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的心理

合集下载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第二章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章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章认知与⼤学⽣⼼理健康第⼆章认知与⼤学⽣⼼理健康导⼊:我们这⼀代最伟⼤的发现是⼈类可以借由改变⼼中的态度来改变⼈⽣。

——威廉?詹姆斯所谓快乐⼈,不是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是持着某种特定态度的⼈。

——休?当斯态度可以改变⼈⽣,可以创造快乐与痛苦,在我们的⽣活、学习与⼯作中,我们常常可以体验到态度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以为某种消极情绪是由于某⼀客观事件引起的,⽽客观上也的确存在着某⼀客观事件,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试者去改变⼀下对这⼀客观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态度,也许就可以消除这⼀消极的情绪,⽽使你⼼理豁然开朗。

因此,当客观事件在不断地发⽣着,甚⾄是不受⼈们意志控制地发⽣的时候,我们⽆法改变客观事实,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对事件的认知来改变⼼态、情绪与⾏为,从⽽建⽴健康的⼼理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看,认知⽔平直接影响着⼈的⼼理健康⽔平。

第⼀节认知的概述⼀、认知(cognition)的概念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以及周围事物对⾃⼰的意义与作⽤的想法或观点。

1、认知影响⼈的态度、价值判断与观念。

对于同样的事件,由于认知不同,则会产⽣不同的态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当这种类似的情景反复出现时⼈对该类情景所反映的事件形成了⼀种固定的观念。

2、⼈的认知是具有选择性。

符合主体需要的信息被放⼤,不符合需要的信息被缩⼩3、影响认知的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

对于某⼀具体情景来说,会有许多因素控制个体对它的认知,例如要对⼀个⼈进⾏评价,那么他的外貌、学识、⾏为表现、别⼈的评价等都会影响你对他的评价。

这些认知因素之间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感受到⽭盾和冲突,现实中,⼤部分⽭盾和冲突都表现为认知⽅⾯的。

这种⽭盾和冲突,会使⼈感到不愉快,感到焦虑。

于是,⼈们会想⽅设法去消除或减轻这种不协调,⽽当⼈们的认知体系是协调的时候,就会努⼒的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盾的信息。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自我成长需求 冲 突 社会环境限制 发展危机 调 适 失败→停 滞→负向人格 成功→危机化解→正向人格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要使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保障,让儿 童的期望得以实现,通过哺乳和照顾实现。 对未来的影响: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 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就成为不信任 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 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唐朝诗人 王勃6岁写文章, 9岁读《汉书》, 13岁写《滕王阁 序》。留下“落 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名句。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 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由 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 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 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自上而下 (头尾)法则即抬头—>翻身—>坐—>爬—>站—> 行走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认识过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格是指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过程与人格特征相结合,就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感觉与知觉(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我们能看到各种物体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各种味道,触摸到物体的软硬,就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事物都是由许多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圆柱体的容器,认出它是一个杯子,这个心理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

简单地说,看到一个圆柱体,是感觉过程,认出是一个杯子,则是知觉的过程,后者包括了以往的经验,是多个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在头脑中对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感觉的种类与特性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臵、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本体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的敏感程度是感觉的感受性,衡量感受性高低的标志是看感觉阈限值的大小,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心理学 第2章 心里过程

心理学 第2章 心里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
三、认知过程——记忆 1、记忆的概念
• 过去的 经验在 人脑中 的反映。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十五课时
第二章 心理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 内 容 分
形象记忆(已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听觉、触觉等) 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位主要内容的记忆)
1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四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3节 人格心理特征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 • •
能 力 气 质 性 格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能力
(一) 能力概述
(二) 能力的分类
(三) 能力的个别差异
(四) 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感觉适应 刺激物持 续作用于 感觉器官 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 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一器官 接受不同 侧记而使 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 现象。 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 在其他感 觉的影响 下所发生 感受性变 化的现象。 发展补偿 人的感受 性能在个 体的实践 活动中获 得提高和 发展。 联觉 一种感觉 兼有另一 种感觉的 现象。 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 消失后感 觉在短时 间内不马 上消失的 现象。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二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2节 人格倾向性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三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需要
(1) 概念: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 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 的源泉。) (2)分类:
生理性需要: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要求。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

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

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一、婴儿期 (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大学生心理学-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学-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3.人际关系和谐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主要表现为: ①乐于与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完善、理解的态
度与人相处; ②在交往中,保持独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③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善于扬长补短; ④能融于集体,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
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⑤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友善、同情、信任)总是多于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心理健康作为 一种心理机能状态,其最终的规定性是个体与其存在的 内外环境能保持一种正常或良好的适应。适应就是心理 健康的本质。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 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作出积极而能 动的反应。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
良好的自我意识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 条件。
——[德]弗洛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标准,“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 理上和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或病症。”
躯体、器官等生理方面
包括
认识、情感、意志与人格 特征以及社会适应等心理 方面
• 2.人格倾向与特征
人格倾向指人的需要和动机。 人格特征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是个体生理发育趋 于完善和成熟的一个时期,而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 成熟的重要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心身异步现象,表现出 一系列的心身矛盾。
情绪的情景相符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6.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 ①在各种活动中对自己的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能自觉确立一

第二章人的心理的实质与发展ppt课件

第二章人的心理的实质与发展ppt课件
第二章 人心理的 实质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2019


-

1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有不同的观点: 1、唯心主义观点:心理是非物质的、至高无上 的灵魂 活动,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2、二元论观点:身心平行论(冯特); 3、庸俗唯物观点: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 泌胆汁一样,“心理是大脑的分泌产物”; 4、机械唯物观点:人的心理如同人照镜子一样 的反映; 5、科学心理学的观点: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或主 观能动的反映)。 这个科学的命题包含如下两节内容:“心脑关系 ”“心理与环境关系“
2019
-
18
(二)人体神经系统(全图表)

2019 4
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盖伦(130-200), 希腊著名医生。他已推测 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性能 , 把大脑视作精神的所在地 , 他辨别出感觉神经和运动 神经,这个区分后来失传 了, 直到19世纪才被再次发现 。2019
5
(2)布洛卡,法国著名医生(1824—1880) 最先发现大脑左半球前部额下回受到损 害后,患者出现一种语言障碍——不能 说话了,但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个 部位被称作“布洛卡区”。这个区受损 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 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人们由此推 测布洛卡区就是专门控制说话机能的部 位。
2019 8
二、人的神经系统的构造和机能
1.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神经细胞) 构成的复杂的机能与结构系统(人的 大脑是由140—160亿个神经元组成) 。 2.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 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1000亿神经细胞构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经过大学生活和教育,随 着个体心理和意识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 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我意识 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自我认知方面 自我体验方面 自我调节方面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的问题及调适

过分追求完美
(一)过分追求完美的表现 过分追求完美的大学生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完 美无缺,却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此外,他们不能容忍自 己“不完美”的表现,他们对自我十分苛刻,只接受自己 理想中的“完美”自我,不肯接纳现实中平凡的或有缺点 的自我,其后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其对自我的认识和适应 更加困难。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二 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拥有健康自
我意识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我,
为自己制定适合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 发展方向,才会调动自身潜能,激发强大 动力,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实现。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二 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自控作用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 要方面。缺乏自我控制意识的人,将是一个 情绪化的人、缺乏毅力的人、一事无成的人。 一个能够控制自我的人,往往与环境适应良 好,并能规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实现 自己的目标并获取成功。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二 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内省和归因作用 有健康自我意识的人,能够对自己、对他人有正
确的分析和判断,对自我有敏锐的觉察和反省,
不断完善自我,在个体成长中进行监督和自我教 育。同时又不会将他人的问题归于自己,与他人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15)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 ) 。 A、客体永久性 B、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C、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 D、物质的形态不会改变 (1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 A、获得了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可逆性 C、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D、可以提出问题的假设 (17)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 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 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 属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 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2)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嘴里,这个例子是皮亚杰 理论中的哪个过程? ( ) A、同化B、顺应C、平衡D、去中心化 (3)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 ) 。 A、图式B、同化C、顺应D、平衡 (4)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 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 ) 。 A、整合B、同化C、顺应D、平衡 (5)主体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 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 ) 。 A、整合B、同化C、顺应D、平衡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二章 学生心理


5.心理发展具有差别性 同年龄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 在不同中学生的同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 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学生的智力或某些才能出现的早晚各不相同 ,许多智力超常的学生就是属于“才华早露”的典型。但是,多数 学生的智力或才能的发展并非如此,个别的学生甚至到年龄很大才 表现出他的智慧和某种才能。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在 于教育者如何去认识它,对待它。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 青年初期

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问题
关键期问题
终身发展问题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关于发展的争论:

先天和后天之争 连续和不连续之争 遗传决定论 环境机械决定论 共同决定论 成熟决定论

遗传与环境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抽象逻辑思维;记忆总是从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从机械记忆
发展到意义记忆;情感总是先有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而
后才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3.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各个年龄阶段,而各个相邻的阶
段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
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个阶段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就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2-18岁) 生理上的蓬勃成长和急剧变化 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有明显发展 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理解记忆 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增强 容易偏激、片面、表面化、矛盾性心理 自我意识稳定,情感丰富、充满活力,逆反心理表现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 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兴趣和能力、气质、 性 格。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心理学导论》第二章 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心理学导论》第二章 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节肢动物(如蜈蚣、蜘蛛、蜜蜂等)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其活动范围比任何其他无脊椎动物都要广泛、复杂。它们的神经系统是索状神经系统,不过其脑神经节比环节动物更趋集中(图参IC)。节肢动物已经有了相当发达和专门化的感觉器官。例如,昆虫的头部有接受光刺激的单眼和复眼,能获得物体的复杂的镶嵌形象;其嗅觉器官生在触角上;味觉器官在口腔部分;触觉器官在触角、刚毛、触须、足上都有;在触角的基部、前腿的服部或腹部有听觉器官。它们有相当发达的感觉机能。例如,蜜蜂能辨别光谱中的4种颜色,即能看见黄色的、蓝绿色的、蓝色的和人看不见的紫外线;它具有对偏振光的感受性,并以此作为定向的工具。蚂蚁也能看见紫外线。蝴蝶是唯一能辨别红色的昆虫。昆虫能区别甜、咸、酸、苦。苍蝇的甜味感受性比人高20倍。蜜蜂对咸味和酸味比人更敏感,而对苦味感觉较差。在昆虫中有用声音来作为种内通讯手段的,例中,蟋蟀在交尾时期就是用声音来寻找配偶的。
昆虫的行为以本能行为为主。它有许多复杂的本能行为。所谓本能行为,是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昆虫有繁殖照料后代复杂本能行为。有一种细腰蜂产卵前要筑巢,先做一个泥洞,此后它便为将来的幼虫准备食物,捕获一种青虫的幼虫。它在捕获青虫时用尾刺在其腹部刺几下,使青虫麻痹不能活动(但并没有死)。细腰蜂把这种猎物带回洞中,把卵产在它身上,然后飞出洞外用泥将洞口封住,自己就飞走了。幼虫从卵孵化出来之后,便蚕食母蜂为其留下的既不腐烂又不能反抗的活食。吃完之后就长大了,经过蛹变化为成虫,咬开洞口,新生一代的细腰峰就诞生了。到了一定的时候,新生一代的细腰蜂又会按照这种遗传巩固下来的,已编好程序的行为模式来繁殖它的下一代。
同其他任何现象一样,心理现象也有其发生、发展的历程。要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的本性,应先了解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在本章中我们将先讨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再讨论人的心理的本性以及意识和自我意识。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第一节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

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

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

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

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知 觉
三、种类:
1.依据知觉对象的性质: 空间知觉(距离、方向、位置) 时间知觉(延续性、顺序性) 运动知觉(位置移动) 2.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 视知觉 旅游者 听知觉 学生听课 触知觉 弹琴 3.根据知觉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把不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b.近几十年对大脑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 临床观察: a. 脑震荡后的顺行性遗忘 b. Broca 发现“运动性失语”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反映: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他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包括物理反映、化学反映和心理反映。 (2)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的情感、兴趣、信念、 能力、性格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形式不同;人不仅 能对现实事物作出反映还能反映过去的事物,另外还能在头脑 中创造出自己没有经历或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东西的形象。
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视 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表现:形状恒常性 及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其他恒常性{听觉(火车鸣笛声) 味觉(糖、醋) 嗅觉 正是由于人们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客 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 境。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概述
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有目的的克服困难调节支配活动 心理 活动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世界观等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第二章 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第二章 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第一节心理的起源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二、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感应性三、感受性——心理反映形式的源起感受性,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映能力第二节动物心理的演进一、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二、知觉阶段——灵长目以下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脊椎动物三、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的心理发展哺乳动物第三节人类心理的产生一、人类的起源(一)早期猿人时期(二)晚期猿人时期(三)早期智人时期(四)晚期智人时期二、人类心理的起源(一)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劳动是人按照自觉的目的改造自然的社会化活动,它不同于动物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及活动方式来适应自然环境。

人士在劳动额过程中按照自己预定的目的来改造自然的。

1、劳动促使人类祖先四肢的分化2、劳动是一种使用和制造工具的活动3、劳动更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二) 语言在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语言是人类创造的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其基本成分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它具有巩固认识成果和表达思想的功能。

1、语言促使了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2、语言促使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生3、语言使人类的认识更加广阔第四节人的心理的本性一、言语觉知性当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言语的形式巩固下来,表达出来,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事物就成为被言语觉知到的客体,这样,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

二、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也能创造客观世界。

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1、是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2、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是保持和监督有目的活动的进行三、社会历史制约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脑与心理讲稿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脑与心理讲稿

第二章脑与心理导入:大家还记不记得“心理”的概念?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些许疑惑:既然是大脑在对外界作出反应,怎么不叫“脑理”呢?既然是大脑在作用,为什么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心花怒放”,着急的时候会“心急火燎”,经历惊险恐怖场面会“心惊胆战”,伤心的时候会“痛心疾首”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的知识——关于大脑与心理的关系。

从古至今,不管是谁,都会体会到当我们喜怒哀乐、忧思俱愁的时候,我们的心脏都会有特殊的反应。

所以在科技还不发达古代,人们就简单的认为心脏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器官。

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

意思是说,心脏的机能在于思考。

汉字中,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 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念、怨、情、恨、悦等。

由于心脏在胸腔中,于是古人认为智慧就来自胸中,因此产生了“胸有成竹”、“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

再比如“用心想一想”的意思是让你专注地思考;“扪心自问”意思是让你反省自己的所为;“铭记在心”的意思是让你永不忘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却而已。

随着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不是与心而是与脑联系着的。

如人们观察到,人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而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

一些精神病人心跳正常,但却神智不清。

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有的记忆丧失,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出现了障碍。

因此人们认识到心理现象是脑的产物。

如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但是脑是怎样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很长时间人们并不清楚。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

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脑髓说”,他从解剖学上弄清了脊髓和脑的中枢神经联系的“经络周身,内外贯通”的道理。

第二章心理过程案例

第二章心理过程案例

(了解)
• 或许大家可以试着 描述下这些水果。

♪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外部事物 内部感觉:内部刺激,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
♪ 感觉的重要意义 感觉剥夺实验
♪ 感觉的基本特性
适应; 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 发展与补偿; 感 觉后像
回 顾
• 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每个过程都又 包括哪些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
想象等 •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 认知过程
• • • • • • 感觉 (了解) 知觉 (熟悉) 记忆 (掌握) 注意 (掌握) 思维 (熟悉) 想象与创造
二、心理的本质
• 科学心理学对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知觉阶 段(脊椎动物)——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人的意 识 2.从个体发育来看: (1)人出生后,脑重量的变化与心理变化。 (2)“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有一些低级 的感觉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4.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位损伤,产生生理
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脑震荡后的顺行
性遗忘);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在临床观察中
发现一个病人30年内,仅能发一个音而不能说话, 病人去世后经尸检见病人左半球额叶第三额回上有 一个鸡蛋大的损伤,得出左半球参与言语控制的结 论,并将该病症称为“运动性失语”
• 想象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 情绪的三维理论
情绪的类型
心境是指一种深入持久、又比较微弱的 情绪状态,具有渲染性和弥散性的特点
激情是指一种短暂、强烈的、疾风暴雨 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又称为应激状态,是由于出乎意料 的紧张或危险情景所引发的情绪状态。
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提出的。强调了 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根据其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把有意想象可分为
1) 再 3)幻想
6)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集中。 它的两个特性就是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分类
注意一般分为三类: 1、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其特点是认识主体事先
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外在 刺激
生理 变化
感觉
情绪
兰格在情绪的发生上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他认为血管扩张产生愉 快,自主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就产生恐怖。
二、坎农的丘脑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针对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如下质疑:
(1)机体的生理变化在发生上相对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迅速发生、 瞬息变化的事实。
(2)切断动物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
(3)用药物人为地引起与某种情绪有联系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真 正的情绪体验。
感受器
丘脑

① ②
③情绪产生
大脑 皮质
内脏
骨骼肌
情绪理论
三、沙赫特的情绪归因说 又称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特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主张,
种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 有创见的思维
发散思维
5) 想象
想象是指人在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重新组合形成崭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类别
想象根据有无目的和意识性,可以分为 1、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如 溜号、梦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和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 情
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 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1)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 事物个别属 性的反映,如感觉 到颜色、明暗、声 调、香臭、粗细、 软硬等 。
。 它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即逻辑思维,它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
步进行分析、推论,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 结论。
思维的类别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
再造性思维 也称常规性思维,是不加改变地运用以往在类似
条件下解决类似问题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问题的一
记忆的种类
按先后阶段顺序,将记忆分为
1、瞬时记忆 按几分之一秒计算 2、短时记忆 1分钟以下的记忆 3、长时记忆 能够永久保存的记忆
记忆扭曲现象
记忆形成的三种历程
首先 其次 最后
编码 贮存 检索
影响记忆的因素
(—) 序位效应 (二) 闪光灯效应 (三) 莱斯托夫效应
4) 思维
思维是人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 间接的反映。
4、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其它恒常性
3) 记忆
我们既往感知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大脑 中重新反映出来,这种既往经验的认知的认知(再 认)和回忆(再现),就是记忆。
记忆包括识记、保存、再认和再现四个过程
记住 不忘 认得 回想起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一)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思维过程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类别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分为 动作思维 1-3岁的婴幼儿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 3-6岁的儿童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
思维的类别
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 过程又清晰的意识分为:
1、直觉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突然出现的
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人的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 质和规律的科学。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 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反映。
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 个性
一、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心理 表现的主要方面。
按性质和形态不同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它反应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
“知之深,爱之切”
情绪的概念
情绪(emotion),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 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的体验,或者说, 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体验。
情绪有其生理基础 情绪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和体验
情绪的类型
七情之分 喜、怒、哀、惧、爱、恶、欲
并无准备
2、有意注意:是自觉发生的,其显著特点是有意识、
有目的、有准备地注意认识对象。
3、有意后注意:指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社会训练的注意
控制自己的注意 1)不仅意味着把注意指向某种应该事指向的事物 2)而且也意味着让注意避开不应该注意的事物
社会训练的注意
2、情感过程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 的需要而产生体验的心理活动。
的记忆。 (二)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
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三)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
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四)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
内容的记忆。 (五)运动记忆,是个人以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
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环境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制约着情感与情绪 , 其中认知因素是引起情绪的主要因素。
感觉的特点
•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
不是事物的整体。
•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
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 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