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教材(教材版本、章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鲁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的第三目,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活动”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2-3-6和图2-3-7加深理解。最后教材从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方面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

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思路:

将课堂教学原则上分为三大块:预习反馈、精讲探究、当堂检测。总的体现

师生互动教学的原则。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预习案)

1、 了解洋流的分类及其成因。

2、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一、洋流概念及分类

1、洋流是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 大规模运动的现象。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 运动的主要动力。

2、洋流按水温状况(即按性质),可分为 寒流和 暖流 ;按主导因素(即 按成因)可分为 风海流、

密度流和 补偿流 。

二、 洋流分布规律

1、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 畐於带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为北半球

顺时针, 南半球是逆时针;性质为大洋东岸是 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

2、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副极地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 逆 时针,性质为大洋东岸 暖一流、大洋西岸寒流。

3、 40° S 附近海域,形成一环球性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成因为风海流。

三、 洋流的地理意义

1、 洋流可以促进 高低纬度 间的热量 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 热量平衡。

2、 气候:暖流起 增温和增湿 作用,寒流起 降温和减湿作用。

3、 对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世界著名渔场有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 芬兰渔场,秘鲁渔场是 上升流 流形成的。

4、 对航运:同样条件下,顺洋流航行时

快,逆流航行时慢_。 5、 对污染物:会降低原污染海域的 污染程度,但导致污染一范围扩大。 ?自学感悟?

读某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 1?2题。

1 .如果AB 是30

A .北半球

C.东半球

2 .如果AB 是60

A .北半球

C.印度洋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 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使其在自主学 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 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 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 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纬线,则这个海区位于 B.南半球 D.西半球 纬线,则这个海区位于 B.东半球 D.西太平洋

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法指导】:

师生互动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提前全批全改学生的预习案作业,针对预习案问题进行设计教学,

反馈作业情况。)

[案例导入]:

音乐:大海故乡案例:《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探究精讲]: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与分类

2、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3、分类:按性质分为:

按成因分为:

探究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要求学生填图,讨论探究)

1、请在“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上,填注风带的名称,并

标注风向。

2、根据所学的知识,在“世界洋流模式图” 画出信风带和西

风带影响下的洋流流向。

3、补充画出其它洋流的流向。

4、观察“世界洋流模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分析

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

中低纬海区

为中心

环流方向北半球呈时针方向,南半球呈_时针方向。

寒暖流分布

大陆东岸是_流,西岸是_流。大洋东岸是_流,西

岸是_流。

中咼纬海区

为中心

北半球

大洋环流呈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是 _流,西岸是

_流。大洋东岸是_流,西岸是_流。

400S附近形成环球性,属流性质。

5、观察“世界洋流模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

布图”,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暖流:由 ______ 纬度流向_______ 纬度

寒流:由 ______ 纬度流向________ 纬度

6、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承转:展示动画,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具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呢?)7、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规律:课前预留3-5分钟

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世界洋流模式

8、结合教材P51图2-3-7,请说出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探究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讨论探究)

案例①:(展示图片)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是一个终年不冻港,而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42o N附近,结冰期却高达半年以上。为什么?

案例②:(展示图片)澳大利亚西岸景观为荒漠,而澳大利亚东岸景观为森林。考虑影响因素。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案例③:(展示图片)观察著名渔场的分布图,分析:著名渔场的分布与洋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

案例④:(展示图片)A处原油泄漏,受洋流影响,油污会向哪个方向漂移?

3、洋流对海水污染的影响:

案例⑤:(展示图片)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次横渡大西洋用了20天。你知道为什么吗?

4、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课堂小结]:(要求学生讨论,填写框架结构图)

1、秘鲁附近海区成为著名渔场的根本原因是:

A 有寒暖流交汇

B 有暖流经过

C 有寒流经过D与上升流有关

2、下列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赤道流三种类型

B洋流是海洋水沿着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C暖流都在大洋的西岸,寒流都在大洋的东岸

D印度洋北部海区的洋流夏季向东流,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洋流是:

A日本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C巴西暖流D北太平洋暖流

4.海洋水体运动的最主要动力是

A.大气运动B

C.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5.如果美国东海岸有一艘油轮不幸沉没,

A.舟山渔场

C.秘鲁附近渔场

6 ?下列地理现象中,不受洋流影响的是()

A.近海污染的扩散 B .沙漠中的绿洲

7.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属于37天,1497年第

1、2、

2、

洋流

地理意义

规律

3、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检测案4

()

?陆地形状的影响

D.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F

列渔场中可能受到污染的是

B.北海道渔场

D.北海渔场

分类

C.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环境

D.西欧的海洋性气候

A.风海流

B.密度流

C.暖流

D.寒流

& 下列洋流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是

A.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B.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C.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D ?北印度洋冬季环流

9、读“太平洋部分洋流系统示意图”,回答:

(1)一艘油轮从广州出发,经日本名古屋,横渡太平洋,到美国西雅图,再南下洛杉矶,

航程中()

A 一直顺水

B 一直逆水

C先顺水后逆水 D 先逆水后顺水

(2)图中C处附近著名的__北海道_渔场。

10、读“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问题:

⑴、代表季风洋流的字母代号为(D)

⑵、图中AB、C所示的洋流中,对沿岸气候产生明显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字母代号为(A )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获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思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采用音乐《大海故乡》和案例《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引到本节课的课题,这样在教学开始就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紧凑,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理顺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考: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较复杂的问题,概念抽象,知识横、纵联系多,有深度。在教学中我设计层层深入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也随之层层递进,最

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能逐步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通过小组展示并评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是,这一环节用在小组打分上的时间较多,占用了过多的分析思考的时间。

在从准备到讲授完本节课以后,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一直对一个问题产生疑问。如图,洋流到底是属于补偿流还是极地东风影响下的风海流?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分享成果的乐趣。

教学中经过引导,学生的思维容量和质量上去了,但是学生很少有创新的发现和提出质疑,未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与探究。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我设计了学生小组讨论,填写框架结构图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进行。

所有这些,都将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精益求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