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精选)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精选)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是商务谈判活动中相互尊重的规范,学好商务谈判礼仪有助于谈判双方更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更好的确定商机,获得营业额的高增长。
下面为您整理了一些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案例,一起来看看吧!国际商务谈判案例一、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将要展开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谈判。
为了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谈判环境和气氛,中国方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对谈判过程中的各种环境都做了精心而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甚至对宴会上要演奏的中美两国民间乐曲都进行了精心的挑选。
在欢迎尼克松一行的国宴上,当军乐队熟练地演奏起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美丽的亚美利加》时,尼克松总统简直听呆了,他绝没有想到能在中国的北京听到他如此熟悉的乐曲,因为,这是他平生最喜爱的并且指定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的家乡乐曲。
敬酒时,他特地到乐队前表示感谢,此时,国宴达到了高潮,而一种融洽而热烈的气氛也同时感染了美国客人。
成功原因:提前对谈判对象了解,投其所好获得成功。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二、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某省一位县长亲自出面接待一住想到当地考察投资建立制药厂的外商。
途中两人谈话投机,外商深深为县长的宏论所倾倒。
通过初步考察了解,这位外商决定在该县投资。
但是,当外商在参观即将被改造的该县原制药厂时,那位县长忽然一口浓痰涌上喉咙,再也憋不住了,“啪咯”一声吐在了厂门口。
这一行径,立即引起外商的厌恶,他马上反悔,提出收回投资承诺。
事后,外商给县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您作为一县之长都这样没有修养,很难想像您的。
“臣民”会是什么样子?建药厂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不讲卫生,则可能造成谋财害命的结果……"失败原因: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知道个人就代表整个组织。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三、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姐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
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20分钟。
美方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没有信用,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资源。
国际商务法律案例真实(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影响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以一起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案例简介某A国知名科技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在2018年宣布收购B国一家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以下简称“B企业”)。
B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著作权。
在并购过程中,A公司与B企业就知识产权归属、许可使用等问题产生纠纷,导致并购失败。
(二)纠纷焦点1. B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是否属于B企业,还是属于B企业的原股东?2. A公司是否可以要求B企业转让知识产权,并支付相应的转让费用?3. B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否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二、案例分析(一)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识产权的归属原则为“权利人享有权利,他人不得侵犯”。
在本案中,B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属于B企业,还是属于B企业的原股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知识产权的原始来源:B企业原股东在创立公司时,将相关技术投入公司,形成了公司的核心资产。
因此,原股东对原始技术拥有一定的权益。
2. 知识产权的转化:B企业在原股东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在此过程中,B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了转化,成为公司的核心资产。
3. 公司章程及合作协议:若公司章程或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则应按照约定执行。
综合以上分析,B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属于B企业,原股东在创立公司时投入的技术属于原始权益,但已转化为B企业的核心资产。
(二)知识产权转让问题1. A公司是否可以要求B企业转让知识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识产权转让需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在本案中,若A公司认为B企业的知识产权对其具有重要意义,且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则A公司可以要求B企业转让知识产权。
国际商务实务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实务案例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不断增加,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
在这个背景下,掌握国际商务实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国际商务实务案例为引导,探讨国际商务实务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一: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某企业是一家制造型公司,主要生产机械设备。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大,该企业开始关注国际市场的开拓。
经过市场调查和定位,该企业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发达国家。
为此,该企业加强了质量控制和工艺改善,并成立了专门的国际业务部门。
同时,该企业还积极参加国际机械展,拓展海外客户,并与当地代理商合作,加强渠道建设。
经过持续的努力,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获得认可,产品销售额不断增长。
该企业的国际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开拓国际市场,首先要有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其次要关注质量控制和工艺改善,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加强渠道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既要有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当地市场情况和文化差异,与当地代理商密切合作。
案例二:某企业的跨境电商之路某企业是一家服装零售企业,开始关注跨境电商的市场机会。
为了进军海外市场,该企业从选品到营销都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选品方面,该企业遵循“美好生活”为主题,选取了质量上乘、价格亲民的服装品牌。
在营销方面,该企业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海外物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并加强了客户服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另外,该企业还积极与境外电商企业合作,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目前,该企业的跨境电商业务已经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企业的跨境电商之路告诉我们,跨境电商的成功需要深入调研市场,精选好产品,注重营销推广和客户服务。
同时,合理利用跨境物流渠道,掌握海外市场情况,与当地电商企业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三:某企业的进口贸易之路某企业是一家生产家居用品的公司,开始关注进口贸易。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和领先优势,该企业积极寻找国外优质供应商,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国际商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案例将以某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纠纷案为例,分析国际商务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案例背景介绍: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制造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公司决定在非洲某国投资建厂。
经过多方考察,公司选中了该国的一个工业园区作为建厂地点。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导致项目进展受阻。
以下是案例的具体情况:1. 土地租赁合同纠纷:公司租赁了工业园区内的一块土地用于建厂,但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对土地使用权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合同条款存在争议。
2. 税收优惠政策纠纷:公司希望享受该国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申请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解释与公司的预期存在差异,导致公司未能获得预期的税收减免。
3. 劳动争议:公司雇佣了当地员工,但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等方面存在争议,导致员工罢工事件发生。
4. 环境保护纠纷:公司建厂过程中,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抗议。
二、案例分析1. 土地租赁合同纠纷:分析:本案中,公司因对土地使用权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合同条款存在争议。
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条款表述不明确:合同中对土地使用权的范围、期限等关键条款表述不明确,为纠纷埋下了隐患。
(2)法律法规适用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公司在签订合同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
应对策略:(1)完善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土地使用权的范围、期限、费用等关键条款,避免争议。
(2)聘请专业律师:在签订合同前,应聘请专业律师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确保合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 税收优惠政策纠纷:分析:本案中,公司因政府部门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解释与预期存在差异,导致未能获得预期的税收减免。
国际商务谈判最新案例(精选5篇)
国际商务谈判最新案例(精选5篇)国际商务谈判最新案例篇1日本一家着名的汽车公司在美国刚刚“登陆”时,急需找一家美国代理商来为其销售产品,以弥补他们不了解美国市场的缺陷。
当日本汽车公司准备与美国的一家公司就此问题进行谈判时,日本公司的谈判代表路上塞车迟到了。
美国公司的代表抓住这件事紧紧不放,想要以此为手段获取更多的优惠条件。
日本公司的代表发现无路可退,于是站起来说:“我们十分抱歉耽误了你的时间,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我们对美国的交通状况了解不足,所以导致了这个不愉快的结果,我希望我们不要再为这个无所谓的问题耽误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因为这件事怀疑到我们合作的诚意,那么,我们只好结束这次谈判。
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代理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
”日本代表的一席话说得美国代理商哑口无言,美国人也不想失去这次赚钱的机会,于是谈判顺利地进行下去。
国际商务谈判最新案例篇2英国某啤酒公司的副总裁在去南美作商务旅行时,接到总部的传真,要他在归途顺便去牙买加和当地一家甜酒出口公司的经理谈生意。
但问题是他没有去牙买加作公务旅行的签证,想临时办1个,时间又来不及。
于是,他只好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到金斯敦的诺尔曼雷机场。
在检查护照的关口,移民官从他皮包的工作日志及来往信函中判明他是在作公务旅行,所以不许他入境。
他反复向移民官声明,自己不过是在返回伦敦前来这儿作短暂的休整。
这才勉强被允许入境。
他一在旅馆安顿好,便打电话和那位甜酒出口商联系。
刚打完电话,就来了位移民局的官员,说他是怀着商务目的来到此地,而没有取得应有的签证。
对他说,他将受到有关方面的严密监视,一旦发现从事商务活动,便将立即驱逐出境,并处以高额罚款。
足足两天,他身边总有一位警察,像个影子似的。
使他不得不像个旅游者一样打发时光。
看来此行是只能白费时间和金钱了。
但是在他离开之前,却在警察的眼皮底下与那位出口商谈成了生意。
旅馆设有游泳池,池旁有个酒吧供客人喝喝饮料,稍事休息。
国际商务管理课后案例14个分析
•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戈登建立自己的国际性企业 取得初步性成功的原因。 • 戈登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国际商务企业有以下几个原因: • ⒈戈登所继承的东西方传统文化。由于戈登与亚洲文化有 情愿亲缘关系,使得他特别关注远东的顾客,这种感情上 的共鸣是在外国文化的环境中成功进行商业运营的关键。 • ⒉他日益扩大的朋友关系网络是他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 • ⒊他能充分了解自己销售的产品。他通常是在自己喜欢的 产品中找到适合的出口的商品。而销售自己了解并信任的 产品总是比较容易的。⒋他良好的语言与沟通能力也是他 铸就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事国际商务 最直接的障碍来自语言,而接触异国文化的主要通道却又 真是语言。戈登的大多数业务主要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 进行的,他了解打电话时要有良好技巧的重要性,他还学 过如何在电子邮件交往中表现得合适得体。
• 日本采用的是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顾客提 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竞争者相比,独具特色,别具一格, 从而使企业建立起独特竞争优势。 • 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以下两个风险:第一生产成本过高; 第二差异特征超出客户需求。成本过高使得日本汽车价格 很高,一般中产阶级接受不了那么高的价位。 • 差异化特征超出客户需求,则更加严重。铃木走的则是 “最新技术”道路,为了达到低油耗的目标,用的是罕见 的三缸马达,车辆自重也最轻。但是,由于这种技术太新 了,美国的大多数修车行都无法修理,同时,因为其新, 这种技术的可靠性程度在大多数消费者思想上是个问号。
“走后门”的战略进入日本市场
• 因为日本强烈的市场保护和政府干预使得渗透日本市场对 于大多数国外公司来说,困难重重。 • 通用电气照明公司在面对困难却没有放弃。为了避免与来 自日本的挑战迎头相碰,通用电气照明公司采用了“走后 门”的战略。 • 通用电气照明公司在日本找到了战略合作伙伴是日本的老 牌企业东芝。东芝和通用电气照明公司联合他们的资源在 俄亥俄建造了一座荧光工厂。 • 通过这一战略,使得通用电气照明公司和东芝只花费通常 投资额的一半便提高了各自的生产能力。这一联盟将使通 用电气照明公司成为其梦寐以求的亚洲市场的一员。
国际商务法律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法律案例分析1. 概述国际商务领域内的法律案例分析对于企业和从事跨国贸易的个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为基础,对国际商务法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规定,以确保商务活动的合法性和顺利进行。
2. 案例一:商品销售合同纠纷在国际贸易中,合同纠纷是常见的法律问题。
以一家中国电器公司与一家美国零售商之间的商品销售合同纠纷为例,分析其法律纠纷的主要焦点和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履行、商品质量以及货物交付的有关法律规定将成为解决纠纷的关键因素。
3. 案例二:国际投资合同保护跨国投资合同是促进国际商务发展的重要工具,但也可能面临诸如政治风险、司法不确定性等问题。
本节将以一家德国公司与一家中国政府方面签订的投资合同为例,重点分析合同中的保护条款以防止不可预见的风险并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4. 案例三: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以一家美国软件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遭受侵权为例,探讨国际商务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解决方案,包括起诉、仲裁和谈判等多种方法,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5. 案例四:国际仲裁与争议解决国际商务合作中的争议解决机制对于消除法律纠纷和保护商业利益至关重要。
本节将以中国公司与法国公司之间的商务合作纠纷为例,分析国际仲裁作为一种有效的争端解决方式,并介绍国际仲裁的程序、执行和效力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6. 案例五:国际商务合同中的法律适用国际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是跨国贸易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一家日本公司与一家巴西公司签订的合同为例,分析合同中的法律选择条款、国际私法和国际司法协助等相关法律规定,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7. 结论国际商务法律案例分析提供了对于实际商业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法律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并应用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从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风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法律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将持续增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法律挑战。
国际商务法律案例经典(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总部位于沙特阿拉伯。
2016年,沙特阿美宣布计划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估值高达2万亿美元。
这一消息引起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
然而,在上市前的关键阶段,沙特阿美决定收购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这起收购案成为国际商务法律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二、案例分析1. 收购原因分析沙特阿美收购SABIC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战略布局:通过收购SABIC,沙特阿美可以进入化工领域,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
(2)经济全球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日益频繁,沙特阿美希望通过收购SABIC,进一步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
(3)政治因素:沙特政府希望通过此举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减少对石油产业的依赖。
2. 法律问题分析(1)反垄断审查:在沙特阿美收购SABIC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审查。
例如,美国司法部、欧盟委员会等均对此次收购进行了审查。
这体现了国际商务法律在跨国并购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差异:沙特阿拉伯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整合两家公司的文化,实现有效管理,成为此次收购的一个重要挑战。
(3)税收问题:沙特阿美和SABIC在税收政策、税收筹划等方面存在差异。
如何处理税收问题,降低税负,成为双方谈判的一个重要议题。
3. 解决措施(1)反垄断审查:沙特阿美在收购过程中,积极与各国监管机构沟通,提供相关材料,争取获得批准。
同时,沙特阿美对SABIC的业务进行了调整,以减少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2)文化差异:沙特阿美和SABIC在收购后,成立了专门的文化整合团队,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逐步缩小两家公司的文化差异。
(3)税收问题:沙特阿美和SABIC在收购后,成立了专门的税务团队,对税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税收筹划方案。
国际商业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跨国公司A(以下简称“A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知名科技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和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
跨国公司B(以下简称“B公司”)是一家位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与A公司产品类似的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2018年,A公司发现B公司的产品在技术方面与其专利存在高度相似之处,涉嫌侵犯其专利权。
A公司遂向我国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B公司的产品是否侵犯了A公司的专利权?2. 如果侵权成立,B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3. A公司要求B公司赔偿经济损失的数额是否合理?三、案例分析1. 侵权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的行为。
在本案中,A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其中一项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电子设备控制方法。
经鉴定,B公司的产品在技术方案上与A公司的专利存在高度相似之处,符合专利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2)赔偿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3)消除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带来的不良影响;(4)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
在本案中,由于B公司的产品侵犯了A公司的专利权,故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等法律责任。
3. 赔偿数额关于赔偿数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侵权赔偿数额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2)侵权人的违法所得;(3)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合理倍数;(4)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
在本案中,A公司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其因侵权行为遭受的经济损失,包括专利许可使用费、研发成本、市场份额等。
国际商事合同案例解析
国际商事合同案例解析一、案例一:苹果贸易中的质量纠纷。
话说有一家中国的水果贸易公司,咱们就叫它“果鲜公司”,和美国的一家大型超市连锁签了个合同,要出口一大批苹果。
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苹果得是“一级果”,大小、色泽、甜度都有明确的标准。
果鲜公司呢,就开开心心地把苹果给运过去了。
结果美国那边的超市一检查,炸锅了。
说这些苹果很多都达不到“一级果”的标准,个头小的不少,还有些色泽不均匀。
这可就麻烦了,美国超市就说:“你们这货不行啊,不符合合同要求,我们可不能按原价收。
”果鲜公司觉得很冤,他们觉得自己按照正常流程挑选的苹果,在国内都算是一级果。
这里面的问题出在哪呢?其实啊,就出在双方对于“一级果”这个概念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解。
虽然合同里写了标准,但是中国和美国在水果分级上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比如说,中国对于色泽的评判可能在某个范围内就算合格,而美国可能更严格一点。
这个时候,就得看合同里有没有约定如果出现这种争议该怎么办了。
要是有个仲裁条款就好了,双方可以把这个事儿交给一个中立的仲裁机构去评判。
比如说,找个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贸易仲裁组织。
这个仲裁组织呢,会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水果质量标准,再结合双方合同里的特殊约定来做出裁决。
如果没有这个仲裁条款,那双方可能就得打官司了。
打官司可就麻烦了,要请律师,找证据,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而且不同国家的法律还不一样,美国的法律和中国的法律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可能也有差异。
比如说,美国法律可能更倾向于保护本国企业,也就是超市这一方,而中国法律可能会考虑到双方在贸易中的实际情况,是不是存在沟通不畅之类的问题。
二、案例二:服装订单中的交货期问题。
再来看一个服装行业的例子。
意大利有个时尚品牌,叫“酷衣”,和中国的一家服装厂“华服厂”签了合同,要生产一万件新款的夏装。
合同规定交货期是5月1号之前,因为他们要赶在夏季新品上市。
华服厂呢,生产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
原材料供应商那边出了点问题,布料晚到了几天,而且工厂里有几台关键的缝纫机还坏了,修了好一阵子。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精选5篇)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精选5篇)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篇120xx年3月,国内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加拿大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签定一设备引进。
根据合同,甲方于20xx年4月30日开立以乙方为受益人的不可撤消的即期信用证。
信用证中要求乙方在交单时,提供全套已装船清洁提单。
20xx年6月12日,甲方收到开证银行进口信用证付款。
甲方业务人员审核议付单据后发现乙方提交的提单存在以下疑点:1. 单签署日期早于装船日期。
2. 提单中没有已装船字样。
根据以上疑点,甲方断定该提单为备运提单,并采取以下措施:1.向开证银行提出单据不符点,并拒付货款。
2.向有关司法机关提出诈骗立案请求。
3.查询有关船运信息,确定货物是否已装船发运。
4.向乙方发出书面通知,提出甲方疑义并要求对方做出书面解释。
乙方公司在收到甲方通知及开证银行的拒付函后,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并向甲方做出书面解释并片面强调船务公司方面的责任。
在此情况下,甲方公司再次发函表明立场,并指出,由于乙方塬因,设备未按合同规定期限到港并安排调试已严重违反合同并给甲方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实际损失。
要求乙方及时派人来协商解决问题,否则,甲方将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解决双方的纠纷。
乙方遂于20xx年7月派人来中国。
在甲方出具了充分的证据后,乙方承认该批货物由于种种塬因并未按合同规定时间装运,同时承认了其所提交的提单为备运提单。
最终,经双方协商,乙方同意在总货款12.5万美元的基础上降价4万美元并提供3年免费维修服务作为赔偿并同意取消信用证,付款方式改为货到目的港后以电汇方式支付。
案例分析本案例的焦点在于乙方提交银行的议付单据中提单不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已装船清洁提单的要求。
由于乙方按实际业务操作已经不可能在信用证规定的时间内向信用证议付行提交符合要求的单据,便心存侥幸以备运提单作为正式已装船清洁提单作为议付单据。
岂不知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合同的有关要求而且已经构成了诈骗,其行为人不仅要负民事方面的责任还要负刑事责任。
国际商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是一家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XYZ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是一家在英国注册成立的企业,主要从事同类型电子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2018年,双方签订了一份合资协议,决定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以下简称“合资公司”),从事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合资协议约定,甲方以货币出资,出资额为500万元人民币;乙方以机器设备、技术等无形资产出资,出资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
合资期限为10年,合资公司的经营期限为合资期限。
二、纠纷起因在合资公司运营过程中,由于双方在经营管理理念、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导致合作关系紧张。
具体纠纷如下:1. 经营管理理念分歧:甲方主张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乙方则倾向于追求短期利润,忽视产品质量。
2. 利益分配问题:甲方认为乙方以无形资产出资,应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乙方则认为,由于自身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应获得更高的利润分配比例。
3. 技术保密问题:乙方认为,合资公司中乙方提供的核心技术应享有更高的保密级别,甲方应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
4. 甲方认为乙方存在违规操作,导致合资公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要求乙方承担相应责任。
三、法律分析1. 合资协议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合资协议是合资公司设立的法律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本案中,甲方和乙方签订的合资协议合法有效。
2. 经营管理理念分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合资公司应当遵循股东共同决策的原则,通过董事会等形式进行决策。
本案中,甲方和乙方在经营管理理念上存在分歧,应通过协商解决,或者按照合资协议约定,通过董事会等机构进行决策。
3. 利益分配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合资公司的利润分配应按照出资比例进行。
本案中,甲方和乙方应按照合资协议约定的出资比例分配利润。
国际商务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法律体系、商业习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差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以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纠纷为例,分析国际商务法律风险。
(一)公司简介该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我国,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二)纠纷背景2010年,该公司在我国某沿海城市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1亿美元。
合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合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法律纠纷。
二、案例经过(一)合资合同签订2010年,该公司与我国某国有企业签订了一份合资合同。
合同约定,合资企业由双方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亿美元,其中该公司出资60%,国有企业出资40%。
合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
(二)合资企业运营合资企业成立后,开始运营。
然而,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合资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
为了解决亏损问题,该公司提出增加注册资本,提高其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
(三)纠纷爆发2014年,该公司向国有企业提出增加注册资本的要求。
然而,国有企业认为,增加注册资本将损害其利益,因此拒绝该要求。
随后,双方就增加注册资本问题展开激烈谈判,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在此背景下,合资企业运营陷入僵局。
(四)法律诉讼2015年,该公司将国有企业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增加注册资本,提高其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
国有企业则辩称,增加注册资本将违反合资合同约定,损害其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一)合资合同风险1. 合资合同条款不明确本案中,合资合同中关于增加注册资本的条款不明确,导致双方在增加注册资本问题上产生争议。
这表明,在签订合资合同时,双方应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具体,避免产生纠纷。
国际商务法律纠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中外合资企业(以下简称“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由我国一家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中方股东”)和一家外国企业(以下简称“外方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合资企业主要从事某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根据合资企业合同,合资企业注册资本为1000万美元,其中中方股东出资600万美元,外方股东出资400万美元。
在合资企业成立初期,双方合作良好,企业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在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了分歧。
2018年,外方股东突然提出要将其所持有的合资企业股权转让给第三方,而中方股东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外方股东单方面转让股权违反了合资企业合同的相关约定。
双方因此陷入了一场国际商务法律纠纷。
二、争议焦点1. 外方股东是否有权单方面转让其持有的合资企业股权转让?2. 中方股东是否有权阻止外方股东转让股权?3. 如果外方股东转让股权,合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障?三、案例分析1. 关于外方股东是否有权单方面转让其持有的合资企业股权转让根据合资企业合同的相关约定,合资企业的股权转让需经双方股东协商一致后方可进行。
外方股东单方面提出转让股权,违反了合资企业合同的规定。
因此,外方股东无权单方面转让其持有的合资企业股权转让。
2. 关于中方股东是否有权阻止外方股东转让股权根据合资企业合同的相关约定,合资企业的股权转让需经双方股东协商一致后方可进行。
中方股东作为合资企业的股东之一,有权根据合资企业合同的规定,阻止外方股东单方面转让股权。
3. 关于合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障针对外方股东单方面转让股权的行为,中方股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合资企业的合法权益:(1)要求外方股东停止转让股权,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要求外方股东赔偿因转让股权给合资企业造成的损失。
(3)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外方股东停止转让股权,并赔偿合资企业的损失。
四、法院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1. 外方股东单方面转让股权的行为违反了合资企业合同的相关约定,外方股东无权单方面转让其持有的合资企业股权转让。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课件(PPT-39张)
国际商务谈判
第十二章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 二、谈判的过程和策略
根据谈判形势的变化,2009年的中国铁矿石谈判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第一轮谈判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第二轮谈判 从2009年2月到4月;第三轮谈判从2009年5月持续到6月底,在 预定时间内谈判破裂;第四轮谈判更应该说是谈判的加时赛, 持续到2009年8月17日,以中钢协与澳洲第三大矿商FMG达成 降价幅度协议而落幕。
国际商务谈判
第十二章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 二、谈判中涉及的利益集团
(1)美国的克林顿政府 (2)中国政府 以上是两国政府的利益诉求,而对于美国国内的各方力量 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利益集团:
一是经济利益集团 二是意识形态集团 三是政治利益集团
国际商务谈判
第十二章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
三、美国政府在PNTR谈判案中采用的策略 1、美国政府针对各个利益集团基本策略的制定 2、具体谈判技巧的应用 第一,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游说,进行大范围的舆 论宣传,以换取民意上的广泛支持。 第二,在不同党派、利益集团间寻找共同点换取支持。 第三,使用议题间接的挂钩作为让步手段。 第四,充分利用极力支持PNTR法案通过的中国政府作为自 己的盟友,相互间积极配合,共同为法案的最后通过做出努力。
国际商务谈判 二章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 • 案例一
“以退为进”还是“进退两难”:Google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谈 判
• 案例二 多方利益的均衡:美国政府在PNTR谈判案中策略的采用
• 案例三 移动、联通抢食“苹果”:iPhone入华谈判
国际商务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商务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各国法律制度、商业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纠纷。
本案例以中美合资企业股权转让争议为切入点,分析国际商务纠纷的处理过程。
(一)企业基本情况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具有丰富经验的跨国企业。
2010年,甲乙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出资设立了丙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美元,甲乙双方各占50%的股份。
(二)争议情况2015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甲公司希望退出丙公司。
经协商,甲乙双方同意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将甲公司所持有的丙公司50%的股权转让给乙方。
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并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然而,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不久,甲公司发现乙方在丙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损害了甲公司的合法权益。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协议,并要求乙方赔偿因其违规行为给甲公司造成的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2. 乙方在丙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3. 甲公司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协议的依据;4. 甲公司要求乙方赔偿损失的依据。
三、法院判决1. 关于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法院认为,甲乙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符合法律规定,内容合法、有效。
甲乙双方均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且股权转让协议签订过程中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因此,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2. 关于乙方在丙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法院经审理查明,乙方在丙公司经营过程中,确实存在违规行为,如擅自挪用丙公司资金、违规签订合同等。
这些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给甲公司造成了损失。
因此,乙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关于甲公司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协议的依据法院认为,甲公司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协议的依据不足。
国际商务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然而,跨国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复杂多样,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本文将以某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为例,探讨跨国并购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概述某中国企业在2010年计划收购一家位于欧洲的知名企业,以期拓展欧洲市场,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于2011年达成初步协议,并于2012年正式签署并购合同。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法律风险防范不足,导致了一系列法律纠纷。
三、案例详情1. 尽职调查不充分在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对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不够全面,未能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法律风险。
具体表现在:(1)目标企业存在未披露的诉讼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可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巨额赔偿责任。
(2)目标企业存在合同纠纷,可能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给中国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目标企业存在知识产权纠纷,可能侵犯第三方权益,给中国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2. 合同条款存在漏洞在并购合同中,中国企业未能充分关注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导致以下问题:(1)合同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不明确,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纠纷。
(2)合同中关于员工安置的条款不完善,可能导致员工罢工、劳动纠纷等问题。
(3)合同中关于并购款的支付方式和期限不明确,可能导致支付纠纷。
3. 法律风险防范不足在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对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未能及时聘请专业律师团队提供法律服务,导致以下问题:(1)未能及时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导致并购行为违反当地法律。
(2)未能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商业环境,导致并购后的经营管理困难。
(3)未能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导致并购后的财务风险。
四、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1. 尽职调查风险应对措施:(1)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财务、税务、人力资源等方面。
关于国际商务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跨国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各国法律法规的约束。
本文将探讨一起跨国公司与美国政府之间的法律纠纷案例,涉及环保法规的执行和国际商务的法律风险。
二、案情简介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欧洲的知名企业,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在美国设有分支机构,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近年来,公司在美国的销售业绩逐年攀升,但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量也引起了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的关注。
201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根据相关环保法规,对公司在美分支机构的废气排放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公司部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EPA随即向公司发出了行政处罚通知,要求公司立即停止超标排放,并处以高额罚款。
公司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其产品的生产过程符合欧洲的环保标准,且在进入美国市场前已经进行了必要的检测和认证。
公司认为,美国环保法规过于严格,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公司决定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EPA的行政处罚。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美国环保法规的适用性:公司认为,其产品在欧洲市场销售时符合欧洲环保标准,且在进入美国市场前已经进行了必要的检测和认证,因此不应受到美国环保法规的约束。
2. 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经营风险:公司认为,美国环保法规过于严格,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3. 环保法规与国际商务的关系:本案涉及环保法规与国际商务的冲突,引发了关于环保法规是否应成为国际贸易障碍的讨论。
四、法院判决美国法院在审理本案时,首先对环保法规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法院认为,虽然公司产品在欧洲市场符合环保标准,但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就必须遵守美国的环保法规。
因为美国拥有独立的环保体系和标准,跨国公司在美国开展业务时,应尊重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分析1. 案例一:可口可乐与中国的谈判1981年,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政府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谈判,最终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这场谈判的难点在于,中国政府当时对外资企业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可口可乐公司需要保护其秘方不被泄露。
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灵活的谈判策略,可口可乐公司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协议。
2. 案例二:波音公司与日本的谈判波音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飞机制造商之一,而日本是一个对飞机制造业有着极高要求的客户。
在20世纪80年代,波音公司与日本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谈判,最终达成了销售波音飞机的协议。
这场谈判的成功,关键在于波音公司对日本市场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日本文化、法律、市场等方面的充分准备。
3. 案例三:苹果公司与中国的谈判2012年,苹果公司与中国政府进行了关于在中国建立苹果零售店的谈判。
这场谈判的难点在于,中国政府对外资零售企业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苹果公司需要保护其知识产权。
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灵活的谈判策略,苹果公司最终达成了在中国建立零售店的协议。
4. 案例四:丰田汽车与美国的谈判在20世纪80年代,丰田汽车面临着进入美国市场的巨大挑战。
由于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强烈反对,丰田汽车不得不与美国政府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谈判。
最终,丰田汽车通过承诺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并创造就业机会,成功地赢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进入了美国市场。
5. 案例五:微软公司与欧盟的谈判在2004年,微软公司因为涉嫌垄断被欧盟罚款4.97亿欧元,并要求微软开放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部分代码。
微软公司通过与美国政府和欧盟的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一项和解协议,同意开放部分代码,并支付罚款。
6. 案例六:阿里巴巴与美国的谈判在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这场谈判的难点在于,阿里巴巴需要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达成一致,确保其在美国市场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灵活的谈判策略,阿里巴巴最终成功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IPO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要资源稀缺的假定成立,那么公司最本质的使命必然是经济性的,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得简洁一些,就是“利润最大化”。
跨国公司不仅不会是例外,反而是最典型的代表,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有什么好坏之分。
这个本质使命决定了跨国公司会在其所知的任何地方寻求经济机会,即所谓国际化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这个国际化战略中的一个支柱,因此,它的使命就自然是选择最合适的人并采取最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至少诺基亚在中国20年的发展可以为这个假说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撑。
从国际化到本土化
诺基亚在中国的初期发展是试探性的。
诺基亚的试探性是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鼓励性的政策也是有限制的,如国家规定,汽车、通讯器材等行业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才允许外商投资。
另一方面,诺基亚的试探性也是与它对中国的熟悉程度联系在一起的。
考虑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诺基亚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对于中国市场不熟悉,缺乏在中国市场运作的经验,所以,诺基亚先是设立办事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国市场,政府公关以及对相关政策的熟悉;稍后是在东莞等地选择合作伙伴,设立合资公司。
这种试探性决定了诺基亚在中国人力资源战略的“国际化”特征,即完全由诺基亚的外籍员工主导,但更确切地说,这也是一种“试探性”战略——核心目的在于探索和可控。
自诺基亚投资公司的成立,大规模投资和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开始,市场份额开始大幅攀升,成为行业老大;与此同时,诺基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降低成本应对本土企业价格竞争、生产制造、采购以及研发与全球资源链接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和本地人才管理问题——人力资源战略的本土化可以成为一种适当的竞争策略。
竞争首先是成本的竞争,所以人才本土化毫无疑问会提升诺基亚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在中西体制和文化观念的磨合中,诺基亚意识到,要在中国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走“人才本土化”之路,融入本国的社会文化,赢得中国国民的认可;人力资源管理是受旧体制和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领域之一,本土化或许有助于减少冲突,实现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
这种竞争策略所带来的结果是诺基亚在中国员工总数超过55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5%以上,更重要的是,许多中高层管理职务都由本地员工担任。
诺基亚的中国人力资源战略是通过吸收、培养、激励员工实现业务发展,重点培养中层以上本地人才在商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技能;而且,诺基亚还制定接班人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未来高层职位的本地接班人——一切尽在本土化之中。
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本土化
对于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来说,绝对没有为了本土化的本土化,其本土
化的目的在于支撑公司的国际化战略。
2005年1月4日,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其四家在华生产型合资企业重组工作已全部完成,新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诺基亚在中国的本地化战略已经基本完成,诺基亚实现了从全球到中国,再由中国支持全球的一个规划;而且,诺基亚宣称,21世纪将把中国作为其全球的人才基地,为世界各地提供全面的高级人才支持。
诺基亚完成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战略转型实际上对其中国的人力资源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国际化的本土化。
正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Shahrukh Marfatia在“2004年亚太人力资源大会”上所说的,不得不承认,由于一定客观因素的限制,雇佣本地人才能给跨国公司节省成本,人才本地化势在必行。
但企业不应该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选拔的标准:普华永道2004年发布的人才本土化研究报告也证实了跨国公司的普遍做法:成本将不再是企业在选择本地人和外籍人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取舍标准将完全回归到能力。
所以,诺基亚人力资源战略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在人才的选拔上,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并不是应聘者的专业水准,而是看他是否拥有与诺基亚相同或接近的价值观;在人才的培养上,诺基亚通过一系列、多渠道的培训,让员工在持续学习、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与公司的同步发展。
诺基亚分别在中国、美国、欧洲以及亚太地区设有四所诺基亚学院,其宗旨是为创建持续学习的环境和支持员工不断的成长,并最终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稳步提升。
在人才的激励上,诺基亚不但致力于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政策,还通过多种内部奖励计划和机制,建立并鼓励员工分享成功;公司设有“诺基亚成就奖”、“诺基亚即时认可奖”、“诺基亚质量奖”等奖项,重奖在体现诺基亚价值观上有突出表现的员工。
尽管如此,中国人力资源战略本土化的国际化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Marfatia表示,外企高层管理职位为什么多是洋面孔,问题还是出在本地人才实际能力仍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
他介绍说,在中国,诺基亚的招聘程序中,一个职位会先向中国内地人才库开放,如果60天内招不到合适的人,再向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区域的人才开放,如果仍没有合适的,最后才会向全球人才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