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度单位的换算规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测量教室的长度。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关注: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厘米、米、分米;二是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长度单位的换算,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如课本、铅笔等,尝试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二)讲授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介绍厘米、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测量物体长度:教授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注意测量方法和准确性。
3.长度单位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如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等。
2.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巩固知识: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如测量家庭物品的长度,并填写测量记录表。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注意测量方法和准确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2.能够用尺测量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能够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能够相互转换长度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识别并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
2.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单位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尺子、米尺、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对其进行简单测量。
二、讲解新知识•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厘米表示。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点。
二、引入新知识•讲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
四、绰解疑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第三课时一、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二、讲解扩展•介绍长度单位的更深层次应用,如米和千米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
2.测量家中任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拓展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态度,倡导科学测量、准确记录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粉笔、黑板2.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3.学生练习册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拿出一个米、一个分米、一个厘米的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问学生这三个长度单位是怎么用的。
2. 单元讲解1.什么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我们衡量物体长度的标准单位。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等。
2.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3. 教师示范教师拿出一段长度,例如一张书桌的长度,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然后让学生用米、分米、厘米三种单位来表示这个长度。
4. 学生练习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课桌的长度等,并用米、分米、厘米表示出来。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用尺子测量校园中各种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
2.下次课带一把尺子来学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
)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
预设2:用手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
)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
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
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
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
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学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度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正式的测量和长度单位的转换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学会使用这些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活动,培养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并学会使用这些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运用转换关系进行测量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2.操作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度单位卡片、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解释这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6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人教版(6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初步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会用这些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估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2.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初步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
2.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1. 建立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观念。
2.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 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绳子、铅笔、橡皮、课本等。
2. 学具:直尺、绳子、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直尺、米尺、卷尺、绳子等,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教师出示直尺,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
(2)教师讲解:直尺上的小格是厘米,大格是分米。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手指感受1厘米的长度。
(4)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如铅笔、橡皮等,让学生观察。
2.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米(1)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2)教师讲解:米尺上的小格是分米,大格是米。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手指感受1分米、1米的长度。
(4)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为1分米、1米的物体,如绳子、课桌等,让学生观察。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1)教师讲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优秀教学案例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反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1.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关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在《长度单位1》的教学中,我作为特级教师,制定了全面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这些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
3.我还会利用教具和实物,如尺子、绳子等,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和转换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1.我会提出与长度单位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2.启发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材。
2.教具:尺子、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差异。
2.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讲解:通过示范示例,解释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2.讲解:介绍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操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强化他们的计算能力。
4.综合练习:设计几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相信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以及设计的作业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有疑问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认识线段。
这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以简要介绍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的方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学生对于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思考。
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并为线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所以借助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让学生体会线段。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测量物体长度的呢?观察例1情境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 臂长、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测量吧!(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古人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是用“单位”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用身体上的“尺子”拃测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用拃作单位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5拃、6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看法,通过引导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测量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和“米”这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对准刻度、如何读数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单元还注重实践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比如,他们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甚至自己的身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大致的估测,这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物体长度非常有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估测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掌握测量和几何知识的重要一步。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基本认识和测量技能。
首先,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在“认识厘米”这一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厘米尺的使用,熟悉其结构特点,掌握如何用厘米尺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知识要点
1.长度的概念与单位
2.厘米、分米、米的换算
3.实际问题中长度单位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2.能够进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长度单位的理解与转换;
2.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中如何正确选择并运用长度单位。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长度单位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5分钟)
1.解释长度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常见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2.教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
3. 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完成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
2.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4. 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并进行讨论。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认学生掌握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用长度单位解决。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请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的意义和单位。
2.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3.能够正确使用长度的单位进行计量。
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较好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2.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和教具:长度单位的图片、绘画板、米尺、量尺等。
2.已备好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长度的基本
概念。
第二步:讲解
1.讲解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第三步:实践
1.给学生布置几道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他们动手实践,巩固所学
知识。
六、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并掌握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这些长度单位来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
七、作业建议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自行收集一些长度单位的实物,并进行测量和比较。
八、延伸阅读
1.了解更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2.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用长度单位进行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方法,提高对长度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向老师请教。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等。
2. 学具: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长度。
提问: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吗?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探究新知(1)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这些工具上的刻度表示什么。
教师讲解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让学生记住这些单位。
(2)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测量工具,让学生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准确性,以及单位的使用。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测量准确性的必要性。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1米=()厘米 100厘米=()米5米=()厘米 200厘米=()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三、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