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第一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在看完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主任研究员李津逵教授对于《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视频后,我感触颇深。
李教授主要考虑的是民生问题,他以“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作为例子来思考。
另外李教授还讲述了他认为的历史给我们城市化的机遇背后给我们的使命:1、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可持续的城市化2、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有产者得城市化3、中国的城市化有可能并应该快乐着的。
还告诉我们如何安置农民,如何解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地区的发展差异。
在李先生的激情澎湃充满幻想的演讲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户籍制度问题。
为什么会有农民工这个词汇?李先生也讲到了农民工这个词首先就带有歧视的意味。
为什么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中不能享受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的待遇?归根结底还是户籍制度引起的歧视。
王鲁湘老师说的:“他们当时所有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要回城,为什么呢。
因为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世界里,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到城市里面生活。
”在这里,改变自己的身份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户口从农村户口转变成非农业户口。
在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有严重的缺陷。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两者的政治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规定和做法上还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可以为什么会有这种户籍制度来区分城市与农村人呢?这首先就不符合人人平等的观念,从法律上就划分出了等级。
再者我们来看一下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到底存在哪些差别:1、我国选举法第16 条规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换句话说,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四个农村选民才顶一个城市选民。
而农村代表与城市代表划分的依据正是户籍。
此外,从全国人大历年的代表构成看,第一届农民代表占 5.14%;第二届占 5.46%;第三届占 6.87%;第四届占 29.4%;第五届占20.9%;第六届占11.7%;第七届与工人代表合占23%;第八届占9.4%;第九届占8%。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观后感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观后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观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得知李教授希望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可持续的、多元化的、有产的,创造让人们幸福的城市。
就城市化进程的问题,我得出了以下的思考与总结。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化的突然性,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的城市化由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到了改革快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他们就是我们称为的“农民工”。
而恰恰就是亿万的农民抓住了这个机遇。
农村劳动力进城,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留在农村的儿童、妇女和老人,简称“61、38、99”部队,他们耕种土地,反而粮食产量增加了。
但是我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粮食紧缺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以后的农业生产也应该依靠高科技术,而不是让老人妇女去种地。
由于城市的土地有限,而人口又过多,也带来了房价高,以及农村户口的孩子没学上等一系列问题。
视频中的李教授认为,城市不应该歧视农村人口,而应该尽可能的接纳他们,尽可能的接纳更多的人进入城市。
由此产生的城市拥挤等问题,李老师认为中国人民是适合群居的人口,拥挤并不代表不能生存,多元化的城市才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他把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称之为“生态逃难”。
但是我认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尽可能的接纳人口流入会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治安管理等不利影响。
所以应该根据城市环境承载力以及不同城市的性质来接纳拥有不同技能的劳动力,才是更有利于这个城市发展的措施。
比如上海,应该多接纳高技术人才,而不是大量的农民工。
但是,外来农民工的落户城市将是一个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的大问题。
他们的第一代是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城市,将来还是要回到农村。
而第二代则是出生在农村,长大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其内心中也有落户城市的想法。
关于对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看法
关于对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看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迅猛推进。
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使得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然而,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
城镇化不仅仅是提供了更多的城市职位,而是应该致力于提高全国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此,城镇化进程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
其次,城镇化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资源的浪费等。
因此,城镇化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质量,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力度。
再次,城镇化进程也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感。
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人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此外,城市发展也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只有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另外,城镇化进程还应注重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平衡发展。
城镇化不应仅仅是城市的发展,而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的统一推进。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民城镇化。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鼓励农民参与城市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
最后,城镇化进程还需要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建设应该科学规划、系统规划,注重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因盲目发展而带来的恶果。
同时,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
的特 征 ,
3 大 城 市 优 先 增 长 .
民 间 型 而 非 国 家 型 ,主 要 依靠 市 场 发 ,不应 该 仅 仅 关 注 经 济 总 量 的提
英 国 学 者 范 登 堡 ,将 城 市 化
然 而 , 中 国 在 欣 喜 和 尽 享 城 市 这 种 加 快 一 直 要 持 续 到 城 市 人 口 超 划 分 为 3 阶 段 :集 中 型 城 市 化 ; 个
发 展 文 明 的 同时 ,西 方 发 达 国家 先 过 7 % 以 后 才 会 趋 缓 ; 城 市 化 水 平 市 郊 化 ; 逆 城 市 化 与 内 域 的 分 散 。 0
度重视 。
济 活 动 明 显 向 城 市 集 中 ,尤
其 是 向 大 城 市
集中。 很 显然 ,
我 国 目前 的 城
市 化 特 点 也 基 本 符 合 第 一 个
阶段 的特征 。
呈 现 出 慢 、 快 、慢 的 过 程 。 当 然 ,
量 已 从 新 中 国 成 立 前 的 1 2 增 加 3个
然 有 其 一 般 规 律 可 循 。西 方 发 达 国
纵 观 我 国 的 城 市 化 进程 。
家 关 于 世 界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规 律 主 要 2 0 年 , 我 国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达 到 潭 、武 汉 城 市 群 等 一 些 新 的城 市 群 0 模 式 之 外 ,从 以往 大 量 的研 究 文献 看 ,
的解 决 。城 市 化 更 是 以城 乡 一 体 化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盛广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732)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模式转变研究”(编号:06CJY013)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9-07-10作者简介:盛广耀(1969-),男,江苏铜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城市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
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中图分类号:F29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
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
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式会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与思考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正在加速推进,成为中国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中
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经济总量已超过农村经济总量。
今天,中国
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特点及影响要详细探讨。
首先,随着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城市的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包括交通、电力和水处理等服务的大规模迁移,让城市变得更具竞争力。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当前,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消费,推动了城市服务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尤其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缺乏社会
保障,贫困程度较深,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力。
此外,城市环境也受到负面影响,通胀、空气污染等问题正在加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后,应当看到,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要把它建设得更好,就需要加强有关领
域的政策制定和法律监管。
应积极探索和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弥补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维护他们的权益;同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范城市秩序,最大程度地改善
城市生活质量。
总之,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也留下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次城市化进程涉及了政策、法律、社会保护以及环保等经济领域及其权力。
未来,要在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实现城市化的绿色发展,就必须以法治性和公共利益为中心,加强政府和社会合作,确保政府公平和有效地实施城市化政策,使之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引擎。
中国城市化的思考
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而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但如果不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循序渐进,城市化就难以健康发展,不仅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
中国的城市化是快速发展的,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了短短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
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据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但是城市化应该是人的市民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部分农村土地变成城市用地的过程,更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
城市化三大标志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我认为城市化的真正标志是进城农民有充分的就业和完全的市民权益。
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却出现了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是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
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还有一些农民坐地被城市化,成了“扛锄头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反思与转型探讨
各界前沿理论— 168 —作者单位:于景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反思与转型探讨于景平摘要:城市化发展过快,而城市治理方面缓慢,造成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市场化后劲不足、城市结构体系失衡等,都严重影响着城市治理。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化发展给城市治理带来的问题,并讨论了转型方式。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市治理;反思;转型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使城市治理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缺少城市治理改革体系,使得城市治理亟须通过转型来做改变,为期城市能够正常发展。
一、城市化发展给城市治理带来的问题(一)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不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弹性,市场化和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
城市的基础教育、社区医疗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初始投资大,资本回收期长,整体利润率低,在政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不愿进入,致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二)城市结构和功能不匹配大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引起工业、商业、金融及居住等空间功能配置也不合理,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有效治理。
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致使城市人口增加、交通堵塞、环境条件变差及城市资源缺乏等,不但拉大了城市居民的贫富差异,也给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而配套市政道路及交通工具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道路拥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三)城市治理成本增加城市人口增加、交通堵塞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突发事件增多,使城市管理难度增大,导致城市治理的整体成本增加。
突发事件预防措施和治理平台及工具缺乏,容易导致城市部分地区瘫痪,给城市治理留下隐患,使城市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
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经济及社会成本,不仅对城市居民现有正常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在后续治理工作开展中,也会留下各种隐患。
二、城市治理转型对策(一)转变城市治理的驱动力量现代城市治理工作的开展,不能再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而是应当结合城市和市场体系运行的实际,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城市治理工作中来。
对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
心态。 或者由于对城市生活的丧失信心激起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因为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感受的确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增 加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负面影响。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问题 的认识能影响接纳的意愿程度。 许多人认为城市规模扩张带来人 “ 城市病 ” 口拥挤、 交通堵塞、 污染严重等这些 。 东京、 巴黎的人口 密度分别是 !/ , 但它们 "0# 人 1 平方公里、 ’# , .%# 人 1 平方公里, 却交通井然有序, 环境优美。 而我国 ’% 个大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不 足 /### 人 1 平方公里, 只有它们的 ! 1 % 和 ! 1 - 左右, 即使是北京 “ 城市 市区也仅为 %### 人 1 平方公里左右。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病” 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城市建设质量差, 城市基础设施差, 城市管 理质量差。 这更应说明我国的大城市需要加快进行内涵的城市 化, 完善城市功能。 香港和新加坡的成功也许更有说服力, 这两个 城市在 !"%# 年的人口密度分别是 ’’/. 人 1 平方公里、 !0%" 人 1 平方公里, 而且在此以后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下取得了 令人振奋的经济增长, 在保持完善的城市功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 “城市病 ” 腾飞和社会发展。 人口拥挤、 交通堵塞、 污染严重等这些 与城市规模并无必然的联系, 并不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 “城市病 ” 更不能依据大城市存在 而控制大城市发展。 三、 对我国城市化策略的反思 “十五” 虽然我国政府在 规划中提出城市化的战略, 但从 大中城市还没 ’##! 年只是放开县及县以下的城镇的户口控制, 有放开控制, 可以说并没有脱离原来的以小城镇为重点的策略。 对此, 笔者对我国城市化提出以下建议: 大力发展大中城市, 放开大中城 !, 积极完善调整特大城市, 市户口限制, 合理发展条件优越的小城镇。 具体宜采取城市区域 规划的政策, 制定全国性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重 要阶段积极培育发展城市圈: 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骨干, 发 展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城市网络。 在不同的城市圈内 分别部署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 形成城市圈内的产业经济合作与 分工, 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基础。 根据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 ’, 城市规模指导应有一定弹性, 确定适度的城市规模范围。 与此相适应, 城市化决策应该适当分 散化, 不同地区根据不同目标层次确定灵活的指导性指标。 不同 城市分散决策有利于探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应 /, 城市化主要是农业人口的转移, 该把消除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的障碍放在首要的地位, 只有城 市间人口流动起来, 才能带动农村人口的转移。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山东省即墨市城乡建设局、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亦在不断发展。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和对策。
一、城市化带来的问题1.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工业生产和交通出行对空气、水源等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2.人口问题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下水道、垃圾管理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城市拥挤程度加剧,影响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3.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但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落后,使得农民难以享受到城市的优越条件。
4.房价问题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房价不断攀升,使得普通居民难以在城市内购买房屋。
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对策1.把生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环保,控制污染和碳排放,推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建立绿色低碳的城市管理模式。
2.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完善城市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保证城市运转的顺畅。
3.加强社区建设注重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改变单纯的规划、建设形式。
激发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4.处理好城乡关系建立健全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个交易平台机制:一个是农民工的流动与就业机制,另一个是两地货物的交流与配送机制。
5.处理好房地产问题完善房地产市场正常秩序,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速度,发展租赁市场,使普通居民能够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总之,针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政府需要制定更好的政策,推进城市发展;市民需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建和谐社会。
只有这样,城市化进程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体现,让城市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反思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大大的加快,甚至超过了早期欧美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城市化速度快就一定是好事吗?我看不一定。
一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引起市场失灵。
城市化加快,使得城市的规模进一步加大,这种变化发生在发达国家是好事,但由于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资源配置还没有实现最优化。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问题。
在市场活动中,各个单位的成本和社会成本往往是不一致的。
从而单位自身的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也会发生背离。
当单位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时,社会就要承担一部分成本而得不到补偿,这也就是所谓的外部不经济。
例如,工厂排放污染物给附近居民造成损害;滥采滥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假冒伪劣产品的制售,从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城市化导致市场的扩大,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能使得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例如郊区的居民享受的福利与城市居民是不一样的。
城市居民享受养老保险,有便捷的交通保障出行。
而农村和郊区居民则部分或完全享受不到相同的待遇。
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是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城市化。
这容易导致垄断的产生。
城市化过快导致了市场空间扩大,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来,市场份额容易被寡头占领,从而造成垄断。
而垄断会供求双方的不平等,反过来会破坏市场机制,排斥竞争,导致市场信号的扭曲失真,从而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近年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贫富差距越来悬殊,两极分化非常严重(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2)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
城市化发展的反思与转型
城市化发展的反思与转型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的关键发展阶段。
考察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和经验,对中国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美洲三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为分析例证,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该国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从属于该国的总体发展过程。
在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制约条件下,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经验,提升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此,可考虑推进城市化由杂乱无序转向科学规划、由粗放扩张转向绿色生态质量提升、由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注重城市文化建设、由单一发展转向统筹协调发展。
标签:城市化;加拿大;墨西哥;古巴;转型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文化品质短板凸显、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城市化发展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的关键阶段。
考察借鑒和学习其他国家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和经验,对中国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以美洲三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城市化发展为分析例证,作相关研究,以期对中国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有所裨益。
一、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推进城市化的历程与特点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三国虽然社会体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但从地理概念上来讲,这三个国家同属于美洲国家,其中加拿大是高度城市化国家,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先进;墨西哥城市化率也很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古巴作为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经济结构单一,且由于外界几十年的经济封锁,民众维持生活有诸多困难,但人类发展指数极高,城市化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一)加拿大的高度城市化特点分析加拿大作为近代移民国家,虽然建国历史很短,但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从17世纪初城市化启动到1887年,加拿大城镇人口比例达到22%;到1921年,短短30多年的时间,城市人口的比例就从1/4上升到1/2;到21世纪初,加拿大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0%,此后,加拿大城市化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样,在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呈现出前快后慢、缓慢提升的特征,城市化率保持在81%以上。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与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9年的60.6%,城市化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城市化既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中国城市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所以我们需要探讨中国独特的城市化模式,并提出科学的对策。
一、中国城市化的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模式是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来实现的。
这种城市化的方式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进行了全面落实。
一方面,城市扩张成为了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城市的规模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
很多中国城市都采用了“一城一策”,即制定适合本城市的发展策略来加强城市竞争力。
例如,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以“国际化都市”的形象吸引外来投资和高科技人才,而重庆和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则发展出生产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逐渐成为了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农村就业机会的不足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促成了农民工大规模进入城市。
这些进城打工者往往处于城市底层,很难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等各种福利。
城市扩张和农民工大规模进城的城市化模式意味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二、中国城市化的问题1. 城市建设浪费资源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的建设节奏持续加快,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建筑物和道路大量占用了土地资源,对于原先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农民工的收入却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这种现象导致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3. 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迅速发展的步伐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教育、医疗等的供应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并且劳动力市场、住房市场和交通市场等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模式转变的方向与策略
理论参考22010一、推进城市化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改变以往城市化过程中偏重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要素的调控方式,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
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生产要素集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城市化推进的内在机制。
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保证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要素,促使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与扩散。
从各国城市化的经验看,市场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是最有效率的城市化方式。
在世界其他国家,市场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结伴而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以市场化为中介来维系的。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功能演进和城市产业分工多为市场选择和市场作用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市场体系的变化在前,城市体系的变化在后。
市场化使城乡间的要素配置更有效率,推动城市化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既要避免人为地设置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阻碍,又要防止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城市化建设。
尊重市场选择、运用市场机制是防止城市化进程出现偏差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很重要中国城市化模式转变的方向与策略盛广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原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已失去其合理性。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阶段的变化,尽快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变革。
即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城市化问题研究26理论参考22010的一点是它并不能解决城市化的质量问题。
从国外城市化实践的经验教训看,完全由市场引导的城市化存在着公共产品等社会资源配置失衡和社会公平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战略回顾与反思
一、我们迄今对城市文明的认识仍不充分城市化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结合的空间交点在哪里呢?就在城市。
在过去两年里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中“一枝独秀”。
我们的国民经济凭什么保持了“一枝独秀”的地位呢?最重要的支持因素之一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大家过去两年中如果到各地去过,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很多城市面貌变化特别明显呢?城市化这个“发动机”不仅将支持2003~2005年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将支持我们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
实际上,城市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力量,而且还是解决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难题的共同出路。
解决中国的就业、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供求失衡、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难题的相交之点就在于城市化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在哪里?在于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在哪里?在于城市经济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城市经济系统的再组合。
城市是区域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腹地资源加入全球化竞争的门户。
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创造出更多的城市型消费群体,是实现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然选择。
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证明,资源、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优化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缓解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最优方案。
可以说,中国人是最早对城市有所了解、最早形成城市的。
现在有句时髦的词儿,叫做“经营城市”。
其实中国人也是最早懂得“经营城市”的。
“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打算用15座城市和赵国换一块玉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留下了另一个成语,叫做“价值连城”。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对城市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了解最少的民族。
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对城市的认识还停留在人口的大规模聚集点或者是工厂聚集区的水平上。
建设部曾提出一个加强城市规划的文件,强调城市发展的重点应当是为中低收入者建住房。
中国城市化的战略思考
中国城市化的战略思考中国城市化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一项巨大工程,它已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改变。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迎来了各种不可避免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
一、城市的创新城市是一个充满创新的环境,在中国的城市中,创新应该被视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在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城市领域中,这一领域似乎略显疲软。
因此,城市应该注重创新,运用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并实施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计划。
二、城市的协调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
在城市内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应该协调一致,以保证城市内各种设施的高效运行。
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协调和协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人员流动、资源流动,加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
三、城市的绿色城市的绿色发展非常重要,这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城市的绿色发展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减缓城市的环境压力和改善城市形象等。
城市应该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加强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鼓励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的开放城市越来越多地开放和国际化。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以及对外开放和合作。
通过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来推进城市的发展,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五、城市的共享共享经济是当前城市化中的一大趋势,城市应该注重发展共享经济,将共享经济融入城市发展中去。
城市共享经济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产出,更好地运用城市资源,促进城市和社会的发展。
综合看来,中国城市化的战略思考需要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中国还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和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
只有以此为指导,中国城市化才能更好地走向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城市。
中国城市化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的思考【摘要】城市化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头戏”,是必然趋势。
首先城市化可以全面降低现代化的成本;城市化有利于耕地保护,有利于农民增收,可以收敛城乡收入差及贫富差。
现阶段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消除城市化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的误解;认清目前城市化率是有水分的。
对于如何城市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市场作主;合理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从土地城市化转向人的城市化。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问题;对策城镇化无疑是今后十多年中国改革发展预案中的“重头戏”,虽然去年以来,社会各个方面对此议论和争辩颇多,意见很分散。
可以看出,李克强政府内阁已经认识到城镇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会客观地从利弊两方面权衡得失,但是稳健推动这项改革的信心是坚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必然会对未来城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阐述,并提出有效稳妥的改革思路、原则和意见。
①1.城市化是必然趋势1980年后,美国的大城市开始复活,人口恢复增长。
到2000年,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几个大城市的人口都超过其1970年的人口,超过的幅度在3%-7%。
《华尔街日报》2012年6月28日报道称,2010年7月-2011年7月,美国51个最大的都市区中,有27个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超过了郊区,这充分表明城市中心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重回市中心的趋势。
思考后不难发现,这不是个短期现象。
在美国,城市中心区生活质量正在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城市犯罪率大幅度下降,安全性显著提高;工厂搬迁使城市中心摆脱了重污染,而且,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了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扩张的同步进行。
中国要走出农本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实现最大社会变迁,城市化道路是最好的选择。
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作用,实现城市化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内生增长的基础。
1.1城市化可以全面降低现代化的成本生活和生产全面现代化需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中公路、桥梁、铁路、港口、供水、供电、通信、联网等设施的建设和保养,耗资巨大,回报周期漫长,但它们的单位成本是可以随着分享企业和人口的增多而下降的。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
然而,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农民由于失地而返贫,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价值观的迷失,自然环境的浪费与破坏等。
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认真反思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城市化的理性思考,并提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返贫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一、城市化简述(一)城市和城市化简述城市和城市化简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
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
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
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0年的45.7%,年平均提高1%以上。
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
中国原有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
中国原有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恢复发展一逆城市化一稳定发展一高速发展4个阶段(见表2)。
而中国真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则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即以小城镇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姚士谋等研究)2.1主要特点2.1.1以小城镇为主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就采取了“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的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提出多种城市发展模式,都是强调了以小城镇发展为主。
1980年,国家建设委员会就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化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等级,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八五”期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59个发展到75个,仅增长29%;中等城市则由117个发展到192个,增长52%;小城市由291个发展到373个,增长34%[51;小城镇增长更是飞速,从1978年的2 173个发展到2002年的19 811个,增长了811.7%。
2.1.2以行政调控为特色从解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一直由政府进行严格的计划和控制,城市人口总量成为计划控制的主要目标,户籍制度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羁绊。
近十几年来,城市化过程又明显带有制度转型的特点。
城市化既有市场作用的成分,又有政府主导的色彩,尤其是在审批和城市规划的限制上,政府主导行为表现得非常明显b]。
2.1.3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长期以来中国对城市的定位基本上是生产中心,尤其是解放后的30年,一直强调的是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生产型城市又归结为工业城市。
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发展城市工业对推动中国城市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时,“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不合理布局,亦带来严重的城乡环境污染。
2.1.4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恢复补偿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步加速(见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
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
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
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式会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一)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往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力量和政策制度的深刻影响,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
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主导特征。
城市化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流动。
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如,人口迁移与就业、市镇设置、城镇规模扩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发展与城市职能定位等,都是在政府行政控制和政策制度安排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渡,市场机制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开始在城乡、区域间进行合理流转。
影响城乡要素流动的非经济因素的减少及市场因素的增加,推动了近些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城市化的推进明显带有制度转型的特点,既有市场作用的成分,又有政府主导的色彩,但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地位仍不明确。
市场化改革尚未做到相互配套和衔接,市场化的进程与城市化的要求仍不适应。
城乡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已基本形成,而户籍迁移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不能与之匹配。
城镇建设用地的转让和使用也已基本市场化,而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进,实行补偿价格而非市场价格,土地用途转换过程中的巨大利益差使得“圈地热”难以遏制。
行政主导的城市化模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影响,由于对城市化规律认识的偏差,常会产生矫枉过正的情况。
过去对“城市病”的恐惧,使政府采取限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化进程滞后。
而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城市化的重视,又使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普遍存在贪大求快的倾向,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和规模,而对社会和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较差。
在表面上看,这种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降低了城市化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甚至可实现跳跃式发展。
但人为推动的城市化模式缺乏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机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城市化道路的偏差。
(二)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城市化模式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我国执行的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市、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我国多次提出的城市发展方针,都强调了以小城镇(市)为重点的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采取在空间上广布点、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当时中国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城镇数量少,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大城市来推进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时,在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城乡管理体制下,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人口城市化不可能以大中城市为主要载体来进行。
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镇的发展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并实现了快速发展,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人了加速发展阶段。
尽管国家仍十分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问题,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人口和经济在大中城市集聚的态势十分明显。
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大城市发展最快,中小城市次之,小城镇最慢。
同时,小城镇一哄而上、盲目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城市效应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
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大城市模式或折中的中等城市模式。
但不管是小城镇模式、大城市模式,还是中等城市模式,都只涉及城市规模而忽视了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演化即城镇体系的发展。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种以城市个体而论的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发展方针,已明显与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实际不符,从而失去了其现实的指导价值。
(三)城乡分割的城市化模式的反思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约束下,以往的城市化是城乡分割的城市化,城乡发展相互隔离。
在城乡分割的城市发展思路下,城市发展始终没有摆脱长期依赖农村输血的传统模式。
在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的资源分配体制下,政府对农村不仅投入少,而且长期从农村和农业部门抽取剩余,导致城乡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村积累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城乡分割的城市化进程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壁垒”。
即使是近些年来实现了职业转化和地域转移的进城农民,也很难获得身份的转变和城市社会的保障,难以实现市民化,由此可能产生“城市社会二元结构”的问题。
广大农村人口没有充分分享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实惠,相反,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三农”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这种城乡分割的城市化过程,不仅阻碍农村的发展,激化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矛盾,而且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弱化了城市发展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有其客观的规律性。
但城市偏向的二元体制扭曲了这一资源配置过程,强化而不是缩小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土地等资源要素加速向城市流转,而人口却不能有效转移,城市化与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这种城乡分割的城市化模式使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无法建立起来,对农村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
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质性改变过去沿袭下来的城乡制度安排和城乡管理政策,摒弃城乡分割的城市化道路,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四)粗放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从以往城市化的建设方式看,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化主要还是依靠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来推动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问题十分突出。
城市化过多地依赖于数量、规模的外延式扩张,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城镇发展总体上没有摆脱粗放型的扩张模式。
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用水效率低,建筑能耗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致使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初期,为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生活空间的需要,必须不断扩大生产和建设规模,注重追求数量和规模,而这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匮乏,不得不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源的大量投入及环境保护、治理的低投入。
因此,这一阶段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一般是粗放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差。
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自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人中期发展阶段,而资源利用方式和城镇发展模式并没有随之转变。
这种粗放型的城镇发展模式,过分追求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造成城镇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严重阻碍了城镇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制约和影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相当严重,如果还继续延续原有的发展模式,现有的资源环境状况根本无法支撑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城市化模式的转变方向与策略城市化推进方式的选择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原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已失去其合理性。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阶段的变化,尽快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变革。
(一)推进城市化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在动力机制的作用和调控方式上,城市化推进模式应实现由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型转变。
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改变以往城市化过程中偏重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要素的调控方式,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
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生产要素集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城市化推进的内在机制。
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保证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要素,促使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与扩散。
从各国城市化的经验看,市场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是最有效率的城市化方式。
在世界其他国家,市场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结伴而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以市场化为中介来维系的。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功能演进和城市产业分工多为市场选择和市场作用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市场体系的变化在前,城市体系的变化在后。
市场化使城乡间的要素配置更有效率,推动城市化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既要避免人为地设置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阻碍,又要防止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城市化建设。
尊重市场选择、运用市场机制是防止城市化进程出现偏差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能解决城市化的质量问题。
从国外城市化实践的经验教训看,完全由市场引导的城市化存在着公共产品等社会资源配置失衡和社会公平的问题。
如果单靠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而没有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必然会造成城市建设的混乱和社会发展的失调。
具体而言,城市化的进程管理应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城市化的质量管理则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发挥政府的政策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