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绪与脑
大脑的意识调节与情绪调节情绪对意识的调控作用

大脑的意识调节与情绪调节情绪对意识的调控作用大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控制与调节身体各个系统的关键作用。
其中,大脑对于意识的调节以及情绪的调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脑在意识和情绪调节方面的作用,并讨论情绪对意识的调控作用。
一、大脑意识调节的基本机制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活动的核心,它涉及到信息的感知、加工、储存和表达等多个方面。
大脑对意识的调节是通过多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1.1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一层,它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细胞。
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运动、感知、语言和记忆等。
这些不同功能的区域之间通过神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而高度协调的神经网络。
大脑皮层的活动是意识产生和维持的基础。
1.2 丘脑和下丘脑丘脑和下丘脑是大脑的深部结构,它们通过与大脑皮层的连接参与了意识的调节。
丘脑参与了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加工,下丘脑则与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对身体的内部环境进行监测和调节。
二、大脑情绪调节的基本机制情绪是人类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它包括快乐、悲伤、愤怒等。
大脑对于情绪的调节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部分。
2.1 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中控制情绪表达和反应的重要核团。
它参与了恐惧的产生和处理,并与海马体和其他脑区相互连接,形成情绪记忆的回路。
2.2 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皮层的前部分,它对情绪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前额叶皮层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控,同时也与决策制定和社会交往等功能有关。
三、情绪对意识的调控作用情绪对于意识产生和调控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情绪的不同状态可以改变大脑的活动模式,从而影响意识的生成和表达。
3.1 情绪与注意力情绪可以引起个体的注意力倾向和选择,进而影响意识的焦点和内容。
比如,当一个人处于害怕的情绪状态下,他的注意力往往会更加集中于与害怕相关的刺激,并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3.2 情绪与记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大脑部分区域的活动,从而加强或削弱记忆的编码和检索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四章 情绪管理1

身
体
姿 态
图
近几十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身体反 馈可以增强情绪情感体验: 面部感觉反馈:莱尔德(1974)研 究发现,看完卡通片后,假装微笑组比 皱眉组报告更愉快。 扎耶恩(1993)研究发现,微笑使 较冷的血液流入大脑,从而降低大脑温 度,产生愉快感;而皱眉减少大脑血流 量,提高大脑温度,产生不愉快感。 身体姿势反馈:斯蒂帕尔(1993) 发现坐直写字的被试更多报告有骄傲情 感。 言语行为反馈:西格曼等人(1993) 发现大声谈论与焦虑有关事情,被试会 更焦虑;低声谈论悲伤事情,被试感到 更悲伤。
治疗愤怒的最好办法是等待。 ——塞内加
“愤怒”一旦与“愚蠢”携手并进,“后悔”
就会接踵而来。 ——富兰克林【美】 动辄发怒是放纵和缺乏教养的表现。 ——普 鲁塔克【古希腊】 发脾气的人比被发脾气的对象所受的损失更 大。 ——霍姆斯 愤怒是为了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 ——蒲 柏【英】
动力及组织功能
情绪的动力功能是指情绪情感 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 减力的作用。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 一,是动机的基本成分。适度的 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最佳 的活动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 完成工作。 如:适度紧张和焦虑可以成为行为 动力,使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六张图片,并注识他们20秒。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 的最高中枢,其不同 部位具有不同功能: 有管理躯体运动的区 域,如中央前回的运 动区、颞(nie)叶的 听区、枕叶的视区等。 此外,大脑皮质边缘 叶为调节内脏活动的 主要部位。在高等动 物中,条件反射主要 是大脑皮质的功能。
小脑与低位脑干以调 节躯体运动,使动作 的力量、快慢与方向 得到精准的控制。
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

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大脑是情绪的重要源泉和调控中心。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个体的思考、决策、行为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
然而,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影响,而是一种复杂且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和实证证据。
情绪是一种内在表达,涉及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体验。
大脑的情绪中枢主要包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等脑区。
其中,杏仁核被认为是情绪的主要处理中心。
通过与其他大脑区域的相互交互作用,杏仁核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快速反应,并激活其他大脑区域进一步调节情绪的处理和表达。
大脑对情绪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回路的活动实现。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能够传递神经信号并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例如,多巴胺、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大脑中涉及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包括杏仁核-海马回路、杏仁核-扣带回-前额叶皮质回路等,这些回路在不同层面上调控情绪的生成和表达。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脑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情绪可以影响大脑的认知和认知加工。
情绪状态对注意力、记忆、学习以及决策等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情绪激动或焦虑时,可能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记忆事物。
另一方面,大脑的认知加工和功能状态也可以调节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和调节大脑的认知功能,如情绪调节训练和注意力训练,能够显著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和抑郁症状。
此外,大脑中的神经可塑性也在情绪的形成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神经可塑性指的是大脑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能够通过经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特性。
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并引起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例如,慢性压力和焦虑状态可以导致大脑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的改变,而情绪调节训练可以改善这些改变并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
情绪的大脑机制

情绪的大脑机制我们知道,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
具体说是是什么反应?大家众说纷纭。
但是,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情绪是大脑身体各部分共同完成的。
首先我们看看大脑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脑的上层是两个大脑半球,在大脑半球的下面的后部是小脑。
和大脑半球连接的是脑干,它包括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或称视丘、下视丘)、中脑(又称顶脑或四叠体)、桥脑和延脑(图3)。
大脑两半球包括表面灰质部分和里面白质部分。
灰质部分叫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中枢,揭开头盖骨即可看到它,呈灰色的凹凸沟回状,约厚2-3厘米,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厘米。
皮层有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由表至里共分六层:小细胞、颗粒细胞、锥体细胞、较密的颗粒细胞、较大的锥体细胞、梭状细胞。
每个半球有一条中央沟(又叫中央裂),横切半球,还有一条在半球的基底面沿着边缘转向后方的深谷叫脑侧沟。
中央沟和脑侧沟之前的部分叫额叶;枕骨上的半球后部叫枕叶;在枕叶之前、中央沟之后的半球顶部称顶叶;在脑侧沟后、枕叶前的半球侧部叫颞叶(图4)。
经生理心理学家研究鉴定,额叶的功能主要是主管人的智慧;额叶的后部主管人的动作,称为运动区;顶叶主管人的感觉、知觉,称感觉区;枕叶主管视觉,称为视觉区;听觉区在颞叶上部,嗅觉区在颞叶下部(图4)。
但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并非绝对的,各个功能区也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即当某一功能区发生故障时,其他功能区也可代行其部分功能;同样,大脑皮层某些功能受到损伤时,也往往会影响到该功能以外的其他一些功能。
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证实,大脑皮层除有功能定位外,还有功能联合和调节作用。
丘脑是传出、传入神经的“转运站”,起着神经通路的“中间站”作用。
下丘脑能控制延脑和自主神经,它的功能很多,人的情绪、动机、行为(如吃喝行为、性行为、攻击行为等)都受它支配。
小脑主管动作协调及平衡;中脑主管视觉(使瞳孔变化)和听觉;桥脑帮助人睡眠与觉醒;延脑是人的生命中枢,主管呼吸、血液循环、胃蠕动等等,维持人的生命。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与大脑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大脑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其机制。
一、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内部心理状态。
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如喜、怒、哀、乐)和复杂情绪(如爱、恐惧、焦虑等)。
情绪与我们的体验、决策、社交互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的生理机制与大脑的激活和调节密切相关。
当我们遇到刺激(如威胁或奖赏)时,大脑的情绪中枢,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将被激活。
杏仁核的激活对于情绪体验的产生和控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参与了情绪记忆的形成,使得相应的刺激在下一次出现时能够更容易引发相同或类似的情绪反应。
三、情绪的神经网络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复杂连接和调节。
其中,杏仁核和海马体是情绪加工的重要区域之一。
杏仁核与海马体之间的连接通过海马-杏仁突触传递信息,使得情绪记忆与情绪反应能够相互关联。
此外,前额叶皮层也是情绪调节和控制的关键区域,它通过与其他脑区的神经网络联系,调节和抑制情绪反应,促使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四、情绪与认知的互动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情绪的激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过程,如记忆、学习和决策,还可以通过影响注意力和思维方式来间接影响认知。
研究表明,情绪稳定和积极的人在认知任务中表现更好,而情绪不稳定和消极的人则可能出现认知偏差和决策错误。
五、情绪调节的方法理解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对于情绪调节和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1. 认知重组: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来改变情绪体验,如积极思维和情绪重塑训练。
2. 情绪表达:通过表达情绪来减轻压力,如与他人交流、书写日记等。
3. 身体锻炼: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紧张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呼吸调节: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可以帮助平静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
六、应用前景对情绪和大脑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对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治疗提供指导。
情绪心理学 课件-第四章 情绪的外显行为

口角上提肌
14 面颊微凹(酒窝)
15 唇角下压
口角降肌
16 下唇下压
下唇降肌
17 下巴上抬
颏提肌
18 口唇缩拢
上翻唇肌、内翻唇肌
20 口唇前伸
口角收缩肌
22 口唇圆筒形
口环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6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FACS的单一活动单位(AU)
AU编号 23 24 25 26 27 28
(4)面部运动反馈的皮层整合,产生情绪体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
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四、面部表情的社会化
1、面部表情的复杂性 2、面部表情的随意性 3、文化差异影响情绪表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1
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第三节 面部表情的神经生理学证据及其测量方法
一、面部表情的神经生理学证据
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
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第一节 面部表情理论假设
一、外导假设
外导假设是指具体情绪的感情程序从脑输出 到面部肌肉并产生运动,从而形成各种可清晰 区分的具体情绪。外导假设并未能包容面部运 动的全部机制,而只涉及它的输入输出方面。
许多适合于外导假设解释的研究,可用来检 测自发的面部表情与情绪指标之间的关系。这 些研究采取了三种测量方法:观察者判断、肌 电图(EMG)记录和面部运动客观观察编码。
PET和fMRI脑成像技术的研究表明,对恐惧面孔 的知觉能激活左杏仁核(Morris,1996);对不良 味觉刺激引起厌恶表情的正常被试,被记录到杏仁 核fMRI抑制,引起被试的社会性恐惧(Schneider, 1999)。对扣带回皮层而言,对正、负性情绪表情 照片记录到右扣带回皮层fMRI激活,尤其对负性 面孔的反应更为显著;对快乐面孔左扣带回皮层 fMRI被激活,而对悲伤面孔则无反应(Phillips, 1998)。 病理方面的研究也证明,对不同面部表情 的知觉也与不同的脑部位联系着。
最新情绪心理学 课件-第三章 情绪与脑PPT课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3
2021/1/11
上述情绪三级水平的划分,主要是指 明其在脑部的大致定位。它们每一次发生 都是可区分的,但又是可连续存在着的。 它们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是一种过程、 一种情绪流,在人的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 中发生,对人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当它 们进入人的意识时,常常可以连贯起来, 表明一定的适应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
2021/1/1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4
2021/1/11
情绪的基本环路与双环路结构
新皮层
脑高级部位
刺 激
丘脑
杏仁核
—双环路—
运动系统
———————— 基本环路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5
2021/1/11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来自听觉皮层 投射的刺激到达丘脑之前,丘脑—杏仁 核投射的刺激就已经能产生对听觉刺激 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因此,丘脑—杏仁 核投射是一条“小路”,或称“捷径”; 丘脑—皮层—杏仁核投射是一条“大 路”,或称“绕行路”。
情绪心理学 课件-第三章 情绪与 脑
2021/1/11
第一节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一、发生情绪论(GET) 以拉德克斯(LeDoux,1996)为代表,认
为情绪发生于脑的认知网络中。强调情绪在认 知中的重要性,但一般不重视感情的主观体验, 不把感情体验作为具有重要功能的情绪内容。
同时,他们的大量工作主要研究单一情绪系 统(如恐惧),所得结果认为情绪是在认知系 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成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 能发生,是习得的。
第4章 情绪与脑

前额叶皮层
• 因此,与杏仁核联系的前额叶皮层的功 能,在高等动物和人类中,已经超越了 仅仅为维持生存而起作用的原始情绪的 功能。 • 人类认知的意义加工赋予情绪以更高级 的社会适应意义是由前额叶皮层以及其 他脑的高级部位的功能实现的,是在情 绪的低级结构产生的原始情绪的基础上 发生的。
三.扣带回皮层
回路模型
• 在似身体回路中,依据个体过去的经验或情景 想象等心理表征,触发中枢脑区躯体状态表征 的激活,即在躯体状态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的 情况下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感受。 • 与身体回路相比,这种神经机制并不涉及实际 的躯体状态,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接收的信息 直接来自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
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二者的功能是拮抗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瞳孔扩张瞳孔收缩颌下腺抑制颌下腺兴奋心率加快心率减慢气管扩张气管收缩冠状动脉舒张冠状动脉收缩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度增加肌肉紧张度下降胃收缩抑制胃收缩增强肠蠕动抑制肠蠕动增强肝糖分泌增加肝糖分泌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下降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比较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关系的研究始于詹姆斯1884在他看来当有机体受到来自情境的情绪刺激时生理唤醒水平提高所发生的情绪激动程度或紧张程度也随之提高
• 扣带回皮层是位于大脑两半球中央两侧 从前到后的长形区域。 • 许多研究都表明,前扣带皮层(ACC)在 注意和情绪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前扣带 皮层是整合内脏信息、注意信息、情感 信息和监视信息冲突的脑部位,而这些 信息对于自我调节和适应又非常重要。
前扣带皮层的认知与情感次级区
扣带回皮层
• 研究发现,ACC的不同部位在功能上是不同 的,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次级区域:情感次 级区(affect subdivision) 和认知次级 区(cognitive subdivision )。 • 前扣带皮层的喙、腹部等部位是情感次级区, 与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眶额皮层、前脑岛 (anterior insular,AI)、自主性脑干运 动核这些涉及内脏反应,对紧张行为、情绪 事件、表情、社会行为作出自主反应的区域 存在广泛的神经联系。
情绪的脑机制.ppt

第二节 边缘系统
▪ Papez回路和Broca边缘叶之间具有相似性, 所以这群被假定与情绪体验和表达有关的结 构通常称为边缘系统。(图19-2)
第三节 恐惧和焦虑
▪ 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体验与杏仁核有关。 ▪ 习得性恐惧也与杏仁核有关,杏仁核能够
“学会”对与痛苦有关的刺激作出反应。 (图19-3) (图19-4)
END
第五节 强化与奖赏
▪ 大鼠的自我刺激位点包括隔区、下丘脑外侧 部、内侧前脑束、中脑被盖腹侧区和脑桥背 侧部。其中,刺激内侧前脑束产生很强的强 化效应。(图19-5,图19-6)
▪ 负向强化位点位于下丘脑的内侧部和中脑被 盖腹侧区的外侧部。
▪ 人脑自我刺激的位点并不总是引起愉快的感 觉。
▪ 行为药理学证据表明,多巴胺与强化行为有 联系。
情绪的脑机制
内容: 一.什么是情绪 二.边缘系统 三.恐惧和焦虑 四.愤怒与攻击 五.强化与奖赏
第一节 什么是情绪
▪ James-Lange学说和Cannon-Bard学说都有 不足之处。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变化可能是 “因”,也可能是“果”。
James-Lange学说
▪ James-Lange理论指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引 起躯体体验,躯体体验导致情绪的主观体验。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并不因为害怕而逃跑, 而是因为逃跑(以及心跳)而害怕。最近的研究 表明,不同的情绪犹如James所认为的,与 特定的、内在的自主神经系统唤醒模式相联 系。
▪ “我们因为哭,所以悲伤;因为 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 所以害怕,并不是因为悲伤了才 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
即先有生理反应后Βιβλιοθήκη 情绪变化。Cannon-Bard学说
▪ Cannon-Bard学说与James-Lange学说的对
情绪与脑

情绪与脑神经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化学研究在20世纪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把心理学, 包括情绪,从神秘莫测中解脱出来,为心理学进入科学殿堂迈进了一大步。
应当说,情绪研究的进展,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而得到的。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情绪生理学已被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许多生理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脑机制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
然而脑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范围似乎更集中在认知方面。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心理过程更主观。
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只有脑科学才能解释心理现象。
应当说,没有主观的行为学的解释而只有脑的知识,心理学就将化为乌有。
而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科学三方面的结合,才是探索情绪基本性质和机制的完整途径。
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由于脑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难点,心理学又是脑科学中的难点,所以脑的心理科学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论取向是自然的。
尤其情绪的主观体验方面令人难以琢磨,理论观点的分歧也常常发生在这一点上。
(一)普遍化情绪论(generalized emotion theory,简称GET)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思考和近十几年情绪生理心理学的探讨,情绪的脑科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以勒杜(Ledoux,1996)为代表,研究者认为情绪普遍地存在于脑的认知网络之中。
例如,在学习和工作记忆中,情绪是必要的成分。
他们是一些情绪生理心理学家,与多数认知心理学家不同,强调情绪在认知中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一般不重视感情的主观体验本质,不把感情体验作为有重要功能的情绪属性,甚至摈弃体验作为脑的整个心理机构的一种成分。
普遍化情绪论者的大量工作在研究单一情绪系统(如恐惧)时所得的结果认为, 各种情绪是在认知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成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能发生,它们是习得的。
这一学派的工作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上有很多发现,已经在神经科学中被普遍接受,但很少涉及感情体验这一情绪的根本话题。
(二)核心感情程序论(central affective program,简称CAP)以麦克莱恩(MacLean,1990)、潘克塞普(Panksepp,1998)为代表,提出脑的核心部位存在着感情的程序系统,这个系统是脑在进化中发生的各类具体情绪的内在机制,情绪是脑的整体机制中产生的主观体验状态。
情绪与脑读书笔记读书感想读书文摘

情绪与脑2.1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2.1.1 前额皮层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前额皮层的各个部分与情绪有关。
①正常人的研究。
研究表明,由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能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
在消极感情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②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比较左侧和右侧大脑损伤病人的心境,发现左侧前额皮层损伤后出现抑郁症。
原因是,这一脑区参与了积极感情加工,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失,这是抑郁症的一种标志性特征。
③情绪障碍的研究。
研究发现,当社交恐惧症者期待公开演说时,与控制组相比右侧前额皮层被强烈地激活。
同样,右侧前颞区的激活也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左侧前颞区的激活低于控制组。
2.1.2 杏仁核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2.1.3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
2.1.4 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2.1.5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研究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2.2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在情绪活动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当某种情绪产生时,将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2.2.1 情绪与分泌系统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例如,人在悲痛或过分高兴时往往会流泪,焦急和恐惧时会冒汗,焦虑不安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等。
2.2.2 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是以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所形成的神经回路为基础的生理反馈系统,它支配和调节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
情绪调节的神经解剖学大脑结构与情绪控制的关系

情绪调节的神经解剖学大脑结构与情绪控制的关系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调节情绪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而情绪的调节与大脑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联体现在神经解剖学层面上。
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的神经解剖学大脑结构与情绪控制的关系。
大脑是情绪的中枢,控制着情绪的生成和调节。
在情绪调节过程中,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体以及前额叶皮质等大脑区域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下丘脑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核心。
下丘脑位于脑干的底部,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
它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
此外,下丘脑还与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相互连接,形成情绪调节的重要神经回路。
其次,杏仁核是情绪加工的重要区域。
杏仁核位于大脑边缘系统中,与情绪的生成、加工和表达密切相关。
杏仁核对于负性情绪的识别和记忆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与下丘脑和前额叶皮质的连接,调节情绪的表达和情绪体验。
杏仁核的活动异常与情绪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外,海马体在情绪调节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马体位于大脑的内侧颞叶区域,是记忆和情绪加工的关键结构之一。
在情绪调节中,海马体通过与下丘脑和前额叶皮质的相互作用,对情绪的表达和记忆进行调节和整合。
海马体的功能紊乱与情绪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最后,前额叶皮质是情绪控制的重要区域。
前额叶皮质位于大脑的前部,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它通过与下丘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结构的相互作用,调节情绪的表达和控制。
前额叶皮质具有情绪调节的认知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的神经解剖学大脑结构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
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大脑区域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调控人体的情绪状态,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进一步研究大脑结构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情绪调节的机制,为情绪相关的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情绪的脑机制

第五节 强化与奖赏
大鼠的自我刺激位点包括隔区、下丘脑外侧部、内侧前脑束、中 脑被盖腹侧区和脑桥背侧部。其中,刺激内侧前脑束产生很强的 强化效应。 负向强化位点位于下丘脑的内侧部和中脑被盖腹侧区的外侧部。 人脑自我刺激的位点并不总是引起愉快的感觉。 行为药理学证据表明,多巴胺与强化行为有联系。
下丘脑外侧部
掠夺性攻击 稍稍弓背,轻轻竖毛,迅速接近 猎物并咬住脖颈
第四节 愤怒与攻击
下丘脑 与攻击行为: 假怒---去大脑引起----损毁下丘脑翻转----推论该功能被大 脑抑制 电激下丘脑内侧部引起情感性攻击 外 捕食 中脑 与攻击行为: 传导通路 中脑被盖腹侧区:刺激----捕食增加 损毁 减少 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使动物发动情感性攻击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情绪感觉是大脑皮质(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周围)共同 作用的结果。 意义:推动了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的研究。 局限: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而忽视大脑皮质对情绪 的作用。
学说
James-lange学说:生理变化产生了情绪 Cannon-bord学说:在缺乏情绪表达的情况下, 情绪体验也可以发生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 情绪出现较早,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 多与求知、交往、人生追求等社会需要有关。人和动 物都有情绪,但只有人才有情感。 *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 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James-Lange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和丹麦心理学家Carl Lange推翻 情绪先于生理反应的传统认识,提出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的经 典理论,又被称为James-Lange理论。 情绪刺激情境→生理反应→反应被知觉到→产生情绪体验。 比如,当人看见熊的时候,首先的反应是跑,然后当人开始 意识到自己肌体反应时,才感到了害怕 是“越跑越怕”,而不是“越怕越跑”。
《情绪的脑机制》课件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人们 对特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和态度。
05
CATALOGUE
情绪的社会学基础
情绪的社会学定义
总结词
情绪的社会学定义是指将情绪放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探讨情绪如何影 响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以及情绪如何被社会规范和文化所塑造。
详细描述
情绪的社会学定义强调情绪的社会性,认为情绪不仅仅是个人内在的感受,而是 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紧密相连。情绪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起着重 要作用,能够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沟通方式和群体凝聚力。
04
CATALOGUE
情绪的心理学基础
情绪的心理学定义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包 括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是对 外部刺激或内部状态的主观体验
和反应。
情绪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有动力性,能够驱使人们 采取行动或回避某些情境。
情绪的心理学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情绪的脑机制研究有助于深入 了解情绪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通过研究情绪的脑机制,可以 探索情绪障碍的病因和治疗方 法,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情绪的脑机制研究有助于推动 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等 多个学科的发展,促进跨学科 交流与合作。
02
CATALOGUE
情绪的神经生理基础
边缘系统与情绪
边缘系统概述
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反应。
情绪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总结词
情绪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 验法等。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通过对人们的情绪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来分 析情绪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调查法则通过问卷、 访谈等方式了解人们的情绪体验、情感态度和社会行 为。实验法则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来诱发和控制情绪, 进而研究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些方法有助于深 入探究情绪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理解人类 情感和行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十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
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1、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大脑与情绪

大脑与情绪摘要:人的一切行为基本上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尤其是在大脑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下完成的,而情绪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意识,那么人的大脑是如何感受喜怒哀乐的呢?人的情绪又将对内脏和躯体运动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逐一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脑神经系统情绪内脏运动一般人认为精神超脱于肉体之外,但神经科学家却发现,精神与肉体完全无法脱离,在人们复杂的情感后,起作用的是令人着迷的生物学,大脑中繁忙工作着的1000亿个神经细胞是精神背后的物质基础,它们的同力协作让我们进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体验到人生旅途中各种复杂感受。
一、有助于生存的恐惧从“恐惧”入手理解人类情感的生物性法则,是一个好选择,因为它是认知神经科学家最先了解的人类情感。
它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情绪,但对人类生存来说是必需的。
置身于旷野之中,如果缺乏恐惧感,人类就活不长。
大脑中的“杏仁核体”是我们的“恐惧之源”,它负责学习并记住你所必须害怕的内容。
大脑中有两个“杏仁核体”,它们是一些神经细胞束,由于形状像杏仁而得名。
“杏仁核体”位于大脑两侧,处在颞叶下面。
它们好像一个协调不同来源信息的网络中心,收集环境信号、记录情感含义,并在必要的时候启动恰当的反应。
这个“中心”获取来自视丘下部的身体对环境的反应信息(例如心率和血压),并且与大脑前部的理性推理区域沟通,同时连接“海马体”—大脑中一个重要的记忆中心。
人体的恐惧系统效率如此之高,以致你根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事,大脑就已经作出反应了。
例如,你在开车的时候,有一辆车突然转向插入你的车道,你在还没明白过来前就会感到害怕。
在你大脑的视觉部分“看到”危险场景之前,恐惧信号已经在你大脑的“杏仁核体”和危机系统之间传递。
“杏仁核体”不仅帮助人们辨识其他人脸上的恐惧表情,还对其进行自动扫描,因此恐惧是会传染的。
那些大脑“杏仁核体”受伤的人或动物会丧失这类恐惧技能,不过对他们来说,世界反而会因此变得更加危险。
情绪的脑机制ppt课件

联
• 5-羟色胺能神经活动水平低的男性,其近亲最可能
有类似攻击行为的人格问题
• 百忧解-5-羟色胺激动剂,具有降低攻击性的作用
强化和奖赏
谢 谢 大 家
下丘脑外侧部的传出神经组成部分内侧束,投射 到中脑被盖腹侧区,损毁则会减少动物的捕食攻 击行为
下丘脑内侧部传出神经经过背侧纵束至中脑导水 管周围灰质 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使动物发动情感攻击
愤怒和攻击
• 保护配பைடு நூலகம்,后代,捕食或恐吓潜在的敌人
• 雄性荷尔蒙的季节性变化与动物攻击行为 有关联 • 但人类不存在这种关联 • 捕食性攻击和情感性攻击的性质不同,具 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感觉信息阀门: 初级感觉皮层 联合皮层 丘脑 海马
听觉恐惧性条件反射
丘脑
内侧膝 状体 下丘脑 危险声音
听觉 皮层 杏仁核
自主系统 的反应
行为反应
恐惧性字眼
危险信号 侦查器
杏仁核
海马
杏仁核的作用
类似于确定是否友好或敌意信号的阀门作 用 对情绪特征进行测评--引发应激和准备战斗 的状态
电刺激下丘脑可以引起打喷嚏、喘气、进食、恐惧或愤 怒等行为,表明下丘脑有两个基本功能:内环境稳定和 情绪表达 还可以引起心率变化、瞳孔放大及肠胃蠕动等现象 刺激下丘脑内侧部引起情感攻击,弓背嘶叫流口水等威 胁性信号 刺激下丘脑外侧部引起捕食性攻击,稍微弓背,毛发轻 微竖起,迅速而凶狠咬死老鼠 下丘脑是通过影响中脑被盖腹侧区而参与攻击行为的
动物攻击行为的神经控制
杏 仁 核
基底核 内侧核 背侧PAG 腹侧PAG 防御性愤怒
捕食
内侧下丘脑 外侧下丘脑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路模型
• 根据是否包括躯体状态,可以将这种加工情绪 的神经回路分为身体回路(body loop) 和似 身体回路(as if body loop)。 • 在身体回路中,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能够 将刺激物的情绪信息通过脑干传出结构传至躯 体,引起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躯体状态的变 化。这些躯体信号又可以映射到岛叶、躯体感 觉皮层等脑区,由此产生情绪感受。
二.前额叶皮层
• 前额叶皮层在情绪性工作记忆包括执行 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某些部位 的损伤会影响对未来情绪性事件的预测 能力,致使不能适时地调整行为方式, 如对情绪性线索呈现前的预测和呈现后 的维持产生影响,但并不妨碍对奖赏和 惩罚的即刻反应。
前额叶皮层
• fMRI的研究表明,在无动机时,腹内侧前额 皮层(MPFC)可能参与正性和负性基本情绪 的表达,而背外侧前额皮层(DLPFC)更可 能直接参与由正性或负性情绪状态引导的目 标的表达。 • 眶额皮层与腹内侧前额皮层的不同部分对报 偿与惩罚分别作出反应:眶额皮层的左中区 对报偿作出反应,而右侧区对惩罚作出反应。
感觉皮层 脑高级部位 刺 激
丘脑
杏仁核
—双环路—
运动系统
———————— 基本环路 ——————————
双通道的作用
• (1)“捷径”通道保证更快地检测来自 环境的威胁刺激,对低等动物有重要作 用。 • (2)“捷径”对信息的评价是初步的, 它在细胞水平上就足以惊醒杏仁核并预 示危险,但只有双通道的结合提供的信 息才具有整合意义。 • (3)通过杏仁核—皮层投射,能使皮层 转移并集中注意于外界的危险刺激。
2.外侧下丘脑
• 半个世纪以来,下丘脑是最早被认定为与情绪
有关的脑结构。
• 研究发现,切除或损伤外侧下丘脑,将对动物
失去饥饿、性和情绪的动机起关键作用;若切
除腹侧中央下丘脑,则会增加食欲、社交和攻 击行为。
3.腹侧黑质
• 腹侧黑质位于下丘脑前下侧,近年来发现它作为前脑的 组织,是杏仁核的某种延伸。与杏仁核、神经核聚集体 (Accumbens) 及其他组织相联系。 • 与下丘脑相同,食物的形状与气味会激活其神经元放电, 将引起正性感情反应,这是它的独特作用。当它的神经 元被毁坏时,将失去享乐而引起厌恶反应。如果切除背 部下丘脑而保持它的完整,却不会引起厌恶。 • 它是脑中唯一被切除(对实验鼠)后,消失对甜食引发任 何正性感情奖励作用的部位,反映出腹侧黑质神经元对 甜食的正性感情起关键作用。
内嗅皮层 丘系
杏仁核
外侧丘系
海马
感觉丘脑 海马下脚 受纳器 行为反应 自主系统反应 内分泌反应
刺激
杏仁核中心的神经回路
2.双通路模型
• Ledoux(1992)认为,情绪刺激从感官经 感觉丘脑皮层携带信息,首先到达杏仁核, 并立即触发先天性原始的情绪反应;同时, 刺激从感官经感觉丘脑皮层,到达前额叶 等高级区域,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向下传 递到杏仁核,产生确定的情绪以及对刺激 事件意义的意识。
回路模型
• 在似身体回路中,依据个体过去的经验或情景 想象等心理表征,触发中枢脑区躯体状态表征 的激活,即在躯体状态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的 情况下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感受。 • 与身体回路相比,这种神经机制并不涉及实际 的躯体状态,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接收的信息 直接来自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
扣带回皮层
• Eisenberger等人的研究表明,ACC的激 活可能与自我评价的情感状态相关;其 活性的改变可能中介调节着右半球腹内 侧前额叶皮层(RVPFC)的悲痛相关反应; RVPFC也可以通过中断ACC的活动来减少 社会性拒绝或排斥引起的悲痛。
扣带回皮层
• 另外,研究发现,当监视到当前状态与 期望的动机、情感结果发生冲突时,焦 虑症患者和恐怖症患者会产生更强的前 扣带皮层的情感次级区激活;而抑郁症 患者则对此并不敏感。 • 因此,通过减弱前扣带皮层的情感次级 区激活水平的方法,可以治疗焦虑症患 者和恐怖症患者。
前额叶皮层
• 因此,与杏仁核联系的前额叶皮层的功 能,在高等动物和人类中,已经超越了 仅仅为维持生存而起作用的原始情绪的 功能。 • 人类认知的意义加工赋予情绪以更高级 的社会适应意义是由前额叶皮层以及其 他脑的高级部位的功能实现的,是在情 绪的低级结构产生的原始情绪的基础上 发生的。
三.扣带回皮层
• 前额叶皮层损伤还可造成人格的改变和行为的 异常,如在运动、言语、脑神经及植物神经功 能和精神活动等方面会出现障碍。 • 原发性神经系统的大面积损伤、肿瘤和出血对 额叶的影响均会引起行为改变,包括情感表达 上的异常,如自控能力差、坐立不安、欣快、 抑郁或情感淡漠 。 • 当脑瘤病变使PFC受损时,患者表现为行为异 常,但其智力、注意力及记忆力等均未受损, 而情绪体验的能力有所下降,且情绪引导作用 的减退致使其思维决策失控并具冲动性和危险 性。
二.情绪的神经网络模型
• 情绪反应与情绪行为不是简单地由脑内的某一 组织结构或功能区域负责,而是由脑内不同的 组织结构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 1937年,神经病学家Papez提出有关情绪神经 回路的模型(帕佩兹环路),包括下丘脑、乳 头体、前丘脑以及扣带回皮层及其互相连接的 结构。 • 其后,Maclean(1949)在"帕佩兹环路"的基 础上,提出 "边缘系统"的概念,包括皮层与皮 层下结构、扣带回、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部 位,认为边缘系统是负责情绪反应与情绪行为 的基本神经回路。
回路模型
• 这种变化可以分为内脏活动、腺体反应和骨 骼肌运动,前两者一般无法被直接觉知,主 要由下丘脑与脑干的一些核团调节和控制; 后者可以进入意识范畴,主要由纹状体和中 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负责。 • 据此,达马西奥等人提出了情绪中枢——外 周——中枢回路模型,认为情绪感受主要基 于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身体反应在脑干、 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等脑区的映射和表征, 最终在腹内侧前额皮层、扣带回皮层、杏仁 核和下丘脑等脑区的参与下而形成。
3.情绪的中枢一外周一中枢回路模型
• Damasio认为,情绪刺激引起的主观感受是 人们情绪反应的主要成分,但情绪与情绪 感受是不同的。 • 情绪感受主要由情绪与感知结合而成,这 两种心理成分分别由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 • 因此,情绪是情绪感受的独立成分,是由 特定对象或情景触发的躯体反应和中枢活 动变化的集合。
双通路模型
• 情绪意义信息从杏仁核返回到前额叶内嗅皮层, 在从感觉皮层传递到额叶内嗅皮层时,经过加 工的信息同时传递到海马,在海马启动并携带 着与当前信息有关的早先储存的信息,又返回 到内嗅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 这时的认知既与过去记忆经验相联系,也带有 相应的情绪体验。——双通路模型
情绪的基本环路与双环路结构
神经回路
• 海马是对各种高级认知过程,特别对记忆和空 间思维起重要作用的部位,但海马与杏仁核没 有直接的联系。海马回下脚是海马主要的外导 结构,通过海马回下脚,信息投射到内嗅皮层 并影响杏仁核,这是情绪与记忆可能发生联系 的机制。 • 因此,杏仁核与许多前脑部位构成了一个环路。
情绪网络
初级感觉 皮层 感觉联合 皮层 复合模式 联合皮层
杏仁核
• 相关研究表明,杏仁核在负性情绪反应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与恐惧、焦虑、厌 恶等负性情绪密切相关。 • 动物一旦杏仁核受损,其明显失去了对威胁 刺激的恐惧反应;即使割裂杏仁核与颞叶之 间的联系,有机体仍能发生类似的情绪反应, 表明这种联系与恐惧反应的关系并不紧密。 • 因此,杏仁核是恐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脑 区,对恐惧情绪的学习和相关记忆的存储具 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 情绪的中枢机制
• 一、情绪脑的主要组织部位 • 情绪脑的主要结构涉及杏仁核和以杏仁 核为核心的广泛连接的神经结构,包括 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皮层(特别是前扣 带回皮层)、外侧下丘脑、背部神经核 团以及腹侧黑质等部位。 Nhomakorabea 一.杏仁核
• 杏仁核(amygdale)位于海马前方和海 马旁回沟深部、侧脑室下角的前方。与 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 MTL)、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前扣带回、丘脑和下丘 脑等许多脑区有着广泛的神经联系。
四.其他部位
• 除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ACC) 之外,与情绪加工相关的中枢神经结构 还有:背部神经核团(nucleus accumbens)、外侧下丘脑(bateral hypothalamus)和腹侧黑质(ventral pallidum)。
1.背部神经核团
• 背部神经核团位于前脑皮层下的前部, 包含着多巴胺和类鸦片传递系统,因而 具有诱导正性感情的作用,经常被神经 科学家看做奖励和愉快系统的一般流通 渠道,被称为正性奖励的感情通道。 • 多巴胺对要求、需要是必需的,但对喜 欢、喜爱是不必需的。 ——贝里奇
4.隔区(Spetum)
• 早在 20 世纪 70年代就有报告,刺激隔区会诱导 正性感情。这些报告是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 及其他患者的脑中,埋藏电极测试或药物刺激 中得到的(Heath,1972)。 • 人类的研究证据也是采取刺激外侧下丘脑和腹 侧黑质的前部和上部,以及背部神经核团而得 到,少数患者最初的反应是良性心境提高和被 事物吸引的兴趣的增强。
前额叶皮层
• 前额皮层在趋近、退避相关的情绪或心境方面 具有功能不对称性,左侧前额皮层与目标趋近 或进食目标相关的情绪或心境有关,右侧前额 皮层与不恰当行为抑制引起的情绪有关。 • 另外,前额叶皮层是理解和解释刺激意义的高 级机构,情绪回路赋予情绪刺激的意义是通过 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加工实现的。
前额叶皮层
• 扣带回皮层是位于大脑两半球中央两侧 从前到后的长形区域。 • 许多研究都表明,前扣带皮层(ACC)在 注意和情绪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前扣带 皮层是整合内脏信息、注意信息、情感 信息和监视信息冲突的脑部位,而这些 信息对于自我调节和适应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