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知识点梳理大全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知识点梳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ea5ce8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3.png)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知识点梳理大全2023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知识点梳理大全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
大家知不知道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知识点梳理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知识点内容总结中国的经济发展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2、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3、目前分布特点: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5、交通运输枢纽:指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
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1)客运: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差异很大。
原因: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6ef734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0.png)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速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速览](https://img.taocdn.com/s3/m/67e696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a.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速览第一章: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的起源1. 旧石器时代:人类出现、石器工具的使用;2. 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出现。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1. 夏、商、周三代的变迁;2. 周宣王建立封建制度;3. 周朝分封制度的出现;4. 周天子失去实权;5.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6. 字、姓氏制度的推行。
第三章:古代希腊和罗马1. 希腊城邦的建立;2.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3. 罗马共和国的兴起;4. 罗马帝国的建立;5. 共和制度向帝制过渡。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1. 农业的兴起与发展;2. 农业工具的改进;3. 农田水利的发展;4. 农业技术的进步;5. 农耕文化的形成。
第五章:古代非洲的文明1. 远古时期的岩画和动物雕塑;2.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3.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4. 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的故事;5. 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第六章:亚洲的古代文明1.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2. 印度古代史的起源;3.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4. 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文化;5. 印度教的兴起与发展。
第七章:古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1. 秦朝的统一;2.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3. 秦王朝的法律制度;4. 秦末农民起义;5. 西汉朝的建立;6. 汉武帝的改革;7. 东汉统治的分裂。
第八章:世界上的大国1. 罗马帝国的发展;2. 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交往;3. 南北朝时期的统一与分裂;4. 突厥和突厥帝国;5. 波斯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第九章:中国古代的经济变迁1. 古代的交通运输;2. 古代的商业和商品经济;3.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4. 古代的农田水利建设;5. 公共设施的建设与改进。
第十章: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与繁荣1. 丝绸之路的开通;2. 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3. 古代世界的繁荣时期;4. 大秦国的历史故事;5. 古代世界的艺术与文学。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速览,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8620dc5022aaea998f0f33.png)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科学技术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70d59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3.png)
绪论单元测试1.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萌生和发展的社会场域,能帮助我们成为()A:现代社会的公民B:“科学文化人”C:科学家D:工程师答案:B2.科学的“面面观”包括()A:实践B:知识C:方法D:文化答案:ABCD3.科学精神体现着社会的现代性。
()A:错B:对答案:B4.科学史叙事应重视纯粹的内在因素,技术史叙事应重视纯粹的外在因素。
()A:对B:错答案:B5.在科学技术史上,18世纪,属于()A: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后期B: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C:传统科学技术发展时期D: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期答案:D第一章测试1.早在大约80万年前,已经有部分人种偶尔会使用火。
()A:错B:对答案:B2.用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A:使人类进入熟食时代B:人们可以取暖和驱赶野兽C:推动了农业的出现D:增大了人的生存空间答案:ABCD3.农业的起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A:原始宗教发展起来B:使人们可以学习应对自然挑战所需的各种能力C:社会分工加速D:财富增加、私有出现答案:ACD4.已经可以进行常规性工具制造,但缺乏标准化的是()A: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B: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的早期猿人C: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猿人D:距今约12万年至2万五千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答案:C5.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发展出历法、水利工程等科技成就的是()A:认知革命B:城市革命C:农业革命D:工业革命答案:B第二章测试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近代科学的文化传统来自欧洲B:近代型的科学文化来自希腊—阿拉伯学术和中国的发明C:有学者怀疑,古希腊文明史可能在欧洲人的赞颂与追随中被夸大甚至虚构过D:古希腊科学知识承袭于东方答案:B2.下列历史成就中,属于古希腊的有()A:统一一致的自然观B:懂得区分“超自然力量”和“自然”本身C:“数即万物本质”的思想D:超前研究了“无穷”答案:BCD3.近代自然科学曾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古希腊的遗产,包括()A:问题域B:前提假设C:研究范式D:逻辑方法答案:ABCD4.重视对于事物的形式的研究的是()A:米利都学派B:毕达哥拉斯学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答案:B5.古希腊技术发展的成绩最为突出的时期是()A:古典时期B:爱琴文化时期C:希腊化时期D:古风时期答案:CD第三章测试1.中华民族独自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核心学科有()A:中医学B:农学C:算学D:天文学答案:ABCD2.早在()时期,华夏先民就打破了原始社会以来巫医不分的局面。
鄄城县第六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鄄城县第六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18ac49fd0a79563d1e72c8.png)
第二节农业淮安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过程性检测八年级地理试卷(总分100分)一、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给出的三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两个国家都是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A.俄罗斯、韩国B.印度、文莱C.菲律宾、日本2.与我国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的国家是A.韩国、越南B.朝鲜、越南C.俄罗斯、朝鲜3.我国陆地领土面积、人口总数分别居世界第几位?A.第一位、第三位B.第一位、第二位C.第三位、第一位4.早春季节大兴安岭,雪花飞舞;海南岛上,鲜花盛开。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地A.纬度差异大B.经度差异大C.地形差异大5.小赵同学在大街上看到一辆轿车车牌号码为“沪A0888”,请问这辆轿车来自于A.福建B.上海C.广东6.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简称和行政中心对应错误的一组是A.浙——济南B.粤——广州C.皖——合肥7.下列叙述中,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过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A.劳动力短缺B.住房紧张,就业困难C.国防兵源不足8.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B.我国地理环境发生变化C.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9.我国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主要原因、目的是A.我国人口总数不断减少B.我们每年新增人口太少C.为了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10.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A.汉族B.壮族C.藏族1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A.东南、西南、西北B.西北、东北、东南C.西南、西北、东北12.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是A.西藏B.新疆C.宁夏阅读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构成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14题。
13.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是A.地形类型多样,平原面积广大B.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C.地形结构单一,山地面积广大14.在我国的地形构成中,面积最大的是A.山地B.高原C.盆地阅读右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5~16题。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bb8ad8360cba1aa811dadd.png)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人口与发展1.人类进化历史: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2.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革命,人类开始由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
3.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①极低的人口密度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③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和迁移4.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5.农业社会的人口特征:①出生率及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②高的人口密集度③定居的村落生活④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的发展及社会阶层的分化⑤平均寿命低6.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和能量化,从而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
7.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去温度级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改善个人卫生、无菌操作法和抗菌发、免疫学等。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为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而非由限制生育的避孕方法引起的;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8.世界人口增长趋势9.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0.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11.人口转变理论:①法国人口学家兰迪(ndy)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
他总结法国人的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
②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三个序列分为三个阶段。
③寇尔(A.Coale)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提出了哥哥阶段的数量界限。
④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C.P.Blacker)提出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
八年级地理中国农业
![八年级地理中国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29841ee002020740bf1e9b82.png)
A 松嫩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D 成都平原
8.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来源于( A )
A种植业 B林业 C 牧业 D 渔业
9.下列地区中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是( D )
A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10.我国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C )
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 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属哪一个温度带和干湿地
区。
东北平原:
中温带、半湿润区;
华北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湿润区。 2.
请
关键词 所属主产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其他农产品
完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 春小麦
甜菜
人参
成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冬小麦
花生
苹果、梨
右 表
长江中下 游平原
南稻 北麦 南方
[思考:完成练习]: (读一次P70——P73的课文内容)
1. 由于我国 热量 、 水分 的地域差异,导致粮 食作物南北分布不同,北方以种植 小麦 为主, 南方以种植水稻 为主。
春小麦
(一年一熟)
冬小麦(两年三熟)
秦岭 淮河
水稻 (一年二至三熟)
甜菜
甜菜
甜菜
花生
甘蔗
油菜
甘蔗
甘蔗
北方的糖料作物: 甜 菜 (sugar beet) 甜菜是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的主要糖料作
思考
什么是现代农业呢?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 技术,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 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现代化农业=三高农业
(高产、高质、高效) 以市场为导向
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https://img.taocdn.com/s3/m/f3e8fb7fddccda38376bafee.png)
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奋进号航天飞机利用雷达成像技术发现长城一、从类人猿到人类最早的生命单细胞生物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所有动物不断适应和再适应新环境。
能否适应取决于其智力。
人类靠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自己的身体生存能适应任何环境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最晚出现原人是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距今400多万年,脑容量是人类的三分之一。
原人不再用四肢行走。
非洲起源理论认为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
人类多地起源理论者认为,早期人类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独自起源和进化。
早在40000年以前,人类或者说智人(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
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大转折点是人类的出现。
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再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
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大转折点是即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又改变自己的基因。
人类文化包含: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用大脑去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基因。
二、食物采集者的生活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根本区别:马德林时期的猿人已穿上了用兽皮缝制的裤子。
集体责任感,安乐自治感旧石器时代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
通过粪化石即古人排泄物的化石。
观察今天的食物采集者吃什么。
查看古人吃什么。
安达曼群岛岛民们的创世神话。
印度楝树lian南非游牧民族布希曼人,在爱斯基摩人和澳大利亚工人中,仍可见到巫师。
法国三友洞里的巫师岩画是描述巫师的最早的画。
这幅画现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可怕的杰作”。
旧石器时代艺术最杰出的代表是非凡的洞穴壁画。
其中最好的一部分壁画分布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西北部。
桁heng横树薯粉中分离出氢氰酸。
史前时期波利尼西亚人掌握航海技术(人类学家列斯利.A.怀特三、种族的出现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
人类学家M.D.萨林斯和E.D.塞维斯所提出的文化支配定律相一致。
必修二第课发达古代农业
![必修二第课发达古代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7cc8f2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6.png)
必修二第一课发达古代农业概述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本文将介绍必修二中关于发达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的生活等内容。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定居时期。
人类从采集和捕猎为生逐渐过渡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这标志着农业的诞生。
在人类历史上,埃及、中国、印度和美洲等地都出现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
这些农业文明以发展农业技术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特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是石斧、石锹和石耙,用于翻土、耕作和收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发展出了更先进的工具,如铁锹、铁镰和铁犁,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农民还利用水利工程来改造和利用水源,如修建灌溉渠道和水稻田等。
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农民的生活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农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他们多数居住在农村,生活简朴。
农民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农田耕种和家畜饲养。
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耕种、收割和储存粮食等工作。
农民还需要面对各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如干旱、洪水和地震等。
但是,他们通过劳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通过农业生产获得食物和财富。
发达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耕种和饲养家畜的技术,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农业文明社会的过渡。
古代农民通过勤劳和智慧改变了自然环境,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虽然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农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不断创新的农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
![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58ff6869eae009581bec81.png)
第一节 农业发展概况
1、“库藏皆满”; 2、含嘉仓 :粮窖259个 ,直径8~18米,深 6~12米,50万斤; 3、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后,南粮北调 ; 4、“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 5、“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第二节 农田水利与农业工具
一、农田水利的兴修 1、关中水利的恢复和改造
第三节 井田制
1、所谓的井田制是因耕地被沟洫划分为面积相等
的方块田,构成形状类似“井”字而得名;
2、当时“井”也成为民户编制的一个基本单位。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3、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是把数量相等或条件对等的 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定期重分或调整,不能买 卖;
第四节 作物生产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社会的存在、 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 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才 能持续发展;如果农业衰落或中断了,其文化和历史 就难以为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发达的农业,它 在农艺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 水平。它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不但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而且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 国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但耕地种了几千年而地力不 衰,外国人叹为奇迹。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 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火炬得以长明不灭。
一、主要作物的变化
二、畜牧饲养业的发达
三、农业技术的提高
一、主要作物的变化
1、粮食作物
粟、菽 黍、稷 大豆、小豆之分;大麦、小麦之分 2、经济作物 葱、姜、芹菜 枣、栗、榛 “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果之美者”
二、畜牧饲养业的发达
1、家禽养殖的兴旺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3010f83c4bb4cf6ecd12f.png)
第一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布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课件)人教版新课标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课件)人教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fe79fd23915f804d2b16c1c2.png)
我国南北差异(我国东部)
• 学习目标:掌握我国南方、北方种植业的 差异
自学内容
• 1、我国东部种植业区南北存在差异,南方 、北方的分界线在哪,南方、北方的差异 的根本原因 • 2、举例说明农作物包括哪些?说出糖料作 物、油料作物、粮食作物有哪些?其中哪 些属于南方,哪些属于北方? • 3、完成95页活动题 • 4、总结我国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的 产地
1、说一说身边有哪 些物质直接或间接 来源与农业? 2、农业的劳动对象 是___,获得的是 _、_的本身。 3、农业的地位,农业的部门 小结: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 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1、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2、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 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 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 部门,统称为农业。 3、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 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农业。
反馈练习:
1.采购员要去采购甜菜和马铃薯,应该去( A松嫩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D 成都平原
2.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来源于( A种植业 B林业 C 牧业 D 渔业 3.下列地区中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是( A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4我国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 C 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 一年一熟 D 两年三熟
A
)
A
)
D)
)
5 下列四种农作物中,分布在华北平原的是 (C )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全册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0cd8d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1.png)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全册第一章史前人类与早期文明-人类起源:人类的进化和早期演变、人类从非洲扩散至全球-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工具及从采集和狩猎到渔猎的转变-新石器时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带来的社会变革-各地早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谷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第二章古代东方社会的形成与演进-古代中国:夏、商、周的建立与演进、诸侯国的分封制度-古代印度:雅利安人的入侵与种姓制度的形成、有利坚华王朝与大摩揭陀王朝的兴衰-古代东南亚:占城文明与弘农文化的发展、吴哥窟的建造和泰国的历史演进-古代日本:弥生文化的形成与古代王室的崛起、大和朝廷的建立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的崛起与衰落-希腊古国:米诺斯文明、不列塔尼文明和古希腊城邦的建立、雅典和斯巴达的兴盛与衰败-罗马帝国的兴起:罗马城市的建立与罗马法的形成、罗马共和国与君主制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分裂-罗马帝国的衰落: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公共秩序的崩溃、帝国分裂与日耳曼人的入侵第四章其他古代文明的盛衰兴替-美洲文明:印加帝国与玛雅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非洲的文明:埃及的新王国与亚述帝国的冲突、亚述帝国与迦太基帝国的兴起与衰败-印度洋沿岸地区的交往:波斯帝国与东南亚文明的交流、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往第五章封建社会与世界的变动-欧洲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封建农奴制的盛行、十字军东征与贸易的繁荣-亚洲封建社会:日本的武家政权与幕府体制、中国的封建地主经济和科举制度的开展-中东地区:伊斯兰教的崛起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巴斯王朝的兴盛与卡利发王朝的建立-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的航海探险和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第六章近现代世界的格局与变革-近代欧洲:宗教以及宗教战争的爆发、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近代中国的变革:鸦片战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印度的独立运动、非洲国家的脱殖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纳粹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第七章当代国际秩序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的对立与二战后欧洲的状况、冷战时期的全球斗争与军备竞赛的加剧-全球化与新崛起的国家: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关系的变化:冷战结束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上是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全册,其中包括史前人类与早期文明、古代东方社会的形成与演进、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的崛起与衰落、其他古代文明的盛衰兴替、封建社会与世界的变动、近现代世界的格局与变革以及当代国际秩序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等主题内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ea804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0.png)
农村社会结构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变革, 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 化,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社 会矛盾。
现代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农业科技与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 阶段,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产 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农业发展受限, 主要种植特色农产品和畜牧业。
中部地区
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 物和油料作物。
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农业产值
随着农业科技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 农业产值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逐渐 放缓。
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 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 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信息化
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实 现精准农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
循环农业
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低碳农业
推广低碳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 放,应对气候变化。
农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ontents
目录
• 农业概述 • 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 中国农业现状 •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01 农业概述
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732439bb68a98271fefac6.png)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73f39d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5.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起源-人类的演化-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家族和氏族的形成2.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的技术进步与副产品利用3.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第二章:古代中国的诞生1.夏、商、西周时期-夏王朝的兴起和灭亡-商朝的繁荣与亡国-宋、卫、陈的分封制度2.东周时期-春秋时期的诸侯之争-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第三章:古代中国的统一与繁荣1.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思想政策-社会经济变革2.西汉-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3.东汉与三国时期-公元9年之后的王莽新政-白马之围与赤壁之战-曹操与刘备各自建立政权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变动1.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的政治改革-南北朝时期的兴衰-佛教的传入与发展2.隋朝-隋文帝的统一与变法-大运河的修筑-隋末的动乱与亡国3.唐朝-创立与盛世-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安禄山之乱与黄巢之乱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建立1.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北宋与南宋的变局-宋朝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2.辽、西夏、金、元时期-辽国的建立与北方政权-西夏、金的崛起与灭亡-元朝的建立与统治3.明朝-朱元璋的建立与改革-明成祖政治改革-明朝的文化繁荣与辉煌第六章: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1.地理大发现-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哥伦布的发现与开辟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意义-文艺复兴的艺术与科学-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力第七章: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1.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起源与发展-印刷术的传播与影响-生活中的科技革命2.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因与特点-纺织工业与农业工具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全球扩散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框架,每个章节都涉及了该主题的基本内容。
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文明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内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内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92ef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3.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古代人类与社会发展
- 人类的起源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农业的出现与发展
- 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 手工业的兴起
第三章世界上的大国
- 中国
- 埃及
- 巴比伦
- 印度
- 美洲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交流
- 丝绸之路
- 海上丝绸之路
- 西方奴隶制度与东方天子制度
第五章中国古代历史
- 夏朝的生成
- 商朝的繁荣与衰落
- 西周与东周
- 秦朝的统一
- 汉朝的辉煌
第六章结晶与固定资本的出现- 结晶的生产方法
- 金属矿的开采
- 圩奴制度的形成
- 固定资本的出现
第七章中世纪欧洲
- 封建制度的特点
-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封建经济- 宗教改革的影响
- 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八章性质变化与时代分期- 时代变革的主要标志
- 中世纪欧洲的全面性粮食生产
- 商业资本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壮大- 封建社会的演变与资产阶级的崛起
第九章高等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高等文明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 世界的地理和中国的地位变化
第十章重新绘制的世界地图-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崛起
- 欧洲国家殖民和资本输出的扩张- 亚洲历史的新发展和中国之不幸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与晚近中国社会-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 晚近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西亚的两河流域肥沃的新月型地区 被认为是动植物的驯化地。
在这里发现的考古证据,包括使用的工具、固定的居民 地以及最早时期驯化动植物的一些物证。
(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 食物丰富地方,缺乏动力去研究和驯化动植物。
? 农业应最早出现在什么样的地方?
在野生食物资源基本保证,人类不需要长距离、高强度的劳动, 但全年中食物供应不均匀,出现季节性短缺的地区, 迫使人们去尝试驯化动植物,以解决季节性食物短缺,而出现农业。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我国关于农业起源最新最权威的说法※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 “原始农业” (1990): 原始农业产生与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消退,气候转暖,为农作 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增长,食物短缺,促进人类开发新的 生活资料来源;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在生 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 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原始农业就产生了。
? 狗是最早的驯化动物 ? 山羊、绵羊的驯化--中东地区,7000年 ? 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 ? 猪--中东,6000-7000年 ? 驴--北非,3000年 ? 骆驼--中亚,4000-5000年 (课本:126 )
(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 在我国出现的最早驯化遗迹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黍; 河南新郑、河北武安——粟,石斧、石镰、石磨; 杭州余姚河姆渡遗址——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所在地。
物觅食以花费最少的力气或时间能获得最高的回报的食物,所以往往集中在 一种或几种猎物上,所谓最佳觅食。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以最便捷的 方式以获得食物维持自身生存。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人口压力说与宴享说的对比※ 看似对立,但各有合理性。
? 食物数量不太丰富、资源分散的地区,人流动性大,无法定居下来关 注动植物习性,积累经营,进行驯化活动,农业不会出现。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起源的地点
【两种学派】:植物学和地理学(多元论/一元论) 考古学和历史学
? 多元论:阿尔芳斯.德.康德尔(A.de Candolle)--中国、西南亚、亚洲
热带;原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Vavolov)--20世纪初提出八个发源 中心,第一个是中国;美国植物学家哈兰(J.R.Harlan)--提出三大 中心:近东、华北、中美洲。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 农业的含义
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 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 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 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部门的各部门的总称。
? 一元论:美国地理学家索尔(G.O.Sauer)和卡特(G.F.Carter),他
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
(一)索尔的推断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1952年)一 书中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依据】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治水工程)。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有空间)。 5、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林居方式最接 近耕种) 。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
? 农业的含义
?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基本上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即通 过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来完成其生产过程
? 农业分为广义和狭义: *狭义的农业:耕作业(也称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 农业的生产分布与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 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E.Boszerup)
【思想】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 农业。
【过程】人口增长、技术进步——采集和狩猎的强度增大(动物捕杀过度、 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 一万年前左右
种子 (植物中种子所含热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 ? 一是从古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和化石材料研究; ? 二是现在还存在的原始民族情况来研究。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 鲁姆配利.罗恩的“天才理论”、 ? 柴尔德的“绿洲说”(接近论)、 ? 布雷德.伍德的“核心地带(原生地)说”、 ? 宾福德的“边缘区域理论”、 ? 贝廷杰的“最佳觅食模式”、 ? 海登“新气候变化说”、 ? 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论”等
? 中国是世界上作物最 重要的驯化中心之一。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一、农业发展阶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 铜铁工具的传统农业 ? 工业革命后的动力机械化的现代农业
从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农业发展与传播,给世界农业 带来巨大变化,形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反映了人、地与技 术三者关系 。
第一节 农的起源
◆宴享说——海登(B. Hayden)
【思想】农业出现的起始时期,其生产量不大,在占人类食物结构比重不 大,农业所驯化的植物的种类,主要是增加美食种类和扩大食品结构。
例如,有些植物是香料、调味料等。
※宴享说与主流理论“最佳觅食模式” 类似※ 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的研究的理论,分析动物觅食的方式和规律。动
传统农业基础理论的7个方面:生活必需品、劳动力来源、原材料、 市场、资金积累来源、出口物资来源、人口。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起源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 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是最伟大的经济革命。 【要解决农业产生的六大问题】
原因、地点、时间、主体(who)、方式、对象(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