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的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早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古人有云:“三日不见必将刮目相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人也是如此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任何事物都在变化,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个观点其实同样也适用于环境问题,发展生产力不能只拘泥于眼下的蝇头小利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事物的发展也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确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料想到的。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新的实际问题辨证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科学地预见并制定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定。这些科学预见包含着普遍真理,但它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因此,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忽略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忽略了各国的具体国情,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失去生命力。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并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
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使这些基本规定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内涵。
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更加突现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浪高过一浪。注目神州,文明与落后、现代和传统相互交织;富裕与贫穷、廉洁和腐败同时存在。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从来没有这样的好条件、好机遇,但也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巨大的希望和严峻的挑战,更需要对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他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这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共同努力把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研究回答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是科学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是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症结。
马克思主义之于今日的中国实践的意义?我们知道,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至今仍是数一数二、不可动摇的。这一点,即使用西方国家的多次票选也可以证明。但马克思本人在生前却曾对自己的众多追随者们表示失望。他甚至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我只知道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60年的命运,能够让我们对他的忧虑有所感悟。正因为如此,把马克思主义从狭隘、僵化的模式下解放出来,展现其应有的面貌和活力,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态,才成为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特别是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究竟产生或验证了怎样的哲学理念和智慧?哲学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然而当人们忙于实践的时候,却往往满足于眼前所得,不大注意出了什么真知;当人们束缚于书本或脑子里现成框框的时候,则会对生活实践视而不见,只觉得真知尽已在胸,不大相信有新的真知出现。在哲学层面上往往如此。但是,面对中国改革开放这样重大而复杂的历史性实践,是否能够读懂它,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却是不能不下大功夫的。这里不仅需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的决心和勇气,还需要真正掌握一点哲学这门“爱智之学”的方法和境界。
“价值”是个反映人的主体性尺度,代表人的权利与责任身份,表达人的善恶美丑祸福荣辱意识的哲学范畴。从过去把它看作是一个可疑的、异己的概念,到今天上上下下都热衷于谈论价值,表明我们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正在从神秘化走向现实化。当然,在事实上从来就多元化的价值领域里,要能够清醒自觉、切实有效地构建和阐明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引导实践,就不是仅有一种愿望和一套口号就能实现的。有许多不能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最终要通过“以人为本”和主体性原则的切实贯彻来解决。
我觉得,从这些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回答改革开放实践者们当前所关心的迫切问题,也是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