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沙洲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三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提出三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材料准备:
沙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大河上下游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活动1为一课时,活动2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沙洲的形成
活动目标:
2、在学生对沙洲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后,再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教材中的提示,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这种猜想记录下来。然后播放一段大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石块会有不同。在以上启发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想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引导学生做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为确保实验的效果明显,让学生分组完成。
2、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关鹅卵石的问题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本课可当堂研究的问题:鹅卵石是什么样形成的。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背包袱和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记录下来。然后播放一些河道不同部分的自然景观,促使学生将鹅卵石与风化作用联系起来。
4.以堂皇大胆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并启发学生在教材的启发下设计自己的实验。实验前要提醒学生做好分阶段的记录及明确模拟对象。
5.提示学生记录完实验结果后,概括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6.最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评价建议:
本课结束时,就学生提出的假设进行评价。给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注意到在大江大河的下游都有大平原或三角洲。请学生就大平原或三角洲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拓展知识
1.崇明岛形成过程简介
2、能根据资料和实物提供的信息对形成原因和过程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鹅卵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4.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源自文库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5.能有针对性地提出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实施过程:
1、活动开始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争取让每组学生都有几块形状各不相同的鹅卵石,让学生欣赏鹅卵石的美丽,鼓励学生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鹅卵石的形状和颜色等。
4.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进行比较。包括土壤、大小不等的石子的位置变化等。
5.当学生有了模拟实验的感性体验后,再让他们自己提出有关沙洲形成的解释。让学生注意小鼠标的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二、光滑的鹅卵石
活动目标:
1、搜集一条河流不同区段(上、中、下)游鹅卵石的资料或实物。
1、能通过观察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洪水对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5.能在没有教师的提示下,说出江水有搬运作用。
实施过程:
1、沙洲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不十分熟悉,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沙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上海的崇明岛主要是由长江泥沙在河口落淤而成,面积在不断增大,是中国的第三大岛。据新编《崇明县志》记载:从出露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近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自1954年以来,崇明岛面积增加了近500平方公里。在崇明岛临海的长江外水下,又沉积了大片浅滩,上海的陆地继续在向东延伸。
2.机械搬运作用
机械搬运作用,按搬运人质不同可以分为流水、风、冰川、海洋等机械搬运,此外还有重力机械搬运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河流上下游的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能用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3、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能解释沙尘暴的成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提出三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材料准备:
沙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大河上下游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活动1为一课时,活动2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沙洲的形成
活动目标:
2、在学生对沙洲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后,再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教材中的提示,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这种猜想记录下来。然后播放一段大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石块会有不同。在以上启发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想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引导学生做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为确保实验的效果明显,让学生分组完成。
2、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关鹅卵石的问题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本课可当堂研究的问题:鹅卵石是什么样形成的。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背包袱和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记录下来。然后播放一些河道不同部分的自然景观,促使学生将鹅卵石与风化作用联系起来。
4.以堂皇大胆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并启发学生在教材的启发下设计自己的实验。实验前要提醒学生做好分阶段的记录及明确模拟对象。
5.提示学生记录完实验结果后,概括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6.最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评价建议:
本课结束时,就学生提出的假设进行评价。给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注意到在大江大河的下游都有大平原或三角洲。请学生就大平原或三角洲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拓展知识
1.崇明岛形成过程简介
2、能根据资料和实物提供的信息对形成原因和过程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鹅卵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4.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源自文库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5.能有针对性地提出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实施过程:
1、活动开始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争取让每组学生都有几块形状各不相同的鹅卵石,让学生欣赏鹅卵石的美丽,鼓励学生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鹅卵石的形状和颜色等。
4.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进行比较。包括土壤、大小不等的石子的位置变化等。
5.当学生有了模拟实验的感性体验后,再让他们自己提出有关沙洲形成的解释。让学生注意小鼠标的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二、光滑的鹅卵石
活动目标:
1、搜集一条河流不同区段(上、中、下)游鹅卵石的资料或实物。
1、能通过观察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洪水对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5.能在没有教师的提示下,说出江水有搬运作用。
实施过程:
1、沙洲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不十分熟悉,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沙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上海的崇明岛主要是由长江泥沙在河口落淤而成,面积在不断增大,是中国的第三大岛。据新编《崇明县志》记载:从出露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近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自1954年以来,崇明岛面积增加了近500平方公里。在崇明岛临海的长江外水下,又沉积了大片浅滩,上海的陆地继续在向东延伸。
2.机械搬运作用
机械搬运作用,按搬运人质不同可以分为流水、风、冰川、海洋等机械搬运,此外还有重力机械搬运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河流上下游的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能用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3、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能解释沙尘暴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