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择校问题重点
浅析我国义务教育制度下的择校问题
人 都有 享受 高 质量 的教育 ”这 一更 高层 面 的教育公 平要 求 。高质 量 教 育稀 少 ,学 生多 ,而且 家长 都希 望 自己 的孩子进 重 点学校 。但 由 于不可 能人 人进 重点 学校 ,就 必然 会有 竞争 。 因此 ,择 校 问题 的出
现 是必 然的 。
二 、 择 校 现 象 带 来 的 危 害 ( )加 大 了重 点 学 校 和 非 重 点 学校 之 间 的 差 距 一
( 海 师 范大 学 哲 学 学 院 上 海 上
随着 九 年义务 教 育的普 及 ,越来 越多 的孩 子都 可以背着 书包 走 进 课 堂 。பைடு நூலகம் 学 ,已 不再 是 一 种梦 想 , 由于 我 国是 一 个 发展 中的 国 家 ,教 育资 源难 以达 到均衡 ,于是 出现 了重点 学校 与非 重点 学校 。 重 点学 校与非 重点 学校 的存 在 ,使越 来越 多 的家长 将 目光投 向重 点 学校 ,于 是择校 行为成 为我 国教育 阶段 比较令人 关注 的问题 。
浅 析 我 国 义 务 教 育 制 度 下 的 择 校 问题
单璐
20 3 ) 0 2 4 摘 要:随着择校现象的盛行 ,择校 ,它 已成为 当今反 映教 育公平的最大热点之 一。由于义务教育资金 短缺 ,重点学校制度 的实行和 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导致择校之 风盛行 。不规 范的择校制度加 大了重点 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 间的差距,给重点学校 的管理和教 学带
择 校 现 象 产 生 的 原 因 (一 )重 点 学校 制 度 的 实 行 和 教 育 资 源 配 置 严 重 不 均衡
、
1 重 点 学 校 制 度 的 存 在 、
我 国 的重 点 中小 学制度 在 上 世纪5 年代 解放 初期 开始 建 立 。但 O 那 时上重 点初 、高 中基本 上是分 数 面前人 人平 等 。 “ 文化大 革命 ” 中曾经完 全否定 了重 点学 校制 度 ,实行按 户 口划片入 学 。1 7 年 , 9 7 邓 小平 同 志恢复 工作 后 ,重点 中小 学制 度得 以恢 复 。历史 阶段 的划 分 点应 该是 1 9 年 , 小平 南方视 察 和其后 的 “ 四大” ,把 中国整 体 92 邓 十 带进 了市 场经 济之 中 。当市 场经 济 的行为 方式 与重 点学 校制 度相 结 合 时 ,就 产 生 了 “ 校 生 ” 和 “ 校 费 ”这 种 中国 特有 的教 育 现 择 择 象 。政府 集 中力量 办好 一批 重点 学校 ,这 在我 国教 育资 源相 对 比较 短缺 的年 代 曾经发 挥过 积极 的作 用 ,但在 今天 ,这 一发 展模 式 的积 极作 用正 日益消 ,而消极 影响正 E益 突出 。 l 2 、教 育 政 策 中 长 期 的 城 市 取 向 我 国长期 以来 形成 了一 种较 为严 重 的地 区差别 和城 乡差 别 的城 市 中心价 值取 向:先进 的教 学设 施 、强大 的师 资力 量 、优 秀 的学 生 资 源 总是 城 市 教 育 的特 权 。 比如 说 “ 国统 一 ” 的 教学 大 纲 和 教 全 材 ,主 要 以城 市 学 生 的 学 力 为 依 据 制 定 , 学 科 教 学 的 深 度 和 难 度 , 农 村 的 孩 子 是 很 难 适 应 的 ,这 对 农 村 和 边 远 地 区 的 学 生 无 疑 是 很 不 公 正 的 。 这 种 城 市 价 值 取 向 使 城 市 中 小 学 有 着 农 村 中 小 学 所 没 有 的 优 势 ,长此 以往 ,城 乡教育 的差 距越 来越 大 。为 了获取更 好 的受 教 育 条件 ,优质 的教 育 资源势 必会 引来 众多 人 的争夺 ,择 校行 为就 必 然存 在 。
小学升初级中学择校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小学升初级中学择校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最早的《义务教育法》在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使儿童、少年能够就近入学。
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适龄儿童无法全部接受无差别的免费的优质教育的情况下,打破了户口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意愿跨学区入学,以占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自身发展。
学校计划招收一百多人,来报名的就两三千的情况在这些重点中学非常常见,有的家长在小升初期间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重点中学的测试地点。
还有的家长甚至花费巨额择校费或者不惜通过买房调户口等非常规手段让孩子上到心仪的学校……自1993年以来,大中城市的“择校”潮一浪高过一浪。
愈演愈烈的择校潮甚至培育了一个很不规范的“地下教育市场”,从而对义务教育阶段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甚至被人称为义务教育的虚无化。
一、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1.从学校的角度:(1)学校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或区域关系,起点各不相同。
管理水平也不尽一致。
使每所学校在校舍场地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存在着差异: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和办学质量等软件方面也距离很大。
(2)资金短缺。
这是学校择校的主要目的,择校往往伴随着高额的择校费。
(3)提高声誉和竞争力。
择校可以利用招收优势生源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水平,通过家长的选择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从政府角度:(1)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应由政府提供资金,但由于我国教育的经费投入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不仅国家教育投入少,而且各级政府教育投资不到位,层层克扣。
(2)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对于择校现象没有惩罚措施或制定限制、制止的政策,使得择校现象蔚然成风。
(3)学校等级的划分。
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有意或无意的把学校分为: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等,使得学校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
3.从家长角度:(1)学校间的差距。
学校之间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明显的差距,面对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家长过分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也就成了家长择校时的目标。
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随着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能够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非常重视。
然而,中小学校择校收费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择校收费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择校收费的原因1. 市场需求: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要应对市场的需求。
目前国家规定中小学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但是许多家长却认为只要投资技巧得当,支付一些类似“管理费”、“文具费”、“寄宿费”等相关费用,用于选择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也是值得的。
2. 择校意识:许多家长都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因此他们要用心去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
同时,私立学校注重质量、音容笑貌以及规模等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获得应有的价值和服务。
3. 经费财务:私立校管理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学校管理和财务情况自行决定择校费的大小,因此只有通过择校费通过经费财务得以实现。
此外,私立学校也要应对市场和竞争压力,择校费则是一部分经费来源。
二、择校收费的影响1. 不公平的现象:择校费的存在会产生不公平竞争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承担的家庭来说。
因此,择校费问题已经引起了关注和讨论。
2. 负面效应:择校费的存在也会对家长和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很可能会出现“觊觎不满足”的心态,希望孩子能够获取更好、更全面的教育。
同时,教师也会面临成长和经济的困难,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三、择校收费的解决对策1. 政策调整: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调整来让中小学教育免费制度更加健全,减少私立学校的择校收费问题,同时减少政府对于公立学校的投入。
2. 严格管制:加强对于私立学校的监管,从管理方面来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质量的监督,也加强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这对于消除择校收费问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 科学评价:按照科学评价标准对教育、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进行评价和实施规范化管理,既要关注校和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化评估,这样就能够减少家长为了择校而支付的资金。
如何看待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如何看 待 中小学 生择校 问题
张春娥
河北省平山 县岗南镇 尚家湾小 学
河北
平 山县 n 5 4 8 0 0 0
摘要 : 中国 , 多父母都会 为孩子能 够进入好 学校 而不遗余 力地 奔波 , 在 很 甚至花上大笔“ 择校 费” 为孩子进入 重
最学校 铺 路 。 其 实 , 校 问题 在 不 少 国家都 存 在 。 择 关键词 : 生 学 择校 问题
源, 学校 的经费必 会充 足 , 带动 了教 师待 遇 的提 高 , 这
也就促 进 了教师 的择校 。
二 、 校 有 哪 些 利 与 弊 呢 择
办学模式 。 允许 和鼓励社会 资金投向教育 。 应打破 “ 办教
育不得 以盈利 为 目的” 的限制 , 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办学 。 合理配置教育 资源 , 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办好 区域 内每一所 中小学 , 步消除校际间的差距是解决择校 问 逐
一
是解决 “ 择校 ” 问题 的根 本手段 。当务之 急是要 在义务 教育 经费投入 上 , 注重对 薄弱学校 的扶持 , 特别 通过设 立薄弱学校建设 专项 资金 , 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 安排 、 重点保证 , 努力 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 间的差距 。 4扩张教育资源总量 。 . 应破除政府包办教育的陈 旧
用 于改造薄弱校 , 以推动学校建设 的均衡性 。 2从大局 出发认识择校现象 。 . 如果不是为 了子女 的 高水平 教育 ,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不会慷慨解囊 的。 择 校费 的投入 , 增加 了教育 资源 的存量 , 符合人 民 的长 远利益 。禁止择 校生对全社会教育不利 。用 “ 三个有利 于” 的标 准衡 量 , 对择校生应采取允许 的态度 。 3可以探讨义务教育经 费保 障机制 的改革 。 面落 . 全 实经费保 障机 制 , 不断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办好每 所学校 ,是政府 和教育行 政部门义不容辞 的责任 , 也
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作者:汪建华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4期摘要:择校问题是困扰当今义务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问题之一。
有效处理择校问题事关教育的公平发展。
本文拟从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关键词:择校;原因;危害;对策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05-0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择校现象,择校也由个体行为上升为一种群体行为。
据央视报道的“八大教育潜规则”中,择校问题和择校费位居首位。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择校,是特指在中小学教育范围内,学生家长不能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让孩子就近入学,而是给孩子选择公办重点学校的一种行为和现象。
父母用择校的方式来为子女选择更好的学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种现象的出现影响到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挑战。
1.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1.1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被视为“择校热”难以改变的关键原因。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必然会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指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基础教育区域内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教育公平问题最重要因素,而追求教育公平又成为人们日渐增长的需要,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1.2变相的重点学校划分制度。
学校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
以往实施的重点学校政策人为拉大了学校的差距,社会市场的选择又加剧了学校的分化。
虽然《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匀地用于每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
小学择校问题
小学择校问题摘要:“择校问题”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论是上小学,还是所谓的“小升初”,甚至连幼儿园也不可避免的惨遭“毒手”,于是所谓的“拼爹时代”已经从孩子的出生开始。
然而择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我们受择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影响到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发展,面对择校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关键词:择校问题成因产生影响解决思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了使稀缺的教育资源被用于快速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中小学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形成以升学教育为目标,选拔和培养少数“尖子”的教育体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于基础教育公平的日益关注,这一重点学校制度被取消了。
大中城市的“择校”潮一浪高过一浪。
愈演愈烈的择校潮甚至培育了一个很不规范的“地下教育市场”,从而对义务教育阶段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
目前的择校,实质上是教育消费价格双轨制的市场价,造成这一行为的社会根源在于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促使人们竞相追逐优质教育机会;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社会收入差距的明显拉大,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使择校、高收费成为可能和必然。
下面,我将从择校问题的成因、择校问题产生的影响、择校问题的解决思路三个方面对目前社会上比较热的“择校问题”进行分析。
一、择校问题的成因可以说,择校问题不是仅仅在中国存在的,很多国家都存在这种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理想的学校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是处在中国这个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人口众多、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择校这个问题就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
就小学的择校的现象来说,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1、从社会方面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
另外,虽然很多学校都取消了小升初的说法,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初中的学校在进校分班的问题上,除了参考进校的一次摸底考试成绩,更多的是以学生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的成绩为标准。
小学生择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生择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今,小学择校已经成为了家长们关心的热门话题。
从小学阶段开始,对于一个孩子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潜力来说,学校难以忽视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考虑到这个原因,家长们在选择学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地理位置家长们应该选择那些靠近自己居住地的学校,这样就可以方便孩子上下学,并且缩短孩子上学的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休息。
二、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孩子的成长有密切关系。
有着舒适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安静,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三、学校教育质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家长们选择学校的最重要因素。
家长们应该通过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对学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能够符合自己孩子的学习需求。
四、教育方向教育方向是家长们选择学校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因为不同学校的教育方向是不同的。
有的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有的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有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体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等。
因此,家长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孩子的主要学科和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孩子需要的教育方向。
五、师资力量家长们在选择学校时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师资力量。
学校的教师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
因此,家长们应该了解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师资格证书、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合适。
六、教育费用教育费用也是选择学校的重要考虑因素。
到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去昂贵的名校,最终孩子学习成绩提升不明显,甚至有的孩子还会产生压力和挫败感,所以家长们应该根据自身对教育的财务情况,选择能够承受的教育费用范围内的学校。
七、学校口碑家长们选择学校时,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口碑来进行选择。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学校的口碑是很重要的。
学校的口碑可以从教学设施、教育质量、师资力量、学校办学历史和成绩等方面得知。
如何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
亿元 , 实属惊人 , 家长们苦不堪言 。 “ 择 现 在大 中小城市都有重点校 、普 通
校 费, 校费 , 择 含着家长多少泪。” 第 三 。 校热扩大了阶层差距 。 择 是引
由于 择校 费 的高 低 与分 数 紧密 相
20多所 中学 当年的入学收 费总 值就高 0 达1 0亿元 以上 。某调查公司披露 , 在某
省的 “ 十大暴利 行业 ” 中, 中小学教 “
庭 的经济实力 和社会关系 。 长此 以往 , 肯
定会加剧社会 的两极分化 ,使富人的机 会越来越 多, 穷人的机会越来越 少 。 破坏
长不愿意让孩子 “ 输在起跑线上”, 而择 校费动辄数 万 ,几乎耗尽 了不少家庭全 部 的积蓄 ,许多家长甚 至举债缴纳择校
就 近 入 学 的 原 则
保证 各校师资力量 和教学水平 的相对均
衡 。E本现行的平等教育 制度很值得学 l 习 。E本平等教育就是任何一个受教育 l 者包括残疾儿童 , 任何一所学校所接 在 受 的教育机会 、 权利都是相 同或相等的。 政府保证 了充足的义务教育经 费 ,各校
弱 校 , 校作 为强 校 的分校 , 化教 育 弱 优 资源 。政 府 要把 人力 、 物力 、 力 向薄 财
弱校 倾斜 。 ( 二)实行校长 和教师 的轮 校制度 ,
园面积 、 体育馆规模 、 图书馆建设等方面 大体保持 同样 的水 准 对于 目 前达不到
标准的学校 , 由国家大 力投资扶持 , 对于 达到或者超过标准的学 校 ,应该进行必 要的限制 ,原 则上 不再 大量投 入建设经 费。 ( 四)严格执 行义 务教 育阶段 免试 、
启蒙篇:最重要问题与学校选择!
最重要问题与学校选择提示:以下是幼升小、小升初最重要的问题,是透彻了解幼升小、小升初,顺利择校、升学的一把钥匙,有助于家长对择校、升学问题作出理性、科学的判断。
一、幼升小幼升小在几年前原本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小升初升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籍制度管理的强化,幼升小已在小升初、初升高中变得最为重要。
原因是,小升初、初升高,中学的好坏可以有一个最重要客观标准衡量——分数,中考、高考成绩好的中学可以一目了然,家长、学生选择指向性具体而明确,而幼升小家长看不到小升初统考、看不到分数,对小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或口碑相传上,选择时小学选取的数量具有超大海量性,选择权大,迷茫性也就大。
最为关键的是,幼升小不过是未来进入教育水平好的、较好的区县好中学的跳板,家长、学生的真实目的是紧紧瞄准高考的,因此幼升小既要看小学,更多的是还要看可能进入的初中、高中学校,这样就使得幼升小择校、升学变得迷乱而复杂了。
根据目前北京的教育状况和各阶段升学的游戏规则,幼升小择校、升学设计的合理,可以肯定地说,能够为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机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幼升小又绝对不意味着只选择“重点”小学,若应对合理,很多情况下可能还恰恰相反,这需要区县、学校、课外辅导、特长开发、操作技巧等的选择与组合。
二、学籍学籍对于幼升小的家长是第一位的概念。
按照北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
学籍有三个最重要特点:1.学籍具有严格区域性和独立性。
北京市加上燕山区共有19个区县,取得任何一个区县的学籍就执行这个区县的入学、升学、教学、考试、评比等规定与其它区县毫无关系。
2.学籍具有无与伦比的排他性。
一旦取得某个区县的学籍,就上学、升学本身而言,学籍具有超越户籍、实际居住地的第一位优先性。
即:在升学的时候,特别是小升初的时候,首先看学生的学籍,排在首位,效力最高,户籍次之,实际居住地排在最后。
通俗说就是,不管升学的学生是不是有某区县的户籍、实际的房产,只要他(她)有这个区县的学籍,这个学生就当然获得这个区县的一切相应的升学机会,而没有这个区县学籍仅有户籍或实际房产的学生,在升学的机会、所受的待遇等方面要排在有学籍学生的后面,具有了实际的“不平等性”。
小学择校面试题库及答案
小学择校面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太阳从西边升起B.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C. 一年有13个月D. 地球是方的答案:B2. 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A. 鱼B. 鸟C. 蛇D. 猫答案:D3. 以下哪种颜色是由红色和黄色混合而成的?A. 蓝色B. 绿色C. 橙色D. 紫色答案:C二、填空题1. 地球围绕______公转,公转周期是一年。
答案:太阳2. 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______和火药。
答案:指南针3. 请填写一个完整的句子:我喜欢在______上画画。
答案:画布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
答案:保护环境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后代留下一个健康的地球。
2. 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答案: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气候温暖,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短文,回答问题。
短文:春天来了,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花儿也绽放了笑脸。
小朋友们在公园里放风筝,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问题:1. 短文中描述了哪个季节?答案:春天2. 小朋友们在做什么?答案:放风筝五、数学计算题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50平方厘米2. 一个数加上40得到80,请问这个数是多少?答案:40六、逻辑推理题1. 如果所有的猫都会爬树,而Tom是一只猫,那么Tom会爬树吗?答案:会2. 如果一个物体是圆形的,那么它一定是球体吗?答案:不一定,例如硬币也是圆形的,但它不是球体。
七、英语翻译题1.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英文:“我喜欢阅读。
”答案:I like reading.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中文:“The cat is on the table.”答案:猫在桌子上。
对中小学择校热的几点思考
的 检 验 , 家 长 则 面 对 的 是 社 会 关 系 及 资 金 实 力 而
的检验 。
~
、
择 校 热 : 前 教 育 改 革 中 一 个 值 得 关 注 当
的 问题
。
0
入 低 迫 使 学 校 自筹 一 部 分 资 金 用 于 教 师 待 遇 、 学 校 硬 件 的 改 善 。这 也 就 是 “ 校 热 ” 直 难 以 降 温 择 一
的 原 因之 一 。
任 何 事 物 , 利 就 有 弊 。 择 校 的 利 在 于 ; 了 有 有 择 校 现 象 以后 , 会 上 就 择 校 现 象 谈 论 和 评 价 学 社
念 促使 家长从小学 就开 始热衷 于择校 。
从 择 校 热 产 生 的 原 因 可 以 看 出 , 传 统 的 应 在
于 教 育公 平 的 。择 校使 优 质 的 教 育 资 源得 以壮
大 、 展 , 利 于义务 教育 成本 的分担 与补偿 。 扩 有 在 择 校 热 带 来 收 益 的 同 时 , 带 来 不 小 的 消 也 极 影 响 。很 多 家 长 为 了 孩 子 能 上 名 牌 大 学 ,攀 高 “
校 , 促 进 学 校 提 高 管 理 水 平 。 有 一 部 分 家 长 为 会
2家 长 望 子 成 龙 , 愿 投 资 教 育 。 在 家 长 心 . 甘
中 , 量 一 所 学 校 办 学 水 平 的 高 低 , 一 的 尺 度 衡 唯 就 是 升 学 率 。这 种 升 学 竞 争 实 际 已 发 展 成 了 一 种 门 户 之 争 。家 长 之 间 的互 相 攀 比对 择 校 热 起 了 推
从择校现象看教育公平重点
从择校现象看教育公平[ 11-07-04 08:54:00 ] 作者:邹文姣王精友编辑:studa090420【摘要】(1)引发择校现象的原因。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引发择校现象的客观原因。
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是引发择校现象的主观原因。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等级化评估是引发择校现象的制度原因。
(2)择校现象给基础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教育公平。
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3)消解择校现象,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思路。
树立公平的价值导向,为基础教育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扶弱济贫为原则,合理分配有限教育资源。
实施基础教育标准化工程,促进基础学校均衡发展。
【关键词】引发原因;不良影响;基本思路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建设的起点,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基础教育公平是保证公民起点和机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出现的择校现象却愈演愈烈,并形成一股“择校热”,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笔者尝试剖析择校现象的深层原因,探讨其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1.引发择校现象的原因1.1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引发择校现象的客观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的一大突出问题,这种不平衡性在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发达西部后,城市发达乡村落后、大城市发达小城市落后的态势,就是同一城市、同一乡村的不同城区也呈现出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各地区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能力,进而导致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使学校之间,在办学硬件、办学软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尽管“十五”以来,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小学、中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均衡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地正推行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各地中小学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教育资源配置呈现不均衡的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异仍然。
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择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长们都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择校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然而,中小学择校问题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不少学校存在的择校收费问题。
本文将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
一方面,学校面临着经费压力。
教育资源有限,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师资力量。
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学校需要通过收费来增加经费来源。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也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更多的金钱。
他们相信通过选择一所较好的学校,孩子将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前景。
正因为有一部分家长愿意支付高额的费用,学校才能够设置收费标准,这就形成了一种供求关系。
然而,中小学择校收费问题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首先,不少家长普遍认为收费过高。
学校的收费标准并不透明,有的学校的收费项目繁多、费用高昂,让家长感到困惑和不满。
其次,择校收费也增加了一部分家庭的负担。
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择校收费过高可能成为一种不公平现象,孩子们在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下难以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
针对中小学择校收费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解决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
教育资源公平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政府部门应该明确规定学校收费的合理范围和明确的项目,确保学校不得超收费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均。
其次,学校也应该加强自我管理与规范。
学校需要制定透明的收费标准,使家长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学校收费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双向沟通的机制,确保家校之间的信息畅通。
最后,家长也要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和科学素养,理性对待择校问题。
不因为盲目追求名校而盲目择校,而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
中小学择校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 明庚
( 江苏省江都 市张纲 中学,江苏
中小 学 择 校 现 象 在 我 国 受 到全 社 会 的 普 遍 关 注 ,逐 渐 成 为一 个 热 点问题 。虽然教育 界对中小学择校现象 问题的研究层 不穷,但这些研 究 大 多数 是 建 立 在 理论 分 析 基 础 ,不能 够 科 学 地 认 识 和解 决择 校 问题 。 而 上一 个 世 纪 末 ,西方 一 些 发 达 国 家学 校 选 择 、家 长 择 校 已成 为 教 育 改 革 、发展教育 的一种主要制度 ,并赋予法律 条文的形式加 以规 定。因 此 ,本人认为 :科学分析 中小学择校问题 并且找 出相应对策是摆在全社 会 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江都
2 5 1) 2 2 2
足他们的愿 望 ,有利于充分 利用优 质教育 资源 ,有利于子女的学业成 长 ,多数非择校生家长反对或没有明确表示赞成择校 ( 占非择校生家长 总数的 6 . % ),其主要理 由是家庭经济不允许 ( 68 择校 可能造成乱收 费 ),以及择校带来 了教育 的不公平问题及扩大了学校之 间办学条件 的
展 ,本地区人们的物质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对学历的要求也悄然上
升。这一趋势大大地激发 了每位家长望子女成龙 、成凤的心态 。可现阶 段本地区政府对教育投入是有限的 ,造成了义务基础教育 与高 中后各级 教育的供给规模过小 ,满 足不 了本地区人 民群众 的需求。 条件 ,收入越高择校愿望越强烈 ,家庭的经济收入高低是择校 的前提 。 4 择 校是 本地 区学校之 间发展 不 均衡 造成 的 原因 . 由于 多方 面原 因与 区位关 系 ,从一 开始 学校之 间起 点就各 不相 调查还表 明 :本地区 中小学 择校行为主要发 生在义务教育 阶段 , 设备等硬件建设上 其中 以初 中最为 突 出,其次是 高中。 中小学 的择 校行为 主要集 中在城 同,管理水平也不尽一致 ,每所学校在校舍 、场地 、 区, 尤其在中学阶段更为明显 ,可见 , 择校行为发生比例 在城乡之间具 存在着 明显差异 ;师资队伍 、办学质量等软件方面 , 也距离很大。名校 有明显差异 ,择校 生更倾 向于选择 重点名校 ,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 了择校 受到政策扶持 ,师资好 、设备一流 ,升学率高 ,这对学生及家长具有 巨 中的不公平 。 大吸引力 ,而按就近 入学原则大多只能是一般的农村学校 、城乡结合部 学校学校 。学生希 望在好 的学校就读 ,家长 出于对子女未来的负责和期 二,择校生择校对象 通 常 ,本 地 区大 部 分 择 校 生 首 先 会 选 择 名 校 、班 级 ,再 选 择 班 主 待 ,不惜花钱 支持择校。即学校之 间发展不平衡 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可择 任 、任课教师 ;也有少部分择校生会根据家庭收人 、学校 的地理位置情 之 机 。 5 择 校 是 人 口流 动 的 一 种 需 求 . 况选择不是最好 的而是较好的学校 。 在计 划经济条件下 ,人们工作 、学 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 的。在市 1 学校 方 面 . 从 问卷调查发现 ,在是否赞成择 校的问题上 ,本地 区城区校 长选 场经济条件下 , 本地 区劳动力流动频繁 ,外来打l族者子女较多,要求 T 择 “ 赞成”的比例最高 ,而农村、城 乡结合部学校校长选择 “ 不赞成” 在新住所附近就学 ,有家庭就会有孩子 ,有孩子就要受教育 , 受教育就 要找学校 , 找教育质量高的学校 。在借读 费低 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 ,本 的比例最高 。此外 ,多数校长赞 同采取完全按照学生成绩 、学业评定 、 学科竞赛成绩来录取择校生的方式 ,对于择校时考虑家长的社会关 系的 地区一些永久性居 民也 “ 愿 ”当流动人 口, 自 用交借读费的办法达到择 做法 ,他们基本认为有违教育公平 。 校 的 目的 。 2家长 方 面 . 6 接受择校 生 成 为本地 区一 些 学校 节社 会关 系的手段 . 本 地 区 择 校 生 家 长 多 数 赞 成 择 校 ,而 多 数 非 择 校 生 家 长 反 对 或 教育改 革和发展使学 校能够独立 自主办 学。很 自然学校处 于 自行 不赞 成择 校 。总 体来 说 ,对 择 校持 赞成态度 的被调 查学生 家长 ( 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地位。社会需要学校 ,学校发展也有求于社会 ,一 占 4 .%)远多于持反对态度的学生家 长 (占 2 . % ),但是择校生家长 些学校 为了调节与学校 生存息息相关的社会关系 ,用了手段 ,依靠了资 6 0 88 和非择校生 家长在对待择校 的态度上存在显 著差异 。择校 生家 长多数 源,而招生入学是他们用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最有效手段 。这种 手段 赞成择校 (占择校生家长 总数 的 5 . 5 1% ),其主要理 由是择校可 以满 之所 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与学校相关并为学校服务的各种行业和单位 。
择校问题调研报告
1.问题的提出由于种种原因,择校这种教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正常的现象,目前竟已成为冲击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热点问题。
“择校热”不仅使家长们疲于应付,学校自身也深受其害,广大师生身心疲惫不堪。
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就近入学”“电脑派位”“三限”等政策措施,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而由择校所引发教育内部收费不规范行为,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入分析、切实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今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把择校问题作为下半年调研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也把这项工作和市教育局的调研月工作结合在一起。
在区县教育局纪委监察室的配合下,组成课题组开展了本次择校问题调研工作。
2.调研情况简介调研情况。
2007年9月课题组制定了调研工作的具体方案,2007年10月,课题组在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雨花区、江宁区和溧水县等七个区、县各抽取150名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生家长参加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6份,回收问卷957份,其中有效问卷896份。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课题组还在发放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校长问卷217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
家长问卷对家长的自然情况、对择校的态度、对择校费所持的态度和择校动机和效果进行了调查;校长问卷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校长本人对择校的态度、对解决择校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有关说明。
2.本次调研由于有教育行政部门参与,七个区县均选择了小学、初中择校热门学校和非热门学校各1所,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但是也是因为如此,导致问卷发放的主观性过强,没有能做到随机抽样。
由于问卷统计是由区县初步统计后再汇总到课题组的,且不少区县缺乏统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统计结果难免有疏漏之处,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择校的真实情况和原因。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答:《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具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根本措施加快薄弱校改造。
改选薄弱校的重点在于统一办学标准,出台和完善支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在经费投入上,保证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学校规模进行拨款。
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的合理流动制度,通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流转或交流,教师晋职需到薄弱校支教,薄弱校教师对口交流到优质校学习,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配有优秀教师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二,以完善招生政策为工作重点。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以创办特色学校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开展实验研究、办特色班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
第三,以构建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疏导择校需求。
可以通过采取“公办校实施教育均衡,民办校满足择校需要”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民办教育的下政策措施,办好一批有特色、高质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
第二篇: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及对策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择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是就近入学,免费上家门口的公办学校,还是舍近求远,花钱上招生名额有限的热点民办学校。
这个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尽管教育部门都明令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可是每年的择校热从来没有真正冷下来过。
本文将就择校产生的原因及应如何对择校问题的相关对策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择校义务教育原因对策“好的学校=好的教育”这样的等式是否成立。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已经把两者画上了等号。
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家长们放弃了近在家门口的公立免费学校,甚至削尖了脑袋不惜花上大笔的“择校费”也要把孩子送到那些所谓的“名校”里面去。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不少家长开始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本文将从择校现况、择校原因和择校的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
一、择校现状目前,就读于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中有约40%的人选择了择校。
其中,大部分学生通过“推荐生”、“示范生”等方式进入重点中学,少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进入重点中学。
同时,由于户口政策的限制,许多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就读于城市边缘的学校。
二、择校原因(一)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广大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会选择教育质量更高、设施更好的学校。
(二)金钱因素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会为了孩子的未来投入更多的金钱,选择高档次的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
(三)身份认同在国内严重的户籍歧视制度下,家长会选择有地域或社会背景优势的学校,作为自己和孩子身份的认同。
三、择校对策(一)改革户口政策户籍歧视是导致择校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户口政策,打破地域限制,让孩子在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中学习。
(二)加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管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促进教育公平。
(三)推出政策引导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比如鼓励户籍自由迁移、保证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和空间新增义务教育场地等。
结语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必须采取措施保障教育公平和拓宽义务教育机会。
政府、社会以及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择校现象分析
高春 生
( 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 , 湖北 武汉 4 07 ) 3 0 4 【 要】在我 国, 摘 中小学义务教育 阶段择校之风愈 演愈 烈、 屡禁不止 , 择校 已经成 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主要 探讨 了我国义务教 育阶段择 校 问题的形成原 因、 择校 的影响 、 择校 问题 的定位及解决途径。
源 , 且 垄 断在 少数 单位 和地 区 手 中 。 人 们 为 了获 得 优质 而 又 学校招生实行名额分配制 , 并 做到不同学校 生源相对均衡。
有限的教学资源 , 择校现象就会大量 出现 。
2 .规范教育收费管理,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我 国教育市场
2 .地方利益的驱动 。我 国实行 的是“ 简政放权 , 扩大 学校 的管理 体制并不健 全, 国家有义务 对教育 收费进行监 管, 在最 改造一些利用转制机会开办 的 办学 自主权 ” 的原则 , 这就意味着对学校 的利益主体 、 发展主 体 大程度上控制择校现象 的发生 , 地位予 以很大程度的尊重。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是“ 地方负责、 “ 点校 ”“ 中校 ”将 其或 改为公立学校 , 改为 民办学 校, 重 、校 , 或
级 教 育 投 资 中义 务 教 育 所 占比例 也最 少 。其 次 教育 资源 又 存 在 说, 取 以下措施 以缩小校 际间 的过 大差距是必 要的 : 采 实行重
骨干 教师与一般 学校校长 、 骨干 教师 的定 期交流 结构不合理 的问题 : 一是横 向结构不合理 , 即东 中西地域 、 城镇 点学校校长 、 资源分配不均。据统计 , 西部人均础 教育经 费差距 已经达到 和聘用制度 ; 东、 将重 点学校收取的择校费的 8% 由地级市 以上教 0, 用于 改造 薄弱学校 ; 缔公办重 点学校 取 近 1倍; 0 二是纵 向结构不合理 , 即在义务教育和 高等 教育投入 育行 政部 门统 筹安排 , 校 , 实验班 ”“ 色 、特 上, 高等教 育投 入大于义务教育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 均衡的情 举办 的各种“ 中校 ”禁止公办重 点学校举办“ 况下 ,重 点校 ” “ 问题随之 凸显 , 优质教 育资源成 了一种稀 缺资 班 ”“ 、 兴趣班 ” 和各 种“ 重点班 ”“ 子班 ”对 重点学校和示 范 、尖 ;
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认识和理性思考
从横向维度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分析主要有 3 个方面: 根据办学体制, 可以分为公办学校系统内部进行的体制内择 校和在公办学校与民办、 私立学校之间进行的体制外择校; 根据地域, 可以分为在本市、 区范围内进行的区域内择校 县、
中 国中小学择校现象 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 , 随着社会主
第 2 6卷 第 5期 21 O 0年 1 O月
阿 方学院学杯( 会 学 ) 社 科 版
J u n lo e e r h U n v r iy S ca ce c ii n o r a fH b iNo t i e st ( o ilS in e Ed t ) o
Vo1 2 O . 6 N .5
从 而促 进 国 家教 育 事 业 的 良性 发 展 。 关键词 : 中小 学 ; 校 ; 育平 等 择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6 9 2 G 1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9 5 ( 0 0 0 — 0 90 l 7 — 9 1 2 1 ) 50 7 3
21 0 0年 1 0月
教育平等
河 北 北 方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第 5期
( 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 使阶层之间教育不平等现象
加 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们的教 育需求更加 多样 , 其在 人 尤
义务教育阶段, 就近入学的原则虽然能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 有平等的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不能保证其享受高质量 的教育资源, 无法满足儿童或其家长的需求, 他们需要选择 更为多元的教育供给。因为, 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成员的 职业 、 文化修养, 以及他们对教育的基本认识, 为儿童的教育 提供了不同的机会, 西方学者把这种由于家庭或父母因素导 致的机会称为“ 代际转让机会”来自家庭的这种代际转让机 , 会是儿童不可自主选择的, 也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平 台, 而择校在无形中具有一定的弥补作用, 可以使处于同一 阶层、 同一平台的儿童的个性能力差异得到尊重, 教育资源 能够较为灵活地配置, 实现阶层内教育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择校问题刘佳蕾刘婷孙玉蓉提纲:择校的概念、由来、类型现象描述:政策、择校费用、学区房原因分析:政府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长与学生方面我国教育中的择校现象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并于80年代末在全国迅速蔓延,当即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社会话题。
时至今日,伴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择校现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己愈演愈烈,甚至在一些地方盛行成风。
尽管这些年来国家教育部反复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和“共建费”,并对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作了“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规定,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高中阶段违反“三限”规定的择校行为也时有发生。
“择校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择校与教育公平、择校高收费以及择校低龄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以及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
一、择校的概念、由来、类型择校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高质量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而发生在教育供给部门和教育需求者之间的优质教育机会授受关系的行为。
由于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学生面临着不均等的成就机会,因此任何一位学生或家长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质教育机会的优先占有者,而目前来看,选择高质量学校就读就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唯一途径,择校行为也便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择校就是一些家长基于对我国目前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差别的认识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找关系等为子女寻求更好的学校就读的一种教育选择行为。
它是学生及其家长不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而是跨学区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入学就读的现象。
这种行为违反了现行就近入学政策,表现为以分数择校、以权利择校、以金钱择校等不正常现象。
(1)以分择校。
“分择校”是按照考试分数选择学校,高分学生进入高质量学校就读。
分择校的优点是抛弃了学生入校前基于经济、地位、家庭出身和背景不同的校外差别对入学机会的影响,依据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学习努力程度,通过考核让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优先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体现着教育的效率;考核的依据是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使分配规则客观公正便于操作把握;分数体现着学生个人的潜力和主观努力程度,按分数分配优质教育机会体现着“付出与回报”的“贡献原则”。
因此从形式上看分择校是最接近教育公平的一种择校形式。
但是分择校带有明显的精英教育色彩,易于导致“惟分是举”的应试倾向,加剧学生间的应试竞争,不利于少年儿童提高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2)以权择校。
“权择校”是采用行政命令强制择校的方式。
我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户口为配置教育资源依据的“就近入学制度”,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以特定的某一学校为中心,以一定的地理范围为标准,学生不得跨学区和施教区选择学校,学校也不得选择学生。
就近入学制度试图采用行政命令按照户口这一天然形成的标准来分配教育资源,希望借此来淡化受教育者对考试分数和优质教育机会的过热追逐。
但由于人们心目中有明显的优劣教育质量判断,家长和学生总会设法择校:部分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人员便利用职务之便,凭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垄断,以出卖优质教育机会为代价,向需要择校的学生家长收取高额好处费,允许学生择校并将择校费留作私用,这样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择校就变成了部分特权人士“寻租”的工具。
权择校的出现是教育法规和政策不健全的结果,是教育腐败的表现,是极不公平的择校方式。
(3)以钱择校。
“钱择校”是根据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货币支付能力作为择校的依据,支付货币越多享受的教育质量就越高。
钱择校是教育市场公平的体现。
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其他社会部门发生联系时也必然要遵循市场法则,教育系统内部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利用较多教育投入的结果,因而具有较高的教育成本,享受优质教育机会的学生按照“优质优价”原则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正是成本收益市场公平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优先占有教育资源而给其他学生造成的教育不利影响的一种经济补偿。
但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择校依据,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与其他同龄学生处于不均等的竞争起点上,使本身作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困难家庭学生希望借助教育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转移的希望破灭。
这就把教育系统之外的不公平引入教育领域内部,并加剧了这种基于经济不平等的不公平,既不符合义务教育免费性的特点,又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利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稳定。
看似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实为一种极大的不平等。
在目前我国有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个人收入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绝不能以金钱多少来决定学生进什么样的学校。
同时,以钱择校,必然会加剧本来办学条件和水平就相差悬殊的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两极分化。
但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目前,还允许个别有特色的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价生。
二、现象描述现有的择校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1)强制式的择校政策:学生按照户口在住家附近的学校就学,但学生可以选择学费较高的私立学校就读,政府不给予补助。
此项政策实施起来简便易行,被多数城市采用;如果家长要选择好学校,则必须设法将户口转至学校附近。
(2)学区内的择校政策:家长可以根据子女的考试成绩,为其在户口所在的学区内选择一所学校就读。
如果子女的考试成绩达不到所选学校的规定,则需缴纳一定的费用方可入校就读。
(3)学区间的择校政策:家长可以不受户口的限制,跨学区进入重点学校就读。
重点学校往往要组织单独的考试,以此来设置入学的门槛。
考试成绩不符合要求者,需缴纳一定的费用方可入校就读。
“择校”是双向选择,学生选择优质学校,学校选择优秀学生。
选择是有代价的,“择校费”由此产生,它是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门票”,也是学校额外教育压力的“补偿”。
在“择校”生与学校之间,这似乎无可厚非,然而,高额的“择校费”导致在短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优势群体倾斜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而且使教育内部产生的不平等竞争加剧。
“择校”现象拉大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差距,使优质学校人满为患而薄弱学校却无人问津,甚至人去楼空,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形成教育内部发展的马太效应;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使“择校”强化了应试教育,从而使义务教育走入另一种非良性循环的发展,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
这些无疑成为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教育和谐发展乃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
有关择校问题,国内也有一些调查,例如,西安市城调队2004年调查发现,30%的中小学生有缴纳择校费和赞助费的经历,人均支出7620元;广州市城调队调查显示,为了让孩子人读更好的学校,有47.5%的家长表示愿意缴纳择校费;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5所中学初一家长就小学升初中择校问题的调查发现,52.79%的家长赞同进行学生择校。
对于学区房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随着这回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
另外,一些重点中学附近的房产也会收到学生家长的青睐,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居住,将有利于家长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区房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一个促销手段,好的学区房普遍高出其他房源的20%,尽管价格不菲,但往往广受关注。
北京的学区房竟然每个月上涨1500元左右。
像这种现象并非北京市所独有,在南京,目前的学区房价格是10年前的三倍还多。
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小学,家长们不惜自己作出牺牲,要么放弃大房子选择小房子,放弃新房子选择旧房子;要么宁可自己上班绕远路,也要孩子上学方便。
但是,即使上百万的付出,家长们可能最后也难以如愿以偿地把孩子送进希望中的学校。
举个例子:北京市海淀区四环内的两栋楼房,两者相距20多米。
虽然外墙粉刷颜色和新旧程度看似不同,但两栋楼房都建于1988年,建筑风格和楼层结构也完全相同。
两楼之间仅仅隔着一道铁栅栏和树木。
但是,作为二手房,在交易市场上,相距只有20多米的这两栋楼房,它们的价格却有着天壤之别。
东南小区927号楼,它的价格单价是两万五到两万六,而另一栋大泥湾小区的房子市场价大概是一万五到一万六。
建设年代、建筑结构和地理位置几乎没有差异,为何中关村927号楼的二手房价格要比大泥湾2号楼的价格每平米高出9000到1万元呢?因为这个小区这个楼它是学区房。
三、原因分析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事实上,我国各大中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开始这项改革,到1993年已基本实行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入学也取消了小学区、县、市毕业统考,除少数学生经保送、推荐入学外,多数学生划片升入初中。
然而随着新政策的推行,由于一些措施不配套,特别是学校间差别的客观存在,择校就读现象愈演愈烈。
1996年,国家教委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和择校生高收费问题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检查,使一些地区中小学择校就读的势头得到了初步控制。
但由于其治标不治本,择校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那么,为什么择校现象“久治不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义务教育投资短缺是根本原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经费短缺为制约我国各级教育发展的瓶颈。
如政府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费用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从1997年至2002年所占比例分别为:2.5%、2.59%、2.79%、2.57%、3.19%、3.41%。
虽然在连年提高,但和政府规定的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与此同时,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内部的分配也极不合理。
如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45.28元,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17.02元,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816.23元。
大、中、小学三级教育结构生均投入相差太大,生均费用之比为1:1.26:10.56(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1.7:8,发达国家为1:1.1:4.3)。
在教育经费整体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预算支出在教育三级结构中的比例也明显低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资金相当有限。
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基本保证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受教育经费和国力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增加高质量教育供给以满足“人人都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要求。
在高质量教育供不应求条件下,政府必然要选择部分学生优先分配教育资源,而学生也必然要寻求机会争夺被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