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各区县投资环境分析与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二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渝府发[2010]10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二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渝府发[2010]10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二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二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渝府发〔2010〕10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重庆市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提高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重庆市发展研究奖奖励办法》的规定,经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专家委员会评审和奖励委员会审定,评选出第二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5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3项。

市政府决定对《提升重庆市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等50个获奖项目予以表彰。

希望获奖人员与时俱进、再接再厉,在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征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决策咨询研究的积极作用。

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他们为榜样,振奋精神,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第二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获奖项目名单二○一○年十月二十日附件:第二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5项):序号成果主要完成人1提升重庆市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孟东方、朱勋春、吴大兵、余宁、黄意武2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陈澍、田代贵、陈悦、许玉明、马云辉3农民工问题实证研究张宗益、汪锋、杨俊、康继军、张成翼4重庆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研究王钊、邓宗兵、张应良、李强、许秀川5三峡库区社会安全与稳定专项调查与对策研究孙元明、刘钰、刘军、吴佳珣、牛蔚滨二等奖(12项):序号成果主要完成人1重庆物流通道及流量流向研究韩伟、黄文涛、周红、李卫红、杨文慧2重庆港口外贸集装箱货物集散能力研究王旭、朱晟、邓蕾、黄振刚、林云3重庆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戴思锐、张应良、向东梅、周洪文、王炯4培育重庆城市精神研究肖长富、苟欣文、文国伟、丁新正、刘华卫5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指标体系研究陈德敏、林勇、刘渝琳、陈立泰、谭志雄6重庆农民工问题研究冉光和、李敬、丁忠民、曹跃群、徐鲲7重庆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徐仲伟、周兴茂、魏钢、陈红兵、夏光富8重庆市忠县物流产业规划研究龙勇、李薇、纪晓丽、吴盾、吴海春9失业风险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基于电子政务平台设计陈仲常、范伟华、龚锐、吴永球、丁从明10重庆市“引进来”重点领域和产业对策研究易小光、丁瑶、余贵玲、王利、戴征宇11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报告刘发成、江薇薇、罗锐华、冉茂盛、朱国英序号项目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迁移的对策研究钟瑶奇、罗伟、张涛、李佑静、严清华三等奖(33项):序号项目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1促进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研究黄胜忠、李延友、曹大友、曾德国、胡明霞2重庆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田丰伦、马晓燕、王兴成、李春艳、黎智洪3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方式及资金监管问题研究章新蓉、王宗萍、杨安富、张淑慧4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李重华、邓平、张凤琦、罗锐华、胡攀基于SaaS模式的社区信息化评价系统温平川、蹇洁、居琰、卢俊涛、彭生顺6重庆地区成品油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汪钦琳、许玉明、彭劲松、柯昌波、江卫7提升我市土地储备绩效的对策研究陈德强、侯文华、钱艳、汪红霞、石雪梅8重庆市居民旅游消费行为演变研究赵毅、黎霞、牟松、黄国庆、蔡洁9重庆永川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研究冉茂盛、吴德礼、黄凌云、李惠彬、张晓秋10重庆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研究欧可平、李华、夏蒂、蒋华林、陈渝重庆市中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王小明、陈澍、李琼、周启梁、李林12重庆加快劳动力转移与城乡统筹发展制度创新研究李继樊、曾礼、钟德友、李英13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诊断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徐刚、田凌、刘斌、田培堂、邹波14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高志刚、周涛、张乃基、肖艾华、张石石15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宫晓川、吴雅琦、王剑宇、万鑫铭、陈世维16重庆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及政策支持研究李树、李美华、刘渝峡、XXX、邱新国重庆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赵骅、陈晓慧、张银政、文仁俊、潘湘麟18数字时代重庆传媒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陈纯柱、魏钢、敖永春、吴利平、敬菊华19重庆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和政策研究黄钟仪、吴良亚、马永利、刘昌用、邱枫20直辖以来重庆市财政支农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研究李琼、陈悦、严伟涛、刘楝子、毛文志21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研究田代贵、杨玲、马云辉、李林、丁新正22三峡库区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王筱欣、唐德祥、洪英、霍灵知、罗晋川重庆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估及优化研究张应良、段豫川、王图展、李玉胜、高静24沙坪坝区文化发展定位及提升战略研究李勇、彭劲松、李波、聂希安、张清25重庆经济要素区域空间配置效应及可持续增长对策研究林勇、吴颖、陈晴、XXX、肖俊夫26创业环境与高新产业发展王志章、XXX、陈纬、黄林秀27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谢家智、周振、朱刚令、王定祥、李代梅28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研究温涛、王煜宇、丁忠民、李军、杨斌重庆跨越式发展建设用地保障研究王孝德、王胜、邵景安、李霞30重庆市房地产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杨玲、黄泓、晏群、杨尚威、廖玉姣31解放碑CBD楼宇产业控制性规划俞鲲、唐敏、俞萍、何小勇、苏月凯32重庆市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保障研究张干、宋瑛、李录青、贾鸿、汤凤林33重庆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问题研究罗洪铁、王斌、杨毅、何玲玲、温静——结束——。

企业投资环境调查报告

企业投资环境调查报告

【导语】环境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你们知道投资环境的调查报告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忧考整理的企业投资环境调查报告,欢迎阅读!【篇⼀】企业投资环境调查报告 根据区委的⼯作重点和区⼈⼤会年度⼯作要点的要求,区⼈⼤会在今年4⾄5⽉份组织全区⼈⼤代表开展了“我为环境建设年建⾔献策”的⼤型调研活动。

全区⼈⼤代表以代表⼩组为单位,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访相结合的办法,深⼊本辖区外来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业户、基层群众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共召开座谈会34个,209名代表参加了调查、座谈,100余名企业负责⼈和个体私营业主参加了座谈。

区⼈⼤会全体副主任和驻会委员在参与代表调查活动的同时,⼜分成10个组分别深⼊到各镇、街道办事处召开代表⼩组组长和企业负责⼈座谈会进⼀步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泛、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会⼜多次召开主任会议对我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和不⾜进⾏了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查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我区投资环境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战略⾼度出发,始终把提⾼⾏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项重要⼯作来抓,采取了⼀系列重⼤举措,促进了我区投资环境的改善。

⼀是以精简审批事项为突破⼝,积极推进政府审批制度的改⾰。

全区⾏政执法审批制度改⾰⼯作按计划顺利推进,全区49个部门报批的809项审批和收费项⽬,取消和废⽌的有599项,取消⽐例达到了67.9%,进⼀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是认真规范政府⾏政⾏为,实⾏政务公开,提⾼了办事效率。

全区成⽴了区外商投资项⽬服务中⼼、建设⼯程项⽬服务中⼼及建设⼯程交易中⼼,开展了“⼀站式”服务,实⾏审批事项超时默认制度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通道,促进了政府⼯作提速增效。

三是集中整顿规范经济秩序,加强对各类⾏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制定出台了《99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责任追究暂⾏规定》。

成⽴了机关⾏政效能投诉中⼼,实⾏了检查许可证制度,进⼀步净化了企业发展环境。

招商引资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与差异分析

招商引资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与差异分析

招商引资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与差异分析引言招商引资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地区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地区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对不同地区的招商引资情况进行比较和差异分析,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各地区的招商引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地方政府报告、商业智能平台等。

招商引资的定义和重要性招商引资,简称“招商”,指的是地方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吸引和引导外部资本进入本地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招商引资对地方经济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增加经济投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2.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3.带动就业增长和社会发展;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的差异及分析1. 经济条件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当地招商引资的情况。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投资。

而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相对较少。

2. 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造成招商引资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方面,对于产业结构已经优化的地区,招商引资往往是在原有优势产业上进行延伸和拓展。

另一方面,对于落后产业结构的地区,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引入新的产业和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政策环境差异政策环境对于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影响同样重要。

不同地区在招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

一般来说,政策优惠和环境友好的地区更受企业青睐,吸引更多的投资。

4. 地理位置差异地理位置也是影响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通常更容易吸引投资,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交通和物流优势提供更好的市场接触和供应链优势。

招商引资的启示根据对不同地区招商引资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吸引力;2.政府应制定更具竞争力的招商政策,提供更多优惠和支持;3.不同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差异化发展招商引资。

分析比较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doc

分析比较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doc

分析比较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分析比较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摘要:涉农企业的投资风险表现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和法律风险;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

涉农企业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计量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并采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肯定当量法,分析比较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从而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关键词:涉农企业投资风险统计计量分析任何以获取收益为目的的投资都会有风险存在,而且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也越高。

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投资收益等同时,企业自然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项目。

涉农企业因为关联到农业这个弱质产业,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防范投资风险,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

一、涉农企业投资风险的表现所谓风险,是指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涉农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一)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规则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外部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亦即企业投资者无法控制和无力排除的风险。

涉农企业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经济风险。

因国家与农业相关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外汇汇率稳定性等因素变动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2.政治风险。

由于战争和内乱、对外关系、政府行政干预等造成损失的风险; 3.自然风险。

因地理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差、农业资源匮乏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损失的风险; 4.法律风险。

农业投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可能会因国家政策、法令、法规的不健全,缺乏法律保护而造成的风险。

这类风险与经济、政治、自然、社会等不可控因素相联系,是无法通过改变投资策略(如多角化策略)加以分散或消除的客观性风险[1]。

(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又称不规则风险或可分散风险,是涉农企业和投资项目本身所存在的有关不确定因素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或排除的风险[2]。

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比较视角

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比较视角

动作 用 , 种拉 动作用 及程度 呈 现不断 放大态 势 , 保产业 将成 为新 的经济增 长点 。王金 南 、 元 堂 、 这 环 逯 吴
舜 泽 等人 ( 0 9 也 从宏 观层 面研究 发 现 , 国环 保投 资 相对 于 经济 增速 有 所 放缓 , 能 实 现 环保 投 资 20 ) 我 未 与经济 发展 的 同步增 长 , 环境 污染 治 理 的压 力 日趋 加大 。徐 嵩 龄 ( 9 9 借 鉴 了发 达 国 家 的历 史 经 验 , 19 ) 研 究 了环境 产业 对 国民经济 的带 动作用 , 针对 中 国环境 、 济 、 会 的具 体特 点 , 论 了中 国在 进行 环境 经 社 讨
员 国环保 支 出对 G P的实 际影响后 发现 , N 环保支 出对 G P的实 际影 响并 不十 分确 定 , N 所有 环 保计 划在 第一 年 总是有利 于 C P的增长 , N 而在最 后 一年 的影 响 较复 杂 , 正负 影 响在 不 同 国家 都有 表 现 。但 从 整 体上 看 , 环保投 资 的负面影 响都很 小 。新 饭 田宏 (9 0 将 污染 治理 部 f 引入 投 入 产 模 型 , 究 了环 19 ) - j 研
2 1 第 3期 0 0年
新 疆 财 经 大 学 学报
J un lo nin iest o ia c n o o c o ra fXij gUnvri fFn n ea dEcn mis a y
No. 2 0 3. 01 Ge e  ̄ No. nr 42
( 总第 4 2期 )
保 投 资对 物价 和总产 出的影 响 , 进一步 探讨 了不 同环 保投 资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 物价水 平 的影响 。 还
厉 以宁 、 铮(9 5 认 为 , 章 19 ) 无论是新增投人还是存量调整 , 的环保投 资必 然带来资源 的重新 配置 , 大量

【doc】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

【doc】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O4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王军(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400047)摘要: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试图探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及趋势,指出需求结构与能力,投资的比例和力度,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以及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四大成因,并就结构中的矛盾提出对策性建议.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支柱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1—0086—08重庆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设立重庆直辖市后,辖40个区县,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庆国民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全市人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实力得到显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7.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7元增加到2001年的5655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5倍,年均增长8.5%.而这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增量中的20%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一,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一)三次产业GDP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生显着变化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构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根据这一特点,重庆近年来根据"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旋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第一产业GDP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相比,除第二产业低0.8个百分点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国O.4和2.7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4.3%,39.9%和15.8%;8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变为31.4%,37.8%和30.8%;9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有了进一步变化,分别为19.5%,42.3%和38.2%,贡献率的差异致使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按五年计划头一年,2000及2001,2002年J隋况列表,见下页).(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日趋合理化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重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过1978年--1983年的连续走高之后,于1984年起呈连续下降收稿日期:2003—05—04作者简介:t~(]978--),男,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校报编辑.86?表一重庆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197824.8l30.8Ol1.7l67.32198345.2344.7221.29ll1.24198874.40lO3.o561.66239.1l1993l4o.64236.7l172.44549.791998298.67585.38545.21l429.262O0o283.0o657.5l648.831589.3420ol293.03727.66729.O8l7.49.8020o23l5.78826.45827.87l9r71.1O注:1978年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514.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405.5趋势,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4o.7%降至2001年的16.7%(见表二).虽然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但第一产业总产值仍有较快增长,由1978年的24.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293.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5.3%除此之外,农产品供给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农村的多种经营成效显着,从过去单一的"以粮为纲"向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进一步改善了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下降,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2001年,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5.4%,38.3%,2.8%,3.5%.与1978年相比,农业和林业比重分别下降23.1和2.2个百分点,而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22.3和3.0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全市农业生产结构日趋丰富与合理,并不断向国际化靠拢.(见次页表三)表二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6.845.817.4198340.740.219.1198831.143.125.8199325.643.031.4●199820.941.038.12O0ol7.841.340.920oll6.741.541.82002l6.O41.942.187?表三主要年份第一产业内部各行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产值比重农林牧渔l9r7878.55.0l6.00.5198072.14.423.00.5198565.56.427.11.0l99062.73.832.01.5l99558.13.835.92.2l99856.34.036.63.120o056.42.637.53.52.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壮大重庆第二产业GDP由1978年的30.8亿元增至2001年的727.7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5.8%降至2001年的41.5%,变动幅度不大.其中工业由41.5%降至32.5%,建筑业由4.3%上升到9%.尽管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仍迅速扩大,1978年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8037个,1997年发展到9185个,销售收入增长l3.4倍,固定资产净值由1978年的47.5亿元,扩大到1997年的603.3亿元,增长l1.7倍,实现利税增长2.9l倍.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看,1998年比1978年全市净增国内生产总值1362亿元.其中,工业净增453亿元,占33.3%,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略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建筑业净增101.6亿元,占7.5%.1998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l0.8倍,工业增长l6.2倍,到1998年工业增长分别比农业,建筑业高54.2百分点,4.5倍.随着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走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到效益都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重庆一度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相当部分军工企业实现了军转民,重庆现已基本实现了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庆工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轻重工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47.2:52.8演变为2001年的40.4:59.6.这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使提供机器设备和各种制造机械的重工业得以快速增长,大量军工企业向重工业转型,加之近年来一大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轻工业被"关,停,并,转"所致.2001年与1978年相比较,一些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至2001年底,摩托车年产量达253.5万辆,汽车年产量24.4万辆,比1978年增长l51.5倍;钢(材)铁产量达359.7万吨,比1978年增长0.9倍;水泥增长l4.7倍;硫酸增长4.1倍;盐酸增长1倍;塑料增长2.4倍.(详细数据见表八)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新型产业日趋成熟,结构日益丰富到2001年,重庆第三产业GDP由1978年的l1.7l亿元上升为729.08亿元.据统计,1978年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3%,明显快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占到GDP的40.9%,与第二产业相差仅为0.4个百分点.到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l6.7:41.6:41.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占到GDP的42.1%,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入世后经济的国际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尤以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2001年实现GDP分别为167.8亿元,114.6亿元,73.4亿元,比1978年分别净增RR?135.5亿元,72.6亿元,79.2亿元,所占GDP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4.4%,1.1%,1.8%上升到2001年的9.6%,6.5%,4.2%.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01年,交通邮电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09.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一个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立体运输,邮电通讯网络初步形成.由于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以房地产,教育文化事业也成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不断拉动内需和经济的增长.2001年,房地产业实现GDP60.5亿元,占全市GDP的3.4%;教育文化事业实现GDP62.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3.6%;科研技术服务产业实现GDP40.1亿元,占到全市GDP的2.3%;文化体育与福利事业实现GDP27.9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6%(见表四).总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呈现日益丰富的局面,由此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演变.重庆市的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迈进,使旧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住房难,行路难,市场供应全面匮乏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表四主要年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业教育文艺与年(%\,1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邮电业房地产业广播电视业19784.41.11.84.31.32.O19834.81.22.15.61.21.819887.51.34.53.91.72.719938.93.35.64.71.42.519989.75.65.25.52.63.O20oO9.76.44.36.23.33.220o19.66.54.26.33.43.6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原因探析(一)需求结构与能力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导因素需求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对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与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结构.1998年全市总人1:3为3059.6万,其中农村人1:3为2445.6万,城市人口为614万人,城市化水平20%.2000年末,总人口为3091万,其中农村人口为2430.2万,城市人1:3为660.8万,城市化水平21.4%,远低于世界水平(发展中国家平均已达40%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已愈80%,世界平均水平为47%).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形成了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化滞后局面,人均收入偏低导致工业化,城市化资金需求不足,农业积累能力差,居民的需求层次较低,供需矛盾突出,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因素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此阶段的市场需求结构与能力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不可能超过第二产业.到1998年,第三产业仍比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即38.1%:41.O%).另一方面,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市域之外广大腹地要求其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之重庆市近年尤其是直辖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外资金的引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国际分工的参与以及GDP总量的不断增长等因素,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资金和可能性,使产业需求的结构与能力得以改善提高.同时,人均GDP不断增加,到1998年上升到4684元,2000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到5157元,2001年达到5654元(见表五.一般来说,人均年收入在251X)--5000元之间,居民对物资品的需求仍然大于对服务的需求).在2001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超过0.89?2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13益多样化,社会对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如农产品)需求量变化较小;对工业品需求量的变化较大;而对需求收入弹性高,知识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变化最大.农村家庭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72.9%降为2001年的54.1%,城市居民家庭由61.9%降为38.7%(见表六).消费需求变动促使着产业分化和市场细分深化,使产业内部的产业链环和专业性市场13趋形成,进而引起产业分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五主要年份GDP和人均GDP增长情况比较表六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年份GDP('[L元)人均GDP(元),197867.3257197975.82871983ll1.24071988239.18361993549.81859l9981429.346841589.35157200ll749.85654农村居民家庭城市居民家庭年份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197874.0197872.961.9198366.961.3198860.549.9l99361.349.5l99861.344.553.640.42o0l54.138.7(二)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因素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原因.1978年,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5.6:77.4:17.0.从8O年代中后期开始,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发生了新的变化,"七五"时期为1.9:59.3:38.8;"八五"时期为2.1:49.2.48.7;"九五"时期为0.8:36.7:62.5.以2001年为例,在该年所完成的802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l44.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22.4亿元,分别占4.3%,18.1%,77.6%.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水电气供应行业分别占投资总额的10.3%和5.5%.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23.5%和25.8%.在2001年所完成的328.3亿基本建设投资中,第一产业为6.3亿元,第二产业为55.7亿元(工业为53.3亿元,建筑业为2.4亿元),第三产业为263.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为122.5亿元,占37.3%;交通运输业为116.4亿元,占35.5%).一,二,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1.9:17.0:81.1.由此可见,重庆在逐年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调整投资结构.国家向农业的投资在"七五和"八五"时期比重逐年上升,"九五"时期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成倍增长.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制造业中重型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下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大.重点加强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使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得以缓解,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决定作用.(三)从业人员结构与素质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因长期以来,我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978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119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25万人,第二产业148.8万人,第三产业126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7.1%,12.4%,10.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低,形成重庆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为了减轻城市压力,强化农业积累,政府采取一系列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诸如"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政策来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流动,致使第一产业人VI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99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131万人,过剩劳动力非常明显.同时,计划经济时期重复建设等造成的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及劳动力"统包统分"所90?形成的人员在第二产业中大量沉积,成为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业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日益突出,全市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员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已连续或间断性出现负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992--2001年已连续10年减少.可以说,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一,二产业新增就业岗位不仅极为有限,而且还将逐渐减少.而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长,就业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到2001年止,第三产业净增加的从业人员已达361.5万人,超过全市从业人员净增人数的三分之二.目前,不仅新增劳动力到第三产业从业呈增长态势,而且从一,二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已在第三产业活动.到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共1697万,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924.8万人,284.7万人和487.5万人,第一产业与1978年相比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增加从业人员136万,第三产业增加从业人员361.5万.增长速度不同,使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77.1%,12.4%,10.5%调整为2001年的54.5%,16.8%,28.7%(见表七).第一产业减少2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4.4个百分点和18.2个百分点.从农业就业结构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增加,比重呈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为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带来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表七重庆近年来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659.520.320.2199759.220.020.8199858.518.523.0l99958.116.725.22O0056.116.327.620o154.516.828.7除从业人员数量发生变化之外,其素质也发生了显着变化.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劳动者生产效率显着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63元增加到2001年的3168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421元增加到25522元,年均增长一9.2%,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090元增加到14976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这就决定了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上升之后,必然出现下降的过程,由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同,带来三次产业发展势头的差异.(四)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支撑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结合现有的优势产业和资源条件,以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弱及市场前景等因素为标准,先后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机电,建材和食品建成支柱产业.重庆直辖后,又根据新形势,对原有的六大支柱产业作了重大调整,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作为支柱产业,机电,建材和食品则由支柱产业调整为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量,数量见表八)91?表八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汽车摩托车钢铁水泥硫酸盐酸塑料原煤机床布\产(万辆)(万辆)(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台)(亿米)年份\量19780.16191.696.112.81.881.4142934962.119800.230.27243.3129.1l5.92.31.5l52042962.419850.8947.2267.6262.8l5.14.13.8208656672.9l99o2.1838.2345.9351.925.24.15.22333l8943.01995l1.4220.1407.9820.648.86.7l1.63l0540824.7199612.4178.5.2780.651.47.710.9217022905.0l997l6.1l81.9398.0977.452.25.69.4293ll6o75.31998l5.7l26.9439.5l173.659.54.37.525747854.0一200l24.4253.5359.7l5l1.265.83.74.8l1552.21.汽车(摩托车)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从70年代起步到9o年代逐步形成规模.1997年重庆有汽车,摩托车制造厂l4家,改装厂l2家,各类零部件生产厂4O0多家,从业人员23.5万人,固定资产值84亿元.1995年汽车工业总产值190亿元,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1/3,利税占全市工业2/3.1979---1998年汽车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5.6%,1991--1998年增长高达28.1%,1998年产量占全国9.7%,2001年产量占全国10.4%,使重庆成为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摩托车产量在1995年历史高点(220万辆)的基础上呈下降趋势,96到98年均下降15.7%.摩托车总量虽有所下降,但1991--1998年摩托车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仍高达16.2%.1998年摩托车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3.1%,2001年摩托车产量达历史之最,为253.5万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5.4%,使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目前,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已培育出嘉陵,建设,隆鑫,长安,庆铃,力帆,红岩等全国知名品牌.经济型轿车,轻型车,重型车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最低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型轿车为重点,摩托车,轻型车,重型车,微型车和各类专用改装车协调发展,关联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大批量和主要产品系列化的生产格局.由于该产业为技术含量高的母体工业,因此,有力的带动了冶金,化工,仪器仪表,塑料,包装及其它工业的发展,使工业经济格局更趋多样化.2.化工(医药)工业传统工业的化工(医药)工业在近年也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化学工业全口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10.4%.1998年化工总产值达110.3亿元,占全市现价GDP14.4%.其中,1979---1998年硫酸产值平均增长8.0%,盐酸增长4.3%,塑料增长8.8%.其间,盐酸,塑料在1991--1998年间增幅明显减缓,而在1996--1998年间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设立重庆直辖市后,区域调整又给重庆化学工业增添了资源优势.万县,涪陵两市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卤盐资源,川东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产量27.27%.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结构.把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使得重庆的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汽车用化工材料和化肥,农药,农膜等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此外,重庆还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基地之一,化学原料药优势突出,24大类品种产量占全国产量4.6%;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成药生产潜力巨大.3.冶金工业92?重庆矿产资源丰富,近年冶金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之一.1978—1998年钢(材)铁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达4.3%,1991—1998年为3.1%,1996_-1998年为2.1%.重庆钢铁集团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后,到2000年,已形成180万吨钢,12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国最大的铝材加工企业——西南铝加工厂,已形成26万吨综合生产能力,铝制品加工工业已成为重庆冶金工业的新增长点.重庆冶金工业1998年总产值达7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9.5%,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作出了贡献.除上述行业取得较大发展之外,近年水泥行业发展较快,1978--1998年均产值增幅13.3%,1991—1998年均增幅为16.3%,1996--1998年均增幅高达22.6%,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由于近年来基础建设不断加速所致.另外,化学纤维,化学农药,发电量,内燃机等增长较快.而机床,布,原煤等行业产值最近几年下降较快.由于各行业增长幅度的差异,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的主体地位在得到巩固的同时,各行业内部结构El趋合理.综上所述,重庆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导致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投资结构变化,投资结构变化导致产业效益的差异,产业效益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未来发展趋势说,重庆第一产业比重仍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重庆大工业基地和大城市大农村的二级格局来进行抉择,并应在各部门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_)an快投资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等"瓶颈"领域的建设,加大优势产业投资力度,使"瓶颈"制约状况大为缓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要以合理的经济规模为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四)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给矛盾和就业压力.这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战略选择(五)选择有较好技术储备的自有品牌重点培育,重视知识经济中适合本市已启动的行业和产品,可将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不是后备产业.发现经济中的新因素,注重在三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选择和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适当规划建设商贸新区,文化娱乐产业新区.参考文献[1]重庆市统计局.1998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重庆市统计局.1999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3]重庆市统计局.2002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A].重庆师院[J],2003,(1).[5]方辉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破五大障碍[A].理论前沿[J],2002,(7).[6]耿春潍,张凤.重庆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点[A].上海综合经济[J],1997,(6)。

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协调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协调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014-02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符合市场经济中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器,另一方面,它会加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特点,将协调发展理论落实到重庆市具体的综合决策、经济发展、市政规划与城乡建设中,是值得决策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从2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符合市场经济中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器,另一方面,它会加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学术界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两种可选模式,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要求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以及整个地区范围内的每个区域,实现均衡性增长;二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己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重庆市作为一个特大的复合型城市,探讨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差异情况,正确把握其经济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其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特点,将协调发展理论落实到重庆市具体的综合决策、经济发展、市政规划与城乡建设中,是值得决策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根据重庆9大主城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说明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结合不同的地区类型,从区位与自然条件、吸引资金的能力等因素出发,分析重庆市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各行业投资趋势对比与投资回报率分析

各行业投资趋势对比与投资回报率分析

各行业投资趋势对比与投资回报率分析不同行业的投资趋势和投资回报率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几个不同行业的投资趋势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投资回报率。

一、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一直是热门投资领域。

然而,随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加强,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趋势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有所下降。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大,购买力受限,投资者的回报率较低。

而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科技行业科技行业是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科技行业的投资趋势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投资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然而,科技行业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投资者需要对科技创新的前景和市场发展有准确的判断,才能获得良好的回报率。

三、能源行业能源行业一直是重要的投资领域。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趋势呈现出上升态势。

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

然而,能源行业也受到政府政策和全球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分析能力,才能获得较好的回报率。

四、消费品行业消费品行业一直是稳定的投资领域。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者关注的消费品行业的投资趋势也在持续上升。

尤其是高端消费品和健康食品等领域,投资回报率较高。

然而,消费品行业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市场变化,投资者需要具备品牌意识和市场洞察力,才能获得较好的回报率。

五、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一直是重要的投资领域。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对金融行业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金融科技的投资趋势呈现出快速扩张态势,投资回报率较高。

然而,金融行业也面临着监管政策和市场风险的挑战,投资者需要具备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行业的专业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回报率。

六、制造业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制造业的投资趋势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地区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合肥、芜湖为例

地区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合肥、芜湖为例

Vo 1 . 2 9N o . 1 2
De c . 201 3
地 区投 资环境 的 比较研究
以安徽省蚌埠 、 合肥 、 芜湖为例
徐 晖
( 安 徽 财 经大 学 经济 学院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摘 要 :本 文 以蚌 埠 、 合肥 、 芜湖三 市为例 , 运 用 闭式 多 因素分析 法和层 次 分析 法建 立模 型 , 定 量 分析
表 1 投资环境指标体 系表
皖江城市带 , 选择哪个城市作为投资地点是所有投 资者所 要 面临 的一个 难题 , 本 文 以解决 这 个 问题 为 出发点 , 通过建立一系列体系模型 , 定量分析 比较
三 个城 市投 资环 境 的优劣 .
1 投 资环 境指标 体 系 的建立
香 港 中文 大学 教 授 闵建 蜀 提 出两 种 密切 联 系

资环境指标体 系中; 除上述几方 面外, 各地 区的社 会服务环境如医院、 学校 、 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逐渐 成为影响投资环境 的主要 因素 , 因此 , 将社会服务 环境 纳入投 资环境 指标 体 系中.
通过上 述分 析 , 本 文建立 一个 包 含 4 个 一 级指 标、 8个 二级 指 标 和 1 4个 三 级 指标 的投 资环 境 指
第2 9卷 第 1 2期( 上)
2 0 1 3 年 1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会 服 务 环境 四个 因素 对投 资 评 价影 响所 占的 比例 分 别为 : 0 . 5 8 , 0 . 2 3 , 0 . 1 2 , 0 . 0 7 . 2 . 3 一致 性 的检 验

经济新常态下重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

经济新常态下重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

2021年6期总第939期一、引言中国的经济在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在2011年出现减速迹象,至今中国GDP 增长率下降成为趋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结构性减速期,目前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努力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如何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推动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引领和适应新常态,成为当下经济发展关注的重中之重。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的理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当下经济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发展存在后续乏力的可能,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目前国内对TFP 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TFP 的不同测算方法。

测算方法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需要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

参数方法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等;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

其中,王艳芳(2019)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国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向玲凛(2017)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分别测算出对于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王力(2016)采用非参数DEA 和参数SFA 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算了棉花全要素生产率。

魏下海、余玲铮(2011)分别采用两种方法研究测算,认为数据包络分析法比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得到的结论可能更加可靠且更满足对中国经济现实的解释。

第二,不同空间视角的TFP 测算。

吴春雅(2015)从4个角度比较分析了江西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鲁志国等(2020)以广东省为例研究金融效率、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差异。

肖晓军等(2020)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贸易出口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杨万平、滕泽伟等(2020)从生态和绿色的角度测算国家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空间差异的分析探讨。

重庆工业地产投资发展分析

重庆工业地产投资发展分析

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地产投资发展重庆两江新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开发区目前的建设情况,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到处都在平地、施工。

”前不久刚刚赴重庆考察的高纬环球产业咨询部董事张纯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作为重庆有史以来最大的建设项目,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距破土动工刚满一年,如今可以说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

而根据重庆政府方面的规划,当地希望到2020年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上亿万元,“再造一个重庆工业”。

工业地产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开发模式、运作规律都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可言,这对重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当前相对低迷的市场环境也给开发区今后的招商引资带来了几分不确定性。

据重庆土地交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重庆主城区新增29宗土地供应,其中工业及仓储用地占比达45%,但当月无一宗土地成交。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根据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数据,随着惠普、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基地在重庆落户并投产,该市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去年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8%。

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更多的企业把自己的厂区迁到重庆。

从2006年就开始的珠三角代工企业内迁,曾因金融危机而中断,如今再次成为潮流。

而在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安眼里,重庆真正的产业大转移还没有开始。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吸引内资每年增速高达80%,但房地产占比很大,制造业占比较小。

吴安认为,未来几年内,制造业在投资中的比重将占到大部分,一些目前只在重庆扩大产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出现整体迁移趋势。

此轮产业转移的热潮覆盖了整个西部,除重庆外,成都、郑州、合肥等也是沿海诸多企业内迁的热门城市,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张纯明指出,根据国家最新一轮的西部发展规划,成都今后应更侧重于金融、现代服务、软件外包等业务的发展,重庆则将围绕打造西部制造中心这一主题,其中电子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重庆市工业投资工作意见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重庆市工业投资工作意见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重庆市工业投资工作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24•【字号】渝办发[2008]74号•【施行日期】2008.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重庆市工业投资工作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8〕7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2008年重庆市工业投资工作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日2008年重庆市工业投资工作意见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

为继续做好全市工业投资工作,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现就做好我市2008年工业投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努力完成全年工业投资任务工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工业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是重要前提。

2008年全市工业投资工作要按照中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双防”调控目标,注重投资结构调整,适度保持投资规模,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0亿元。

为保证全年工业投资任务的顺利完成,将工业投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自治县)和大型企业集团,年终按照《重庆市工业投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暂行办法》进行考核。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总结工作经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确保2008年工业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确保十大工业投资项目顺利实施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继续滚动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双百”计划。

要加快推进长客公司轨道车辆、海装公司风电设备、东风船舶公司特种船舶出口基地、重钢环保搬迁、西南铝冷连轧、中铝 80万吨氧化铝等150个在建重点项目的建设,这批项目计划总投资1623亿元,2008年力争完成投资588亿元。

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来自重庆市的例证

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来自重庆市的例证

县域 投 资环境 竞争 力 比较研 究 : 自重庆 市 的例 证 来
廖杉杉 , 陈大坤
( 中共 重 庆 市合 川 区委 党 校 , 重庆 合 川 4 12 ) 05 0
摘 要 : 构 建 县 域投 资 环 境 竞 争 力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基 础 上 , 用 多 元 统 计 因子 分 析 方 法 , 在 运 以重 庆 市 4 0个 区 县 为例 , 综合 测度 县 域 投 资 环 境 竞 争 力 , 出县 域 投 资环 境 竞 争 力 不 均衡 的 结 论 ; 时 , 证 结 果 还 表 明 , 出能 得 同 实 产 力、 外部 环 境 、 入 能 力 、 续 能 力 、 新 能 力 及 资 源 关 联 等 方 面 因素 从 不 同方 面 制 约 着 县 域 投 资 环 境 竞 争 力 。 最 投 持 创 后, 就破 解县 域 投 资环 境 竞 争 力提 出简要 的对 策建 议 。 关 键 词 : 域 经 济 ; 资环 境 竞 争 力 ; 县 投 因子 分 析 中图 分 类 号 :17 F 2
礼会发 展现状 和特殊 的城乡结 构使其 具有 典型 的代 表性 。 冈此 , 当前形势 下 , 在 以重庆市 4 0个 区县 为例来 研究 县域 投资环 境竞争力 具有很 强 的现 实意义 和理论 意义 。


研究 方法与 指标体 系的说明
( I 、 金 融 机构 贷 款/ 末金 融 机 构存 款 ( 2 和存 X )年末 年 X) 贷差 ( 3 ; 映 县域 人 力资 本竞 争 力 的 指标 为 年 末 总人 X )反 口( 4 、 x ) 城镇 经济单 位专业 技术 人员 ( 万人 ) x ) 乡村 ( 5和 从 业人 员( 万人 ) X ) 反映 县域 自然 资源 竞争 力 的指 标 (6 ; 为 年末 常用耕 地 面积 ( 顷 )( 7) 房 屋 建 筑 施工 面积 公 X 和 ( 万平方 米 ) X ) 反 映县 域科 技 竞 争力 的指标 为 城镇 经 (8; 济 单位专 业技术人 员 占总人 口的 比重 ( 9 和在校 学 生人 x) 数 占总人 口的 比重 ( 0 ; Xl ) 反映 县域经 济环 境 竞争 力指 标

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2 评 价 方 法 和 步骤 .
选取主成分 分析方法来评价中 国省域投 资环境竞争力 .主要
资环境建设,积极吸引外 资,已成为各个 国家或地方发展经济的 基于 以下考虑 :省域投资环境竞争 力评价要 素多,计算复杂 ,根

个 上佳选择 。加强对我国各个省市投资环境竞争力 的研究是国 据投资环境的系统性,不 同属性 的因子又相 互关联 。另外 ,投 资
内各地 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它能帮助决策者全面把握各区域 环境具有主导性 ,某些居主导地位 的因子指标 ,能在 很大程度 上
投资环境 的全貌 ,了解各 区域投资环境在全国的定位 ,并对 自身 揭示投 资环境的本质特征 。主成分分析模型 能同时处 理多个 变量 投资环境的优劣势做 出科学的分析 。本文 以全 国除港澳台 以外的 并且能够 显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通过各 变量 的载荷 归纳 出 3 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 《 1 中国统计年鉴 主要因素指标 ,揭示出深层的规律 ,并综合尽可 能多的信息使各 方法简单 . 易于操作 , (0 5) 20 ) )为主要数据源 ,对各省市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 了评价。 观测量获得相对独立 的分值进行直接排序 .
() 2 基础设施 。 从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 , 生活设施条件三 方面 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得分 ) 。

来构 建指标体 系.具体 有 :铁路 线网密度 .等级公路线 网密度 .
货物周转量 .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万人邮局数 .邮电业务总量 . 百人 电话数 .年人均 自来水供应量 .人均住 宅建筑面积 ,城市煤 气普及率 .废水处理率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占 G P比重。 D ( )社会环境 。包含科技水平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具体指 4

比较研究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

比较研究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

比较研究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开始着眼于扩张国际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投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不同国家的投资环境是有所区别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

首先,我们看一下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

这些国家通常有相对较高的人口和技术水平,以及强大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此外,发达国家通常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以及相对透明的法律和政策制度,这是对企业的投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而在中国,虽然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但在投资环境方面仍存在巨大挑战。

政府宏观调控严格,在很多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相当的改进空间。

此外,中国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存在一些不稳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企业的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中国的投资环境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国的人口众多,这使得企业可以在更大的市场中进行投资和扩张。

此外,中国的政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最重要的是,国际贸易的不断加强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存在差异,但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和成败。

因此,企业必须仔细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市场环境、政策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素质等等,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对比分析

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对比分析

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在区域分工与东部投资结构分析中发现,东部地区投资结构较为发达,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而在区域分工与西部投资结构分析中,西部地区投资结构相对落后,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对比分析显示出东西部在投资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到政策扶持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

未来趋势预测认为,随着区域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东部地区将继续保持投资结构的多样性,而西部地区则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对比分析的启示中得出结论,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并进行总结。

【关键词】区域分工、东部投资结构、西部投资结构、对比分析、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启示、展望、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对比分析是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区域分工与投资结构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力资源,形成了发达的产业体系和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而西部地区则面临资源相对短缺、人口稀少等挑战,发展相对滞后。

通过对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在产业布局、投资方向、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深入研究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指导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分工与东西部投资结构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差异性。

具体而言,我们将深入研究东部和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上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探讨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不同地区投资结构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际投资环境分析概述及评判方法

国际投资环境分析概述及评判方法

▪ 二、国际投资环境的分类
▪ 从大类上分国际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
• 硬环境是指国际投资的物质环境,由投资项目所在地的 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理条件等组成。
• 软环境则是指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各种非物质形态的因 素,包括社会的安定性、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法律法 规的完善和健全,以及一国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人口素质等等。
▪ 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法》一般只针对国内企业,另 外有专门的《外资法》、《外资投资法》、《合营 企业法》、《外资企业法》、《海外税法》等一系 列法律规范外国投资行为。
▪ (五)社会文化环境
▪ 一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由下面几个因素构 成:
▪ 1.语言文字 ▪ 2.价值观念 ▪ 3.教育水平 ▪ 4.宗教 ▪ 5.社会心理和社会习惯
▪ 1.经济发展状况 ▪ 2.基础设施:
• 分为生产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
▪ 3.经济政策 ▪ 4.贸易及国际收支状况 ▪ 5.经济体制及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
• 市场经济地位在对外经济中是否重要?为什么?
▪ (三)政治环境
▪ 一国的政治环境是国际投资环境中最敏感的因素。
▪ 反映东道国政治环境状况的因素很多,既包括政治 制度、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性,又包括东道 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外交政策等一系列国际政 治关系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又是不断变 化并相互影响的。
例二:美国一位食品加工商在墨西哥一条河流的三 角地带建造了一个菠萝罐头厂,由于菠萝种植园在 该河的上游,公司打算用驳船把成熟的菠萝运到罐 头厂加工。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菠萝的收获季节里,河水 太浅,无法行船。由于没有其他可行的运输方案, 工厂被迫关闭。新设备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墨西哥 的一个社区,他们立即把罐头厂搬走。这使该公司 付出的代价太大。

成渝地区投资结构对比分析重庆强制造 成都重服务

成渝地区投资结构对比分析重庆强制造 成都重服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沁%重虞轩吟成渝地区投资结构对比分析-重庆强制造成都重服务•励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产业体系日渐完善,这与两地投资密切相关。

由于前期的投资结构决定后期的经济结构,因此深入分析成渝地区投资走势、投资结构,特别是重点领域的投资差异对于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至关重要。

一、成渝地区投资结构对比(一)产业投资结构:三地投资结构变化体现了各自重5发展方向1.重庆工业发展特征更为显著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占比持续提升。

近年,重庆通过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京东方、SK 海力士、比亚迪、长城汽车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2018-2020年,重庆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7.2%和7.3%,分别高于成都5.0和5.3个百分点。

3年来,重庆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占比均提升1.1个百分点,而成都和四川均下降。

2.成都服务业集聚发展成都作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更多侧重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显著增长。

2018-2020年,成都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0%,高于重庆和四川9.3和3.0个百分点。

3年来,成都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上升4.0个百分点,重庆和四川分别下降1.5和0.1个百分点。

3.四川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显著四川作为西南大省,三大产业投资均较快增长,产业投资比重基本稳定,近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下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显著,占比有所提高。

2018-2020年,四川第一产业投资持续加快,年均增长20.0%,分别高于重庆和成都5.2和15.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重庆和成都0.4和1.0个百分点。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1.07•【字号】渝府发[2005]1号•【施行日期】2005.0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渝府发[2005]1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试行)》已经2004年12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五年一月七日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形成有序竞争的招商工作局面,增强投资和发展后劲,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开发区、各园区的招商工作。

第三条本规范所指招商项目,包括利用境外资金项目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项目。

第四条坚持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明确特色优势产业及其总体布局,促进全市形成各具特色、相互链接、错位发展、有机配合的开放型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五条在招商工作中实行公平竞争、规范运作、分类指导、优质服务,促进以环境招商和以政策、项目招商有机结合。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县(自治县、市)、各开发区、各园区招商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招商积极性,鼓励采用多种方式招商。

第二章招商引导第六条各区县(自治县、市)、各开发区、各园区招商引进的项目应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行业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规划应按程序编制和报批,经有权机构批准。

规划经批准具有法定约束力,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来引进项目。

确需调整规划须按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七条招商项目应向开发区、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投资环境地区横向比较

投资环境地区横向比较

决定性的作用 ; 人才资源, 是一个城市最终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和可持续
・ 夏 学 文 教 授 推 荐 收 稿 日期 :0 6年 1 20 2月 2 4日
维普资讯
1 4
数 学 理 论 与 应 用
第 2 7卷
发 展 能力 ; 城市 的基 础设 施 , 企业 的正 常运 行 提供 各 方 面保 障. 为 只有 全面 考 虑影 响投 资 环境
投资环境是指“ 在一定时间内, 特定区域或行业所拥有的影响和决定投资运行系统健康成长并
取 得最 优预 期效 益 的各种 主客 观 因素的 有机复 合体 ” . . 影 响投 资 环境 的 困素 很多 , 经济 发展水 平 , 金融 资源 , 以衡量 一个地 区的市场 环境 , 着 可 起
K e w o ds iv sme te vr n n sait n lss m ah maismo e y r n et n n io me t tt i a ay i sc te t d 1 c

1 投 资环 境 内涵 及 影 响 因素
近 年来 , 内各个 省市 都在 大力开 展招 商引 资项 目, 年实 际利用 外 资的多少 反 映 了一 个 国 每 地 区 的经 济 发展水 平 . 投资环 境决 定 了引进 资金 的多少 . 理论 界对 投 资环 境做 出 的定义 很多 , : 资者 进 行 投资 活 动所 具备 的外 部 条 件 , 括投 如 投 包 资硬 环境 和投 资软 环境 ; 投资 环境 又称 投资气候 , 指工程 项 目建设 和 生产运 营所必 须 的各项条 件 的综 合等 说 法. 面考 虑 了投资 各方 的利益 、 资要 素和投 资效 益 , 行 了较为全 面 的定义 : 全 投 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重慶市各區縣投資環境分析與比較研究1 重慶市各區縣投資環境分析與比較研究重慶市各區縣投資環境分析與比較研究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改善和創新區域投資環境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重慶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西部地區最重要的增長極之一,正面臨著經濟成長的重要時期。

基於此,側重從硬件條件方面,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對重慶市各區縣的投資環境做瞭綜合評價和排序,對各地的投資環境進行瞭客觀的分析,並針對分析的結果提出瞭創新投資環境的幾點建議: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科技創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關鍵詞:投資環境;主成分分析法;重慶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投資環境決定著區域間物質、技術、人力資源等要素的流動,改善和創新區域投資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自 1997 年直轄以來,經濟迅速增長,社會持續穩定。

進一步擴大內陸開放,加強投資環境建設是實現重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對重慶市 40 個區縣的投1 / 9資環境做瞭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希望能為政府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依據,促進重慶各地投資環境的改善一、評價指標的選擇 2005 年世界發展報告將投資環境定義為一個地區或國傢所特有的決定企業進行生產性投資、創造就業、擴大規模的各種機 2 會和激勵機制的一系列因素。

而所謂城市投資環境,指得是影響投資主體進行投資決策的各種城市因素的組合。

完善的投資環境應該包括硬件、軟件和市場體系 3 個方面。

影響投資環境的因素眾多,本文遵循系統性、科學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側重從硬件方面選取瞭 18 個指標(一)經濟發展水平 X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X2:地區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X3:第三產業總量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X4: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

X5:城鎮經濟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二)市場環境方面 X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X7:---------------------------------------------------------------最新资料推荐------------------------------------------------------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數。

X8: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三)科技文教方面 X9:人均教育經費。

X10: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

X11:城鎮經濟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數。

X12:每千人擁有圖書數(四)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方面X13:公路貨運量。

X14: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

X15: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

X16:電視覆蓋率(五)環境與自然資源條件 X17:森林覆蓋率。

X18:人均耕地面積以上各指標數據來自 2007 年《重慶統計年鑒》3 / 9和 2006 年重慶市土地利用現狀統計表 3 二、重慶市 40 個區縣的投資環境綜合評價運用 SPSS 技術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對重慶 40個區縣的投資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對所有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的影響對相關數據進行KMO 統計量與 Bartlett 球形檢驗。

檢驗結果表明 KMO 統計量=0.788,球型檢 p 值遠遠小於 0.05,適宜進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於 1 的標準提取主成分,有 4 個主成分入選,其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 79.030%,所以將這 4 個主成分作為評價重慶市各區縣投資環境的綜合變量(見表 1)主成分 F1 在 X1、X4、X5、X6、X8、X11、X15 上面的負載都在 0.7 以上。

綜合起來可認為該因子為經濟市場因子和基礎設施因子。

其權重達到 58.158%,是最主要的影響因子。

主成分 F2在 X2,X7,這幾項指標上的負載較大,可認為該因子為發展速度因子。

其權重達到 19.47%,是第 2 重要因子。

主成分 F3 在 X10指標上的負載相對較高,可認為該因子為科教因子。

其權重達到13.07%,是第 3 重要因子。

主成分因子 F4 在很多指標上的負載都偏低,但在 X17 森林覆蓋率和 X18 人均耕地面積上的負載卻較高,可認為該因子為環境與自然資源因子,其權重達到 9.41%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以計---------------------------------------------------------------最新资料推荐------------------------------------------------------算重慶市各區縣的因子得分計算各因子得分公式如下:F1=0.062X1-0.021X2+0.194X3+0.013X4+-0.013X18 4 F2=0.06X1+0.356X2-0.098X3+0.197X4+-0.01X18F3=0.066X1-0.209X2-0.244X3-0.021X4+-0.26X18F4=-0.018X1+0.097X2-0.162X3-0.07X4++0.212X18 把重慶市各區縣的經過標準化的數據(X1,X2,,X18)代入以上線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區縣主成分值,並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到綜合得分(F=0.5805F1+0.1947F2+0.1307F3+0.0941F4),從而獲得重慶市40 個區縣投資環境的一個定量的綜合評價三、投資環境評價結果分析位於第 1 等級(F0.1)的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南岸區 5 個區都是處於重慶市核心主城區,經濟基礎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基礎設施建設較完善,是傳統的商業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尤其是位於排名第一的渝中區更是重慶市的 CBD。

經濟因素使這 4 個區在吸引外資方面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隻是它們在科技因子(F3)和環境因子(F4)上的負載相對較弱,所以在以後的發展中要註意加強生態城市建設和科技創新位於第 2 等級(0.1F0.05)的 8 個區縣,其中渝北區、永川區、江津區、涪陵區、合川區、北碚區、巴南區等 7 個區都處於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范疇,在重慶市一圈兩翼的發展戰略中多處於區域性中心城區,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基礎設施相對較完善,地理位置優越,政策的傾斜度5 / 9較高。

萬州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長江中上遊結合部,是長江 10 大港口之一和渝東北翼 5 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萬州開放較早,交通便利,歷為商賈雲集之鎮,交通之要津,渝東、鄂西、黔北、陜南、湘西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素稱川東門戶。

作為典型的移民城市,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是其吸引投資的主要因素第 3 等級(0.1F0.05)的 11 個區縣,綦江區、長壽區、璧山縣、銅梁縣、南川區、大足縣、榮昌縣、潼南區這 8 個區縣是一小時經濟圈范圍,但它們在 F1、F2 上的負載都較低,比較優勢不明顯,經濟基礎有待加強,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大渡口區雖然在交通和通訊因子上負載較突出,但綜合優勢不明顯,需要加速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

開縣、雲陽縣、墊江縣 3 個縣處於渝東北翼,開縣主要是依靠資源優勢,尤其是煤炭、氣田和金屬礦作為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力,但由於其交通制約較大,對外聯系受到制約。

雲陽是庫區除萬州之外的第一移民大縣,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因其工業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產業結構落後,與主城距離較遠,對外聯系受限。

墊江位於重慶市域中部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是渝東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天然氣開發、天然氣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是縣域經濟---------------------------------------------------------------最新资料推荐------------------------------------------------------ 的重要支撐第 4 等級(0.05F0.01)的 9 個區縣中,大渡口區雖然在交通和通訊因子上負載較突出,但綜合優勢不明顯,需要加速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

黔江區、彭水縣、秀山縣、酉陽縣位於渝東南翼,對外交通相對閉塞,工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

6 梁平縣、忠縣、豐都縣、奉節縣位於渝東北翼。

在經濟總量、經濟效益方面處於劣勢,地理位置相對偏遠,這是其區位的劣勢。

第 5 等級(0.01F)的 7 個區縣有著較為普遍的特點: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效益低,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和郵電條件差。

這些都嚴重影響和制約瞭地區的投資環境四、創新投資環境的幾點建議(一)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合作和交流一個地區的經濟能力和發展速度是該地區吸引外商投資的關鍵因素。

重慶各區縣經濟發展差異懸殊,尤其是一圈與兩翼的發展懸殊。

在以後區域建設中,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重心,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並且要通過區域性中心城區的建設,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在謀求共同改善區域投資環境的同時縮小區域差距(二)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區域服務功能相對於重慶近年來的高速發展速度,交通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顯得相對滯後,在一定程7 / 9度上阻礙瞭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尤其是兩翼的基礎設置和交通條件。

為此,政府有關職 7 能部門必須做好基礎設施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明確能源、交通、通訊、商貿網點、城市公用事業等投資硬環境的發展戰略目標、方向、重點和實現規劃目標的對策措施,從根本上改善投資硬環境,增強重慶各區縣的發展後勁,並為吸引外來投資創造條件(三)區別對待,找準自身定位重慶市各區縣的投資環境參差不齊,各自的發展對策也應有所不同。

處以第 1 等級的 5 個區重點在於改善其生態環境;第 2等級的8 個區縣則需進一步增強其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完善城市的服務功能;第 3等級的 11 個區縣要大力加強經濟建設,以經濟發展為龍頭來帶動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處於第 4 和第 5 等級的 16個區縣應重點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其相對優勢,通過品牌打造來帶動投資的增加(四)培養科技人才,加快科技創新區域的科技創新能力直接反映和影響著地區的發展潛力和發展速度。

政府應該推動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改造傳統工藝,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增強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