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望闻问切

合集下载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成语大全(高考必备)+高中班级公约大全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成语大全(高考必备)+高中班级公约大全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成语大全(高考必备)+高中班级公约大全高中文学常识大全+高中成语大全(高考必备)+高中班级公约大全高中文学常识大全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22. 三代:夏商周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26. 三教:儒释道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31. 岁寒三友:松竹梅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与中医相关的成语

与中医相关的成语

与中医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中医相关的成语:
1. 妙手回春:形容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医的精湛医术和对患者的关怀。

2. 标本兼治:指医者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治疗表面症状,还要从根本上解决病因。

此成语强调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的原则。

3.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此成语体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和过程。

4. 悬壶济世:指医生行医济世,以拯救苍生为己任。

“壶”是指葫芦,在古代,医生常常悬挂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医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5. 对症下药:指医生针对患者的病症用药。

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此成语体现了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成语不仅展示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还体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中医成语故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中医成语故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饮食养生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搭配 食物,以滋养身体和预防 疾病。
运动养生
通过适当的运动,如太极 拳、八段锦等,以调和气 血、增强体质。
精神养生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 劳累和情绪波动,以维持 身心健康。
中医治疗常见病的方法
中药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中 药配方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 目的。
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经验积累到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现代的科技融合,中医药不断与时 俱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中医药在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古代哲学、文学、 艺术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中医 药知识,中医的理念和方法也影响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 艺术。
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座和展览
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
邀请中医药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 浅出地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举办中医药展览
展示中医药历史、药材、诊疗器具等实物或 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医药文化。
建立中医药社团,组织相关活动
成立中医药社团
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中医药社团,开展 与中医药相关的活动,如义诊、健康 咨询等。
05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策略与建 议
开设中医药相关课程
开设中医药基础课程
开设针灸推拿课程
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药材的识 别与功效、中医诊疗方法等内容,帮 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介绍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 学生了解针灸推拿在疾病防治中的作 用和应用。
开设中医养生课程
教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 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培养健康的生 活方式。

中医诗词成语

中医诗词成语

中医诗词成语
中医相关的诗词和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诗词:
1.望闻问切四门宜,尤重须知气色机。

2.死骨更肉需神药,破腹开心见手回。

3.邪气退兮正气安,形先强兮是真全。

4.人身血气无亏全,则形与神俱成良药。

5.药医假病,方治真病,事在人为应不忒。

成语:
1.望闻问切:形容诊断病情非常细致。

2.妙手回春:形容医术高明,能够救活垂危的患者。

3.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非常高超,能够挽救濒临死亡的人。

4.华佗再世:形容医生的医术非常高超,如同华佗重生一般。

5.手到病除:形容治疗非常迅速有效,手一治疗,病就好了。

6.杏林春满:形容医生医术高明,患者感激。

7.病人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治。

8.安内攘外:形容医生善于调理内部疾病,善于防治外感疾病。

9.良药苦口:形容治疗疾病需要服用苦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治疗疾病。

10.十指连心:形容医生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非常同情患者的痛苦。

成语解释8

成语解释8
梧鼠技穷/比喻技能不精,虽多无益.
梧桐断角/比喻柔能克刚.
吾膝如铁/比喻倔强,有骨气.
吴牛喘月/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吴市吹箫/指街头行乞.
吴头楚尾/今江西省北部,春秋时为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如首尾相接.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越同舟/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武断乡曲/指凭势力称霸一方,欺压群众.
无往不复/意思是有往就有返.
无往不克/所到之处,没有不打胜仗的.
无往不利/所到之处,没有不顺利的.
无往不胜/指在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无妄之灾/形容意外的灾祸.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极为周到.
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以钻.
无懈可击/表示叫人找不到破绽.
无依无靠/指没有亲人照顾.
无以复加/形容已达到极点.
无伤大体/对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什么妨害.
无伤大雅/形容无关正经或不损害本质的优越性.
无声无臭/比喻人的默默无闻或对事情不发生影响.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
无事生非/本来没有事,却故意制造出是非来.
无私有弊/虽然并无私弊,但因处于受嫌疑的地位,也易使人猜疑.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未能免俗/没能摆脱开一般人的旧习俗.
未雨绸缪/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未足为奇/不值得奇怪.
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尚.
蔚为大观/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
味如(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味如鸡肋/比喻对事情的兴趣淡薄或所得的实惠很小.
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的疑惧状态.
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也比喻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

医学成语赏析——成语与健康长寿

医学成语赏析——成语与健康长寿

医学成语赏析——成语与健康长寿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字号:大中小]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温长路教授在其新作《健康长寿与成语典故》中,从成语典故与医学的渊源关系上,将成语典故分为三种,第一是直接源于医学的成语典故,如“六脉调和”、“头昏脑胀”、“痛心疾首”、“十病九痛”、“半身不遂”、等;第二是借用了医学概念来说明社会现象的成语典故,如“上医医国”、“讳疾忌医”、“如法炮制”等;第三是借用其他学科而赋予医药内涵的成语典故,如“不合时宜”、“察言观色”、“汗流浃背”、“掌上观纹”、“起死回生”、“死不瞑目”等。

对第三类成语的鉴别是需要下点功夫的。

温教授在《健康长寿与成语典故》中对这些看来似乎与医学无关的成语做了仔细地甄别、挑选,将它们纷纷放进医学科学的圈子,从而丰富了医学的内涵,大大拓展了医学的范畴。

如“百花齐放”、“河阳飞花”、“南山雾豹”、“飞沙走石”、“山崩地裂”、“玉女投壶”等,本意是说环境的,如今它们都属于环境医学范畴;“笑容可掬”、“怒发冲冠”、“乐极生悲”,属于精神医学范畴;“举案齐眉”、“巾帼英雄”、“忘年之交”,属于社会医学范畴;“闻鸡起舞”、“安步当车”、“重阳登高”,属于运动医学范畴;“世外桃源”、“废寝忘食”、“高枕无忧”,属于养生医学范畴;“太公钓鱼”、“班姬题扇”、“古墨飘香”,属于休闲医学范畴;“疲于奔命”、“夜以继日”等,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张敞画眉”、“改头换面”、“楚宫细腰”,属于美容医学范畴。

正如温教授所说:“在成语、典故应用领域中,医学与社会、社会与医学的这种相互渗透和广泛联系,会随着医学进步、社会进步不断加强。

一些本来与医学无关的成语会被赋予与医学相关的使命,一些医学的专用术语也会成为意义更广泛的新成语,进入医学界之外的更广阔舞台”。

通过成语典故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的理性探讨,从而建构一种“广义的医学”、“广义的健康长寿”的新概念。

岐黄医术,自成一体。

妙手回春,标本兼治。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是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倾听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感知信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以及进行脉诊等触诊手段对患者体征进行辨识分析的方法。

这四种方法是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中医诊断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包括观察面色、眼睛、舌苔等有关病情的变化。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亏虚,而面色发红可能表示热症或血液循环不畅。

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程度也会反映出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中医能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对病因的判断。

其次是闻诊。

中医闻诊主要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感知信息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及其变化。

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中医能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变部位。

同时,通过闻患者身上的气味也可以作为判断疾病的依据。

比如,口臭可能表示负热病或消化系统疾病。

第三是问诊。

中医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了解病情和病因的过程。

中医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症状,不仅仅关注其疾病的表现,还需要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与疾病有关的因素等。

通过问诊,中医能够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帮助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因的相应。

最后是切诊。

中医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变情况。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搏弦代表气血不足,脉搏滑代表气血通畅,脉搏沉代表阴血亏虚等。

通过切诊,中医能够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及其所在的脏腑。

综上所述,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感知患者的声音、气味等信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以及触诊患者的脉搏,中医能够全面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变情况、病因以及所在的脏腑等,并为进一步进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这种综合、个体化的诊疗方式是中医独特的特点,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仿写句子,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

5.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的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6.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7.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8.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仿写句子,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这个模块,一起来交流学习。

二、交流平台1、课文中有许多段落,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得清楚。

2、出示:《赵州桥》第三自然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3、出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自然段。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望闻问切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望闻问切

2024/4/2
1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中医诊病方法是望、闻、问、 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称为四诊。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 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望诊, 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首先要看病
人是不是有神。有神为眼睛明亮, 神志清楚, 语言流畅, 反应灵 敏;无神为目光晦暗, 表情呆滞, 反应迟钝, 语无伦次。局部的 望诊, 主要是望舌, 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 望舌包括望 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2024/4/2
8
望诊的内容
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①望形体。
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形体特点一般可 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 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 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 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 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 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
2024/4/2
3
什么是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诊断学名词,系四诊之一。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观察,包括病人的神色、体型、
皮肤颜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别要仔细观察舌和尿的变化,舌诊主要是看舌
质和舌苔。例如,龙病的病人,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黄而厚;
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 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
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 耳为肾之窍。

与中医药有关的四字成语

与中医药有关的四字成语

与中医药有关的四字成语狗皮膏药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

比喻骗人的货色。

原文: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至庙会上卖狗皮膏药回去!”七损八益指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科灰藓蓄积。

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神圣工巧中医对盼、言、问、乌四种方法的别名。

出处:《难经·神圣工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外感内伤①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

②比喻内外煎迫。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无病自炙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

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原文:《庄子·盗跖》:“柳下季曰:‘跖得并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炙也。

’”1.望闻问切;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2.不按君臣;中医处方,以君臣吻合为原则。

君就是主药,臣就是辅药。

不按君臣,就是违背药理,胡乱用药。

引申为采用毒药的隐语。

原文:《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抽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快,放到酒壶里。

”3.狗皮膏药;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

比喻骗人的货色。

出处: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到庙会上卖狗皮膏药去!”4.七损八益;指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科灰藓蓄积。

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5.神圣工巧;中医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别称。

出处:《难经·神圣工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6.外感内伤;①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病原体。

②比喻内外煎迫。

7.无病自炙;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

三年级下册语文重要考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语文重要考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必考知识点归纳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花中君子:梅兰竹菊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国四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二、改过的名言: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韩非子》三、重点作者及课文出处归纳:《燕子》——郑振铎《荷花》——叶圣陶《蜜蜂》——法布尔《童年的水墨画》——张继楼《肥皂泡》——冰心《昆虫备忘录》——汪曾祺《火烧云》——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鹿角和鹿腿》和《北风和太阳》选自《伊索寓言》《守株待兔》选自《中国古代寓言》《池子与河流》选自《克雷洛夫寓言》四、资料袋:(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布尔,他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

这六、课文说明道理归纳:《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鹿角和鹿腿》告诉我们的道理: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池子与河流》这个寓言揭示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教育人们:不要贪图眼前的安逸,虚度年华,应当多为社会做贡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怀。

《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清明上河图》抒发了作者对《清明上河图》以及祖国传统文化热爱与赞美。

《花钟》告诉我们: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蜜蜂》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童年的水墨画》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肥皂泡》表达了冰心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中医基础-望闻问切ppt课件

中医基础-望闻问切ppt课件

.
3
一、全身望诊:
(一)望神: 1、神的概念 广义:整个生命活动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望神的主要内容 双目、神情神志、气色、体态
.
4
.
5
假神:
大病、久病、重病之人,病情突然向相反 方向转变,提示病轻急剧恶化,脏腑精气将绝。
神乱:
经常错乱或神志异常。多见于癫、狂、癫 痫等患者。
.
6
(二)望色:(面色)
1、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主色:禀赋所致,终生不变
客色:季节气候、情绪变化、运动状态、居
处环境等影响所致短暂变化。
2、病色:五色主病
青:寒、痛、瘀 赤:热(实、虚) 黄:湿、虚
白:虚、寒 黑:肾虚、水饮
.
7
神气云者,有光有体是也。光者,
外面明朗,体者,里面润泽。
—— 清· 石寿棠 《医原》
.
43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要问经带产 儿童莫忘痘和疹
.
44
一、问寒热
1、恶寒:怕冷,穿衣加被不能缓解。多为外感病初 期,是表证的特征。
2、畏寒:怕冷,穿衣加被能缓解。多为里、虚、寒 证。
3、壮热:一直高热不退。多因里热炽盛。 4、潮热:按时发热或者按时热盛。热入营血或阴
2、观察顺序:从前到后,从上Fra bibliotek下,先中间后两 边。
3、注意光线、染苔、生理变异。
(三)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
12
.
13
(四)望舌质
1、望舌神: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 2、望舌色
淡白舌:舌色白而淡,主虚证、寒证。 红舌:舌色鲜红,主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热盛、血瘀。 青紫舌:淡紫或紫,主寒证、瘀血。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49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中医-望闻问切

中医-望闻问切

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
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

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
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
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
突然颧[quán]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 4.辛伤肺,辛辣的食品少吃,如果离不开辣椒,则 需要控制在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次。
• 5.咸养肾,盐是养肾的,但是过咸则伤肾,每天吃 盐控制在6g以内就好。
精选版课件ppt
21
精选版课件ppt
22
吹不下饭,喝不了水,来请华佗医治。华佗
摸完脉对妇女的丈夫说:“从脉上看,她是
怀孕期间受了伤,胎儿没下来。”妇女的丈
夫说:“对了,她是受了伤,可胎儿已经生
了下来。”华佗又说:“按脉里看,胎儿还
在肚里,先治治看吧!”就一面叫她吃药,
一面给她扎针。隔了一天,那妇女肚子疼得
厉害,又来请华佗诊治。华佗检诊完毕说:
• 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 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实用价值较高。因 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 法。
精选版课件ppt
6
1、有神(得神)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语 言清晰,反映灵敏,活动自如。表示正气尚足, 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
“从脉理来看,跟前几天一样,她这是双胞
胎。在她受伤以后,第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
候流血过多,第二个就没能顺利生下来,以
致胎儿死在肚中,影响血脉不通,这就是她
的脊背疼痛得厉害的原因。”后来,请接生

中医中药联想词

中医中药联想词

中医中药联想词
中医中药联想词可以包括:
1. 中草药-丹参、人参、枸杞子、黄芪等。

2. 方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

3. 针灸-针刺、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4. 中医诊断-把脉、望闻问切、经络穴位等。

5. 中药配方-治疗某种疾病的中草药组合。

6. 中医馆/诊所-提供中医治疗的医疗机构。

7. 针灸推拿-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和按摩来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

8. 经络-人体内的通道或线路,被认为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许多疾病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得到治疗。

9. 名医名方-被广泛认可的著名中医和中草药方剂的简称,如“张仲景的名方”。

10. 太极拳-一套柔和的运动方式,被认为有助于身体健康并有助于调和身心。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者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多有关中医中药的联想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知识中国成语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望闻问切
中国的成语“望闻问切”,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中医诊病必经的步骤,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指观察气色,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指听声息,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指询问症状,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指摸脉象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望闻问切合称四诊。

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

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
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根据中医的“全息理论”,脸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现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通过望五官而知五脏。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

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臵。

真正的中医是只问大小二便的情况(性状、次数等),不会问病人患的是什么病。

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

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问诊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

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还是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

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

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详察细辨。

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

切脉指摸脉象。

望闻问切,合称四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

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切脉只是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做出诊断,应该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

如果片面强调切脉能知病变所在,会将学者引人歧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