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债市场在财政管理和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债是一种政府债券,即政府筹集资金的方式之一。
它们通常由政府发行,以融资政府的预算支出和债务需求。
国债市场的发展趋势能够反映出当前经济的状况,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目前中国国债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国债市场,仅次于美国。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国债余额已经超过40万亿人民币,占全球国债总额的12%左右。
中国国债市场的扩大和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的因素包括升息预期、人民币汇率预期、资本流动等都对中国国债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升息预期是刺激国债市场走高的因素之一。
当前,美联储宣布了数轮加息计划,虽然已在去年暂停,但仍然对市场影响不小。
在美国加息预期常态化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转向不涉及美元贬值风险的国家,增加了对中国债券的投资。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也影响着中国国债市场的走势。
2015年人民币贬值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此外,随着国内外市场变化,投资者的资产(资本)配置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债券的稳定回报和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选择。
未来,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
从政策层面看,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和交易机制,鼓励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交易,以促进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同时,我国“一带一路”、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等政策的实施,也将促进债券市场国际化和全球化,吸引更多国外投资者来中国投资。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的投资领域也不断涌现。
人民币债券市场将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更多领域,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领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同时,还将加快推进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增加当地政府和企业债券的境外投资比例。
综上所述,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的债券交易市场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债券交易市场经历了哪些过程?中国债券是长有什么特点?下⾯店铺总结了这些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史和⼤家⼀起学习⼀下啊。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债券交易市场从1981年国家恢复发⾏国债开始起步,历经20年的发展,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为代表的不成熟的场外债券市场主导、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主导到银⾏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成熟场外债券市场主导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1988年-1993年) 中国1981年恢复发⾏国债之后,经历了长达7年的有债⽆市的历史过程。
⽽债券市场的起步,还要从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开始算起。
这是银⾏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是中国国债⼆级市场的正式开端。
1990年12⽉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
但1994年前交易所的交易量⼀直很⼩。
当时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不记名的实物券没有统⼀的托管机构,⽽是发⾏后再分散托管在代保管机构,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机构所在地进⾏,不能跨地区交易。
1994年以后,机构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巨⼤。
以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债服务部、信托和证券公司为主的⽆记名实物券国债柜台转让市场,因滥发假国债代保管单⽽被关闭。
以武汉证券交易中⼼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由于虚假的国债抵押,⽽市场回购资⾦⼜有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或股市,导致它们在1995年的最终关闭。
作为场外债券市场的实物券交易柜台失败了,尽管其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没有记账式债券作为市场的基础。
由于实物券难以搬运,必然导致托管的分散,其结果是托管的真实性很难监管。
事实证明,不论债券交易采取何种形式,前提都需要记账式债券和统⼀的托管。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交易所债券市场主导时期(1994年-1996年) 1994年财政部发⾏国债1028亿元,⽐上年增加近两倍,从⽽也促进了交易所债券交易的活跃。
2024年国债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国债市场规模分析引言国债是指由国家发行的债务工具,它是一种重要的债券种类。
国债市场作为国家经济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国债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国债市场规模的定义国债市场规模指的是国债发行的总量,通常以货币单位(如人民币)表示。
该指标是衡量国债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债市场规模的影响因素国债市场规模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国家经济状况:经济增长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对国债市场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
经济繁荣时,国债市场规模可能较小;而经济衰退时,国债市场规模可能较大。
2.政府财政需求:政府财政需求的增加可能导致国债市场规模的扩大。
当政府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和债务偿还时,国债市场规模往往会增加。
3.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对国债市场规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国债市场规模扩大,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国债市场规模缩小。
国债市场规模的发展趋势国债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多层次发展:国债市场逐渐从传统的一级市场发展到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这将促进国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跨境投资: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国债市场。
这将有助于国债市场规模的增加。
3.创新产品:通过推出创新的国债产品,如可转债和浮动利率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国债市场,从而扩大国债市场规模。
结论国债市场规模是国家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国债市场的发展趋势,规模有望继续增长。
政府需要充分意识到国债市场的重要性,并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其良好发展。
同时,投资者也应该密切关注国债市场的动态,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 与经验介绍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a
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Experience from 1997 to 2005(p.3)
1998年起取消实物国债。 Physical bonds were canceled in 1998. 积极财政政策给国债市场带 The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来两个重大变化: brings two great changes to 国债发行以中长期国债为主, government bonds market: 扭转了国债中短期化的趋势, Government bonds issue take 以适应基础设施项目周期较 medium and long-term national 长的需要。 debt as the main type, in order 商业银行重新被允许购买和 to meet longer requirement in project cycle of the 持有国债,这有助于其成为 infrastructure. 国债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 Commercial banks were 投资者。 allowed to buy and hold the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与经验介绍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a’s Domestic Government Bond Market
一、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Government Bond Market ) 第一阶段(the first period):1981-1987年 第二阶段(the second period) :1988-1996年 第三阶段(the third period) :1997-2005年 二、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经验与展望 (Prospect of China’s Government Bond Market)
第二讲 中国债券市场介绍(基础知识)
17
2.2.2中国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投资者偏好
国债投资者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偏好于3-7年品 种,最长不超过 10年 主要为配臵性需 求,对流动性要 求不高,收益率 要求适中。 股份制商行 偏好中短期品 种
城市商行
城商行
保险公司
农信社
农信社
寿险/社保基金 偏好10年以上 品种(资产负 债匹配) 配臵性需求, 对流动性要求 不高,收益率 要求较高。
4
中国债券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关系
中国债券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关系结构图
人民银行
市 场 监 管
货 币 市 场 金 融 市 场
证监会 保监会
资 本 市 场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金融衍生市场
行 业 监 管
交易所债券市场
交易所股票市场
银监会
银行间债券市场
国内债券市场以银行间市场为主,其2008年交易结算量占全市场的97.5%以上,交易所市场占2.5%
甲类承销团成员 乙类承销团成员
单一标位投标限额 投标标位变动幅度
最低投标限额0.2亿元;最高投标限额30亿元。 利率或利差招标:0.01%;价格招标:发行文件中另行规定。
16
国债
我国国债存量的投资 者持有结构(续)
商业银行持有国债持有比例57.64%;其次为特殊结算会员和交易所,分别占比 分别为29.48%和3.96%;信用社持有的国债规模占比为1.49%,基金和证券公 司由于资金规模有限,其持有的国债规模相对较少,其持有比例分别仅为1.30 %和0.10%
13.50%
45.96%
中期票据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
国内债券市场详细介绍
萌芽阶段:1981年-1986年 1、中国债券市场以国债发行为主,发展较为缓慢。
2、这一阶段的企业集资行为既没有政府审批,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
到1986年底,约发行100亿元人民币企业债。
3、没有成型的债券交易机制或交易场所,债券不能进行转让和交易。
1981年,财政部正式发行国库券,我国债券市场由此产生。
1984年开始,少量企业因资金缺乏开始自发地开展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的融资活动。
1985年,为筹集国家基础建设资金,央行同意工行和农行发行金融债券。
起步阶段: 1987年-1997年 1、以国债为主体的债券二级市场开始形成,交易所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2、由于出现了部分企业债券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同时为制止乱集资现象,企业债券经历了从人民银行到国家计委归口管理的转变。
1987年3月,《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
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
1990年12月,上海与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成立。
上交所成为我国主要的债券交易场所。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企业债券由国家计委归口管理。
1995年,国债在上交所招标发行试点成功。
为防止银行资金流入股市,1997年6月,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市场,同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由外汇交易中心系统作为前台报价系统,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后台托管结算系统。
规范整顿阶段: 1998年-2004年 1、该阶段的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债券审批程序长,企业债发行规模不大。
企业债券以大型央企和银行担保为信用基础,类似准政府债。
2、银行间债券市场框架基本形成。
2003年,央行票据的诞生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真正崛起。
1998年11月,人民银行颁布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发行管理暂行规定》。
1999年,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
2003年4月,中央银行票据正式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常规工具,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质的飞跃。
浅析我国国债规模
浅析我国国债规模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国债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筹集资金用以加大公共投资支出。
国债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很大作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实施国债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防止国债规模过大所带来的风险,避免陷入财政信用危机。
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
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小到1%。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至1993年。
我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在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至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直到2005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923.4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作用1、从目前国债的经济效应来看,我国的国债规模扩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负效应;相反,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国债市场运营状况分析
国债市场运营状况分析国债市场是一个国家债券的发行、交易和管理的市场。
国债作为一种政府债权工具,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和收益稳定的特点,在投资者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在中国,国债市场发展迅速,在市场运营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首先,国债市场的规模逐年增长。
国债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政府财政的需要。
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国债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到2021年底,国债余额已经达到了数十万亿元。
这说明国债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将资金投入到国债市场中。
其次,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
过去,国债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政策的改变,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不仅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债市场,个人投资者也逐渐增多。
这一变化有助于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在国债市场运营方面,交易机制和结算体系不断完善。
国债交易主要以银行间市场为主,近年来推出了债券交易所等市场,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同时,结算体系也进行了改革,实现了交易与结算的同步进行,减少了交易风险。
这一系列改革和完善措施,有助于提高国债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国债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和收益的认知程度不同,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
其次,国债市场的发行方式和发行周期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第三,国债市场的二级市场交易仍然相对活跃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
综上所述,国债市场在规模、投资者结构和运营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债务的增长,国债市场有望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市场运营,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投资者的需求。
国债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归纳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归纳1.初期:国家规划委员会时期(1949年-1952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债券发行工作小组,开始筹集国家资金。
此阶段发行了一系列政府债券,主要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
2.发展期:人民银行中央债券发行处(1952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国家统一的中央债券发行机构,即人民银行中央债券发行处。
发行处负责政府债券的发行和管理,并且推进了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主要债券种类包括国家建设债、国家教育债等。
这些债券主要由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购买。
3.期:国债市场建立(1981年-1993年)在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发生了重大变革。
1981年,中国第一次正式发行国债,标志着国债市场的建立。
此后,国债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债券种类也开始多样化。
国有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陆续出现。
此阶段标志性事件是1993年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
4.增长期:市场化发展(1994年-2005年)1994年,债券市场经过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发展,债券市场逐渐走向全面开放。
这一时期,国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债券产品逐渐增多,包括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
此外,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5.现代化发展期(2024年至今)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机制得到了引入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例如设立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品种,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
同时,债券市场监管和市场参与者的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政府债券发行,到发展期的中央债券发行处,再到期的国债市场建立,而后是增长期的市场化发展,最终进入现代化发展期。
随着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债券市场之一,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和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能够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推进,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的发展变革。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创业时代”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起步阶段,此时只有一小部分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
这些债券大多由政府背书,用于重点行业的基础建设和技术更新。
然而,这个时期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缓慢,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初到2005年。
“市场化推进时期”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国有企业积极利用债券融资,尤其是大型企业。
此外,从1997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企业债券市场的市场化,引入了债券评级机构,提升了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此外,政府还为企业债券市场提供了税收和法规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者。
第三阶段是从2005年到2024年。
“创新与发展时期”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阶段。
根据《公司债券管理办法》,企业债券的发行范围扩大了,适用于更多类型的企业。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市场的活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还推出了企业债券的交易所交易和登记制度,使得企业债券市场更加透明和规范。
在这个阶段,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品种也日趋丰富。
第四阶段是从2024年至今。
“与开放时期”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如扩大了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准入范围、简化了外资投资流程等。
此外,为了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债券抵押回购、债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工具。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市场化推进阶段、创新与发展阶段以及与开放阶段。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和国债管理政策
发展 ,中国国债市场在其规模、结构以及 ?李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国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重要因素 ; 由于国债规模日益增大 , 影响日益深广 , 使得有关国债的发行、流通与清偿等等的安排 ,均已超出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中的范围 ,这就要求我们把国债管理政策提高到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组成部分的国地位上来认识 ; 国债管理政策应包括四项内容 ,即国债的规模、国债的品种和期限国结构、国债的利率以及国债的持有者结构。
债【作者简介】李扬 ,1951 年生。
经济学博士。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邮政编码 :100836 。
市国场一、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阶段从 1981年算起,中国的国债已经有 1了6 年的历史。
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国债制度和国债市场的发债展经历了四次重要的转折。
发国债在198 8年开始有了二级市 ,这场是第一个重要转折。
这一年, 财政部允许国库券在全61 个城市分国两管展批试行流通和转。
让在此前的198 5年 ,政府有关部门虽制定了国库券贴办现法 , 但是持有三年方能保本的贴现率 ,实际上仍在阻止国库券流。
现在回想起通来,198 8年理和的举措, 主要着眼于促进国库券的销,尚未明确地从售建立国债二级市场的高度来考虑 ,但是应当看到,中国国债政二级市场发展的基础 ,就是在那时奠定的。
1991 年 ,财政部组织了国债的承购包,这可称销为国债市场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
当年, 有 70 家证券中介机策构参加了承销团 ,包销了1 / 4 的国债。
加上由地方财政部门各自组织的承购包销 ,1991年的国债实际上3有/ 4 是通过承购包销方式发行的。
对于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来说 , — 17 —推行承购包销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因为义软 ,大量资金向国债市场回流。
其二,三年期可提前它将市场机制引入了国债的一级市,并对我国场利兑换的不上市国库券的推,以出及以旧换新方式的率的市场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简史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简史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中国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就通过发行债券,通过债券发行和国有企业发行债券(比如石油、煤炭、矿物、电力等国有大企业),来引导、调节和融资经济发展。
1954 年,新中国债券市场正式建立,债券交易由地方财政部
门控制,负责债券发售、登记交收和清偿。
1959年,中国财
政部正式颁布《国家债券管理条例》,交易中心由全国金融分副会转移至北京财政部,形成新的债券发行机制和交易机制。
随后,中国的债券市场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1979年,中
国财政部正式颁布《证券市场管理条例》,允许进行证券交易,从而实现国家层面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
1983 年,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开放,许多国有企业发行股票,
有限责任公司也开始发行股票,19 个证券公司被认定为证券
经营商,即将发行的公司股票可以在上述证券公司进行交易。
1991年,中国政府又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即开放A股市场,A股市场是国内投资者买卖证券的主要市场,是实现交易者对股票的买卖和融资的重要渠道。
2004年,证监会正式开放B股市场,主要由外资机构参与,
成为外资投资者融资、投资和交易的有力渠道。
2008年,中
国政府又开放了H股市场,以国际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方
式进行证券交易,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资投资者的开放度。
到今天,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证券市场的发行规模、种类和机构也在不断扩大,除交易公司之外,各行政机关和企业也可以联合发行和交易债券。
新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柱。
当前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到 20 0 7年 年 度 发 行 量 达 23万 亿 元 。三 是 国债 存 量 逐 _
年 递 增 。 至 2 0 年 末 , 国 国债余 额 已达 47 亿 元 。 截 07 我 .万
( ) 国债 品 种 不 断 丰 富 。 二
丰要 面 对 个 人 发 行 的 凭 证 式 围债 于 1 9 9 4年 问 世 ,
场 建 立 ;1 9 9 7年 , 商 业 银 行 撤 离 交 易 所 ,进 入 新 组 建 的银 行 间 圉债 市 场 ,银 行 问 市 场 和 交 易 所 市 场 并 存 的格 局 从 此 形 成 ;2 0 0 2年 ,我 国 又 推 出 了 商业 银 行 记
不 断 提 高 ,但 与 成 熟 市 场 国 家 相 比还 存 在 不 小 差 距 ,
中图分类号 :F 1 . 8 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0 12 0 (2一 00 0 0 7 9 4 — 0 90 )0 5 - 4
一
、
我 国国 债 市 场 的 发 展 历 程
( )国债 发行 方 式 不 断 创 新 。 三
我 国 国债 市 场 自 1 8 9 1年 重 新 恢 复 发 行 国债 至今 ,
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行政分配方式发行国债90年代初开始试行承购包销方式1993年建立了国债一级白营商制度1995年引入招投标方式2000年初步建立了国债承销团制度开始伞而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发行闭债综合运用了荷兰式美国式和混合式等多种招投标方式
当前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朱 岩
10 4 0 0 5) ( 财政 部 中国 国债 协 会 ,北 京
摘
要 : 自1 8 年重新恢 复发行 国债至今 ,我 国国债市场 已历经 了近3 年的发展历程 。 目前 ,我国 国债市场 91 O
我国债券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债券市场结构分析我国债券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长期、有价证券,具有固定利率和固定期限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债券市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在市场结构方面有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下面就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国债券市场主要分为政府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两大类。
政府债券市场主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这些债券由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发行,发行主体信用度高,风险相对较低。
企业债券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债、公司债和企业债等,这些债券由企业发行,主体信用度较政府债券较低,风险相对较高。
其次,我国债券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指新债券的发行市场,即债券的初次发行市场,包括了债券的发行、承销和认购等环节。
在我国,一级市场主要由发行人和承销商两个主体组成。
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的债券在证券交易所等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了债券的买卖、转让和交易等环节。
二级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场所,也是投资者进行买卖和交易的场所。
再次,我国债券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两大类。
交易所市场是指债券在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
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的债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透明度,投资者可以通过交易所进行债券的交易和买卖。
场外市场是指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市场,主要包括了柜台交易和交易所开放市场。
场外市场上的债券交易相对较少,投资者的交易选择相对有限。
最后,我国债券市场还有一些特色市场,包括了金融债券市场、台湾债券市场和境外债券市场等。
金融债券市场是指由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市场,主要包括了金融债和金融债券等。
台湾债券市场是指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进行债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主要包括了金融债、公司债和政府债等债券。
境外债券市场是指在境外市场发行和交易的债券,主要包括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和人民币同业存单市场等。
国内债券市场详细介绍
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见上图二、市场现状及框架简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债券一级市场随着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调控模式转变的过程,其作为资源配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日益加强。
从发行规模来看,作为准国债性质的央行票据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是政府债券,再次是金融债券。
中国债券二级市场形成了“两个类型、四个场所”的结构体系。
两个类型是指债券交易市场分为名义上的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场内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参与者既有机构也有个人,属于批发和零售混合型的场内市场。
场外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国债柜台市场,前者的参与者限定为机构,属于场外债券批发市场;后者的参与者限定为个人,属于场外债券零售市场,是场内批发市场的延伸。
上海证券交易所后台的登记托管结算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简称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负责、深圳证券交易所是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负责,银行间市场的登记托管结算是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简称中央国债),国债柜台市场实行二级托管制度,一级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二级托管在商业银行。
跨市场发行的国债和企业债可以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相互转托管。
目前,跨市场转托管的速度为T+1。
图1我国债券市场框架简图三、债券发行主体、债券产品我国债券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或公司等。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四种。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1981-1987年:中国国债市场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包括:⏹(1)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用行政分配方式,发行之后不能流通转让。
⏹(2)国债以收据和实物为载体。
⏹(3)国债品种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国债,即零息国债。
⏹(4)国债期限前长后短,利率前低后高,体现出一定的市场化因素。
第二阶段:1988-1996年由场外市场为主到场内市场为主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有:⏹发行市场初步形成,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二级市场逐步形成,逐步由场外市场为主向场内集中交易转变。
⏹国债期限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宏观经济形势对于国债发行的难易和二级市场能否正常运行,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第三阶段:1997-2005年由银行间市场为主到逐步趋向统一这一阶段主要特征:⏹国债市场以银行间市场为主。
⏹国债期限以中长期国债为主,发行了超长期固定利率和少量浮动利率国债。
⏹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债投资者群体。
⏹中央银行恢复在国债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并于2003年开始发行短期债券对冲外汇储备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给国债市场带来两个重大变化:⏹国债发行以中长期国债为主,扭转了国债中短期化的趋势,以适应基础设施项目周期较长的需要。
⏹商业银行重新被允许购买和持有国债,这有助于其成为国债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投资者。
⏹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范围逐步扩大。
⏹和二级市场初具雏形。
⏹1989年,通过柜台销售方式首次发行保值公债。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标志着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建立。
⏹1991年开始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国债。
⏹1991年初国债流通转让业务扩大到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
⏹1991年底,北京证券交易中心首次开办国债回购业务。
⏹1993年采用承购包销方式首次尝试发行记账式国债,并建立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
⏹1994年首次引入重点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凭证式国债。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实用版)目录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概述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1.1997 年之前的发展2.1997 年至 2007 年的快速发展3.2008 年至 2017 年的稳健发展4.2018 年至 2022 年的改革与创新三、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状与挑战四、未来发展展望正文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概述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依托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同业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简称中央登记公司)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买卖和回购的市场。
该市场成立于 1997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
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1.1997 年之前的发展在 1997 年之前,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以场外市场为主,交易品种有限,市场规模较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改革,债券市场的发展开始受到关注。
2.1997 年至 2007 年的快速发展1997 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在这个阶段,银行间债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交易品种逐渐丰富。
同时,市场的参与者也逐渐增多,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3.2008 年至 2017 年的稳健发展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个阶段,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交易品种和参与者进一步增多。
同时,市场的监管也逐步加强,制度的完善程度不断提高。
4.2018 年至 2022 年的改革与创新在这个阶段,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办法》,以规范债券借贷业务,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
此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业务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以进一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业务规范。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论文一、国债市场运行现状目前,对国债市场运行现状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有不同看法。
本文认为,我国国债运行现状良好,具体分析如下:(一)政府频出助推债市2002年上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有关措施对于推动国债发行,支持国债市场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央行下调存款利率。
年初,央行实施了自1996年5月以来的第8次降息。
此次降息源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同时对国债现货市场形成直接利好,各券种纷纷以上涨作为回应。
2、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淡出。
目前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这对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巨大压力。
因此,不能以短期的财政收入平衡或赤字规模大小作为决定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退出的依据,特别是要防止积极财政政策过早地淡出可能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3、净价交易顺利推出。
根据有关决定,2002年3月25日起沪深证交所开始试行国债净价交易。
这一交易方式有利于判断国债的市场利率,解决了市场走势的不连续性问题,也使交易佣金、交易经手费等均有所下降。
4、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平静登场。
2002年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
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但由于利率偏低和存在价格波动风险,本期国债发行并没有出现火爆场面,这说明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依然存在被投资者逐渐认可的过程。
5、市值配售助推市场利率走低。
在大资金的热捧下,国债现券市场终因其本身容量小、品种结构不健全等问题而不堪重负,在2002上半年,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在短期内猛降至历史最低位。
在新股按市场配售政策出台之前,我国同业拆借和回购市场交投活跃的一个主要动力,是来自申购新股的资金需求,每当新股发行接二连三、市场资金面紧张时,3天、7天的回购利率会升至5%以上。
新股发行实行二级市场市值配售后,同为拆借和国债回购在申购新股方面已失去用武之地,以往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市场周期性喷发的强烈的短期融资需求从此终结。
干货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回顾
干货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回顾深度解读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提升,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也在逐步提升,目前已经远超同属于直接融资的股票融资。
本文将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政策变动对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以及债券市场投融资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进行解读。
核心内容1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中国债券市场真正的起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之前中国保持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从1981年开始启动国债的发行,1983年开始启动企业债发行,2005年开始发行首批短期融资债券发行,2007年第一支公司债长江电力发行,2008年发行首批中期票据。
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提升,以人民币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也在逐步提升,目前已经远超同属于直接融资的股票融资。
经过过去十几年发展,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占比逐步提升,从2003年1.5%提升到2016年16.85%,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从2003年499亿提升至2016年29993亿元。
此外,直接融资方式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16.85%)已经远超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比例(6.97%)。
2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债券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债和企业债(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一般的信用债是指企业债。
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企业债是有一定的违约风险,所以称为信用债。
从中国整体债券市场来看,占比最大的是国债以及地方政府债,占比在35%左右,其次是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占比35%左右,剩下的大部分是企业债。
也就是说政府、金融债占到70%+,剩下20%+是非金融企业债。
3信用债市场概况中国信用债根据监管机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发改委(企业债)、证监会(公司债)、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另外还有金融企业发债(主要是商业银行,由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共同监管),包括金融债、次级债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等。
中国企业发债最早从发改委的企业债开始,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过去很多投资需要发改委审批,发改委审批项目同时提供资金配套,企业完成项目审批到募集资金过程就是融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
国债是国家以财政收入作担保, 凭借国家信用发行的债券,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主要用于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和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阶段市场特征
1950-1958 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计划经济体制)
1959-1980 国债市场“空白期”
1981-1987 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
1988-1991 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1991-1996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7-2001 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兴起2002- 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A、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
(一)1950-1958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针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2、不流通3、完全政府行为(二)1959-1980年,“空白期”,无国债发行
B、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债市场
(一)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1、经济改
革引发的国债发行(国有企业改革)2、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国债发行采取行政分配方式4、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表现,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并缩短国债期限5、开始面向个人发行国债
(二)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1、1988年,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2、1991年,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3、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4、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三)1991-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1、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2、国债期货交易开设与关闭3、1995年8月,国家停止一切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债交易市场4、国债逐步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行5、实现了国债发行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的转变6、实现了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四)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1、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银行间市场 3、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债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五)2002年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1、政府不断的出台新的措施促进交易主体、交易品种、交易平台的融合和统一
2、国债市场产品创新与交易机制的完善
3、柜台市场的兴起
二、我国国债市场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构成,一级市场为国债的发行市场, 二级市场为国债的交易市场。
A、国债发行市场含义:一级市场(Primary Market)是筹集资金的公司或政府机构将其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证券销售给最初购买
者的金融市场。
(1)发行过程: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年。
该年4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国债承销团,有70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
1993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年第三期记账式国债。
所谓一级自营商,是指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由财政部认定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承销和投标竞销国债,并通过开展分销、零售业务国债市场年报,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发行市场顺畅运转。
1994年,在以前改革的基础上,国债发行着重于品种多样化,推出了半年和一年期短期国债和不上市的储蓄国债。
1996年开始采取招标发行方式,通过竞价确定国债价格,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
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如
商业银行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销售不上市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定向国债。
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2)国债一级市场创新的作用:缩短了债券的发行时间,实现凭证式国债向记帐式国债过渡,降低了债券发行成本,大规模国债发行成为可能,增加了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为国债二级市场推出更多的金融品种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3)一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发行规模偏小 2、债券品种和期限结构有待丰富 3、发行频率较低,而且不稳定 4、定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完善一级市场的政策建议:1、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2、完善债券发行的品种和期限结构 3、提高国债发行频率,稳定发行节奏 4、完善国债发行定价机制,推出国债预发行
B、国债二级市场含义:又称国债流通市场或国债交易市场,是已发行但尚未到期的国债流通、转让的市场。
它与国债一级市场相辅相成,对整个国债市场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意义。
(1)流通过程: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88年的7年期间,还没有国债二级市场。
债券在一定期限终止了持券人的购买力,使持券人感到不方便。
因此,解决居民手中债券的变现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
1985年的贴现办法,实行起来效果并不好,因而建立国债流通市场是既方便居民,又防止购买力膨胀的重要途径。
我国从
1988年开始,首先允许7个城市随后又批准了54个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
允许1985年和1986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
试点主要是在证券中介机构进行,因而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
1991年又进一步扩大了国债流通市场的开放范围,允许全国400个地区市一级以上的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
同时,国债承销的成功,证券机构迅速增加,这些都促进了场外市场交易活跃起来。
时至1993年,场外交易量累计达450亿元,大于当时的场内交易量。
但是,由于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清算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买卖差价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流动性差,等等。
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至 1996年场外市场交易量的比重已不足10%。
与此同时,场内交易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
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国债交易中心(1992建立,专营国债转让)、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中心。
由于这些场所的管理相对规范,信誉良好,市场统一性强,因而保证了场内交易量的稳步增长,至1996年已占整个国债交易总量的 90 %以上。
当前中国国债流通市场的结构已形成以场内交易为主、以证券经营网点的场外交易为辅的基本格局,基本上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我国自1991年兴起国债回购市场。
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额动。
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逆回购。
我国1995
年曾对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年10月还曾一度推出期货市场。
国债期货是国债现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独特的功能:1、是显示和引导国债价格或国债行市。
2、是套期保值。
3、是投机获利。
(2)当前国债二级市场的功能1、国债二级市场调节着社会资金的运行,使资本配置趋向合理 2、国债二级市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好的投资渠道 3、国债二级市场的价格走势对金融市场具有示范作用 4、国债二级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场所
(3)二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市场分割状况较为突出 2、市场流动性较差 3、市场缺乏风险规避工具 4、市场尚未形成完整、可靠的收益率曲线
(4)完善二级市场的政策建议:1、逐步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国债交易市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国债交易价格形成机制 3、优化交易主体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 4、完善市场制度建设,提高市场流动性 5、搞好货币市场与国债二级市场的配合6、加强对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的监管
C、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联系:二级市场与初级市场关系密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已发行的股票一经上市,就进入二级市场。
投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买进和卖出股票,其交易价格由买卖双方来决定,投资人在同一天中买入股票的价格是不同的。
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联系二级市场与初级市场关系密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
制约。
初级市场所提供的证券及其发行的种类,数量与方式决定着二级市场上流通证券的规模、结构与速度,而二级市场作为证券买卖的场所,对初级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组织完善、经营有方、服务良好的二级市场将初级市场上所发行的证券快速有效地分配与转让,使其流通到其它更需要、更适当的投资者手中,并为证券的变现提供现实的可能。
此外,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供求状况与价格水平等都将有力地影响着初级市场上证券的发行。
因此,没有二级市场,证券发行不可能顺利进行,初级市场也难以为继,扩大发行则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