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区域与生态控制线规划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发[2015]5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发[2015]56号](https://img.taocdn.com/s3/m/b1808b0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e.png)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
正文:
----------------------------------------------------------------------------------------------------------------------------------------------------
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
环发[2015]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我部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号)基础上,经过一年的试点试用、地方和专家反馈、技术论证,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本指南要求和我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本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环境保护部
2015年4月30日
——结束——。
我国_基本生态控制线_规划编制研究
![我国_基本生态控制线_规划编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7c9a32580216fc710afd03.png)
我国“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编制研究周之灿摘要:在当今城市建设快速扩张与生态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下,对非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密切。
以非建设用地为规划对象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自深圳市2005年的首次有益尝试之后,陆续被我国其他城市接受并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不同城市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比较,总结各市规划的异同点,结合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核心任务以及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编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非建设用地生态控制线规划编制1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与此同时,城市空间分布呈现破碎化特征,城市组团间结构性绿地逐渐受到蚕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为了有效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和生态格局,防止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实现城市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从图底关系和生态优先的角度对非建设用地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
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领域来看,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已经越来越被政府和规划师接受并作为控制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和生态格局的手段之一。
2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践概述2.1 “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本概念“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指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划定的重点生态保护要素的范围界线[1]。
2.2 国内外早期同类规划对绿地、绿带、郊野公园等的保护,可以看作是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前身。
早在1938年英国伦敦颁布《绿带法》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地和环城绿带以限制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保持山水骨架和地方特色。
美国自1958年起通过“城市增长边界(UGB)”规划来划定城市和郊区图 2-1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图 (图片来源:深圳市规划局网站)边界,控制和指导城市蔓延与区域规划。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以中山市为例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以中山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3ddad4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e.png)
038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 —— 以中山市为例■ 冯 颖[摘 要] 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生态控制线,提高了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促进了空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控制线 生态敏感性生态控制线执行严格的建设管控与环境准入政策,引导生态资源保护性利用。
根据生态环境变迁和国土空间优化利用需要,结合相关规划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中山市生态控制线,遏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确保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合理发展。
一、 市域生态资源现状概述中山市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整个市域以山体、水系为基本骨干,以山林、农田、河海构成城市的基底,各自然要素基本以大型斑块集中呈现。
中山市现有生态资源包含水域、农田、林地、公园及岛屿5大类,其中农田、林地及水域资源较为丰富。
农田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西江东岸的农田集中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五桂山、南朗、三乡等地;水域主要为石岐河、鸡鸦水道等主要水系。
2011年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为7.39%、园地为11.22%、林地为16.88%、草地1.36%、城镇村用地为33.59%、交通用地为1.8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26.88%、其他土地有0.11%、未利用土地为0.74%。
二、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环境容量分析1. 生态敏感性分析 (1)数据准备收集市域范围内基础图件和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形、土地 利用、野生动植物分布、开发建设活动、气象数据等,进一步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
(2)评价方法依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中的评价方法,结合中山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实际情况,选取水土流失、河滨带敏感性、湖滨带敏感性等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
①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
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fcd2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f.png)
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概述生态红线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划定在城市和农村规划控制区内的一条重要保护线。
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是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方法、内容以及保护措施进行规划和细化的方案。
生态红线的划定实施方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方法以及相关保护措施,旨在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划定原则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生态保护原则生态红线划定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保护。
在划定过程中,需要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环境功能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合理利用原则划定生态红线时应遵循合理利用原则,保障农田、林地和草地等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用地的需求。
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3. 公众参与原则生态红线划定需要充分听取和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式,建立与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确保划定过程的公正性和参与性。
划定方法1. 数据搜集与分析划定生态红线的第一步是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分布等信息。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保护重点和优先保护区域。
2. 生态评估与划分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和相关指标,进行生态评估和划分。
根据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从而为后续的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红线线路确定通过对生态功能区的分析和评估,确定生态红线的大致范围和具体线路。
考虑生态保护的重点和优先级,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发展战略,制定生态红线的线路。
4. 专家评审与公示确定生态红线线路后,需要进行专家评审和公示。
通过专家的评审,以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修正和完善生态红线线路。
5. 生态红线划定图编制最后,根据修正后的生态红线线路,制作生态红线划定图。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95896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a.png)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划定的一种措施,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限制和禁止开展破坏性的经济活动,以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下面将介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指南。
首先,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以科学评估为依据。
科学评估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卫星影像等,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包括土地资源分布、植被类型、动物栖息地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模拟计算。
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划定范围。
科学评估的结果应该透明、可靠,可以供公众参考和监督。
其次,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关键属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等。
同时,应注重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另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功能的需求。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这些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这些功能对于当地区域的重要性,优先保护具有关键功能的生态系统。
此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兼顾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活的需求。
生态保护红线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当地居民的生计和发展需求。
因此,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确保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协调推进。
最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需要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来保障划定的效果。
这包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监督机制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让公众和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到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和保护中。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419e5fb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8.png)
From:
满足各个分区功能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发展趋 势,根据敏感目标、保护级别而确定,常用专家咨询法,辅助 数学计算分析。
• 单要素环境区划:是以综合环境区划为基础,结合每个要
素自身的特点加以划分,主要分项是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水环 境功能区划、声学环境功能区划。
三、总量控制技术
• 宏观总量控制模型 • 水域允许纳污量 •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生态政区规划
• 生态政区:是人们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
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个行政单元 的简称。 • 生态政区建设规划,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产 业层次上物质生产方式的重组,文化层次上人的素质观念 和体制耦合方式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全面、 协调、持续发展。 • 生态政区(省、市、地、县及乡镇)建设规划,是一类综 合型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 文化以及三者相互关系在内的战略发展规划。
三、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 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
域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 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 环境功能区:是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
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 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四、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
• 1.规划方案设计 • 2.规划方案优化 • 3.规划方案决策
• 定量预测技术
• 以统计学、运筹法、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通过辨识建立 各种预测模型,用数学或物理模拟进行环境预测。如约束外推 预测法、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决策树图预测法、马尔科夫预 测法、灰色系统预测法、箱式模型预测法。
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
• 综合环境区划:依据区域环境特征,服从区域总体规划,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协调性研究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协调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1aabb6336c1eb91b375d58.png)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Urban Ecological Redline and Ecological Control-line 作者: 王成新[1];徐彦颖[2];于雷[1];王依[1]
作者机构: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 [2]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07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环境管理
页码: 69-7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城市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控制线 环境总体规划 协调性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空间保护的两条主线,两线既有差别又紧密联系。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格局和数量底线,生态控制线是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和保障生态安全划定的生态用地控制线。
地市是两线划定的适宜尺度,本文在总结高、中、低不同开发强度城市两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从两线联系与差异角度进行协调必要性分析。
两线在概念内涵、法律地位、划定内容、技术方法、管控要求上的差异既是衔接的重点又是衔接的难点。
然后,从空间、内容与管控等角度提出两线协调的思路,空间协调解决工作底图不统一、话语权不对等问题,内容协调解决生态用地保护目标不一致问题,管控协调解决部门管理准入条件不一致问题。
最后,从工作机制角度,提出促进两线衔接的若干建议以及未来两线重点完善的内容和主要方向,为地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d32917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0.png)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7.06•【文号】环环评〔2024〕41号•【施行日期】2024.07.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环环评〔2024〕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我部组织制定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生态环境部2024年7月6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等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发布、实施应用、调整更新、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和监督管理等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四条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指导、监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和实施,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的统筹协调。
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和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牵头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与调整更新、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实施应用和监督管理。
重要工作进展应及时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报告。
第五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改革,健全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支撑重大政策科学决策、重大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https://img.taocdn.com/s3/m/d84d95c4ba0d4a7302763ad0.png)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前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
2015年3月18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禁建区,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管控。
第一章总则第1条目的与意义(一)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资源保护的铁线,已经成为继耕地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基本要求。
(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强化市域空间管制要求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严格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与生态功能不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落实“三区四线”的市域空间管制要求,建立空间开发的硬要求和底线屏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三线与三界四区关系探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三线与三界四区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5f858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0.png)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三线与三界四区关系探讨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实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资源的目标。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三线规划和三界四区划分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三线与三界四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关系。
一、三线规划的概念及作用1. 三线规划的背景和概念三线规划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面临严重的问题。
为了遏制无序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三线规划应运而生。
三线规划主要包括生态安全红线、建设用地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线。
2. 三线规划的作用三线规划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未经批准的超规模、超范围、高耗能的建设项目,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红线是指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杜绝不符合生态承载能力的开发行为。
建设用地控制线是指控制城市和乡村建设用地的范围,避免过度消耗土地资源。
城市开发边界线则是为了控制城市扩张和边缘化发展。
二、三界四区划分的概念及作用1. 三界四区划分的背景和概念三界四区是指城乡发展规划中将城市、小城镇、乡村和生态空间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和发展要求的区域。
三界指的是城市发展界、城乡结合区和农村发展界;四区分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
三界四区划分目的在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2. 三界四区划分的作用三界四区划分的作用在于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和限制要求,合理布局土地资源。
城市发展界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点发展区域,可以集中城市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乡结合区是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区域,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城市服务和农村生产的支撑。
农村发展界是农村建设用地的重点发展区域,可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
生态用地则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区域,集中保护重要生态资源和生态功能。
集体建设用地是指为农村集体经济活动提供的土地资源。
佛山市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图则) 文本2018
![佛山市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图则) 文本2018](https://img.taocdn.com/s3/m/a1960ff2ce2f0066f53322bb.png)
佛山市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图则)文本目录1 总则 (1)2 城市生态安全和空间格局 (3)3 划定目标和指标 (4)4 空间划定 (5)5 管理实施细则 (9)附表1:佛山市生态控制线分类统计一览表(单位:公顷) (12)附表2:佛山市生态控制线分区统计一览表 (13)附表3:各区生态控制线统计一览表 (14)佛山市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图则)文本图纸目录:1佛山市生态资源现状图2佛山市生态安全格局图3佛山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图4佛山市生态控制线管制图5佛山市生态控制线用地分类图6禅城区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图7禅城区城市生态控制线管制图8南海区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图9南海区城市生态控制线管制图10顺德区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图11顺德区城市生态控制线管制图12高明区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图13高明区城市生态控制线管制图14三水区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图15三水区城市生态控制线管制图1 总则1.1编制目的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简称“生态控制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明确城市开发建设的边界,防止城乡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及精明增长。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促进空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佛山市域范围(包括顺德区),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
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7)《城市绿线管理办法》(8)《广东省风景名胜区条例》(9)《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10)《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的通知》(粤府函[2013]202 号)(11)《广东省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12)《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 号)(13)《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14)佛山市各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15)《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10-2020)》(16)《佛山市公园绿地建设规划(2012-2020)》(17)《佛山市水系规划(2008-2020)》(18)《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2007-2020)》(19)《佛山市区域绿地绿线图则(2008-2020)》(20)《佛山市2+5组团绿线管理图则(2006-2020)》;(21)《佛山市第二批城市绿地绿线管理图则(2011-2020)》(22)《佛山市绿地绿线整合规划(2015-2020)》(23)《佛山港总体规划》(2013年)(24)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相关规划1.4生态控制线定义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在尊重城乡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围绕保护重点生态要素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界线。
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若干思考
![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b7f712dce2f0066f4332277.png)
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若干思考一、控制线划定的目的意义1构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控制线划定是按照耕地保护和生态要求,优先划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大保护举措,有利于强化绿色生态屏障,保护自然风貌,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连续性和物种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生态安全格局。
2实施底线控制优化布局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优化土地利用功能结构,统筹优化城、镇、村、工矿布局体系,突出山、水、田、林、湖区域的保护,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开发格局。
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控制线管理意在通过底线控制,以极限扩张的思维,通过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推动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向节约集约利用。
二、“多规合一”控制线体系根据四部委下发的关于“多规合一”试点的要求,结合嘉兴水乡田园特色,综合嘉兴“多规合一”控制线应设置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四线控制”。
1基本生态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为保障全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纺织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将全市生态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水系绿廊、隔离城乡的一般农用地等划入生态控制线。
基本生态控制线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洪水调蓄区。
2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主要将市域优质耕地、已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等优先划入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根据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要求,划定的实行永久保护,严控任何非农建设占用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的示范区域。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https://img.taocdn.com/s3/m/896bff9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8.png)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相关概述,接着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管控措施建议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引言:土地空间规划本质上是土地空间治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建设美好家园宜居。
不同层次的生态保护区种类繁多。
尽管我国的保护力度很大,生态空间进一步缩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国家和区域一级的环境安全局势严峻。
另外还存在边界模糊、管理重叠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1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相关概述1.1划界原则1.1.1科学原理如果以建立国家生态安全模式为目标,将定量评估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划定红色的生态保护线。
根据适当的资源运输能力、环境和土地利用规划,我们应确保红色生态保护线有合理的布局、精确的着陆和明确的界限。
1.1.2整体原则考虑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考虑到山脉、河流、地貌单位和自然边界的种植和生态走廊的网络化应相应地规划和精心规划红线。
1.1.3协调原则建立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以挑战红色生态保护线,加强部长级联系,在线结合,与红色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市发展界限协调,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前的管理能力,并制定全面计划。
1.2确定流程评估科学通过适当的科技手段对地理空间、评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和对环境的敏感性,确定评价范围,并根据科学评价结果确定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
创建无害环境的临界点复盖,以确定红线的主要内容,确定红线的边界,并更新红线复盖。
进行边界处理、区域间协调,对现状与规划的关系等进行阐述。
建立数据库,形成预定界方案,实施校准和评估。
根据划定方案确定的分布图,研究实际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信息,测量红线批注边界,更准确地选择极限开关的位置,完成极限开关设置,测量极限开关的精确坐标,创建临界桩帽数据库,然后绘制测量符号。
生态红线划定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生态红线划定与自然保护区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1825d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0.png)
生态红线划定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各国纷纷进行生态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是生态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首先,生态红线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划定的一条界限,限定在这条界限内的区域有严格的保护要求和限制。
生态红线划定的目的是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
通过设立生态红线,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扩张、农业开发以及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生态红线的划定也有利于调整土地资源配置,促进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红线划定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划定生态红线需要依据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估和监测数据,确保划定的界限准确和科学。
系统性是指生态红线的划定应该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相互关联性,避免只注重某一方面的保护,而忽视整体生态系统的需求。
可操作性是指划定的生态红线要有可操作性,能够具体指导土地规划和管理,保证实际的生态保护效果。
其次,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生态红线划定的重要内容。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生物而设立的一块或多块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退化。
同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态福利。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等。
首先,需要调查和评估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通过科学调查和研究,可以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重点保护区域。
其次,在建设自然保护区时,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能仅仅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还需要考虑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找到平衡点。
最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也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研究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c477c2e2bd960591c67712.png)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研究作者:麻凤香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第13期麻凤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规划研究院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为实现“多规合一”而开展的基础性制度尝试,其核心内容划定“三区三线”是通过科学分析自然与社会本底,对各类空间边界进行严格勘定,作为管控国土空间的抓手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自然与社会本底的基本规划,从而开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第一步是生态保护优先序,最核心的刚性约束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红线”,因为这是国土自上而下的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
保障红线是发展和保障不冲突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引言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对国土空间的治理手段,目的是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我国尽管对国土空间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保护,但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交叉重叠,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且由于我国各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类型多,分布复杂,导致国家的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所以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势在必行。
一、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一)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结合研究区概况目前,由于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加剧的双重影响,生态系统出现了自身病态化严重等问题;本研究区中的空间虽然受到全面的维护,但是生态系统仍然每天在遭受着破坏,退化极其严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各类资源及各个生态系统保护内容、体系、管控机制和部门等多方面存在交叉,从而导致都不去保护,最后就是保护效率不高,基本和破坏速度一样。
因此,需在承载力和适宜性理念的调控下,进行改善和保护。
(二)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结合研究区数据来源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重要说明作用,而在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中,国土规划最重要的划定所需数据有很多种类,如地貌数据、行政区划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等。
这些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国土规划区的所有数据的结合,就会使国土规划更有说服力。
生态系统保护三条控制线
![生态系统保护三条控制线](https://img.taocdn.com/s3/m/a4569aa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c.png)
生态系统保护三条控制线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它们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空气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生态系统保护的三条控制线。
生态系统保护的三条控制线是指“红线”、“黄线”和“蓝线”。
这三条控制线分别代表了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旨在通过设定合理的空间范围和生态要求,划定不同区域的生态保护范围,高效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条控制线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是“红线”,它代表了生态功能区,也就是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区域。
这些区域被划定为“红线”保护范围,包括主要的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草原、水源保护区等。
划定“红线”有利于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同时,它还有助于推动生态产品的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兴起,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黄线”,它代表了生态保护区,这些区域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设立的。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划定“黄线”可以有效遏制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保护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它还有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生态经济的转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建设。
最后是“蓝线”,它代表了生态安全屏障,也就是为防止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威胁而划定的边界线。
这些边界线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环境缓冲带、生态修复带等。
划定“蓝线”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污染和破坏,并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通过建设和维护“蓝线”,还可以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生态品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保护的三条控制线的设立和划定,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至关重要。
它们共同构成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工具。
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
![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7b66e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c.png)
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1.划定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红线区域是指生态系统的特殊保护区域,应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划定。
划定生态红线区域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的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等因素,确保划定的区域范围合理科学。
2.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和治理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目标。
目标包括生态系统的保护、植被的恢复、水质的改善等方面。
目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制定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制定生态红线保护规划是生态红线管理的基础工作。
保护规划应包括生态红线区域的详细划分、区域内的禁止和限制性开发项目、生态补偿机制等内容。
保护规划的制定应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加强生态红线监管:加强生态红线区域的监管是保障生态红线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
监管工作应包括监测和评估、执法和处罚、宣传和教育等方面。
监管的重点是对禁止和限制性开发项目的管理,确保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5.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为了达到生态红线管理的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
生态保护工程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地的整治、水资源的管理等方面。
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应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6.加强生态红线管理的宣传和教育:生态红线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加强对公众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和相关部门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宣传和教育的方式可以包括宣传媒体、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途径。
7.探索生态红线管理的机制:生态红线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这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健全的执法和处罚机制、合理的补偿机制等。
探索生态红线管理的机制可以通过试点和示范来进行,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总之,生态红线管理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规划三区三线是什么
![规划三区三线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4911a22a0116c175f0e48ff.png)
国土空间的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又叫“新三线”。
1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2农业空间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3城镇空间是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三线1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指为了保证全市基本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底线,永久基本农田是专门用于粮食和蔬菜生产,实行永久保护、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优质耕地。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2生态保护红线是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
3城镇开发边界是为保护耕地、生态环境,促进城镇紧凑集约发展,避免城镇盲目扩展而划定的城镇开发建设活动的边界线,是未来城镇增长的极限范围。
原城市规划“七线”七线管制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七线管制制度,分别用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黑线、橙线划定城市建设中的“雷区”,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如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建筑退让、建筑高度、建筑容量)。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和城市规划区内不宜建设的山地、荒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4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佘山森林公园
A
5
2)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以及海拔超过50米 的高地
根据国家《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的要求, 坡度大于25%的城市用地不适宜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将城市 建成区外围特区内海拔超过50米、海拔超过50米的高地纳入 基本生态控制线。
A
6
A
7
3)主干河流、水库、湿地及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 滨陆域
A
23
◆经验一
加强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认识,坚守基本生态控制 线不动摇。
1)充分认识基本生态控制线对保护生态的极端重要性。 2)正确把握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基本原则
A
24
◆经验二
严控线内建设活动,强化管制力度,推进管理精细 化
1)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信息调查和分区管制制度。 2)严格控制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活动。 3)严厉查处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行为。
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调节生态系统与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 据《湿地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饮用水源保护 的要求,将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行 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A
8
新安江蚌埠闸水库A来自94)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
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组团与组团之间用绿化带加以分 隔,既保持了组团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又避免了城市的连 片无序蔓延,同时也加强了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A
10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隔离绿地
A
11
5)岛屿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
岛屿和海滨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调节温度,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 将其纳入生态区域加以保护,可以避免其过度开发,其生 态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A
12
千岛湖
A
13
控制要求
基本生态控制线是维护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从维护 规划与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来说,原则上基本生态控制线是 不可以调整的。除下列情形外,禁止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 进行建设:
1)重大道路交通设施; 2)市政公用设施; 3)旅游设施; 4)公园。
A
14
国内外早期同类规划
对绿地、绿带、郊野公园等的保护,可以看作是基本生 态控制线规划的前身。
● 1938年英国伦敦颁布《绿带法》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地和 环城绿带以限制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保持山水骨架和地方特 色。
●美国自1958年起通过“城市增长边界(UGB)”规划来 划定城市和郊区边界,控制和指导城市蔓延与区域规划。
●重庆在1998年也划定了两批主城内绿地保护区,分为绝对 禁建区和控建区,以控制建设项目,保护园林绿地。
A
15
香港于20世纪70年代起,通过颁布《郊野公园条例》, 至今已对境内1092平方千米的土地指定了23个郊野公园及15 个特别地区(其中11个位于郊野公园范围内),总面积约41600 公顷,另有6600公顷的土地在法定规划图则上划为保育地带, 其规划和发展受到严格管制。
●“划出‘发展禁区’,保护 一些拥有珍贵天然财产和具有 景观价值的土地”——《香港 2030》
A
29
◆经验四
规范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生态质 量
1)除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法定规划调整外,严禁 改变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
A
25
A
26
◆经验三
大力推动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合理疏导合法 建筑,积极引导线内社区转型发展
1)切实加强线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 2)合理疏导线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外的合法建筑。 3)探索保护与发展共赢新路径。
A
27
加强线内重要生态 功能区建设用地清 退和生态修复。
A
28
深圳市生态区域调整一览表
A
21
A
22
深圳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明确“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概念并 划定控制范围和发布管理规定的城市,其规划和规定的实施极 大提升了深圳市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使线内各类不合理的建 设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 品质也得到提高。这一做法对其他城市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 产生了深远影响。透过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案例,我们 也可以得到一些经验。
生态区域与生态控制线规划
梁万春
A
1
目录
A
2
基本概念
生态控制线是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 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 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 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市 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根据生态控制 线所划分的区域就是生态区域。
A
3
范围划分
1)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 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及其它风景旅游度假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上述各 类型区域的土地在各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控制线或编制的专项 规划中,其规模及空间范围均有明确规定,均属于法定必须妥 善保护的土地。
A
18
绝对禁建区:0.3% 相对禁建区:43.4% 严格禁建区:29.4% 一般限建区:23.6% 适宜建设区:3.2%
A
19
案例分析
A
20
深圳市
2005年11月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划定了974.5平方公里 面积的土地作为基本生态控制线,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50%, 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 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 特区内海拔超过50米及特区外海拔超过80米的高地、主干河 流、水库及湿地;维护生态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岛屿和 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等。
●采取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 形式
A
16
A
17
北京市的限建区规划(2006-2020年)以“水、绿、文,地、 环”为主要建设限制要素,将市内16410多平方公里按照市域土 地生态条件划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其中,限建区分为严 格限建区(4819.2平方公里,29.4%)和一般限建区(3878.2 平方公里,23.6%),禁建区又分为相对禁建区(7130.1平方 公里,43.4%)和绝对禁建区(55.5平方公里,0.3%),绝对 禁建区包括了一些生态自然保护区、涵养区、泄洪口和地裂等处。 以此保护城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