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
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1 )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 )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公元171 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浅谈“隶变”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浅谈“隶变"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内容摘要: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而“篆隶笔意”是贯穿各种书体之间的一根主脉。
学习任何书体,隶书都是不可逾越的.学习书法,隶书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笔法简单,容易入手,更重要的是“隶变”引起其他书体的变革,从而对书法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处入手,才能真正的了解隶书。
关键词:汉代隶书隶变意义影响汉代之时,汉隶涌现。
隶书对篆书进行改进,对汉字的构造和形态做出全面调整,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书呈现一种开张力道之势,极具张力与表现力。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隶变”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人们把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字体称为古文字,把隶、楷、行、草书称为今文字。
“隶变”作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不论是从哪个角度,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隶书是篆书的快写。
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因而两种书体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
“隶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从战国后期开始,一直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它一共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在“隶变”的过程中,古人普遍感觉到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要方便得多,长时间抑制它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从秦权量上的铭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隶书侵入小篆领域的情况:权量铭文的内容是统治者准备传之久远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按理说自然应该用正规的小篆铭刻,可是遗留下来的权量铭文却不乏刻着很多隶书成分的诏书铭文,就预示着小篆即将为隶书取代的命运。
在秦代,隶书实际上就已经动摇着小篆的统治地位,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并没有多久,隶书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的字体,从而再一次印证“隶变”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书法的故事 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
书法的故事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书法的故事西汉的竹木简、帛书由篆书向隶书的过渡竹木简特点及代表作西汉流沙坠简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主要用竹、木或帛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
竹木简是指西汉时期人们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墨迹文字,狭长的竹片、木片叫做“简”。
如1949 年前出土的流散国外的《流沙坠简》、1972 年至1976 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等。
这些竹木简牍书法直接继承了秦隶的传统,写得浑厚质朴,而又仪态万千,既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也有“八分”(隶书)的波磔与行草书的连笔,结体呈横势扁方,也可以看到楷书的源头。
西汉居延汉简西汉居延汉简帛书特点及代表作西汉居延汉简局部帛书是指写在帛上的墨迹。
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是良好的书写材料。
1942 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又称“楚缯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帛书。
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帛书。
帛书原藏在一个长方形漆奁里,多数折叠成长方形,有的卷在作轴的木板上。
帛书上不仅有墨书文字,有的还有彩绘的图画。
马王堆帛书经拼缀复原,共28件,12 万余言,洋洋大观,大致可分六大类:1. 六艺类,有《周易》《表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2. 诸子类,有《老子》(甲本)、《黄帝书》《老子》(乙本)、《九主图》等;3. 刑法类,有《刑德》甲、乙、丙三种;4. 数术类,有《五星占》《天文气象占》《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等;5. 方技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导引图》等;6. 地图类,有《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
如果编纂排列上架,堪称一座南方图书宝库,现代人见后无不惊叹倾服。
西汉居延汉简局部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评析说,从书法艺术上看,《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最有代表性。
《老子》甲本,字形大小参差有致,结字或长或扁,舒展自如,纵有行而不呆板,横无列而不紊乱,疏朗灵活,气韵连贯,古隶从一开始就孕育着草隶的胎息,因为篆变隶就是沿着“草化”、“简化”,更加抽象化的轨道前进的。
书法造型之隶变
书法造型之隶变作者:袁德春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东汉以其书法实践和理论上的光辉成就迎来了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
”①也正是在汉代书法的文字造型出现了一个质的突破,即是“隶变”,它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技法,又在其基础之上,“变”出了新意。
更促成了书法发展。
是书法艺术承上启下光辉点。
关键词:隶变;特征;书法造型;线条;影响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38-02一、隶变汉代经济的发展、文化普及和毛笔、纸张的改良,都为书法艺术的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书法开始走向了艺术自觉的道路,这一时期出现了汉字造型的又以重大突破,那就是“隶变”。
“快写、省略、假借、部首的合并均是篆书快写演化成隶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隶书的形成,则正是依靠这些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而普遍应用之时,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步伐就大大加快了。
我们把这种由篆至隶的演变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称之为‘隶变’”。
②“隶变”是战国秦系古文字形体变格的开端,以其于汉代隶书由清晰的先后发展关系,故名。
③“隶变”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应该是“变隶”,指的是汉字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变。
不论是大篆、小篆、草书、行书、章草、楷书等字体的演变过程,会像隶书的演变这样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在书法的历史之中产生这个特有名词“隶变”。
艺术语言有自己的特征——形象地再现生活。
形象性和乱真(自然主义)是对立的。
如果是自然主义、乱真,只不过是把看到的东西加以固定,而形象则是传达出画家在生活素材中提炼的最主要的、最典型的东西。
④小篆的线条纯粹为单一的细线,用笔起藏收回;不论直线、弧线,都排除不规则的突兀起伏。
在空间形式上,小篆把由金文过度而来的汉字造型规范化趋势一下子推向了高峰。
笔画均匀分布,空间整体站满;局部和局部比例关系适当,整个形象重心突出,造型及平稳。
隶书的起源及在历史各时期的发展
隶书的起源及在历史各时期的发展隶书在中国文字和书法演化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相比篆书更容易书写,实用性更高。
它相比楷书更具装饰性,更有古文字的那种庄重、神秘感。
隶书没有像篆书那样早就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是仍然被广泛使用。
即使在当代,各种电脑文字输入系统中,隶书字库很多人都会下载使用。
尽管人们常常书写、使用隶书,但很多人对隶书却并不了解。
笔者试着就隶书的起源及在历史各时期的发展状况,当代隶书的现状以及怎么练好隶书等问题做下回溯与分析,以捋清隶书的起源及发展脉络。
并就如何练好隶书等问题与书法爱好者进行分享和讨论。
起源:关于隶书的起源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在历史上的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官,他的职责是抄写文书,后因冲撞了秦始皇被囚禁在监狱里。
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都是用篆书来书写,他觉得很繁琐,很不方便。
于是他就萌生了简化篆书的想法,将当时的篆书的笔画做了简化,还将书写麻烦的篆书圆笔改为方笔。
程邈创立的新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就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程邈创立的这种字体在官狱中应用推广。
因为程邈是个刑徒奴隶,这种字体起初又专供隶役使用,所以就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
这个关于隶书起源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个人和几个人就可为之,程邈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只是进行了规范整理。
就像当年李斯整理秦朝文字始创小篆一样,都是起到了整理规范的作用。
后来人们考古时,在秦代之前的战国时期的很多竹木简牍中发现了早期隶书的雏形证明了隶书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存在,所以说程邈整理了在秦朝业已发展存在的隶书,是比较合理的说法。
在笔者上面所讲的有关隶书的传说中说,程邈始创隶书,而他是徒隶,所以谓之“隶”书。
有关隶书的名称,却还有另一种说法:在《晋书卫恒传》和《说文解字序》中将隶书认为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将隶书中的“隶”解释为“隶属”之意,认为“佐助篆所不逮”,隶书是篆书的辅助与补充。
从西汉刻石看隶变
从西汉刻石看隶变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一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其中,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西汉刻石则是隶变现象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从西汉刻石入手,探讨隶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隶变是指汉字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速。
隶书的出现打破了篆书严格的对称和笔画规范,使得文字更加实用和流畅。
在西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字体,大量的刻石作品涌现出来。
西汉刻石作为隶变现象的代表,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西汉刻石的笔画从秦代的单一均匀向粗细相间、波磔起伏的方向发展,这为隶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西汉刻石的字形从秦代的正方形逐渐向长方形转变,这一变化使得文字更加灵活和自然。
隶变在西汉刻石中的应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隶变使得文字更加实用和流畅,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隶书的出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书法大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此外,隶变也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美观性的追求,这种追求对于现代设计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从西汉刻石看隶变,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实用化和艺术化的过程。
隶变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推动了文字的演变,还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隶变中汲取灵感,为现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隶变和楷变作为两个重要的演变阶段,对于汉字字形和书写风格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隶变楷变因素研究展开讨论,通过探讨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揭示隶变楷变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隶变与楷变的概念及其差异隶变是指汉字在秦朝统一之前,由于地区和时代的差异,形成的各种书写风格。
这些风格在秦朝统一后逐渐演化,形成了更为规范的书写形式——小篆。
而楷变则是指从小篆到现代汉字这一过程中,汉字字形和书写风格的演变。
隶变和楷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隶变主要发生在秦朝统一之前,其特点是字形和结构多变,没有统一的规范,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规范文字,创造了小篆。
至此,小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隶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而止。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竹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书用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隶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隶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
至西汉隶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二年刻石》等。
-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书。
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为此时的中国文字已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不断经受各种各样的检验。
三个时期的演变将隶书上升到“每碑各出一奇”的高度
三个时期的演变将隶书上升到“每碑各出一奇”的高度隶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隶书是古隶和今隶,是东汉隶书发展的鼎盛和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隶书,风格上博大雄浑,古朴厚拙,流派纷呈,百家齐鸣。
隶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唐朝,这一时期被称为隶书的守成时期,也称为楷书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隶书经过汉朝的发展后逐渐内敛深沉,程式化逐渐增多,繁缛的规矩逐步束缚了隶书的进一步发展。
清朝是隶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隶书发展,继承和吸取了秦汉隶书的传统,规避了唐时对隶书的规矩和束缚,创造性的以篆书的笔法入隶书。
开创了隶书发展新的局面。
隶书肇始于战国,在秦代形成,西汉时期成为完整的书体,在东汉兴盛起来,是继篆书之后汉字的又一大书体形式,隶书脱胎于篆书,是对篆书进行省易、简化演变而来。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的帛书和竹简上发现了隶书的痕迹,到了秦代,传说秦朝囚徒程邈对历代流行的隶书进行了整理和再造,得到了秦始皇的赞赏,隶书因而推广开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次仲对隶书进行了整理改良,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总之,不管是谁发明了隶书,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时候隶书得到了官方认可,正式成为了我国书体的一种固定的形式。
隶书在东汉进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这时的隶书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规整和美观,点画间层次分明,结体严整精工,左右八分,美态尽显。
隶书的发展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历代书法家的智慧和努力。
隶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其风格或朴拙雄厚,或奇险峭拔,或秀劲飘逸,或方正厚重,流派百家争鸣。
呈现形式包括碑刻、摩崖、经幢、碑额、砖铭、瓦当等;有的隶书中包含着篆书味道,有的又加入了行草的意味,有的波磔鲜明,有的无波无磔,有的取横势,以宽扁见长,有的纵使占先,有的直长为上。
正如清代书法家王澍所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隶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永追艺术高峰的过程,前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为我们留下了艺术瑰宝,直到今天都是我们学习和汲取的精华。
隶书的发展过程
隶书的发展过程1. 隶书那可是有着超级精彩的发展过程啊!就像一个孩子逐渐长大成人,从最初的稚嫩到后来的成熟稳重。
秦朝时的隶书,那简直就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比如说睡虎地秦简上的隶书字体,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2. 到了汉朝,隶书就像是开了挂一样飞速发展!那变化可真是惊人啊,就如同毛毛虫破茧成蝶。
汉碑上的隶书,精美绝伦,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3. 你知道吗,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啊!那简直就是如日中天,好比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
张迁碑上的隶书,多有魅力呀!4. 隶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呢!这多有趣呀,就像不同地方的美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
比如有的地方的隶书更豪放,有的则更秀丽,这不就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嘛!5. 想想看,隶书的发展难道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吗?它经历了那么多的变化和挑战,就如同一个勇士在战场上拼搏。
摩崖石刻上的隶书,不就是它奋斗的痕迹嘛!6. 隶书的传承人们功不可没啊!他们就像接力赛中的选手,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隶书的精髓。
没有他们,隶书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吗?7. 每一个时期的隶书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呀!这不是很神奇吗?就好像不同年代的歌曲有着不同的韵味。
那些流传下来的隶书作品,不就是最好的见证嘛!8. 隶书的发展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哟!它也遇到过困难和阻碍呢,但它依然顽强地前进着,这像不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却不放弃?9. 人们对隶书的喜爱也推动了它的发展呀!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就如同阳光照耀着花朵使其绽放。
那些喜爱隶书的人,不就是隶书成长的助力嘛!10. 隶书的未来会怎样呢?这真让人期待呀!它会不会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呢?就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让我们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集的剧情。
“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
汉代 是中华 民族作为一个 整体的确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 作为一个 独特类 型的确 立时期 。在两 汉 4 0 0年 的
历 史中,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都得到全面发展 ,汉 王朝 在对 待文字和书法的态度上和秦王朝大不相 同,它 没
间安排 。隶 书在汉代 达到 成熟 ,成为全社会 的通行 文字。现代遗存的汉 隶主要有碑 刻和 简牍 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 东汉
中后期 的名碑是 历代传 承有绪 的隶 书艺术典 范,而近现代 出土的 简牍 帛书则呈现 出一个 更加 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 。隶书在 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 ,清代 隶书随学术风 尚转 变而复兴 ,总体 成就直接 两汉。 关键词:隶变;汉碑 ;简牍 帛书;隶书;书法
“ 八分书 ”,各种说法不一 ,且搀杂种种神 奇异说。近现 代简牍 帛书 的大量 出土 ,使我们在这个 问题 上有 了新 的突破,从 中可 以看 出 “ 隶变 ”的过程 是有 阶段性的 ,大致可分为古隶 、汉隶两大类 。其 中古隶在 战国中后期 即 已出现 ,如年代大致在 公元 前 3 0 0年左右 的 《 青J I l 木牍 》等 ,这种古隶 的形态一直延续 到秦王朝和西汉 初 年 ,如马王堆汉 墓 帛书 中的甲、乙两种 《 老子》写本( 图 1 ) ,墓 葬年 代在汉文帝 时期,书写时 问应更 早,这 两
有 采取强制性统一文字 的措施 ,只是在 官吏选拔等 政策导 向上重视书法能力 ,总体上接续 “ 秦 书八体 ”,呈现 出 自然发展的态势 。因此之故 ,汉代在书法 发展上 和秦 王朝也大不相 同,即秦篆在一开始就取得最 高成就 ,然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西狭颂碑⽂- 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统⼀度量衡法令,利⽤了⾏政⼒量规范⽂字,创造了⼩篆。
⾄此,⼩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经济繁荣、⽂化昌盛的第⼀个黄⾦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起的汉代的建⽴开始⾛向另⼀⾼峰,即⾪书的出现。
⾪书是相对篆书⽽⾔的。
⾪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和今⾪两个重要时期。
古⾪⼜称秦⾪,是⾪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书,今⾪⼜称汉⾪,是⾪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书,是⾪书的主要代表。
- 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上就有打破篆书⽤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的秦简,就是秦⾪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的约束,写来⾃然随意。
⾄西汉⾪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折,有的字体已呈⽅形并出现逆⼊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年刻⽯》等。
- ⾪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佐书,⽈:⾪书。
⾪者,篆之捷也。
⾪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字的开端,是古今⽂字的分⽔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次重⼤转折。
汉代隶书的形成、特点及其风格影响【论文】
汉代隶书的形成、特点及其风格影响摘要:汉代隶书以独有而厚重的书学文化底蕴显彰于书史和书坛。
《中国隶书大字典》序言中说:“隶书为我国的书法艺术植下了发展与升华的契机”。
从字体形态上看,汉代隶书字体发展经过了形体上解散线条,变圆为方。
汉隶中有许多极具风格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本文以具体事例诠释汉代隶书的产生,就其风格及影响的把握和呈现作一浅述。
关键词:隶书; 产生; 隶变; 《张迁碑》; 伊秉绶;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
秦隶是由秦系文字中的俗体文字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它是大篆的草化,一般说来草化先于正规化,它的产生应先于小篆。
汉代隶书由秦隶发展而来,汉隶又称之为“八分”。
一、汉代隶书产生的原因(一)字体结构的变革隶书之前是小篆,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规范文字。
小篆的推行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既化解了使用不同文字产生的隔阂,又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在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后,隶书又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这就要从隶书的名称上说起,隶书之所以叫“隶”,相传是由看管奴隶、罪犯的秦朝狱吏所创,因为有大量的文书要抄写,小篆书写起来不够快,便对其进行简化书写,也就是后来的“隶书”。
所以早期的隶书能看到小篆的用笔痕迹。
隶书是书法演变中的重要书体之一,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
另外,小篆里有的书写速度特别快,看上去潦草一团,这便草书最初的形式。
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
从书写形式上,将篆书的圆笔用笔转变为平直线条,突破原有的书写规范,进而产生新的字形结构与书写方法,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化。
汉隶出现于西汉中末期,于东汉达到鼎盛。
隶书的出现在中国文字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之前的文字更像是图像,由线条画出一个个符号,隶书将连贯的线条转变成横平竖直的笔画,汉字也从这个时候起确立了方块的形式。
李守银简论两汉隶书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影响
李守银简论两汉隶书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影响李守银江苏徐州人。
现为徐州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
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承启秦帝国而建,汉帝国在文治武功上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政治领域汉武帝借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思想文化并没有被限制住,没有被僵化的儒术所局限。
相反,为摆脱这一精神上的桎梏,在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大变革、大创新、大发展,尤其是汉代的文学艺术可谓“波澜壮阔,群星璀璨”,无论是太史公的史传文学和汉代大赋,还是茂陵石刻、汉画石刻、简书帛画、汉碑汉印,甚至汉代草书,都可以说承前启后,独步千载。
而汉代隶书,就是汉代艺术王国里的一颗明珠,影响深远而流长。
本文试从汉隶的渊源与流变等方面对汉隶之书法艺术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一、汉隶的发展渊源隶书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大书体,源远流长,自古一直延续到今世,纵贯了先秦、秦、汉、魏晋六朝,自汉代隶书盛行后,就逐渐取代了篆书。
从字体演进史看,它是从篆书变体而来,而后又演变出楷书更为规整的书体,隶书这一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隶书笔法上方笔和圆笔并用,同时还有逆锋、藏锋和回锋,行笔上则是兼有中锋、偏锋,隶书最典型、特色的笔法,就是有波势和挑法,所以常说隶书是“蚕头雁尾”。
关于隶书起源的时间,长期以来说法较多,历史上先后有以下观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认为:“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解释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
”又云:“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六典》云:“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唐代张怀瓘《书断》提出:“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隶变在汉字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
一、隶变,不仅使书写变得方便快捷,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隶变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里程碑。
随着汉文字的向前发展,原有的图解式的整体表现性装饰在规范化的过程中向线条内部以及边缘渗透,具体体现在对线条力度表现的要求及其对附着在线条边缘装饰性成分的要求。
二、隶书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它改变了篆书竖直的长方形态变为扁方,更重要的在于附着在线条边缘大量装饰性成分的出现。
在书写隶书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蚕不二没,雁不双飞。
”隶书在线条的起笔处采用逆锋平入的手法,最后以雁尾笔收尾。
蚕头雁尾笔的出现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使线条相互之间直接呼应关系的产生成为可能,欣赏起来有种笔断意连的意味。
而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得汉字的造型更加充满了内在的活力,为以后书法美学的大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三、除此之外,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规的字体在实用中由于为了不断提高书写速度,因此总是不断的有草化和简化的趋向,隶书就是为了适应急速书写的需要,由篆书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结体逐渐向规范化、程式化、定型化、结束了古文字的结体形式,确定了方块字造型,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
隶变不仅促进了隶书的形成,方便了人们的书写,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古代书法与汉字的发展开启了一扇广阔的大门,使得此后书法艺术得以蓬勃发展,进入一个自觉创作的时代。
汉隶:书法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上)
汉隶:书法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上)作者:葛承雍来源:《月读》2019年第11期西汉建立之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
但随着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在百废待兴的文化方面,西汉则力求有所发展。
丞相萧何不仅收集档案材料和流散在民间的珍贵书籍,而且在广开献书之路中建立了“石渠”“天禄”“麒麟”等皇家藏书阁。
他在替汉高祖营建未央宫时,为显示天子的威风,用“署书”(写匾额的字体)题写前殿的匾额,足足构思了三个月,观看的人多得像流水。
有人说这是汉朝人讲究书法的表现。
《金壶记》曰:“(萧何)用退笔书裳,尤工。
”这可能有些道理,但更主要的是萧何懂得书法艺术的功用,欲以其工整、雄壮来震慑人心。
由于当时的书籍全部要靠抄写,还设置了抄书机构,所以凡是从事文化活动的人,都对书法十分重视。
汉初的法律规定: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说文解字叙》)《汉官仪》(孙星衍辑本)也载:“能通《仓颉》《史籀篇》,补兰台令史。
满岁,补尚书令史。
满岁,为尚书郎。
”这都说明,学童年十七以上进行考试,必须识字九千以上方得为官,然后再试以大小篆、隶书和摹印、署书等八种字体,汉书八体其实仍是秦书八体,其中成绩最优秀的人可以授官为尚书史,即《汉书·艺文志》所称尚书手下的“史书令史”或“兰台令史”。
所谓“史书令史”就是指擅长写隶书的令史,汉人称隶书为“史书”。
书法不合格者遭淘汰。
汉朝的法律还规定,无论官吏、百姓,凡上书给皇帝,如果字写得不工整,就要受到处罚。
这种以法律来规定文字书法的措施,无疑有利于促进书法本身的发展,并在社会上形成重视书法的风气。
以书取人,作为国家的选才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但规定八种字体,特别是以当时最重要的隶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则表现出汉代意识形态结构逐渐高度一元化的特征,这也是大一统社会的特点。
汉初,统治阶级崇尚黄老之学,但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律,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武帝时儒术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此后中国两千年间实现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管理的正统思想。
汉代隶书的由来和发展(三)
汉代隶书的由来和发展(三)书画大观 2016-06-11 17:51:14隶书的出现,除了在空间构筑上的重大贡献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对笔法的创新上。
首先是笔势由曲转变为直折,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因多用提按,而使用笔出现了节奏感,即所谓的“一波三折”,从而出现了“逆人平出”的铺毫用笔方法,露锋跟着出现。
在起笔与转换运动方向时,因速度、力度的不同变化从而产生了侧锋,书法的用笔及其变化在这里得到了空前丰富,奠定了后来的书法向着完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笔法的丰富,如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束毫与铺毫,疾势与涩势,轻与重,方与圆等对立因素的统一在技巧上的要求充分展示,中国书法开始注意到:线除了构筑字体的空间之外,线形自身的形态及其变化即是一个丰富无比的语汇系统——线条自身终于独立地走上了历史舞台。
从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到范铸的青铜铭文以及秦时的刻石和权量铭文,字体数经变异风格每每不同。
这些风格的不同主要是建立在空间构筑的基础之上的。
而运动的感觉消失在自足的个体完善的构架之中。
甲骨文在甲骨文金文里,先民们对空间构筑的稚拙,掩盖了对线条运动感觉的迟钝,到《石鼓文》时期,运动的感觉便由迟钝转向僵化,到了秦始皇的小篆时期,这种僵化进一步变化为运动感觉的接近消失。
秦小篆对空间结构绝对均匀的切割,使它无力再顾及线条自身的丰富变化,小篆成了所有字体中最富有“静态美”的典范。
《石鼓文》从发展的历史观点看,如此的“静态美’’很可能会窒息书法的艺术生命。
所幸小篆从来也未成为中国书史上的典型书体,即使在秦始皇时期,除了正规的封禅之类的重大盛典,除了作为文字规范有它的一席之地之外,使用范围极其狭窄。
小篆既未受到实用的支持,又失去了艺术生命力的支撑,成为一种空泛的存在或曰礼仪、楷范的存在,这样我们才会对比地理解秦汉隶书崛起的意义。
秦汉隶书对小篆一个根本的背叛是彻底打破了小篆的僵化之气,代之而起的是开放的结构和运动的线条。
隶书发展历史
隶书发展历史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起源于秦朝,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下面将从隶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隶书的发展历史。
隶书起源于秦朝的秦始皇时期,当时为了统一文字,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国家的文字进行整合和标准化。
为了提高文字的统一性和书写效率,秦国大夫李斯奉命创制了一种新的字体,即隶书。
隶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文字书写的效率和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件和碑刻等正式场合。
随着秦朝的灭亡,隶书并未消失,反而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汉朝时期,隶书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文献的主要书写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官员和学者的日常文字书写中。
此时的隶书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线条优雅流畅,结构严谨,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时期,隶书的笔画逐渐变得更加简洁明了,结构也更加规范。
同时,隶书的艺术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追求。
许多书法家开始将隶书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他们在笔画、结构和布局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使得隶书的艺术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隶书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隶书的书写规范和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在隶书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充满了个人风采和创造力。
随着宋代的到来,隶书开始逐渐衰落。
随着楷书的兴起,隶书逐渐被取代,成为了一种被边缘化的书体。
尽管如此,隶书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在明清时期,隶书仍然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书法家仍然将隶书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并且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隶书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古代文字的书写方式,而且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隶书已经不再是主流字体,但是它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性依然让人们为之倾倒。
汉隶——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隶书发展到西汉中晚期,已进入了成熟期。
其特点是点画俯仰分明,笔势上的波磔已经确立,字的形体由长方趋于扁方,由纵势变为横势;书写风格也由古朴变为端秀。
如: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西汉简古佚书,1978年青海大通县一一五号汉墓出土的西汉简古佚书、文书,甘肃敦煌出土的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木牍,都可作为西汉晚期趋于成熟时期的“汉隶”的实证。
苏士澍,1949年生,满族,北京人。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文物出版社社长、名誉社长。
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教授。
苏士澍照片一组□ 苏士澍汉隶——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个高峰·室馆天地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3 06164西汉简版和帛书不仅是研究汉隶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汉隶墨迹的艺术宝库。
从已发现的西汉简牍看,书法严谨和书写工整的隶书多见于经籍和官书诏令。
如居延出土的《尧典》残简,罗布淖尔出土的《论语·公冶长》残简等。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第六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都是较规整的汉隶。
这些隶书,结体大都略呈斜势,笔画中敛,体势开张。
它们虽不像碑刻那样矜持、庄重,但在简书中,还是较严谨的。
河北定县出土的汉简《论语》等经籍,书写更趋工整秀丽,似用扁笔书写。
以上的简书均为较严谨的隶书书体。
居延汉简与上述典籍的书风有明显的差异。
因为居延的简书多是修筑边塞、屯田、置亭燧所遗的屯戍文书,出于关塞官吏之手,书写大都草率、急就。
但也正因为书写不甚经意,倒呈现出生动多姿的汉隶书法。
汉代墨迹除简书之外,还见诸陶器、漆器等器物上的墨书题记,书风极富特色。
如东汉永寿二年(156)陶罐上的题字和熹平元年(172)陶瓶题字,都极为生动、自然。
特别是后者,系用退笔书写,带有很浓的行书意味,看来在隶书发展的同时,这种近乎“真书化”的行书,已在东汉民间开始孕育了。
8三隶书史——两汉书法史
“汉,漾也。东为沧浪水。”这是
《说文解字》中对“汉”的解释。 《诗经》中曾有这样的诗句:“维 天有汉,监亦有光”。这里的“汉” 是指天上的银河。当我们的祖先诗 意地仰望那群星闪烁的星空时,不 知他们是否意识到,后来以同一个 字命名的“汉字”,也在斗转星移 中流成了一条悠长而璀璨的河。
汉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极为灿烂辉煌
石门颂:汉代
大型隶书摩崖石 刻。汉桓huan帝建 和二年(公元 148年)刻。结 体大小不一,笔 法瘦劲、雄健, 颇饶趣味。
张 迁 碑立于东 汉灵帝中平三年(186 年 ) ,是谷城旧吏韦萌 等为张迁立的表颂碑, 现陈列于岱庙碑廊。 共567字, 此碑在明初 掘地时发现,此碑自 出土以来,为历代金 石、书法家所推崇。 隶书朴茂,字体方 整 中多变化、朴厚中见 媚劲,蚕不并头,雁 不双设,外方内圆, 内捩外拓,是雕刻、 书法艺术的珍品。
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公元184年太学门前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地拥堵据说每天有超过一千辆的车子在门前停留观望
一、理论:两汉书法艺术
(一)隶书的成熟。公元前206年秦
朝灭亡。一代帝王的宏图伟业在15 年间灰飞烟灭,小篆如同帝国精心 绘制的图腾,在秦王朝的背影中悄 然远去。曾以辅佐之名匍匐在图腾 脚下的秦隶,则因实用力量的推动 而逐渐演变、生生不息。
(三)书法爱好的普遍性 汉代,总的来说,是一个政治统
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 书法艺术发展到汉末,就社会风 气来说,即进入到极盛时代。晋 代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记载 着这样两件轶事:师宜官到酒家 饮酒 ;曹操仰慕梁鹄的书法水平 高.
师宜官有时未带钱到酒家饮酒,
因而在墙壁上作书,请观看者 来付酒钱,计算钱付足了就把 字涂抹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3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7, No. 3 2015年6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15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23“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李祥俊a,b(北京师范大学 a.哲学学院;b.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要: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
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
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
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关键词:隶变;汉碑;简牍帛书;隶书;书法中图分类号:H0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5)03-0094-06汉代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确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类型的确立时期。
在两汉400年的历史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全面发展,汉王朝在对待文字和书法的态度上和秦王朝大不相同,它没有采取强制性统一文字的措施,只是在官吏选拔等政策导向上重视书法能力,总体上接续“秦书八体”,呈现出自然发展的态势。
因此之故,汉代在书法发展上和秦王朝也大不相同,即秦篆在一开始就取得最高成就,然后迅速没落,而以隶书为代表的汉代书法艺术却在400年的时间里不断进化、完善,在东汉末年达到其辉煌的顶点。
一、“隶变”的内涵与演进历程“隶书”的“隶”是“佐隶”的意思,而“隶书”在其最初出现时就是指下层社会人士日常应用的通俗文字。
今天人们提到汉代书法时往往就会想到隶书,其实“隶书”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是相当复杂、含混的,可以说,汉代人心目中的“隶书”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隶书”是有一定差别的,两汉时期所谓的隶书是指400年里不断变化发展的那样一种不同于先秦古文字和秦篆的书体,它包括早期的古隶,也包括发展到后期成熟形态的“八分书”,东汉末年的那些著名碑刻就是这种“八分书”的典范形态,学术界把隶书从形成到成熟所经历的数百年发展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和秦篆总结先秦古文字相对应,“隶变”则开启了直到今天的文字书写的新传统。
今、古文字的差别是多方面的,而象形文字的进一步抽象化是其中最根本性的差别。
包括秦篆在内的古文字还是“象形”本位,它的“篆引”笔画正是为了描摹物象,虽然是“抽象”式的描摹,而“隶变”则化圆为方、化曲为直,进一步突破了“象形”的拘束,这是隶书开启的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在内的今文字的基本特征。
隶书牺牲了一部分“象形”的丰富性,这是削弱了受制于外的被动的丰富性,而代之以笔法变化和字结构空间安排上的丰富性,这是强化了人为的主动的丰富性。
“隶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由于书法发展史料的缺乏,人们对于汉隶的成熟时间和演进历程都存在着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传统认为秦始皇时人程邈损益大、小篆成为隶书,又有人认为东汉时人王次仲创“八分书”,各种说法不一,且搀杂种种神奇异说。
近现代简牍帛书的大量出土,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从中可以看出“隶变”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古隶、汉隶两大类。
其中古隶在战国中后期即已出现,如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青川木牍》等,这种古隶的形态一直延续到秦王朝和西汉初年,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甲、乙两种《老子》写本(图1),墓葬年代在汉文帝时期,书写时间应更早,这两种写本时间上较接近,都属于广义的古隶,但又有一定的差别,乙本更接近成熟的汉隶。
这种古隶进一步演进,“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宣帝时的简牍,是由规整的八分书书写的,标志着隶书在西汉中后期已收稿日期:2015-03-02作者简介:李祥俊(1966-),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衡水学院特聘 教授。
第3期 李祥俊 “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 95 成熟,这比前人据汉碑而认为隶书成熟于东汉中期,要早将近200年”[1]。
甲 乙图1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两种《老子》写本在“隶变”的依据字体上,传统的观点往往是单线进化式的,即认为从秦篆发展出汉隶,再从隶书发展出楷书、行书、草书等。
近现代简牍帛书的大发现,为文字、书法的研究者打开了一个无比宽阔的天地,人们发现隶书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隶变”的依据书体是先秦古文字。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隶变”主要是以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为依据的,也有个别学者主张“隶变”的依据是战国时期的楚文字。
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隶变”有一个跨越数百年的历史,其所依据的字体也在变化,早期依据先秦古文字,但在秦王朝以秦篆“书同文字”之后,转而又以秦篆为依据,有学者对此总结说:“当人们纠正所谓‘小篆生隶书’的旧说时,仅仅将古隶的母体归属于‘大篆’,这当然非常重要。
但是这种纠正的同时,却忽视了古隶从秦统一文字后至西汉中期向成熟隶书的发展中,其隶变对象已转向小篆。
……秦统一文字后,古隶迅速走向定型、成熟,是小篆作为官体文字成为古隶唯一的隶变对象的结果。
”[2]可以说,后人对隶变所依据的字体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关于“隶变”的演进历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先秦古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有规范化、简捷化两种倾向,前者的结果是“正体”,后者的结果是“草体”,正体包括商周大篆、六国正体篆书和“书同文字”下的秦篆,草体则与正体相伴随,它不受“正体”规范化的约束,在先秦时期即有所谓古隶的出现,古隶在西汉初期继续演进,大约在西汉宣帝时期出现成熟形态的隶书,而东汉末年那些著名碑刻隶书是其典范形态,这种典范形态的隶书因其左右开张的笔势、字形,又被称为“八分书”。
汉代是隶书成熟与盛行的时代,其书写风格多样,而且其书写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从竹简、木牍、帛、纸到碑刻、印章以至金属器皿、建筑砖瓦等都是隶书艺术的展示舞台,就目前存留下来的数量最大的汉隶资料看,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两者共同将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作为隶书艺术典范的东汉名碑将书写文字镌刻在石碑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久远,这是古人树碑立传的原因。
碑刻书法虽然在先秦已有零星发现,但大量出现却是在汉代尤其是东汉中后期,很多汉代碑刻隶书在后世传承有绪,也是一般人学习隶书的基本范本。
两汉存留至今的隶书碑刻、拓本有400多通,有学者作过统计,其中有纪年、文字较多的“西汉刻石有二十二种,东汉刻石有三百八十八种”[3],而且主要集中在东汉后期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在这个社会政治最混乱的年代里,隶书艺术却达到了它的辉煌顶点。
东汉时期之所以成为隶书碑刻的鼎盛时期原因很多,比如汉代“独尊儒术”,所以曲阜的孔庙里有很多著名的碑刻;当时社会重视家族伦常,虽然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政治层面已不再完全以宗法为依据,但社会层面还是以家庭、家族为基础,其对丧祭礼的重视自然会推动树碑立传;秦汉时期人们对于生死的理解是很质朴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地上的生活搬到地下去,所以厚葬之风盛行,希求将现世幸福带入冥冥之中,既要求此世的永垂不朽,又要求彼世的永享富贵,这更是推动了树碑立传之风的盛行。
汉代存留至今的数百通隶书碑刻、拓本,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两汉政治、经济、文化的96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 第17卷发达地区。
作为隶书艺术典范的东汉名碑有几十通,传统的研究往往将其划分为一些不同的风格类型,我们折中各家观点,按照平正、阴、阳、奇异4种类型划分:1) 平正类,代表作有《乙瑛碑》(图2)、《史晨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韩仁铭》等,这类作品把汉代隶书点画上的蚕头雁尾、字结构上的横向取势体现得最明显,有些则在此基础上踵事增华,呈现出两汉时代那种富丽堂皇的精神气质;2) 秀美类,代表作有《礼器碑》(图3)、《曹全碑》(图4)、《孔宙碑》等,这类作品一般来说线条婉转、结构工巧,呈现出秀丽婉约的风致,其中《礼器碑》柔中有刚、刚柔兼备,格调高、变化多,细节处理微妙,精致而又不失洒脱,尤为后人推崇。
3) 雄强类,代表作有《张迁碑》(图5)、《鲜于璜碑》《衡方碑》等,这一类作品在点画上往往注重运用方笔,线条浑厚饱满,字结构上也多取方正之势,其中《张迁碑》尤为精彩,格调粗犷雄强,但粗犷中又时见妩媚;4) 奇异类,代表作有《石门颂》《杨淮表记》《西狭颂》等,这类作品多为摩崖刻石,依山崖体势变化,往往有逸出规矩之外的神趣。
图2 乙瑛碑 图3 礼器碑 图4 曹全碑 图5 张迁碑 就作为隶书艺术典范的东汉名碑来分析,汉隶在笔法上有很大发展。
早期文字书写的用笔主要就是划直线、曲线,从先秦墨迹来看,往往是在起笔时用重顿或回锋蓄势,然后奋力写出,这样的笔画一般呈现出起笔圆浑而收笔尖利的效果。
而在商周金文书法中,尤其是在标准的秦篆如《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中,其笔画有起有收,呈现出整齐、圆润的笔法特征。
而到了汉隶,笔法上的变化更显丰富多彩:起笔上有圆有方,圆的起笔就是所谓的“蚕头”;收笔有收有放,放的收笔叫波磔,而大的波磔就是所谓的“雁尾”。
在线条处理上,笔画有粗有细;笔画连接上除了保持篆书的圆转之外,又有方折和另起笔的方式;笔画排列上也比篆书多样,有相向,有相背,有的多笔排比呈洒脱之势;构成单字的各种笔画写法上破除了篆书的单一长、短线处理方式,而有了点、横、竖、撇、捺、钩、提、折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与篆书迥异,而开启了楷书笔画的先河。
汉隶所开启的丰富的笔画书写方式给书法的审美带来了新的丰富的可能性,当时的人对此有深刻感受,据传东汉末年的大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作有《书势》,其中提到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等,对汉隶丰富的用笔方式作了形象的描述。
与笔法、点画上的变化相适应,汉隶在单字结构上和整体章法布局上也有新变化。
典型形态的汉隶的字结构以方形甚或横方形为主,这和秦篆取长方形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后人推测这和隶书主要书写在窄而长的竹简上有关,横向取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竹简空间。
另外汉隶一般都会根据字形笔画多少相应调整字结构,很少会像秦篆那样整齐划一。
在整体章法上,主要有纵有列横有行和纵有列横无行两种形式,由于隶书单字结构呈扁方形,在整体上会出现字间疏行间密的样态,这和篆书在整体章法上往往相反,这是两种字体单字结构不同所自然导致的现象,也为中国书法在章法构成上拓展了新的空间表现形式。
三、简牍帛书中寻找回来的世界汉代隶书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那些著名碑刻,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隶书的范本,虽然多数碑刻镌刻精雅,但毕竟经过书丹上石、摹刻和拓印等程序,再加上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其与原始书写墨迹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后来人不得不“透过刀锋看笔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