通过换元,使得已知角与所求角之间关系更加明了?由此你确定的求解思路是怎样的?预设的师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思考并回答. 预设答案:分析:注意到(53°-α)+(37°+α)=90°,如果设β=53°-α,γ= 37°+α,那么β+γ=90°,由此可利用诱导公式和已知条件解决问题.解:设β=53°-α,γ=37°+α,那么β+γ=90°,从而γ=90°-β.于是sin γ=sin (90°-β)=cos β.因为-270°<α<-90°,所以143°<β<323°. 由sin β=51>0,得143°<β<180°. 所以cos β=-1-sin 2θ=-2511⎪⎭⎫⎝⎛-=-562.所以sin (37°+α)=sin γ=-56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进行理性思考,学会有序求解,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二)归纳小结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并回答下面问题:(1)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求解的程序是什么?(2)我们已经知道诱导公式是三角函数的性质,是圆的对称性的代数化,据此,你觉得怎样记忆到目前为止学过的这6组诱导公式?此外,仅仅观察6组诱导公式的形式特征,你还能怎样记忆这些公式?(3)能不能画一个结构图来反映本节课的研究思路及内容?预设的师生活动: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展示交流,互相补充为主.教师予以及时的点拨.★资源名称:【知识点解析】5.3 诱导公式知识导图★使用说明:本资源给出了本节知识结构框图,针对本节内容进行知识点梳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本节的知识结构.适合教师课堂进行展示.注:此图片为“知识卡片”缩略图,如需使用资源,请于资源库调用.预设答案:(1)本单元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诱导公式;这些诱导公式体现了三角函数的对称性,在求三角函数值时,它们还具有转化作用,另外,还可以实现正弦与余弦的相互转化;求解程序略.基本的思想是:负角变正角,大角变小角.(2)只要了解了诱导公式是通过哪个对称变化得到的,这种变化中点的坐标的关系是怎样的,就可以记住公式,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公式.(3)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是一个角加2π的奇数倍,那么变换后会改变三角函数的名字;如果是一个角加2π的偶数倍,那么变换后会不改变三角函数的名字.设计意图:梳理小结,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解的程序.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学生梳理借助于单位圆记忆公式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诱导公式的本质.第三,通过观察形式,分析特点,总结记忆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认知诱导公式,进行抽象概括.(三)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5.3. (四)目标检测设计 计算或化简: (1)cos665π; (2)sin ⎪⎭⎫ ⎝⎛-π431; (3)tan ⎪⎭⎫ ⎝⎛-π326; (4)cos ⎪⎭⎫ ⎝⎛-απ25; (5)sin ⎪⎭⎫⎝⎛-απ211=-cos α.预设答案:(1)-23;(2)22;(3)3;(4)sin α;(5)-cos α.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诱导公式2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20年4 月 17日 第二学期 总第 课时 编写人:马安山 课 题诱导公式(二) 授课班级 高一( 17) 授课时间 2020年 月 日学习目标 1.借助单位圆的对称关系推导诱导公式 2.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及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和证明教学重点 发现并证明诱导公式并运用.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发现.课 型 新 课主要教学方法 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与教具 智慧黑板.教 学 过 程 设 计各环节教学反思 一、问题探究并应用 问题一:如何把任一角的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转化为0º—360º间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师生活动:学生完成,教师补充)1.已知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P (x ,y ),求P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的三个点的坐标.2.如果角α的终边与角β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α与β的三角函数值之间各有什么关系?3.如果角α的终边与角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那么α与β的三角函数值之间各有什么关系?4.如果角α的终边与角β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那么α与β的三角函数值之间各有什么关系?XXK]问题二:你能利用上述诱导公式求下列函数的值吗?(师生活动:学生完成,教师讲解)例题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0225cos 1 ()311sin 2π()⎪⎭⎫ ⎝⎛-316sin 3π ()()02040cos 4- 例题2:化简:()()()()αααα--•--+•+0000180cos 180sin 360sin 180cos变式训练:已知cos(6π+α)=33,求cos(65π-α)的值 问题三:对角απαπ±±2,23的三角函数的研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若角α的终边与角β的终边关于直线y=x 对称则角α的正弦与角β的余弦函数值之间有何关系?角απ-2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是否关于直线y=x 对称?(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规律)1.利用已推导出的公式,推导 )2tan(),2cos(),2sin(απαπαπ+++ 2.利用前面学过的公式,推导 )23tan(),23cos(),23sin(απαπαπ+++ 问题四:你能概括上述诱导公式五、六吗?能否根据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值?例题3:证明:()ααπcos 23sin 1-=⎪⎭⎫ ⎝⎛- ()ααπsin 23cos 2-=⎪⎭⎫ ⎝⎛- 例题4、化简()()()()()⎪⎭⎫ ⎝⎛+----⎪⎭⎫ ⎝⎛-⎪⎭⎫ ⎝⎛++-απαπαπαπαπαπαπαπ29sin sin 3sin cos 211cos 2cos cos 2sin 二、变式训练:1.化简(1)()()()00180sin cos 180sin ---+ααα ;(2)()()()πααπα--+-tan 2cos sin 3; (3)()()αππααππα-•-•⎪⎭⎫ ⎝⎛+⎪⎭⎫ ⎝⎛-2cos 2sin 25sin 2cos ; (4)()()()ααα-+--sin 360tan cos 02 ; 2.对于诱导公式中的角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α一定是锐角B .0≤α<2πC .α一定是正角D .α是使公式有意义的任意角3.若(),2,53cos παππα<≤=+则()πα2sin --的值是 ( ) A . 53 B . 53- C . 54 D . 54-4.已知()()()()29cos sin 4cos sin 3=+---++απαααπ,求αtan 。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案2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案21 教材分析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内容“诱导公式(二)、(三)”是人教版《高中代数》上册第二章§2.6节内容.它既是学生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诱导公式(一)等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又是推导诱导公式(四)、(五)的理论依据.是本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及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纽带.求三角函数值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诱导公式是求三角函数值的基本方法.诱导公式的重要作用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0°~9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学的数形结合和归纳转化思想方法,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思维形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的推导及应用1.2.2 教学难点相关角终边的几何对称关系及诱导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2 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1 知识目标1)识记诱导公式.2)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内涵及结构特征,会初步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的值,并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和证明.2.2 能力目标1)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思想方法.2)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3)通过基础训练题组和能力训练题组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3 情感目标1)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通过归纳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渗透从特殊到一般、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3 过程分析3.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导入课题1)提问:三角函数定义、诱导公式(一)及其结构特征.2)板书:诱导公式(一).sin(k·360°+α)=sinα,cos(k·360°+α)=cosα.tan(k·360°+α)=tanα,cot(k·360°+α)=cotα(k∈Z)结构特征:①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②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0°~36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教学设想通过提问让学生温习、重视已有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3)学生练习:试求下列三角函数值sin1110°,sin1290°.教学设想由已有知识导出新的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4)介绍单位圆概念后,引导学生观察演示(一)并思考下列问题:①210°能否用(180°+α)的形式表达(0°<α<90°)?(210°=180°+30°)②210°与30°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③设210°,30°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P',则点P与P'的位置关系如何?(关于原点对称)④设点P(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x,-y)]⑤sin210°与sin30°的值的关系如何?教学设想通过微机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发现210°与30°角的终边及其与单位圆交点关于原点对称关系,借助三角函数定义,寻找sin210°与sin30°值的关系,达到转化为求0°~90°角三角函数值的目的.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和领会数形结合与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5)导入课题对于任意角α,sinα与sin(180°+α)的关系如何呢?试说出你的猜想.3.2 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联想、类比、归纳、推导公式1)引导学生观察演示(二)并思考下列问题:①α与(180°+α)角的终边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②设α与(180°+α)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P',则点P与P'位置关系如何?(关于原点对称)③设点P(x,y),那么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x,-y)]④sinα与sin(180°+α),cosα与cos(180°+α)关系如何?⑤tanα与tan(180°+α),cotα与cot(180°+α)关系如何?⑥经过探索,你能把上述结论归纳成公式吗?其公式特征如何?2)板书诱导公式sin(180°+α)=-sinα,cos(180°+α)=-cosα,tan(180°+α)=tanα,cot(180°+α)=cotα.结构特征:①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α看作锐角时).②把求(180°+α)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α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设想激发学生做出猜想后,启发学生把特殊问题(求sin210°值)与一般问题进行类比,实现方法迁移,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发现角α与(180°+α)的终边及其与单位圆交点关于原点的对称关系,把求角(180°+α)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α的三角函数值.对学生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微机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对“α为任意角”有准确的认识,初步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形式,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思想和方法.3)基础训练题组一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可查表):②试求sin[180°+(-210°)]的值分析:对于问题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为:sin[180°+(-210°)]=-sin(-210°),或sin[180°+(-210°)]=sin(-30°).(至此,大多数学生已无法再运算)教学设想在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又导出新的未知,又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不断追求、陶冶情操、锻炼意志.4)引导学生观察演示(三),并思考下列问题:①30°与(-30°)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②设30°与(-30°)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P',则点P与P'的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③设点P(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x,-y)]④sin(-30°)与sin30°的值关系如何?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把求sin210°问题与sin(-30°)进行类比,实现方法迁移.通过微机动态演示,发现-30°与30°角的终边及其与单位圆交点关于x轴对称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定义,寻找sin(-30°)与sin30°值的关系,达到转化为求0°~90°角三角函数的值的目的.5)导入新问题:对于任意角α,sinα与sin(-α)的关系如何呢?试说出你的猜想?6)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四)并思考下列问题:(设α为任意角)①α与(-α)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②设α与(-α)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P',则点P与P'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③设点P(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x,-y)]④sinα与sin(-α),cosα与cos(-α)关系如何?⑤tanα与tan(-α),cotα与cot(-α)的关系如何?7)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推导公式,教师巡视,及时反馈、矫正、讲评.8)板书诱导公式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结构特征: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α看作锐角)把求(-α)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α的三角函数值.9)基础训练题组(二):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可查表)③cos(-240°12');④cot(-400°).3.3 构建知识系统、掌握方法、强化能力课堂小结:(以提问、填空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1)诱导公式:sin(k·360°+α)=sinα.cos(k·360°+α)=cosα.tan(k·360°+α)=tanα.cot(k·360°+α)=cotα.(k∈Z)sin(180°+α)=-sinα.cos(180°+α)=-cosα.tan(180°+α)=tanα.cot(180°+α)=cotα.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2)公式的结构特征: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α看作锐角时)3)方法及步骤:教学设想通过提问、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已有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发现知识规律及其结构特征,深化对诱导公式内涵和实质的理解,强化记忆.挖掘知识系统体现数学的归纳转化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和方法网络.4)能力训练题组:(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5)课外思考题.①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6)作业与课外思考题作业:P162习题十三(1)—(6)教学设想通过能力训练题组和课外思考题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课外留下“余音”,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下一节课学习诱导公式(四)、(五)作准备.4 教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本节课采用了“问题、类比、发现、归纳”探究式思维训练教学方法.4.1 利用已有知识导出新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以旧拓新的目的.4.2 由(180°+30°)与30°,(-30°)与30°终边对称关系的特殊例子,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对“α为任意角”的认识更具完备性,通过联想,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类比、方法迁移,发现任意角α与(180°+α),-α终边的对称关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更具客观性、严密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3 采用问题设疑,观察演示,步步深入,层层引发,引导联想类比,进而发现、归纳的探究式思维训练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在类比、归纳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公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4 通过能力训练题组和课外思考题,把诱导公式(一)、(二)、(三)的应用进一步拓广,为演绎推导诱导公式(四)、(五)做好理论依据准备,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5 评价分析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从特殊到一般进行联想、类比、归纳,发现数学公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思维的学习过程.在问题类比、方法迁移、归纳推理的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及时,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期望控制中.5 教案设计说明5.1 关于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归纳推理是发现和获得知识的基本思维形式,拉普拉斯曾说:“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归纳思维在形成创新意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归纳思维往往获得的是开拓性的创造(再创造).三角函数求值是三角函数中重要问题之一,诱导公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疑、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教学措施,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个别的属性,通过联想、类比、归纳出具有普遍的、一般的整体性质.体现了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创新.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训练,学生主动地获得新的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5.2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1)重现已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2)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sin1290°的求值过程中,从已知到未知,引发新的问题,营造氛围,引起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素质的核心,由sin210°的求值过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引导学生发现推导诱导公式的方法和途径,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思想方法.4)通过多媒体直观动态的演示,从特殊到一般完成所有情况的分类,引导学生联想,进行问题类比、方法迁移、归纳推理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形成公式,进行归纳思维训练.5)通过分析诱导公式的结构特征,强化对诱导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深刻领会诱导公式的内涵和实质.构建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6)通过基础训练题组和课外思考题的练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教案
当锐角 与锐角 互余时,它们的正、余弦值有什么关系?
解:设 , ,则
,
借助直角三角形
得到互余两锐角
正、余弦的关系
诱导公式
5
进一步,我们思考对任意的角 与 ,设 ,是否总有 ,
对任意的角
,
聚焦目标
形成概念
诱导公式
6
探寻 与 的三角函数的关系
代数上:
几何上:
数和形两方面
加深对 的
诱导公式的理解
诱导公式
1.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到了哪些诱导公式 ?
2. 它们是如何得到的 ?
3. 如何利用这些公式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
4. 诱导公式有哪些功能?
整理学习成果
熟悉已有公式
类比已有公式
生成过程
有助于发现
新的公式
为方法迁移
做准备
情境
如果已知 ,你能用 表示 吗?
解:如图所示,
借助直角三角形
得到互余两锐角
正、余弦的关系
三角函数值
2. 寻找题目中的角的关系.
总结提升
画龙点睛
基础性
作业
1. 证明: ,
2. 化简:
(1)
(2)
熟悉本节课的
主要公式
发展性
作业
1. 对任意的 ,角 与 的终边
有何关系
2. 对任意的 ,角 与 的正、余弦值
之间有何关系
体会首先关注
角的关系
再探究三角
函数值的关系
的思维方式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
学科
数学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诱导公式》第2课时参考教案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诱导公式的重要作用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0,2π⎡⎫⎪⎢⎣⎭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五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数形结合和归纳转化思想方法,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思维形式,而公式六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能用已有公式二至五,运用角的变换进行演绎推演,使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核心素养落到实处.1.在诱导公式二至四推导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发现诱导公式五并能借助公式推演得到公式六;2.借助单位圆中的对称关系及三角函数定义的应用,培养学生形数结合,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公式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复杂到简单的化归思想;3.通过对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通过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并能应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教学重点: 诱导公式五、六的推导探究,诱导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 发现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角与α之间的数量关系.1. 教学问题: (1)如何把角α终边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角的终边几何对称关系与角的数量关系对应起来是一个教学问题,处理这个问题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归纳不同象限角的情况,再以第一象限角为例发现角的关系,此过程强调归纳转化思想和逻辑推理素养;(2)应用诱导公式解决相关三角函数值的求解、化简、证明等是一个教学问题,处理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适量典型例题的推演.◆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2. 教学支持条件(1)诱导公式一至四推导方法和公式本身是本节诱导公式的重要基础和铺垫.(2)充分利用“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及时了解学生思维信息,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生成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作业平台,及时反馈检测信息.【问题1】上节课学习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到公式四,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公式吗?【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到公式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几个公式分别体现了πα+,α-,πα-与角α之间的关系:【预设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回想公式记忆规律,同时上传公式二至四;(2)引导学生回想公式推导方法,同时上传单位圆几何图示(两个角的终边特殊的对称关系:1)终边关于原点对称;2)终边关于x 轴对称;3)终边关于y 轴对称)【问题2】能画出角α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角的终边吗?与角α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角怎样表示?这两个角的终边上点12P ,P 的坐标具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由几何直观发现数量关系的学习过程,体验如何把角的终边具有的特定位置关系转化为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预设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探究:角α在不同象限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角的终边情况;归纳讨论出角α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角的终边是2πα-;要求学生作图上传展示角α在第一象限的情况,并共同得出点12P ,P 的坐标的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角α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角的终边是2πα-上点P,P '的坐标关系已知,角α与2πα-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学生拍照上传解答过程与结论.◆教学过程设1(,)P x y ,则2(,)Py x ,有三角函数的定义得: 得诱导公式五: 【问题3】能否用已有公式得出2πα+的正弦、余弦与α的正弦、余弦之间的关系式?能否用公式五的方法推导出以上关系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公式的适用条件(任意角)出发,根据角的结构特点,构造特殊性解决问题,体会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了逻辑推理素养;另外两个角的终边看成两次对称,再利用点的坐标关系得出三角函数值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思想.【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讨论并将推演结果上传(可能不同作法):(公式六)2)引导学生尝试把角2πα+与角α终边看成两次对称,研究点的坐标关系推导出公式六,学生上传推导过程和方法.角α终边与单位圆交点(,)P x y ,则2πα-终边与单位圆交点1(,)P y x ,又2πα+的终边与2πα-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故2πα+终边与单位圆交点2(,)P y x -,于是sin()2cos()2tan()2x y x y παπαπα-=-=-=sin()sin[()]sin()cos 222cos()cos[()]sin()cos 222πππαπαααπππαπααα+=--=-=+=--=--=-sin cos tan yxy x ααα===sin()cos ;2cos()sin ;2tan()cot 2πααπααπαα-=-=-=(公式六)【问题4】你能总结公式五与六的记忆规律吗?你能概况公式五与六的研究思路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概括,逐步养成自我总结规律,反思数学思想方法的习惯.【预设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概括,教师再总结:上面的公式五与六也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记忆规律: 2π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互余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概括:函数名变余,符号看象限.【问题5】 诱导公式的应用研究例1(1)求证:33sin()cos ;cos()sin 22ππαααα-=--=- (2)化简:11sin(2)cos()cos()cos()229cos()sin(3)sin()sin()2πππαπαααππαπαπαα-++-----+ 【设计意图】这是三角函数值的证明与化简,需要综合运用公式的题目类型,让学生熟悉公式,通过练习加深印象,逐步达到准确、熟练、灵活应用.【预设师生活动】学生演练并上传结果,同时讨论归纳应用诱导公式的注意事项.例2 已知f (α)=sin (α-3π)cos (2π-α)sin ⎝⎛⎭⎫-α+3π2cos (-π-α)sin (-π-α). (1)化简f (α);(2)若α是第三象限角,且cos ⎝⎛⎭⎫α-3π2=15,求f (α)的值. 【设计意图】这是综合运用诱导公式和同角公式的题目类型,让学生熟悉公式,通过练习加深印象,逐步达到熟练、正确地应用.【预设师生活动】学生演练并上传结果,同时讨论归纳方法:sin()cos 2cos()sin 2x y πααπαα+==+=-=-[解] (1)f (α)=sin (α-3π)cos (2π-α)sin (-α+3π2)cos (-π-α)sin (-π-α)=(-sin α)·cos α·(-cos α)(-cos α)·sin α=-cos α. (2)因为cos ⎝⎛⎭⎫α-3π2=-sin α,所以sin α=-15, 又α是第三象限角,所以cos α=-1-⎝⎛⎭⎫-152=-256. 所以f (α)=256. 【问题6】 课堂小结,提高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同时对六个诱导公式进一步概括.【预设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维思想进行总结,学生讨论,共同归纳:(1)诱导公式一~六揭示了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2)这六组诱导公式可归纳为“k ·90°±α(k ∈Z )”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当k 为偶数时得角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当k 为奇数时得角α的互余三角函数值.然后在前面加上一个把角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可简记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3)简述数学的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化未知为已知等思想方法. 习题检测【检测1】课本对应习题.【检测2】请完成本节对应的同步练习.。
诱导公式二 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到的旋转分解为两个轴对称的合成,初步形成用对称变换思想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对诱导公式的应用及总结,理解“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一口诀;通过对称变换的学习,培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用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诱导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推导和对称变换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
诱导公式的推导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体现较强的对称变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三角函数化简及求值中具有工具作用。
学情分析及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第一类诱导公式学习中感受了数形结合思想、对称变换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用对称变换思想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两次对称变换思想的应用是上一节课的深化;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学习高中数学有了一定兴趣和信心,且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理解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但由于诱导公式多,学生记忆困难,应用时易错,应该渗透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找规律,体现自主探究、共同参与的新课改理念。
教学内容分析:这节是诱导公式(二)的推导,在诱导公式(一)的推导中用到了一次对称变换,这节是利用两次对称变换推导到的诱导公式,充分体现对称变换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在练习中加以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的任意性;综合诱导公式(一)、(二)总结出记忆诱导公式的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化简、求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作用,要求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一节我们学习的与、、的三角函数关系。
设置意图:利用几何画板的演示回顾旧知及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对称变换,数形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版】
《诱导公式(第二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版】诱导公式(第二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诱导公式的原理和应用方法,能够运用诱导公式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诱导公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理解诱导公式的应用方法。
3. 运用诱导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1. 综合运用诱导公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辅资料。
2. 板书工具和学习用具。
3.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诱导公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提问学生以回顾巩固。
2. 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板书,详细讲解诱导公式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思路,包括基本类型和常见的变式。
2. 示范解决一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步骤,注意计算过程和思维逻辑。
三、应用练习(2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练习题,运用诱导公式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和解答疑惑。
2. 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3. 随机选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帮助全班学生共同理解。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道较复杂的诱导公式应用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解答。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分析解题策略和思考方法,共同探讨解决难题的思路。
3. 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提供更多的拓展资料供学生继续挑战。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技巧,梳理思路。
2.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相关知识,做好归纳和总结。
六、课堂反思(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反思课堂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了解学生的收获和问题。
诱导公式教案2
公式五
由于π/2-α=π-(π/2-α),由公式四和公式五得
公式六
公式五和公式六可以概括如下:
π/2-α和π/2+α的正弦(余弦)函数值,分别等于α的正弦(余弦)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利用公式五和公式六,可以实现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相互转化。
公式一至六都叫做诱导公式。
学生独立完成
教
学
小
结
课后
反思
由于角π/2-α的终边与α的终边关于直线y=x对称,角π/2-α
学生回答
1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2与点P1关于直线y=x对称,因此点P2的坐标(y,x)。
于是我们有
cosα=x, sinα=y; cos(π/2-α)=y, si n(π/2-α)=x
(三)诱导公式的应用
例3:
提示:3π/2-α=π+(π/2-α)
学生完成
学生板演
2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例4:
(注意函数名及符号的变化)
(四)小结:
1.诱导公式结构特征的记忆
2 .会会利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3.会利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的证明,化简,求值。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课标要求
诱导公式的推导及运用诱导公式求值,化简和证明。
诱导公式二 教学设计
§1.2.4诱导公式(二)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诱导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的求解、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三角恒等式的证明;2.通过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运算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诱导公式及诱导公式的综合运用.难点:公式的推导和对称变换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一节我们学习的α与一2、2π-a.汗士a的三角函数关系。
问题2:如果两个点关于直线y=χ对称,它们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若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呢?二.探究新知:问题1:如图:设仪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则P点坐标为,点P关于直线片X的轴对称点为M,则M点坐标为,点M关于y轴的对称点N,则N的坐标为, ZXON的大小与α的关系是什么呢?点N的坐标又可以怎么表示呢?■ (BH.OiflB) IT f0 V.0β)问题2:观察点N的坐标,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了?例1 利用上面所学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2π↑9π⑴仙】20°(2) cosl350 (3) (4) ,°K广变式训练1:将下列三角函数化为0°到45°之间的三角函数:(I)Sm 68°(2) cos75 (3) tan 126ππ思考:我们学习了°'5的诱导公式,还知道5-0的诱导公式,那么对于3π 3π― Q» + CC2 , 2 又有怎样的诱导公式呢?例 2 已知方程sin (α - 3π) = 2cos (α - 4π),求sin(〃-a) + 5cos(2%-a)的值3乃2sin( ---- a)-sin(-a)E . y3 . , 71 v变式训练2:已知8” +学=7,求由二学的值。
三.课堂练习1.利用上面所学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11) cos 120o(2) sm 135°2.将下列三角函数化为00到45°之间的三角函数:(I)Sm72°(2) cos85°四.归纳总结:课后练习与提高1.已知sin(2 + a) =立,则sin(加一0)值为( )4 2 4 Al R-1 ∏ -√3 A. - D. - C. --------------- D. ----------- 2 2 2 22. cos (乃+ a)= —— , —< α <2π, sin(2^-a )值为( ) 2 2AT B. 1 C, 土立 D.—立 22 2 23 .化简:Jl + 2sin(;T-2)∙cos4-2)得()A. sin2+cos2B. cos2-sin2C. sin2-cos2D. ± cos2-sin25 .如果 tan a sinar < 0, JEL 0 < sinσ + cosa < 1,那么 a 的终边在第 象限.6 .求值:2sin(-1110°) — sin960o + √2 cos(-225 o ) + cos(-210 °) =.7 .已知方程 sin(a - 3π) = 2cos(a - 4π),求 S in(乃;”)±5cosQ;r - a)的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导公式》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α+πk2,-α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诱导公式及其探求思路,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的求解、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的应用,培养信息加工能力、运算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四组诱导公式及这四组诱导公式的综合运用.
难点:公式(四)的推导和对称变换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
三、教学方法
先由学生自学,然后由教师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讲授再现概念,通过练习理解概念,完成教学.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第2课时
9017)cos(9017)sin17
+-=-=
x x
:
sin315︒-sin(-480︒)+cos(-330︒)
第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