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归纳文章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归纳文章主旨
一、知识要点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所记叙的人、事、景、物等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情感(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②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③作者的观点及态度④文章想要说明的道理。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二、考点链接
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题。
2、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最后一段说“xxx”,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考察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察对主旨的理解,如:文章以“xxx”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如,xxx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文章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方法归纳
(一)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明显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赞美白杨。
(二)分析文中关键语段
1、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很多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的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话语,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2、文章中议论或抒情的语段
议论性句子的标志:对某事或某人直接作出评价
抒情性句子的标志:强烈的感叹或反问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往往会在这些语句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以此来强调某种想法或情感,这个句子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中心。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上,而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最主要的标志,作者很可能把文章主旨放在主要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涉及到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感悟的句子。
(三)归纳主要段落
大多数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先整体把握各个语段大意,然后抓住其中的重点部分,然后进行归纳整理,便得到了文章的主旨。
四、答题方法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专项训练
A篇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作者围绕“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B篇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