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指示出处。指示词语和典故出处也就成了注
解这些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唐代李善《文 选注》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
五、古注的体例 1、注疏体
2、集解体
六、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
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 《论语· 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 朱熹注:“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馑。” 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尔雅· 释天》) 二谷不升谓之饑,三谷不升谓之馑。(《谷梁 传· 襄公二十四年》)

6.说明修辞。说明修辞手段(包括表达方法),
也是古书注解中常见的一项内容,它可以帮助读 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周南· 关 雎》)毛亨传:兴也。
7.校勘文字 校勘文字是属于校勘学的内容,但是古书注解
必须要以校勘为前提,所以注解古书也就往往离 不开校对文字,改正脱误。因此,校勘文字也就 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墨 子· 节葬下》)孙诒让间诂 :匹,旧本讹作正。
“疏”除称“义疏”“正义”之外,又叫“义
注”(注明其义)、“义章”(彰明其义)、“义 证”(证明其义)、“义略”(义理的大略)、“讲 疏”(讲习用的义疏)等。 关于“疏”“义疏”“正义”等名称还需要做 两点说明:一是这类名称一般是用来疏通经书及 其注解的,有的子书或史书虽然也用“疏”或 “正义”的名称,但是却只疏通正文而不涉及注 文,如唐成玄英《庄子疏》和唐张守节《史记正 义》就是如此。二是后代有的注解虽然叫“义 疏”,但也不是疏通原文原注,而是广采群书, 补充旧注,究明原委,如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2)随着经文来解说字句。“传”作为注解名称
主要指这一类。汉代注书称“传”的很多,如毛 亨的《诗故训传》、孔安国的《尚书孔氏传》(伪) 等。
2.说、解。
《说文解字· 言部》:“说,说释也。”即说明解
释的意思,引伸为解说词语,因此注书也叫“说”。 汉代以“说”为注书名称的很多,如《诗》有《鲁 说》《韩说》,《礼》有《中庸说》,《论语》有 《齐说》《鲁夏侯说》,《孝经》有《江氏说》 《翼氏说》,刘向有《说老子》等。后代有宋吕祖 谦《春秋左氏传说》,清惠士奇《易说》《礼说》 《春秋说》,郝懿行《易说》《书说》等。 《说文解字· 角部》:“解,判也。”又《刀部》: “判,分也。”“解”的本义是分析,所以分析语 义也叫“解”。以“解”为注书名称的,如汉服虔 《春秋左氏傅解》、高诱《孝经解》《淮南鸿烈解》 等。
11.疏证。
“疏证”就是会通古书的义理来加以补充、校 订、考证和阐释。如清皮锡瑞《郑志疏证》、王念 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毕沅《释名 疏证》、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

四、注释的内容 1.解释词义。古书中有一些不好懂的词语,如 古词语、方言词语、或者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特殊用法,就需要注解,因此,解释词义是注解 中最基本、最大量的工作。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经· 墉风· 柏舟》) 毛亨传:天,谓父也。
4.
5.笺。《说文解字· 竹部》:“笺,表识书也。”
表识,即表明标记的意思。称注解为“笺”,是从 汉郑玄注《诗》开始的。他称自己的注解为“笺”, 是因为他注《诗》是以《毛传》为基础的。如果 《毛传》有隐晦简略的地方,则加以补充说明;如 果有和《毛传》不同的意见,则标记在《毛传》的 旁边。称为《毛诗传笺》。他注《诗》称“笺”, 具有阐发、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后人称自 己注解为“笺”的不多。 “笺”和“注”可以连用,称为“笺注”。清 人称注解为“笺注”的很多,如吴兆宜《庾开府集 笺注》《徐孝穆集笺注》、陈熙晋《骆临海集笺 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冯浩《玉 溪生诗笺注》等。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 学基础知识(二)
徐朝东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属于这一类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有诂、训、
传、注、笺、章句等名称。
传。《说文解字· 人部》:“传,遽也。”段 玉裁注:“传者,如今之驿马。”驿马是用来传 达文书的,引伸有传达的意思。用于注书,就是 以今言传达古言,也就是解说或注释的意思。因 此解说经义的文字也叫做“传”。“传”有两种 情况:
3.串讲大意。串讲大意是以“章句”为名的注
解书的主要内容,除解释词义外,还要阐发章句 的微旨,对文意作进一步的说明。 例如: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 梁惠王上》) 赵岐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之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 里之路而来至此,亦 将亦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 乎?
诂、训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
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古人对诂、训之别做 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 也。”(《诗· 周南· 关睢· 训诂传第一》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3.诂、训。 汉代单以“诂”“训”为注书名称的很多,如
申培《鲁诗故》(“故”与“诂”通用),韩婴《韩 诗故》,杜林《苍颉故》,贾逵《尚书训》等, 清洪亮吉有《春秋左传诂》。 “诂”和“训”可 以连用,称为“训诂”,如汉刘陶《尚书训诂》 《春秋训诂》等。“诂”还常和“解”连用,称 为“解诂”,如汉贾逵《春秋左氏传解诂》《国 语解诂》、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清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等。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 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综合二家之言, 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 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 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 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注。《说文解字· 水部》:“注,灌也。”段玉 裁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 义曰注。”唐贾公彦在《仪礼疏》中也曾说:“注 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因此注书也叫 “注”,意即把自己对于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 原文之下,以便阐明原文的意义。 “注”也写作“註”。用“注”作注书名称的 很多,如汉郑玄《周官注》《仪礼注》《礼记注》、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魏王弼《老子 注》、吴韦昭《国语注》、晋郭象《庄子注》、张 湛《列子注》、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 元《水经注》、唐尹知章《管子注》、杨倞《荀子 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李 善《文选注》、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等。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诗经· 召周· 殷其 雷》)毛亨传:山南曰阳。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诗经· 周南· 汉广》 ) 毛亨传:潜行为泳。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经· 大 雅· 抑》)毛亨傅:西北隅谓之屋漏。
谓 解释词义,被释词在术语之前。如: 《荀子· 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 “本谓农桑”。 《楚辞·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 “美人谓怀王也。” 《论语· 为政》:“道之以政。”孔安国注: “政谓法教。” 《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 “后生谓少年。”
2.
串讲文意。
《诗经· 小雅· 雨无正》:“巧言如流,俾躬处
二是汇集各家说解的,如魏何晏《论语集解》,它采集
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 烈八家之说,再加上他本人的意见,汇成一书,以便阅读。 通常所谓的”集解”是指这一种。“集解”的产生,是因 为一些重要的古籍历代给它们作注解的人很多,但又往往 意见不一致,所以就有人把前人的说解选集在一起,加以 比较,作出论断。后世如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王先 慎《韩非子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 《后汉书集解》等。 这种“集解”还有称“集释”“集注”“集传”的,如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宋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楚辞集注》《诗集传》、蔡沈《书集傅》等。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情况特殊,是他本人“与二 三学士及诸弟子”集体注解的,跟上述“集解”有所不同。
9.补注。 “补注”就是补充旧注的遗缺。如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锺 文烝《谷梁补注》、王先谦《汉书Fra Baidu bibliotek注》、惠栋 《后汉书补注》等。
10.疏、义疏、正义
《说文· 疏部》:“疏,通也。”“疏”就是疏通
的意思。用于注书,就是对于原文原注有鲠阻的地 方加以疏通,把经文的含义阐发出来,因此也叫 “义疏”(疏通其义)、“正义”(使其义得正)。以 “疏”(义疏、正义)为注书名称的有很多,如梁皇 侃《论语义疏》,唐孔颖达《五经正义》、贾公彦 《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徐彦《春秋公羊传 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宋邢昺《论语正 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清陈奂《诗毛氏 传疏》、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 义》、陈立《公羊义疏》、刘宝楠《论语正义》、 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焦循《孟子正义》、邵晋 涵《尔雅正义》等。
6.音义。“音义”就是辨音释义的意思。以音
义为注书名称的,如魏孙炎《尔雅音义》,吴韦 昭《汉书音义》,晋徐广《史记音义》,唐何超 《晋书音义》,宋孙奭《孟子音义》等。 “音义”又称为“音训”“音诂”“音 注”“音释”“音解”等。如汉服虔《汉书音 训》,明杨慎《周官音诂》,元胡三省《资治通 鉴音注》,宋罗复《诗集傅音释》,许翰《太玄 经音解》。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7.章句
“章句”就是分章析句来解说古书的意义。 汉代学者注解古书,除解释词义之外,往往还要 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这种注解称为“章句”, 如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后代注解也有称“章句”的,如宋朱熹《大学章 句》《中庸章句》等。
8.集解。
“集解”有两种情况:一是通释经传的,如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它不仅解说《春秋》, 而且解说《左传》。这种情况的“集解”不多, 就其性质而言,它和一般的注解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左传》和《春秋》早就合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