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
区域成矿预测6陆陆碰撞与陆内隆起成矿区域
大兴安岭 地区中生 代火山岩 浆侵入活 跃,广泛 分布中生 代岩浆岩。
⑷、中国中东部地区广泛的燕山期岩浆 活动,主要在陆陆碰撞带图和3 陆北内山隆地起区带地 广质简图 泛分布的岩浆岩。
中国大陆是多地块复合体,块体之间构造活跃,陆壳活化是中国大地构造的 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大陆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在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普遍经历 了强烈的活化,表现为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热活动、局部断陷等多种表 现形式。
中生代岩浆岩为特征。 ⑵、形成复杂褶皱变形和断裂构造。
⑶、有底劈构造 和变质核杂岩。 ⑷、成矿作用具 有多期性。 ⑸、以变质和岩 浆热液成矿为特 征。
3、主要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的成矿特征
⑴、西秦岭隆起带—金矿
Yangshan
⑵、东秦岭成矿带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金矿地质图
⑶、胶东隆起
这两个巨大走滑断层系自中生代以来有显著活动,水平位移量均 在400一500km,对区域的岩石圈结构和物质运动均有重大影响。
Fig. 1.17
/seismo/hayward/wus_fault.gif
San Andreas Fault
John Sheldon
中国地质剖面具有典型三元结构: 基底:太古界—早元古界深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陆内隆
起带。 盖层:中元古界—晚古生界,主要分布造山带边缘。 活化层:中新生代,以陆内隆起带的火山岩浆岩广泛分
布及加型 点式分布型
2、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地质特征 ⑴、地质特征,以古变质岩出露和分布大量晚古生代与
类似的情况有中国川、藏交界带的玉龙斑岩铜矿 带及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断层系统,以及西 北地区的阿尔金走滑断层系。
典型矿床分析
——铜镍及铂族元素矿产
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资料
2021/2/11
29
Tectonic setting
残余盆地
association 黑色页岩
仰冲的蛇绿岩
genesis
生物化学-化学沉 积 海底喷气沉积
缝合带
仰冲的蛇绿岩
Magmatic
内陆边缘
变质的
区域变质作用,伟 晶岩或霓灰正长岩
变质岩浆 metasomatic
前陆冲断带
构造就位的大陆架 岩石
• 在陆 陆碰撞的最后阶段,两盘地块岩石组成接 近,强度相近,因而在平面上或剖面上发育共 轭剪切断裂,易形成对冲型逆掩断层系
• 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段都表现为对冲,某些地段 以某一种倾向的逆掩断层为主的
• 与对冲型的逆掩断层系相伴随,层状地层就容 易构成扇状褶皱系。当然可以包括正的或倒的 扇状褶皱
2021/2/11
造山带金矿理论对全球造山带型金矿形
成分布时空规律的解释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 ca. 2.8–2.55 and 2.1– 1.8 Ga, 与新生大陆壳的形成时间相一致l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与显生宙造山带型 金矿的地质特点基本一致,有人提出是与安 第斯型俯冲作用有关.
• 但是, 650 Ma以前造山带型金矿的形成是幕 式的,说明总体构造环境在650 Ma 前后是不 同的.
2021/2/11
25
• 1)造山作用的主要动力是机械能,同时因碰撞摩 擦生热,使陆壳熔融产生“S”型花岗岩类并伴 有专属性的成矿作用,如某些含锡花岗岩。
• 2)在高加索造山带分布有钨-钼-钼-铜-钼-汞-锑 和火山-沉积锰矿床及古特提斯板块洋壳残余断 块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矿床
• 3)沿西藏的亚欧大陆与次大陆之间的缝合线, 有构造侵位的蛇绿岩套和铬铁矿、自然铜等矿 床。
陈衍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及应用-2010长春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yjchen@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gigyjchen@
汇报内容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创建碰撞成矿理论
• 验证碰撞成矿理论
• 找矿应用和评价
我国地质 纲要、需 要和特色
• • •
拥有全球最大的两条碰撞造山带 找矿勘查需要——碰撞成矿理论 碰撞成矿研究的世界最佳实验室
早阶段矿物遭受构造变形
中阶段硫化物沿剪切裂隙充填 晚阶段脉体梳状, 张性裂隙
玲 珑 金 矿 地 质
早阶段石英脉 被构造破碎 中阶段硫化物 充填裂隙或空 隙 晚阶段碳酸盐 脉具梳状构造 穿切早、中阶 段矿物组合 成矿发生在挤 压向伸展转变 期,造山型!
煌斑岩成矿后 侵入
4、排他性的同位素证据 铁炉坪银矿 蒿坪沟银矿 康山金银矿
1、矿田或地体尺度的CMF模式
新认识
• • • • • • • • 极性分带 3阶段特点 中阶段最强 挤压变伸展 物质侧向源 流体由深源 变为浅源 模式变异 1/5~25万
陈衍景,1990,1991,1996,1998;Chen YJ et al., 1992, 1998, 2000, 2004, 2005, 2007, 2008
矿石铅同位素显 示,成矿物质来 自熊耳地体以南 UC 的官道口群 --—排他性证据
207
官
道
口 群
15
17 206 204 Pb/ Pb
19
21et al. 2009 Chen YJ Ore Geology Review
天山 望峰-萨日达拉金矿带
流体D ~ 18O:变质雨水
Sample stage
16.0
Tieluping ores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
( 如角闪榴辉岩 )早期卷入新生下地壳 的幔源物质及 硫化物 的重熔 为斑岩 岩浆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 u和 s 含 Mo , uA ; 岩浆来 自古老 的西 藏镁铁质 下地 壳( 如角闪岩 ) 的部分熔融 , 金属 Mo主要 来 自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冈底斯含矿斑
岩均含有不 同成分 的微粒镁铁质包体 ( 伍 )并显示典 型 的长英 质与镁 铁质岩浆 混合 特征。 以 MME为 代表 的含 M , C 富 H 0幔源岩浆 , u 2 或底 侵于冈底 斯地壳底 部 , 为下 地壳熔 融提供 了热和 H 0, 2 或注入 长英质岩浆 房 , 为斑岩 系统 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u和 S 并提升 了岩浆 氧逸度 。冈底斯 斑岩岩浆 一 , 热液一 成矿系统受控于斑岩就位的地壳环境 。在斑
成明则式斑岩 Mo 矿和努 日式斑岩一 矽卡岩型 MoW—u矿床 , - C 在后碰撞期 (5 3Ma产 生驱龙式斑岩 C — 矿 床。 2 ~1 ) uMo 这些 矿床构成了 3条规模 不等的成矿带 , 分别发育在 冈底斯 的北带 ( 中拉萨地体 )南带 ( 当弧地体 ) 、 泽 和中带( 南拉萨
po ph r - o s s e s i b t r y y Cu M y t m n Ti e
HOU e g a HENG a Ch a Z n Qin ,Z Yu n u n ,YANG hMig n Z i n a d YANG h S n Z ue2
关键词
地质学 ; 斑岩矿 床 ; 围岩建造 ; 深部 过程 ; 成矿作用 ; 大陆碰撞造 山 ; 青藏高原
文 献标 志码 : A
中图 分 类 号 : 6 1 P 1
M ealg n s fc n i e t l ol in st n :P r 工.Ga g eeC n z i tl e ei o o t n a l so et g a t o s n c i i n d s e o oc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摘要:碰撞造山带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壳构造带之一,其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碰撞造山带中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了解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分布规律1. 引言碰撞造山带是指两个大陆板块或大陆与岛弧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形成的山脉带。
在地球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碰撞造山带发挥着重要的地质作用,不仅对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进化起到促进作用,还聚集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成岩过程,探索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前碰撞阶段、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三个阶段。
前碰撞阶段主要是两个板块接近过程中,通过挤压、剪切和扩张等活动形成的造山前构造,其特征是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的发育。
碰撞阶段是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后的构造过程,特征是发育强烈的逆冲断层和侵入性岩浆活动,造成地壳厚度的增加和变形的加剧。
后碰撞阶段是碰撞造山带经历了碰撞过程后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征是地壳的伸展和变薄以及火山活动的衰减。
3. 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3.1 碰撞造山带中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碰撞造山带是金属矿床的重要富集地带,其形成与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首先,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活动促进了岩浆的侵入和矿质的析出,使得金属矿床得以形成。
其次,板块碰撞过程中的应力和温度变化导致了岩石中的矿物相变,进而形成了金属矿床。
最后,碰撞造山带的盆地沉积物中富含金属元素,经过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形成了金属矿床。
3.2 碰撞造山带中非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除了金属矿床外,碰撞造山带中还聚集了大量的非金属矿床。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导语: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雄厚的资料为基础,系统论述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内在关系及其经典理论。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互相移动的“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现象。
它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与分离、板块的滑动和互推、板块之间的剪切与扭转等。
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地震、火山、地热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成矿作用是指地壳中元素和矿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形成矿石的过程。
它是地壳中固体物质资源形成和再分布的重要方式。
成矿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沉积作用等。
岩浆活动是指地壳中岩浆的生成和运动过程;热液活动是指在热水或热气体作用下,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质发生重新组合形成矿石的过程;沉积作用是指地壳中物质通过沉积过程形成矿床的过程。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板块构造运动通过构造活动改变地球的物理环境,进而影响成矿作用的发生与发展。
板块构造运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地壳的断裂、抬升、下沉等现象,从而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例如,板块的相互碰撞会形成造山带和地下深部岩浆活动,进而促使成矿物质的形成。
板块的分离和滑动会导致裂隙和断层的形成,为矿物组分的运移提供通道。
同时,成矿作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当岩浆活动或热液活动发生在板块边缘或板块交界处时,其能量和作用力会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制约和调控。
例如,板块构造运动的剪切和扭转会形成断裂带和拉张带,有利于岩浆的侵入和矿化作用的扩展。
四、经典理论1. 岛弧成矿理论岛弧成矿理论是由美国地质学家里特·S·格林希(S. R. Ghentsch)和美国地质学家D·毕晓普(D. M. Bipolos)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聚焦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旨在深入解析这一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系统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板块碰撞、成矿作用以及资源分布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大陆碰撞、板块俯冲、地壳增厚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成矿作用作为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青藏高原及类似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推动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地区。
它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交汇带,这里发生了复杂的板块碰撞和陆陆碰撞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
这一区域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成矿作用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包括早期的洋盆关闭、陆陆碰撞、陆内变形以及后期的隆升和剥蚀等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控制了其内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作用的特点。
特别是主碰撞造山期,是青藏高原成矿作用的关键时期,其内在的地质条件和动力学背景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因素。
主碰撞造山期,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青藏高原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这些岩浆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和动力。
同时,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断裂和褶皱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岩石圈演化及金、钼成矿规律探讨
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岩石圈演化及金、钼成矿规律探讨张灯堂;冯建之;李磊;孟宪锋;何进;刘宗彦;徐文超【摘要】Many studies show that the ore mineraliz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Yanshanian magmatism. After the collision and amalgamation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Late Triassic,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volved into post-collisional regime in Jurassic to Cretaceou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in Jurassic to Cretaceous may also have affected the East Qinling orogen, the western Henan province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ed lithosphere thinning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s coincident with the extensive magmatism in the East Qinling orogen.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likely derived from remelting of the thickened lower crust with input of juvenile mantle. It is evidenced that the granite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 controlling the ore mineralization. We argue that the pooling and ascending of the granitic magmas might have also created the channel ways for the uprising ore fluids; moreover, the granitic intrusions may provide heat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nvec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s.%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量的岩浆岩和矿床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岩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豫西矿集区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圈剧烈演化的结果。
构造与成矿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摘要: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
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有关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阅读有关侯增谦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以及陈衍景的“大陆碰撞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前提下,简要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要点、与区域成矿理论的区别、大陆碰撞流体作用模式、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字: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流体作用模式研究进展经典区域成矿理论,是指建立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区域成矿理论。
虽然不少矿床学家曾尝试借用基于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解释大陆内部古老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特别是很多矿床学家依此解释华南造山带、秦岭-祁连-阿尔金-昆仑造山带以及天山-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有关花岗岩类的形成,这些尝试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经典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大陆碰撞带及其大陆内部的成矿作用,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适合于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的理论或模式不可照搬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也成为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地质学家们对碰撞造山带的几何结构、造山机制和造山动力学过程等有了深入认识,最后导致了一系列找矿的突破和理论的提出。
一、板块构造成矿理论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
板块构造成矿理论已建立了三大成矿系统,包括离散边缘成矿系统、汇聚边缘成矿系统以及克拉通成矿系统[1],并且日臻完善,很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 矿床(图1.1)。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
中生代至 新生 代非 洲一伊 比利亚板 块 与欧洲 板 块 的汇 聚 ( os adSiat a 9 1 , 成 了法 国 R et n r s v ,19 )形 v a
均 被认 为 形 成 于 大 陆 碰 撞 造 山 背 景 ( 增 谦 等 , 侯
2 0 , 0 6 ,0 8 Hee a. 2 0 ) 大陆 碰撞 能够 0 3 2 0 b 2 0 ; t 1 , 0 9 ,
山带 和 MV T型 矿 床 的深 入 研 究 , 述 问 题 逐 渐 明 上
l 比利 牛 斯 造 山带 内 的 MV T型 P — b Z n矿 床
1 1 造 山带 结构 与演化 .
2 0 ; rde t 1 , 0 3 L ah e a. 2 0 ; 0 3 Ba l e a. 2 0 ; ec t 1 , 0 5 侯增 y
谦 等 ,08 祁 进平 等 ,07 , 以说 , 大 陆碰撞 造 20 ; 20 ) 可 在
或基底 内的成矿 物质 形成成矿流体 , 陆陆碰撞 持续 挤压 力使 盆地 强烈变 形 , 同时 在盆地 内发 育一 系列逆 冲推覆 系 统, 并驱动成矿流体发生侧 向迁移 ; 在挤压后 的短暂松 弛阶段 , 成矿 流体灌入逆 冲断裂及 其伴生 的次级走 滑断裂 或 张裂隙 中形 成独具特色的沉积岩容矿铅锌 多金属 矿床 。大 陆碰撞造 山带挤 压至伸 展这一应 力转换 阶段 , 成矿 流体 灌入 张性 构造中 , 形成类似秦岭 碰撞 造山带环境产 出的脉状铅锌矿床 。
矿( 金属 量 7 1 t 即 7 0 0 0t —— 驱 龙 斑岩 铜 矿 . M , 10 0 ) ( 志 明 等 , 0 8) 最 大 的 P — z 杨 20 、 h n矿 ( 属 量 约 金 1 Mt— — 滇西 金 顶 P — z 5 ) b n矿 ( u ta. 0 7 X e e 1 ,2 0 )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陈衍景【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01【摘要】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metallogeny i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metallogeny i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namely, preparation (before 1970) , incubation ( 1971 ~ 1990) , birth (1991 ~2000) , growth (2001 ~2010) and maturation (2011 and thereafter). The hardcore of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metallogeny is considered to include four tectonic models for Collisional orogeny, Metallogeny and Fluid flow (abbreviated to CMF) at differing scales (global tectonics, orogen, terrane and deposit). It also contains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four classes of hydrothermal mineral systems formed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regime as well as their comparative illustrations with the mineral systems formed in other tectonic settings.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several successful ore-exploration examples guided by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metallogeny. The fact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show that Chinese geologists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metallogeny, by utilizing the unique conditions of abundant 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s in China.%本文阐明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重要性,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发展史划分为1970年以前的预备期,1971~1990年的孕育期,1991~2000年的诞生期,2001~2010年的成长期和2011年以后的成熟期;指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4个不同尺度(全球构造、造山带、地体、矿床)的碰撞造山流体成矿模式(CMF模式)和4种类型成矿系统的特征及其与其它环境同类成矿系统的对比;介绍了运用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指导找矿预测的成功范例.事实证明,中国学者发挥中国碰撞造山带丰富的自然优势,为发展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总页数】17页(P1-17)【作者】陈衍景【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相关文献】1.金矿找矿中构造成矿理论的应用研究 [J], 彭轶2.论构造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J], 欧洋;钟康惠3.地质异常成矿理论在多本沟地区铀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J], 包乃柱;牛子良;李强4.浅谈金矿找矿中构造成矿理论的应用 [J], 张骞5.八十年代我国铝土矿成矿理论研究现状(上)——成矿理论研究概况、研究成果及应用 [J], 李启津;杨国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
第 2 2卷 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六盘水 师范 高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un l f Lu a s u T a h r Colg o ra o ip nh i e c es l e e
Vo . 2 NO. 1 2 6
De .01 c2 0
大 陆 动 力学 与成 矿作 用研 究 现 状综 述
it - lt et g .h rfr,e lgs ihyfc sso e r ̄ a ho o t e tl y a c n n rl a o ic elt nr p es tn s eeoeg oo it hg l u e n t e r n c n n na n m sa dmieai t n s et ae a a i T s o h e i d i zi n h
地 质 学 家的 高度 重 视 。综 合 分析 近 年 来 国 内外 对 大 陆动 力 学与 成 矿作 用研 究 。 主 要 研 究现 状 为 : 块边 缘 成 矿 作 用 为现 其 板 代地 球 动 力 学 演化 与 成 矿作 用 的研 究 奠 定 了基 础 , 受 到 高度 重视 , 大 陆板 块 内部 的 成矿 作 用成 了新 的 研 究 热 点 ; 矿 仍 但 成 作 用 与壳 幔相 互作 用 以及 重 大地 质 事件 密切 相 关 , 有 内在联 系 。 具
初论陆_陆碰撞与成矿作用_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2003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2卷 第4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3)04-0319-15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Ξ———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侯增谦1 吕庆田1 王安建2 李晓波3 王宗起4 王二七5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812;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5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以其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诸特征而被誉为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已有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概述了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主要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带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了陆-陆碰撞所造就的成矿背景和成矿环境以及控制成矿作用的关键地质过程,并草拟了可供今后研究的工作模型。
初步研究认为,始于60Ma的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至少形成了3个重要的控矿构造单元,即雅鲁藏布江以北的主碰撞变形带,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拆离-逆冲带和高原东缘的藏东构造转换带。
主碰撞变形带以巨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双倍地壳加厚、大规模逆冲系和SN向正断层系统发育为特征,控制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安多锑矿化带和风火山铜矿化带及腾冲锡矿带的形成及分布;藏南拆离-逆冲带由藏南拆离系(STDS)和一系列北倾的叠瓦状逆冲断裂带构成,控制了藏南变质核杂岩型金矿化、热液脉型金锑矿化和蚀变破碎带型金锑矿化的形成;藏东构造转换带以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大型剪切带、富碱斑岩带和走滑拉分盆地为特征,控制了玉龙斑岩铜矿带、哀牢山和锦屏山金矿带及兰坪盆地银多金属矿带的分布。
按成矿系统的基本思想,初步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成矿巨系统:大陆俯冲碰撞成矿巨系统、陆内走滑-剪切成矿巨系统和碰撞后伸展成矿巨系统。
大陆生长和碰撞作用以及东南亚地区矿物资源勘探
大陆生长和碰撞作用以及东南亚地区矿物资源勘探Charles;S.Hutchison;从柏林
【期刊名称】《科学与社会》
【年(卷),期】1988(000)001
【摘要】由于低密度沉积物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增积作用,以及由于从巨大的古大陆分裂出来,且因海底扩张被运移在一起的微大陆碰撞作用,东南亚大陆板块逐渐生长.矿产勘探集中在两种地质位置上:(1)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作用所产生的火山弧,产生重要的铜、金和银矿,(2)花岗岩体,它由复杂的碰撞带中的地壳熔融而产生,形成重要的锡和钨矿.大陆地壳的裂谷作用造成了沉降坳陷,其中充填了在过去5千万年间被大河带入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因深埋而增加了温度,并且将所含的植物和浮游生物转变为煤、油和天然气.
【总页数】10页(P26-35)
【作者】Charles;S.Hutchison;从柏林
【作者单位】吉隆坡市马来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对大陆俯冲和成矿作用的启示:Sr-Nd同位素证据
2.应力驱动的大陆碰撞作用:综合齿状构造作用和地幔俯冲构造作用
3.地球流变学与大陆—大陆边缘碰撞盆岭——盆地区壳内变形
4.战后
东南亚地区和解——兼论东盟在东南亚地区和解中的作用5.青藏高原南部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大陆地壳生长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陆碰撞成矿论
大陆碰撞成矿论侯增谦【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084)001【摘要】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的详细研究,并与中国秦岭和其它碰撞造山带综合对比,本文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简称"大陆碰撞成矿论",初步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成矿动力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和形成机制.该理论认为,伴随大陆三段式碰撞过程而发育的主碰撞陆陆汇聚环境、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是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构造背景.对应于三段式碰撞而在深部出现的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过程,是导致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异常热能驱动力.伴随三段式碰撞而分别出现的压-张交替或压扭/张扭转换的应力场演变,是驱动成矿系统形成发育的构造应力机制.大陆碰撞产生的不同尺度的高热流、不同起源的富金属流体流、不同级次的走滑-剪切-拆离-推覆构造系统和张性裂隙系统, 是形成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导因素.成矿金属在碰撞形成的壳/幔混源高f_(O_2)岩浆-热液系统、地壳深熔低f_(O_2)岩浆-热液系统、剪切变质-富CO_2流体系统以及逆冲推覆构造驱动的区域卤水系统和浅位岩浆房诱发的对流循环流体系统中,伴随成矿金属的积聚与淀积是形成大型矿床的关键机制."大陆碰撞成矿论"还强调, 完整的大陆碰撞过程可以引发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形成一系列标示性的大型矿床:在主碰撞陆陆汇聚成矿期,大陆碰撞引发地壳加厚与深熔, 产生富W-Sn壳源花岗岩, 形成花岗岩型Sn-W矿床; 大陆俯冲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上涌, 产生富金属的壳/幔混源花岗闪长岩, 形成岩浆-热液型或叠合型Pb-Zn-Mo-Fe矿床; 大陆碰撞从变质地体排挤出富CO_2流体, 在剪切带形成造山型Au矿, 从造山带排泄出建造流体,在前陆盆地形成MVT型Zn-Pb矿.在晚碰撞构造转换成矿期,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诱发壳幔过渡带和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其岩浆在浅部地壳岩浆房出溶成矿流体, 分别形成斑岩型Cu(-Mo-Au)矿床和碳酸岩型REE矿床;深切岩石圈的剪切作用与下地壳变质产生含Au富CO_2流体,形成造山型Au矿;逆冲推覆构造驱动地壳流体长距离迁移汇聚、走滑拉分导致流体大量排泄和充填,形成 Pb-Zn-Cu-Ag矿.在后碰撞地壳伸展成矿期,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富金属、富水、高f_(O_2)埃达克质岩浆浅成侵位和流体出溶,产生斑岩型Cu矿;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层(岩浆房)驱动地热流体系统,在地热区发育热泉型Cs-Au矿,在构造拆离带形成热液脉型Pb-Zn-Sb和Sb-Au矿.【总页数】29页(P30-58)【作者】侯增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岩石圈演化及金、钼成矿规律探讨 [J], 张灯堂;冯建之;李磊;孟宪锋;何进;刘宗彦;徐文超2.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 [J], 陈衍景3.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 [J], 王晓虎;宋玉财4.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 [J], 侯增谦;郑远川;杨志明;杨竹森5.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过程: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比 [J], 张洪瑞;侯增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侯增谦;莫宣学;杨志明;王安建;潘桂棠;曲晓明;聂凤军【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6(33)2【摘要】大陆成矿作用是当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大前沿,增进对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是孕育和建立大陆成矿理论框架的核心和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对系统完整地记录大陆碰撞过程的典型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碰撞造山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和成因联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了对碰撞成矿阶段以及各阶段动力学过程认识不清,引发了较多争议.青藏高原造山带,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为系统地研究大陆成矿作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印度-亚洲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组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历时3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青藏高原重要成矿事件的时空坐标,初步建立了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或构造控制模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大陆碰撞带成矿理论新框架,包括三大成矿作用和12种矿床类型:同碰撞造山成矿作用(65~41 Ma,4种矿床类型),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40~26Ma,4种矿床类型),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25~0 Ma,4种矿床类型).其主控因素分别为:碰撞造山背景、壳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剪切变形;陆内转换背景、幔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后碰撞伸展环境、壳/幔岩浆作用和热液对流系统.【总页数】12页(P340-351)【作者】侯增谦;莫宣学;杨志明;王安建;潘桂棠;曲晓明;聂凤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5;P542+.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J], 侯增谦;陈开旭;王富春;赵呈祥;薛万文;鲁海峰;宋玉财;李政;王召林;杨志明;杨竹森;刘英超;田世洪;何龙清2.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J], 侯增谦;李光明;赵志丹;江思宏;孟祥金;李振清;秦克章;杨志明;杨竹森;徐文艺;莫宣学;丁林;高永丰;董方浏;李光明;曲晓明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J], 侯增谦;谢玉玲;曾普胜;秦克章;许继峰;曲晓明;杨志明;杨竹森;费红彩;孟祥金;李振清;潘桂棠;王安建;莫宣学;田世洪;孙晓明;丁林;王二七;高永丰4.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 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J], 侯增谦;高永丰;江思宏;李光明;曲晓明;杨竹森;孟祥金;李振清;杨志明;郑绵平;郑有业;聂凤军5.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J], 侯增谦;吕庆田;王安建;李晓波;王宗起;王二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及成矿作用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及成矿作用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陈衍景;于方;魏绮英;高秀丽;常兆山;宋新宇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5(10)4
【摘要】陆内碰撞作用和流体作用都是80年代以来的研究前沿,它们的研究必然会大大促进成矿作用研究的发展,也是跟踪和超越世界地球科学先进水平的重要途径。
中国拥有最多最复杂的陆内碰撞带,为中国学者开展有关研究并取得高水平成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陆内碰撞、流体作用和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的分析表明,三者之间研究的相互结合是薄弱环节,限制了有关问题的深入,但为我国学者开展该方向的研究,取得领先于国际水平的成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良好时机。
【总页数】5页(P318-322)
【关键词】陆内碰撞;流体作用;成矿作用
【作者】陈衍景;于方;魏绮英;高秀丽;常兆山;宋新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2
【相关文献】
1.河南上宫金矿成矿流体研究及其对碰撞造山体制流体作用指示意义 [J], 陈衍景;李欣
2.华北克拉通北部内、外缘中生代流体成矿作用研究--以大井、蔡家营典型矿床为
例 [J], 曲丽莉;王莉娟;王玉往
3.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成矿作用主要研究进展 [J], 侯增谦;王二七
4.陆内碰撞体制的流体作用模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的研究结果 [J], 陈衍景
5.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研究:历史与现状--兼论华南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期间大陆增生与成矿作用 [J], 毛景文;谢桂青;李晓峰;张作衡;王义天;王志良;赵财胜;杨富全;李厚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
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候选人:陈衍景、陈斌、韩宝福、熊小林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矿产资源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基于成矿理论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评价是最佳找矿途径,科学而实用的成矿理论是找矿成败的关键,是矿床研究的核心。
我国大陆碰撞造山带丰富,找矿勘查需要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支撑。
然而,传统观点和多数学者认为碰撞不成矿,相关研究薄弱,长期缺乏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本项目瞄准学科空白和找矿需求,持续研究碰撞成矿30年,创新点及意义是:
1、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
基于大量矿床解剖研究,根据碰撞造山带P-T-t 轨迹和构造几何学特点,分析A 型俯冲过程的物质迁移规律,建立了成矿省、矿田和矿床尺度的大陆碰撞成矿(CMF)模式,阐明了大陆碰撞体制的优势成矿类型,为碰撞造山带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套成矿模型和主攻目标。
2、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揭示。
运用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究中央、中亚等造山带成矿规律,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①发现矿床集中在主边界逆冲断裂与反向边界逆冲断裂之间,呈现极性分带规律;成矿高峰为挤压向伸展转变期。
②提出
包裹体,识别了了甄别矿床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标识体系,发现了含多子晶富CO
2
多种金属造山型矿床的存在及勘查潜力。
③查明了强增生弱碰撞与弱增生强碰撞大陆造山带之成矿类型和岩浆岩特征的差异性,厘定古亚洲洋闭合于石炭纪末至三叠纪初。
④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明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埃达克质岩浆起源深度大于50km。
3、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应用。
用于成矿预测,推动了矿床发现;国际矿床权威称为“陈氏CMF 模式”编入矿床教材,改变了国际矿床教材无中国人所建成矿模型的历史;作为科学依据,支撑了地质勘查和科技计划的制订。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填补了学科空白点,具原创性;产-学-研应用效果突出,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0篇论著被SCI他引2344次,平均117次/篇,8篇代表作被SCI 他引1343次,平均168次/篇,显示了学术价值和地位。
阶段性成果已获教育部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