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一)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贏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髙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祕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王颖琪 厦门外国语学校摘 要: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一经面世就盛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
余秋雨散文是一种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其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文化意蕴上,余秋雨散文一直都有一个鲜明的贯穿始终的主题,即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秋雨散文和普通的传统散文不一样,它突破理论以往散文文体的约束,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独到运用自己的创作风格使之突破传统散文的框架,发展了语言特色和新的结构模式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55-01引言:当代中国文坛有一类“余秋雨现象”,不难理解,即是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独特景观在文坛是一枝独秀的。
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是鲜明的,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这个文化意蕴的创造是一个大的突破,引领了一代学者散文的新文风。
“余秋雨现象”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新的架构和手法,而许多围绕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学者在长时间内如此关注余秋雨散文,不论是褒或贬,这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从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入手,对已有评论加以概括梳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发现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余秋雨散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主旨是文化,这个主旨决定了研究者的目光着重放在对散文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上,论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有:华夏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健全重铸。
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作者:王颖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一经面世就盛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
余秋雨散文是一种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其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文化意蕴上,余秋雨散文一直都有一个鲜明的贯穿始终的主题,即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秋雨散文和普通的传统散文不一样,它突破理论以往散文文体的约束,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独到运用自己的创作风格使之突破传统散文的框架,发展了语言特色和新的结构模式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引言:当代中国文坛有一类“余秋雨现象”,不难理解,即是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独特景观在文坛是一枝独秀的。
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是鲜明的,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这个文化意蕴的创造是一个大的突破,引领了一代学者散文的新文风。
“余秋雨现象”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新的架构和手法,而许多围绕余秋雨散文的評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学者在长时间内如此关注余秋雨散文,不论是褒或贬,这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从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入手,对已有评论加以概括梳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发现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余秋雨散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主旨是文化,这个主旨决定了研究者的目光着重放在对散文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上,论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有:华夏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健全重铸。
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其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系列已成为国内外读者喜欢的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可以说是他多年来最直观的感知和抒发。
本文将从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展开讨论,以此来深入了解这位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
一、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人称道。
他是一个独立思考、古道热肠、不惧吐真言之人,自1991年起,开始从黄山文学作家村的自己的小窝里,细心书写他的散文,内容多是成败得失,人生沧桑,历史文化,以及对很多现象悲愤于心,加以思考,以小见大,打破沉闷的外表像盛开的城市夜晚灯火,渐渐地抚慰着人们心灵的伤痛。
散文中,他喜欢讲述人性、历史、文化、道德等问题,行文间常常流露出老师般的智慧和温情。
在他笔下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常常与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社会和时代的挂念交织在一起,既露出苦闷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困苦生命的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寄托。
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社会的忧患余秋雨在多篇散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忧患,他把对社会的忧患看作自己身为文化名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他笔下,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都成为了他探讨的重点,他以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严厉的批评,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中国人民的意识,让大家都能够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救赎和精神自由。
2. 对生命的忧患余秋雨在散文中也经常表达出对生命的忧患,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旅行,对这个世界怀着敬畏和忧患之心。
在他笔下,人类的生命和命运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每一个命运的波折和意外,都是我们人生行路中的一道难题,余秋雨认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他希望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认识,来让人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更加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3. 对文化的忧患文化也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简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
简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文/郑扬摘要: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第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第三,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及创新。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本文试就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
“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①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
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周静(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
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主体精神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
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
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
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
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
然而。
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
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
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
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问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
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浅论余秋雨的散文
浅论余秋雨的散文发表时间:2019-06-04T15:43:55.80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3期作者:龙珊[导读] 【摘要】散文经过一代又一代才思敏捷的创作者们经历与智慧的凝结,已经沉淀了海量的优秀作品。
其中,余秋雨的散文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拥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跟鉴赏价值,他的散文又是珍宝库中的镇库之宝。
余秋雨的散文以亲身行程游踪为线索,以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为媒介,进行文化反思和人文思索的特点更是为评论界普遍认可的。
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的散文,从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背景以及人生历程出发,结合作品,探索余秋雨散文的内【摘要】散文经过一代又一代才思敏捷的创作者们经历与智慧的凝结,已经沉淀了海量的优秀作品。
其中,余秋雨的散文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拥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跟鉴赏价值,他的散文又是珍宝库中的镇库之宝。
余秋雨的散文以亲身行程游踪为线索,以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为媒介,进行文化反思和人文思索的特点更是为评论界普遍认可的。
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的散文,从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背景以及人生历程出发,结合作品,探索余秋雨散文的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体味余秋雨散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总结并浅谈余秋雨散文的价值。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价值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3-061-01一、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背景(一)社会背景及时代背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后期,一场巨大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国内兴起,在这个重大的转折期,作家创作散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后散文发展稳定。
在革命现实需求及革命文艺创作散文作品创作的推动下,大力倡导以及展望了文艺的大众化,探讨了对革命文艺作品服务对象及它的方式问题。
也逐渐凸现出来人民与文学的关系的问题,成为中国的进步文艺界的十分重视的一个庞大的散文作品的课题。
虽然限于那个阶段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清晰的表述到文艺为人民的大众服务的思想,在他们的论述中但是对这样的问题也已早有所概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散文一)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1、体裁的创新 (1)1.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2)1.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2)1.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3)2、文化的沧桑感 (3)3、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5)3.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5)3.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5)4、强调“崇高” (6)4.1、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
(6)4.2,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
(6)4.3、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常常以哲人的眼光洞穿历史。
(7)总结: (7)谢辞: (8)参考文献: (8)浅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内容摘要:中国文学界从1990年下半年出现散文热,一直持续了多年,可以说九十年代是文学的散文年代,其间新人倍出,新作迭加,“其整体水平,可说达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二高峰”,形成了全国上下几乎人人读散文,人人写散文的局面。
在众多的作家中,有一位作家,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中其作品掀起全国性散文热潮,九十年代末其人及其作品又引起众多褒贬。
这位作家就是余秋雨,对于他的评价,文学界形成了批评和赞扬两大派别,双方各执一词,难有定论。
现在,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我们可以冷静下来,从余秋雨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探究一下余秋雨散文创作给中国散文界带来了那些新变化。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人文色彩、前言: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1、体裁的创新余秋雨散文突破了散文创作的旧樊篱,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识摘要:余秋雨的散文在上个世纪一度成为文坛的主流,余秋雨以厚重的感召力融入笔端,多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文化的历史性、主体意识及民族意识,一改文坛长期存在的文体模式,树立起一座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
余秋雨的散文处处透露出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在余秋雨看来,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历史积淀余秋雨被誉为“大散文”时代的开创者,其书籍的畅销程度使其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彰显了余秋雨“苦旅”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但余秋雨的“苦旅文化”并不是对过去苍白的描述,而是一条流动的长河,用文化将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其散文迸发出关于民族、历史、人生意识的呐喊。
[1]一、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余秋雨的散文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热捧,从其受欢迎的程度不难看出余秋雨散文具有的独特魅力余秋雨的散文在历史的背景下,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真实的感受,冷静的反思,落笔于中华文明的兴衰,探寻其中的成败得失,呈现出凝重浑厚之气,流露出文化历史的沧桑。
[2]二、民族文化的浮沉兴衰余秋雨选择走出书斋向长天大地去释放自己,把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收录在作品中,这就是他的“苦旅”文化,这种文化挖掘似乎更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道士塔》中作家在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时,没有从简单的自然景观的角度来铺写而是从强烈的文化感受入笔,从莫高窟大门外那座塔写起,从王圆篆的出身写起,那是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圆寂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篆。
从这样一个小人物引发的民族悲剧揭开积淀千年的遗迹,作者为流失的中国文物感到莫大的惋惜与无奈,从而上升到对文化浮沉的思考。
这样的民族悲剧不仅由于一个王道士,王道士只是悲剧上演前的一个小丑,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责任要在王道士之上,或许还有更多……如此荒凉之感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有体现,这座奇迹般得以保存的藏??楼经历了无数次的销烟战火,在知识不被重视的时代,改朝换代的频繁更加速了智慧的破碎,但总会有一个智者出现,因为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文明继续传播,他们终年辛劳散尽钱财,四处搜集图书,加上近乎苛刻的管理使这一座藏书楼得以独存。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
谈余秋雨散文
谈余秋雨散文第一篇:谈余秋雨散文当代文坛谈到历史文化散文,就不能不说余秋雨。
余秋雨当年凭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十分畅销的散文集成为文化散文杰出的开创者和领跑者,“为中国当代散文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视野,从文化历史的画卷中展示文化人格的深度,开拓想像的新天地。
”It然而,我们在为余氏散文“范式”出现叫好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余秋雨在其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却有着“为文而造情”的虚假的“滥情”倾向。
他创作中过分泛滥的感伤情调、主观情绪的过量投入使得文章结构和行文出现混乱,小说、戏剧成分的大量引入带来虚幻的文化感伤,抒情话语复杂化和陌生化及其修辞方式的不当使用给人以故作高深、极不自然的感受。
显示着他的一种媚俗之态和“滥情”。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情动于衷”方能“形于言”,杰出的抒情往往能表现出深刻的人格和哲理底蕴。
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人的情感抒发的真实。
余秋雨散文抒发情感的方式主要是把他对文化的多情和昂扬的生命激情这两者交融在其散文之中。
他说:“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我应该尝试用生命和各种各样我的祖先的文化和陌生的外国文化进行对话,进行周旋。
”“那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拥抱,生命和生命的冲撞,生命和生命的周旋。
”以这种状态写出来的散文带有激情,固然能让人怦然心动,但某些“滥情”的弊端也随之浮现出来。
过分泛滥的感伤情调。
余秋雨的大部分散文从标题上看均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景观、名胜,他让我们读到的不是外在的景物,而是这些山水背后的人文和历史。
然而,看过许多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读者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余秋雨每走过一个地方,记录一个地方,呈现给读者的都是褒誉之辞,似乎这些地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都那么令人依恋。
也许是作者写作题材选择的刻意(基本取材于文化风景胜地和旅游景点),也许是商业炒作的必要,总之,余秋雨的这种“见一个爱一个”的写法让读者感到了一种阿谀奉承之意,真的每一个地方都那么值得写、值得赞美,还是他为商业目的而“滥情”?他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散⽂的⽂化内涵 导语:余秋⾬先⽣潜⼼⽂学创作,数部⼤作独领风骚,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余秋⾬散⽂的⽂化内涵,欢迎⼤家阅读与借鉴! 余秋⾬散⽂的⽂化内涵(1) 已记不起初次接触余作的时间,也许当时太⼩,知识⾯太狭窄,总觉得余的书不好看,虽然包括⽼师在内的很多⼈推荐,但⼀直惧于《⾏者⽆疆》留给我的阴影——曾经⽆法坚持读完哪怕⼀篇——⼀直没有去看过他的书,甚⾄⽂章。
亦不知从何时起,余秋⾬成了⼼中⽂化的代表,也不知从何时起,对《⾏者⽆疆》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不由⾃主的⼜拾了起来,再后来是《千年庭院》……突然感觉余作浅显易懂,以⼩见⼤,轻松活跃的叙述历史,描写古迹,字⾥⾏间流露的却是⽂化的⽓息,是强烈的情感交融,热烈的思想感情时刻喷洒着压抑千年的⽕焰。
突然发现对余是那么的迷恋。
以前每每读余,总会多读⼏遍,仔细揣摩思考,甚⾄⼀反常态的像个⼩⼥⽣⼀样拿个本本摘抄⼏句,然⽽,隔⽇再看,却发现摘抄的内容尽然是句句平淡⽆奇,恍然⼤悟:美妙的乐曲虽然由⼿弹奏,令⼈着迷的虽然是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但⼿眼都只有长在她⾝上才会令⼈痴狂! 莫⾼窟门外的道⼠塔,⼏座破落的⽩塔,⼀段悲凉的历史,⼀句“我好恨!”重锤砸⼼的声⾳在⽿边回响,⼀句“我好恨!”多少男⼉泪花在打转! 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发苏州,……翻动书页,顺着⽂字缓缓滑过眼帘,跟随作者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带着沉重的⼼情点进余秋⾬的博客,做好了更加压抑的⼼理准备,却没有找到⼀篇沉重的⽂字,静静的翻看余的⽣活,看游记,看故事,看⼈物,看⼼情,阅读⽣活的点点滴滴,⼀切变得⾃然,惬意。
甚⾄把⾝体往后⼀仰,听听的讲座,看看⽣活照。
当忽然发现那个⽂化苦旅的学者突然消失不见的时候,我开始怀疑,开始问⾃⼰:哪个才是真正的余秋⾬?! 合上《千年庭院》,封⾯上印着这样的评语:余秋⾬可谓暴得⼤名⼜饱尝诽议。
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院系名称:XXXX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 123456789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8年3月1日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技法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修辞艺术风格妙招感悟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一、散文技法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长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
他以一个文化史学者的深沉哲思,以高瞻远瞩的宏观思路认识世界,执着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独行。
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构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内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一)气势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风格“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 南京,作为六朝故都,经历过风雨洗礼,饱受过沧桑苦难,创造过灿烂辉煌。
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第一节,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
(二)半谑半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现特征“也怪法老,他们什么话也没留下,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
”(选自《千年一叹?元气损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埃及人对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
余秋雨在谈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彻底放松的原因时用了亦庄亦谐的口吻进行推测,虽然这种推测并不具有多少真实性,但这样的谐谑语言令人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发苏州》的结尾:“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
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选自《文化苦旅》)结尾的反问句半庄半谐,不仅又一次扣住了题目,使首尾浑然一体,而且细细品味,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一)摘要: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主体精神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
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
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
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
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
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
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
“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
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著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
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
”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
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
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
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
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
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
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
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
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3]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应当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动因是生命意义追问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写作散文是有“另外一种追求”,同在上述讲座中谈及散文创作体验时余秋雨如是说。
在现实生活中,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止于一般生物性的经验积累,更是以诗性情怀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
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散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自我价值观念、生命意识的外化。
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完全是“笔”随“心”走,至于对形式层面问题的考虑,正如他说自己在许多时候写作文化游记时不考虑诸如谴辞造句等因素那样,倒是位在其次的。
因此,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散文”不可单纯从表现形式上作界定,创作主体对所观照客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由此而进入价值叩问与发现的境界,抒写出超越一般生活经验的诗性情感才是散文的真谛;散文是一种有着深刻反思、舞动着诗性灵魂的文体,创作主体以超越经验与平庸的诗性情怀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才是散文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余秋雨对散文是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认定,与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第一要写“散文的心”的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
我们可以把这“心”理解为蕴含于文的、富有意义的主体精神,这是决定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回顾建国后散文创作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十七年散文虽然有着明显的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倾向,但思想情感大多淹没于纯粹的社会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的创作主体人格精神。
如五、六十年代“写中心”、“赶任务”、“歌颂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这样的散文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圣化”或背离历史现实的“伪崇高”色彩。
此时散文创作虽然努力切近社会主流生活,然而大多却因思想的浅薄、情感的浮泛而显示出一份贫弱与苍白。
此外,即使在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由于主体意识淡化,思想个性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被遮掩,艺术创作中极为可贵而重要的主体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解。
有时乍看起来表现的是个性,但实际上共性色彩浓厚;看似抒发自我怀情,但矫饰成份居多,创作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理想、艺术思维受到极大抑制。
十七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建国后散文模式的影响,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以往的散文传统。
进入新文学时期,虽然也有了一些年轻作家的散文创新,但就总体而言,散文创作仍未形成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与交融之中思索着,在多元融合对立的现实中开始冷静定位自己的坐标。
在这种背景之下,散文也开始了以新的姿态走向当代人的心理。
开始由相对浅显单一的抒情、言志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的热情转向理性的期冀,由难以企及的“神圣”、“崇高”而切入到关联千古常人生活的文化反思。
由此一种优美崇高而切近生活现实的精神品格开始渗入散文实践,散文领域日渐形成艺术创作新格局。
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文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确立。
余秋雨由《文化苦旅》所开启的系列散文笔涉中外,它们在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探寻社会文化真善美的历程中,通过文化品位的渗透而确立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精神品格。
也就是说,郁达夫所说的“散文的心”,在余秋雨散文中得到了真切的落实,也正是这个散文的“心”把他的散文推进了深远的艺术境界。
突出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从而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显著特征。
而透过艺术创作探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余秋雨散文呈现给人们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叩问意义、价值世界的理性自觉。
应当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是余秋雨强调内在精神价值的散文观形成的根源。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可以使创作主体在社会思考中渐进形成优美深沉的诗性情怀。
这种情怀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生成于现实而又能挣脱现世物欲的羁绊,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超越中探寻生命、生活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
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立足于现实,满怀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以现代的价值评判而执着于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洞察,通过意义的追寻、价值的叩问而逼近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本质。
所以确切地说,他的散文创作是其作为创作主体以诗性情怀对客观世界审美观照的结果,因而不难理解其作品为蕴含着丰厚深沉、令人感慨的精神人格。
对此《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作者写作《文化苦旅》的初衷,就是想从古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捕捉到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价值光辉的历史亮点。
他用“生命”开始其意义深远的“文化苦旅”,用“生命”捕捉“历史亮点”的过程便是一种超越经验而走向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
同时,在余秋雨身上不难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薰陶下的优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使命自觉。
这种自觉促使他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唤醒、强化大众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于是散文成为了他以诗性情怀观照历史人生所获的感悟的有效表达方式。
在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中,创作个体人生际遇与经历转化成为了一种意义深刻的价值性体验。
在余秋雨看来,散文是这种价值性体验极为适宜的载体,他期望通过散文这样一种创作主体个性意识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发挥的文体将它们传达出去,以使人类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精神人格光辉得以发扬光大。
因此在其关注人类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的系列散文创作中可看到作者往往以一现代“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身份而走入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长河。
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引领余秋雨散文笔触探入人文精神深层。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5]这里所谈虽然是关于《文化苦旅》的创作,实际面对欧洲文明余秋雨也表现出类似的意趣,比如《行者无疆》便是如此。
在《文化苦旅》中,他借助“游记”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来探触古老中国沧桑历史文化的灵魂。
如在《道士塔》、《阳关雪》里,作者追根溯源,通过对过往历史的透视展现泱泱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字里行间渗透兴叹与无奈、豁达与悲凉,表现出了一个富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历史对话的深沉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