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优势。

2、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难点(1)理解经济重心南移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2)运用历史资料和分析方法,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1、先秦时期(1)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发达,以种植粟、麦等为主。

(2)南方地区:长江流域的农业也有一定发展,但相对北方较为落后。

2、秦汉时期(1)北方: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农业、手工业发达。

(2)南方:随着秦和西汉对南方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但仍落后于北方。

3、魏晋南北朝时期(1)北方: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南迁,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破坏。

(2)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4、隋唐时期(1)北方:经过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

(2)南方: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提高,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5、宋元时期(1)北方:在宋辽、宋金对峙时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破坏。

(2)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非常繁荣。

6、明清时期(1)南方: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工商业市镇。

(2)北方:虽然北方经济也有所发展,但与南方相比仍有差距。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经济继续发展。

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找出中国古代人口 南迁的三次高潮,并概括三次高潮发生的 时间、原因。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时间
原因
影响
1 两晋时期 2 中唐时期 3 两宋之际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1.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
安史之乱
和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 江南经济发展;
2.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和
(2)以上材料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方教育、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江南成为国家赋
税的主要来源。 (2)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方教育、文化的发展。
1、四大经济区概况
名称范围 类型
特点
地位
山东 山西
传统 农业区
最发达最重要 全国经
成熟发达
济重心
江南
农业区
未开发 落后原始
龙门碣 畜牧区 石以北 半农半牧区
不发达 农牧互补
观察以下图片材料, 我国从战国到东汉经济 区域有什么特点?
华北平原 (山东)
塞外天寒雪景
塞外风光 (龙门碣 石以北)
天府之国 (山西)
思考: 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nòu,农具名)……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
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注:这里的“宋”指的是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经济区是哪里?简述 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提示:山东和山西经济区。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 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3)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特征 是什么?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特征:两汉时江南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 经济实力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特点:经济区 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_不__平__衡__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_两__晋__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黄__河__流__域__的农业生 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1)时间:安史之乱之后。 (2)概况: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 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_汉__代__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 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概况:
地 山东 区 地区
山西 地区
江南地区
_龙__门__碣__石__ 以北
属于黄河流域,是 地势复杂,气候 特 传统的农业区,自 炎热潮湿,多为 气候寒冷,土 征 然条件优越,开发 原始森林覆盖, 地贫瘠
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从“地广人稀”可以得出①正确,“火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地区项目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分布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河南崤山以西特点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是传统的农业区之一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是传统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距大经济实力十分有限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2)加速发展: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移完成: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0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能得到发展。
12
知识线索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 半牧区,经济 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人烟稠 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 贫瘠。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4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5
忆江南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
不采取措施心的南移
2.原因: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提示 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 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难点)【预习思考】1.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及我国经济的整体特点2.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3.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区别?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有哪些?过程如何?影响怎样?5.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天有何历史启示?【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知识归纳”各小组用心熟记,能够脱稿)知识归纳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定的四大经济区是、、、;其依据是2、特点:①山东、山西属于传统的,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②江南地势,气候,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

③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土地,属于传统的,以为界,分为两部分,在此,和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互补互利,成一整体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时间)2、第二次(时间)3、第三次(时间)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①②③2、过程:①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的作物体系,南方的和大幅度增加,江南经济的到了初步开发。

②以后,江南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③,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的过程完成。

3、影响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南移。

②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日益突出,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素养评价检测含解析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素养评价检测含解析

课时素养评价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2020·东莞高一检测)唐人崔融《禁屠议》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而(唐)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米为美。

”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B.南北经济的差异与交流C.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解析】选B。

材料“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米为美”体现出唐朝南北之间经济的差异与交流,故B正确。

【补偿训练】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A.从战国到东汉B.从东汉到隋唐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D.从唐代到明清【解析】选A。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故选A。

B、C、D均属于这一特点已经形成之后,故排除。

【深化点拨】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呈现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地理环境因素、开发早晚、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

……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这主要是说(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可知,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

故选B。

3.(2020·平顶山高一检测)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解析】选C。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ppt课件

向南方转移的原因。
B.山东、江南 D.山东、山西
解析
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中,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山
西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答案 D
2.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成农耕文化区和 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其中“军”指的
是供给军队的物资。
答案
B
5.“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 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这是对闽 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B.两宋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
解析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决定各大经济区差
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 C
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B.分裂时期的经济发展往往为统一局面提供经济基础 C.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在统一时期得到弥补 D.王朝的首都以及少数重镇具有优先的经济发展机会
A.使南方避免了北方的战乱,社会秩序稳定 B.大量北方农民涌入南方,使南方出现土地紧张等问题 C.北方农民进入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农民移民南方,加强了南北方生产技术的交流
解析
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
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 南移。
解析
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由此
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 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题干所述正反映了这一 状况。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学设计 教案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

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展示上海东方之珠、西部某高地农村、滕州一中新校鸟瞰图、西部某学校等一系列图片。

引导小组内、小组间交流,也可到展示区讨论交流并用彩色笔补充、拓展、质疑;并引导小组长搞好组织调控,注重效率。

出示课堂巩固练习学生活动: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有序到指定地点脱稿展示;点评同学边点评边抛出问题和同学互动。

认真思考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3课古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3课古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 大量南迁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时间:两晋之际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
共同原因:战乱
原因:⑴中原人口南迁 ⑵社会环境
古代经济重 心的南移
⑶原有潜力 等
过程:⑴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⑶宋都南迁后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
⑵中唐以后
13
1
2 3 原因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 两晋之际 民族内迁、环境恶化 安史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靖康之变 民族矛盾 时期 影响
1.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 和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 江南经济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
8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结合小字了解具体表现):
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1)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重心南移完成;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原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 郡忘饥。──《宋书· 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三:教材P12第一段小字。 (3)南方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材料四: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呈自西 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权南移在封建 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元末明初…; (5)政治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PPT演示文稿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PPT演示文稿

答案
(1)进程:①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南朝
的开发,江南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 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大城市如建康。②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③完成南移:北宋立国主
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南宋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 代经济重心。
(3)江南地区 ①特点:人口 稀少,生产技术 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 差距较大。 (4)龙门碣石以北
①特点:是传统畜牧区 和 半农半牧区。
②地位: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出多样性 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的特点。
问题思考 1.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提示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劳动力资源丰富;
2.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 发,江南初步形成稻麦兼种、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南方农业、手工
业、商业和都会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经 济建设,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成为经济重 心。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带来文化重心 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成为
人才密布区。
(2)凸显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和互补 的需求,成为 农耕经济特点之一。
问题思考
2.古代人口迁移有哪几种主要流向?
提示 (1)边民内迁: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 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2)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通过图片不难看出此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位于四川地 区,按照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巴蜀应该属于山 西经济区。

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最新整理)

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最新整理)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3、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了
()
A、两晋时期的民族融合
B、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离不开四项生产要素:耕地、作物、农具、劳力。
分析材料一所附表格中的“中国战国”时代这四项要素的发展情况和影响(10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要素中,变动最大、最活跃的要素是 什么?(1 分)
3、简述这一要素在宋代的变化情况及对当时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4 分)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命制人:马光贤 审核人:高三历史组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编号 3
时间:2011.9.18
复习目标 掌握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掌握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和影响。
【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我的
要求:
思考
1.熟知课标要求 2.自主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落实 3.完成预习自测
青州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组高效导学案 5
一一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青州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组高效导学案 2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一一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北方
南方
朝代
占全国户
占全国户
人口(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口数比例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了解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3.掌握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系统,包括该地区的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和国际区域经济,按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发达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

2.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定义:重心是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的原因:•城市功能转移: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以及服务业城市的崛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移。

•人口和资源的南移:人口的南移导致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南移则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政策导向的南移: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加大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了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1.课本: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经济和地域发展的相关章节;2.幻灯片: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辅助教学;3.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重心南移的变化;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

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引起学生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兴趣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介绍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直观地展示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第二章: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导致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各种原因。

2.2 教学内容:分析人口、资源、交通、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导致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地区的经验。

第三章: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分析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地区经济发展、就业、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自己的家乡或熟悉地区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第四章: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成功案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案例,并从中汲取经验。

4.2 教学内容:分析一些国内外地区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成功案例的经验。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为自己的家乡或熟悉地区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五章: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挑战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挑战的策略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分析政府、企业和个人在不同层面上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挑战的策略。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挑战的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高一学年历史导学案学案编号:3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备课组长签字:
一批:二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为主,学生学会归纳、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重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难点解析】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C级理解)
(1)原因:
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的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2)特征
①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表了生产力最高水平.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④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⑤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3)影响
①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我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宋室南渡,加速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此后,中国的文化重心与经济重心合并,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经济重心南移使我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朝的政治经济地位.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比较(C级理解)
【学法指导】
利用学科自习,结合教材,梳理基础知识, B类基础知识需要背诵。

理科班只完成A、B 类的问题,文科班学生完成C类问题,D类问题文普班不做要求。

学生可依据课本和参考资料,在学案上可列一列要点,不会的地方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知识梳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A级背诵)
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 )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表现
(1)山东,山西经济区:①地理分布:黄河流域②特点: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③地位:是传统()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经济区: ①特点:地势复发,气候炎热潮湿,多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 )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 ①地理位置: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②特点: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③地位:经济实力极为有限.
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出( )和(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A级背诵)
1.原因: 中国古代,( )不断.
2.概况
(1)第一次高潮
①时期:两晋之际
②背景
A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山东, 山西沦为主战场.
B东晋南朝政权在南方的建立
③表现:中原人口纷纷向( )迁徙.
(2)第二次高潮
①时期:唐( )后.
②背景: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涌入( )及其以南地区.
(3)第三次高潮
①时期:( )之际
②背景: 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高潮.
③表现:北方人口南迁
3.影响
(1)南迁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
(2)促进了( )的融合
(3)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A级背诵)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 ),而且带来较为先进的( )和( ).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
(3)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2.含义: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 )移到南方( )地区.
3.经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等大城市.
(2)中唐以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都继续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时: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 )南移的过程完成.
4.影响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 )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②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 )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
( )经济的一大特点.
【自学检测】(B级)
1、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

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

这说明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
3、南宋都城临安,“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这表明北方人南迁()
①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A.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
4、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以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
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