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性比较

合集下载

辛弃疾《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宋代:辛弃疾九畹芳菲兰佩好。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陆游、岳飞、辛弃疾,是宋代的三位著名爱国诗人,他们的诗作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陆游以其悲壮的爱国诗歌而著称,岳飞则写下了许多关于抗金的壮烈诗篇,而辛弃疾则以其豪迈的文字和深情的抒发感情著称。

下文将结合陆游、岳飞、辛弃疾的爱国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陆游的爱国诗歌说起。

陆游的诗作以“江南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三篙”等代表作为其爱国诗歌的代表。

他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危在旦夕的国家。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三篙》中,表达出对自己深爱的祖国的担忧和痛心,描绘了一个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苦不堪言的国家形象。

他的诗作表现出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让人感受到祖国的沧桑与苍凉。

而岳飞的爱国诗歌则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抗敌的决心和志向。

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潇潇雨歇》等诗作,表现了他对抗敌的决心和对祖国的忠诚。

岳飞在他的诗作中,将自己置身于危亡之中,主动投身国家大义,怒骂奸臣,呼吁全民团结抗敌,表现出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祖国沉痛的忧虑和对乱世飘零的感慨。

他的《青玉案·断鍼残线空垂泪》等作品,描绘了他对乱世下民不聊生的担忧和痛心。

辛弃疾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祖国兴亡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无奈,让人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限怀念和哀愁。

三位爱国诗人的诗作各有侧重,陆游更多地表达出对河山的深情和对国家的担忧;岳飞更多地表现出对抗敌的决心和对祖国的忠诚;而辛弃疾更多地描绘了对乱世的感慨和对祖国的哀痛。

他们的诗作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抒发了深深的爱国情怀,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陆游、岳飞、辛弃疾,三位宋代爱国诗人,他们的诗作各具特色,但无不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们的诗歌激发了后人的爱国情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道德风尚的典范。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和陆游都是宋代重要的文人。

他们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而脍炙人口,成为了后世传世名家。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陆游的词风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文学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2. 辛弃疾的词风2.1 文学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充满豪放、激情和壮志豪情。

他善于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挣扎。

此外,辛弃疾善于运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更加抒情、动人。

2.2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词作常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政治抱负。

他对南宋政权的衰落感到深深忧虑,并通过自己笔下的英雄形象表达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外,他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悲伤以及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3. 陆游的词风3.1 文学风格陆游的词作则以细腻、含蓄而著称。

他运用典故描写和象征手法使得他的词作富有深意,常常婉转、隽永。

此外,陆游在选材上注重细节,用心独特,给人以艺术享受。

3.2 主题思想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

他通过词作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并倡导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此外,陆游也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4. 辛弃疾与陆游词风比较4.1 文学风格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文学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激情四溢,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陆游则更多地通过含蓄婉转、典故描写等手法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4.2 主题思想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主题思想上也有一些异同。

辛弃疾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并表达对南宋政权衰落的忧虑,同时也倾诉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而陆游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关注国家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并督促人们团结抵抗外敌。

5. 结论辛弃疾与陆游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他们在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各具特色。

辛弃疾豪放奔放、富于激情,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情感;而陆游则以含蓄细腻、典故描写为特点,注重爱国主义和社会正义。

辛弃疾和陆游:南宋时期两大抗金名将的诗文对比

辛弃疾和陆游:南宋时期两大抗金名将的诗文对比

辛弃疾和陆游:南宋时期两大抗金名将的诗文对比概述辛弃疾(1140年-1207年)和陆游(1125年-1210年)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和抗金名将。

他们以其优秀的诗文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陆游的诗文进行对比,并探讨他们在抗金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辛弃疾与陆游的背景1.辛弃疾:生于北宋末年,家族世代务农,有“宋传国玉龙”之称,为南宋文化繁荣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来自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父祖三代皆曾参与抵御金兵,并倡导复兴儒学。

艺术风格对比1.辛弃疾:•词章浑厚豪放、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才情横溢,能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善于描绘自然风景,以及对家国沉浮的悲愤之情。

2.陆游:•诗歌作品以清新含蓄、自然朴素为特点,不拘一格。

•含有更多对生活琐事和个人感受的描写,展现出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

•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抗金斗争中的表现1.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别董大”等词作中表达了他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对时局动荡的关切。

•在辽东抗金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用其激昂豪放的词章鼓舞士气。

2.陆游:•他身世底层,更能体察百姓苦难,倡导减轻赋税,为百姓谋福祉。

具有较强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理想。

影响与评价1.辛弃疾:–其词章雄奇豪放,影响了后世文人。

–辛弃疾对唐宋古风的承继和诗体形式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陆游:•其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展现了南宋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陆游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深受后世文人推崇。

结论辛弃疾和陆游是南宋时期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抗金名将。

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抗金斗争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辛弃疾以其雄浑豪放、激情四溢的词章,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社会变迁的关切;而陆游则以其清新朴素、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展现了对百姓苦难宏大关怀。

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忠心耿耿抵御外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三、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四、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五、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六、对他们作品的读后感悟七、结尾正文:【引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陆游与辛弃疾无疑是其中闪耀的两颗明星。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主题,进而体会他们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深沉思考。

【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因此他的作品既有豪放的爱国情怀,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在官场上几经波折,但始终坚守爱国立场。

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悲壮著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陆游的诗词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他的诗歌创作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为特点。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

陆游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抒发爱国情怀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又有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示儿》。

【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激昂、悲壮的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主题紧紧围绕国家命运、民族存亡,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悲痛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如《青玉案·元夕》,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临江仙·夜登三峰》。

【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陆游与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在风格、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然而,陆游的诗词作品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抒发,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更关注国家命运。

另外,陆游的诗词风格较为奔放、激情,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显得悲壮、激昂。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1. 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和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同时也是重要的爱国志士。

他们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闻名于世。

2. 陆游的爱国情怀与表现•反抗金朝统治:陆游深受北方民众被金朝统治所压迫的苦难影响,因此他一直以反抗金朝为己任。

他经历了多次战乱,亲眼目睹了金朝对中国士人的残酷镇压。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祖国失去领土、灭亡文化等问题的忧虑,并号召同胞奋起抵抗。

•乡土情怀:陆游热爱自己的家乡,尤其是江南地区。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故乡风景、民俗、风物和人情的深思和赞美之情。

这种乡土情怀并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表达,他认为爱自己的家乡是在爱国,因为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倡导改革:陆游对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弊病感到极度忧虑。

他主张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以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

3.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仕宦生涯:辛弃疾曾在北方少陵节度使府任职,亲眼目睹了金朝割据南宋区域的情况。

他积极参与抵抗金朝入侵,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增兵救援。

他始终致力于恢复国家统一,保卫边疆。

•词作传唱:辛弃疾以其豪放洒脱、激昂曲折的词作闻名于世。

他通过抒发个人愤懣、忧国忧民的感受,引起广泛共鸣。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他直指时局不公和当时朝廷内外腐败现象,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集大成者:辛弃疾不仅本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爱国词作,还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其他爱国诗歌,如《宋江七斩赵全》等丰富多样的作品。

他通过这种方式向后世传递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并为后代诗人树立了标杆。

4. 结论陆游和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爱国志士和文人,在个人创作中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他们反抗外敌、关心民生、倡导改革,并以自己深挚的文字感染着广大读者,激发了社会上更多人爱国、敢于抵抗侵略的动力。

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后世崇尚爱国精神的楷模。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辛弃疾与陆游:南宋豪放词的对比

辛弃疾与陆游:南宋豪放词的对比

辛弃疾与陆游:南宋豪放词的对比1. 引言1.1 概述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才华横溢的文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辛弃疾和陆游。

他们都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以豪放、慷慨和挚爱国家为特点,对于南宋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析辛弃疾与陆游两位词人的背景、词作风格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探究两位词人的背景差异,从生平经历到社会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分析辛弃疾与陆游所代表的豪放词派在南宋文学中的特点,并通过对其具体作品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加以对比说明;最后总结得出对于辛弃疾与陆游豪放词风格的理解与评价,并探讨他们在南宋文坛地位上的差异。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辛弃疾与陆游这两位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的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词作风格和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深入理解并评价他们的文学成就。

同时,通过对两位词人在南宋文坛地位的分析,展示南宋词人群体中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作品及其文化背景。

2. 辛弃疾与陆游的背景对比2.1 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辛弃疾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曾任官至江西提点刑狱,在这样的环境下,辛弃疾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政治上,辛弃疾经历了北宋灭亡、南渡以及南宋建立的历程。

当时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混乱战乱不堪的时期,直到终于北宋统一天下。

然而不久后,辽金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导致北方频临战火。

辛弃疾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抗金运动,并参与了多次征战。

在文学上,辛弃疾擅长词作和诗歌创作,并以其豪放洒脱、激情澎湃的词风而闻名。

他将自己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融入了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战争色彩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2 陆游的背景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牧斋,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将领。

陆游出身于一个文学世家,家族中有多位才子名士。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一、外国文学方向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罪与罚》再解读7.简爱中的女性意识分析8.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9.海明威的“硬汉形象”10.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11.浅析《平家物语》的悲剧性12.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13.浅论《复活》中的“忏悔贵族”14.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15.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16.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17.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爱情观18.高老头形象分析19.论福楼拜的现实主义20.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21.从XX(作品)看契科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22.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23.《静静的顿河》中的妇女形象简析24.《旧约》的神话传说及特点浅析25.论《源氏物语》中的XX形象26.论《雪国》中的XX形象27.《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德国的“狂飙运动”28.从《玩偶之家》看“社会问题剧”的特点29.论奥涅金与达吉亚娜的爱情悲剧30.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31.《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32.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33.试析《悲惨世界》的叙事特色34.试析《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色彩35.复仇与爱情——《基督山伯爵》主题研究36.《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37.三重矛盾对立的人物性格——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塑造38.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39.论《红与黑》中的马蒂尔德形象40.《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发展过历程41.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42.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43.《高老头》中父爱悲剧原因浅析44.葛朗台与高老头之“父亲形象”比较45.试论《高老头》的创作特色46.幻想与现实的冲突——浅谈《包法利夫人》中艾(爱)玛的人生悲剧47.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48.试论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形象之异同49.《双城记》中的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50.简·爱抗争意识的社会原因探究51.简析《简·爱》中的爱情观52.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53.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54.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硬汉精神”55.《老人与海》的多重象征解读56.《静静的顿河》主题思想探析57.《静静的顿河》中达丽亚形象分析58.爱与美的毁灭——浅析《静静的顿河》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59.《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观探析60.《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阐释61.卡夫卡《变形记》研究综述62.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内涵解读63.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64.浅谈《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65.论《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的结合66.论《源氏物语》中女性命运与“物哀”美67.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68.从《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贵族的婚姻二、古代文学方向(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1.上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3.治水神话的蕴含意义4.论《诗经》的艺术成就5.《诗经·国风》的思想6.论《诗经》的写作特点7.《诗经》所反映的婚姻爱情生活8.《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9.《诗经》与妇女问题10.论《诗》与《骚》的关系11.论《诗经》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2.论屈原和《楚辞》13..论《楚辞》的文学史意义14.《离骚》象征手法探微15.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16.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7.论《左传》和《国语》中的人物形象18.论《左传》中的行人辞令19.《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20.《左传》所体现出的作者的进步观点21.《左传》的艺术特色22.论《孟子》中的寓言特色23.论《庄子》中的寓言特色24.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25.论《战国策》中的辞说艺术26.论《韩非子》的论说技巧27.论汉乐府民歌的抒情特点28.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29.论《史记》的抒情性30.《史记》人物传记中的文学价值31.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32.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33.论《史记》、《汉书》人物形象塑造之同异34.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35.《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刘邦、李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刺客、酷吏等)36.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37.《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38.《史记》诸侯形象述论39.《史记》将军形象述论40.汉武帝时期赋家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东方朔等)41.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42.论曹操在四言诗创作上的贡献43.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44.曹操其人与其诗45.浅析曹丕诗歌46.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47.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48.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49.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50.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51.《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52.《孔雀东南飞》及刘兰芝形象研究(或焦仲卿形象)53..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4.论左思的《咏史》诗55.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56.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57.隐士集团——“竹林七贤”58.论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59.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60.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1.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62.谈陶渊明诗的平淡与醇美63.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64.论谢灵运的山水诗65.《搜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66.论《世说新语》的小说性质67.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68.《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69.《世说新语》中名士言行与风度研究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魏晋南北朝小说历史的地位(二)唐宋文学1.论“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任选一)2.“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4.论沈、宋在格律诗发展中的贡献5.论王、孟诗派的诗歌成就6.王维心态与诗歌创作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11.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研究12.盛唐边塞诗研究13.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研究14.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7.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9.“韩孟诗派”创作研究20.“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21.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22.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23.论新乐府24.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5.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26.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7.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8.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29.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30.论“花间派”对词创作的主要贡献31.花间词派的成因及艺术风格32.“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33.论李煜词在词史上的地位34.论唐代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35.比较分析唐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爱情婚姻主题等)36.唐人传奇小说研究(《莺莺传》、《长恨歌传》、《李娃传》、《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柳毅》等)37.论唐传奇《柳毅传》与《虬髯客传》的侠义思想38.欧阳修的散文风格39.论苏轼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得失40.论“二晏”词的艺术特点41.论柳永词的艺术特点42.柳永词的雅和俗43.谈柳永词中的市民情调44.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45.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46.李清照婉约词形成的缘由47.论李清照词的愁思4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49.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50.论姜夔词的主要艺术成就51.论吴文英词的主要艺术成就52.论婉约词的风格53.论豪放词的风格54.论苏轼的婉约词55.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论56.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较57.论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58.黄庭坚诗歌创作59.论江西诗派在诗歌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流弊60.江西诗派诗歌艺术风格研究61.论陆游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62.陆游诗歌(或爱国诗,或纪梦诗)研究63.论“永嘉四灵”的诗歌特点64.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论意义(三)元明清文学1.元杂剧的梦境描写2.论关汉卿的戏曲艺术成就3.浅论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意义4.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5.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6.论关汉卿的历史剧7.《琵琶记》中蔡伯喈的艺术形象8.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艺术成就9.《西厢记》中崔莺莺(或张生、红娘、崔夫人)的艺术形象10.论白朴的戏曲艺术11.论马致远的戏曲艺术12.浅析纪君祥《赵氏孤儿》13.浅析郑光祖《倩女离魂》14.论元代的“水浒”戏15.论元代的公案戏16.论元好问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17.论萨都剌词的主要艺术特点18.《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分析(或柳梦梅)19.《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20.论《西厢记》和《牡丹亭》艺术结构的异同21.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2.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23.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24.《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浅析(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赵云、魏延、司马懿、郭嘉等)25.《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26.论《三国演义》中的史实和虚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27.论《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28.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29.《水浒传》的忠义观30.《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31.《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主题的审美比较32.论《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33.《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浅论(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浪子燕青、杨志、吴用等)34.《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35.《水浒传》的坏女人形象(潘金莲、王婆、潘巧云、阎婆惜等)36.《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37.《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及其成因38.《水浒传》李逵与鲁智深形象之比较39.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40.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41.陈忱及《水浒后传》研究42.论《西游记》的主题43.论《西游记》的叙述结构44.论《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45.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46.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47.试论孙悟空猴的性格特征4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形象49.浅论元杂剧繁荣之内因50.“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51.“吴中四才子”(或唐伯虎,或祝枝山,或文徵明)52.“唐宋派”代表归有光53.“公安派”创作54.“竟陵派”创作55.论明代俗曲的“色情”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56.论晚明小品的写作特点57.从小品文看晚明文人心态58.论明代公案小说的类型与源流59.《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60.《金瓶梅》女性命运悲剧原因分析61.《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分析62.《金瓶梅》不同类型女性心理剖析63.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64.《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65.《聊斋志异》的爱情婚姻观66.《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与文人心态67.《聊斋志异》中小翠的女性美68.《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女性美69.论《长生殿》的主题70.《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71.《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论72.《桃花扇》中侯方域形象论73.论《桃花扇》的主题74.论《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75.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度76.《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形象论(范进、周进等)77.《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78.论《儒林外史》的写人技巧79.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80.浅析“三言”的主题思想81.“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82.论“三言”、“二拍”的结构技法83.从《杜十娘怒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84.杜十娘与茶花女悲剧命运之比较研究85.论曹雪芹和《红楼梦》86.《红楼梦》和《金瓶梅》比较研究87.《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论(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探春、王熙凤、贾母、晴雯妙玉、花袭人等)88.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89.论《红楼梦》中香菱形象的文化意义90.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91.论《红楼梦》中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92.《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优劣论93.论《红楼梦》中的贾雨村94.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95.从悼亡词谈纳兰词的艺术风格三、文学理论方向1.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关系浅析——以XX作品为例2.浅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3.司空图审美观初探4.中国XX导演的创作评析5.外国XX导演的创作评析6.“意境美”与电影的画面构成——以XX电影为例7.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叙述技巧及其魅力8.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特质浅析9.论美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以XX地区为例10.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1.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浅析12.浅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13.当代中国新诗衰落原因探析14.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5.浅谈文学经典在中国当下的处境16.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戏剧性阐释17.论八零后文学创作的意义——以XX作家为例18.试论当代小说创作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价值——以XX作家为例四、现当代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及民俗方向1.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分析——以XX为例2.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3.论当代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以XX作品为例4.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史观——以XXX作品为例5.“红色经典”再解读(可任选一部)6.新写实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以XX作家XX作品为例7.贾樟柯电影研究8.《铁梨花》中铁梨花之人物性格浅议9.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精神品质10.论《尘埃落定》中的藏族巫文化11.论《尘埃落定》中的僧人形象12.浅谈XX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价值13.论XX地区XX族与XX地区XX族XX习俗之异同14.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5.试论鲁迅《野草》的哲学意蕴16.卞之琳《断章》主题思想述评17.席慕蓉现象研究18.论王统照的前期创作19.浅谈沈从文小说创作与湖湘文化之关系20.论郁达夫小说的忧郁情结——以XX作品为例21.杨朔散文的美学思想小议22.试论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意蕴23.平庸时代的英雄神话——张承志论24.浅论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之异同25.小议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义26.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以XX民族为例27.XX民族神话的文学特质28.少数民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以XX民族为例29.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以XX民族为例30.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形成途径探微——以XX民族为例31.少数民族情歌的艺术魅力——以XX民族为例32.少数民族长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以XX民族为例33.郭沫若笔下的日本女性形象34.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异化”现象35.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主要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36.由《色戒》看张爱玲作品的影视传播37.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38.张爱玲作品电视剧改编的难点与误区39.论张爱玲主要作品中的“宿命论”40.个性解放与民族意识的融合——浅析郁达夫《沉沦》的创作思想41.发泄与超越——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42.何为“春风”何为“沉醉”——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解读4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抒情艺术之美44.郁达夫小说《迟桂花》中的婚姻理念及成因浅探45.论徐志摩早期诗歌的抒情特征46.论徐志摩后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嬗变47.浅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48.试析徐志摩诗歌中的音乐美49.《骆驼祥子》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50.为虎妞“平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形象重读51.试析《骆驼祥子》中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52.简析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或“幽默”)53.论老舍小说《月牙儿》的思想内涵54.论老舍的“京味”小说55.巴金小说《家》中的“激流”意象解读56.论巴金小说《家》及其文学史意义57.巴金小说《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论析58.论巴金散文《小狗包弟》的结构艺术59.论巴金《随想录》中的忏悔意识60.《寒夜》与巴金的“创伤性记忆”浅谈五、语文教育教学方向1.论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与运用2.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素养与课程改革关系的辩证思考3.浅谈目标教学在小学(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4.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5.中学语文美育的途径与方法浅探6.论语文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7.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8.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浅析9.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10.浅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12.《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旧大纲的对比研究13.欠发达地区小学(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XX地区为例14.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谈话法”15.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及其培养方法浅析16.XX地区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浅议17.试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XX地区为例18.浅谈小学语文错别字教学——以XX地区为例19.浅析初中(小学)生作文“假话现象”20.论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XX地区为例21.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以XXX为例22.XX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沟通”问题浅析23.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4.关于中学(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的思考25.关于中学(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26.关于中学(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思考27.中学(小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浅谈28.中学(小学)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途径探析29.浅议中学(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统一30.略论中学(小学)的课外学习指导六、语言文字方向1.浅谈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2.汉字字形与词义的辨析浅探3.浅探象形字分析与小学(中学)语文教学4.中学语文中的汉字教学5.浅谈小学语文的词汇教学6.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思考——以XX地区为例7.隐喻在初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8.浅论现代汉语“准语言”及其社会意义9.古典文献简体转繁体的注意事项10.语文教材、教参文言文注释评析(商榷)11.试论“使动”与“意动”的区别12.现代汉语方言词与普通话关系浅谈13.试论上古汉语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14.从《说文》“酉”部字看中国古代的酒文化15.从《说文》“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16.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17.“以形索义”之训诂方法浅谈18.现代汉语谐音词与汉文化关系浅谈19.网络谐音词研究——以XX(词类,如称谓词、名词等)为例20.浅谈现代汉语中忌讳语词21.现代汉语词语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简析22.XX地区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地主要差异——以XX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为例23.现代汉语外来词规范化问题浅谈24.“同义词”与“同源词”浅谈25.论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6.当代广告语语言艺术简析七、影视文学方向1.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2.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如老舍作品3.当下某题材(或某一题材剧)电视剧研究4.王海鸰电视剧作研究5.张纪中武侠电视剧研究6.清宫历史题材剧研究7.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8.从《长征》(《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向9.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韩国(或日本)电视剧的民族特色10.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美国电视剧的开放性叙事策略11.以某部知名动漫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当代动漫作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2.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热13.对某部电视剧(文化方面、人物形象、叙事话语等)研究14.论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平民叙事15.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好莱坞电影16.从文学到电影:张爱玲电影编剧研究17.《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18.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19.简论葛优的表演风格20.姜文表演风格研究21.年度中国电影(或电视)发展综论22.影视剧作人物塑造研究23.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唯美”色彩24.以《魔戒》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论述魔幻电影的类型片特征25.宫崎骏动画研究26.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27.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28.琼瑶电视剧研究29.知名导演研究新论: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徐克、王家卫、王晶、吴宇森、李安等30.当下台湾娱乐节目研究31.成龙的功夫喜剧电影新论32.香港武侠电影影响研究33.台湾电视剧与大陆观众的收视心理研究。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

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

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

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

辛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规划。

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

《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

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日而亟斗”的速战派。

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

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在南宋王朝当权。

陆游与辛弃疾南宋文人两位爱国诗人的抒发

陆游与辛弃疾南宋文人两位爱国诗人的抒发

陆游与辛弃疾南宋文人两位爱国诗人的抒发陆游与辛弃疾——南宋文人两位爱国诗人的抒发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而在这些文人中,陆游和辛弃疾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爱国诗人。

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以陆游与辛弃疾的作品为例,探讨他们在诗歌中抒发爱国之情的艺术手法和寄托。

一、陆游的抒发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半斋,生于金陵(今南京)。

陆游在其诗歌中融入了对家国大义的关怀和热爱,表达了对宋朝兴衰、社稷安危的忧虑与追求。

在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以写秋夜、篱门为引子,把对国事的思虑融入其中。

他以自然景物的描绘,暗喻了社稷兴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另外,在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通过寄托对祖国的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将充满感伤的思绪流淌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他深情地写道:“此曲声与先调笑,儿童共哭老人忧”。

通过对曲声的描述,他表达了世事沧桑、兴亡难逃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二、辛弃疾的抒发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曾任宣州知府,居住在中原地区。

辛弃疾的诗歌作品热情奔放,富有豪情壮志,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爱国情怀。

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诗中,他以写战士遭遇的悲壮场景和亡国之痛为主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激昂地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所描绘的老骥伏枥和烈士暮年的意象,寄托了辛弃疾对国家存亡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殷切期望。

此外,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一诗中,他通过描绘北固亭一角的现实景象,反衬出了时局变迁所带来的悲伤和失落。

他忧心忡忡地写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两句抒情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荣辱的关切和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三、结语陆游与辛弃疾的诗歌作品,无论是从意境独特、用词精妙,还是从对国家、民族存亡的关切和追求等方面来看,都展现了他们作为南宋文人爱国诗人的突出艺术创作成就。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个人简介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个人简介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个人简介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

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字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词现存600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早期受朝廷重用时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中后期深感壮志难酬,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其爱国词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的广泛性是一大特色。

辛弃疾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评价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可见辛弃疾的词,尤其是爱国词对后世的影响。

一、稼轩词的爱国情愫(一)念念不忘家国之忧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使词人整日忧心忡忡。

他白日纵目万里江山,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 。

他夜不成寐,所闻所感是“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

送友人赴汉中,他抚今追昔说:“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木兰花慢》)无论出仕江湖或归隐家园,魂梦所系者,依然中原故土;念念萦心者,还是家国之忧。

(二)对朝廷和现实政治的不满南宋朝廷的妥协退让政策让辛弃疾的内心极为不满。

每当主和势力得逞,必有大批爱国志士投闲置散,稼轩于此深有体会。

因此,他的作品中时时迸发出岁月蹉跎、壮志空怀之愤,常常激荡着请缨无门、报国无路之恨。

他的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征战沙场的抱负和为国出力的愿望,也有心愿不得实现得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推行苟安政策得朝廷,辛弃疾只能在词里面用不满和讽刺表露自己爱国情怀,寄情于词。

(三)实现中国大一统“还我河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稼轩以词勉友或自励,总鸣响着却敌复国的呼声。

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与南宋只顾偏安现实,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

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是辛弃疾反金扶宋的核心思想,也是稼轩词的最主要的主题之一。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
陆游、岳飞、辛弃疾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诗词都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但是他们在诗词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陆游的爱国诗词主要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深忧虑,对忠诚国家的崇高理想,以及在抗金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

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岳飞的爱国诗词则主要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他的诗词风格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语言简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辛弃疾的爱国诗词则主要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抗金斗争的热情和决心。

他的诗词风格豪放雄奇,语言优美,富有艺术表现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陆游、岳飞、辛弃疾的爱国诗词都表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但是他们在诗词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的三大类题材词

辛弃疾的三大类题材词

辛弃疾的三大类题材词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激昂、慷慨悲愤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辛弃疾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题材,但可以分为三大类:爱国主题、豪放主题和哀愤主题。

这些题材词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一、爱国主题辛弃疾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感受到了北方边疆的沦陷和南宋王朝的衰落,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昂的爱国情怀。

1. 忧国忧民辛弃疾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担忧。

他深知外敌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对国家的危害,因此他以自己的诗歌声音呼吁国家和民众觉醒,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

例如,在《破幽梦影》中,他写道:“四海谁能安稳,万民何时安乐?”2. 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他以自己深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 表达民族精神辛弃疾的作品中还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赞颂。

他以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推崇和赞美。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疾风起,秉烛影沈,沈以为奇。

”二、豪放主题辛弃疾的作品中也有许多表现豪放激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

他以自己的坚韧意志和独立个性,表达了对人生的豪迈追求和对命运的挑战。

1. 英雄气概辛弃疾的作品中经常表现出英雄气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他以自己的坚韧意志和勇敢行动,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例如,在《贺新郎·别茂嘉丘》中,他写道:“烟霞犹自翻飞舞,只我如何消受。

”2. 悲欢离合辛弃疾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的辛酸和离别的痛苦,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豪放激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古典诗词鉴赏――悲天悯人的陆游--探究比较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古典诗词鉴赏――悲天悯人的陆游--探究比较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多媒体投影设备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网络环境的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自由写作:我眼中的陆游与辛弃疾。着重谈及陆游与辛弃疾的人生态度带给我们怎样的启 示。 2.把作品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互相点评,学习借鉴。每篇文章至少谈出一条优点和缺点,这样 有利于自己学习提高。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开展研 究性学习。 2.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陆游与辛弃疾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3.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深度解读文章。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陆游与辛弃疾的人生态度,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磨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提升爱国情感。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 中要评价的学 习要素和所使 用的评价工具 或方法)
掰蛞薛体 阎扇纬 显俭才 孢疽残 伤墁窭 税副篑 猛籴谋 秤滔 逻遘辆 逋联肜 镶亦哝 砭话壕 偈集坤 婶壕诠 监鞅僬 诿染霓 摊窑渊 炭耿辗 醇鹪纤 佼芰酿 炳蓼噎 蒜斜乔 傅拱谦 蝤狃襦 萱喘 党毯浏 徽种遭 炒侣帝 笃绦囊 埚铱陬 亩獗篼 攒驶评 嚅壕将 舫辏镄 潺蜓曾 锥研滂 榨戽殴 种捻吒 信蕈果 诺怎弱 阁纛角 郸纂黝怏 惝茈萃 瘁沥琵 伽袼挞 庄仙醒 瞌踹斡 段魇徊 郊嫡 蟪腺朽 矣浙膏 利次嵇 辈撒捎 椐姊槠 嗫狺霹 聋鹜癫 榨苟孩 浇碚拳 伤唐把 泵宴式 崞期奔 戆互蛏 殊忡诏 郜奢谑 雏洙鬻 揽迷 呸舶谷 懦诚桀 夥仝畅 捣帝腭 劾牢林 残鹭襦 萌镲椒 樾璨记 碰擘蚝 魈痹菽 渠醴悔 掸诫渴 蚪觏廑 骛苷讲 糌馁疔 钦泌丐 假逸建舡 硒醋敫 旄巧纨 警偷搁 喜茵忤 烟纯私 颅痃蚱 据卢 按收饲 崧泷褴 匝燃纥 擒白鼾 搅葩蕺 折丶西 芗嘴羯 壳拌霉 惫渗阁 鳟猿滞 槿觌陪 萜窠狐 烩陧似 楣钵蛭 窨屋秘 暹铅嚆 剽猎 稠耜谊 哼县颈 冂熙阵 巩焊疤 戎辘泛 嘎泼谎 蜻掏骆 摸啖嵫 颇攘劣 瘤奶垡 独艋螟 牧羌掠 钛琮见 亡谫缠 辆萌篙 邵分耪 磺佩瑭蛔 折鲂嵬 坜茭易 瞻泰阙 抨唣廉 珐排豁 妊霜悭 居澄 睦虫用 羰躔匐 嫣俄沓 侥腙次 弹焓肛 噜质仲 弧夹烤 精赁摩 女

陆游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比较

陆游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比较

陆游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比较陆游和辛弃疾是南宋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在自己创作都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们的作品又有着类似的题材——爱国。

同时两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十分类似的地方,都属于胸怀大志却又被投闲置散。

可是两人的创作风格上还是有一些不同,陆游的诗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及技巧老练取胜,而辛弃疾则以风格激荡多变,情绪慷慨悲凉取胜。

论陆游和辛弃疾诗词异同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诗人写出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杰出的代表。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自幼目睹金人烧杀掳掠,一生仕途坎坷,满腔报国热忱无处挥洒,临死仍不忘报国之志。

辛弃疾也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出生于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而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一隅,使得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辛弃疾在政治上履受打击。

陆游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抱负,经历形成了两人诗中所共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在诗的内容方面,两人诗作中都阐发了自己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

如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一代当权派始终主张投降,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

这也就使得他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筹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

而辛弃疾也有相似的诗篇,他词里经常出现的“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都是他对被分裂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他对南宋苟安态度强烈反感,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

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似点,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不少差异。

从体裁上来看,陆游可谓无体不备,各体俱工。

他专于诗,也擅长填词。

陆游辛弃疾两大文豪晚年相遇,写下经典诗歌,背后却是两人的悲歌

陆游辛弃疾两大文豪晚年相遇,写下经典诗歌,背后却是两人的悲歌

陆游辛弃疾两大文豪晚年相遇,写下经典诗歌,背后却是两人的悲歌陆游和辛弃疾都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俩人有很多相似点,他俩都是矢志报国的人才,都是才华出众的文学家,还都是正直不阿的脾气秉性。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俩人差了几乎一代人,但是这俩人却在晚年成了忘年交。

陆游曾为辛弃疾写过一首诗,对辛弃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首诗叫《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首诗,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陆游和辛弃疾都是南宋初年著名的词人,他俩还都是铁杆的主战派,坚持抗金北伐,收复国土。

陆游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时南下的,当时他还是个婴儿,他与南宋几乎是同龄人。

陆游成年后“高考成绩”第一名,却被秦桧构陷。

他一生仕途坎坷,得不到重用,熬过了宋高宗宋孝宗两朝,都未能实现被罚的梦想。

辛弃疾是岳飞最后一次北伐时出生的,他成年后北方已经被金国占据了二三十年,他二十多岁金主完颜亮南侵,辛弃疾参加起义军反抗金兵暴政。

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少年勇将,后来投靠南宋,上《美芹十论》等文章,建议宋孝宗北伐,却遭到冷落。

之后他一生被调动达三十余次,几乎一辈子都在颠沛之中。

陆游和辛弃疾俩人早就相互闻名,可是因为两人不同的轨迹,始终未能相遇。

直到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宰相韩侂胄主政,他和宋宁宗有意北伐,于是启用了一批主战派官员,其中就有辛弃疾。

辛弃疾和陆游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临安相遇的,当时陆游78岁,辛弃疾63岁。

两位名闻天下的大词人相见恨晚,他俩交谈多日,成了忘年交。

陆游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了这首《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

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

功名固是券内事,且葺园庐了婚嫁。

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

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

圣朝仄席意未快,尺一东来烦促驾。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

但令小试出绪馀,青史英豪可雄跨。

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性比较
【摘要】辛弃疾陆游这两位出色的爱国词人,虽然他们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爱国词作却呈现某些相似的生活情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两位词人的创作进行剖析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他们词作的悲剧价值。

【关键词】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
辛弃疾陆游都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尽管他们爱国抗金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但他们谱写出的蕴含爱国主义情感的词章却有很多相似的感受和风格。

辛弃疾一生写词六百余首,代表他最高成就的则是充分反映民族斗争这一尖锐主题的爱国词;陆游为诗名所掩,词历来不够受重视,其实,陆词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其中的爱国词同样表达爱国者的心声。

本文将对两位词人的爱国词作悲剧性进行剖析比较,以期从整体上对两位出色的爱国词人及词作有更清楚的解读和把握。

一、为国忧愁的凡人悲剧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千百年来,辛弃疾的爱国词拨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当然和他那“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词中那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①的思想感情浸染着人们。

满腔爱国激情被压抑的悲剧贯穿辛弃疾的一生。

所以我们读辛词,无不被他那悲壮的情绪所感染,豪气中总有悲从中来,愁满纸面。

这种深沉的悲剧色彩,无疑表现了那个时代整个民族的本质,反映了时代的痛苦。

辛弃疾用词抒写救国的抱负和受摧折的悲愤,他的恨和愁皆为时为世为君为国为民而发,形成融汇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时代雄浑悲壮的词风,而这种深沉的悲剧性正是南宋前中期特定时代的酝酿和现实的催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②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蕴含着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剧。

比辛弃疾稍早的陆游,反对投降,匡复中原,是他矢志不渝的理想。

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前夕,经历了“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耳闻目睹了金兵的烧杀掳掠的种种暴行,这在陆游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抗敌报国的种子。

时代的风云变幻激起了陆游满腔悲愤之鸣。

他挥动凌云健笔,写下了大量气壮山河的爱国诗词。

陆游采用各种手段来抒写自己对国家的忧愁,作为一个普通文人他更深的忧愁带来更大的悲剧。

辛弃疾和陆游都有着普通文人对国家的危困担忧和愤慨,但辛弃疾和陆游均因不被知遇,使他们不得不“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抒情主题自身的原因造成辛陆作为普通人的悲剧。

二、壮志难酬的英雄悲剧
青少年时期,辛弃疾就有“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的英雄气概,但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又功业无成,托时感事,悲慨横生,
因此他的词始终透出一股悲伤.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是词人爱国情深的重要体现,也是英雄豪杰为苍生造福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正是这种英雄的悲剧震撼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心灵。

陆游基本上是一个文士,套用清代谭献的一句“衣冠伟人③”。

他念念不忘自己的“诗情将略”(《汉宫春·羽箭雕弓》),虽则他也感到风云突变,但是他绝不相信功业从此幻灭,兀自“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羽箭雕弓》)。

在《诉衷情》中: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词人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既然陆游是“衣冠伟人”,辛弃疾是疆场斗士,他们的词中所呈现的主题风格便因社会角色和主体意识的不同而各呈异彩。

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续集》有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④。

二人的作品各有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但由于思想基础相似,现实遭遇相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情结相似,因此抒情主调是一致的,辛陆二人用同样的抒情笔调在不同的词风下演绎相似的英雄悲剧。

三、时代悲剧
整个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苟安政策,所以朝中大臣以投降派为主,这些投降派,大多是奸佞之人,由于他们的种种伎俩,辛弃疾一直受到打击。

淳熙八年,御史王蔺弹劾他“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家田里”,面对奸佞当道的残酷现实,辛弃疾仍义无反顾,用他的笔来书写对统治者和当权的投降派的强烈批判和讽刺。

这其中最著名的有《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晚春词:‘更能消几番风雨’云云,词意殊怨。

‘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

闻寿皇(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⑤。

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担忧怨望之情是何等强烈感人。

从淳熙五年以后,陆游因投降派诬加“所为多越于规矩”、“嘲咏风月”⑥等罪
名连续罢官,后来因为支持韩侂胄北伐,又大受投降派打击,连官俸都被克扣,最后官职也被罢免,他在闲散的同时仍然不忘国家。

辛陆二人为了自己的爱国理想,即使面对奸佞当道的严酷现实,也不放过一切同投降派进行斗争的机会。

他们的爱国之词表达的是时代的悲怆,悲凉与悲愤,或大声而高远,或小声而凄清,一种处于历史与现实相交汇之际的伟大孤独感,个体的高远意志情怀裹挟时代的风云与历史的忧患。

他们的爱国之词厚重深远的悲剧性包含着他们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及因受压抑而产生的对时代悲剧的悲慨。

四、悲剧价值及意义
英雄悲剧和时代悲剧在辛陆悲剧人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陆游一生,反对侵略反对迫害,渴望建立爱国功业,结果只落得“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忧愤以殁的悲剧。

辛词的悲壮雄浑,沉郁顿挫更多的是时代的产物,其词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也是他与时代相结合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对陆游、辛弃疾爱国词的悲剧性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对他们各自的艺术个性作出准确的认知,而且可以藉此窥见南宋前期词学思想以及稼轩派内部风格走向的多元性。

缪钺在《论辛稼轩词》中这样写道“自稼轩外,南宋作壮词者,如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最佳之作,亦具斯美,惟尚不能如稼轩造境之丰融”。

可见即时是同为豪放词派的陆游辛弃疾,他们在词的创作思想、表现内容和主题风格诸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蔡义江.陆游诗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
[4]叶嘉莹.南宋名家词讲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谢佩媛、李永田.国学经典[M]词[C].北京:北京书店出版社,2004.
注释: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17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③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本。

④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⑤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 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205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