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远”之探析

合集下载

浅论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论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论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095 虞婷09173311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范畴一词是指科学理论中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着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和关系。

范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概括,它的内容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范畴体系是建立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真、善、美”作为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尽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但是由于它们与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建立了普遍的关系,所以仍然具有生命力。

我们正是由于它们从美这一核心范畴出发,将设计领域中不同形态的美概括为相应的审美范畴,由此对这些审美形态的特性和相互联系取得一种规律性的了解。

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凡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

形象是事物自身构成的形式特征,所以审美是对形式的观照,“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

”凡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都具有某种形象性,但并非所有的形象都具有审美价值。

美是一种肯定性审美价值,丑则是一种否定性审美价值。

1.形式美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形式美的形态特征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多样统一即和谐,它体现了形式结构的秩序化。

作为一种形式美的法则,它恰好与自然规律相吻合。

但是,这种吻合并不是形式美具有审美价值的直接原因,因为审美价值的存在时以主体需要为依据,以人的审美感受为前提的。

多样统一不是一种孤立和凝固的结构原理,它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态,它们作为审美存在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人的心理为什么会与这些形式因素在情感上产生契合和共鸣呢?完形心理学认为,这是由于人的心理结构与外在形式形成异质同构形成的。

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同构,却是完形心理学无法回答的,这才是人为什么能欣赏形式美的关键。

对特定形式产生共鸣,说明人们具有一种形式感,他可以通过对形式因素的感知产生特定的审美经验。

形式感构成了人的审美感受的基础,它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

古典美学玄远范畴探略

古典美学玄远范畴探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古典美学“玄远”范畴探略郭守运(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广东佛山528225)摘要:玄远,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最早可上溯至老庄哲学。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嵇康等人的诗文创作典型地表现出玄远意境的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士人对玄远境界的一致追求;陶渊明的诗歌则代表了玄远意境的最高峰,并深刻影响着中晚唐时期诗人的审美理想和诗歌创作风貌。

从老庄哲学的核心命题出发,通过对“玄远”内涵演变过程的梳理,能够探究“玄远”范畴对古代文人的审美意义和人生意义,及其在古典美学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玄远;范畴;自由;自然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6-0030-04“远”是一个具有空间、时间和哲思维度的审美范畴。

“孤帆远影碧空尽”是空间之远的审美描绘,“相去日已远”是时间之远的心灵写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则是哲思之远的理论总纲,亦即“玄远”。

“玄远”既是“远”范畴的一个上位范畴、核心子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真实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哲学中书写生命赞歌,在诗文中潜思体性的“文哲统一”传统。

一、玄远的审美发源玄远的美学品格,最早可溯源至老子的道学思想。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万物始于道,从无到有,以至万物,是一个“玄之又玄”的过程。

《老子》第五十一章详细阐述了这种过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美学》审美范畴

《美学》审美范畴
第五章 审美范畴
第一节 审美范畴的性质
一、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美学的基本概念,体现着最基 本的审美意义。 • 2、审美范畴的特性: • (1)审美体验反思的产物,超越性概念。 • (2)原始范畴为原型。 • (3)对生存意义的揭示。
• 3.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代表了一类审美意象,因此 也是审美形态。 • (2)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的区别:审美范 畴侧重审美意义类型,而审美形态侧重审 美的形式类型。
• 5.审美特征: • (1)表现人的价值 的毁灭。 • (2)体现历史的必 然性。 • (3)引起悲痛。
第三节 否定性审美范畴
• 一、丑陋
• • • • • 1、丑陋范畴的历史 2、性质:对恶的现实的否定。 3、原型——原始恐惧。 4、丑陋的现实基础——恶。 5、丑陋的审美意义:对现实的负面审美评 价——憎恶。
6、丑陋的审美特征:
• (1)混乱、反常的形式。 • (2)恶性刺激,反感。
• 二.荒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肯定性审美范畴
• 一、优美
• • • • 1、性质:和谐自由的生存理想。 2、原型——原始和谐范畴(自然与女性)。 3、现实基础——和善。 4、审美意义:对和谐世界的追求。(人与 人、人与自然)
5、作为审美形态的特 征:
• • (1)柔和、秀雅、和 谐的形式。 (2)产生可爱、可亲 近感。 (3)轻松、迷恋、欣 赏、心旷神怡的美感体 验。

• 二.崇高
• • • • • 1、崇高范畴的历史演变。 2、性质:对人类伟大力量的自我肯定。 3、原型——原始崇拜范畴。 4、现实基础——伟大的人格。 5、审美意义:对平庸生存的拒绝,对理想 人生的追求。

审美范畴探概

审美范畴探概

态度
想 象 等分
,
割 的解 析
I 属性 t 如构 造 心 理 学 的 感 觉 过 程 的 r
,
性质
, ,


明 晰性 和 持 续 时 间 ) 说

机能
,
心 理 学的知 觉 完 形 说
奥 尔德 里 奇 的 视 觉 幻 想 说
精 神 分 析 学 派 的潜 意 识
,
集 体 无意 识说
行 为 主 义 的精 神 兴 奋 与审美 经 验 之 问 的 因 果 关 爪 说

构 成 意 象说

珍 是 对 审美 感 觉 差 别 阂 值

,
情 感 婆 级 及 推 动 感 觉 向 想 象 推 移 与对 象 变 换 较 为 深
,
入 而 又 是初 始 的探索 布 洛 的审美 距 离 说 觉

,
立 普斯 等 的审 美 趣 味 移 情 说
,
罗 丹 的审 美 趣 味 应 体 现 时 代 精 神 说
,
并在 唯 心 先验 哲学范 围 内
,
使 其 含 糊 调 和 地统 一
畴;
,
努力 把 审美 由美 的感 觉 经 验 和 纯 理 性 的思辨 提 升 为 主 观 审美 判 断 范

可 是 由 于 把 主 观 自由 绝对 化
缺 乏 历 史 考虑 和 美 的创 造实践 观 点 费 歇 尔的三 级 感 觉 和 三级情 感

黑 格 尔的感 觉 与理 智并 用
,
才 能感 到美

,
别林斯 草 的 理 智与情 感 融 洽 一 致才 会有 正 确 的 审 关 判 断 等 说 法
,
、 、 、 、

第四章审美范畴

第四章审美范畴

第四章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

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与喜剧性、丑、荒诞。

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优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表现于各个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它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是自然领域中的优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它以形式的优胜显现于具体的现象形态之中。

优美的自然景物体现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一致。

优美所具有的和谐自由的形式特征符合人的心理常态。

因此,它引起的美感属于顺受形式。

它的具体心理状态是亲切、舒适、愉悦。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突出地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行为是社会美的主要对象。

美的人或美的举动行为应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浅议设计学中的审美范畴人们在谈到一种产品形态时常说,“这种产品很好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这种造型很美观,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这些议论实际上已经不单纯是对产品物质特性的认识,而是把产品特性与人联系在一起,说明产品对人具有的意义。

它所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

价值是衡量客体对于主体具有多大效用的一中尺度。

审美是人们诉讼感性直观的活动,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凡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

与实践活动不同,审美具有超越直接功利性的特点,不以追求某种实用目的为动机,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生理的、物质的或功利的需要。

审美判断是人们对于对象作出的审美评价。

审美活动是一种感受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过程。

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

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

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

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

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

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第二章 审美范畴论

第二章 审美范畴论

美的本源:技术作为人的劳动形态
技术美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 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
作为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
技术美的意义
对技术美进行研究的重大意义 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对称和比例
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括。一般的审美形式是与它所反映的物象的具体内容融 合在一起的。艺术正是从审美形式的独特眼光去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 移情说和完形心理学对形式因素和情感表现的不同解释。
形式美的表现性,其主要特征在于形式因素自身的性格特征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韵律最初出现在诗歌领域,作为空间关系的韵律则表现为运动形式的节奏性变化,它可以是 渐进的、回旋的、放射的或均匀对称的,由此造成一种情感运动的轨迹。
对产品和环境技术美的强调,为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人文导向
美在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挥其审美教育的职能
第三节 功能美
对产品美和功能目的性的关系的几种看法
功能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对功能美的关照是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占有
第四节 艺术美 艺术的概念十分宽泛,人们可以把历史上出于完全不同目的制作的东西称为艺术品,当一件 物品的实用功能已经消失,它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便可以把它 放到艺术博物馆中供人们观摩和欣赏。
1、纯粹艺术的类型 不同艺术形象的特点:工艺品、建筑 雕塑 舞蹈 绘画 音乐

第四讲 审美范畴

第四讲 审美范畴

为了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 特别提出,悲剧的情节应该是“亲属间的仇杀”:
如果是仇敌杀害仇敌,这个行动和企图,都不能引 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害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 了;如果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只有当 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 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实行杀害或企图杀害, 或作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们所追求的。
悲剧一般都取材于历史上的仇杀故事。像索福克勒 斯《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安提戈涅》 中克瑞翁处死外甥女,然后又导致儿子自杀;欧里庇得 斯的《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为了惩罚负心的丈夫伊阿宋, 竟亲手杀掉自己的一双儿女,等。任何人观看到这样的 情节,都会感动不已,惊心动魄,不仅引起“怜悯”, 而且一定会“恐惧”。
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
彩陶瓶上描绘的 安提戈涅 电影剧照
黑格尔以他的悲剧理论对《安提戈涅》做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的结果, 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源。根据这条原则,黑格尔提出了他 的著名的悲剧理论,即: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 调解。在《安提戈涅》里,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就是安提戈 涅和国王克瑞翁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 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都是正确的,具 有普遍意义。然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 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安提戈涅为了实现亲属爱必然破坏王法, 克瑞翁为了维护王法必然剥夺死者应得的葬礼。因此,这两种 理想都是片面的。“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 苦或毁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 毁灭。”安提戈涅死去了,克瑞翁也家破人亡,孤零零地守着 王位,但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亲属爱和王法以后仍然有效。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审美范畴是对美的认知和感知的一种范畴化表达。

其内容涵盖了美感的形成、美的标准、美的表现形式、美的价值等方面。

在审美范畴中,涉及了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的一系列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就审美范畴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审美范畴的相关知识。

一、美感的形成美感是人类对事物美丽与否的认知和感知。

美感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

个体的心理包括他对美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文化背景指的是个体所处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社会规范等所构成的环境。

个人经历则包括个体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体验。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美感的形成。

由于美感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美感也会有所不同。

二、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所形成的一套规范。

美的标准受到文化、历史、时代和个人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在审美范畴中,美的标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美的标准主要包括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方面。

形式美指的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美感。

内容美包括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内涵、情感等方面的美感。

情感美是指事物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等方面的美感。

三、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是指美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在审美范畴中,美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艺术形式、文学形式、音乐形式、舞蹈形式、戏剧形式等方面。

艺术形式是指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来表现美的艺术作品。

文学形式是指通过文字表达来表现美的文学作品。

音乐形式是指通过声音表达来表现美的音乐作品。

舞蹈形式是指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美的舞蹈作品。

戏剧形式是指通过表演来表现美的戏剧作品。

这些表现形式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的一种具体表现。

四、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指美对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在审美范畴中,美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审美范畴“远”之探析

审美范畴“远”之探析

【 关键词】 ; 道 玄学; 诗论; 远; 审美意象
【 中图分类号】O I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3— 83 2 1 ) 1 0 1 0 10 6 7 (0 0 O - 0 2— 4
中 国传 统 山水 画 中 , 远 ” “ 代表 了山水 画总 体 日“ 之 苍 苍 , 正 色 邪 ? 其 远 而 无 所 至 极 邪 ” 天 其 《 逍 )“ ( 庄 精 神氛 围 , 三远 ” “ 观念 的 提 出使其 成 为 山水 画 中 ( 庄子 ・ 遥 游 》 、 彼其 道 幽 远 而无 人 ” 《 子 ・ 山木 》 、 饰 小 说 以干 县 令 , 于 大 达 亦 远 )“ 其 独特艺术 旨趣 的重要 审美 范畴 之一 。对 山水 画 中 ( 庄子 ・ 物 》 等 对 “ ” 外 ) 远 的论 述 , “ ” 使 远 由 “ ” 远 的重 视使得 古典 文 学 中的 “ ” 远 相对 薄 弱 , 但 矣 ” 《 距 引 道 高 、 在古典 文学 中 “ 远”亦有着 一定 的地位 。简远 、 玄 最 初简 单 的 “ 离 之 远 ” 申到 “ ”中的 “ ”

《 庄子》 吾游心乎物之初” 《 中“ ( 田子方》 、 )
“ 云气 , 日月 , 游乎 四海 之外 ” 《 物论 》 、 乘 骑 而 (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远 范畴 的产生
徐复观 先生在 《 中国艺 术精神》 中说 : 老子乃 “ “ 故吾将 去女 , 人无穷 之 门 , 以游 无极 之野 , 吾与 1 3 至庄子 , 在他们 思想起 步 的地 方 , 根本 没 有艺 术 的 月 参光 , 与天地 为 常” 《 宥》 等 “ 吾 (在 ) 独与 天地精 意欲 , 不 曾 以某 种 具 体 艺 术作 为他 们 追求 的对 神往 来 ” 更 的远游方 式更 注重生命 内在 的精神 。《 逍

美学——审美范畴论

美学——审美范畴论

审美范畴论1.谈谈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答:自然领域的优美,是以客体本身的外在形式美呈现出来的,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明暗,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社会领域中的优美,是以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为特征,它侧重于内容。

人是社会领域中的主要审美实践对象,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衣着打扮合适得体,内外和谐统一,给人以优美感。

在社会生活中,优美则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社会生活的稳定,平和。

艺术中的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

如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

由于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经过艺术有选择加工的产物,因而它更具感染性,给人更强烈的美的享受,更鲜明的显示出优美的美学特征。

2.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答: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

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康德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答:崇高的范畴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代相关的概念有“大”,“阳刚”以及类似崇高风格的“风滑”等。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朗吉诺斯,他在《论崇高》中论及了这一美的范畴。

博克最早把优美与崇高并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崇高以痛感为基础,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

康德进一步把崇高进行了分类,认为崇高分为数学崇高和力学崇高两种。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以及审美在其中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正文部分分析了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审美特点、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展望了未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对当代审美观念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范畴、定义、历史渊源、审美特点、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发展趋势、当代审美观念、变化、启示1. 引言1.1 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的组合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汉字结构、笔画的创意运用和艺术表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既有传统的经典之美,又具有创新的时代之美,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结合体。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艺术家通过自由挥洒的笔墨、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感悟,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的作品,展现出别样的审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美学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

1.2 审美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审美在中国书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其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赏析,而在中国书法中,审美更是贯穿始终,贯穿于书法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之中。

审美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书法作品的美学价值上。

书法艺术审美范畴初探

书法艺术审美范畴初探
三、 时 代 感
的高雅享受 。如何审美书法艺术对 每个书法爱好 者来说 , 的确是 不可忽
略 的一个重要环 节。书法 艺 术的审 美是 一种 主观意 识活 动 , 可以说 是
时代感 也就是新鲜感 , 新者 , 新颖也 。纵观一 部书法 史就是 一部求
新求变的创新史 。周太史作大篆 , 秦丞相李斯作 小篆 , 汉代隶 书的兴起 , 晋代 以来书法创新达到鼎盛时期 , 王羲之 独具慧 眼 , 以其 深厚 的功力将 行楷书发挥到淋漓尽致 , 颜 真卿 突破二 王规范形 成正面 开张 、 气 势磅礴 的颜体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创新 来说 , 由象形文字 到 甲骨文 、 钟鼎 文 、 秦篆 、 汉隶 、 魏碑 、 真书 、 行书 、 草书逐步演变 、 发展 而趋于定型。从字 的风格来说 , 晋 尚韵 、 唐 尚法 、 宋尚意、 明尚姿 、 清尚变 , 这“ 韵、 法、 意、 姿、 变” 充分表现 了 时代感所赋予的生命情操。
近性。有人认为 中国 的书法千 般一律 , 有 人把 书法艺 术描 绘得 玄妙 异 常, 高深奠测 , 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 。笔者认 为这是一种偏见 。
书法艺术的审美 , 不仅 要读 出它 的文字 内容 , 更 主要 的是 要看 出它 的“ 神韵” , 增强 自己的审美观念 , 一个不识字的人 , 甚至不懂汉字 的外 国 人, 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 的感染 , 达到 陶冶情 操 , 提高人 的文 化素养 , 在潜移默 ‘ 化中不知不觉 地神游其 间 , 自得 其乐 , 得 到一种 艺术
2 . 审美观不 同 如有人说动物世界里的鳄鱼最 美 , 但大部分 人见 了 显得丑 , 甚至害怕 , 有的人穿 大红大 绿的衣 服感 到美 , 但 有人认 为太俗 。

浅议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议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浅议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09(4) 邵丽萍 09173224前言:研究审美范畴是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

现实生活中各审美范畴所概括反映的客观对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它们互相联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不断相互渗透和转化。

研究各审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与西方美学不同的独特的审美范畴,如:道、气、象、意、味、妙、神、气韵、意境、中和、全美等等。

其相互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更为复杂。

因此,中国美学界,不仅要研究西方美学的传统的审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注重研究中国美学发展史中各个时期出现的审美范畴,以及这些审美范畴之间的区别、关联和转化。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形式美、技术美、功能妹、艺术美、生态美审美虽然不同于人的认识,但在审美的感性直观中,不仅包括感知觉,而且包括直觉。

直觉是一种理智的直观,是在理解基础上对事物本质的体认。

这就使审美不单纯是感性活动,也融合大量的理性内容,但这些内容不是通过概念和逻辑思维取得的,而是审美直觉的产物。

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货日常生活中,凡事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

形象是事物自身构成的形式特征,所以是对形式的观照,“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

”凡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都具有某种形象性,但并非所有的形象都具有审美价值。

一、形式美在自然界中也许人们最容易感受到形式美的魅力。

比如:在隆冬的季节,扑面而来的大雪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洒落在行人的衣服上。

当你用显微镜去观察雪花的六角形针状结晶时,你会为它结构的精美和组合的多样性而叹为观止。

雪花晶体的对称性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表现。

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形式因素结构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形式美的形态特征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多样统一即和谐,它体现了形式结构的秩序化。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

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

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美学概论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美学概论 第七章 审美范畴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2、两极对立的原因: (3)人类思维的二值逻辑 • 最后,从现实评价的角度看,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源于文明人类思
维的两值逻辑。人类对世界意义的解释通常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不论是事实判断(真与假),还是价值判断(善与恶),都是如此。 审美意义是由现实意义升华而成的,因此作为审美意义抽象的审美 范畴,也必须使用两值逻辑,并把这种两极的现实判断升华为两极 的审美范畴。
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 2.审美范畴的历史性:
• (1)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特定的审美范畴。 • 审美范畴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并不是从审美产生之日起所有审美范
畴就一起出现,特定的审美范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由于审 美范畴是长期社会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物,因此,它往往体现了一定 时代的审美理想。这就是说,只有在特定的审美理想成为时代精神的 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审美范畴才能产生。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 3、肯定性范畴的性质:直接表现审美理想。 • 肯定性审美范畴凝结着这样一些审美意象,它们直接诉诸审美理
想,按照审美理想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因此,这些审美意象的抽 象即审美范畴呈现出正面的生存意义,即生存应当是这样的。 • 肯定性审美范畴所代表的审美意象,展现的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 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更自由,它们所蕴含的 情绪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产生鼓舞人心、愉悦性情和催人 奋进的审美效果。
• 3.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代表了一类审美意象,因此也是审美形态。 • (2)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的区别: • 审美范畴侧重审美意义类型,而审美形态侧重审美的形式
类型。
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 1.审美范畴的稳定性 • 审美范畴作为形而上的意义之结,具有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

“远”:中国古代审美距离的范畴

“远”:中国古代审美距离的范畴

“远”:中国古代审美距离的范畴孙宗美【摘要】“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远;范畴;时空距离;审美心理距离;意境【作者】孙宗美【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众多,“远”这一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范畴却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其实自魏晋以始,“远”便开始进入审美视野,并从唐代起在山水画论、园论和文论中有着或醒目或活跃的表现。

“远”范畴的诞生缘起与其所涵示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远”作为美学范畴之原初内涵的获得与古代山水审美活动有关。

登山临水的山水欣赏方式古已有之,因其可以开阔胸襟,获得独特的观感与美感。

伴随着登山临水时的远观远望,人们从空间区宇的拓展中逐渐发现“距离”的魅力,并将审美实践中对审美距离的体认凝结于“远”的概念。

这一意义的“远”多出现在游记、山水画论和园论中。

其次,“远”与“近”相对,以魏晋玄学盛行及个体意识自觉为历史契机,“远”的意义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人们指称精神自由与人格超越的名言。

这种“不囿于世俗的凡近,而游心于虚旷放达之场”*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6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的生活意境,成为其后千百年来士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Feb.2010审美范畴“远”之探析3仇文芝(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 要】“远”作为审美范畴,来源于道家哲学;作为艺术意境,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得到清晰的表观。

“远”在中国艺术重“虚”尚“神”的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远”不仅对古代的诗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古典诗词之审美意象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道;玄学;远;诗论;审美意象【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1-0012-04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远”代表了山水画总体精神氛围,“三远”观念的提出使其成为山水画中独特艺术旨趣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

对山水画中“远”的重视使得古典文学中的“远”相对薄弱,但在古典文学中“远”亦有着一定的地位。

简远、玄远、淡远、悠远、幽远、清远等诗词风格的提出足以说明“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富内涵。

本文试图分析古典文学中“远”的内涵,力图使其由潜在逐渐到清晰明朗。

一、“远”范畴的产生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但是,若不顺着他们的思辨地形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所到达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工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1]37道家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美学思想和思维特征普遍存在于历代文论、画论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

中国的文学艺术,诸如绘画、小说、诗词、书法、雕塑、音乐等所表观的美学思想,无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家精神。

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初来源。

因此,本文试图从“道”中寻找“远”之端倪。

《道德经》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庄子》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庄子・山木》)、“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外物》)等对“远”的论述,使“远”由最初简单的“距离之远”引申到“道”中的“高”、“深”、“广”、“大”、“渊”,从而表达“道”在宇宙时空中的“无限、无极”境界。

“远”即“道”的化身,由个人之有限体会时空之无限。

《庄子》中“吾游心乎物之初”(《田子方》)、“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故吾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宥》)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方式更注重生命内在的精神。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无功、无名。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融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因此,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成为后世文人所敬仰的最高点。

《庄子》中所形成的“远游”与“逍遥游”使得“远”成为后世的审美观照方式之一。

魏晋时期“远”又通过玄学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玄学是魏晋士人与老、庄学说交流体悟的桥梁,是对道家思想的再一次诠释。

何谓之“玄”?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3[收稿日期]2009-10-18[作者简介]仇文芝(1985—),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苏辙曰:“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范应元曰:“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沈一贯《老子通》中说:“凡物远而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

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可以看出“玄”和“妙”、“远”相类似,都是讲“道”趋向于无限的意思。

魏晋时期,《晋书・王坦之传》中将“远”作为庄子思想的特色,“体远”就是所谓的“体道”,体悟那种超越了有限束缚而飞向无限自由精神状态的超然境界。

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逍遥游”被玄学士人以“远”命之,用来指导人们摆脱现实的痛苦,超越世俗的羁绊。

“远”既是玄学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目标。

魏晋玄学对“远”的阐释体现在当时流行的人物品藻中。

《世说新语》辑录了大量以“远”品人、以“远”立志的材料,例如“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注《王中郎传》曰,坦之……祖东海太守承,清淡平远”、“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裴令公……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康子绍,清远雅正……咸子瞻,虚夷有远志”、“注《晋阳秋》曰,涛雅素恢达,度量弘远,心存事外”、“李廞是茂曾第五子,清贞有远操”、“酒,正使人人自远”,等等。

“远”、“远志”、“远操”、“玄远”、“清远”、“清淡平远”、“旷远”、“幽然深远”、“弘远”、“远意”、“通远”、“体玄识远”等词语所表达出的超然物外、不为世事所累、恬淡逍遥的意趣,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恰当地描绘出了当时士大夫们注重人格精神的潇洒飘逸、追求自我心灵的快适和愉悦,倾慕于“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的高情远致,“远”表达了当时人们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世事束缚,奔向自由的心境。

这种自由精神的最终归宿,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即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

道家用“远”表达最初对宇宙时空的感受,乃是因为“一切事物的原点都是深远、幽远、和迷远的……世界、宇宙的原点是不可究诘的”[2]124。

魏晋玄学对道家的继承发展了“远”之内涵,但依然离不开对时空的感受。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整个存在的根本规定”[2]118,那么作为人类生活衍生而出的艺术自然脱离不开对时空的感受。

广阔的空间感,无限的时间感,与有限短促的生命相比,自然会引发人们无限之思。

“远”通过时空之距离,使诗人在尘世束缚中获得了诗意的生活,在审美中逐渐形成了重虚尚神的传统。

至此,“远”之观念成熟,逐渐渗透于中国艺术中。

“艺术中远的境界极致是要遁入空、虚、无、玄、道之中,在无限之中展现和有限的根本距离”[3]305。

二、“远”对古代诗论的影响“大家古文所以过人者,厚也,秀也,远也,肆也”[4]478,“远”在诗文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人在审美人生世界的时候看重“虚”,“远”即是“艺术家精心构筑的第二时空———虚灵时空”[3]305。

在这种时空中,艺术家通过审美意象建构出一种形而上的具有超越意识的审美境界,它通过想象把欣赏者引人一个融宇宙、人生、历史于一体的审美的无限时空,在此,可以远离世事、净化生命、安顿生命、品味超越个人的天地之大美,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达到类似终极关怀那样的精神至高点。

也因此,诗中多表现出超脱玄妙的人生态度,透彻了悟的心境与淡泊空灵的意趣,从而形成备受推崇的冲淡、空灵、淡远、清俊、遥深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苗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等诗句中所形成的后世景仰的冲淡风格蕴含着深邃闲远之境。

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千塔主人》)、“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等诗句中所形成的备受欣赏的空灵意境蕴含着宁静淡远之审美偏好。

“远”与“冲淡”之关联早在道家中就已存在。

“冲淡”二字在《老子》中均有体现,《老子》曰“道31第1期仇文芝:审美范畴“远”之探析 冲,而用之或不盈”,“大盈若冲”,“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冲”和“淡”都是“道”的特点,合而言之即“冲淡”。

“远”也曾用于表达“道”,可见,“冲淡”之中蕴含着“远”。

郭绍虞《诗品集解》云:“惠风者春风也,其为风,冲和淡荡,似即似离,在可觉与不可觉之间”,若以诗境对之,则是悠缓的、淡远的、隐微的、不易觉察的,即冲淡,只有情思高远、形神萧散者才能体会其中之美。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在苒在衣。

阅音修堕,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来阐释“冲淡”。

“遇之匪深”即是“浅”,是平淡浅近;“即之愈希”即是“深”,是悠远深邃。

它似淡而实浓,似浅而实深,淡泊中有至味,因而要求诗人在通晓天地之妙理、超越世俗的虚静中达到才高意远,于笔墨之外达到一种高情远韵,于诗歌之中自然呈现出一种淡泊超脱的情味、一种冲淡悠远的意趣、一种意蕴深远的境界。

空灵是指诗歌艺术创作中所达到的一种超逸灵活、不着迹象、通脱幽远的至高境界。

远的空间距离是空灵的前提,“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自成境界”[5]106。

空灵之“空”,即诗境所呈现出的“空旷”的意境之美。

“空”即为“无”,清空深邃,博大广阔。

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生动的审美境界,并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再创作空间。

宁静淡远的审美情趣是空灵诗境的必然结果。

所谓空灵,乃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超脱,力求超越以功利为目的的世俗生活,解脱人们在尘世中疲惫压抑的灵魂,构筑一个精神上逍遥无待的境界,从而能使人们在这一境界中得到生命的沉醉、生命的安顿和生命的升华。

也正是因为崇尚这样的精神境界,诗歌之味才会在“咸酸之外”,诗家之境界才会“如蓝田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6]108。

不仅冲淡和空灵蕴含着“远”之意境,及至王士祯的神韵说也以清远为主要内容。

王士祯给神韵说标举了四个字:典、远、谐、则。

“远”即神韵说的核心,即以淡墨写意,而不必正面刻画,使人读后自会悠然意远。

他在《池北偶谈》卷十八引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

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洁、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员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