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合集下载

2.3.1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导学案-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1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导学案-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1城镇化进程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回归课本】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

(2)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文化、发生显著变化3.动力:(1) 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城镇发展与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城镇化过程:(1)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2)工业革命后: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 ,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1)世界级大都市:伦敦、、纽约、、上海、等(2)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大都市带3.发达国家的城镇化:(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多在 %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主要特征:①人口高度,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②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③注重营造的人居环境④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也得到普遍的4.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3)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和现象(1)城镇化水平比(2)城镇化水平很不均衡,有和等问题。

5.我国的城镇化:(1)状况:城镇人口快速,城镇数量不断,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

【思考讨论】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这些异同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复习课学案设计:2.3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复习课学案设计:2.3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

磐石二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编号:6第1课时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及其进程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1)生物的多样性①。

(2)水质、水量和②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③。

(4)出现“④”现象,影响⑤、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城市化过快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1)⑥污染。

(2)⑦污染。

(3)⑧污染。

(4)⑨污染。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①与②表示发展中国家,③与④表示发达国家),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城市人口的图例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2.1960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速度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可能有 ( ) A.发达国家的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B.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C.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城市化速度加快D.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授课年级高一课题城市化及其进程课程类型新授课时 1 上课日期年月日授课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导学建议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特点。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教学建议1.启发式讲述法。

利用多媒体图表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启发学生思考其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最后再给学生讲述其中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讨论归纳法。

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和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PPT课件、相关图片素材。

学生准备:1.完成《预学案》相关内容。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问老师。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媒体运用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旁白】提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由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人口、用地等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现象?过渡:深圳的转变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全球的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作以分析。

在教材中迅速找到城市化的概念,并与小组相互探讨概念中的信息。

第一层级预习情况检查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城市化地区不同步的根源是什么?2.如何比较区域城市化水平高低?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环节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

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3: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3: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2.3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并预测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趋势。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预习教材,按要求完成预习自测。

教材助读:1、城市变化与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的关系;2、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应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2.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解决。

1.城市化是否只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2.我国城市化正处于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课内探究探究城市化的表现问题1:结合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2000年和1985年相比,分析城市数目、城市等级有何变化问题2: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问题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活动分析:读“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填充:(1)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1965年为%,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第三节城市化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知识体系梳理城市化及其进程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预习效果检测读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时期B.②时期C.③时期D.④时期2.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

下图中三个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

读图,回答3~4题。

我国三个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3.上图三个城市中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甲城市和乙城市4.下列关于图中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D.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乙城市思维探究与创新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互动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目标与素养1.结合实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根据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了解智慧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能否迁移借鉴到我国城市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对比长江三江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可以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镇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以列表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运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图绘图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图像,弥补感性认知的不足,同时增加理性认知。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兴趣小组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我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然后阅读、思考、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全班分为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等5个小组,小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城镇化对本组负责项目产生的影响,并形成书面报告,课上交流。

高中地理《2.3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2.3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二《2.3城市化》学案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33基础梳理完成优化方案P34探究一、P35探究二1、城市化的标志是有哪些?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2、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3、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特别提醒: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1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2)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4)再城市化: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二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34探究三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2.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 的现象。

在近 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 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 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 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

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 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城市滅热岛效应”的应用:一方面要将污染严重 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避 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另一方 面■应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舟以避免相互污染。

学案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学案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2.3 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如何解决不合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学法指导】图表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学习内容】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其中主要指标是:(4)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图例。

)P35对照2。

18和2。

19,分析图2。

2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6.读“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填充:(1)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 %,1965年为 %,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

2.3城市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验谈城市活、
方面带来变化。

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
.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
1.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高中地理 2.3.1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1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3城市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9: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9: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课时1城市化及其进程学习目标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2.通过读图,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比较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重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时间差异与地区差异学习难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学习过程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是指向城镇集聚和城市________不断扩大、________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⑴从城市人囗看:;。

⑵从城市用地规模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3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4.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⑴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请列举)⑵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请列举)(3)根本原因:5.城市化的意义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__________的表现;城市化不仅带来了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______方式、________方式、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曲线。

2.比较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课堂活动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2.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总结英国城市化之路。

课时训练考点一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下表为2014年上海市与山西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

据此完成1~2题。

1.衡量上海与山西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B.城镇人口比重C.工业发展规模D.经济发展水平2.导致山西与上海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发展水平B.城镇人口规模C.工业发展规模D.经济发展水平考点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3题。

1.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2.下列因素中对该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影响最弱的是( )A.交通运输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地形、气候D.城市规模3.该城市在现阶段出现的现象是( )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在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4.读图一和图二,探究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城市化

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城市化

城市化一、预习内容二、学习过程(一)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2.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进程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城市化水平、速度、地域扩张的趋势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见下表):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同学们在生活中难以目睹,因此必须借助一些实际资料来进行学习。

如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学习,同学们不能单纯记忆每个阶段的特点,而必须要通过分析课本提供的“英国城市化进程”这一案例来进行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自己进行归纳。

另外,我国目前也是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期加速阶段,生活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与之相应的现象,同学们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探究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加深自己对城市化的认识。

(二)课内探究1.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例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答案 C解析由于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通常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2.世界城市化进程例2 在下页图中,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 ·答案 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该图的含义,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2.3《城市化》精品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2.3《城市化》精品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2.3《城市化》精品导学案(有答案)第三节城市化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由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变成人口达千万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急剧膨胀的例子有很多。

又如北京市的用地规模发展也很迅速。

北京的市区在1949年前,二环路还没有形成规模。

现在,五环路、六环路已经通车。

由此看出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十分迅速。

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思考: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哪些?答案:点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造成市区人口过于密集、用地紧张、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____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______、乡村变为______的过程。

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城市化(1)影响:改善环境(2)例证2.过快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______。

(2)例证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______污染、______等。

3.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1)发展低污染的__________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______。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__________。

答案:一、1.城镇扩大城镇2.吸引就业机会多交通便捷离开增长快短缺3.城市4.(1)聚落形态(2)价值观念(3)社会进步二、初期较低较慢发展中后期高停滞发达思考讨论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

三、1.(2)修建水利设施社会环境的压力2.(1)下降(2)垃圾噪声3.(1)节能建筑污染(2)良性循环知识点一城市化的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1.内涵(1)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3: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3: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第三节城市化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基础知识』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11,出现○12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13,水平○14,速度○15,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16、水平○17、速度○18,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想一想1.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方面?2.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为什么城市化水平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合作探究』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

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总量大约为500万~600万。

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流是到上海市找工作或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即经济型流入人口,约占流入人口总数的80%。

材料二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材料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2749个村庄调查提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问题严重。

显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除了就业机会、收入差距外,还有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教案

2.3城市化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材图表P31 图2。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中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P31 读图思考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2。

(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2.3《城市化》精品教案(1)

(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2.3《城市化》精品教案(1)

第三节城市化从容说课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及案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认识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

教师也可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l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

从我们学校放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

可是八年前我们学校刚刚搬迁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化)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5: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5: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第三节城市化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动力。

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重点)[自主预习]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含义人口向__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____、乡村变为____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动力机制(1)带来_________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生活方式、_______等的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_______的表现。

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一般认为,城镇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过程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再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中包含了1亿左右的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国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大。

『思考交流』1.近年来,促进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有哪些优势可以对农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3.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何差异?[归纳总结]1.城市化的内涵、标志和动力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化可从内涵、标志和动力等方面理解。

(1)内涵(2)标志(3)动力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各不相同,并且其成因也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正确区分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现象题组对练1.下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促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推力有( )A.农村劳动力过剩B.广州有更多的就业机会C.广州基础设施比较完善D.交通便捷(2)2001~2007年以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B.社会经济的发展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2.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城市化
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
学习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动力。

3.通过绘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长折线图的实践,培养动手绘图的能力。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课前预习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4.城市化产生哪些意义?
5.世界城市化进程分哪几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课堂探究
一、什么是城市化?
[重点突破]
1.根据城市化的概念分析得出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2.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重点突破]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根据表中数据画出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1)分析世界城市化发展变化特点。

(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分析
)
(2)预测未来世界城市化的趋势。

2.城市化的演变规律
案例分析:阅读课本P 33“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合作探究一]结合图2.19和案例4,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思考: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
3.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
[合作探究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间的差异:
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
[典型例题]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2)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 )
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力: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①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

4.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带来聚落形态变化;③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城市化进程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特点:初期阶段水平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水平较高,城市化推进很快;后期阶段水平高,速度慢。

课堂探究
一、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推力: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①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

二、1.图略。

(1)水平越来越高,速度先慢后快。

(2)未来世界城市化速度变慢。

2.英国的城市化之路:19世纪:城市化起步;20世纪:郊区城市化;20世纪下半叶:逆城市化;近30年来:再城市化。

[合作探究一]
郊区城市化:指人口在郊区集中,使郊区与城市融为一体。

逆城市化:城市化后期,由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城区环境质量下降,城区人口迁往环境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的现象。

3.[合作探究二]
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了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

[典型例题]
答案:(1)D (2)C
解析: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目前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水平低,速度快。

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