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诵读欣赏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味,咀嚼诗意。
2.能自选角度评论诗歌,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味,咀嚼诗意。
2.能自选角度评论诗歌,感受诗歌的一意象,体会诗歌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收集余光中生平资料。
2.朗读诗歌《乡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是古典思乡怀人的典型意象。
但你们知道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意象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二、诵读欣赏(一)听,初品诗味1.板书课题。
2.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深沉语调、舒缓的语速、深挚的感情。
(二)读,感受诗味。
1.具体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稍平淡,用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要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是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全情投入。
2.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3.学生齐读诗歌。
(三)品,咀嚼诗意1.请学生用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
例如“愁”、“情”、“爱”等。
2.联系作者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学习各小节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3.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
请学生就这段评论小组讨论一下,派小组代表发言如何看待这段评论。
提示:“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
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诵读欣赏: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愁的定义及表现形式;2. 通过诵读与欣赏,感受乡愁的情感内涵;3.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和语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阶段教师可以将一些家乡或者比较熟悉的地方的图片或音乐播放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想以及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进一步了解乡愁的情感内涵。
2. 课文欣赏让学生请出课文的第一段,然后请同学们轮流朗读。
同时,教师可以切入乡愁的相关概念,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于乡愁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自己是否有过如此感受。
3. 词句解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解析文字中的每个关键词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篇文章,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人进行诵读,在完成诵读之后,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
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乡愁的情感内涵。
5. 总结与反思最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就所读的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互相交流思考。
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反思,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评价对于本节课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在文字分析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教学建议1. 适当拓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乡愁的角度出发,引出相关的古诗词或现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乡愁的情感内涵。
2. 实践助力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户外采风、影像拍摄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心中的乡愁,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诗意表达能力。
3. 鼓励创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鼓励创新与思辨,同时增强学生自我表达的信心和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经二首教案苏教版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教学内容诵读欣赏:《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过程教学调整〖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 诵读欣赏 乡愁教案 苏教版
课题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选择角度评论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课前准备:1.收集余光中生平资料。
2.朗读诗歌《乡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答)那为什么偏偏选择“故乡的云”这个事物,而没有选择其他事物呢?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
同学们一起将作者生平朗读一下。
(生齐读)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归,那就是?(生答)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将是一番怎样的况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诗歌诵读。
二、诵读欣赏(一)欣赏诗歌诵读欣赏要求: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把握诗歌的语速、节奏和重音。
(二)朗读诗歌1.让学生在欣赏后回答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重读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
学生回答并解释理由,整合信息。
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
3.让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4.让学生齐读诗歌。
三、我当评论家我们学习诗歌,不光要会读,更要会评。
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主题、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想像联想等方面任选其一来评论。
参考:1.诗歌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诵读赏析 古诗三首 教案
诵读赏析: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教学难点:名句赏析。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相结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学习《饮酒·结庐在人境》(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2)朗读感知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字词解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⑤日夕:傍晚。
⑥悠然:闲舒的样子。
⑦相与:相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辨,辨识。
(4)现代文翻译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经》两首精品教案 苏教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朗读背诵这两首诗,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疏通文意,正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懂得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质疑自探(1)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断句等问题。
(3)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①通假字:畔(pàn)通“叛”,②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用,统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①文章朗读停顿②重点词句的理解③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2.分组学习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诵读欣赏(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把对文本的质疑提升到阅读欣赏的层面,进而引向作品深处。
“自主质疑”“自由鉴赏”构成教学主板块,两步由浅入深,互为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莎剧两则独白的深刻内涵和表达特点;2、了解三首古诗所反映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3、背诵三首古诗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表演体会莎剧的深刻内涵和表达特点。
2、通过赏析体会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感情3、通过开展比赛记忆三首古诗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四、教学难点对作品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自制的卡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把从书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已的知识。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有一个实践和展示自已才华的机会。
各位同学要好好地把握。
对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同学我们将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二)、板书课题:诵读欣赏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1、教学第一块内容:莎剧独白两则(1)、让学生口述作者莎士比亚的具体情况(课前布置的内容)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主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2)、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两段文字,了解两段文字的内容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你能感悟到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内涵吗?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生:第一段文字写的是哈姆雷特对人的由衷的赞美,对人性的衷心的讴歌这也正是作者追求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
这一段文字能够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抒情的方式来抒发人物的强烈的感情。
生:第二段中泰门的独白则写出了他对金鈛的厌恶和仇恨,愤怒地控诉了对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腐鉵作用。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第一篇: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乡愁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
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蒹葭教案新版
课题蒹葭教学目标1、《蒹葭》中的人物形象;2、背诵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朦胧之美;3、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蒹葭》中的人物形象。
2、《蒹葭》中重章叠句的特点。
背诵。
难点: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朦胧之美。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
《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
《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诗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
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1.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四、探究。
1.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例如我们学过的《关雎》,这首诗又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提示: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寻伊人的?写景多为抒情,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这种感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景与情的结合,情景交融,把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诵读欣赏 乡愁
余光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歌朗诵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爱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2.质疑自探(1)了解作者及《乡愁》的有关情况。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引导性问题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2)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3)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4)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5)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精品教学案(共3课时) 苏教版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
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抒怀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情怀。
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
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类的实用性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少受传统的束缚,下笔无所顾忌,具有自由通畅、质朴简约的风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写作背景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仍,瘟疫继踵,中原一带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生命缺乏保障,使一些人感伤颓废,在诗歌中流露出叹老嗟卑、希冀长生、快意当前、隐居避世种种消极情绪。
以曹操为首的建安诗人,也不时被一些消极情绪所困扰。
不过,从总体看,建安诗人是富于理想、热衷用世的一群。
尤其是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健旺的进取精神。
这种精神在他的《龟虽寿》诗中得到了最为完美而充分的体现。
该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之后,曹操这年五十三岁。
曹操这次北征,虽然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却取得了“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三国志·武帝纪》),并消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的巨大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障碍。
曹操一面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就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曹操写出了《龟虽寿》,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英雄襟怀,表达了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从而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奏出了那个时代最为高亢激越的乐章。
1、作者简介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诵读欣赏课件
课件资源
课件内容
课件中包含了苏教版九年 级上册第6单元的诵读材料, 以及相关的欣赏内容。
课件特点
课件设计精美,内容丰富,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 教学使用。
使用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课件 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自 行浏览和阅读课件内容, 提高诵读和欣能力。
音频资源
音频内容
包含了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的诵读音频,以及相关的背景音 乐。
音频特点
音质清晰,音乐优美,能够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诵读材料。
使用方法
学生可通过耳机或音响设备收听音 频资源,提高自己的听力和语感。
视频资源
视频内容
包含了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 诵读视频,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教 学演示视频。
视频特点
使用方法
学生可通过电脑或平板设备观看视频 资源,结合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提高 自己的诵读和欣赏能力。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诵读欣 赏课件
目 录
• 单元简介 • 诵读欣赏 • 教学方法 • 教学资源 • 教学评价
01 单元简介
单元主题
主题名称:诵读欣赏
主题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诵读欣赏展开,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 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单元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理解文学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总结词
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05
详细描述
06 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理解作
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提 高语言运用能力。
小说欣赏
总结词
把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详细描述
通过诵读,把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 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诵读欣赏 词二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2.理解词大意,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词的基础上,领会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名句。
2.体味流畅的文思,醇美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教学重点:景中寓情,感情真切教学难点:赏析词中名句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却也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相见欢》,还有同样寄予愁苦情绪的《浣溪沙》。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3)朗读诗词,注意重音和节奏。
提出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包括生字词的音、义)然后自探。
自探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标记。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
①结合注释理解词意,领会诗人的情感②结合课下解释,赏析名句。
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适时点拨,尤其要点拨指导对关键句子的朗读。
2.释疑巩固(1)让学生提出合作、展示以后仍不懂的问题,教师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3)两人一组,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词,一人读,一人点评。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小结检测(1)师生共同系统小结,形成板书。
(2)出示检测题两人一组互背两首词,并默写。
2.拓展运用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愁苦情绪的诗词?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板书设计:相见欢李煜西楼知人论世丝(思)意象助读梧桐景→愁滋味画面描述深院比较赏读(意象)(比喻)课后反思:。
诵读欣赏《关雎》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关雎》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关雎教学目标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背诵;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难点: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学过程:1 导入:欣赏《我愿意是急流》后让学生谈一谈这首诗的结构、内容、主题。
由这首透射着激情火花的爱情诗的粗线条赏析引入《关雎》的学习。
2 简介文化常识《诗经》的地位、内容、体系。
3 古诗四步学习法:诵读——译读——赏读——背读4诵读(1)欣赏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主学习字词(3)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教师组织]5译读(1)对注释合作翻译,再提出重点字词共同解决,最后尝试用散文化的语句解说全诗(2)欣赏和韵的译文(3)诗歌表现的是一位男子爱慕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昼思夜想,梦中也不能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少女结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4)《关雎》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起兴”。
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又有荇菜即得之而“采之”,兴起淑女即得而“友之“。
比兴是《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也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诗歌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复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的展示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6赏读[在比较中赏析]再次欣赏《我愿意是急流》,思考:两首诗歌的结构有何异同?两首诗歌选取的题材有何异同?两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何异同?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角度有何异同?7背读背诵本诗背诵与这首诗意境或表现手法相似的诗歌,加深体会教后记课题呼兰河传教学重难点1.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新版
课题送行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1、学习生字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
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
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诵读欣赏《骆驼祥子》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骆驼祥子》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骆驼祥子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情节、主题; 2、引导学生从文本到生活有所感受;3、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把握小说人物、情节、主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文本到生活感受主题。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有人说,如果你想赏一副旧社会风情画,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酒,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
那么,《骆驼祥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在前段时间,怀着对老舍的敬意,怀着对祥子的好奇,我们一起阅读了《骆驼祥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骆驼祥子》,与祥子来个亲密接触。
(出示课题:《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二、教学过程(二)课堂主体: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呢?片段一: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象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象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
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
片段二:他变成了走兽。
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
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
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
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课题)
2.质疑自探
(1)自读诗歌,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2)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②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③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2.分组学习
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2)老师随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
①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②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氛围。
③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2.释疑巩固
师生可就疑难字词及诗歌意境再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
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2.拓展运用
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关雎
设计者:安阳市23中钞秀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解文章的主题,学习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
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2.质疑自探
(1)了解《诗经》。
(2)自读诗歌,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
①文章朗读停顿
②重点词句的理解
③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2.分组学习
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2)老师随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
①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讲解“比兴”的手法。
②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讲解反复、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2.释疑巩固
师生可就疑难字词及诗歌意境再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
①起兴的诗句。
②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2.拓展运用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