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1)》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平均分教案教案标题:平均分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掌握求一个数据集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分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 提高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数据集,如学生成绩:78,92,86,95,88,75,80,请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成绩的平均分,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步骤二:讲解平均分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平均分的定义:“平均分是指一组数相加后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的结果。
”说明平均分反映了一组数的整体水平。
步骤三: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教师以具体的实例,如求上述学生成绩的平均分,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首先将每个学生成绩相加得到总分(394),然后除以学生人数(7),得到平均分(56)。
步骤四:练习求平均分(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集计算平均分,并解答相关问题。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加深理解。
步骤五:应用实际问题(15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某班级的语文考试成绩有10位学生,分别是78,92,86,95,88,75,80,85,90,87,请求班级的平均分。
学生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步骤六: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某学生数学成绩为80分,语文成绩为90分,英语成绩为85分,求该学生的平均分。
步骤七: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评价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
教学扩展:在教学平均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平均分计算和解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平均分》教案设计
《平均分》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定义:把一组数据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相等,这就是平均分。
2. 求平均分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分。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 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平均分的概念、求平均分的方法。
2. 学习材料: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单。
3. 教学道具:实物、图片等。
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和求平均分的方法。
3. 实例演示:教师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平均分。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如何运用平均分解决。
3. 分享: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平均分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平均分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分教学设计一等奖背景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在探索如何让学生成绩更加优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课堂中,有些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积极,但是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而有些学生则比较内向,但是成绩却很不错。
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呢?设计我开始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并最终设计了一个平均分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取得好成绩。
这个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1. 掌握课程大纲在课程开始前,我会向学生介绍整个课程的大纲,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并且知道如何在考试中得分。
2. 课前导学在每节课之前,我会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并在上课前回答几个预习题,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3.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也会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提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同时,我会特别关注那些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 作业布置在课堂结束后,我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涵盖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按时完成。
作业的分值不是很高,但是不完成或者质量差的学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5. 成绩跟踪每次考试结束后,我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会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指导,以便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成绩。
结果经过几次试验,我发现这个平均分教学方法确实很有效。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接下来,我将为你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建议,以帮助你制定一份平均分教学设计。
1. 设计目标首先,你需要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例如要求学生掌握某一特定技能或知识点,或者培养某种思维能力等。
根据目标,你可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你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你可以提供额外的练习和课后辅导,而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你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练习和深入的讨论。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感知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67页例1及第68页练习题。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对除法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但求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分,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意义;(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求平均分的方法;(3)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2)学具:分发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如“小白兔请小猴子吃桃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桃子。
5.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分的方法;(2)展示各组讨论结果,总结求平均分的方法;(3)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3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68页的练习题;(2)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情况。
5.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求平均分的方法及应用。
5.5 课后作业:(1)巩固求平均分的方法;(2)运用平均分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正确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2 教学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2)在课堂练习中,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1 平均分(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2.1 平均分(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进行平均分。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8页例1、“做一做”和第11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糖果若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二次备课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明天是个好天气,二(1)班的同学们准备去春游。
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同学高兴极了,他们为明天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吧!我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食品。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5分钟)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图中的3个小朋友正在分糖果。
他们把6颗糖果分成3份,每人分的方法不一样。
通过观察,认识平均分。
2.引导学生分一分。
提问:可以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拿糖果分一分,提醒学生注意每份的颗数。
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分法: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颗,第三份是4颗。
分法二第一份是1颗,第二份是2颗,第三份是3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5分钟)分法三3份都是2颗。
3.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
提问:对比上面三种分法,哪一种更公平?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
教师指出:像教材第8页例1上面右边的那个小朋友那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其他两个小朋友每份分得不一样多,就不是平均分。
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
《平均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平均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平均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平均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学具:小棒六、说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平均分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分教学设计一等奖引言教学是一项艺术,教学设计则是实施这项艺术的关键。
平均分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一等奖的认可。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概念、平均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平均分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安排、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科学设计各种教学环节,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平均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平均分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均分教学设计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平均分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综合素质教育。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平均分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1.明确教学目标平均分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以便教师能够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平均分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既符合学科知识的要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平均分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评价学生成绩平均分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教案1
一、知识背景
•了解什么是平均分
•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分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能够熟练计算平均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掌握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讲解知识点
- 简要介绍平均分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
3. 练习
-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
-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5. 总结
-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练习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七、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并思考如何将平均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八、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反应,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平均分》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
课题:《平均分》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分》。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除法初步认识的起始课,从具体编排来看,教材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情况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分,同时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结果。
一种是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安排在表内除法中学习,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安排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学习。
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平均分是在学生已有的分物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种子课,它既是一个数学概念,也是一种操作方法。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将会借助生活中学生的分物经验,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
通过创设不同的分物情境,借助多样表征,让学生在课堂对话中促进概念的意义建构,为之后学习除法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
从经验积累来看:学生能用圆片表示数,并且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分物的经验。
从思想方法掌握来看:学生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用圆片表示数。
总之,本节课将通过创设不同的分物情景,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多样表征,促进概念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五、教学思路:思考:1、怎样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平均分的产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2、怎样构建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意义?3、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六、教学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确什么是平均分,能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互助的精神,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见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难点: 1. 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2. 运用平均分进行问题求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物道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等。
3.环境准备:保证课堂秩序,提供互动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在导入环节可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展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均分问题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简单介绍什么是平均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定义和意义。
3. 计算方法演示(15分钟)教师以实际例子向学生演示如何计算平均分,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思维能力。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知识应用到不同情境中,拓展学生思维。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布置《平均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平均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本次《平均分》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
《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同样多。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圆片、磁性圆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平均分1.同学们,二1班的同学要去参观科技馆,同学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他们在干什么呢?分食品。
他们是怎么分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它。
2.教学例1师:今天,小精灵也来到我们的课堂,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呢!原来是糖块呀!有几块?把它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1)请同学们拿出糖块,自己分分看。
(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预设一:(1,1,4)。
预设二:(1,2,3)。
预设三:(2,2,2)。
请同学们观察分的结果,以上三种的分法,你发现哪种分法最公平呢?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大家再说说刚才哪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理解“几份”“每份”,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
像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块糖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块。
学生相互说一说。
接下来小精灵要考考大家,判断下面哪些水果的分法是平均分?学生独立判断,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同学们真聪明,各个都是火眼金睛。
二、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朋友,小天使又来考考大家了,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1)生读题。
多少个苹果?怎样分?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平均分成六份?(2)动手实践,用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预设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依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预设二:可以先2个2个地分,剩下的再1个1个地分。
预设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苹果分完。
平均分教案设计
平均分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定义,求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2. 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平均分是指将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部分的数量。
3. 演示求平均分的方法:用具体数字为例,讲解如何求平均分。
4. 练习求平均分: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分的题目。
5. 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质量,评估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求法掌握的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平均分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平均分的应用领域,如统计学、经济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局限性,如在特殊情况下,平均分可能无法反映实际情况。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平均分》教案设计
《平均分》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平均分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平均分的定义:把一些数或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叫做平均分。
(2)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把总数除以份数,得到每份的数量。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关键是总数、份数和每份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1.4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概念。
(2)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5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展示一些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水果平均分给同学们。
(2)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每组用水果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并记录下每份的数量。
(4)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反馈。
第二章:平均分的计算方法2.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1)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
(2)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分。
(2)难点:将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4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教学过程:(1)复习: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个苹果?”(3)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独立完成类似问题的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反馈。
《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平均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
(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
(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出示图3。
(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你们想说什么呢?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平均分》教案(教案)
此外,教学过程中我对难点的解析还不够到位,有些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针对难点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和举例。
4.例题讲解: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
5.练习题:完成课本第41页第1、2题,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平均分》教案(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具体的物品分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将其抽象为数学运算。
2.发展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推理和表达。
难点突破举例:
-使用实物操作,如苹果、积木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平均分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设计阶梯式的练习题,从简单的除法运算开始,逐步增加难度,直至解决复杂的平均分问题。
-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分摊费用、旅游分配房间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分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流程
《平均分》教案(教案):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供全班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提问。
《平均分》教学设计3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3篇《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1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平均分。
3、学情分析:“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学习目标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清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
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
《平均分》中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平均分》中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简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计算器、计数棒、玩具小汽车、果汁。
2. 教材:《数学启蒙》中班教材。
3. 资源:两张白纸、两段绳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班级中的物品(如玩具小汽车、果汁),提问:如果把这些物品均匀分给每个人,怎样才能公平地分配呢?2. 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将两张纸放在桌上,放上一些计数棒,然后提问:如果我要将这些计数棒平均分给每个同学,应该怎么办呢?3. 讨论解决方案(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将计数棒平均分给每个同学,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教师分发两段绳子给每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用绳子将桌上的计数棒量一遍,然后让小组成员计算平均分,得出每个同学应得的计数棒数量。
5. 分享交流(10分钟):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是如何计算平均分的,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6. 游戏活动(3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一个趣味游戏,要求幼儿按照平均分的原则来分配资源。
比如,教师将一些水果放在桌上,要求幼儿将这些水果平均分给每个同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让他们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和原则。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交流,培养了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活泼有趣,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平均分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平均分教案引言:在小学教育中,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平均分是帮助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个别指导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根据小学生平均分设计教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学习效果。
第一部分:了解小学生的平均分了解小学生的平均分有助于教师识别学生的强项和弱项,并针对不同学科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了解平均分:1. 分析考试成绩:收集学生在各科目考试中的成绩,并计算平均分。
通过对成绩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哪些科目是学生的强项,哪些科目需要更多的关注。
2. 进行平时测试: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然后计算学生在各次测试中的平均分。
这样做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课堂表现:除了成绩,教师还应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完成作业情况等。
这些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平均分。
第二部分:制定教案的基本原则制定教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1. 知识导入和复习:在教学中注重对前一知识点的复习,并将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包括但不限于游戏、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
3. 个别指导和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差异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学习支持。
4. 实践与应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教案设计示例以下是一份小学平均分教案的设计示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生的平均分和班级平均分的概念;2. 学会计算平均分;3. 分析学生的成绩,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4. 根据学生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
平均分教学设计的导入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平均分教学设计的导入导言:在当今教育领域,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差异巨大。
而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平均分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平均分教学设计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分解为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小步骤,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调整的教学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平均分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该环节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导入。
第一部分:平均分教学设计的概述为了了解平均分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平均分教学设计的整体架构。
平均分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导入、讲授、实践和总结四个环节。
其中,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下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导入环节。
第二部分:导入环节的作用导入环节在平均分教学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导入环节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学生兴趣导入环节应该设计得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使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趣的题目或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联系学生的先有知识和经验导入环节应该与学生的先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回顾前期知识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
3.激发学生思考导入环节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三部分:导入环节的设计原则为了有效地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些导入环节设计的原则:1.与教学目标一致导入环节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目标一致,通过导入环节引入的内容能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引导。
2.因材施教导入环节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先有知识和经验,选择适合他们的导入方式,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教科书第7页参观科技馆食物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食物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小朋友分配食物。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物“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食物,从中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物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四、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并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的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平均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学会平均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
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