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嵬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这首诗;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3.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的分析;3. 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 李商隐的写作技巧的把握;3. 唐代历史背景与诗歌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马嵬》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2. 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3. 相关的历史资料;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马嵬》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2. 学习李商隐的写作特点;3. 对唐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齐声朗诵《马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结合唐代历史背景,讲解马嵬坡之变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商隐在《马嵬》中的写作特点,如象征、隐喻、对比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6. 学生展示(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嵬》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2. 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歌特点的分析文章;3. 深入了解唐代历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背景1.1 课程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马嵬》,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诗意、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1.4 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内容2.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2.2 文学背景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掌握《马嵬》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特色难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问:《马嵬》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4.2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学生的回答准确性和表达能力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享内容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6.2 对比分析与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七、文化探索7.1 历史背景深入了解马嵬坡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意义7.2 诗歌主题探讨《马嵬》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八、课堂小结8.1 回顾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点8.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九、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9.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十、课程资源10.1 参考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10.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诗歌创作,了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五单元“唐代诗歌”,具体章节为《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详细内容包括《马嵬》(其一)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全文解析、创作背景、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嵬》两首诗的词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对李商隐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李商隐《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方面,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马嵬》(其一)为例,讲解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马嵬》(其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马嵬》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b. 诗句解析c. 艺术特色d.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简短赏析。

作业答案:《马嵬》(其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的马嵬坡,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

本诗艺术特色如下:1. 意象丰富,如“空闻”、“马蹄”、“六军”、“夜雨”等,形象地展现了马嵬坡的荒凉景象。

2. 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学科领域: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

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理解其寓意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文的意境领悟。

2. 李商隐诗歌寓意和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2. 参考资料:李商隐诗歌鉴赏资料,马嵬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2. 提问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了解。

二、诗文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马嵬》。

2. 解释诗文中的难词难句。

3. 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3. 讨论诗文的寓意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马嵬》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2. 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以《马嵬》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创作活动。

2. 强调诗歌创作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

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李商隐的《马嵬》,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寓意,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其文学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3)诗词创作实践中创意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马嵬》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3)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组织课堂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1. 诗歌默写:要求学生背诵并正确默写《马嵬》;2. 诗词创作:以《马嵬》为主题,运用所学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3. 练习解析: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诗歌《马嵬》的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3. 继续进行诗词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李商隐 马嵬教案

李商隐 马嵬教案

李商隐马嵬教案教案标题:李商隐《马嵬》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马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抒发感慨的诗作,通过描写马嵬驿的荒凉景象和自身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马嵬》这首诗,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2.理解《马嵬》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4.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马嵬》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李商隐的《马嵬》诗歌原文;2.相关的诗歌鉴赏文献和解读资料;3.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诗歌欣赏(10分钟)1.给学生分发《马嵬》的诗歌原文,让学生先静读,理解基本内容。

2.教师朗读《马嵬》,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进行交流。

步骤三:诗歌解读(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马嵬》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文献和解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3.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步骤四:情感表达(1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挥,设计表演或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马嵬》的情感和理解。

2.学生进行表演或创作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歌创作和鉴赏。

六、教学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推荐相关的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鉴赏。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马嵬》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马嵬》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描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马嵬》的课文。

参考书籍:有关《马嵬》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3.2 教学材料课文:《马嵬》诗歌文本。

问题清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框架:提供诗歌分析的框架和术语。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诗歌的短文,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受。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把握;(2)诗歌韵律节奏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3. 选择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马嵬》最新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2012-3-22一、导入新课: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杜牧的《过华清宫》、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咏史名作《马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评价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

二、相关介绍:1、杨贵妃即杨玉环(719-756),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她能歌善舞,姿色绝伦。

初为寿王妃,后入宫,深得唐玄宗宠幸,天宝四年(745)被封为贵妃。

被封为贵妃。

姐姐兄弟都由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

2、马嵬兵变(学生齐读)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后,整日不理朝政,把所有政务交宰相杨国忠处理。

杨国忠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衰坏。

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在潼关击败唐军,直捣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愤怒的随行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

三、内容探究:1、自读注释及翻译2、齐读全诗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金钗等饰物。

问1:“徒”字如何讲?明确:徒劳、白白的。

问2:作者对唐玄宗是什么态度?明确:讽刺。

问3:讽刺他什么?明确:人死不能复生,也不可能有什么魂魄。

唐玄宗让方术之士寻找杨贵妃魂魄的做法,最终也只是徒劳。

“徒”字,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问4:“卜”字怎讲?明确:预料。

比如,成语“生死未卜”。

(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嵬事件的有关史实,掌握诗歌内容;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3.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主研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2.通过品读诗句,合作讨论,体会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通过咏史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正确认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2.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精讲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用电影《王朝的女人》视频片断导入课题。

二、预习检测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

代表作有《无题》、《夜雨寄北》、《锦瑟》。

2.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三、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准字音,画出节奏)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齐读·整体感知1.从内容上看,本诗属于哪一类题材?明确:咏史。

2. 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讽刺、批判。

个性化设计:1.诗歌的学习主要得把握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读法、精讲点拨法和探究法,没有采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法,主要是想通过读来让学生领会诗歌。

《马嵬》公开课教学课件语文人教必修3-2024鲜版

《马嵬》公开课教学课件语文人教必修3-2024鲜版
写作特点
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历史事件与 诗人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唐朝 由盛转衰的深刻反思。
2024/3/27
8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01
02Biblioteka 03唐玄宗形象塑造为一个沉溺于爱 情、忽视朝政的昏君,象 征着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2024/3/27
杨贵妃
形象塑造为一个美丽、忠 贞却命运悲惨的女性,代 表着爱情的无奈和历史的 无情。
22
06
CATALOGUE
课堂互动环节与答疑解惑
2024/3/27
23
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环节
01
02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03
学生提问
《马嵬》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老师回 答: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背 景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起历史事件— —马嵬驿之变。
诗中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 和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老师回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唐玄宗无法挽 救杨贵妃的悲痛和无奈之情。
韵味
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厚,通过运用 象征、对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 独特的韵味,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 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2024/3/27
10
2024/3/27
03
CATALOGUE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11
唐代社会风貌及宫廷生活描绘
唐代盛世景象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 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 家之一。
2024/3/27
宫廷生活奢华
唐朝皇宫规模宏大,宫廷 礼仪繁琐,皇帝及贵族生 活极尽奢华。
社会风气开放
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女性地位较高,文化艺术 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12
马嵬驿之变历史事件回顾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讲述《马嵬》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生活背景。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马嵬》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爱情、忠诚、背叛等情感的表达。

2.2 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2.3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马嵬》诗歌的韵律特点,讲解诗句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音韵的感知能力。

3.2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3 意象与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4.1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2 诗歌创作:启发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培养学第五章:诗歌与文化价值探讨5.1 诗歌与文化:探讨《马嵬》诗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5.2 诗歌教育意义:分析《马嵬》诗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包括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

5.3 诗歌传承与发扬: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马嵬》诗歌的文化价值,鼓励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第六章:诗歌比较与分析6.1 比较诗歌:《马嵬》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和共通之处。

6.2 分析诗歌: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理解《马嵬》的独到之处。

第七章:诗歌表演与演绎7.1 诗歌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表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2 诗歌演绎: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方式演绎诗歌,可以是朗诵、戏剧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1《马嵬》是一首经典古诗,被誉为唐代传世诗之一。

文化古迹马嵬坡,便是以这首诗命名。

而优质的课教案设计,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首古诗,掌握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人生哲理。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诗歌中自如地应用;2. 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进而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生哲理的诠释。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Part 1 情境呈现学生们进入教室后,屏幕上显示该课程的主题——《马嵬》。

然后,一张马嵬坡的照片被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地方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Part 2 教学教法引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们在理解古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特别要重点讲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然后,以《马嵬》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明确古代诗歌表达深刻思想的方法。

这里,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工具来辅助,例如美化人体器官做比喻等,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

Part 3 深刻剖析在学生明确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后,让学生们自主探索《马嵬》中隐藏的人生哲理。

如何让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理深刻刻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难点。

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来引导,例如:“对于《马嵬》,你们觉得其中蕴含了哪些哲理?”,“古代诗歌与现代人生有何异同?”,“古代诗歌如何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等等问题。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体验人生哲理。

Part 4 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在学生们通过讨论和思考后,适时开展一些小组活动。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转换诗意表达。

2.通过XXX诗文,深入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3.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入比较篇目,深入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2.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随着盛唐的繁华落幕,中唐也匆匆走过。

大唐王朝曾经空前绝后,但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XXX登仙,XXX困顿而逝,XXX、XXX、XXX、XXX的身影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这个末世的余音中,XXX走来了。

他是晚唐的才子,
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XXX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XXX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三、解读《马嵬(其二)》
所在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XXX
所咏之事:XXX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XXX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XXX,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在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XXX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

——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

——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四、小结咏史怀古诗
1、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怀念古人、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时局世事的感慨。

或怀人伤己,或借古讽今,或理性反思,以寄托哀思、感慨兴衰、讽喻时政等。

2、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3、鉴赏咏史怀古诗基本方法
1、准确把握诗意。

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2、弄清史实、典故。

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3、对接诗人、时代。

要知人论世,为判定主旨做准备。

4、确定诗歌主旨。

确定诗歌是伤己、感怀还是讽今。

5、品味所用技法。

浓缩为:结合诗意,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悟感情——调动储备,分析技巧
五、完成《课时训练》中的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