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_姜辰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科学第31卷总第186期2016年第9期

从“马加爵事件”到“美国校园枪击案”,近些年关于媒体加大了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力度。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本该纯净无害的校园里。据统计,2014至2015一年的时间内,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43起,发生地遍布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1.校园暴力的界定

暴力行为是指故意使用肢体力量或者权力,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造成或有较高的可能造成身体的、精神的伤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抢夺的行为。

Dan Oleworth,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基于对上千名学生的调查结果首次对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作了如下的定义:一个学生如果反复或长期的受到一人或多人的攻击,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

美国学者将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延伸到了校外环境,认为校园暴力不止发生在校园内的,在学校学习期间,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的暴力行为都要算作校园暴力。

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佟丽华认为施暴者不止包括学生,也包括在校老师以及校外人员,即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关系不再只有同学,还包括了师生。暴力行为不止包括身体上的侵害,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侵害。

2.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校园暴力的关注较早,其研究成果也相应地较多。

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公布了第一批有关校园暴力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983年,在挪威进行了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在7-16岁的学生中,15%的人与暴力行为有关。2011年,美国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关于美国高中校园暴力行为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为期一年的调查中,50%的学生承认曾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表示自己被欺负过,形式包括肢体的、语言的,10%的学生表示

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

姜辰颖

(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学校中的暴力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对积极进取、勤奋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产生怀疑,更有甚者会导致其崇尚暴力、藐视公正的错误观念。目前,由于其尖锐性和严重性,校园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今校园安全的最大威胁。

关键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状研究

·应用研究·

49

社会心理科学第31卷总第186期2016年第9期

曾至少一次带武器到学校。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暴力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学的校园中。在为期6年的纵向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暴力,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心理上的暴力行为,也包括殴打等肢体上的暴力行为。《白皮书》显示,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暴力,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也只占12.7%。

国内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注时间较短,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的全国性调查,现有研究多是学者或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的。

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文新教授等人针对山东省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作了校园暴力现象的专门调查。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存在暴力行为问题,1371(14.9%)名学生自认为是受害者,227(2.4%)名学生自认为是施暴者。研究还发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相对于肢体暴力行为,辱骂形式的言语暴力发生率更高。男生受到的肢体暴力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随着年纪的增长,施暴方式会有所变化。年级越高,言语暴力等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越大。

3.校园暴力的特点

3.1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

十年前,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校园暴力"的关键词有123000条连接,现在有775000条。新闻媒体逐渐加大了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曝光率,可见校园暴力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发性问题,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

3.2施暴主体低龄化;

近年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一个愈发明显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施暴主体低龄化。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和校园暴力行为是分不开的,实施犯罪的青少年在校园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或长期受到欺凌,压抑自己不敢反抗,或欺凌他人,蔑视法律和道德。进入社会后,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最终走向犯罪。

3.3暴力形式多样;

心理学上将校园暴力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直接暴力包括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间接暴力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害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暴力形式出现,即以将施暴视频或受害人隐私等信息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暴力。

4.校园暴力的成因

4.1自身的原因

在校学生好奇心强,缺乏独立的评价能力,对外界事物敏感而好奇,但由于认知能力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且自控力低,缺乏相应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心浮气躁,寻求刺激。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性差,法制观念淡薄,也是经常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4.2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重要的一环。因此,校园暴力中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在同伴关系中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的方式。

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接受专制教养的孩子容易形成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不敢反抗权威,在学校里成为受害

·应用研究·50

社会心理科学第31卷总第186期2016年第9期

者的角色。放任性的教养方式没有规矩的限制,孩子做出越轨行为得不到父母有效的纠正,容易形成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久而久之,就成了校园中的施暴者。

4.3学校的原因

在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是校园暴力行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应试教育使学校的关注点只在升学率,因此教师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开展起来。因此很多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施暴者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受害的学生很多忍气吞生,害怕打击报复,不懂的自我保护的途径。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暴力行为发生后,不少学校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不愿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不愿与社会各方配合。他们认为,一旦这样做,肯定会损坏学校声誉,影响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既不能保护受害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恢复继续健康发展,也不能惩戒施暴者,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这无疑加剧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4.4社会的原因

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来看,校园中的暴力行为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观念和风气的影响。社会上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发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学生模仿社会人员拉帮结派,组建团体。娱乐媒体为了迎合观众,对负能量的大肆渲染,电影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和错误观点,都会对学生形成不良暗示。

参考文献:

[1]《校园暴力与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思考》朱晓玉,2008,《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王培席,2015,《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3]《校园暴力——

—一个概念的界定》姚建龙,2008,《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4]《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蔡本利,2015,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烟台市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与研究》秦万山,2006,《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6]《高中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对策研究》王志祥,2008,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朱作鑫,2005,《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8]《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对策初探》邢学慧,2006,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9]《中国新闻周刊》。

·应用研究·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