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1)
动物生物学名词(上)
动物生物学名词必须精确理解的概念Part Ⅰ第1~3章:进化论获得性遗传自然选择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生长发育辐射卵裂螺旋卵裂直接发育间接(变态)发育生物发生律PartⅡ第4章:自然分类法物种双名法第5章: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吞噬营养细胞内消化伪足包囊适应性应激性共生赤潮有(无)性生殖第6章:逆转弥散神经系统辐射对称消化循环腔共栖第7章:两侧对称皮肤肌肉囊中间(终末)寄主原肾管不完全消化道自体受精第8章:原体腔流体静力骨骼完全消化道移行泄殖腔孤雌生殖第9章:真体腔分节同律分节开式循环闭式循环后肾管机械消化血窦反射附肢疣足第10章:外套膜内骨骼外骨骼第11章:异律分节混合体腔关节马氏管保护色拟态第12章:后口动物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逆行变态第13章:单循环卵生卵胎生假胎生侧线器官洄游第14章:不完全双循环休眠变温动物吞咽式呼吸第15章:槽生齿次生腭颊窝胸廓第16章:完全双循环迁徙早成雏晚成雏候鸟双重调节双重呼吸第17章:胎生胎盘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胼胝体异型齿第18章: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动物区系解释名词参考答案进化论:是公认的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理论。
它认为,有机界起源于无机界,任何复杂、高级的生物都是从简单、低级的生物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获得性遗传: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认为生物后天所产生的有利变异,若为双亲共同获得,就可遗传给下一代。
自然选择: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
它认为生物所发生的变异(后人修正为基因突变),如果与生存环境相适应,便可保留下来;否则将被自然环境所淘汰。
分化:指生物体结构、功能的特殊化过程。
本质是特异蛋白质的合成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近或相关的细胞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团,称…器官: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即称为…系统: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器官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称为…长生:生物体细胞数目和细胞体积增加的过程,即称为…发育:指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和成熟过程。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超全)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周柏全一,名词解释:1.动物生物学: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
2.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生物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5.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以及一些非细胞结构物质(细胞间质)以一定形式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
7.器官: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8.系统: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9.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10.双名法: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来表示物种的命名方法。
11.排遗:动物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的过程。
12.卵裂:受精卵至囊胚早期的有丝分裂。
13.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为完全分离的胚细胞。
14.不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不彻底。
15.体制:机体各部分的布局比例,即对称性。
1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对称类型。
17.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等分身体的对称类型。
18.体腔:内脏器官周围的腔隙。
19.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20.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
21.同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除身体前两节与最后一节之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
22.异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23.无体腔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而充满中胚层间质的动物的通称。
24.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指未受精卵子经刺激后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解剖、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它以观察、实验和研究的方式,探索和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生物学名词的解释:1. 纲(Class):是生物分类学中的一个主要分类单位,是在门和目之间的一个层级。
同一纲中的动物具有相似的特征和组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目、科、属和种等更具体的分类单位。
2. 解剖学(Anatomy):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解剖学研究动物的内部和外部形态,包括各种器官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功能等。
3.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机能和活动的学科。
动物生理学关注动物的生理过程、身体功能和适应性等,如呼吸、消化、循环等重要生理过程。
4.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生态位和栖息地等。
5. 进化(Evolution):指物种通过遗传和变异的过程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
动物生物学中的进化研究涉及到物种起源、演化和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6. 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行为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的学科。
动物行为学关注动物的内在行为模式、交流方式和生存策略等,如捕食行为、求偶行为和迁徙行为等。
7. 遗传学(Genetics):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的学科。
动物遗传学研究动物基因的组织和表达,以及基因在动物种群中的分布和变异等。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种类的丰富性、分布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9. 物种(Species):在生物学中,物种是指能够自由繁殖并且能够繁衍后代的一群相似个体。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中的基本分类单位。
10. 共生(Symbiosis):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关系。
动物生物学_名词解释
9.网状神经系统——“散漫神经 系”:神经系统的原始阶段, 属于腔肠动物,全身只有神经 细胞的突起互相交结成网状, 没有主干神经部分,身体任何 部分受外来刺激,全体都起反 应。传导速度慢,且不定向。
10.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内的管腔。 消化腔周围是内胚层细胞,其中的腺细 胞能分泌消化液,使消化腔中的食物消 化,内胚层细胞几乎都有鞭毛,借鞭毛 的摆动,激起水流,搅拌食物,使之均 匀分布到消化腔的各部分。
称为单循环。
31.辅呼吸器——某些鱼类密布 毛细血管的皮肤、肠、咽喉壁、 鳃上器官等,兼营呼吸作用, 这种构造称为辅呼吸器。
32.侧线——(1)线虫纲动物身体两侧的下 皮层向内增厚,形成纵走的侧线(也称“体 线”),排泄管贯通其中。(2)鱼类及水生 两栖类特有的沟状或管状皮肤感觉器。管内 充满粘液,感觉器即浸润在粘液里。水流冲 击鱼体,影响管内粘液,引起感觉顶的倾斜 外来刺激传给感觉细胞,再通过感觉神经纤 维传至神经中枢。主支分布在头以后身体两 侧,有听觉、感觉水流和定方位等功能。
22.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 类型。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 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 以与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 时期的完全变态相区别。不完全变 态可分为渐变态和半变态。
23.脊索——脊索动物消化管背侧, 脊髓腹侧后一条纵贯前后的轴状 构造,外围脊索鞘,形成一条坚 韧的轴索,是有支持作用,脊索 动物终生存在,在脊椎动物均在 胚胎发育中出现,到成体时,多 为脊椎骨所代替。
26.脊柱——俗称“脊梁骨”。 人和脊椎动物的中轴骨胳,由 若干形状不规则的*椎骨借椎 间盘、韧带互相连接而成。具 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 作用。
27.前肾——“原肾”,脊椎动物最 原始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背壁的 前部,前肾小管的内端各有肾口开 口于体腔,外端连接成一纵走的前 肾管。肾口周围有纤毛,能从体腔 内收集废物,汇流入前肾管,再排 出体外。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 中前肾有作用。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
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
£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的种类的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的二节和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的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的迟,又称为次生体腔£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外骨骼: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咽式呼吸:两栖类的呼吸运动主要是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
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
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生物学名词释义.doc
动物生物学名词释义原生动物门1。
食物空泡:食物进入原生动物后,由细胞质形成食物空泡和原生质流。
被消化酶消化后,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液泡进入胚乳。
不能被吸收的食物残渣从身体表面或肛门排出。
2.细胞分裂:也称为肛门点,它是一种细胞装置,可以将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身体表面的固定位置排出。
3.单元格打开: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大多数动物用来进食的细胞器结构,位于咽部之前。
4.咽细胞: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大多数动物用来进食的细胞器结构,位于细胞开口后面。
5.薄膜:又称总苞,是原生动物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原生质膜,它使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
表面膜的弹性能使身体适应改变它的形状。
6.大核心: 纤毛虫有两种细胞核,巨核和微核。
巨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分化控制。
大核可以通过DNA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型核电:它是纤毛虫的两种细胞核之一。
它通常很小,呈球形,数量不定。
微核负责基因交换和重组,并产生巨核。
微核是二倍体,因此也被称为生殖核。
8.contracrtilevacuole:它是原生动物的一种水分调节器官,具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收缩液泡具有不同的结构。
纤毛的收缩液泡是最复杂的。
每个收缩液泡有6-10个收集管。
收集管周围有许多网状细管,用于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和一些代谢物,这些物质最终通过收缩液泡与外界相通的孔排出体外。
9.收集运河:纤毛虫与可收缩液泡沟通,并定期将内质网收集的水注入可收缩液泡的结构。
10.星质:原生动物细胞质靠近表面膜层,光镜下细胞质清晰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和内质的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结构,如鞭毛的丝状囊、子孢子的极囊、纤毛的毛囊等。
11.内质网: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面膜的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跗骨和其他颗粒,内质含有各种细胞器: 色素细胞、食物液泡、柱头、收缩撤离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12.浆细胞和凝胶:原生动物(食肉动物)的内质网可分为固体明胶和液体明胶。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得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得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得定期、定向有规律性得移动,称为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季节洄游.£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得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得种类得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得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得二节与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得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得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得体节具有完全不同得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得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得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就是胚胎时期囊胚腔得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得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与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得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与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得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得迟,又称为次生体腔£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得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外骨骼:节肢动物得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得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得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咽式呼吸:两栖类得呼吸运动主要就是依靠口腔底部得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得薄膜气囊。
主要得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与骨得空腔中.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得扩大与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
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
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
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4页Microsoft Word 文档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细胞器】也称“细胞器官”、“胞器”或“类器官”。
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
持严格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外围具两套膜而又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的构造(如线粒体、叶绿体)才算真正的细胞器。
持宽松观点的学者认为:微管、微丝、核糖体、鞭毛、纤毛和伪足等也是胞器。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
【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或非需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注:也有学者认为直到性成熟为止,本人赞同到衰老死亡。
) 【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
指整个生物界或某个生物类群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重演律】亦称“生物发生律”,由德国学者海克尔和弥勒提出,认为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祖先系统发育的主要阶段。
【孢子】脱离母体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繁殖体。
【孢子生殖】亦称孢子增殖。
指部分原生动物的合子经过分裂依次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多个孢子、多个子孢子的繁殖方式。
如鸡球虫和疟原虫。
【配子生殖】通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即配子)融合后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称为同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称为异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大小和功能都完全不同的称为卵配。
卵配中大配子称为“卵(子)”,小配子称为“精子”。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
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如未受精的蜂卵可发育成雄蜂,夏季未受精的蚜虫卵可发育成雌性蚜虫。
【幼体生殖】亦称“童体生殖”。
幼年期动物体的卵细胞不经受精而发育成胚胎后产出体外。
如中华分支睾吸虫、三代虫。
【接合生殖】纤毛虫类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两个纤毛虫粘接后互相交换较小的雄性核与对方的雌性核融合成结合核,两虫体分开后各自以分裂法进行增殖。
【裂体生殖】 (1) 由亲体分裂成数部分,各部分分别发育成子体。
(2) 孢子虫的营养体细胞核重复分裂,形成一胞多核的裂殖体,然后细胞质也分裂到各个核的周围,并分别产生细胞膜,形成众多裂殖子,裂殖体破裂后放出裂殖子,这一过程也称为“复分裂”或“复裂”。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门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后被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
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细胞分化控制等。
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
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质相互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
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
£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的种类的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的二节和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的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的迟,又称为次生体腔£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外骨骼: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咽式呼吸:两栖类的呼吸运动主要是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
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
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成分接触诱发顶体反应完全卵裂:整个卵参加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分为均等分裂和不均等分裂端细胞法:又称为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均以裂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体腔囊法:又名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棘皮、毛颚、半索、原索、脊索动物)由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两幅对称:辐射对称的变形,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胚胎发育时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
在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或称体腔上皮),肠壁上常缺乏肌肉层,腔内充满体腔液,可运输营养。
同律分节:除了身体的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身体前后端的体节形成和机能均不相同,各体节的生理分工较为显著。
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同功器官:指不同生物的器官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在外表形态上也相似,但是在基本结构上、在胚胎发育上却没有共同之处。
无体腔动物:具有发达的中胚层,为实质组织,而不形成体腔。
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等。
真体腔动物:体腔由中胚层形成,即真体腔。
真体腔内外由肌肉(起源于中胚层)包围。
具有真体腔的动物称为真体腔动物。
原口动物:胚胎的原口后来发展为成体的口。
以裂体腔法(又称端细胞法)形成体腔,胚胎发育为螺旋卵裂。
后口动物:胚胎的原口后来或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成长后前端或口面)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
物种:自然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由此具有共同的祖先,相似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行为及发育等生物学特征)以及能够自然生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全部生物个体。
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成为亚种。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一.多孔动物门1.两囊幼虫:动物极一端为具有鞭毛向外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动物极小细胞向囊胚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大细胞中间形成一开口,接着动物极小细胞从植物极大细胞开口处翻出,小细胞上的鞭毛翻到囊胚表面)2.芽球:是由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中胶层生成,由若干个原细胞(变形细胞)聚成堆,外包几丁质膜或骨针。
是海绵动物在条件恶劣下产生。
3.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将水中的食物与蛋白质送入细胞内的营细胞中。
二.假体腔动物门1.假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剩余部分。
2.孤雌生殖:成熟的雌体产的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周期性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4.完全消化系统: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三.软体动物门1.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皱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贝壳:一般包被于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
随着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3.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
4.血窦;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四、环节动物门1.身体分节:是身体前后分为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
2.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也按节分布)3.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同。
4.真体腔:体壁体腔膜和脏壁体腔膜之间的大空隙五、节肢动物门1. 几丁质外骨骼:包被节肢动物身体的角质膜,坚硬厚实而发达几丁质:是一种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2.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门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
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
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
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2011年《动物生物学》生物名词解释集
第一章名词解释:1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简称细胞器。
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2线粒体嵴:在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其内膜向内形成一些隔,称线粒体嵴。
3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5染色体:细胞质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称染色质,在电镜下染色质是由DNA和组蛋白结合的丝状结构,称染色质丝;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盘绕折叠而形成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明显可见的棒状体结构,故称染色体。
6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
7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8哈佛氏系统:硬骨组织中的密质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位于骨表面的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的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以纵向的哈佛氏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为哈佛氏骨板,由哈佛氏骨板加上管内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哈佛氏系统。
9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13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
包括基质、纤维等。
动物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1》同律分节: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一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环节动物除头部外,身体其他部分的体节是基本相同的,这种分节方式被称为同律分节。
《2》异律分节: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同律分节不同,身体虽然也是分节的,但一些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了不同的体区,身体在分节的基础上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这种分节方式为异律分节。
《3》附肢:从环节动物开始,动物按体节分部、成对出现的运动器官。
《4》外骨骼:节肢动物有一层坚硬的物质在身体外面,是非生活状态的物质,称之为外骨骼《5》内骨骼:中胚层分化而来的,是生活状态的,可随动物体生长的物质。
《6》马氏管:是昆虫(节肢动物)的排泄和渗透调节的主要器官,帮助他们保持水和电解液平衡。
《7》完全变态:节肢动物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期的发育过程称之为不完全变态《8》完全变态:节肢动物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的发育过程称之为完全变态《9》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10》双重呼吸:鸟类具有气囊与气管和肺相通,使鸟在呼吸时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11》双重调节:鸟眼的晶体调节肌肉为横纹肌,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因而它不仅能改变形状,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
《12》外分泌腺:腺体具备导管,腺液经导管排出腺体称之。
《13》完全双循环和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动脉和静脉血液完全分开,这样的循环叫完全双循环。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由两心房和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这样的循环是不完全双循环。
《14》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软体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一•多孔动物门1. 两囊幼虫:动物极一端为具有鞭毛向外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动物极小细胞向囊胚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大细胞中间形成一开口,接着动物极小细胞从植物极大细胞开口处翻出,小细胞上的鞭毛翻到囊胚表面)2. 芽球:是由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中胶层生成,由若干个原细胞(变形细胞)聚成堆,外包几丁质膜或骨针。
是海绵动物在条件恶劣下产生。
3. 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将水中的食物与蛋白质送入细胞内的营细胞中。
二•假体腔动物门1. 假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剩余部分。
2. 孤雌生殖:成熟的雌体产的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 周期性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4. 完全消化系统:口一食道一中肠一直肠一肛门三.软体动物门1. 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皱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 贝壳:一般包被于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
随着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3. 开管式(血液)循环:是指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而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
4. 血窦;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四、环节动物门1. 身体分节:是身体前后分为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
2. 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也按节分布)3. 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同。
4. 真体腔:体壁体腔膜和脏壁体腔膜之间的大空隙五、节肢动物门1. 几丁质外骨骼:包被节肢动物身体的角质膜,坚硬厚实而发达几丁质:是一种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2.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3. 马氏管:由内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由中肠或后肠演化而来,开口于后肠交界处,另一端游离在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
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4. 复眼:由成千上百小眼组成5. 书鳃:由足部基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由血管分布。
为水生种类鲎(hou)的呼吸器官6. 书肺:由体壁向内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
7. 口器:取食的器官,由头部的骨片及第4、5、6节附肢组成,基本结构包括上唇、大颚、下唇和舌五部分8. 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
9. 不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10. 混合体腔: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节肢动物也是以裂腔法形成中胚层和出现按节排列的体腔囊的,但是在以后的发育中,体腔囊形成的真体腔断裂开,中胚层的一部分分化成为肌肉以及部分内部器官系统,一部分成为背部的循环系统和血管的腔壁,残存的真体腔仅存在于生殖腺腔和某些种类的排泄器官中。
这样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实际上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形成的,因此被称为混合体腔六、脊索动物门1. 脊索: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缔组织鞘,韧而有弹性,具支持功能。
2. 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即其内部由空腔。
3. 咽鳃裂:消化管的前段(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称为鳃裂,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4. 逆行变态:是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有时候也称为退化变态。
如海鞘两栖纲1. 咽式呼吸:没有胸廓,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腔咽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呼吸动作。
2. 变温动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3.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痹状态,带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
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5. 五趾型附肢:脊椎动物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五趾型附肢,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 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
典型五趾型附肢内包括肱(股)、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蹠)骨和指(趾)骨,其中后2者的骨块数通常为5 ,故名五趾型附肢。
爬行纲1. 羊膜卵:羊膜动物的卵。
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
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2. 颞窝:为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是咬肌着生的部位。
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3. 次生腭: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颚骨、翼骨愈合而成4.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又称肋式呼吸法、横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用肋间外肌上举肋骨以扩大胸廓。
其甚者,吸气时双肩上抬,气息吸得浅,因此又称为肩式呼吸法、锁骨式呼吸法或高胸式呼吸法5. 封闭式骨盆一一爬行类和哺乳类的两侧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封闭式骨盆,成为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
鸟纲1. 气质骨:中空并充以空气的骨骼2. 气囊:鸟类特有的由某些初级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末端形成的膨大的薄囊,单层上皮形成,无气体交换功能3. 双重呼吸:鸟类的肺为扩张力较小的海绵体,肺内由初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以及三级支气管和微支气管互相连通构成网状管道系统,气体交换在由三级支气管辐射发出的微支气管内进行。
其最特殊的是支气管穿出肺外,扩大成许多气囊,伸展于内脏间与骨骼中,能容纳大量空气。
空气进出气囊时都通过肺,因此,鸟类能进行双重呼吸。
这对于提高氧的供应量、满足飞翔生活的需要,有着重大的作用。
4. 龙骨突:绝大多数鸟类的胸骨腹侧正中具有1块纵突起,因像船底的龙骨,故称为龙骨突。
常见于善飞的鸟类,供动翼肌的附着用;丧失飞翔能力的鸟类,如鸵鸟、鸸鹋等,龙骨突不发达或退化。
哺乳纲1. 胎生:动物体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一胎盘和母体联系获得养料和保护,直到分娩离开母体的幼体的产子方式2. 哺乳:幼仔在出生后依靠母体乳腺所分泌的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乳汁取得营养的现象3. 胎盘:胚胎的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子宫壁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特殊器官,胚胎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并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4. 有袋类:胎生,但不具有真正的胎盘,幼崽发育不良,需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继续发育。
第五章进化与系统发育1•同源器官:不同类型动物的器官,功用和外形不同,但胚胎发育的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
如脊椎动物的前肢:牛的前脚,人的手臂,蝙蝠的翼,鸟翅、鲸的鳍状肢。
2. 同功器官: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同,但是来源和基本结构均不同。
例如蝶翅和鸟翼。
3. 痕迹器官:动物体或人体中一些残存的器官,其功能已经丧失或极小。
如人的盲肠,阑尾,耳肌,瞬膜,尾椎骨。
证明人类正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动物精华而来的。
4. 生存竞争:同种或异种生物个体相互竞争,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自然现象。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它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5. 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C∙R∙达尔文提出。
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
第六章动物的行为印记学习:动物在生命早期牢记某种一起生活的事物,该事物由此以后成为一种信号刺激的学习行为。
名词解释。
I. 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位于线虫等动无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
3■组织: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般而言个体发育来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有关的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
7.原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后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9.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均进行分裂,发生于少黄卵,如果卵黄均匀,则进行完全均等卵裂,如海胆;如果卵黄分布不均匀,则进行完全不等卵裂。
10■原肾管和后肾管:原肾管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后肾管是某些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两端开口,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肾口开口于体腔,肾孔开口于体外。
II. 渐变态和半变态:两者的相同点是发育都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不同点是渐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都相同,只是翅和生殖器官还没发育成熟。
半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别。
12•内骨骼和外骨骼:内骨骼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是生活状态的,可随动物体生长而生长;外骨骼是由外胚层分化的表皮分泌物形成,是非生活状态的物质。
13.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是血液始终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14■脊索:是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
由泡状细胞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15. 胎盘:受精卵在进入母体子宫后,植入子宫壁中,其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胎盘,胎儿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和氧气以及排泄的废物是通过胎盘来传递的。
16. 卵胎生:卵子受精发育均在体内,发育成幼体后才从母体产出,发育过程中不与母体发生营养联系,而是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如部分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