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哲学基础汇总
关于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认识论对课程的产生方面阐
![关于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认识论对课程的产生方面阐](https://img.taocdn.com/s3/m/d7ae04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4.png)
关于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认识论对课程的
产生方面阐
分析哲学,也称哲学分析,初创于20世纪初的XX,是哲学家反叛绝对唯心论运动的结果。
其分支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为人工语言派和日常语言派,最终引发了哲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的转向。
分析哲学在推动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对课程实践与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虽然分析教育哲学学者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以及研究方法单调等不足,但仍有可借鉴之处。
第三讲_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_课程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0ad06f4910ef12d2af9e73f.png)
二、现代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 该理论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通过条件反射的规 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消退)可以指导人的 学习行为。 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 定程度上通过强化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但行为主 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 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 人文性,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教学过程 缺乏人性。
3、人本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 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 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 动精神。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 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有: (1)课程设计要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 情境,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2)课程要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好的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 活有密切关系,并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 理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尊重学生。
4、批判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批判理论又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 马克思主义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思潮。 霍克海默(M. Horkheimer)、阿多尔诺(T. Adorno)、马尔库塞(H. Marcuse)等是该 学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 Habermas)等是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真正的知识是要求参与和投入,要求参与变革的行 动,即所谓的“行动实践”。这是一种在对知识进 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变革参与者的实践。
5、复杂性科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为: (1)复杂性科学依然坚持实在论的本体论,认为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共同存在; (2)认识论上,复杂性科学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认 识论,认为主客体不能分离,知识是语境依赖的; (3)从方法论上来说,复杂性科学坚持整体论, 认为应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4dc9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5.png)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和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以及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 唯心主义原理: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世界是由意识或思维构成的。
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独立性和优先性,而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流派,如柏拉图的理念观、笛卡尔的主体观等。
3.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次级地位,认为物质存在的先于和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也有不同的流派,如唯物辩证法等。
4.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强调意识和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但又能主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推动物质的发展。
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5. 客观真理原理:客观真理原理认为真理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不依赖于主观主义的意识。
真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实践认识和经验总结得到的,是能够被验证和证明的。
这一原理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6. 主观相对性原理:主观相对性原理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
人的认识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主观认识。
这一原理在哲学和文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要求对不同主观观点进行尊重和理解。
7. 价值相对性原理:价值相对性原理认为价值是相对于人的主体而言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与个体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能不同。
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冲突中保持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
8.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原理:这一原理认为社会是处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考研,考博知识汇总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考研,考博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969c364ad51f01dc281f1c8.png)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绪论-课程与课程理论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流派:1.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定义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
然而,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
其实,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范围,远远超出了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
现在我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列入正式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不周全的。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把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即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
相对来说,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
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
何谓“有计划”?有人认为这是指计划的书面文件。
但有人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了仔细观察后,许多教学活动是基于非书面计划的东西来安排的。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手段转向目的。
然而,预期会发生的事情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总是存在差异。
预期学习目标是由课程决策者制定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
另外,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如隐性课程的影响等。
4.课程即学习经验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基本假设: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是个体社会化。
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6.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
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高一选修一哲学知识点梳理
![高一选修一哲学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7770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f.png)
高一选修一哲学知识点梳理哲学是人类思考生命和意义的学科,通过对思维、存在、知识等问题的探讨,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作为高中选修课程,高一的哲学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为目标。
下面将对高一选修一中的主要哲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1.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哲学的基础,也是高中哲学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主要包括命题逻辑和推理思维。
命题逻辑研究命题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取、析取、蕴涵等逻辑关系。
推理思维则是通过逻辑规则和推理法则,从已知的命题中推导出新的命题。
2. 存在与意识高一哲学课程还涉及到存在与意识的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个体意识的本质。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的哲学观点和学派,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证主义等,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思考能力。
3. 道德与伦理道德与伦理是哲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哲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道德和伦理的概念、原则、价值观念等。
他们将研究和探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理解道德判断的标准和依据。
4. 知识与真理知识与真理的问题也是高一哲学课程的重点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的知识理论和真理观点,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等。
他们将思考知识的来源、创造、认识的限度和真理的本质等问题。
5. 宗教与信仰宗教与信仰是高一哲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将学习不同宗教的基本概念、信仰体系和教义等。
他们将理解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并思考宗教信仰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6. 美学与艺术美学与艺术是高一哲学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美学理论和艺术作品,学生将理解美的概念和价值,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7. 心理学与人类行为心理学与人类行为是高一哲学课程中关注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部分。
学生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人类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心理过程等。
通过对以上哲学知识点的学习,高一学生将培养批判思维、逻辑推理、道德判断等能力,提高对世界和人类存在的理解与认识。
哲学与人生课程介绍
![哲学与人生课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54d40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9.png)
哲学与人生课程介绍
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一门涵盖哲学领域各个方面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以及个体在世界中的定位和责任。
该课程通常会涉及以下内容:
1. 哲学基础:课程会介绍哲学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提供学生对哲学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伦理学:课程将探讨道德、价值观、善恶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将了解不同的伦理理论和伦理决策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做出道德选择。
3. 存在主义:这一部分将探讨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自由意志。
学生将学习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代表性思想家的观点,如萨特、卡缪等。
4. 形而上学:该部分将介绍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现实、本质和存在等。
学生将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5. 知识论:课程会探讨知识的起源和性质,以及真理和错误的标准。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论理论,以及如何评估和判断知识的可靠性。
6. 社会哲学:课程将介绍社会契约论、政治哲学和公正性等社会哲学的主题。
学生将学习社会正义的理论和社会乌托邦的概念。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获得哲学思维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理解并思考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能力。
这些技能将有助于学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更有意义的生活。
哲学专业课程设置
![哲学专业课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7b4994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2.png)
哲学专业课程设置
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基础:包括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是学习哲学的入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历史、流派、代表人物以及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哲学史:包括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和流派,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哲学专业课程: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政治哲学、古希腊哲学史、德国哲学史、当代西方哲学等,深入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跨学科课程:包括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5. 实践课程:包括学术论文写作、学术交流与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此外,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谨性: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的训练,要求学生进行深刻而充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证能力。
2. 广泛性:哲学专业的内容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等多个领域,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增强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长远性:学习哲学并不追求眼前利益和快速创造财富,而是注重长远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4. 独立性:哲学专业并不依赖于其他学科,课程设置独立自主,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机会。
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哲学专业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证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d1823f04028915f804dc250.png)
哲学基础知识提到哲学,有人觉得抽象、高深难懂不可理解,有人觉得学了也没用,甚至吓跑了,其实不然。
这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误区,哲学绝不是远离现实,不可捉摸的,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天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可以说,每个人都离不开哲学,只不过在学习哲学之前,每个人的哲学观点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还可能是自相矛盾的。
而哲学是把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联系起来进行抽象的概括,从中总结出哲学的道理,用以指导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曾经出现了许多哲学家。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西方著名的苏格垃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曼努尔康德、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等,他们都曾经对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以介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所有哲学都没有真正搞清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没有正确说明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一切知识的总汇,近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否定了包罗万象的旧哲学(“科学之科学”)在哲学史上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使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63a6db2fab069dc50220199.png)
霍尔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 的观点,认为“个体发展复演 种系发展的过程”。他被誉为 儿童研究运动之父,是建立以 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先驱,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 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 规律,而不是去遵循来自外部 的规则。
格赛尔继承了霍尔的主张, 并将现代的研究技术运用于他 的研究。格赛尔详细描述了从 新生儿到十岁儿童的发展情况, 确定每一特定年龄儿童的典型 特征,以此作为该年龄儿童正 常发展的指标。格赛尔等人发 展了一套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 用于研究儿童的发展。
二 实用主义哲学 (一)主要观点
反对“二元论” 主张以行动为核心的知识观
(二)杜威及其思想 (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方案教学 瑞吉欧教育方案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三 存在主义哲学 (一)主要观点
强调个人选择
(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改造主义 艾斯纳的表现性课程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一、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论图示 二、美国学者的跨文化研究 三、托宾等人的人种学研究 四、美国威斯康辛州开始的 “重新思考早期儿童教育”研讨会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海韫等人提出的“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 适合年龄 适合个体差异 社会文化背景
美国教师教育: 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
课程的基础,指的是影响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 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研 究课程的基础,涉及确定课程 的基础学科,考察这些基础学 科对课程的含义以及与课程的 关系等问题。
不施加不适当压力的情况下让儿童发展 重视儿童学习的“准备状态” 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三 精神分析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一)精神分析理论
哲学专业主要课程
![哲学专业主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3c00f6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0.png)
哲学专业主要课程
1. 哲学导论:这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概念、历史和基本理论。
2.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存在的基本问题,如宇宙的本质、物质的存在形式等。
3.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科,包括道德评价、道德责任、道德选择等议题。
4. 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推理、论证和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必备的技能。
5. 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中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和来源,包括感觉论、经验论、理性主义、先验论等。
6. 宗教学:宗教学是哲学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宗教信仰和宗教现象,是理解人类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7.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哲学与政治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原则,是理解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基础。
8. 美学:美学是哲学中另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探讨艺术、审美和感性体验等问题。
9. 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和知识体系,是理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0. 哲学史:哲学史是学习哲学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哲学史可以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思想家。
以上就是哲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和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fd4bf61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8.png)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一、引言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和组织,它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制定的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哲学、儿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
二、教育哲学基础1. 幼儿园教育观念幼儿园教育观念反映了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和定位。
幼儿园教育观念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注重培养其综合能力。
此外,幼儿园教育观念也包括儿童权益、积极参与和强调游戏的理念。
2. 教育目标与任务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综合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
幼儿园教育任务包括认知、语言、情感、社会、审美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具体内容应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
三、儿童发展理论基础1. 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要完善地考虑到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
通过理解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
2.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
其中著名的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理论。
这些理论为幼儿园课程的认知目标设定和教学活动安排提供了理论支持。
3. 儿童情感发展理论儿童情感发展理论研究儿童情感体验、情绪调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其中,培根基于亲子关系的情感发展理论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情感目标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指导。
4. 儿童社会发展理论儿童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角色认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理论包括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克里尔伯格的自我决策理论。
这些理论为幼儿园课程的社会目标和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教育心理学基础1. 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心理特点即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
![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80d8c4d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6.png)
摘要:教育实践课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构建在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探讨了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教育实践课程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是指导其发展、完善和创新的根本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分析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探讨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1. 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上。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应树立以下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终身学习。
强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3)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目的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教育目的上。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内容。
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应确立以下教育目的:(1)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 教育方法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教育方法上。
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应遵循以下教育方法:(1)实践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问题导向。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教育评价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教育评价上。
专升本大学哲学知识点概述
![专升本大学哲学知识点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b637f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5.png)
专升本大学哲学知识点概述
介绍
哲学是人类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分支和思想
体系。
本文旨在概述大学哲学学科中的主要知识点。
哲学分支
哲学分支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
其中形而上学探讨存在本质和物质属性问题,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
的本质和方法,伦理学探讨道德问题,美学探讨艺术和美的问题,
政治哲学探讨政治权力和治理问题。
哲学思想家
哲学思想家是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哲学
思想流派和学派。
主要的哲学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尼采等。
他们的思想贡献对当代哲学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基本概念
哲学学科中有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存在、本体、范畴、普遍、个别、必然、自由等。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理解哲学思想和问题。
总结
哲学作为一门较为抽象和概括性的学科,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本文所述内容是大学哲学知识点的概述,对于深入了解哲学思想和历史需要更细致的学习和探究。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5fe66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9.png)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课程哲学观是指一种分析课程与其教学过程的方法,用来确定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的过程。
这种视角对课程的组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之间形成一种有用的课程系统。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课程哲学观、研究背景、课程组织原理以及组织过程,阐述基于课程哲学观的课程组织理解。
课程哲学观是一种研究课程和其教学方式的视角,以实现特定课程学习目标为中心。
它从学习者、教师和课程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学习过程,主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而教师的角色则是赋予学习者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励学习者进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的媒介。
同时,课程环境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哲学观注重对学习环境进行精心设置,以提高学习效果。
研究背景表明,课程哲学观提供了一种从学习者出发,以教学为中心,将学习和研究建立起来的新课程组织方式。
它重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在接受和生产知识过程中,利用有效课程组织的方法,加强对学习者的有效性。
课程组织原则是按照学习者,学科,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课程分解成一系列有机的部分,落实课程哲学观,增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根据课程哲学观的基本原则,学习者是课程组织的中心,为学习者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有利条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组织过程是采用课程哲学观组织课程的具体步骤,可以将课程实施的步骤分为若干个步骤,分别为规划、实施、评估等步骤。
首先,规划环节以课程总体理念和目标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哲学观制定教学计划;其次,实施阶段通过教材、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方式,实现教学计划;最后,评价环节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线,从表现形式、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决定下次教学的策略。
总之,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旨在将课程组织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课程的学习更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哲学观只是一个方向,仅仅可以帮助教师们更有效、更高效地组织课程,但并不能保证学习效果。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b98a7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4.png)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又称课程选择,实际上指的是教师“教什么”以及幼儿“学什么”的问题,是课程编制中的一种基础性工作,也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社会三个因素,对这三个因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
(一)知识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在教育实践中,将课程内容看作学科内容,即课程内容就是教育教学内容这一观点占主导地位,实际上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或教科书上的内容。
把课程内容与教材直接等同,认为课程内容是由课程编制人员事先确定的,课程实施者只需把课程专家根据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和逻辑体系性编制的学科知识直接搬到课堂当中,对儿童进行系统知识的传递就足够了。
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
按这种取向,课程实施之前主要研究的是教材,备课关注的是如何将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将教材上的知识忠实地传递给幼儿,因而缺乏对幼儿的实际需要与兴趣的考虑,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
(二)活动取向: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多采用这种活动取向,课程编制者通过有目的地设置各种活动,让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
例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从课程论与教学论要义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并创立了“五指活动”课程模式,就是此种课程的内容取向的具体体现。
这一课程模式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出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语文五种活动内容,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经验取向:课程内容即儿童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是基于对知识取向的批评和反思形成的,持有这一取向的学者认为,将课程内容看作教材,强调的是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权威性。
实际上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儿童的活动及学习体验。
课程实质上是真正被儿童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层次递进”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层次递进”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3bf4a8e8762caaedd33d445.png)
墨
范 大 明
( 水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 肃 天水 天 甘 7 10 ) 4 0 0
大 学 体 育 课 程 体 系 中“ 次 递 进 ’ 学 设 计 的 哲 学 基 础 层 ’ 教
摘
要 : 层 次 递 进 ” 学 体 现 为三 个 课 程 层 次 . 基 础 “ 教 其
依 据 是 : 每 一 个培 养 对 象的 身体 作 为 体 育 创 造 活 动 的 身 体 : 把 把 人 的 身 体 作 为 终 身体 育 意 识 的 身体 ; 以每 个人 的 自然 身体 为 主 体 , 过 锻 炼 , 竞技 方 面不 断提 高 。 通 在 关 键 词 : 学体 育 教 学 层 次递 进 教 学设 计 大
1层 次 递 进 的特 质 . “ 次递进” 层 的教 学 实 现 了学 生 “ 自主 选 择 项 目 、 自主 选 择
养 了一 批 大 学生 运 动 队员 , 化 了教 学 资 源 , 分 发 挥 了教 师 优 充 的专 项 特 长 , 进 了教 师 与 学 生 的 互 动 , 学 生在 体 育 知识 技 促 使 能 的“ 度 ” “ 度 ” “ 次 递 进 ” 深 与 广 上 层 。 11 度 方 面 的 层 次 递进 。进行 运 动 学 习 时 .我们 会 非 常 .深 “ 清 楚 地 意识 到本 体 感 觉 ,特 别 是 在 指 导 下 进 行 的学 习 或 练 习 的时 候 。 练 习者 依 照恰 当 而 明确 的指 导 ,对 比 自身 的肌 肉运 动 、 体 位 置 、 衡 和 触 摸 的 本 体 感 觉 来 调 整 、 握 动 作 和 掌 身 平 把 控身体 的前俯后 仰 , 倾 右斜 , 转 腾跃 , 伏转折 . … 因 左 旋 起 … 此 , 在 体 育 之 育 的 习练 者 . 断 地 监 视 运 动 的 身体 肌 肉 。 处 不 并 且 不 断 调整 身 体 的位 置 和 协 调 及 运 动 ,不 断 地 感 受 处 身 运 动 的 身 体 的灵 活 , 续 ‘ 连 体验 一 对 比一 动 作 一 体 验 ’ 的过 程 中 。 几 乎 是无 穷 的身 体 整 体 感觉 , 次 被 唤 醒 、 强 化 ” 屡 被 …。 因此 ,学 “ 生 参 与运 动 技 能 的学 习 、 执行 和 掌 握 , 是 单 纯 身 体 物 质 力 量 不 运 动起 来 和 发 挥 出来 的问 题 , 而是 对 身 体 智 慧 的认 知 教 育 , 同 样 是一 种 发 展 身 体 智 慧 的教 育 ” … 。 1 广 度 方 面 的 层 次 递 进 。“ 运 动 学 习 为基 本 方 式 的 体 . 2 以 育课 程 同样 是 发 展 学 生 认 识 能 力 的 课 程 .在 发 展 学 生 认识 能 力 方 面 既与 概 念 学 习 有相 同性 , 具有 特 殊 性 。 这 种 以主 体 又 而 对 身 体 的直 接 操 作 为 特 征 的 认 识 方 式 在 发展 学 生 认识 能力 和 认 识 世 界 方 面 具 有其 他课 程 无 法 替 代 的 价 值 ” 。
哲学基础知识 pdf
![哲学基础知识 pdf](https://img.taocdn.com/s3/m/d9e8912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6.png)
哲学基础知识 pdf
哲学是研究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意义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它涉及广泛的思考和讨论,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
哲学等多个分支领域。
关于哲学基础知识的PDF资料,以下是一些
可能有用的资源:
1. "哲学的故事"(作者,威尔·杜兰特),这本书是一部通俗
易懂的哲学导论,涵盖了古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
助初学者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家们的观点。
2. "哲学导论"(作者,约翰·洛克),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哲
学导论教材,涵盖了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
它提供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分析。
3. "哲学的故事"(作者,尼格尔·沃维尔),这本书以故事的
形式介绍了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启蒙运动等。
它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
的演变。
4. "哲学入门"(作者,托马斯·纳格尔),这本书是一本简明
扼要的哲学导论,涵盖了哲学的主要问题和思想家的观点。
它以问题和回答的形式呈现,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理解。
除了以上提到的书籍,还有许多在线资源可供免费下载,包括一些大学的哲学课程讲义和教材。
你可以在学术搜索引擎或在线图书馆中搜索相关的PDF资料。
记得选择可靠的来源,并结合多个资源来获取全面的哲学基础知识。
哲理观念基础常识
![哲理观念基础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83a94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6.png)
哲理观念基础常识涉及到哲学、辩证法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基础常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这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是一个哲学观点,意味着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原因。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表明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是哲学中的两个主要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这些是哲理观念基础常识的一部分,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思考人生。
哲学结课总结范文
![哲学结课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81de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9.png)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哲学课程学习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课程的尾声。
回首这一段学习历程,我深感哲学之美、哲学之深,它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学期哲学课程的总结。
一、哲学的内涵与价值哲学是一门研究世界本质、人生意义、道德伦理等问题的学科。
它以抽象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引导我们思考人生、认识世界。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回顾1. 哲学基础: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史、哲学流派等,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历史地位。
2.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道德的本质、道德规范、道德评价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3.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行为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政治权力的本质、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参与等,增强了自己的政治素养。
4. 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实效,关注现实问题。
我们学习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5. 当代哲学:我们了解了当代哲学的思潮、流派,关注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三、学习收获与体会1. 增强了批判性思维:哲学课程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
2. 提高了人文素养:哲学课程让我们了解了人类文化的精髓,提高了我们的人文素养。
3. 丰富了人生观:哲学课程让我们对人生、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们的人生观更加丰富。
4.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哲学课程让我们关注社会现实,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展望未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关注哲学领域的发展,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哲学讨论,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哲学问题,共同进步。
总之,这学期的哲学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哲学将一直伴随着我,引导我不断前行。
在此,我要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与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课程的哲学基础一、案例设计: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现状,设计一份自己试图进行的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由在“工具论”理论体系支持下的软件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阶段。
我认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系统、全面地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校的设施条件,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论证、制定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任何实践都是盲目的。
这一阶段主要在思想上、认识上、理论上进行学习,认真研究和学习体会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
二、良好的课堂记律、高涨的参与热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利保障。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游戏或聊天上,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游戏规则”参与学习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参与的活动做到有目标、重过程、有评价、抓落实。
将规范意识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在一种和谐、秩序、上进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搜索素材、设置教学情境,将每节课要落实的知识点、技能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不再枯燥,以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地进行实践体验。
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应在参与实践、在操作中进行。
避免大段地进行枯燥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的目标。
动包括动手、动脑。
鼓励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催化剂。
因此每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要有一个评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
五、先进性、发展性是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的一大特点。
教材中内容落后于技术应用。
因此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评价体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二、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哲学对课程的影响是什么?结合自己的课程实施经验体会作以反思。
首先,哲学是课程的灵魂,是最根本的基础,实用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知识都包含着行动的因素,因而,学校课程需要按照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去设计,需要在活动中展开与进行。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生才参与到课程中来。
其次,哲学中认识的问题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哲学看来,学校课程需要合理进行分类,并且课程的设置需要从简到繁、从直观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设计课程;再次,认识论中关于知识的问题,主导着学校的课程设计,也制约着学校课程的类型与门类,赫斯特则从知识形式出发,详细论述了不同的教育与知识性质,每一种知识形式都需要适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与教学。
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就要多练习,多上机操作,学生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像物理化学一类学科则适合多做试验来完成课程内容。
2.当前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有哪些?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批判理论。
三、调研报告一份:在考察所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状况后,写出一份当地课程改革哲学基础的分析报告。
按照传统哲学观,大体上把课程与教学看做是一种实体性事物。
要解释课程与教学的本质问题,首先要考虑它们的基本构成要素,虽然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是大多认为教师、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手段等这些实体性的东西是基本要素,这些都是可见的实体,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观察与阐述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人的活动,在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诸要素之间关系时,首先要确定主体与客体是什么。
对此有两种基本意见:第一,学生是主体,因为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相对而言,其他各个因素都是辅助性因素,也可以称为客体。
有一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说法很流行,但那是一种经验直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判断,不好加以更多评论。
第二,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为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各自有的目标和诉求,他们之间构成了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总之,两种观点都认为只有人才可能是事物发展的主体。
只是后者多了一些变化的思想,即人(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
依据这样的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分析,得出的命题大约是这样一些内容:(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课程和教材;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2)学生与课程和教材的关系:通过教材学习认识世界;通过教材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在具体阐述这些基本命题中,还会有学生积极性激发与学习知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等关系的阐述,这也是对教学规律的揭示,只是规律层次有所不同。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学过程动力问题被提出来了。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矛盾被看做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动力。
人们常常引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论证这个命题,并被广泛接受。
这种研究并不令人满意,最主要的不足是将丰富、复杂的课程与教学现象简单化了。
虽然也有教本质多因素论,甚至会提到恩格斯(F.F.Engels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但是仍然没有超出追求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
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不需要像原子论方法那样去考察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因素以及分门别类考察每个因素之间关系,只需要对因素的整体作出考察即可。
依据这样的思想,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注意的是多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表现如何。
例如教学最优化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是整体性的研究,而不是因素分析式的研究,事实上也很难确定影响教学的究竟由多少因素,这就是因素分析式研究的根本性缺陷和整体分析的优点。
按照系统论观点,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再起作用。
因为事物的性质不是由那个因素的特性决定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
结构关系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趋势。
例如民主型或专制型教学,不同点结构关系实现出来的结果会有不同。
后现代哲学家批评主体论,也是说主体并不是预定,而是社会现实关系决定的。
当然,系统论并不抹杀个性和个人独立性,但是个性和独立性必须服从于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制约,如果结构关系被破坏。
一盘散沙,就谈不上个性发展的实现。
事实上,不谈社会、学校和教师,不谈规则、制度、纪律、道德规范,只讲学生的个性自由,那只是美丽的谎言。
系统论哲学要求揭示系统的整体特性,而不是孤立的考察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依据系统论思想,从微小的原子到宇宙,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无数子系统构成的层级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有着同构性,就是说所有的子系统都由作为系统所共有的特性———一般系统特性,换言之,子系统都具有上级系统特性和规律。
当然,特定子系统也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拉兹洛说:“我们第一是自然系统,第二是生物,第三是人,第四是社会和文化实体的成员,第五才是独特的个体……”。
就是说,我们第一有自然的本性,服从自然规律,以下依次是生物的、人的、社会文化的、个人的。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具有多重性。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也是如此,教学作为系统,首先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二重性、恒定性(自我保持)、显而易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动力问题,这种动力也一定是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个体认识和社会历史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双方心理动机的契合与错位等,这些方面都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推动力,它们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是以一种合力的形式共同起作用。
以此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动力是一个由各种推动课程与教学发展因素的有层次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叫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动力系统。
1970 年代是西方科学思维方式发生转型的时代。
系统论和系统哲学的兴起是一种回应,同时,这个时代也是种种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代。
对于后现代,贝塔郎菲和拉兹洛都有所保留,甚至有某种程度的不赞成。
例如,拉兹洛在《系统哲学引论》(Introdution to Systems Philosophy)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能接受那种说法,说‘生活是一个白痴在讲述故事’,也不认为另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光靠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内省就能发现生活和世界的真谛。
贝塔郎菲在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的序言中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系统科学和哲学“同机械世界观的盲目自然法则和白痴所述莎士比亚的故事世界过程相反……”显然两个人都有所指,因为那个时候各种“科学回归生活世界”和“回归经验”的主张已经广为人知。
但是,不可否认,不仅实证科学不能完整描绘世界,其实,系统科学同样也不是世界全息图景,因此把后现代的主张看做是“白痴”的胡言乱语也是一种偏颇。
按照过程哲学的说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就不是现在大多数教科书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等,只能是教学的程,是种种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不断发生的教学事件。
事实上,这与我们经验观察是相符合的。
教学不是一种物质或精神实体,单纯讲学生、教师、教材,或者讲教学思想、目标、方法,都不能构成教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作用,一种双边活动。
从古至今,课程与教学是在不断变革,就某个时期而言也一样,学生流动着,教师流动着,像河水一样,某种具体的现实性的教学双边活动构成只是时间性的,是不可重复的教学事件。
我们常说,不会存在两堂完全一样的课程,即使学生、老师和所学的内容一样,也不会有真正的重复课。
过程哲学讲过程的不可逆性,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