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普通高中育人模式改革逐渐提上了日程。
而且国务院办公厅针对落实普通高中课堂育人模式的改革也给出了相关的文件。
因此,在我国目前普通高中正经历着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变革和新课程实施改革。
本文将借鉴已有的经验,针对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育人模式改革实践策略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6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针对当前普通高中课堂育人模式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变革课堂育人方式,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笔者就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育人模式的具体改革策略进行分析阐述,希望能够给一线的高中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一、普通高中课堂育人模式改革意义(一)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化落实强调了教育理念要做出革新和创新。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了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接受式的学习模式,打破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勤于动手,争取逐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落实课堂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适应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二)是强化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所以在普通高中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改革育人方式,这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满足人才培养时代要求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多少已经不是最为主要的,而更关键的是如何借助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教学更多的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大部分还是在课堂中落实的。
所以必须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要在落实文化教育和学习能力培养同时注重育人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毕竟德才兼备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教育要全面地了解和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思想水平,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知识技能和思想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与高中如何联合培养人才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与高中如何联合培养人才作者:王雅蓉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年第12期高等学校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节,高中高校协同育人对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作用就更加凸显。
高校和高中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联合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等形式的不断探索,为完善高校高中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
为建立更加紧密、稳固和持久的协同育人联盟,高校和高中应从改变育人理念,优化运行机制和探索招生评价模式等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双高”合作的内涵与深度。
◎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意义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概念雏形是于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的“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部分首次被提出的。
在此后20年的时间内,高校高中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各省级教育部门、高校和高中的重视,同时从不同层面做了多维度的创新和探索实践。
201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中提出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各省级教育部门也依据文件精神和新高考改革进程相继发布指导文件。
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陕教〔2021〕142号)文件,对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
高等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关键一环,二者的有机衔接能够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如江苏省锡山中学唐江澎校长提出的“五业贯通”的生涯教育理念,把中学的“学业”同大学的“专业”选择贯通起来,把大学的“专业”与踏入社会安身立命的“职业”贯通起来,与人生建功立业的“事业”贯通起来,甚至与襟怀天下、造福人类的“志业”贯通起来,想要做到这“五业贯通”,高校高中协同育人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文/赵国弟赵国弟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
每年七月是高考成绩发布的时期,可以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等都经受着“考试成绩”的评价。
在被“评价”出“有问题”的学校中,有的通过反思在创新中坚持,而有的于“评价”中放弃了自己的初衷与追求。
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如何面对“学校教育创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浙江两个试点省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新高考”成为教育制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
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寻求新的应对方式。
一、“新高考”给学校教育创新带来的挑战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创新需遵循两个原则,即既要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价值选择,让学生在成为自主发展主体的过程中能“有灵魂、有分数、有经历、有故事”,又要满足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
具体到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还要注重跨学科知识,注重启发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教师需有意识地培育学生学科间贯通的能力,培育诸如分析演绎思维、归因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多元的思维方式;并在关注学科教育教学这一途径的同时,还多借助其他方式和载体,如主题项目或知识探究、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技人文类活动,包括职业体验与考察、志愿者活动等。
笔者以为,要实现真正的学校教育创新,除了要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对新形势、新挑战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以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为例。
在当下社会民众能够接受的基础上,推进高中教育功能的逐步转换是该方案非常明显的一个突破。
跨出去的关键一步是在考试上把握住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这“两个依据”。
这是大众能接受,学生也能接受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保证每一个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使高中教育回归到自身教育价值上来。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校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创新高中教学方式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创新高中教学方式摘要:在“双新”大背景下,着力构建“一体四轮三体系”特色课程结构体系,创新高中课堂教学方式、育人方式,为课堂提质增效,为学生增智提能。
关键词:特色课程;教学方式;育人方式根据《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着力构建特色课程结构体系,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还需要新课堂。
一、特色课程构建目的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关联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就要求教育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他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厚德教育”特色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学校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结构,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定位准确科学,符合教育本义。
二、特色课程结构体系学校自2016年起就在不断地探索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架构了基于立德树人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基础课型课程”为主体,“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兴趣特长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为四轮,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体系的“一体四轮三体系”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特色课程教学方式1.国家课程校本化——基础型课程实施突出学科教学的独特育人功能,将“厚德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文学科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其他学科,尤其是数理化等学科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学校对现有国家课程,结合高考综合改革要求、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做有效整合,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素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关注“厚德教育”的目标点,建立联系点,注重结合点,明确教育点,梳理14个学科,汇编《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资源整概览》,更有针对性地贯穿、渗透、融合“厚德教育”,实现课堂育人全覆盖。
新高考背景下育人的新要求感悟
新高考背景下育人的新要求感悟高考制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历来受到政府、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不论是技术方面的改进,还是制度方面的革新,一批批有志教育的仁人志士始终在不断探索、改革、完善,让高考展现新的生机面貌。
从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重点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家一直在不断求解考试模式的多样化创新。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正式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以“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为主要特征的两地高考改革方案接受了高考的检验,成为全国新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经过2018年、2019年部分省市加入新高考实施行列,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出炉,以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为特点的新高考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新高考是评价体系和选拔标准的改革,意在破除唯分数论的积弊,为全方位考察和灵活选才提供有效途径。
新高考形成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涵盖了考察目的、考查内容和考察要求。
“一核”为考察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察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评价体系改革是新高考改革的关键,为新高考下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高考政策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具体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变革的初探
123 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吴建荣 (甘肃省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中心小学 酒泉 736100)【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研究是当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任务。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做好研究工作,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需求构建有效课堂。
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策略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教学展开进一步研究,下面是笔者近几年在强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一些做法,赘述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123-01 引言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除了要掌握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学会获取一些和学科知识直接相关的能力。
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要加强对我国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为了顺应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非常有必要。
教师要能够立足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分析构建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的具体方法,立足数学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用生活化眼光去看待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一、科学设计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渗透需求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仍然是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价值观养成等教育目标,造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得不到落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兴趣激发目标,冲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构建新型课堂[1]。
如,在《认识人民币》的课时教学实践中,我就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家庭生活调查和参与实践,记录每天家庭消费的情况,历时一周时间。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9.29•【文号】教高〔2019〕6号•【施行日期】2019.09.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教育教学管理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一融入二自主三模块四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一融入二自主三模块四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面宽广,更需要具备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融入二自主三模块四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二、一融入二自主“一融入二自主”的理念,是指在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融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
三、三模块“三模块”指的是以课程为中心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学科核心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和“素质拓展能力模块”。
1. 学科核心能力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以学科核心能力为中心,通过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纵向拓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对相关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 综合实践能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学生将学到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实践,并且学会运用综合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模块可以将实践课程、课外活动、实习实训等综合起来,通过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3. 素质拓展能力模块:通过匹配学生的兴趣与大众素质需求,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行素质拓展。
这个模块是为了提高学生“身心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体魄健康等各方面,充分锻炼学生的超越自我的品质和能力。
四、四结合“三模块”共同体现了育人的全过程,但想要取得好的培养效果,还需要有系统的教学管理方法。
这里提到“四结合”,指的是教学、管理、评价、实践四个方面的紧密结合。
1. 教学与实践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融入实践,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2. 管理与教学结合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体系化,保障教学质量稳定与提升。
3. 评价与学习结合加强学生评价工作,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帮助他们自我检查,不断提高自己。
吴江林——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与学校管理的探索
三、基于学业水平的选课的基本做法
1.建立联盟,提供大数据样本,提高准确率
统一教学进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
2.收集统计历年高考数据,建立分析常模
联盟往届高考各学科数据统计
3.高一上学期组织三次联考,为学生提供选课建议
基于学生成绩的选课建议
(22001158级届)物生历技理物史术412684850;9;;化政地学治理32208578;2;;固化走定生班班政::16个政,共历5地种2组;合化生史1;化政史1;政地化技治理学术67773513...;778;;物历生理史物7167.092.;.16;;
2016级 物理16;化学151; 固定班:化地技1;政地技1;化生地1; (2019届)生物152;政治278;史地技1;政史地2;政生史1;政史技1
传承不创新是应对变革的永恒主题。过渡之际, 实现管理、教学、考评等方面的平稳过渡不适度变革 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目录
1 关键问题一:选课时间 2 关键问题二:选课组合 3 关键问题三:教学管理 4 关键问题四:德育管理
关键问题一:选课时间
一、选课时间不教学安排的关系
老高考下的分科与教学安排:文理分科、新课结束、一轮复习时间?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不学校管理的探索
吴江林 浙江省塘栖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教育部基教二司高中校本教研专家组成员
新老高考制度的更迭,将丌可避免对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绩 效考评等方面产生冲击,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合理 利用规则,找到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不管理方法 ,是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历史285;地理332;走班:地技(物/史)1;化生(政/史)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技的快速变迁和全球经济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
而在中国,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改革探索1. 培养体系的构建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开始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传统的知识灌输。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培养体系。
2. 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
学生在项目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通过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3. 开放性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改革中广泛开展了开放性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接触到真实的科学问题和创新实践,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践案例1. 某高中“科创班”的建设某高中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开设了特殊的科创班。
该班以选拔出的拔尖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制学习和导师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设立专门的科创实验室和资源优化配置,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流科研设备和导师。
这样的改革措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中外合作项目的探索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有些学校开始尝试中外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知名学校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科技和创新文化,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种探索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促进了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兼顾深度和广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创新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创新研究摘要:新课改的强度逐渐加大,教育部门对高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
教师明确认识到了课堂中出现的些许问题,结合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管理模式。
进一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逐渐的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加有用的价值。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创新引言: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改革的初始阶段,高中教育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仅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这样能够让学生用最佳的状态去应对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是极其的重要,高中老师更应该负起责任,目前,在高中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持续发展。
一、课堂管理观念的转变在高中课堂中,教师会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的事情,进行加大力度措施,导致学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一部分教师的认知就是,管理应该是由班主任进行,自身只需要在课堂上讲述相应章节的知识。
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错误的理念。
在错误的管理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进而阻碍了整体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样的风气,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进而转变这种管理模式,愿意和班主任共同担任起这份责任,使学生更好的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
学校也应该提供与之相同的环境,结合课堂开设一些教学讲座,让新老教师实现经验的交流;或者安排一些外出调研活动工作,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
学校还应该运用大数据去构建相关的档案,为教师的管理改进提供依据,进而发掘出更好的管理策略。
教师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亲自的感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慢的改进授课的方式,是否符合其真实的目的需求。
在班级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家庭贫困的学生名单,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进一步提升授课的教学质量。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180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原本统一的选拔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且难以适应高等院校的特色办学。
新高考改革的实行,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将“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作为改革的核心内容,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将“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科学的人才选拔新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本研究针对新高考的政策性变化,提出了选考科目设定的原则和方法,并对高校招生的影响做出整体分析,旨在指导高校一方面抓住改革机遇,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分析研究,妥善应对新高考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为高校的招生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借鉴。
新高考改革对学校人才选拔方案制定的影响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高等院校招生模式的变革,差异性的投档方式给高校录取带来巨大的挑战。
浙江省采用“专业+院校”的志愿模式,按专业进行投档,专业之间不能进行调剂,且将考生成绩分段投档、分段录取。
上海市将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进行归类,相同选考科目的专业设置为同一个专业组,采用“专业组+院校”的志愿模式,专业组内计划总数整体投档,同一个专业组内的专业之间可按规则进行调剂,且将批次线上考生同时投档。
“一省一市”改革的差异性从成绩构成、专业分组、投档规则等关键录取环节就进行了较大的调整[1]。
高校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各省政策规定,科学制定招生和培养方案,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凸显自身优势。
中学培养方案的制定需凸显学生个体化差异高考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选课走班作为一种新型育人的模式,同时也是高考改革后高中学校改革的重点问题。
但就现阶段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仍存有诸多不足,比如选课程设置不够恰当、教师资源匮乏等等。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制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考改革; 选课走班;课程设置; 教师资源; 学习管理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1-018-01引言2014,《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拉开帷幕。
至今的五年间,我国已全面实行了新高考改革。
此种背景下,为顺应新课程、新高考的需求,选课走班制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具有许多教学优势,但在实际的应用阶段,同样表现出来了一系列困难以及挑战。
文章首先就选课走班制相应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就其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1、选课走班制的现实问题1.1课程结构与数量有限就课程结构而言,新高考同样带来了新的要求,针对选考科目以及学考科目分别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前者体现的是“竞争”,而对于后者满足一定标准即可。
学校应当按照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设计就相应的课程加以,从而恰当科学的安排学时与进度。
对于学校而言,其应当促使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融合,从而构建出良好的课程体系,并且需要注重课程顶层设计,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开发“特色课程”。
1.2教师资源有限,评价难度增大走班制要求校方开设足够多的课程以便于学生选择。
但随着整量的增加,所需要的教师也就越来越多。
针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但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资无论是在数量,亦或是质量与结构上均表现出来了严重的分布不均衡,从而使得难以满足学龄人口差异性的教育需求。
除此之外,选课走班下学生可以就教师、所学科目、专业等进行自主选择,但考虑到学科分类多等问题,便会增加许多教学班,在教师压力得不到减轻的情况下便引发了“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等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创新(精选8篇)
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创新(精选8篇)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创新篇1(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摘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临床教师扮演着教师和医生两个角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临床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运用古今中外医学界优秀人物,传播正能量,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对学生进行闪光点教育,从而实现在临床教学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设计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设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模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这一变革不仅对学生的选科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学校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设计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高考的核心特点之一是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限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在多种学科组合中进行选择。
这种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然而,这也意味着学校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灵活的课程设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课程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课程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要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新高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课程设计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此外,课程设计还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优化课程设计。
一方面,要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
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学校可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拓展类、兴趣特长类、实践活动类等。
例如,对于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开设数学竞赛课程、数学建模课程等;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开设绘画、音乐、舞蹈等课程。
通过丰富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
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对课程进行分层分类。
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置难度较高的拓展课程;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巩固和辅导课程。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选科组合,进行分类教学,为不同组合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改进-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改进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行,最大的改变就是文理不再分科。
从根本上来说,“文理不分家”的教学改革彻底颠覆了学生偏科、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为学生全面、均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3”的考核制度对于很多应届考生来说,除了语数外三科外,还可以自主选择其他三门学科计入高考总分中,这一政策为学生的高考增添了更多的自主性。
其次,新高考制度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环节也不再划分批次,也就是说,新高考背景下学生专业的选择与学校的选择相比而言更为重要。
面对这种全新的考核制度,只有创新学校的教学管理,才能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工作。
[1]一、新高考制度下中学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学管理者想要全面推行新高考制度,就不得不认真对待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观点,更好的适应教育体制的变化,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核心教育基础。
而在新高考制度下,中学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强化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文理不再分科,“3+3”的考核机制使学生的原则面更加宽松,而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也更加重视。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引导学生将其优势部分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短处可以给予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的强项,改善学生的弱项。
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可以有效降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方面出发,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和兴趣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更好的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使教育教学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3]2.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面对新高考制度的全面推行,中学教学管理的工作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学科基础掌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成长经历更加丰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中学教学工作要围绕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来开展,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去学习做事,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作为教育教育的核心内容。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路径探析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路径探析张旭东(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局,吉林四平136000)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和社会多样化人才需要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为此,必须对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背景、内涵和策略进行认真研究,有效破解各学校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同质化问题,才能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多样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一)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省在实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具有鲜明特色的普通高中,形成“办学体制灵活多样,特色普通高中布局合理”的发展新格局。
因此,必须以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为重要抓手,推进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向现代化目标不断迈进。
(二)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需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并且正处于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进行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
由于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潜能特长、发展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们对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及评价方式、设施及条件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也不相同。
因此,普通高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的多样化、有特色的教育。
(三)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是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需要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都过于单一的问题,导致“千校一面”的现象,不利于各学校扬长补短、激发潜能。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区域创新实践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区域创新实践作者:杜英丽何暄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年第04期编者按育人方式改革事关“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去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育人机制构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上日程。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西城区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涌现了一批示范校,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
基于此,本期,我们关注西城区“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区域创新实践”,聚焦西城区在变革课堂育人方式、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推进选课走班、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为引领首都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西城智慧、西城模式。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建立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高中育人方式,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文件明确提出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为主题,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西城区加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区域性整体推进,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基础与发展定位,坚持分类、分阶段推进的原则,引导学校立足自身特点实现高质量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在普通高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变革课堂育人方式、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推进选课走班、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以“高质量多样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针,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西城智慧、西城模式。
浅析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要性
浅析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要性作者:刘慧颖计美娇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30期摘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兴办之本、强国之需。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职业素养及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教育的重要部分。
聚焦如何高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2015]36号)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格雷高校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至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
传统工科教育与新兴产业、新经济发展的脱节催生了“新工科”教育的提出和落实,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以来,各类型大学均开始对现有人才培养中的工科教育模式、时间创新创业教育等开展了改革和创新。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工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一、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背景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勇于实践创新,敢于探索人才培养新道路和服务社会模式,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在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及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中骑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实践基础。
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历程中,经历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事宜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需要具备交稿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智能技术应用水平以及交稿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了能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和推进及虚拟经济繁荣发展中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迫切需要创新技术的发展及促进实体经济的振兴繁荣。
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评审结果公示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申报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通知》(渝教办函〔〕号)精神,经单位申报、区县推荐和专家评审,拟将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刘雅林申报的《普通高中智慧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等个课题立项为重大课题,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小华申报的《新高考背景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等个课题立项为重点课题,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王一川申报的《普通高中实施新高考“”模式策略研究》等个课题拟立项为一般课题,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2019年5月22日至2019年5月28日。
公示期内,如对公示项目有意见或要反映问题,请以书面形式向工作小组办公室反映。
以单位名义反映的请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
市教委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为反映人保密。
联系人:市教委基教处钟波,联系电话:,联系邮箱:,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北滨一路号,邮政编码:。
如有信息修改,请联系谢倩倩,电话:。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9年5月20日
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重大课题(个)
重点课题(个)
一般课题(个)
- 11 - / 13
- 13 - / 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1)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学生社会实践推进工作及相关宣传工作 1. 基地管理与实践指导 市、区两级校外联每年加大对基地考核, (2)研究制订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考评办法 解决基地项目较单一、志愿者岗位较少, 活动形式较单一等问题。 (2)加强对市、区两级基地的巡查和调研指导 (4)完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高校使用功能研发 2. 系统完善与信息录入 (5)完善社会实践记录平台功能并组织培训 完成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操作 的问题调研;解决录取繁琐、无法批量处 (6)完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与高校招生系统的工作对接 理、网络稳定性、与学籍库对接等问题。 (7)完成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开发并试运行 设计下发完整流程时间表,明确录入机制、 (8)公布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流程要求清单列表,根据时间节点开放相应功能 责任人、实践、要求及分工。 (19)细化学生体育、艺术、科普、国防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入办法
1993
1999
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中央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2010 201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时代在呼唤——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社会担当 实践创新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核心
素养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全 球 素 养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
OECD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框架图
学校正在寻求核心素养落地方式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时代在呼唤——
(二)新高考环境下学生发展的需求
3. 安全保障措施 完善学生伤害事故保险机制,将学校 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纳入校方责任 险和人身意外险理赔范围。
(
10)制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和保险理赔操作办
法,并召开新闻通气会
4. 跟踪研究与经验总结 (11)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跟踪调研工作计划;梳理基层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 对综合素质评价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 经验和成果 行跟踪研究,梳理总结工作经验与成果。
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高质量教育、促
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14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人去的意见》 提出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评价质量标准。至此核心素养 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提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来 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对三科教材进行统编,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17年7月4日正式成立。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维度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各学期、各学科基础型
课程成绩(分科排名)、拓展型和研究性课程学习经历等
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情况;参加 60 学时
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军训学农、党团活动等情况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重点记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 参加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等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情况及 研究报告;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
《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
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客观写实记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经历 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9 所高校采用
问题解决 创意物化
1、培养综合素质 2、面向学生生活
理念 与 目标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三面发展: 自主管理、文化基础、 社会实践。 四力提升: 认知能力、合作能力、
综合评价录取
综合评价 录取参考
60%
+
30%+
10%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高考成绩 综合面试成
选择:学科 选学 选考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A艺术 I研究 S社会
R现实
E 企业
C 常规
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择修习课程、 相应难度级别及学习方式
选学
等级考 6 选 3,共有 20 种不同组合方式
2017
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2017.7.4)
2010年: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基础教育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 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
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突破口。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 42 条,2013 年
核心内容:“两依据,一参考”
依据统一高考成绩 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 方案》(沪府发 [2014] 57 号)
新高考制度背景下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
目录
聚焦
Content
课程变革是时代的诉求
关键 关注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
突破
教师教学研究传统路径
聚焦
学校课程变革是时代的诉求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文件
年 1978 1985 文件名称 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打破文理之分,实现文理交叉(包括招生录取)
选学、选考分开,高二考试前决定选考科目
选学
选考
选择人生发展道路
选考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 (2017版)
2017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个核心:立德树人 二个贯彻: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思想 与 导向
价值体认 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