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展开全文20二便不通——张子和医案张氏儿,年十四,病约一年半矣。
得之麦秋,发则小肠大痛,至握其阴跳跃旋转,号呼不已,小溲数日不能下,下则成沙石,大便秘涩,肛门脱出一二寸,诸医莫能治。
张曰:今日治今日效,时日在辰已间矣。
以调胃承气,仅一两,加牵牛末三钱,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
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许六十粒,日加晡,上涌下泻,一时齐出,有脓有血。
既定,令饮新汲水一大盏,小溲已利一二次矣。
是夜凡饮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
明日困卧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歌笑自得,顿失所苦。
继与太白散、八正散等,调一日,大瘥。
此下焦约也,不吐不下,则下焦何以开?不令饮水,则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则流清者是也。
出处:《续名医类案?淋浊》卷二十。
《经方一剂起沉疴》21便秘——闫云科医案徐某,王府村一老妪。
便秘四月,艰涩难下,努挣多时,始遗一二枚,其硬如石。
日日如此,常畏便节食。
然自度阴寒所致,坐卧热炕,厚衣取暖,不意致病益重,肛周胀痛,肛热如烙。
口苦口渴。
舌尖红,苔薄黄。
脉沉而细数。
腹诊:腹皮薄弱,左少腹硬痛,结粪一似儿臂。
细脉为血少,脉数示火旺。
盖年老津血不足,难以滋润大肠。
大肠者,传道之官也。
传道失职则大便艰涩难下。
加之厚衣火炕,更灼津液,便益艰难。
证情若此,何以为治?若泻热不滋阴,标去仅是暂时,死灰犹能复燃;滋阴而不泻热,火盛灼津,阴液终难以复。
宜泻热生津并施,二法不可或缺。
如是则热可去,津可复。
拟调胃承气汤加味:川军10g 芒硝10g 甘草10g 当归30g元参30g 肉苁蓉30g一剂二诊:泻下硬粪甚多,肛周烙痛随失。
其后之治,专以养血滋阴,虽为不急之务,然须持之以恒。
拟归芍地黄汤:当归15g白芍15g生地24s山药128山萸肉128丹皮10g茯10g连进十余荆,大便始如往滑。
按:先贤余听鸿谓:大便不通,如河道之舟不行。
须借风之吹力,水之浮力,通壅阻,破冰冻,方能运行。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调胃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调胃承气汤的症状是实而不满,里面有堵到但是没有胀满的感觉;小承气汤的症状是小腹胀满,是没有结硬块的少腹胀满;大承气汤的症状是满而实,这是三承气汤所表现的不同症状。
调胃承气汤的大黄都是用到四两,不可能用那么强,把两改成钱,四钱还差不多,或者三钱都可以。
大黄要用清酒来洗。
大黄酒洗过以后,药性就比较缓,没有那么快。
大黄酒洗不是真的用酒去洗大黄,就是用酒泡一下就可以了。
调胃承气汤里的甘草两钱,芒硝半斤,这个可能也是有问题的,如果真是用半斤芒硝的话,会把身体里的水都会排掉,这样会害死人的,所以,芒硝一般我们用两钱就可以。
我们在煮调胃承气汤的甘草和大黄的时候,先煮甘草,再放大黄,最后再放芒硝。
我们临床上是把甘草和大黄煮好一后,在吃之前再放芒硝,也就是趁汤药还很热的时候,放芒硝进去,让芒硝化掉就可以。
大黄是一味很好用的药,眼睛出血,流鼻血,用大黄来泡茶就可以。
038?调胃承气汤
038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义:此清除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下剂(偏重燥热方面)。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证.其症或谵语,或汗后恶热,或胃小烦热,或胃中痛等。
但须从大便燥结或胃部拒按、脉沉有力等须要轻下之证加以注意,方能确当。
药品:大黄一至二钱炙草一至二钱芒硝一钱至钱半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禁忌症:(1)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
因此系虚寒之证。
不适于硝黄之攻下。
(2)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
因本方没有治疗胀满的药品。
(3)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更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谵语,神昏等者,更不宜用。
因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兼有表寒证昔不可用。
因此系攻里之方。
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按:此证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药品。
用药大意:大黄、芒硝通其燥结之粪便,炙草补中,以缓和之,防其苦寒伤胃。
类似方剂参考:(1)理中加大黄汤:此治肠胃虚寒兼大便不通之方。
(2)小承气汤:此治大便不通兼有腹胀满之方。
(3)大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兼有谵语神昏、舌苔芒刺之证的方剂。
谭杰中论述:【7.95】太阳病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顿服之。
然后呢,7-95条,他说"太阳病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这就是太阳病啊,已经病到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这个病已经开始变得有点暧昧了啊,可能不是那么的像太阳病。
然后呢,这个人有一串的症状,他说这个人的症状是"温温欲吐",这个"温温"啊,古时候的注家都说这个"温温"就当他是竖心旁的"愠愠"好了啊,就是好像生闷气生闷气,就是胸中闷乱称之为"愠愠"或者"温温"。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咸苦达下,甘味缓中法)汉张仲景《伤寒论》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主治】治邪热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方论选萃】明许宏:汗吐下后,病不解,心烦谵言,及心烦不得寐者,此非大实大满之症,乃虚结不散而凝于中,故属此方也。
以大黄为君,而通中结;以芒硝为臣,而润其燥。
以甘草为佐为使,缓调其中,而辅二药。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威寒,佐以甘苦,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吕震: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上焦之气。
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性,有形者,当破其邪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伤寒寻源》)。
清王旭高:用甘草缓硝、黄留中泄热,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吴谦等: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
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
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少少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义方论》)。
清何秀山:调胃者,调和胃气也。
大黄虽为荡涤胃肠之君药,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甘缓,皆以缓大黄之下性。
然恐其随元明粉咸润直下,故又使以姜、枣之辛甘(注),助胃中升发之气,元明粉之分量,减半于大黄,合而为节节弥留之法。
否则大黄随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无恋膈生津之用,何谓调胃耶。
此为阳明燥热,初结胃府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例一袁桂生治温病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病者:史汉泉,年约三十余岁,住本镇。
病名:温病。
原因:庚戌四月,吸受温热,病已多日,病家出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病势日渐增剧。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
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现代应用]
1.急腹症。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五官科疾病。
如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结膜炎、扁桃体炎、舌炎、口腔溃疡等。
3.皮肤科疾病。
如过敏性紫瘢、接触性皮炎,稻田皮炎、湿疹、疥疮、红斑狼疮、荨麻疹等。
4.其他还可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脑炎、肺炎、痔疮,糖尿病、哮喘及神经系统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等。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调胃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1.调理胃气: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胃脘部气滞不畅的症状,如胃胀、胃痛、嗳气等。
药方中的药材具有舒张胃肠、消滞化积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部不适感。
2.促进食欲:调胃承气汤中的一些药材具有开胃的效果,可以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3.疏肝理气:该方剂中的柴胡、香附等药材可以疏肝理气,缓解肝气郁结引发的胃部不适症状。
4.平和胃气:调胃承气汤中的白术、炙甘草等药材有平和胃气的作用,可以调节胃气的紊乱。
5.改善消化不良:经常服用调胃承气汤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反酸等。
用量调胃承气汤的用量根据个体体质和具体症状而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次服用15克到30克为宜,以下是具体的用量推荐:1.入煎剂:将调胃承气汤的药材按照比例混合,取15克到30克,放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直至剩下一半的量为止。
分2次服用,一般在饭前30分钟或饭后1小时服用。
2.调剂汤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量调整药材的用量,但总体用量不宜超过30克。
3.调胃承气汤颗粒剂:每次服用3克到6克,一日2次。
4.胶囊剂:每次服用2粒到4粒,一日2次。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应咨询医生并遵循医嘱。
同时,使用中药方剂要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搭配其他药物,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调胃承气汤具有调理胃气、促进食欲、疏肝理气、平和胃气、改善消化不良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体质和症状选择适量的用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调胃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调胃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芒硝12g 炙甘草6g【用法】先煮大黄、甘草,汤成去渣,入芒硝再煮一沸,少少温服,或1次服完。
【主治】1.阳明燥热,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2.热结阳明,蒸蒸发热,或谵语,或心烦,或胸中痛,苔黄而燥,脉滑而数。
【证析】大便秘结是本方主证,由此而知病位在肠;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滑数,病性属于实热;再察津气盈虚,苔燥便结都是津伤现象,所以此证属于热结阳明的津虚肠燥。
邪传阳明,化热伤津,燥屎结于肠中,故便秘。
若主证不是便秘,而是蒸蒸发热、谵语、心烦、胸中疼痛,则是气郁化热结于肌媵所致。
蒸蒸发热,愈按愈盛,是阳明发热特征;热郁胸中,无从发泄,壅滞不通,故心烦、疼痛;热从三焦上攻于脑,神失清明之常,故谵语。
【病机】热结阳明。
【治法】清热泻结法。
【方义】有形之积或无形之热结于阳明,均宜清热泻结,通其窒塞,导热下行。
燥屎坚结,非芒硝、大黄不足以软其坚、泄其热,故用二药以清之泻之;恐芒硝、大黄过于猛峻,故佐甘草之甘以缓之。
对肠中燥结而无痞满之证,投此最为合拍。
若用此方清泻无形之热,即《内经》“热淫于内,治以成塞,佐以苦甘”之义。
方用芒硝苦寒除热,大黄苦寒荡实,甘草之甘以缓芒硝、大黄之势,勿使速下而收留中泄热之功,方名调胃,殆即此意。
此方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虽然同治便秘,但在应用时略有区别。
痞满而燥实不甚,用小承气汤;燥实而不痞满,用调胃承气汤;痞、满、燥、实全具,用大承气汤。
《伤寒论》用此方共八条,或治发热,或治谵语,或治心烦,或治胸中痛,并无一条言及便秘,可见便秘是后世医家的发展应用。
本方以原著为依据另立一条主治,意在说明此方所治并不限于便秘,学者识之。
【应用】1.《东垣试效方》云:“调胃承气汤治消中,渴而饮食多。
”消中是三消之一,以消谷善饥、食量倍增为特征,是肝胆疏泄太过的病理改变。
用此方清热利胆,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是其宗旨。
或问:历代医家从未言及此方能够清热利胆,在此提出有何根据?根据有二:①大陷胸汤能治肝胆系统病变的急性胰腺炎,已为临床证实,而大陷胸汤即芒硝、大黄与甘遂同用,彼能治疗胆胰疾病,此方当亦能治。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1阳厥——喻昌医案(清)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予至。
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
予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人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
”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什么扭承。
”予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塊,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
'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
予以调胃承气汤约重15克,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
其医见热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
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
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是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
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编者按:三阳证亦有变为阴厥者,喻氏此语,未免过偏)。
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
诸书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
'(《寓意草》)《名医经方验案》论:阴证见厥,确认为阳证,是外感表病,燥热内侵,里阴外客也,所以见阴证四逆。
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
此语是误,一,痉病其表失解,会有亡阳厥逆证。
二麻疹其表失解,也会有亡阳证。
皆是阳证,亡为阳亡阴厥证。
最后都是用附子剂急救回阳也。
2 阳厥,就是伤寒表实,经阳内闭,燥热内侵,里阴外客,则手足如冰。
阴厥,即是阴盛内寒,阴盛发厥,阳厥不降,阴阳不交,而手足逆冷。
调胃承气汤
里两解之法 , 不 可 以 白虎 汤 清 之 。 因 为 白 虎 汤 辛 甘
大寒 , 是清热 重剂 , 适 用 阳明里热炽 盛 , 表 里 俱 热 之
则 规 定 。 其一 : 生津 、 滋 补 阴液 。如 白 虎 加人 参 汤 的
人 参 作用 是益 气 养 阴 。其 二 : 扶正祛邪 , 如 小 柴 胡 汤 中 的人 参 扶 助正 气 , 防邪 生 变 。其 三 : 防 邪 深 入 。如 白虎 加 人 参 汤 , 防病 邪 由 阳明 经 人 阳 明腑 , 更 防 病 邪 伤 阳而 人 太 阴 。 其 四 : 调理 和补益 脾 胃, 补 中气 , 保
社, 2 0 1 0 .
《 神 农本 草经 》 日“ 人 参 味甘 、 微 寒 。主 补 五 脏 、 安
精神 、 定魂 魄, 止惊 悸 ; 除邪 气 ; 明目、 开 心 益 智 。久 服 轻身 延 年 ” 。五 脏 属 阴 , 而精神、 魂 魄、 惊 悸 皆 五脏 所 藏, 所 主 的特 异性 反应 , 五 脏安 , 当无 特 异性 表 现 , 故 人 参 因性 甘 、 偏凉 , 善补 五脏 之 阴 , 故 能安 五脏 , 同时 因能 除邪气 、 明 目、 开 心益智 , 其 有补 气之 功 , 既能 养 阴还 能
成, 表 证 以解 为 前 提 。成 无 已 日 “ 伤 寒脉 浮 , 发 热 无 汗, 其表不解 、 不渴者宜麻黄汤 , 渴者宜五苓 散 , 非 白
人 参 汤 的 人 参 保 元 气 。其 五 : 防 某 些 药 物 对 脾 胃 的 损 伤 。 如 白 虎 就 爱 人 参 汤 的 人 参 防石 膏 、 知 母 过 于
多个靶 心 点 , 这就是 热盛伤津而没有使用 花粉 , 生 地
黄, 寸 冬之类 药 的根 本原 因所 在 。毫无 疑 问 , 仲景 使用 人参在 方 法上 给我 们 一大 启 示 , 使 我 们 真 正 领 悟 出一
009烧心 调胃承气汤
009烧心经方案例杨某,男,41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烧心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胃脘不适,烧心,食冷食热均加重,心胸烦热,倦怠乏力,大便2~3天1次且不困难,舌质红,苔黄略腻,脉略弱。
辨为阳明热结夹虚证,治当清泻热结,兼以益气,给予调胃承气汤、栀子豉汤与左金丸合方:大黄12g,芒硝12g,黄连15g,吴茱萸3g,栀子15g,淡豆豉10g,炙甘草6g。
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大便通畅,心胸烦热止,以前方6剂;三诊:烧心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知饥能食,烧心止,以前方6剂;五诊:烧心未作,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10剂。
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胃脘不适、烧心辨为阳明胃热,再根据倦怠乏力、脉弱辨为虚,以此辨为阳明热结夹虚证。
方以调胃承气汤清泻热结,兼以益气;以栀子豉汤清透郁热,以左金丸清透郁热。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调胃承气汤【学用导读】运用调胃承气汤主治病证,一要重视因病变部位不同而调整服药方法如病在胃可频服泻热,在大肠可顿服通下,二要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阳明热结缓证:腹胀满或疼痛,按之则痛,心烦,蒸蒸发热,或呕吐,舌红,苔黄,脉沉。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调胃承气汤,以主治阳明热结缓证为基础方,以主治阳明胃热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邪热侵袭阳明而内结,壅滞气机,以此而演变为阳明热结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大便不调,胃脘灼热,舌质红,苔黄厚或燥,脉实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急、慢性肠胃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细菌性痢疾,结肠炎,痔疮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调胃承气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其他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调胃承气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临证选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糖尿病,乙型脑炎,荨麻疹等。
【中医治法】泻热和胃,顺达气机。
【方药西用】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肠运动、抗炎、抗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芒硝(燥)、
厚朴(满)、
枳实(痞)。
趣记:皇后只是笑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小承气汤
轻下热结,
除满消痞
“轻下剂”-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
大黄、厚朴、枳实
调胃承气汤
缓下热结
“缓下剂”-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医学教育小编为您整理了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功用、主治、组成、方歌四方面的对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方剂
功用
主治组成方歌 Nhomakorabea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①“峻下剂”-痞、满、燥、实之阳明热结重证。
②热结旁流证。
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黄、芒硝、甘草
学习伤寒论方——调胃承气汤
学习伤寒论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药方剂。
功用:缓下热结。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1.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2.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3.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4.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甘草(炙,6克)芒硝(9克)5.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6.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7.类别泻下类8.出处:《伤寒论》【原文】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29)2.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4)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5)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123)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禁忌虚寒性便闭忌用。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恰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
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功能介绍调胃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调理胃肠功能的功效。
它由苍术、白术、半夏、干姜、甘草等组成,这些中药具有温中止痛、健脾止呕、理气化湿的作用。
主治疾病调胃承气汤主治以下疾病:1.胃寒呕吐:调胃承气汤具有温中止呕、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脘腹冷痛、恶寒呕吐的患者。
2.脘腹胀满:调胃承气汤中的苍术和白术具有健脾化湿、理气调中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的症状。
3.呕吐泄泻:调胃承气汤中的半夏和甘草具有健脾和胃、化湿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腹泻、呕吐交替出现的情况。
4.脾胃虚弱:调胃承气汤能够补脾健胃、调和脾胃的功能,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患者有效。
用法用量调胃承气汤的用法用量如下:1.冲服:将药材煮沸后,去渣,取药液冲服。
2.剂量:一次剂量为药液10毫升,一日3次。
3.注意事项:–饭前服用:最好在饭前服用,以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
–饮食调理:在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冷食,以免影响药效。
食疗建议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在调胃承气汤治疗期间可以结合以下食疗建议,帮助改善胃肠功能:1.温性食物: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汤、小米粥、香蕉等,有助于温胃健脾。
2.小餐多餐: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
3.避免刺激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不适。
4.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恢复胃肠功能。
注意事项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不宜过量: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合适的剂量,不可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孕妇慎用: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胎儿的健康。
3.忌辛辣刺激食物: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胃溃疡患者慎用:对于已经被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调胃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胃寒呕吐、脘腹胀满、呕吐泄泻、脾胃虚弱等疾病。
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结合饮食调理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调胃承气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炙甘草6g 芒硝15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渣,再下芒硝,文火微沸。
服法:按宋版原文,本方服法有二。
一为太阳篇第29条,“少少温服之”用于温药复阳后,致胃热谵语之证;二为阳明篇第207条“温顿服之”用于阳明实热之证(腹胀,便秘,心烦,蒸蒸发热等),取其泻热和胃.此者,说明因证立法辨证论治之妙。
临证宜随机用之。
(功效)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 (主治)主证:不恶寒但热,蒸蒸发热,汗出心烦,腹胀满,不大便,苔黄。
副证:或谵语,或口渴,脉或滑或平。
(临证加减)1.糖尿病:尿糖阳性,证属阳明里实者,本方加黄芩、知母、天花粉、白僵蚕、天冬、生地、牛膝、石膏,有良效。
2.急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间):本方加龙胆草、黄连、藿香、木香、败酱草、枳实、竹茹、陈皮、元胡,可缓解急性期症状。
3.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本方加柴胡、龙胆草、败酱草等,克服了西医单纯强调“静”字。
用本方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通”字着眼,疏通消化道,消除瘀积,恢复消化功能,贯穿着一个“动”的过程。
[贵阳医学院.科研资料汇编,1973]4.调胃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以调胃承气汤去甘草用粉剂为主治疗。
用药后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2。
36天;尿淀粉酶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3.25天;发热者平均退热时间为3.5天。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27):15]5.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胆结石下移性肠梗阻:因“总攻” 胆结石下移形成肠梗阻,用调胃承气汤加莱菔子、木香降气通下,服药2次,得快利3次,排出大型结石(4cmX5cmX5cm) 2个。
脐周阵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状霍然消失。
[湖南医药杂志,1978,(3):34]6.用调胃承气汤加玄参而成泻热汤为主治疗成人肺炎,一般能于24—72小时内退热.[中医杂志,1980,c4,:274]7.以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制成药袋外用治疗痈肿有良效。
体验调胃承气汤功效
体验调胃承气汤功效体验调胃承气汤功效转自:tcm100中医e百来源:听风赏月的BLOG调胃承气汤是《伤寒论》中泻下燥热,调畅胃气的方子。
我在临床上用的不多,而让我真正体会到调胃承气汤神奇功效的却是去年治疗的一个疑难病。
这是个女性病人,42岁,她说自感发热两年多了,量体温却正常,两年来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入夜汗出、四肢酸困、腹部胀满且有发热感、消谷善飢、微恶风寒、月经提前、质稠色暗、烦躁失眠、大便干结数日一次、小便灼热,在多家医院检查并中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怎么好,因此也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她来诊的时候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我当时也压力很大,看她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于是就用滋阴清热的药治疗,可是病人服了半个月效果不怎么明显。
一次我看《伤寒论》的三承气汤证,忽然觉得这不正是一个调胃承气汤证吗?《伤寒论》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综合这三条,蒸蒸发热、心烦是里热盛的表现,不大便、腹胀满是腑气不畅的特征,此为阳明燥热内盛,所以用调胃承气汤泻热为主兼以通腑。
病人再次来诊的时候,我就给她用了调胃承气汤。
方如下:大黄60g、甘草30g、芒硝60g,前两味以水600ml煎取200ml,纳芒硝煮一二沸,每次服10--20ml,1-2小时服一次。
第二天病人来诊说药太难喝了,服了不到一半,但是大便通了,排出灼热样物,小便灼热感顿时减轻,全是的热也明显减轻了,除了感到无力外症状明显好转。
我让她再坚持服药,可是她却说实在喝不下去了,要求换别的药,无奈我治好给她开了没有芒硝的小承气汤和养阴清热的药。
但是她服了一月余,疗效却远不如用一次调胃承气汤那么明显,好的是病情也没有加重,还像服了调胃承气汤后一样,比起以前是大有减轻。
最后这个病人没再坚持服药,病算是好了一多半,没有彻底痊愈,她说再严重了再吃那个药(调胃承气汤)不禁感到有些遗憾。
调胃承气汤案例
调胃承气汤案例
调胃承气汤,又称捶胃汤,是中医用来调节消化系统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在治疗消化不良和胃痛症状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关于调胃承气汤的案例,来了解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一个20多岁的男生,最近被诊断出胃病。
医生建议他采用调胃承气汤进行治疗,这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法,被认为可以有效缓解胃病症状。
所以,他照着医生的建议,每天喝一杯调胃承气汤进行治疗。
每次喝汤前,他会按照医生的指示,将汤中的一些药物用手磨成细末,然后放进汤中,再把汤喝下去。
这个程序每次都要重复一次,但并不痛苦,也不费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发现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胃痛不再严重,消化系统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他也觉得自己精力充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是一个关于调胃承气汤的案例,可以看出,采用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尤其是调胃承气汤,是有效的。
可以有效缓解胃病的症状,并且不会引起副作用,安全性也比较高,所以很多人都选择这种方式来治疗胃病。
不过,服用调胃承气汤仍然要遵从医生的指示,不能自行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进行治疗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了解病情,充分认识治疗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病情,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结论:调胃承气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胃病的方法,但是需要遵从医生的建议,不能自行使用,从而有效缓解病情,改善健康状况。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调胃承气汤的用药经验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调胃承气汤的用药经验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不吐不下”,这是针对栀子豉汤说的,发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那是虚烦。
经过吐下之后,里头没东西了,所以,这个烦是虚烦。
如果有阳明病的外观,像我们前面讲的,确定为阳明病的病型:外证是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腑证就是胃家实。
这类的阳明病,没经过吐和下,这种烦躁为实烦,是胃家实的烦,可与调胃承气汤。
(本条)这是简文。
调胃承气汤这个方药前面也讲了,这在承气汤中是最轻的泻下剂。
调胃者,就是胃不和,而用这个方子加以调。
看它起的这个方名不像个大泻下药,主要的在甘草这一味。
大黄配合芒硝泻下相当严重。
大黄这个药能涌下,它刺激肠膜蠕动,使粪便很快往下走;芒硝能够软坚祛热,里热结成坚块的东西它(芒硝)能够将之稀薄了。
所以这两个药物合到一起,泻下的力量相当的重。
古人有句话,大黄不配伍芒硝,就像快刀无刃似的。
快刀不开刀,它发钝。
这两个药物搁到一起泻下非常猛峻,可是配上甘草这个药,就能够缓其猛下。
甘草这个药,我们在临床疾病有急迫的情况,病人疼得急迫等,或者是各方面的急迫,比如烦躁急迫等等,它(甘草)能够缓解症请的急迫,如反复睡不着觉,或肿痛得厉害,所以甘草它也缓痛,人体有急迫的病情这种情况用甘草。
这是对治疗方面说。
那么它(甘草)对药力也起缓解的作用,所以咱们用泻下药,要是配上甘草就不会虚脱,所以叫调胃承气汤,它(甘草)使药的作用缓缓发作,所以它调和胃气。
甘草这个药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也是这个样子:如果大泻下、大利尿剂,要求(起效)快,甘草用不得。
你看五苓散、猪苓汤,是利尿里头最厉害的,都没用甘草。
那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都没有甘草,那(些方药)都是利于速下。
调胃承气汤,搁个甘草叫调胃,就是缓于调之的意思。
那么,(调胃承气汤)这个方剂是不是大泻下?是的,你看这个分量就看出来了,大黄是四两,古人一两合现在就是三钱,咱们现在用克计算就是9克,那么四两,三四一两二,一两二是顿服,药量很重了,你看它后头写的是顿服,我认为这是错的。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diaoweichengqitang调胃承气汤别名:方源:《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作用缓下热结。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水煎服。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心烦,腹满而痛,大便不通,甚或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血,口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臭,中消,疮疡等。
方解本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海热通便,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峻,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药。
诸药配伍,可以软坚通便,泻热和胃。
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按语本方以大便不通、腹满而痛、发热心烦为辨证要点。
主治燥实为主,痞满不甚之阳明腑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肠梗阻、胆系感染、不明原因高热、牙周炎、便秘、鼻衄、糖尿病、妊娠黄疸、流行性结膜炎、稻田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等。
如里热炽盛,加石膏、知母;胸膈烦热,加黄芩、山栀、连翘;腹胀较重,加莱菔子、厚朴、枳实;瘀血,加桃仁、赤芍;牙龈肿痛,加黄莲、玄参、石膏;黄疸,加茵陈、山栀;血热妄行,加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热结阴亏,加生地、玄参、麦冬。
凡产妇、孕妇,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抗菌消炎等作用。
同方附方①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本方去炙甘草,加赤芍、生地、黄柏、黄莲构成。
功能清泻小肠热结,攻下阳明腑实。
主治阳明温病,身热烦渴,下之不通,腹满痛拒按,小便短赤而痛,舌苔黄燥,脉左尺牢坚。
②当归承气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方加生姜、当归、大枣构成。
功能泻热和胃,和血养血。
主治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里热火郁,或咽燥鼻干,或皮肤枯燥,或便溺秘结,或瘀血发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调胃承气汤的知识吧!
【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
主阳明病胃肠燥热。
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
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伤寒论》
【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功能主治】伤寒阴厥。
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