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系列五)
三角恒等变换备课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备课教案备课教案:三角恒等变换一、引言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变换技巧。
二、知识背景1.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 正弦函数:sinθ = 对边/斜边(2) 余弦函数:cosθ = 邻边/斜边(3) 正切函数:tanθ = 对边/邻边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是2π(2) 正切函数的周期是π3. 三角函数的基本恒等式:(1) 余弦函数的平方与正弦函数的平方和为1:cos^2θ + sin^2θ = 1(2) 正切函数与余切函数的乘积始终等于1:tanθ · cotθ = 1(3) 正弦函数与余切函数、余弦函数与正切函数的关系:sinθ/cotθ = cosθcosθ/tanθ = sinθ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周期性规律。
2. 发现:给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函数等式,例如sinθ = cos(π/2 - θ),请学生尝试寻找与之相关的恒等式。
3. 探究: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使用初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已知的三角函数恒等式,进行推导和证明,找出恒等式的变换规律。
4. 总结:整理学生的发现和推导过程,总结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规律,并给出示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5.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恒等变换规律,解决相关的三角函数等式和问题。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思路,评价他们对三角恒等变换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解题过程,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题目一:证明sin(π/2 - θ) = cosθ。
2. 题目二: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并求解tanθ + 1 = secθ的解。
省级教学竞赛获奖课件(人教版)5.5.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课件(人教版)
2
2
2
将(1)(2)两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除,可得tan2 α 1 cosα . 2 1 cosα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例7的结果还可以表示为:
cosα 1 2sin2 α 2
降角升幂
cosα 2cos2 α 1 2
sin2 α 1 cosα
2
2
降幂升角
cos2 α 1 cosα 22
因此,函数y sin x 3 cos x周期为2,最大值为2,最小值 2.
【解析】(2)原式 5(3 sin x 4 cosx)
5
5
5(cos sin x sin cosx) 5sin(x ) (其中tan 4)
3
因此,函数y 3sin x 4cos x的周期为2,最大值为5,最小值 5.
a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例9】求下列函数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1) y sin x 3 cos x; (2) y 3sin x 4cosx.
【解析】(1)原式 (2 1 sin x 3 cos x) (2 cos sin x sin cosx) 2sin(x )
2
2
3
3
3
2
(3) 3sin15 cos15;
【解析】原式 2(sin 15 3 cos15 1 ) 2(sin 15 cos30 cos15 sin 30 )
2
2
2sin(15 30 ) 2sin 45 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例6】把下列各式化成Asin(ωx φ)的形式.
(1)sinx cosx;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例10】如图1,已知OPQ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 的扇形,C是扇形弧上
高二数学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教案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五、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讲授式教学六、教学设想: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们以习题课的形式讲解本节内容.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 因为2cos 12sin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 22αα-=; 因为2cos 2cos 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 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求证:(1)、()()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sin sin 2sin cos 22θϕθϕθϕ+-+=.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两式相加得()()2sin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即()()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由(1)得()()sin sin 2sin cos αβαβαβ++-=①;设,αβθαβϕ+=-=, 那么,22θϕθϕαβ+-==.把,α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sin 2sincos 22θϕθϕθϕ+-+=.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例3、求函数sin y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解:sin y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1sin 2sin 2sin 23y x x x x x π⎛⎫⎛⎫=+=+=+ ⎪ ⎪ ⎪⎝⎭⎝⎭, 所以,所求的周期22T ππω==,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sin y A x ω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小结:此节虽只安排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作业:157158P P - 14T T -。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1. 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 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变形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2. 通过示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 利用练习题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三角函数知识;(2)提问:什么是三角恒等变换?为什么学习三角恒等变换?2. 知识讲解:(1)讲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3)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布置巩固练习题;(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与同学的合作情况。
2. 练习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正确性、解题方法的合理性以及书写的规范性。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思路1.(问题导入)三角化简、求值与证明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相异的角,我们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补、互余等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得解决,如:α=(α+β)-β,2α=(α+β)+(α-β)=(4π+α)-(4π-α),4π+α=2π-(4π-α)等,你能总结出三角变换的哪些策略?由此探讨展开.思路 2.(复习导入)前面已经学过如何把形如y=asinx+bcosx 的函数转化为形如y=Asin(ωx+φ)的函数,本节主要研究函数y=asinx+bcosx 的周期、最值等性质.三角函数和代数、几何知识联系密切,它是研究其他各类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考题中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大都以恒等变形为研究手段.三角变换是运算、化简、求值、证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解题技巧,要学会创设条件灵活运用三角公式,掌握运算,化简的方法和技能.(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三角函数y=sinx ,y=cos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 ②函数y=asinx+bcosx 的变形与应用是怎样的? ③三角变换在几何问题中有什么应用?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复习与回顾,我们知道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都具有周期性、对称性、单调性等性质.而且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都是2kπ(k∈Z 且k≠0),最小正周期都是2π.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变化时,会对其周期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函数y=sinx 的周期是2kπ(k∈Z 且k≠0),且最小正周期是2π,函数y=sin2x 的周期是kπ(k∈Z 且k≠0),且最小正周期是π.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1,所以这两个函数的值域都是[-1,1].函数y=asinx+bcosx=22b a +(2222sin ba b x ba a +++cosx ),∵(sin ,cos 1)()(2222222222=+=+=+++ba b ba aba b ba a ϕ从而可令φ,则有asinx+bcosx=22b a +(sinxcosφ+cosxsinφ)=22b a +sin (x+φ).因此,我们有如下结论:asinx+bcosx=22b a +sin (x+φ),其中tanφ=ab.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此结论进行求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或者角度问题.我们知道角的概念起源于几何图形,从而使得三角函数与平面几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几何中的角度、长度、面积等几何问题,常需借助三角函数的变换来解决,通过三角变换来解决几何中的有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讨论结果:①y=sin x ,y=cosx 的周期是2kπ(k∈Z 且k≠0),最小正周期都是2π;最大值都是1,最小值都是-1.②—③(略)见活动.(三)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如图1,已知OPQ 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3π的扇形,C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 是扇形的内接矩形.记∠C OP =α,求当角α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 活动:要求当角α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S 最大,先找出S 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再求函数的最值.找S 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得到: S=AB ·BC=(cosα33-sinα)sinα=sinαcosα-33-sin 2α. 求这种y=asin 2x+bsinxcosx+ccos 2x 函数的最值,应先降幂,再利用公式化成Asin(ωx+φ)型的三角函数求最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当角α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S 最大,可分两步进行:图1(1)找出S 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 (2)由得出的函数关系,求S 的最大值.解:在Rt△OBC 中,BC =cosα,BC=sinα,在Rt△OAD 中,OADA=tan60°=3, 所以OA=33DA=33BC=33sinα. 所以AB=OB-OA =cosα33-sinα. 设矩形ABCD 的面积为S,则 S=AB ·BC=(cosα33-sinα)sinα=sinαcosα33-sin 2α =21sin2α+63cos2α-63=31(23sin2α+21cos2α)-63=31sin(2α+6π)-63. 由于0<α<3π,所以当2α+6π=2π,即α=6π时,S 最大=31-63=63.因此,当α=6π时,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63. 点评:可以看到,通过三角变换,我们把形如y=asinx+bcosx 的函数转化为形如y=Asin(ωx+φ)的函数,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个过程中蕴涵了化归思想.此题可引申即可以去掉“记∠C OP =α”,结论改成“求矩形ABCD 的最大面积”,这时,对自变量可多一种选择,如设AD=x,S=x(x x 3312--),尽管对所得函数还暂时无法求其最大值,但能促进学生对函数模型多样性的理解,并能使学生感受到以角为自变量的优点.变式训练(2007年高考辽宁卷,19) 已知函数f(x)=sin(ωx+6π)+sin(ωx -6π)-2cos 22xω,x∈R(其中ω>0).(1)求函数f(x)的值域;(2)若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y=-1的两个相邻交点间的距离为2π,求函数y=f(x)的单调增区间.解:(1)f(x)=23sinωx+21cosωx+23sinωx -21cosωx -(cosωx+1) =2(23sinωx -21cosωx)-1=2sin(ωx -6π)-1. 由-1≤sin(ωx -6π)≤1,得-3≤2sin(ωx -6π)-1≤1,可知函数f(x)的值域为[-3,1].(2)由题设条件及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可知y=f(x)的周期为π,又由ω>0,得ωπ2=π,即得ω=2.于是有f(x)=2sin(2x-6π)-1,再由2kπ-2π≤2x -6π≤2kπ+2π(k∈Z),解得kπ-6π≤x≤kπ+3π(k∈Z).所以y=f(x)的单调增区间为[kπ-6π,kπ+3π](k∈Z).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公式,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的能力.例1 求函数y=sin 4x+23sinxcosx-cos 4x 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小值;并写出该函数在[0,π]上的单调递增区间.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解题,本题主要考查二倍角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和周期性等基础知识.先用二倍角公式把函数化成最简形式,然后再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 解:y=sin 4x+23sinxcosx-cos 4x=(sin 2x+cos 2x)(sin 2x-cos 2x)+3sin2x=3sin2x-cos2x=2sin(2x-6π).故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π;最小值是-2;在[0,π]上单调增区间是[0,3π],[65π,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倍角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和周期性等基础知识.变式训练已知函数f(x)=cos 4x-2sinxcosx-sin 4x,(1)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若x∈[0,2π],求f(x)的最大、最小值.解:f(x)=cos 4x-2sinxcosx-sin 4x=(cos 2x+sin 2x)(cos 2x-sin 2x)-sin2x=cos2x-sin2x=2cos(2x+4π),所以,f(x)的最小正周期T=22π=π. (2)因为x∈[0,2π],所以2x+4π∈[4π,45π].当2x+4π=4π时,cos(2x+4π)取得最大值22, 当2x+4π=π时,cos(2x+4π)取得最小值-1.所以,在[0,2π]上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2.和即sin(-ωx+φ)=sin(ωx+φ),所以-cosφsinωx=cosφsinωx 对任意x 都成立. 又ω>0,所以,得cosφ=0. 依题设0≤φ≤π,所以,解得φ=2π.由f(x)的图象关于点M 对称,得f(43π-x)=-f(43π+x).取x=0,得f(43π)=-f(43π),所以f(43π)=0.∵f(43π)=sin(43ωπ+2π)=cos 43ωπ,∴cos 43ωπ=0.又ω>0,得43ωπ=2π+kπ,k=0,1,2,….∴ω=32(2k+1),k=0,1,2,…. 当k=0时,ω=32,f(x)=sin(32x+2π)在[0,2π]上是减函数;当k=1时,ω=2,f(x)=sin(2x+2π)在[0,2π]上是减函数;当k≥2时,ω≥310,f(x)=sin(ωx+2π)在[0,2π]上不是单调函数. 所以,综合得ω=32或ω=2.点评:本题是利用函数思想进行解题,结合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对函数进行变换然后进而解决此题.点评:对于不确定的开放式问题,通常称之为存在性问题.处理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21又∵tanα=tan[(α-β)+β]=ββαββαtan )tan(1tan )tan(--+-=31<1.且0<α<π,∴0<α<4π.∴0<2α<2π.又tanβ=71-<0,且β∈(0,π), ∴2π<β<π,-π<-β<2π-.∴-π<2α-β<0.∴2α-β=43π-. 点评:本题通过变形转化为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角的范围的讨论,注意合理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必要时,根据三角函数值,缩小角的范围,从而求出准确角.另外,求角一般都通过三角函数值来实现,但求该角的哪一种函数值,往往有一定的规律,若α∈(0,π),则求cosα;若α∈(2π-,2π),则求sinα等.(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研究了通过三角恒等变形,把形如y=asinx+bcosx 的函数转化为形如y=Asin(ωx+φ)的函数,从而能顺利考查函数的若干性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充分体现出生活的数学和“活”的数学.(五)作业。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说课稿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三角函数章节。
它不仅承担着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变换技巧的重任。
在数学教育中,三角恒等变换是联系实际应用与理论推导的桥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1.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概念: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2.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方法:运用上述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
3. 三角恒等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验三角恒等变换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 能够熟练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变换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 通过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 三角恒等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难点1. 理解并熟练运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
2.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三角恒等变换。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等环节,自主发现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
具体操作如下:1. 以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发现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
5.5.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课件)
第五章 三角函数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一 降幂、半角公式的应用 设 π<θ<2π,cos2θ=a,求:
(1)sin θ 的值;(2)cos θ 的值;(3)sin24θ的值.
数学 必修 第一册 A
返回导航
第五章 三角函数
解 (1)∵π<θ<2π,∴π2<2θ<π.又∵cos2θ=a, ∴sin2θ= 1-cos22θ= 1-a2. ∴sin θ=2sin2θcos2θ=2a 1-a2. (2)cos θ=2cos22θ-1=2a2-1. (3)sin24θ=1-2cos2θ=1-2 a.
第五章 三角函数
5.5 三角恒等变换
5.5.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第五章 三角函数
课程标准
能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 正切公式及二倍角公式进行简单 的恒等变换(包括推导出积化和 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这三 组公式不要求记忆).
核心素养
通过对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的学习,提升“逻辑推 理”、“数学运算”的核心 素养.
2+1 4.
数学 必修 第一册 A
返回导航
第五章 三角函数
2.若 cos α=13,且 α∈(0,π),则 sinα2=________.
解析 ∵α∈(0,π),∴α2∈0,π2.∴sinα2>0.
又 cos α=1-2sin2α2=13,∴sinα2=
1-cos 2
α=
3 3.
答案
3 3
数学 必修 第一册 A
返回导航
第五章 三角函数
(2)由 x∈-π4,π4得 2x-π3∈-56π, π6,
则 sin2x-π3∈-1,12,
即函数 f(x)=12sin
高一数学 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5-5-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
2. 掌握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如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函数奇偶性、三角函数周期性等。
3. 能够应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角恒等变换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出示图1,让学生观察三角形ABC中各个角度的大小关系,并通过类比法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中的相应关系。
二、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1. 定义:指在不改变三角形内三个角度大小的情况下,改变三角形内各边和角的长度或大小关系的变换。
2. 常见的三角恒等变换:(1)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 ab sinC;(2)三角函数的奇偶性:sin(-x) = -sin x, cos(-x) = cos x;(3)三角函数的周期性:sin(x + 2π) = sin x, cos(x + 2π) = cos x。
三、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1.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1)通过向量叉积的几何意义,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 ab sinC。
(2)用证明方法证明三角形面积公式成立。
2. 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推导:(1)利用三角函数在单位圆上的定义,以及正负角对称性和终边角度数为360°的等价性。
(2)通过证明,得出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公式。
四、应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推导方法,应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五、本节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常见的三角恒等变换,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等内容,并学会了如何应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人教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目的:能运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浓度导出积 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住公式。
教学重点: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教学难点: 例4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二倍角公式的正弦、余弦、正切。
二、新课在倍角公式中,“倍角”与“半角”是相对的例1、求证:α+α-=αα+=αα-=αcos 1cos 12tan ,2cos 12cos ,2cos 12sin 222证明:1︒在 α-=α2sin 212cos 中,以α代2α,2α代α 即得: 2sin 21cos 2α-=α ∴2cos 12sin 2α-=α 2︒在 1cos 22cos 2-α=α 中,以α代2α,2α代α 即得: 12cos 2cos 2-α=α ∴2cos 12cos 2α+=α 3︒以上结果相除得:α+α-=αcos 1cos 12tan 2 注意:1︒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2α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
2︒公式的“本质”是用α角的余弦表示2α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上述公式称之谓半角公式(大纲规定这套公式不必记忆) α+α-±=αα+±=αα-±=αcos 1cos 12tan ,2cos 12cos ,2cos 12sin补充:万能公式:求证:2tan 12tan 2tan ,2tan 12tan 1cos ,2tan 12tan2sin 2222α-α=αα+α-=αα+α=α 例2、求证: (1)sin αcos β=21[sin (α+β)+sin (α-β)] (2)sin θ+sin ϕ=22cos 2sin ϕθφθ-+ 例3、求函数y =sinx +3cos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y =sinx +3cosx=2(x x cos 23sin 21+) =2(3sin cos 3cossin ππx x +) =2)3sin(π+x所以,所求函数的周期为2π,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第五章5.55.5.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课标要求修养要求1.能用二倍角公式导出半角公式,领会在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中,发展学此中的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2.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对三角函数式化养.简、求值和证明 .教材知识研究同学们知道电脑输入法中的“半角”和“全角”的差别吗?半角、全角主假如针对标点符号来说的,全角标点占两个字节,半角占一个字节,但不论是半角仍是全角,汉字都要占两个字节.事实上,汉字字符规定了全角的英文字符、图形符号和特别字符都是全角字符,而往常的英文字母、数字键、符号键都非半角字符 .问题 1.随意角中能否也有“全角”与“半角”之分,两者有何数目关系?2.半角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3.半角公式的符号是如何确立的?α提示 1.2是α的半角,α是 2α的半角 .2.半角公式的推导是利用公式cos 2α=2cos2α-1=1-2sin2α.3.半角公式的符号是由半角所在的象限确立的.1.半角公式在利用公式时,注意符号的选用αsin2=±1-cos α2.α 1+ cos αcos 2=± 2 . α 1- cos α tan =± +(无理形式 ). 2α1 cos α sin α = tan2 = 1 + cos α2.协助角公式asin x + bcos x = 1-cos α sin α (有理形式 ).a 2+b 2sin(x + φ).此中 tan φ=ba ,φ所在象限由 a 和b 的符号确立,或许 sin φ= b 2,cos φ= a 2.2 2a + ba + b教材拓展补遗[ 微判断 ]1.sin 15 =°± 1-cos 30 °2.(×)提示 sin 15=°1-cos 30 °2.α 12.关于α∈ R , sin 2=2sin α都不建立 .(×)α ααα 1提示 ∵ sin α=2sin 2cos 2,只有当 cos 2= 1 时 sin 2=2sin α才能建立 . θ θ 1+a 3.若 5π<θ<6π,cos 2= a ,则 cos 4= 2 .(× )θ 5π 3π提示 ∵ 4∈ 4 ,2 为第三象限角,故 cos θ 1+a 4=-2.[ 微训练 ]1.化简 2sin 2α cos 2α·的结果为 ________.cos 2α1+cos 2α分析 原式= 2sin 2α cos 2α2 · =tan 2α.2cos αcos 2α答案 tan 2α2.函数 f(x)=5cos x+12sin x 的最小值为 ________.512 分析 f(x)=13 13cos x +13sin x5= 13sin(x + φ)(此中 tan φ=12),∴ f(x)min =- 13.答案- 13已知αsin α= 5,cos α=2 5,则 tan =________.3.5 5252 5α 分析 因为 sin α= 5 >0,cos α= 5 >0,所以 α的终边落在第一象限, 2的终边αα -α1-25 5落在第一、三象限,所以 tan,故 1 cos== 5- tan 2 =1+cos 22>0α51+ 52.答案5-2[ 微思虑 ]1.半角公式中的符号是如何确立的?αα提示 (1)当给出角 α的详细范围时,先求 2的范围,而后依据2的范围确立符号 . (2)假如没有给出决定符号的条件,那么在根号前要保存正负号.θ+φ θ- φ2.sin θ+sin φ=2sin 2 cos 2 除了课本上的证明方法,还有什么其余的证明方 法吗?提示θ+φθ- φθ φθ φθ φθ φ右侧= 2sincos= 2sin+· -=2 sin cos+cossin·2 2 2 22cos 2 22 2 2θ φ θ φcos 2cos 2+sin 2sin 2θ θ 2φ 2θ= 2 sin2cos2·cos 2+sin 2·φ φ 2θ φ φ sin2cos2+cos 2sin2cos2+2φ θ θ sin 2sin2cos22φ2θ2θ2φ= sin θ·cos 2+ sin 2sin φ+cos 2sin φ+sin 2sin θ= sin θ+sin φ=左侧 .∴ 故等式建立 .题型一利用半角公式求值注意角的范围 【例1】已知1cos α=3,α为第四象限角,求sinα2,cosα 2,αtan 2.α解∵α为第四象限角, ∴ 2为第二、四象限角 .α当 2为第二象限角时,α1- cos αα1+ cos αα1-cos α=2 =3, cos=-2 =-6,tan=-=sin 232321+cos α2 - 2 ;α当 2为第四象限角时,α 1-cos α 3sin 2=- 2 =- 3, α 1+cos α 6cos 2=2 = ,3α1-cos α2tan 2 =-=-1+cos α 2 .规律方法 利用半角公式求值的思路(1)察看角:若已知三角函数式中的角是待求三角函数式中角的两倍,则求解时经常借助半角公式求解 .(2)明范围:因为半角公式求值常波及符号问题,所以求解时务必依照角的范围,求出相应半角的范围 .(3)选公式:波及半角公式的正切值时,常用 αsin α = 1- cos α = sin α ,其长处tan 2 1+ cos α是计算时可防止因开方带来的求角的范围问题;波及半角公式的正、余弦值时,常先利用α 1- cos α α 1+cos αsin 22= 2 ,cos 22= 2 计算 .(4)下结论:联合 (2)求值 .3 7 θ【训练 1】 已知 sin θ=-5,3π<θ<2π,则 tan 2的值为 () A.3B.-3 11 C.3D.-3 分析 ∵ 3π<θ 7π3, ∴cos θ=- θsin θ=- 3. 2 , sin θ=-4,tan=5 521+cos θ答案 Bα题型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注意 2是α的半角, α是2α的半角【例 2】化简:α α( 1- sin α-cos α) sin 2+ cos 2(-π<α<0).2-2cos α2sin 2αα α αα解 2-2sin 2cos 2sin 2+ cos2原式=2α2×2sin 2α α α α α 2sin 2 sin 2-cos 2 sin 2+cos 2=α2 sin 2α2α 2ααsin 2 sin2-cos 2 -sin 2cos α=α =α.sin 2sin 2因为- π<α<0,所以- π αα2<2<0, 所以 sin 2<0, α-sin 2cos α所以原式==cos α.α- sin 2规律方法 研究三角函数式化简的要求、思路和方法(1)化简的要求: ①能求出值的应求出值; ② 尽量使三角函数种数最少; ③尽量使项数最少; ④ 尽量使分母不含三角函数; ⑤ 尽量使被开方数不含三角函数 .(2)化简的思路:关于和式,基本思路是降次、消项和逆用公式;关于三角分式,基本思路是分子与分母约分或逆用公式; 关于二次根式,注意二倍角公式的逆用 .此外,还能够用切化弦、变量代换、角度归一等方法 .3π1 11 1【训练 2】 设 α∈( 2 , 2π),化简:2+22+2cos 2α.3π α 3πα1 1 2解 ∵α∈( 2,2π),2∈ 4 ,π,∴cos α>0,cos 2<0,故原式= 2+2 cos α= 1+1 α= α α α2 =|cos =-cos 2.2 2coscos 22|题型三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原则:由繁到简【例 3】 证明:2sin xcos x1+ cos x( sin x +cos x -1)( sin x -cos x +1) = sin x .证明 左侧=2sin xcos xx x2xxx2x( 2sin 2cos 2+1-2sin 2- 1)( 2sin 2cos 2- 1+ 2sin 2+1)2sin xcos x =x x xx x x2sin 2( cos 2- sin 2)·2sin 2( cos 2+sin 2)x xx 2sin xcos x 2sin 2cos 2 cos 2= x =x = x . 22 sin 24sin 2cos x2sin 2 2x x1+2cos 2-1 cos 2 右侧=x x = x ,2sin 2cos 2 sin 2所以左侧=右侧,即等式建立 .规律方法 研究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原则与步骤(1)察看恒等式的两头的构造形式,办理原则是从复杂到简单,高次降低次,复角化单角,假如两头都比较复杂,就将两头都化简,即采纳“ 两头凑 ”的思想 .(2)证明恒等式的一般步骤:① 先察看,找出角、函数名称、式子构造等方面的差别;② 本着 “ 复角化单角 ”“ 异名化同名 ”“ 变换式子构造 ”“ 变量集中 ”等原则,想法除去差别,达到证明的目的.1【训练 3】求证:-tanθ·tan 2θ=1.cos 2θ证明1-tan θ·tan 2θ=1-sinθsin 2θcos 2θcos 2θ cos θcos 2θcos θ- 2sin2θcos θ cos θ(1-2sin2θ)1- 2sin2θ=cos θcos 2θ=cos θcos 2θ=cos 2θcos 2θ==1.cos 2θ题型四利用协助角公式研究函数性质π+2sin2 π【例 4】已知函数 f(x)= 3sin 2x-6 x-12 (x∈R).(1)求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2)求使函数 f(x)获得最大值的 x 的会合 .解(1)∵ f(x)= 3sin 2x-+ 2sin2 x-π612πππ=3sin 2 x-12+1-cos 2 x-12= 23 π 1 π+1 2 sin 2 x-12 -2cos 2 x-12ππ=2sin 2 x-12-6+1π=2sin 2x-3+1,2π∴ f(x)的最小正周期为T=2=π.(2)当 f(x)获得最大值时, sin 2x-π3 = 1,ππ有 2x-3=2kπ+2(k∈ Z),5π即 x=kπ+12(k∈Z),∴所求 x 的会合为5πxx=kπ+12,k∈Z .规律方法(1)为了研究函数的性质,常常要充分利用三角变换公式转变为正弦型 (余弦型 )函数,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2)解此类题时要充分运用两角和(差 )、二倍角公式、协助角变换公式除去差别,减少角的种类和函数式的项数,为议论函数性质供给保障.【训练】已知函数=ππ1 1f(x) cos + x ·3- x,g(x)=4 3 cos 2sin 2x-4.(1)求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2)求函数 h(x)= f(x)- g(x)的最大值,并求使h(x)获得最大值时 x 的会合 .(1)f(x)=1 3 1 3解2cos x-2 sin x ·2cos x+2 sin x1 3 1+ cos 2x 3(1-cos 2x)=4cos2x-4sin2x=8 -81 1=2cos 2x-4,2π∴ f(x)的最小正周期为T=2=π.1 1(2)h(x)=f(x)-g(x)=2cos 2x-2sin 2x2π=2 cos 2x+4,π当 2x+4=2kπ(k∈ Z),π即 x=kπ-8(k∈Z)时, h(x)有最大值π此时 x 的会合为 xx=kπ-8,k∈ Z .2 2 .一、修养落地1.在推导公式和应用公式的过程中,熟习角的转变方法和换元法的应用,不停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修养,并经过本节的asin x+bcos x=a2+b2sin(x +φ)的转变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修养、逻辑推理修养和数学运算素养.2.学习三角恒等变换,千万不要只顾照本宣科公式,而忽略对思想方法的理解,要学会借助前面几个有限的公式来推导后继公式,立足于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记忆公式和运用公式 .3.asin x+bcos x=2+b2 +φ ≠,此中tanφ=b,φ所在象限由 a,b asin(x )(ab 0) a确立,掌握实质并能娴熟应用.二、修养训练4 π1.若 cos 2α=-5,且α∈2,π,则 sin α=( )3 10 10A. 10B. 103 10C.5D.-10π1-cos 2α分析因为α∈ 2 ,π,所以 sin α>0,由半角公式可得 sin α= 2 =31010.答案 A2.以下各式与 tan α相等的是 ()1-cos 2αsin αA. 1+cos 2αB.1+ cos αsin α1- cos 2αC.1-cos 2αD.sin 2α分析1-cos 2α2α= sinαsin 2α=2sin =tan α.2sin αcos α cos α答案 Dθ θ3.设 5π<θ<6π,cos 2= a ,则 sin 4等于 ()1+ a B. 1- a A. 22C.-1+ aD.-1-a22分析θ5π θ 3π∵ 5π< <6π,∴ 4 <4<2 ,θθ 1-cos 2 1-a ∴ sin 4=- 2=-2.答案 D4.已知 2cos 2x + sin 2x = Asin(ωx+ φ)+ b(A>0, b ∈ R),则 A = ________, b =________.分析2cos 2x +sin 2x =cos 2x +sin 2x +1π= 2sin 2x + 4 +1,∴ A = 2, b =1.答案2 11+cos θ+sin θ 1-cos θ+sin θ 5.化简:+.1-cos θ+sin θ 1+cos θ+sin θθ θ θ解 2cos 2 2+ 2sin 2cos 2原式=θ+2sin 2 θ θ2+ 2sin 2cos 22θθ θ2sin 2+2sin 2cos 2 2θθ θ 2cos 2+2sin 2cos 2θ θ θ θ θ θ2cos 2 cos 2+sin 2 2sin 2 sin 2+cos 2 = θ θ θ+ θ θ θ2sin 2 sin 2+ cos 2 2cos 2 cos 2+sin 2 θ θ 2θ 2θcos 2sin 2 cos 2+sin 2 2 .= + = θ θ = θ θsin θsin 2 cos 2 sin 2cos 2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函数 y =3sin 4x + 3cos 4x 的最大值是 ( ) A. 3 B.2 3 C.3D.6分析 y =3sin 4x + 3cos 4x31 =23 2 sin 4x +2cos 4xπ= 2 3sin 4x +6 ,∴ y max =2 3,应选 B.答案 B已知α= 1,则 cos 2α-π=()2. sin 23412 A. -3 B.- 3 1 2 C.3D.3π1π 1+cos 2α-2+α1+32cos 2α-4 = 1sin 2= 2 分析2=2=3.答案 D在△ 中,若2C,则△ ABC 是 ()3. ABC sin Asin B = cos 2A. 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不等边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1分析 sin Asin B =2(1+cos C),即 2sin Asin B =1+cos C ,∴ 2sin Asin B =1-cos Acos B +sin Asin B ,故得 cos(A - B)=1,又因为 A - B ∈ (- π,π),∴ A - B = 0,即 A = B ,则 △ABC 是等腰三角形 .答案B1·sin 2x(x ∈R)是() 4.函数 f(x)=2(1+cos 2x) A. 最小正周期为 π的奇函数πB.最小正周期为 2的奇函数C.最小正周期为 π的偶函数πD.最小正周期为 2的偶函数分析 由题意,得 f(x)=1+cos 2x)(1 -cos 2x) = 1 -2= 1 2 = 1 -4(1 4(1 cos 2x) 4sin 2x 8(1cos 4x).又 f(-x)=f(x),所以函数 f(x)是最小正周期为 π2 的偶函数,选 D.答案 Dα若4,α是第三象限角,则1+tan2等于 ()5. cos α=- 5α1- tan 211 A. -2 B.2 C.2D.-2分析 ∵α是第三象限角, cos α=-4,53 ∴ sin α=- 3, ∴tan α-52 = sin α ==- 3,51 +cos α 41-5α -1+ tan 2 ∴ =1 3=- 1α 1+32.1- tan 2 答案 A二、填空题6.化简 1+sin 2的结果是 ________.分析1+sin 2= sin 2 + 2 +2sin 1cos 11 cos 1 = (sin 1+ cos 1)2= |sin 1+ cos 1|,π因为 1∈(0, 2),所以 sin 1>0,cos 1>0,则 1+ sin 2=sin 1+cos 1.答案sin 1+cos 1在△ ABC 中,若 = 1,则 sin 2B +C +cos 2A =________.7. cos A 32分析sin 2B +C+ cos 2A = 1-cos (B +C )2-22+2cosA 11+ cos A21=2+ 2cos A - 1=-9.1答案 - 98.函数 f(x)=sin 2x + sin xcos x + 1 的最小正周期为 ________.分析f(x)=sin 2 + sin xcos x+ = 1-cos 2x + 113x 122sin 2x +1=2(sin 2x - cos 2x)+ 2=2π 32 sin 2x -4 + ,2∴ T = π.答案 π三、解答题9.在△ ABC 中,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已知 cos A =a ·cos B - b,求a -b ·cos Btan 2A2 a + b 证=.2Ba - btan 2a ·cos B - b证明因为 cos A =a -b ·cos B ,( a + b ) ·(1-cos B ) 所以 1-cos A =a -b ·cos B,( a - b ) ·(1+cos B ) 1+cos A = a -b ·cos B,1-cos A (a +b )·(1-cos B )所以=,1+cos A (a -b )·(1+cos B ) 2sin2A 而1-cos A=2 = tan 2A , 1+cos A2cos 2A222B1-cos B 2sin 22B==tan ,1+cos B2B22cos 2所以 tan 2A =a +b ·2B,2 a -btan22 Atan 2 a + b即 2 B = - .a b tan 2已知 α为钝角, β为锐角,且α=4,sin β=12,求 cos α-βα- βsin 与 tan的10. 5 1322值 .解因为 α为钝角, β为锐角, sin α=4,sin β=12,5133 5所以 cos α=- 5, cos β= 13.3 54 12 33所以 cos(α-β)= cos αcos β+ sin αsin β= - 5 ×13+5×13=65.π π因为 2<α<π,且 0<β<2,α-β π所以 0<α- β<π,即 0< 2 <2,33α-β1+cos (α-β)1+65 7 65 所以 cos 2 =2=2 = 65.α-βsin α-βα-β π α-β1-cos2α-β 4 652 法一由 0< 2 <2,得 sin 2 =2=65 ,所以 tan 2 = α-βcos 24=7.33法二由 0<α-β<π, cos(α-β)=65,得sin(α-β)=1- cos2(α-β)=5665.56α-βsin(α-β)=65 4所以 tan 2=+(α-β)33=7.1 cos1+65能力提高11.已知函数 f(x)= sin2x-cos2x- 2 3sin xcos x(x∈R).2π(1)求 f 3的值;(2)求 f(x)的最小正周期及单一递加区间.π解(1)f(x)= sin2x-cos2 x- 2 3sin xcos x=- cos 2x- 3sin 2x=- 2sin 2x+6,2π4ππ则 f 3=- 2sin 3 +6=2.(2)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由正弦函数的性质,ππ 3ππ2π得2+ 2kπ≤ 2x+6≤2+2kπ, k∈ Z,解得6+kπ≤x≤3+ kπ,k∈Z ,所以 f(x)的单一递加区间是π2π+ kπ,+kπ ∈6 3 (k Z ).12.如下图,某市政府决定在以政府大楼 O 为中心,正北方向和正东方向的马路为界限的扇形地区内建筑一个图书室 .为了充分利用这块土地,并考虑与周边环境协调,设计要求该图书室底面矩形的四个极点都要在界限上,图书室的正面要朝市政府大楼 .设扇形的半径 OM=R,∠ MOP= 45°,OB 与 OM 之间的夹角为θ.(1)将图书室底面矩形ABCD 的面积 S 表示成θ的函数 .(2)若 R= 45 m,求当θ为什么值时,矩形 ABCD 的面积 S 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取2=1.414)解(1)由题意,可知点M 为 PQ 的中点,所以OM ⊥ AD.设 OM 与BC 的交点为 F ,则BC =2Rsin θ,OF =Rcos θ,所以1AB = OF -2AD =Rcos θ-Rsin θ.所以 S =AB ·BC =2Rsin θ(Rcos θ- Rsin θ)= R 2(2sin θcos θ- 2sin 2θ)= R 2(sin 2θ-1ππ+ cos 2θ)=2R 2sin 2θ+4 -R 2,θ∈ 0,4 . (2)因为 θ∈ 0, π π π 3π4 ,所以 2θ+ ∈ , 4 ,4 4 π π π所以当 2θ+4=2,即 θ= 8时, S 有最大值 .S max = ( 2-1)R 2= ( 2-1)×452= 0.414×2 025=838.35(m 2).π 2 故当 θ=8时,矩形 ABCD 的面积 S 最大,最大面积为 838.35 m .。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
教学计划:《三角恒等变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包括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二倍角公式等。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及证明。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恒等变换的规律。
采用“公式推导—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及证明。
难点:灵活运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解决复杂问题;理解并记忆众多公式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三角恒等变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天文学中的角度计算、物理学中的波动分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可能涉及的数学知识,从而引出三角恒等变换的主题。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图像及诱导公式,为学习三角恒等变换做好铺垫。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2. 公式推导(15分钟)和差化积公式推导:通过图形展示和代数运算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公式。
强调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含义。
积化和差公式推导:类比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积化和差公式。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二倍角公式推导:利用三角函数的倍角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二倍角公式。
强调公式的记忆方法和应用技巧。
3. 例题讲解(10分钟)基础例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基础例题进行讲解,如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化简表达式、求三角函数值等。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教案三角恒等变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能够灵活运用三角恒等变换求解简单的三角函数值;3.能够理解三角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的图像、周期、奇偶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三角恒等变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三角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的图像、周期、奇偶性之间的关系;3.使用三角恒等变换求解简单的三角函数值。
三、教学重难点:1.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2.三角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的图像、周期、奇偶性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练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举例分析和解题演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0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三角函数的图像、周期、奇偶性。
通过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步:讲解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15分钟)1.角的关系: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正角、负角之间的关系。
2.平方关系: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平方和、平方差以及积与商之间的关系。
3.倒数关系: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练习应用(20分钟)1.通过示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三角恒等变换求解简单的三角函数值。
2.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解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四步: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并与他们讨论三角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的图像、周期、奇偶性之间的关系。
第五步: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激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鼓励他们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演示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熟练灵活地应用。
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部分学生在练习环节遇到了一些困难,建议将练习题目难易程度适当调整,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通用11篇)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通用11篇)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基本的三角恒等式,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
2、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三角恒等式的理解和记忆。
2、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三角恒等式的灵活运用和复杂三角表达式的化简。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三角恒等式、例题和练习题。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已知的三角函数公式推导出新的三角恒等式?二、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概念,介绍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
2、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三角恒等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
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变换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四、巩固提升分析一些较复杂的三角恒等变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灵活运用三角恒等式进行化简。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三角恒等变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三角恒等变换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示和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但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仍显得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2理解并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化简、求值及证明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人教必修4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5
OA B O P3.2.3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三)综合问题一、教学目标1、灵活利用公式,通过三角恒等变形,体现三角变换在简化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2、感受以角为自变量在解题过程中的有点,体会三角函数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恒等变形的应用。
难点:三角函数模型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例1、.10tan 3150sin )(利用三角公式化简︒+︒ 解:)(原式︒︒+︒=10cos 10sin 3150sin ︒︒+︒⋅︒=10cos )10sin 2310cos 21(250sin ︒︒︒+︒︒⋅︒=10cos 10sin 30cos 10cos 30sin 50sin 2 ︒︒⋅︒=10cos 40sin 40cos 2 110cos 10cos 10cos 80sin =︒︒=︒︒=. 常见的三角变形技巧有①切割化弦;②“1”的变用;③统一角度,统一函数,统一形式等等.例2、如图,在一块半径为R 的半圆形的铁板中截取一个内接矩形ABCD ,使其一边CD 落在圆的直径上,问应该怎样截取,能使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矩形的最大面积。
例3、如图3.2-1,已知OPQ 是半径1,圆心角为的扇形,C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 是扇形的内接矩形。
记∠COP=α,求当角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
分析:要求当角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S 最大,可分二步进行;(1)找出S 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2)由得出的函数关系,求S 的最大值。
解:在Rt △OBC 中,相应练习如图ABCD 是一块边长为100m 的正方形地皮,其中ATPN 是一半径为90m 的扇形小山,P 是弧TN 上一点,其余部分都是平地,现一开发商想在平地上建造一个有边落在BC 与CD 上的长方形停车场PQCR.(1)设PAB θ∠=,长方形停车场PQCR 面积为S ,求()S f θ=(2)求()S f 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5.5.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5.5.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目标:经历借助和角、差角及倍角公式通过三角恒等变换推导出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及和差化积公式(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的过程,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发展逻辑推理素养与数学运算素养.教学重点: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引导语:前面几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和、差角公式及二倍角公式,这样,为我们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提供了新的工具,下面通过例题探究一下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条件恰当地选择公式,进行恒等变换.(二)新知探究例1 试以cos α表示sin 2α2,cos 2α2,tan 2α2. 追问1:已知角α与待求角2α有什么关系?目前我们掌握的公式中,有没有相关公式可以将具有这种关系的角联系起来?预设答案:二倍角关系,22αα=⨯;我们学习过的二倍角公式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解:在倍角公式cos 2α=1-2sin 2α中,以α代替2α,以α2代替α,得cos α=1-2sin 2α2,所以sin 2α2=1−cos α2. ①在倍角公式cos 2α=2cos 2α-1中,以α代替2α,以α2代替α,得cos α=2cos 2α2-1,所以cos2α2=1+cos α2. ②将①②两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除,得tan 2α2=1−cos α1+cos α.追问2:经历了例1的解决过程之后,你能谈一谈三角恒等变换与代数恒等变换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吗?预设答案:与代数恒等变换相比,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时,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存在所含的角差异,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所以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时,常常要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当的公式.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既有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也有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的功能:与普通的代数变换相比较,三角变换要考虑所包含的角的不同、三角函数的种类差异,三角函数式的结构差异等多个因素,因此教学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习惯,从而更好地把握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教师讲解:例1的结果还可以表示为: sin α2=±√1−cos α2,cos α2=±√1+cos α2,tan α2=±√1−cos α1+cos α,并称之为“半角公式”(这组公式不需要记忆),符号由α2所在象限决定.另外,例1的前两个式子,即①与②,从左向右看的话,它们的次数都从二次降为一次,而角则由2α扩大为α,因此也被称为“降幂(扩角)公式”.练习:求证:sin 1cos tan 21cos sin ααααα-==+.预设答案:证法一:因为 tan α2=sinα2cosα2=sin α2cosα2cos 2α2=sinα1+cosα,tan α2=sinα2cosα2=sin 2α2sin α2cos α2=1−cos αsin α,所以得证.证法二:因为sinα1+cosα=2sin α2cosα22cos 2α2=sinα2cosα2=tan α2,又sin 2α+cos 2α=1,即sin 2α=(1+cos α)(1-cos α), 所以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所以得证.设计意图:这个题目中,待证等式两侧所含角为二倍关系,如果学生注意到这一点,利用二倍角公式不难证明.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三角恒等变换问题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不需要讨论正负号的半角正切公式.例8 求证:(1)sin α cos β=12[sin(α+β)+sin(α-β)];(2)sin θ+sin φ=2sin θ+φ2cosθ−φ2.追问1:(1)中式子的左右两边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你能根据你发现的不同点借助相关公式设计变换过程吗?预设答案: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从所含角的角度考虑,等式左侧包含角α及β,而等式右侧包含了α与β的和角以及差角,因此如果从等式右边出发,借助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化简,最后可以化成等号左边的形式;第二,从运算结构的角度考虑,等号左侧是sin α与cos β的乘积,而右侧是加的形式,如果设计从左向右的变换过程,需要将积转化为和的形式,回顾所学公式,在公式()(S ,S αβαβ+-)中遇到过sin cos αβ这一结构,但上述两个公式中同时都包含了cos sin αβ这个结构,因此需要两个式子用加减消元法消去cos sin αβ即可证明待证结论.这两种思考方法是本质上是一致的.追问2:注意观察(2)式的左右两侧,它与(1)的结构特征有何区别?两个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答案:从等式两侧所含角的角度考虑,(1)的右侧所含角是左侧所含角的和角与差角,而(2)的左侧所含角是右侧所含角的和角与差角;从运算结构考虑,(1)左侧积结构是右侧和结构的一半,(2)左侧和结构是右侧积结构的二倍.综合以上分析,只需将(1)式等号两侧交换,再将,αβ分别替换成,22θϕθϕ+-即可得到(2).设计意图:这个追问旨在将之前解决三角恒等变换的思路一以贯之地延续下去,即从寻找“差异”着手进行分析,而对(2)分析过后,不难发现它与(1)的结构几乎完全一致,仅仅是左右交换并更换了角而已.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寻找“差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证明:(1)因为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将以上两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sin(α+β)+sin(α-β)=2sin αcos β,即sin αcos β=12[sin(α+β)+sin(α-β)].(2)由(1)可得sin(α+β)+sin(α-β)=2sin αcos β. ③ 设α+β=θ,α-β=φ,那么α=θ+φ2,β=θ−φ2. 把α,β的值代入③,即得sin θ+sin φ=2sinθ+φ2cosθ−φ2.设计意图:本题所证式子是“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共八个公式中的其中两个,这两组公式与半角公式同样不要求记忆.通过公式的证明过程,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三)回顾小结问题:我们在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时,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在变换中经常会用到哪些数学思想或方法?预设的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归纳、思考并回答.预设答案:我们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时,应首先分析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所含角的差异,也可能是三角函数名称的差异,或是结构差异等等,找到“差异”之后,再选择合适的公式,将这个“差异”逐步“拉近”,就可以一步一步达到目标.在变换中经常用到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以及换元法.设计意图:回顾反思,使学生归纳解决三角恒等变换问题的通用思路和常规方法. (四)作业布置教科书习题5.5第9,10,11,19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1.已知cos θ=13,且270°<θ<360°,试求sin θ2和cos θ2的值.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余弦等于725,求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正切.3.求证:(1)sin α sin β=−12[cos(α+β)-cos(α-β)].(2)cos θ-cos φ=-2sin θ+φ2sinθ−φ2.答案:1.-√63.2.43.设计意图:巩固利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解题过程,提升学生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素养.。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高中数学教案:三角恒等变换一、引言在高中数学中,三角恒等变换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用方法,以提升他们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时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概述1. 三角函数的定义- 正弦函数sin(x):在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 余弦函数cos(x):在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 正切函数tan(x):在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2. 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概念- 三角恒等变换是指将一个三角函数转化为另一个三角函数的等价关系。
- 常见的三角恒等变换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互换关系。
三、三角恒等变换的性质1. 基本恒等变换a)正弦函数的互换:- sin(x) = cos(90° - x)- cos(x) = sin(90° - x)b)余弦函数的互换:- cos(x) = cos(-x)c)正切函数的互换:- tan(x) = cot(90° - x)- cot(x) = tan(90° - x)2. 辅助恒等变换a)正弦函数的辅助恒等变换:- sin²(x) + cos²(x) = 1- 1 + tan²(x) = sec²(x)b)余弦函数的辅助恒等变换:- 1 + cot²(x) = csc²(x)四、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方法1. 化简复杂的三角表达式a)使用基本恒等变换来替换特定的三角函数,将复杂的表达式化简为简洁的形式。
b)利用辅助恒等变换将三角函数关系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等式。
2. 证明三角恒等式a)基于已知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运用三角恒等变换的知识进行变换和推导,证明给定的三角恒等式。
b)通过使用辅助线、反证法等数学方法,辅助完成恒等式的证明过程。
3. 解决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结合三角恒等变换的知识,将方程或不等式中的三角函数改写为相同或相关的三角函数,从而简化问题的求解。
人教版高中必修4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4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相关概念;2.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3.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件;2.准备好白板笔、橡皮、直尺和三角板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实例热身,让学生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已知 $\\sin x=\\dfrac{3}{5}$,求 $\\cos x$ 和 $\\tan x$。
2. 讲授环节(1)三角恒等变换的定义教师通过课件和白板,讲解三角恒等变换的概念和定义。
(2)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教师通过课件和三角板等教学用具,讲解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
例如,$\\sin(\\pi+\\theta)=-\\sin\\theta$,$\\cos(\\pi+\\theta)=-\\cos\\theta$,$\\tan(\\pi+\\theta)=\\tan\\theta$ 等。
(3)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教师通过课件和实例,讲解如何应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所学的三角恒等变换,求证$\\sin\\left(\\dfrac{\\pi}{4}+\\theta\\right)=\\cos\\left(\\dfrac{\\pi}{ 4}-\\theta\\right)$。
3. 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例如:已知 $\\cos\\alpha=-\\dfrac{3}{5}$,求$\\sin(90^{\\circ}+\\alpha)$ 和 $\\tan\\alpha$。
4. 总结环节教师通过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关于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学生反应良好,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性质,在实例应用中也表现出较好的运用能力。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张掖中学 宋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化归、变形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教学难点:利用倍角公式推出半角公式,并利用变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内容复习引入(学生组织完成)问题1:和差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六个); 问题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三个); 问题3:二倍角的变形公式(四个). 新课讲解思考1(学生组织完成):如何用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分析:观察α与2α的关系是2倍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利用刚刚学过的二倍角的变形公式.解:α是2α的二倍角.在倍角公式2cos 212sin αα=-中,以α代替2α,以2α代替α,即得2cos 12sin 2αα=-,所以21cos sin 22αα-=; ①在倍角公式2cos 22cos 1αα=-中,以α代替2α,以2α代替α,即得2cos 2cos 12αα=-,所以21cos cos 22αα+=. ②将①②两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除,即得21cos tan 21cos ααα-=+.思考2:若已知cos α,如何计算sincos tan 222ααα、、?sincos tan 222ααα=== (半角公式) 强调:“±”号由2α所在象限决定. 例1:已知5sin 13α=,且2παπ<<,求tan 2α的值.解512sin cos 13213,tan24222tan tan 522πααπαππαπααπαα=<<∴=-<<∴<<∴>=====因为且又由公式例2 求证sin 1cos tan 21cos sin ααααα-==+ 证明22sin sin2cossin sin 222tan21cos cos cos 2cos 2cos 2222sin sin 2sin 2sin1cos 2222tan2sin sin coscos2sin222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利用例2的结论,再做一下例1,比较两种方法.例3 已知3sin 25θ=,022πθ<<,求22cos sin 12)4θθπθ--+.分析:由降幂公式知22cos 1cos 2αα=+,故有cos sin cos sin θθθθ-=+原式 ﹡ 此处有两种处理方法:方法一、由已知求出cos sin θθ、的值,带入﹡式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方法二、由﹡继续变形,将半角化为倍角进行计算. 解法一22cos sin......cos sin020cos0,sin02434sin2,02cos2525cos212sin2cos1sin121010θθθθππθθθθπθθθθθθθθ-=*+<<∴<<∴>>=<<==-=-∴==**==原式由由得又带入式得解法二222cos sincos sin(cos sin)(cos sin)(cos sin)12sin cos1sin2......cos sin cos234sin2,02cos252532115544255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πθθθ-=+-=+---==*-=<<=*-*==原式由得带入式得=小结:对于例3,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解法一先利用倍角计算半角,再带入求值,解法二先利用半角化为倍角,再带入求值.在三角恒等变换中,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此类问题是三角恒等变换中常见的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此告诫同学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必要的记忆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有一个固定的解题理论,那就是我们的倍角公式,及其逆用,掌握好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不管题目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将他们各个击破.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下面我们来分小组讨论一下这一个问题:(练一练)化简22221sin sin cos cos cos2cos22αβαβαβ⋅+⋅-⋅.分析:1.从“角”入手,倍角化半角;2.从“幂”入手,利用降幂公式将次;3.从“形”入手,利用配方法.本题目至少有6种解法,请同学们讨论完成.课堂小结三个数学方法1.从“角”入手,倍角化半角(半角化倍角);2.从“幂”入手,利用降幂公式将次(利用升幂公式升次);3.从“形”入手,利用配方法(分母有理化、分子有理化).两个人生哲理1.条条大路通罗马;2.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布置作业习题3.2A组1(1)、(2)、(4)、(5)课后反思。
人教A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 5-5三角恒等变换5-5-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课件
5
2
2
A.3 B.-3 C. 1 D.- 1
3
3
2[. 2020·重庆一中高一期末]已知cos
2α=
7 25
,α∈
2
,
0
,则sin
α=
.
3.[2020·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一期末]设a= 1 cos 6°- 3 sin 6°,b= 2 tan 13 ,
2
2
1 tan213
c= 1 cos 50 ,则有
5.5 三角恒等变换
5.5.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变换技巧、基本思想方法,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 对三角函数式化简、求值以及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一些简单的应用. 2.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加强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 进一步提高运用联系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 ,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作用. 重点: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三角变 换的特点. 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 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sin
x 2
2sin
x 2
cos
x 2
sin
x 2
4sin2 x cosx 2
2sin2 x 2
sin x 2
1 2cos2 x 1 cos x
右边=
2 = 2 ,所以左边=右边,即等式成立.
2sin x cos x sin x
22
2
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原则与步骤 1.观察恒等式的两端的结构形式,处理原则是从复杂到简单、高次降低次、复 角化单角,如果两端都比较复杂,就将两端都化简,即采用“两头凑”的思想. 2.证明恒等式的一般步骤: (1)先观察,找出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本着“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变换式子结构”“变量集中”等 原则,设法消除差异,达到证明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法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2)通过三角恒等变形将形如a sin x+b cos x的函数转化为y=A sin(x+φ)的函数.(3)灵活利用公式,通过三角恒等变形,解决函数的最值、周期、单调性等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和运用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方案设计●教学建议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本节的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和变换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教学中对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公式以及积化和差公式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推导过程,并希望学生能从它们设计变换途径和方法的途径中,找到思维过程的共性,其结果不要求记忆.自主导学问题导思为丰富三角变换,我们曾由和角公式引出倍角公式,且“倍角是相对的”,那么倍角公式中的2α能否化为α,结果怎样?提示能,结果是sin α=2sin α2cos α2;cos α=2cos2α2-1=1-2sin2α2=cos2α2-sin2α2;tan α=2tanα21-tan2α2.sinα2=±1-cos α2,cosα2=±1+cos α2,tanα2=±1-cos α1+cos α,tanα2=sinα2cosα2=sinα2·2cosα2cosα2·2cosα2=sin α1+cos α,tanα2=sinα2cosα2=sinα2·2sinα2cosα2·2sinα2=1-cos αsin α.a sin x+b cos x=a2+b2sin(x+θ)(其中tan θ=ba).互动探究(见学生用书第72页)例1 已知sin θ=45,且5π2<θ<3π,求cos θ2和tan θ2. 思路探究 解答本题先求cos θ,而后确定θ2的范围,最后应用半角公式化简. 自主解答 ∵sin θ=45,5π2<θ<3π, ∴cos θ=-1-sin 2θ=-35. 由cos θ=2cos 2θ2-1得 cos 2θ2=1+cos θ2=15. ∵5π4<θ2<32π. ∴cos θ2=-1+cos θ2=-55. tan θ2=sin θ2cos θ2=2cos θ2sin θ22cos 2θ2=sin θ1+cos θ=2.规律方法1.若没有给出角的范围,则根号前的正负号需要根据条件讨论. 2.由三角函数值求其他三角函数式的值的步骤:(1)先化简所求的式子;(2)观察已知条件与所求式子之间的联系(从角和三角函数名称入手).互动探究本例中将条件改为“π<θ<32π,且sin θ=-45”,如何求解? 解 ∵sin θ=-45,π<θ<32π, ∴cos θ=-1-sin 2θ=-35. 由cos θ=2cos 2θ2-1得 cos 2θ2=1+cos θ2=15,∵π<θ<32π,∴π2<θ2<34π. ∴cos θ2=-1+cos θ2=-55. ∴tan θ2=sinθ2cos θ2 =2sin θ2·cos θ22cos 2θ2=sin θ1+cos θ=-2. 类型2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例2 求证:2cos x -sin x 1+sin x +cos x =cos x 1+sin x -sin x 1+cos x.思路探究 解答本题可先将右边两个分式用升幂公式变形,再通分逐步向左边的式子变换.自主解答 右边=cos 2x 2-sin 2x 2sin x 2+cos x 22-2sin x 2cos x 22cos 2x 2= cos x 2-sin x 2sin x 2+cos x 2-sin x 2cos x 2=cos 2x 2-sin 2x 2-2sin x 2cos x 2cos x 2sin x 2+cos x 2=2cos x -sin x 2sin x 2cos x 2+2cos 2x 2=2cos x -sin x 1+sin x +cos x =左边. ∴原等式成立.规律方法1.恒等式的证明,包括无条件的恒等式和有条件的恒等式两种.(1)无条件的恒等式证明,常用综合法(执因索果)和分析法(执果索因),证明的形式有化繁为简、左右归一、变更论证等.(2)有条件的恒等式证明,常常先观察条件式及欲证式中左、右两边三角函数的区别与联系,灵活使用条件,变形得证. 2.进行恒等变形时,既要注意分析角之间的差异,寻求角的变换方法,还要观察三角函数的结构特征,寻求化同名(化弦或化切)的方法,明确变形的目的.变式训练求证:tan(α+π4)+tan(α-π4)=2tan 2α. 证明 法一 左边=tan[(α+π4)+(α-π4)]·[1-tan(α+π4)tan(α-π4)] =tan 2α·(1-tan α+11-tan α·tan α-11+tan α) =2tan 2α=右边.故原等式成立. 法二 左边=tan α+tan π41-tan αtan π4+tan α-tan π41+tan αtan π4=tan α+11-tan α+tan α-11+tan α =1+tan α2-1-tan α21-tan 2α =4tan α1-tan 2α=2tan 2α=右边. 故原等式成立.类型3 与三角函数性质有关的综合问题例3 已知函数f (x )=cos(π3+x )·cos(π3-x ),g (x )=12sin 2x -14. (1)求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2)求函数h (x )=f (x )-g (x )的最大值,并求使h (x )取得最大值的x 的集合.思路探究 利用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二倍角公式及正、余弦的辅助角公式,化f (x )、h (x )为A cos(ωx +φ)的形式,然后研究函数的性质.自主解答 (1)f (x )=(12cos x -32sin x )· (12cos x +32sin x ) =14cos 2x -34sin 2x=1+cos 2x 8-31-cos 2x 8=12cos 2x -14, ∴f (x )的最小正周期T =2π2=π. (2)h (x )=f (x )-g (x )=12cos 2x -12sin 2x =22cos(2x +π4), 当2x +π4=2k π(k ∈Z )时,h (x )有最大值22. 此时x 的取值集合为{x |x =k π-π8,k ∈Z }.规律方法1.为了研究函数的性质,往往要充分利用三角变换公式转化为余弦型(正弦型)函数,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2.本题充分运用两角和(差)、二倍角公式、辅助角转换公式消除差异,减少角的种类和函数式的项数,为讨论函数性质提供了保障.变式训练已知f (x )=cos 2(x +π12)+sin x cos x .求: (1)f (x )的最值;(2)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解 f (x )=12[1+cos(2x +π6)]+12sin 2x =12+12(cos 2x cos π6-sin 2x ·sin π6)+12sin 2x =12(12sin 2x +32cos 2x )+12=12sin(2x +π3)+12. (1)f (x )max =1,f (x )min =0.(2)由2k π-π2≤2x +π3≤2k π+π2,k ∈Z , 得k π-5π12≤x ≤k π+π12,k ∈Z ,则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k π-5π12,k π+π12](k ∈Z ). 类型4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4 如图所示,要把半径为R 的半圆形木料截成长方形,应怎样截取,才能使△OAB 的周长最大?图3-2-1思路探究 设∠AOB =α→建立周长l (α)→求l 的最大值自主解答 设∠AOB =α,△OAB 的周长为l ,则AB =R sin α,OB =R cos α,∴l =OA +AB +OB=R +R sin α+R cos α=R (sin α+cos α)+R=2R sin(α+π4)+R . ∵0<α<π2,∴π4<α+π4<3π4.∴l 的最大值为2R +R =(2+1)R ,此时,α+π4=π2,即α=π4, 即当α=π4时,△OAB 的周长最大.规律方法1.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合理引入辅助角α,确定各量之间的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求解.2.在求解过程中,要注意三点:(1)充分借助平面几何性质,寻找数量关系;(2)注意实际问题中变量(角α)的范围;(3)重视三角函数有界性的影响.变式训练有一块以O 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 辟为绿地,使其一边AD 落在圆的直径上,另外两点B ,C 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 ,如何选择关于点O 对称的点A ,D 的位置,可以使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解 如图所示,设∠AOB =θ(θ∈(0,π2)),则AB =a sin θ,OA =a cos θ.设矩形ABCD 的面积为S ,则S =2OA ·AB ,∴S =2a cos θ·a sin θ=a 2·2sin θcos θ=a 2sin 2θ.∵θ∈(0,π2),∴2θ∈(0,π). 因此,当2θ=π2,即θ=π4时,S max =a 2. 这时点A 、D 距离O 的距离为22a , 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值为a 2.方法技巧辅助角公式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的应用典例 (12分)已知函数y =12cos 2x +32sin x ·cos x +1,x ∈R . (1)当自变量y 取得最大值时,求自变量x 的集合;(2)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思路点拨 先利用辅助角公式将函数表达式化为y =A sin(ωx +φ)+k 的形式,再研究f (x )的有关性质,注意使用整体代换的思想将ωx +φ看成一个整体去讨论最值及单调性问题.规范解答 (1)y =12cos 2x +32sin x cos x +1 =12×1+cos 2x 2+32×12sin 2x +1 =12(32sin 2x +12cos 2x )+54=12 sin(2x +π6)+54.………4分 当函数y 取得最大值时,2x +π6=2k π+π2(k ∈Z )即x =k π+π6(k ∈Z ).故y 取得最大值时,自变量x 的集合为{x |x =π6+k π,k ∈Z }.…………………………………………………8分 (2)由2k π-π2≤2x +π6≤2k π+π2(k ∈Z ),得k π-π3≤x ≤k π+π6(k ∈Z ),故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k π-π3,k π+π6(k ∈Z ). …………………………………………………………12分思维启迪我们只研究过函数y =A sin(ωx +φ)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和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因此,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辅助角公式将题中的函数进行化简.因此,对辅助角公式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课堂总结1.学习三角恒等变换,千万不要只顾死记硬背公式,而忽视对思想方法的理解,要学会借助前面几个有限的公式来推导后继公式,立足于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记忆公式和运用公式.2.辅助角公式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φ),其中φ满足:①φ与点(a ,b )同象限;②tan φ=b a (或sin φ=b a 2+b 2,cos φ=a a 2+b 2). 3.研究形如f (x )=a sin x +b cos x 的函数性质,都要运用辅助角公式化为一个整体角的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的形式.因此辅助角公式是三角函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重要公式,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对一些特殊的系数a 、b 应熟练掌握.例如sin x ±cos x =2sin(x ±π4);sin x ±3cos x =2sin(x ±π3)等.当堂检测 (见学生用书第 74 页)1.若 cos α=13,α∈(0,π),则 cosα2的值为()6 A. 3B.-6 3C.±6 3D.±3 3解析 由题意知α2∈(0,π2),∴cosα2>0,cosα2= 答案 A 2.已知 cos α=45,α∈(32π,2π),则 sinα2等于(1+cos 2α =6 3.)A.-10 103 C.10 3解析 由题意知α2∈(34π,π),10 B. 10 D.-35∴sinα2>0,sinα2=1-cos α 2=10 10 .答案 Bsin 13°+cos 15°sin 2° 3.cos 13°-sin 15°sin 2°的值为( )A.2+ 3B.2- 32+ 3 C. 2sin 15°-2° +cos 15°sin 2°解析原式= cos15°-2° -sin 15°sin 2°2- 3 D. 2=csoins15°cos 15°cos22°°=tan15°.tan 45°-tan 30° =tan(45°-30°)=1+tan 45°tan 30°=2- 3.答案 B4.设函数 f(x)=(sin ωx+cos ωx)2+2cos2ωx(ω>0)的最小正周期为23π.求 ω 的值. 解 f(x)=1+2sin ωxcos ωx+2cos2ωx =1+sin 2ωx+(1+cos 2ωx)= 2sin(2ωx+π4)+2,又 T=22ωπ=23π,∴ω=32.一、选择题课后检测1.下列各式与 tan α 相等的是( )1-cos 2αsin αA. 1+cos 2α B.1+cos αsin α1-cos 2αC.1-cos 2α D. sin 2α解析 1-sinco2sα2α=2si2nsiαnc2oαs α=csoins αα=tan α. 答案 D2.若函数 f(x)=sin 2x-12(x∈R),则 f(x)是()A.最小正周期为π2的奇函数B.最小正周期为 π 的奇函数C.最小正周期为 2π 的偶函数D.最小正周期为 π 的偶函数解析 y=sin 2x-121-cos =22x-12=-12cos 2x,∴函数是最小正周期为 π 的偶函数.答案 D3.已知 tan α2=3,则 cos α 为()4 A.5B.-454 C.15D.-35解析tan2α2=11- +ccoossα α=32=9,∴cosα=-45.答案 B 4.已知 sin θ=-35,3π<θ<72π,则 tan θ2的值为( ) A.3 B.-3 C.13 D.-13 解析 ∵3π<θ<72π,sin θ=-35,∴cos θ=- 1- -35 2=-45,∴tan θ=34. ∵3π<θ<72π,∴32π<θ2<74π,θ 又 tan θ=1-2tatnan22θ2=34, ∴tan θ2=-3 或13(舍去). 答案 B5.设a=12cos6°-3 2 sin6°,b=2sin13°cos13°,c=1-cos 50° 2 ,则有()A.c<b<a B.a<b<cC.a<c<b D.b<c<a 解析 a=sin 30°cos 6°-cos 30°sin 6°=sin(30°-6°)=sin 24°,b=2sin 13°·cos 13°=sin 26°, c=sin 25°, y=sin x 在[0,π2]上是递增的. ∴a<c<b. 答案 C 二、填空题6.若32π<α<2π,且 cos α=14,则12+12 12+12cos 2α的值是________.解析 原式=12+12 cos2α=12+12cos α=12+12×14=10 4.答案10 47.(2013·常熟高一检测)函数 y=cos2(x-1π2)+sin2(x+1π2)-1 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解析y=cos2(x-1π2)+sin2(x+1π2)-1=1+cos2x-π6 21-cos +2x+π6 2-1=3 2 cos2x+21sin2x- 23 2 cos2x+12sin2x=12sin 2x,∴T=22π=π.答案 π2sin2x+sin 8.已知 1+tan x2x=12(π4<x<π2),则sinx-cosx=________.2sin2x+2sin xcos x解析 原式=1+csoinsx x2sin xcos x sin x+cos x=sin x+cos x=2sin xcos x=12,由于π4<x<π2, 此时 sin x>cos x,故 sin x-cos x= 1-2sin xcos x=1-21=2 2.答案2 2三、解答题9.已知: 2sinsin α π4-α2 sinπ4+α21-cos 2α =2,求sin αcos α的值.解因为 2sinsin α 4π-α2 sinπ4+α2= 2sinsin α π4-α2 cosπ4-α2= sinsin α 2π-α=csoins αα=tan α=2.所以1si-n αcocoss2αα=sin2sαinco2αs α=2tan α=4.sin x-cos x sin 2x10.(2012·北京高考)已知函数 f(x)=sin x.(1)求 f(x)的定义域及最小正周期;(2)求 f(x)的单调递增区间.解 (1)由 sin x≠0 得 x≠kπ(k∈Z),故 f(x)的定义域为{x∈R|x≠kπ,k∈Z}.sin x-cos x sin 2x因为 f(x)=sin x=2cos x(sin x-cos x)=sin 2x-cos 2x-1= 2sin(2x-π4)-1,所以 f(x)的最小正周期为 π.(2)函数 y=sin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kπ-2π,2kπ+2π](k∈Z).由 2kπ-π2≤2x-π4≤2kπ+2π,x≠kπ(k∈Z),得 kπ-π8≤x≤kπ+38π,x≠kπ(k∈Z).所以 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kπ-π8,kπ)和(kπ,kπ+38π](k∈Z).11.点 P 在直径 AB=1 的半圆上移动,过 P 作圆的切线 PT,且 PT=1,∠PAB=α,问α 为何值时,四边形 ABTP 的面积最大?解 如图,连接 PB,∵AB 为直径,∴∠APB=90°, ∵∠PAB=α,AB=1, ∴PB=sin α,PA=cos α.又 PT 切圆于 P 点,则∠TPB=∠PAB=α. ∴S 四边形 ABTP=S△PAB+S△TPB =12PA·PB+12PT·PB·sin α =12sin α·cos α+12sin2α. =14sin 2α+14(1-cos 2α). = 42sin(2α-π4)+14, ∵0<α<π2,-π4<2α-π4<34π, ∴当 2α-π4=π2,即 α=38π 时,四边形面积最大. 教师备课资源 1.知识拓展 三角函数的和积互化 (1)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及推导 sin αcos β=12[sin(α+β)+sin(α-β)], cos αsin β=12[sin(α+β)-sin(α-β)], cos αcos β=12[cos(α+β)+cos(α-β)], sin αsin β=-12[cos(α+β)-cos(α-β)]. 下面对这组公式进行推导: ∵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α+β)) 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α-β))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α+β))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α-β)) (S(α+β))+(S(α-β)),(S(α+β))-(S(α-β)),(C(α+β))+(C(α-β)),(C(α+β))-(C(α-β)),得 sin(α+β)+sin(α-β)=2sin αcos β, sin(α+β)-sin(α-β)=2cos αsin β, cos(α+β)+cos(α-β)=2cos αcos β, cos(α+β)-cos(α-β)=-2sin αsin β,即 sin αcos β=12[sin(α+β)+sin(α-β)],①cos αsin β=12[sin(α+β)-sin(α-β)],②cos αcos β=12[cos(α+β)+cos(α-β)],③sin αsin β=-12[cos(α+β)-cos(α-β)],④公式①、②、③、④叫做积化和差公式.(2)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α+β α-β sin α+sin β=2sin 2 ·cos 2 ,α+β α-β sin α-sin β=2cos 2 ·sin 2 ,α+β α-β cos α+cos β=2cos 2 ·cos 2 ,α+β α-β cos α-cos β=-2sin 2 ·sin 2 .下面给出这组公式的推导:在积化和差的公式中,如果“从右往左”看,实质上就是和差化积.为了用起来方便,在θ+φ θ-φ 积化和差的公式中,如果令 α+β=θ,α-β=φ,则 α= 2 ,β= 2 .把这些值代入积化和差的公式①中,就有θ+φ θ-φ sin 2 ·cos 2=12[sin(θ+2 φ+θ-2 φ)+sin(θ+2 φ-θ-2 φ)]=12(sin θ+sin φ).∴sinθ+sinθ+φ θ-φ φ=2sin 2 ·cos 2 .同样可得:θ+φ θ-φ sin θ-sin φ=2cos 2 ·sin 2 ,θ+φ θ-φ cos θ+cos φ=2cos 2 ·cos 2 ,θ+φ θ-φ cos θ-cos φ=-2sin 2 ·sin 2 .这四个公式叫做和差化积公式.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章末归纳提升(见学生用书第 75 页)知识网络构建tan α+tan β 三角恒等变换和角公式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tan(α+β)=1-tan αtan βsin(α+tan α-tan β 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差角公式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tan(α-β)=1+tan αtan β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倍角公式 cos 2α=cos2α-sin2α=2cos2α-1 =1-2sin2αtan 2α=1-2tatnanα2αsin 2α=2sin αcos α 应用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和证明,讨论 三角函数的性质专题归纳提升专题 1三角函数的求值三角函数求值主要有三种类型,即:(1)“给角求值”,一般给出的角都是非特殊角,从表面看较难,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问题中的角与特殊角都有一定的关系,如和或差为特殊角,当然还有可能需要运用诱导公式.(2)“给值求值”,即给出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外一些三角函数的值,这类求值问题关键在于结合条件和结论中的角,合理拆、配角.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角的范围.(3)“给值求角”,本质上还是“给值求值”,只不过往往求出的是特殊角的值,在求出角之前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确定角,必要时还要讨论角的范围.例 1 试求 3tan 10°+4sin 10°的值.思路点拨 观察式中函数的特征及角的特征:有切有弦,且有数值 3以及 4.为此采取化 异为同,首先采取切化弦.3sin 10°+4sin 10°cos 10°规范解答 原式=cos 10°3sin 10°+2sin 20°=cos 10°3sin 30°-20° +2sin 20°=cos 10°3sin 30°cos 20°- 3cos 30°sin 20°+2sin 20°=cos 10°=3 2 cos20°+21sin cos 10°20° sin =60°+20° cos 10°=csoins80° 10°=1.∴原式=1.变式训练(2013·大庆高一检测)已知 tan(α+π4)=-12(π2<α<π),(1)求 tan α 的值;sin 2α-2cos2α(2)求 sinα-π4的值.解 (1)由 tan(α+π4)=-12,得11+ -ttaann αα=-12,解得 tan α=-3.sin 2α-2cos2α 2sin αcos α-2cos2α(2) sinα-π4==2 2cos α.2 2sin α-cos α∵π2<α<π,且 tan α=-3,∴cos α=- 1100.∴原式 22×(-1100)=-255 .专题 2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是三角变换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思想方法是统一角、统一三角函数的名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抓住“角”的统一.通过观察角、函数名、项的次数等,找到突破口,利用切化弦、升幂、降幂、逆用公式等手段将其化简.三角函数式的证明实质上也是化简,是有方向目标的化简;根本原则:由繁到简,消除两端差异,达到证明目的.例 2 证明:sin2340°-cos1240°=32sin 10°. 思路点拨 由繁到简,故从左边到右边证明;先把左边通分后分子因式分解,再利用辅助角公式化归到与右边相同.规范解答∵左边=32 sin 40°2-1 cos 40° 23cos 40° 2- sin 40° 2=sin240°cos240°=3cos 40°+sin 40°3cos 40°-sin 40°sin 240°cos 240° =4×32cos 40°+12sin 40°32cos 40°-12sin 40°2sin 40°cos 40°2 =16sin 100°sin 20°sin 280°=16sin 80°sin 20°sin 280°=16sin 20°sin 80° =32sin 10°cos 10°cos 10°=32sin 10°=右边.∴原等式成立.变式训练化简:sin(α+β)cos α-12[sin(2α+β)-sin β]. 解 sin(α+β)cos α-12[sin(2α+β)-sin β] =sin(α+β)cos α-12[sin(α+β+α)-sin(α+β-α)] =sin(α+β)cos α-12[sin αcos(α+β)+cos αsin(α+β)-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 =sin(α+β)cos α-12×2sin αcos(α+β) =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sin(α+β-α)=sin β.专题3 三角恒等变形的综合运用(1)以三角恒等变形为主要的化简手段,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当给出的三角函数关系式较为复杂,我们要先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将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变形化简,将函数表达式变形为y =A sin(ωx +φ)+k 或y =A cos(ωx +φ)+k 等形式,然后再根据化简后的三角函数,讨论其图象和性质.(2)以向量运算为载体,考查三角恒等变形.这类问题往往利用向量的知识和公式,通过向量的运算,将向量条件转化为三角条件,然后通过三角变换解决问题;有时还从三角与向量的关联点处设置问题,把三角函数中的角与向量的夹角统一为一类问题考查.例3 (2013·邯郸高一检测)已知向量a =(sin x,1),b =(cos x ,-12), (1)当a ⊥b 时,求|a +b |的值;(2)求函数f (x )=a ·(2b -a )+cos 2x 的单调区间.思路点拨 (1)由a ·b =0及|a +b |=a +b 2代入坐标求解;(2)由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法则化为f (x )=A sin(ωx +φ)+k 形式后再求单调区间.规范解答 (1)当a ⊥b 时,|a +b |=a 2+2a ·b +b 2=sin 2x +1+cos 2x +14=32. (2)f (x )=2a ·b -a 2+cos 2x =2sin x cos x -1-sin 2x -1+cos 2x=sin 2x +cos 2x -2=2sin(2x +π4)-2, 当2k π-π2≤2x +π4≤2k π+π2(k ∈Z )时,f (x )单调递增, 解得k π-3π8≤x ≤k π+π8(k ∈Z ); 当2k π+π2≤2x +π4≤2k π+32π(k ∈Z )时,f (x )单调递减,解得k π+π8≤x ≤k π+58π(k ∈Z ). ∴函数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k π-3π8,k π+π8],k ∈Z . 单调减区间为[k π+π8,k π+58π],k ∈Z . 变式训练已知函数f (x )=(1+cos x sin x )sin 2x -2sin(x +π4)·sin(x -π4). (1)若tan α=2,求f (α);(2)若x ∈[π12,π2],求f (x )的取值范围. 解 (1)f (x )=sin 2x +sin x cos x +cos 2x =1-cos 2x 2+12sin 2x +cos 2x =12(sin 2x +cos 2x )+12, 由tan α=2,得sin 2α=2sin αcos αsin 2α+cos 2α=2tan α1+tan 2α=45, cos 2α=cos 2α-sin 2αsin 2α+cos 2α=1-tan 2α1+tan 2α=-35, 所以f (α)=35. (2)由(1)得f (x )=12(sin 2x +cos 2x )+12=22sin(2x +π4)+12,由x ∈[π12,π2],得2x +π4∈[5π12,5π4], 所以sin(2x +π4)∈[-22,1], 从而f (x )=22sin(2x +π4)+12∈[0,1+22]. 专题4 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三角式的恒等变换是解三角函数问题的方法基础,所谓三角式的恒等变换,就是运用有关概念和公式把给定的三角式化为另一等价形式.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是三角恒等变换应用最广泛的,也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它贯穿于三角恒等变换的始终,要认真体会理解,在解题过程中学会灵活应用.例4 已知sin(α-β2)=45,cos(α2-β)=-1213,且α-β2和α2-β分别为第二、第三象限角, 求tan α+β2的值. 思路点拨 先根据α-β2,α2-β的范围求得其正、余弦再求正切值,最后由α+β2=(α-β2)-(α2-β)求解.规范解答 ∵sin(α-β2)=45,且α-β2为第二象限角, ∴cos(α-β2)=-1-sin 2α-β2=-35. 又cos(α2-β)=-1213,且α2-β为第三象限角, ∴sin(α2-β)=-1-cos 2α2-β=-513. ∴tan(α-β2)=-43,tan(α2-β)=512, ∴tan α+β2=tan[α-β2)-(α2-β)] =tan α-β2-tan α2-β1+tan α-β2tan α2-β=-43-5121-43×512=-6316. 变式训练已知π2<β<α<3π4,cos(α-β)=1213,sin(α+β)=-35,求sin 2α的值.解 ∵π2<β<α<3π4, ∴0<α-β<π4,π<α+β<3π2. ∴sin(α-β)=1-12132=513. cos(α+β)=-1--352=-45. 即sin 2α=sin[(α+β)+(α-β)]=sin(α+β)cos(α-β)+cos(α+β)sin(α-β)=-35·1213+513·(-45)=-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