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通信过程
2023无线充电原理与QI通用协议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1. 引言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技术,能够为电子设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
其中,QI协议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无线充电标准,被众多方式厂商所采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充电的原理,并深入解析QI协议的工作原理。
2. 无线充电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场传输能量的一种方式,通过将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电磁场耦合,实现无线充电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如下:•发射器:发射器负责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并通过电磁场的传输将能量发送出去。
发射器通常由一个螺线管和一个变压器组成。
当交流电通过变压器产生高频交流电时,螺线管中的电流产生相应的电磁场,从而电磁辐射。
•接收器:接收器负责接收发射器传输的电磁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给设备充电。
接收器通常由一个螺线管和一个整流电路组成。
当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形成耦合时,发射器产生的电磁场会诱导接收器上的螺线管中产生感应电流。
接收器将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进行整流,然后将其转化为直流电能供给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消除了传统有线充电所需要的连接线,提供了更加自由、便捷的充电方式。
然而,无线充电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能量传输效率较低、充电距离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无线充电标准,并推出了QI协议。
3. QI协议的工作原理QI协议是一种由无线电力联盟(Wireless PowerConsortium)制定的无线充电标准,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是QI协议的主要工作原理:•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匹配:在使用QI协议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发射器和接收器需要进行匹配。
发射器通常会发送一系列的识别信号,接收器会根据这些信号进行识别,并确定自己的功率需求。
之后,发射器会根据接收器的功率需求来调整输出功率,从而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
•通信协议:QI协议还包括一套通信协议,用于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通信。
通过通信协议,发射器可以向接收器发送控制信号,比如调整充电功率、查询设备信息等。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是一种可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充电设备。
它利用电磁场的原理进行充电,而无需使用传统的充电线连接设备和充电器。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涉及两个主要组件: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通常是一个电磁线圈,通过将电流传送到线圈中,产生一个交变电磁场。
接收器通常也是一个线圈,被放置在需要充电的设备中,如智能手机。
当发射器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它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一个磁场变化时,将在相邻的线圈中感应出电压。
在无线充电器中,接收器中的线圈接收到发射器产生的电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压。
这个电压通过接收器的电路传送到设备的电池中,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无线充电器通常使用共振耦合。
共振耦合指的是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频率以保持共振。
这样可以使电能在两个线圈之间更有效地传输,并提高充电效率。
此外,无线充电器还可以通过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建立磁场感应来实现距离充电。
通过提高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无线充电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设备充电。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器产生的交变电磁场,通过共振耦合方式将电能无线地传输到接收器,然后再将
其转换成电压进行充电。
这种无线的充电方式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和设备的使用体验。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一、无线充电的原理无线充电,是指通过无线电磁场传输能量,将电池充电的一种方式。
这种技术是一种电源无需物理接触即可对设备进行充电的技术。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技术是由发送器、中继器和接收器三个组件构成的系统,其中:1. 发送器:发送无线电磁波,将电能传输到接收器。
发送器是通过产生电流,改变磁场强度和方向来产生无线电磁波。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压转化为电流,然后传输到发射线圈中。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该磁场将能量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2. 中继器:将信号传送到接收器中继器是用于扩大传输距离的设备,如果不能直接和发送器进行通信,中继器可以被放置在传输路径上,以扩大范围并推动能量传输。
3. 接收器:将电能转化为直流电。
接收器是由一个线圈、一个电容器和一个整流器组成。
当接收器接收到从发送器传输的无线电磁波时,它会感应到电场的存在,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电流。
电容器将电能存储起来,通过整流器将电能转化为直流电。
二、 QI协议的定义QI(Qi)是无线能量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定义的一种无线充电协议。
该协议首次在2009年正式推出,旨在建立一个无线充电的标准和规范,以便各种类型的设备都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QI协议是完全开放的,允许任何公司或组织都可以使用它,前提是它们的产品符合QI协议的规范要求。
QI协议支持多种传输功率,从1瓦到多达15瓦,可以适应各种设备的需要。
QI协议提供了多种安全功能,包括短路保护、过压保护和过温保护。
这些保护措施可以确保设备在充电时保持安全。
QI协议还提供了一个识别方案,使设备可以识别电源是否符合QI协议,以及设备是否已被正确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
三、QI协议的工作原理QI协议的工作原理分为两部分:发送器和接收器。
1. 发送器在QI协议中,发送器将电流和电压转换为高频无线电的磁场,将其传输到接收器中。
发送器也可以使用多种技术,例如电感、电容和压缩等,以经济的方式将能量传输到接收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
无线充电技术

1、Qi标准
无线充电示例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简称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 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相机、 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磁场共振
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 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带领的 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点亮了两米外的一盏60瓦灯泡,并将其取名为WiTricity。该实验中使用的线圈直径达到 50cm,还无法实现商用化,如果要缩小线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会下降。
电磁感应式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 端。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事实上,电磁感应解决方案在技术实现上并无太多神秘感, 中国本土的比亚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就使用了电磁感应技术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国外现状
国内现状
国外现状
目前在国际上,汽车厂商如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丰田等,通信公司如高通等都已经开始研究电动汽 车无线充电技术。其中奥迪的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主要是针对传输过程中效率流失的问题,该方案通过一种可升降 的无线充电系统,使得电缆端的发射线圈更靠近电动汽车底部的接收线圈,从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宝马与奔 驰合作研发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经过了测试,并应用到了宝马i8车系上。至于沃尔沃则已经完成了电动汽车车载 无线充电系统测试,据说整个充电过程用时3个小时都不到。由于无线充电技术相对较成熟,目前在国外有些地方 已经开始投入使用,2014年韩国铺设了一条长达12公里的无线充电路段,车辆行驶在路上可边开车边充电。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电磁共振、无线电波(RF)、电场耦合传输技术,这些技术允许电能通过非物理接触的方式从充电基座(或发射器)传输到电子设备(或接收器)的电池中。
以下是这三种主要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①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1.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无线充电方式。
其基本原理与变压器相似,利用交变电流通过初级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次级线圈则感应出电动势并转换为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2.充电时,充电设备(如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两者内置的线圈相互靠近。
充电板上的线圈连接至电源并产生交变磁场,手机内的线圈感应到这一磁场后产生电流,进而为手机电池充电。
3.优点:效率高、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
4.缺点:传输距离短(一般需几毫米至几厘米),且要求设备位置相对固定。
②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1.电磁共振技术通过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频率,使它们在同一频率上共振,从而更有效地传输电能。
这种技术的传输距离比电磁感应更远,可达数米。
2.发射器和接收器都包含能够产生和接收共振的线圈,它们被调谐到相同的频率。
当发射器通电并产生交变磁场时,与接收器线圈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放大并传输给接收器。
3.优点:传输距离较远,适用于多个设备同时充电。
4.缺点:效率相对较低,且对设备位置和方向有一定要求。
③无线电波(RF)传输式无线充电:1.无线电波式无线充电利用微波或毫米波等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到接收设备。
这种方法类似于无线通信,但传输的是电能而非信息。
2.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并发射出去,接收器则捕捉这些无线电波并将其转换回电能。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电能传输,但技术复杂度和成本较高。
3.优点:传输距离远,理论上可以实现较远的无线充电。
4.缺点:效率低,能量在传输过程中会有较大损失;且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同的技术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qi无线充 tx与rx通信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传输到设备上进行充电的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包括发射端(TX)和接收端(RX)两个部分。
其中,发射端负责产生无线电波能量,并将其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则负责将收到的无线电波能量转换成电能,用于给设备充电。
本文将针对无线充电技术的TX与RX通信原理展开详细介绍。
TX与RX通信原理:1. 发射端(TX)通信原理发射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天线和调制器组成。
TX模块通过功率放大器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能量。
通过调制器来控制无线电波的频率和幅度,以便让无线电波能够在空中传输并被接收端接收到。
通过天线将产生的无线电波能量进行辐射,实现向周围空间传输能量。
2. 接收端(RX)通信原理接收端主要由天线、解调器和整流器组成。
接收端的天线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过来的无线电波能量。
接收到无线电波能量后,解调器对无线电波进行解调,将其转换成原始的电信号。
整流器对解调后的电信号进行整流,将其转换为直流电能并存储起来,用于给设备充电。
在TX与RX通信原理中,无线电波的频率和幅度的调制控制非常重要。
合理的频率和幅度调制可以使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更远距离,并且在接收端更高效地接收到无线电波能量。
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设计也会直接影响到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因此天线的选择和布局也是无线充电技术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总结:TX与RX通信原理是无线充电技术中的核心部分,通过发射端的发射和接收端的接收,能够实现无线电波能量的传输和转换,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充电。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环境来设计和优化TX与RX的通信原理,以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和可靠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好地了解无线充电技术中TX与RX通信原理的相关知识。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充电方式,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无线充电技术中的TX与RX通信原理,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无线电波能量的传输和转换实现设备的充电。
在实际应用中,针对TX与RX通信原理的优化和改进是提高无线充电技术效率和可靠性的关键。
手机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手机无线充电工作原理手机无线充电是一种不需要通过线缆连接即可将手机充电的技术。
它通过使用无线电频率,将电能从充电设备传输到手机内置的充电接收器。
本文将详细介绍手机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
1. 无线充电的背景与原理介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使用手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充电方式使用充电线连接手机与充电器,存在着线缆损坏、拔插不方便的问题。
因此,无线充电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充电方式。
2.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原理电磁感应是无线充电的主要原理之一。
这种原理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电磁场的作用实现电能传输。
手机内置的充电接收器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
当手机靠近充电设备时,发射线圈内部的电流激发电磁场。
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电磁场中的磁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手机充电。
3. 电磁辐射无线充电原理电磁辐射是另一种常见的无线充电原理。
该原理基于电磁波的辐射作用,通过传输能量到接收器实现充电。
在这种原理下,充电设备将电能转化为高频电磁波,然后通过空气传输。
手机内置的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些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进行充电。
4. 高频谐振无线充电原理高频谐振是一种近年来越来越常见的无线充电原理。
该原理通过相同的谐振频率将充电设备和手机连接起来。
在这种原理下,充电设备和手机内置的接收器有相同的谐振频率。
当两者靠近时,它们会进行共振,并以更高的效率进行能量传输,实现无线充电。
总结:手机无线充电技术是一项非常方便的充电方式。
它消除了线缆连接的麻烦,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
无线充电的原理主要包括电磁感应、电磁辐射和高频谐振。
这些原理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将带来更多便捷和舒适的充电体验。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2024精)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概述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便携性的提高,对于充电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无线充电作为一种方便、简单且高效的充电方式,逐渐受到用户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无线充电的原理以及QI协议的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
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发送端和接收端。
发送端发送端主要由发射线圈、功率控制电路和射频发射模块组成。
当电流通过发射线圈时,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
功率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流的大小,以实现对充电功率的调节。
射频发射模块则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以便传输到接收端。
接收端接收端主要由接收线圈、整流电路和充电管理芯片组成。
接收线圈用于接收发送端发射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整流电路则用于将接收到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以供设备充电使用。
充电管理芯片则用于监测和管理充电过程,以保证充电的安全和效率。
QI协议详解QI(无线充电一体化)协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线充电协议之一。
它由无线功率联盟(WPC)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通信方式QI协议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过电磁感应进行无线通信。
发送端会发送一个包含供电器件信息和功率控制信息的数据包给接收端。
接收端通过接收和解读这个数据包,来确定如何调节电源输出功率。
功率控制QI协议中,功率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功率控制,可以实现对充电功率的调节和管理,以满足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
QI协议规定了不同的功率级别,包括基础功率、扩展功率和快速充电功率。
发送端根据接收端的需求和设备的充电状态,选择合适的功率级别进行充电。
安全性和兼容性QI协议在充电过程中注重安全性和兼容性。
它规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输入电压监测、温度监测、电流监测等,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同时,QI协议也保证了兼容性,即不同厂商的设备和充电器可以互相兼容,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总结无线充电是一种便捷、高效的充电方式,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充电过程。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无线充电是一种通过无线传输能量的技术,它能够让设备在不需要使用电线或充电器的情况下获得电力。
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各种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动车等。
无线充电主要依赖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两种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来介绍电磁感应原理。
电磁感应是一个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它描述了通过电磁作用力在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电流的过程。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一个电导体(例如线圈)在磁场中移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就会在电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个感应电动势可以驱动电流的流动,从而提供能量给电子设备。
对于无线充电来说,通常会有两个线圈,一个发送线圈和一个接收线圈,它们之间通过电磁感应来传输能量。
发送线圈通过电源驱动产生一个交变电流,这个交变电流会在接收线圈中产生一个交变磁场。
接收线圈通过感应这个交变磁场,将其转化为交变电压,再通过整流和滤波电路将其转化为直流电压,供给电子设备使用。
其次,我们来介绍电磁辐射原理。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通过空气传播的过程,它是由于振荡电荷和振荡磁性体的变动而产生的。
无线充电通过电磁辐射来传输能量,类似于无线通信的原理。
发送线圈在一定的频率下产生一个交变电流,这个交变电流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并且这个交变磁场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当接收器的接收线圈位于电磁波传播范围内时,会感到电磁波的能量,从而将其转化为电能。
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的频率通常在几十kHz到几十MHz之间,这个频率范围是为了在传输能量时避免太多的能量损失。
因为在高频率下,会产生更大的能量损耗,而在低频率下,传输效率会变得很低。
无线充电还需要解决一些功率传输和距离限制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传输的功率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也就是说,离发送器越远,接收器得到的功率就越小。
这是因为电磁波的能量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线充电系统通常采用了一些技术来增加传输功率和扩大传输距离,例如采用耦合共振技术、采用多个线圈和天线放大器等。
电子器件的无线充电与无线通信

电子器件的无线充电与无线通信无线充电和无线通信是现代电子器件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使得我们可以摆脱传统的电线束缚,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无线供电。
而无线通信技术则是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和交流。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充电和无线通信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利用发射端产生的电磁场,通过空气传输能量,使接收端设备实现无线充电。
- 无线充电系统由发射端和接收端组成。
发射端包括发射线圈和功率转换电路,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和电荷存储器。
- 发射端将交流电转换为高频电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传输给接收端。
- 接收端通过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磁场,再经过整流、滤波等处理,将能量转换为直流电,供给设备使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领域。
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耳机、电动车等都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技术进行充电,实现电池的自动充电,避免了传统有线充电的麻烦。
- 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比如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可以通过无线充电实现连续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 高端餐厅、咖啡馆等场所也可以提供无线充电设备,方便顾客在用餐或休息时充电。
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 无线通信技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信号,通常采用调制和解调的方式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 无线通信系统由发送端和接收端组成。
发送端将信息信号通过调制转换为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的信号,接收端通过解调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原始信息信号。
- 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Wi-Fi)、蓝牙、移动通信(2G、3G、4G、5G)等。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上广泛应用。
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这些设备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方便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
- 无线通信技术也被应用在智能家居、智能车辆等领域。
比如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我们可以使用手机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设备,或者实现智能车辆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流。
无线充电技术基本原理

✓
通信频段:100-205kHz
✓
特点:
1、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 充电;
2、具备无线充电技术的通用性;手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 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
联盟成员:120多家,包括飞利浦、桑德力、HTC、诺基亚、三星、
索尼爱立信、百思买等知名企业都已是联盟的成员。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蓄电池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很多厂商已经在大力生产,
各地也在进行充电站的建设。但蓄电池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令 研究者头疼,根据现有的应用成果,一般的蓄电池充满一半需要充 电半小时,完全充满则要8小时以上,而且充满电的汽车一般只能 行驶100余公里。这显然让蓄电池电动汽车无法与内燃机汽车相 提并论。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 消费电子无线充电 消费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是靠两种新的设备来实现的,第一个
是充电器,它要与电力相连接,然后会有一个“托盘”与充电器进 行中转,只要消费电子产品与“托盘”距离在规定范围内,那么消 费电子产品就会自动进行无线充电。
➢ 生活办公设备无电源线运行运行(供与会人员一起讨论☺)
a) 电磁感应: 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 到接收端。
无线充电技术分类
b) 无线电波:其原理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相类似,即利用微型高效接收 电路捕捉从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 然后将之转化为稳定的直流电压。
c) 电磁共振:其原理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利用铜制 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线圈作为接收电 力方。当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收方, 电力实现了无线传导。
汽车的无线充电原理

汽车的无线充电原理
汽车的无线充电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变换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在汽车底盘安装一个发射器(主线圈),并在地面或停车场的特定位置安装一个接收器(副线圈)。
首先,发射器通过外部电源供电,产生高频交变电流。
该电流通过主线圈流过时,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
接收器(副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在所处磁场范围内,感应到磁场变化,从而在接收器上产生交变电流。
接收器通过电力管理系统将接收到的交变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供给给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
同时,发射器会实时监测到接收器的位置和反馈信号,通过通信系统进行调整,以确保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汽车无线充电需要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空间相对接近,充电效率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因此,在设计和安装无线充电设备时,需要考虑充电距离的合理范围。
同时,无线充电系统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给电子设备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
无线充电的过程涉及两个主要组件: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内置一个电源,并将能量转换成高频的电磁波。
接收器则是电子设备,它接收到电磁波后将其转换成直流电能来充电。
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能量传输是通过电磁感应实现的。
当发射器中的电流流过一个线圈时,这个线圈就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这个变化的磁场会通过空气中的另一个线圈传递给接收器。
接收器的线圈会感应到这个变化的磁场,并将其转换成电能。
无线充电的效果和距离有关。
距离增加时,电磁波的能量会减弱,导致传输效率下降。
因此,无线充电的有效范围通常相对较小。
此外,电磁波还会对周围的物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所以无线充电设备通常需要避免与其他设备或金属表面之间的接触。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通过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的原理,将电能转化为无线的电磁波,并将其传递给接收器,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充电。
无线充电的qc协议通信原理

无线充电的qc协议通信原理
无线充电的QC协议通信原理
一、无线充电概述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磁场耦合将电能无线传输给设备进行充电。
与有线充电不同,无线充电没有电接触,更安全方便。
二、磁耦合原理
发射端线圈流过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
接收端线圈切割磁力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接收线圈两端感应出电动势,给设备供电充电。
两线圈之间通过磁场耦合进行能量传输。
三、QC协议通信
为了让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高效的充电连接,两端需要进行通信协调,这就是QC(Quick Charge)快速充电协议。
主要包括:
1. 数字PING讯号:接收端发送讯号,发射端进行识别。
2. 数据交换:双方交换自身的充电规格参数信息。
3. 握手协商:根据参数协商确定充电规格。
4. 充电监测:充电过程中不断交换状态数据,动态监控。
5. 充电完成:接收端发送充满电信号,发射端关闭充电。
四、协议优势
QC协议使无线充电设备能智能协商充电方案,实现快速且安全的充电,同时具有容错识别功能,避免不兼容产生问题。
五、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无线充电距离进一步延长,充电效率提高,传输能量也越来越大。
QC协议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新需求。
无线充电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发展。
3.NFC手机应用--NFC无线充电控制协议(精)

无线充电流程
具有NFC无线充电功能的电能发送方逬行期性的轮询来发现靠 近的NFC设备。当一 个具有NFC无线充电功能的电能接收方靠近 时,发送方进行设备发现,并与接收方 NFC链略,发送方开启无 线充电控制流程,获取接收方相关电能/电量参数,并执行参数 协商过程,协商完完后,电能发送方的NFC芯片通知电能发送芯 片传输电能。在电能传输过程中,保持NFC通信链路,并周期地 交换充电状态,确认接收方是否需要继续充电。当接收方确认充 电完成后,发送方结束充电过程。
NFC无线充电控制协议
一、
无线充电流程 控制流程
二、
三、
控制帧
控制流程的通信模式
四、
无线充电流程
NFC 无线充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控制流程和无线电能 传输。控制流程通过 NFC 通信来完成无线充电技术的选择、 无线充电的协商、用户认证、充电起始控制等控制流程。无 线电能传输的工作集中在共用 NFC 天线的无线电能传输上, 二采用其他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定义不在于工作组工作范围 内。当然,工作组希望能够在控制流程上兼容共用 NFC 天线 系统和 NFC 协议式无线充电系统。图 13-23 描述了 NFC 无线充 电控制流程与无线电能传输的流程。
控制帧
• (1) NFC无线充电控制协议版本信息。 • (2)电能接收方支抟无线充电技术的个數。 • (3)所支持的无线充电技术的名称。 • (4)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频率。 • (5)是否支持NFC通信作为控制流程。 • (6)电能接收方设备相关倌息。如设备名称、制造商等。 • (7)电能接收方支持的功率等级.如低功举、中等功韦,高功率。
控制流程
控制流程 • 1电能发送方发送能量请求帧(capability request frame)。该帧主 要用于发送方获取接收方所支持的无线充电技术列表。 • 2电能接收方向发送方响应能力响应帧(capability response frame)该帧用于接收方向发送方通告自己所支持的无线充电技 术列表接收方支持一个或多个不同的无线充电技术。如 NFC、 QI、A4WP、PMA等。 • 3电能发送方在收到能力响应帧后,判断自己与接收方是否有 共同支持的无线充电技术,如果有,电能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 技术信息请求IA (technical information request frame),该帧用于 电能发送方选择某一个无线充电技术用于接下来的电能传输 , 如果电能发送方和接收方没有共间支持的无线充电技术,充电 流程结束。
qi无线充电协议.docx(2024精)

Qi无线充电协议1. 引言Qi无线充电协议是一种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协议,由Wireless PowerConsortium(WPC)制定和推广。
该协议定义了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规范和充电功率传输的标准,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充电设备能够互相兼容,提供安全、高效、快速的无线充电体验。
2. Qi无线充电原理Qi无线充电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将电能通过电磁场传输到充电设备上实现无线充电。
该技术使用了共振耦合方式,通过共振电磁场的形成,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通过电源将电能转换成交流电,并通过共振线圈产生高频电磁场。
接收器内的共振线圈接收到电磁场后,将其转换成电能供给给充电设备。
3. Qi无线充电通信协议为了保证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和兼容性,Qi无线充电协议定义了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规范。
该协议使用了一种独特的通信方式,即“标准化物理层”(Standardized Physical Layer,SPL)。
标准化物理层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频率调制技术,将通信信号嵌入到共振电磁场中。
这种技术能够保证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对电磁场造成干扰,同时也能够在高速传输时保持通信的可靠性。
在通信协议层面,Qi无线充电协议定义了一套命令和数据格式,用于实现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通信。
这些命令和数据包括充电设备的认证、功率的传输调节、充电状态的监控等。
4. Qi无线充电功率传输标准Qi无线充电协议还定义了充电功率传输的标准,包括功率传输的距离、效率和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协议规定,Qi充电设备在最佳工作距离内,应保持高效的功率传输。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Qi协议采用了功率控制和反馈机制。
发射器会通过监测接收器的位置和功率需求,动态地调整功率输出。
接收器则会向发射器反馈所需的功率水平,以便发射器进行相应调整。
充电功率传输标准还包括了充电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要求。
根据协议规定,不同厂家生产的充电设备应保证互相兼容,插座的动态功率输出调整应基于Qi协议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充电板检测到Signal Strength消息,取消超时,进入ID&Configuration阶段等待手机发送这两种消息
6) 手机发送ID消息(包括VID和产品序列号),发送Configuration消息(主要是整流电路需要输出的最大功率Max Power=UI)
7) 充电板根据接受的Configuration消息调整初级线圈相应的参数,并调整初级线圈震荡频率开始发送正常的电力
无线充电通信采用的是backscatter调制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负载调制方式,类似于RFID的原理。并且无线充电过程主要是有Power Receiver(一般指手机)控制,而Power Transmitter(充电板)是被动接受请求并处理。
无线充电WPC通信序列简单介绍:
1) 将手机放在充电板上
2) 充电板根据发送测线圈的电容变化探测到有物体放在了充电板上
3) 充电板应用电力信号到初级线圈上作为ping消息,并等待超时,如果超时就说明是异物放置在了充电板上,这时充电板撤销电力供应,这个过程也叫FOD,即异物检测;如果没有超时,就进入下一步
4) 手机检测到了次级线圈感应了电压信号,就发送Signal Strength消息(主要内容是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耦合程度,也就是放的位置正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