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毒性机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讲诉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讲诉
交联产物
脂质的过氧化损伤小结:
① 直接结果是使膜PUFA减少,膜脂流动性 降低和膜骨架损伤;
② 过氧化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引起的膜蛋白共 价交联与聚合,影响膜蛋白的构象及其运 动性,必然导致膜功能的异常。
(二)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主要是自由基对氨 基酸的作用。
例如,所有氨基酸残基均可被∙ OH损伤, 其中以含硫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最为敏感。
化学毒物可引起细胞膜成分含量、结构和性质的 改变。
①CCl4可引起大鼠肝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含量的 下降;
②SiO2可与人红细胞膜上的蛋白结合,使其结构 中的α-螺旋减少;
③有机磷农药可抑制突触小体及红细胞膜上乙酰 胆碱酯酶的活性。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膜生物物理性质:通透性、流动性、膜电荷和膜 电位等。 1. 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许多化学毒物可通过与膜蛋白或膜脂相互作用, 改变膜的通透性来发挥毒作用。 ①DDT可作用于神经轴索膜,改变Na+和K+的通 透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中毒症状。 ②缬氨霉素可使线粒体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使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
离子通 道蛋白
Ca2+,Mg2+-ATP酶
蛋白激酶
[Ca 2+]=0.1μM
CaM酶
Ca2+
肌肉收缩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
磷酸酯酶
细胞
“细胞钙稳态”的维持
[Ca 2+]=1000μ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钙泵
钙通道
线粒体
Ca2+
[Ca 2+]=0.1μM
Ca2+
蛋白质、核苷酸、酸性磷脂

培训_第四章毒性机制

培训_第四章毒性机制
2-氯环氧乙烷 溴苯 3,4-环氧化物 BP-7,8-二醇
-9,10-环氧化物 亚砜 硫代乙酰胺 S 氧化物 亚硝基化合物 亚硝基-磺胺甲基异噁唑 膦酸酯 对氧磷 酰卤化物 光气 三氟乙酰基氯化物 硫羰乙酰卤化物 2,3,4,4-四氯硫丁基
-3-烯醇酸氯化物 硫乙烯酮 氯-1,2,2-三氯乙烯
-硫乙烯酮
→ HCN → 亚砷酸盐 → 氟柠檬酸 → 草酸,乙二酸 → 2,5-己二酮 → N-乙酰-p-苯醌亚胺 → CCl3OO● → BP-7,8-二醇-9,10-环氧化物 → BP 自由基阳离子
→ 羟基自由基(HO●)
→ 过氧亚硝基(ONOO-)
→ 胆红素 → 脂质过氧自由基 → 脂质烷氧自由基 → 4-羟基壬醛 → 蛋白羰基
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 肝脏坏死
苯并(a)芘 p450
致癌作用
硫代乙酰胺
FMO
肝脏坏死
磺胺甲基异噁唑 p450
免疫反应
对硫磷
p450
ChE 抑制
氯仿 氟烷
p450 p450
肝脏坏死 免疫性肝炎
HCBD
GST→GGT
肾小管坏死
→DP→CβCL
HCBD
GST→GGT
肾小管坏死
→DP→CCβL
20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19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亲电子代谢物
源毒物
催化增毒酶
毒性作用
非离子亲电物 醛,酮 乙醛 佐美酸葡萄糖醛酸苷 2,5-己二酮 α,β-不饱和醛,酮 丙烯醛 丙烯醛 粘糠醛 4-羟基壬醛 苯醌,苯醌亚胺 DES-4,4ˊ-苯醌 N-乙酰基-p-苯醌亚胺
环氧化物,芳烃氧化物 黄曲霉素 B1 -8,9-环氧化物

第四章毒性机制(mechanisms of toxicity)

第四章毒性机制(mechanisms of toxicity)

化 学 毒物
1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

2
与靶分 子相互作用
3
细胞功 能失调、损伤
2

4
细胞修 复功能失调
3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
终毒物: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 DNA等)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 启动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 质. 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持续时间决定 了毒效应的强度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 (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 化命名其毒性增强,甚至可产生致畸、致癌效应 的过程 .
• 亲电物的形成(formation of electraophiles)
亲电物(electrophiles):是一类缺少电子而 使整个分子部位或全部带正电的物质. 亲电物可与含电子的亲核物共享电子对而产 生中毒反应,常常是外源化学物经Cyp450或其他 酶氧化成酮、环氧化物、不饱和酮和醛、醌和酰 卤化物等物质. 阳性亲电物常由化学键断裂而形成 .
增毒过程主要是使外源化学物转变为: • 亲电物(electrphiles) • 自由基(free radicals) • 亲核物(nucleophiles) •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redox-active reductants)
表4—1
终毒物的来 源及类型
原外源 化合物作为 终毒物 铅离子 河豚毒 素 T CD D 异氰酸 甲酯 H CN CO 外源化 合物的代谢 物作为终毒源 苦杏仁 苷 砷酸盐 氟乙酰 胺 1,2亚 乙 基 二 醇 己烷 乙酰氨 基酚 C C14 苯 并 (a) 芘 (BP) 苯 并 (a) 芘 (BP) 活性氧 或活性胺作 为终毒物 过氧化 氢 敌 草 快, 阿 霉 素 , 呋 喃 妥 英 , , , (1 1) (1 1) Cr Fe Mn Ni (1 1) (V) 百 草 枯 O2 + NO 内源化 合物作为终 毒物 磺胺类 药物 清蛋白 结合的胆红 素 CC1OO 不饱和 脂肪酸 3 CC1OO 不饱和 脂肪酸 3 CC1OO 不饱和 脂肪酸 3 HO 蛋白质

第4章毒作用机制

第4章毒作用机制

1.3 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掌握毒物作用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且有实际意义,包括:阐明描述性毒性资料; 估计毒物所致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建立预防 或解毒措施;设计危害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品; 开发对靶生物具有高选择性毒性的农药等。 毒作用机制的阐明有赖于基础生理和生 化过程包括神经传导到DNA修复的深入了解。

3.3 钙稳态失调的机制
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细胞Ca2+信号的改变在各种病理及毒理学过程 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2+内流增 加,或Ca2+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或抑制细 胞膜向外逐出Ca2+,表现为细胞内Ca2+浓度不可控制 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或称为细胞内 钙稳态的失调。 Ca2+这种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 动所必需的由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短暂的 Ca2+瞬变,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最 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分的分解代谢过程。这就是 所谓中毒机制中钙稳态失调学说。

3.3.3 激活水解酶
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可激活降解蛋白质、 磷脂和核酸的水解酶。 许多完整的膜蛋白是Ca2+激活的中性蛋 白酶或需钙蛋白酶的靶位点。需钙蛋白酶介 导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水解也可引起膜大 疱。 钙激活的蛋白酶经蛋白水解可将黄嘌呤 脱氢酶转变成次黄嘌呤氧化酶,其副产物氧 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可引起细胞损伤。
(2)外源化合物的作用
外源性化合物可通过各种不同途径产生自由基。 其中最主要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单 电子还原而产生自由基。 可发生该反应的外源性化合物包括: 醌类:丝裂霉素、阿霉素、博莱霉素等; 硝基化合物:苯的硝基化合物(如硝基苯)和 硝基杂环化合物(如呋喃妥因); 双吡啶化合物:百草枯、杀草快。 此外,有些化学毒物可干扰线粒体的细胞内呼 吸功能而产生氧自由基,如:甲基汞、氰化物、3硝基丙酸。

04第4章 毒作用机制

04第4章 毒作用机制

3.3.3 激活水解酶
细胞内Ca 浓度升高可激活降解蛋白质、 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可激活降解蛋白质、磷 脂和核酸的水解酶。 脂和核酸的水解酶。 许多完整的膜蛋白是Ca 许多完整的膜蛋白是Ca2+激活的中性蛋白酶 或需钙蛋白酶的靶位点。 或需钙蛋白酶的靶位点。需钙蛋白酶介导的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水解也可引起膜大疱。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水解也可引起膜大疱。 钙激活的蛋白酶经蛋白水解可将黄嘌呤脱氢 酶转变成次黄嘌呤氧化酶,其副产物氧自由 酶转变成次黄嘌呤氧化酶, 基和过氧化氢可引起细胞损伤。 基和过氧化氢可引起细胞损伤。
3.3.2 对微管功能的影响
胞浆内钙无控制地升高引起细胞损伤也涉及 到微管的解聚。 到微管的解聚。 细胞通过骨架蛋白的微丝粘附于质膜中的肌 动蛋白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动蛋白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胞浆内钙的增加使肌动蛋白丝同α 胞浆内钙的增加使肌动蛋白丝同α-辅动蛋白 和胞衬蛋白分离,促使质膜大疱( 和胞衬蛋白分离,促使质膜大疱(细胞膜表 面的突出物)的形成而易于破裂。 面的突出物)的形成而易于破裂。
3.2 细胞钙稳态的紊乱与细胞毒性
细胞钙稳态紊乱是某些化学毒物中毒的机制之一。 细胞钙稳态紊乱是某些化学毒物中毒的机制之一。 如硝基酚、 过氧化物、醛类、 如硝基酚、醌、过氧化物、醛类、二噁英、卤化烷 烃和烯烃、镉、铅、汞等均能干扰细胞稳态,而引 烃和烯烃、 汞等均能干扰细胞稳态, 起细胞功能和结构损伤。 起细胞功能和结构损伤。 各种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细胞内钙过荷时, 各种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细胞内钙过荷时,可激 活磷脂酶而促进膜磷脂水解、 活磷脂酶而促进膜磷脂水解、激活非溶酶体蛋白酶 而促进细胞膜骨架蛋白水解、 而促进细胞膜骨架蛋白水解、激活核酸内切酶而促 DNA断裂和染色质溶解 断裂和染色质溶解。 进DNA断裂和染色质溶解。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PPT课件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PPT课件

• 脂质过氧化损害
• 蛋白质的氧化损害
• 核酸的氧化损伤
自由基可称“万恶之源,百病元凶”
自由基形成 增加
机体抗氧化 功能下降
超过了 机体清除能力
自由基过多
自由基
过多
适量
.
机体损害作用
发挥重要生理功能
(如免疫和信号转导过程1)9
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体内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处 于动态平衡中,因此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
37
气湿:
高气湿,尤其是伴随高气温的高气湿环境,可使 经皮肤接触吸收的化学物吸收速度加快。因为高气 湿环境汗液蒸发困难,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加强, 脂水分配系数较低的化学物也易吸收。此外化学物 也易于粘着皮肤表面,延长接触时间。
.
38
气压:
高气压与低气压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引起外源 化学物的毒性改变,例如在低气压(如高原)条 件,士的宁的毒性降低,但氨基丙苯毒性增强。
.
8
影响酶的活性
与酶活性中心的金属离子结合 与酶激活剂(金属离子)的作用
氟中毒,F-可与Mg2+形成氟化物,使Mg2+失去激活磷酸葡萄糖变 位酶的作用(肝脏合成糖原)
与辅酶结合:
铅中毒是辅酶ⅠⅡ合成减少,抑制脱氢酶活性
与酶的底物发生竞争性抑制: 与底物结构相似 抑制酶的活性: 直接与酶结合
.
28
二、机体因素
.
29
1 种属、品系和个体
不同种类动物对毒物的反应 同种动物对毒物的解毒能力也存在着品种的差异 个体差异
.
30
❖种族(ETHNICITY )
INTRINSIC
Genes
EXTRINSIC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毒理学基础 第四章 毒物作用机制[精]

毒理学基础 第四章 毒物作用机制[精]

溴苯 3,4-环氧化物
溴苯
p450
肝脏坏死
BP-7,8-二醇
-9,10-环氧化物
苯并(a)芘
p450
致癌作用
(5)亚砜
硫代乙酰胺 S 氧化物
硫代乙酰胺
FMO
肝脏坏死
(6)亚硝基化合物
(6)亚硝基-磺胺甲基异噁唑 膦酸酯 对氧磷
(7)酰卤化物 光气 三氟乙酰基氯化物
(8)硫羰乙酰卤化物 2,3,4,4-四氯硫丁基 -3-烯醇酸氯化物
1.单线态氧
△单线态氧(△gO2) ∑单线态氧(∑g+O2) 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3.过氧化氢(H2O2) 4.羟基自由基(OH)
5.臭氧(O3) 6.氮的氧化物[NO 、NO2、过氧亚硝基(ONOO)] 7.次氯酸(HOCl)
(二)自由基的来源 1.生物系统产生的自由基
1)胞浆中的小分子 2)胞浆蛋白质 3)膜酶活性反应 4)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呼吸爆发”(respiratory
活化靶蛋白分子,模拟内源性配体 抑制靶分子的功能 (酶、受体、通道、复合物) 对NDA靶:
干扰DNA的模板功能,化学物与DNA共价结合引起 复制期间核苷酸错配。 2.靶分子的破坏
3.新抗原形成 4.毒物引起生物学微环境改变
改变生物水相中氢离子浓度 使细胞膜脂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物理变化 占据空间位置
HAPP=杂环芳香胺热裂解产物;
HCBD=六氯丁二烯;
p450=细胞色素p450;
ST=磺基转移酶;
s.r.=自发重排
二、自由基形成 自由基(free radicals)
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是由于化合物的共价健发生均裂而产生。

第4章 毒作用机制

第4章 毒作用机制

Ca2+这种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 活动所必需的由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而产生 的短暂的Ca 的短暂的Ca2+瞬变,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 胞骨架结构,最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分的 分解代谢过程。 中毒机制:钙稳态失调学说。
钙的浓度变化,可通过下列途径造成细胞损伤:
正常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的Ca 正常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的Ca2+信号受损 钙依赖性降解酶的活化,包括蛋白酶、磷脂 酶和核酸内切酶。 损伤细胞骨架 损害线粒体 与细胞凋亡有关


三、钙稳态失调的机制
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细胞Ca 细胞Ca2+信号的改变在各种病理及毒理学过程 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 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2+内流增 加,或Ca 加,或Ca2+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或抑制细 胞膜向外排出Ca ,表现为细胞内Ca 胞膜向外排出Ca2+,表现为细胞内Ca2+浓度不可控 制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或称为细胞 制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或称为细胞 内钙稳态的失调。 内钙稳态的失调。
c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GPO):在机体内广泛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GPO) 存在, 存在 , 能特异地催化谷胱苷肽对过氧化物的还原反 应 , 使过氧化物转化为水或相应的醇类 。 可阻断脂 使过氧化物转化为水或相应的醇类。 质过氧化的链锁反应。 质过氧化的链锁反应。 d 谷胱苷肽还原酶 ( GR) :其分布同 GSH-Px,主要功 谷胱苷肽还原酶( GR ) :其分布同GSH-Px , 能是产生还原型的谷胱苷肽(GSH), 能是产生还原型的谷胱苷肽(GSH),以保证机体解毒 功能的执行。 功能的执行。 e 心肌黄酶(DT diaphoras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心肌黄酶(DT diaphorase):葡萄糖-

【2019年整理】4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

【2019年整理】4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毒物作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接触→吸收→转运→靶部位→分子结构变化,功能紊乱→修复→修复失调→毒性效应*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作用。

*阐明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性毒理学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等提供理论依据;2、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大多数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有毒化学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种类毒物作用机制不同。

*研究毒性机制应明确以下几点:1、毒性效应是由毒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生理和生化改变的结果.2、毒性效应的程度除毒物本身外,还与剂量及靶部位有关.3、靶组织和靶器官具有代偿能力,可超常发挥解毒功能.4、毒效应包括一般毒性效应和特殊毒性效应研究*研究中毒机制步骤:1、整体动物有无毒性2、找出靶器官、靶组织3、进一步找出受损的细胞、亚细胞4、分子水平:DNA、RNA或蛋白质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

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第一节毒物ADME过程和靶器官毒效应强度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靶器官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靶位点学说:毒物产生毒性作用的位点,称为靶位点。

毒理学第四章毒作用机制(2)

毒理学第四章毒作用机制(2)

为什么要研究化学物毒作用的机制? (研究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毒理学资料、评价特定外 援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 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 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提供刘宁依 据; 毒理学作为工具学科,通过对外源化学物机制 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 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 接受和供给电子的能力使它们成为自由 基反应的重要催化剂
注:O2 本身是自由基,双原子氧分子有 2 个不同配对电子,所以氧经单电子还原为 O2•(一个不配对电子)和 双电子还原为 H2O2(没有不配对电子),故 H2O2 不是合格的自由基,虽然它能形成 •OH 而成为重要的氧化剂。
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 金属离子由金属硫蛋白形成复合物 4.自由基的解毒(仅举此例子,下页)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PO)和过氧化氢酶 (CAT)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解毒作用
解毒过程失效 1.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2.解毒酶失活 3.某些结合反应被逆转 4.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的内源性分子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亲电物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 子,它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 发生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 通过插入一个氧原子而产生 ✓ 共轭双键形成 ✓ 键异裂 ✓ 金属的氧化还原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亲电子代谢物
源毒物
催化增毒酶
(3)锍离子 表锍离子
(4)金属离子 二价汞离子 二水合二氨基铂离子(Ⅱ)
7,12-DMBA DENA

第四章毒性机制详解

第四章毒性机制详解

7
3、生理性毒作用
(1)影响机体代谢过程:
①致干肝扰糖糖元元量的减合少成,或并分损解害:肝例细如胞,线CC粒l4体抑,制障糖碍元三转羧移酸酶循,环导, 影响糖的氧化和产能。金属有机物可阻碍脑组织中葡萄糖 的氧化。
②脂引蛋起白脂减质少代,谢甘障油碍三:酯例堆如积,。CCl4损害肝脏亚细胞结构,使
③干扰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化学物与复制的DNA和RNA共 价结合可引起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严重损害。
3 January 2020
15
②抑制消退作用:指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出现 某一环节或多环节的障碍,致使免疫水平 不同程度地下降。
例如:臭氧、SO2等可损害呼吸器官 的巨噬细胞吞噬力和粘膜纤毛的清除力, 使进入体内的微生物得以迅速增殖。有的 外来化学物可损害淋巴系统,影响T淋巴 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造成免疫抑制, 其后果是机体对微生物感染的易感性提高。
B、特异性抑制酶活性中心:
外来化学物与酶蛋白部分活性中心的功能基团如-SH,OH,-COOH相结合,如果此酶很重要,且无其它旁路可 通,则将造成细胞死亡。
C、抑制辅酶:
外来化学物与酶活性必需的辅助因子竞争酶的作用部位, 阻断酶的正常功能,造成正常代谢的抑制。
3 January 2020
13
(4)损害细胞大分子:
有些毒物作用于细胞遗传物质——核酸,对机体产生致 突变、致癌和致畸等作用。
毒物对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 体畸变。
①基因突变:主要是外来化学物与DNA结合,包括共价结合 和嵌入,使DNA链产生一些变化,形成化学致突变作用。 突变的结果可能是细胞死亡或遗传性状的改变,亦有可能 使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
例如:氟乙酸在体内与乙酰辅酶A作 用生成氟乙酰Co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 氟柠檬酸。后者竞争地抑制乌头酸酶,使 用权柠檬酸不能转变为异柠檬酸而使三羧 酸循环受阻,造成心脏和CNS损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质过氧化作用 细胞损伤(?)
(3)苯醌,苯醌亚胺
DES-4,4ˊ-苯醌
DES
过氧化物酶
致癌作用(?)
N-乙酰基-p-苯醌亚胺
对乙酰氨基酚 p450,过氧化物酶 肝脏坏死
(4)环氧化物,芳烃氧化物
黄曲霉素 B1 -8,9-环氧化物 黄曲霉素 B1
p450

致癌作用
2-氯环氧乙烷
氯化乙烯
p450
致癌作用
终毒物 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 质)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 和/或功能改变(其结果表现为毒性)的物质。
终毒物可以为: 原化学物(母化合物) 代谢物 活性氧(氮) 内源化学物
表 1 终毒物的来源及其类型
1.原外源化合物作为终毒物
铅离子
河豚毒素
1.单线态氧
△单线态氧(△gO2) ∑单线态氧(∑g+O2) 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3.过氧化氢(H2O2) 4.羟基自由基(OH)
5.臭氧(O3) 6.氮的氧化物[NO 、NO2、过氧亚硝基(ONOO)] 7.次氯酸(HOCl)
(二)自由基的来源 1.生物系统产生的自由基 1)胞浆中的小分子 2)胞浆蛋白质 3)膜酶活性反应 4)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呼吸爆 发”(respiratory burst) 5)过氧化酶体 6)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 7)微粒体电子传递系统
TCDD
异氰酸甲酯
HCN
CO
2.外源化合物的代谢物作为终毒物
苦杏仁苷
→ HCN
砷酸盐
→ 亚砷酸盐
氟乙酰胺
→ 氟柠檬酸
1,2-亚乙基二醇
→ 草酸,乙二酸
己烷
→ 2,5-己二酮
乙酰氨基酚
→ N-乙酰-p-苯醌亚胺
CCl4 苯并(a)芘(BP)
→ CCl3OO● → BP-7,8-二醇-9,10-环氧化物
蛋白中的铁形成配位共价键
3.去氢反应(hydrogen abstraction)(自由基作用) R-SH(R-S˙) 巯基化合物/硫基自由基(为次黄酸/R-
SOH和二硫化物/R-S-S-R等巯基氧化物的前身; 使游离氨基酸或氨基酸残基的CH2基团去氢,转变为羰基
化合物,并进一步与胺类化合物反应,形成DNA或蛋白质 交联。 自由基脱氧核糖去氢并产生C-4‘自由基是引起DNA链断裂 的基础 脂肪酸去氢并产生脂质自由基最终启动脂质过氧化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 氧中心自由基: O2和 OH 非自由基衍生物:H2O2、单线态氧△g、 次氯酸(HOCl) 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 内源性脂质 外源化学物的环氧代谢物 这些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功能基团。
介绍几种主要的活性氧
由 L 与 O2 反应产生(L O2),或由金属 依赖的脂质过氧化产 物破环产生 LO和 L O2, 任何碳中心自由基通常迅速与 O2 反应产生过氧自由基,如: CCl3 + O2 → CCl3O2
(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 接受和供给电子的能力使它们成为自由 基反应的重要催化剂
注:O2 本身是自由基,双原子氧分子有 2 个不同配对电子,所以氧经单电子还原为 O2(一个不配对电子)和 双电子还原为 H2O2(没有不配对电子),故 H2O2 不是合格的自由基,虽然它能形成 OH 而成为重要的氧化剂。
亲电子代谢物
源毒物
催化增毒酶
毒性作用
1.非离子亲电物
(1)醛,酮
乙醛
乙醇
ADH
肝纤维化(?)
佐美酸葡萄糖醛酸苷
佐美酸
GT→异构化作用 免疫反应(?)
2,5-己二酮
己烷
p450
轴索疾病
(2)α,β-不饱和醛,酮
丙烯醛
丙烯醇
ADH
肝脏坏死
丙烯醛
丙烯胺
MAO
血管损伤
粘糠醛

多个酶
骨髓损伤
4-羟基壬醛
脂肪酸
少数一些毒素(蓖麻蛋白、细菌毒素、白喉毒素等) 通过酶促反应作用于特定靶蛋白上。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李百祥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研究的内容 ◆毒物如何进入机体 ◆毒物怎样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毒物怎样表现其有害作用 ◆机体有害作用的反应如何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物在体内的可能毒性过程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解毒
毒物的转运过程是毒性发展的第一阶段
◆通过生物转化而获得更有效地与特定受体 或酶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性。
◆增毒使外源化学物转变为: (1)亲电物(electrophiles); (2)自由基(free radicals); (3)亲核物(nucleophiles) (4)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 reductants)
2. 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产生自由基 百草枯(PQ++) 阿霉素(DR) 呋喃妥英(NF) PQ++,DR、NF产生的O2·- 不是这些外源物质毒作用过 程的最终阶段,因为O2·-能 产生反应性更强的羟基自由基。
三、亲核物的形成 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如苦杏仁经肠道细 菌β-糖苷酶催化形成氰化物。
由羟基自由基(HO·)启动的脂质 过氧化反应。许多产物,如自由基 和α,β-不饱和醛,都具有反应 活性,而其它产物如乙烷,不具有
反应活性却是脂质过氧化的指示剂
4.电子转移(electron transfer) 如化学物能将血红蛋白中的Fe(Ⅱ)氧化为Fe(Ⅲ),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5.酶促反应(enzymatic reaction)
溴苯 3,4-环氧化物
溴苯
p450
肝脏坏死
BP-7,8-二醇
-9,10-环氧化物
苯并(a)芘
p450
致癌作用
(5)亚砜
硫代乙酰胺 S 氧化物
硫代乙酰胺
FMO
肝脏坏死
(6)亚硝基化合物
(6)亚硝基-磺胺甲基异噁唑 膦酸酯 对氧磷
(7)酰卤化物 光气 三氟乙酰基氯化物
(8)硫羰乙酰卤化物 2,3,4,4-四氯硫丁基 -3-烯醇酸氯化物
苯并(a)芘(BP)
→ BP 自由基阳离子
3.活性氧或活性氮作为终毒物
过氧化氢
敌草快,阿霉素,呋喃妥英
→ 羟基自由基(HO●)
Cr(Ⅴ),Fe(Ⅱ),Mn(Ⅱ),Ni(Ⅱ)
百草枯→O2-●+NO● 4.内源化合物作为终毒物
→ 过氧亚硝基(ONOO-)
磺胺类药物 → 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 胆红素
CCl3OO● CCl3OO● CCl3OO● HO●
例子:
番木鳖碱(strychnine)与脊髓运动神经元甘氨酸 受体的结合;
TCDD与芳烃受体的结合; 哈蚌毒素(saxitoxin)与钠通道的结合; 佛波酯与蛋白激酶C的结合; 杀鼠灵(warfarin)与维生素K2,3-环氧化物还原 酶的结合 ;
2.共价结合(convalent binding) 是不可逆的,这种结合持久地改变内源分子,具有重要的 毒理学意义 亲电子剂(如非离子和阳离子亲电子剂以及自由基阳离子) 中性自由基(如:HO•、NO2•和Cl3C•) 亲核毒物 30胺类和肼类与醛吡哆醛(pyridoxal)的共价反应 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和叠氮化物与各种血红素
→ 不饱和脂肪酸 → 不饱和脂肪酸 → 不饱和脂肪酸 → 蛋白质
→ 脂质过氧自由基 → 脂质烷氧自由基 → 4-羟基壬醛 → 蛋白羰基
增毒(toxication)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定义:毒物经生物转化为有害产物的过程。 原因及结果:
◆增毒过程使生物学微环境和/或它们的化 学结构发生了不利于机体的变化。
增加其反应性,从而更易于与带有重要功能基 因的内源性分子反应。
一、亲电物的形成 亲电物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 分子,它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 对而发生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通过插入一个氧原子而产生 共轭双键形成 键异裂 金属的氧化还原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9)硫乙烯酮 氯-1,2,2-三氯乙烯 -硫乙烯酮
磺胺甲基异噁唑 p450
对硫磷
p450
氯仿 氟烷
p450 p450
HCBD
GST→GGT →DP→CβCL
HCBD
GST→GGT →DP→CCβL
免疫反应 ChE 抑制 肝脏坏死 免疫性肝炎 肾小管坏死
肾小管坏死
2.阳离子亲电子物 (1)碳鎓离子 苯甲基碳鎓阳离子 碳鎓阳离子 (2)氮鎓离子 芳基氮鎓离子
四、活性氧化还原还原反应物的形成 氧化还原循环形成的外源性自由基以及O-2和·NO能还原结 合于铁蛋白的Fe(Ⅲ),随后以Fe(Ⅱ)形式将其释放, 由此形成的Fe(Ⅱ)催化HO·形成
五、解毒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I、II相代谢解毒。 2.亲核物的解毒:在亲核功能基团上的结合反应解毒 3.亲电物的解毒:谷胱甘肽结合 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 金属离子由金属硫蛋白形成复合物 4.自由基的解毒(仅举此例子,下页)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二、反应的类型 (一)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 binding) 定义:
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等非共价结合方式与 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和某些酶等靶分子结合。 特点: 毒物原子的空间排列使其与内源性分子的互补部位结合。 非共价键结合的键能相对较低,因此是可逆的。
基链式反应,例如OH 能通过从膜
脂肪酸侧链抽出 H 而启动脂质过氧化:
三氯甲基自由基 (CCl3 ).
LH + OH L + H2O 通过 H 抽取反应形成的膜脂质中的碳 中心自由基(L.), 为 CCl4 毒性的主 要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