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翻译赏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意思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意思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意思是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小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翻译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杜荀鹤古诗树。
②蓬蒿(pengha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小松》杜荀鹤古诗鉴赏《《小松》杜荀鹤古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杜荀鹤古诗成长起来的。
《小松》杜荀鹤古诗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 的苗头。
《《小松》杜荀鹤古诗》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一一《小松》杜荀鹤古诗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一一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杜荀鹤古诗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杜荀鹤古诗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杜荀鹤古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J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杜荀鹤古诗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杜荀鹤古诗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杜荀鹤《小松》鉴赏 《小松》译文及赏析

杜荀鹤《小松》鉴赏《小松》译文及赏析《小松》是由杜荀鹤所创作的,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小松》注释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小松》鉴赏《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杜荀鹤《小松》原文译文鉴赏

杜荀鹤《小松》原文|译文|鉴赏《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而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这首诗的资料,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松》原文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及注释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鉴赏《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意思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意思“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小松》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

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杜荀鹤的小松是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下面店铺为你分享一下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吧,仅供参考!小松原文【作者: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谢,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踪迹。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毫无意义。
《小松》原文及翻译

《小松》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小松》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小松》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二、《小松》原文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三、《小松》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
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
《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
【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
】《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意思:长满松针的小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丛中,从而被无情地埋没了。
到现在,它已经慢慢长大了,渐渐地才发现它比那些野草高出了许多。
当时,那些人目光短浅,不认得这是将来可以高耸入云的小松树。
直等到它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松树,人们才说它高大。
整体来看,全诗集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于一体。
生动地刻画了小松虽小,但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最后引申出,如能识别出小松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才之能,才是有远见,才更有意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堪称经典。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你还在学习或者打拼阶段,即使你有些才华,也没有人把你放在眼里,只有当你成功了,他们才会认为你是人才。
所以,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做最好的自己,早晚他们会为你喝彩的。
小松原文、注释及赏析

小松原文、注释及赏析小松原文、注释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小松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小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注释: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即蓬草、蒿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赏析:《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
《小松》原文及翻译

《小松》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小松》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二、《小松》原文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三、《小松》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
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
《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
】
《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咏松诗词赏析(通用7篇)

咏松诗词赏析(通用7篇)咏松诗词赏析篇1“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出自杜荀鹤《小松》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参考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创作背景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赏析《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小松诗句赏析

小松诗句赏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代杜荀鹤《小松》。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小松这首古诗的意思

小松这首古诗的意思
以下是为你生成的内容:
诗句一:“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哎呀,这说的不就是小松一开始在深深的草丛里不显眼,可现在慢慢发现它已经超出蓬蒿了嘛!就好比一个小孩子,一开始不被人注意,后来慢慢展露头角呀!你看那些一开始默默无闻后来大放异彩的人,不就是这样嘛!
诗句二:“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哇塞,这意思是当时的人不认识这将来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耸入云了才说它高呢!这就像有些人啊,在人家没成功的时候不看好,等人家成功了才来追捧,是不是很可笑呢!就像我们身边那些一开始被小瞧,最后让人刮目相看的朋友啊!
诗句三:“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嘿,这句说的是小松还没长到一尺高呢,因为喜爱就亲手移植过来啦!这多像我们对喜欢的东西那种珍视呀,小心翼翼地对待,满心欢喜地拥有!就像你得到了一件特别宝贝的小物件,是不是会特别开心地捧在手心里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小松》古诗可真有意思,用简单的诗句就说出了这么多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情景,让人能联想到好多生活中的事情呢!。
小松 唐代杜荀鹤创作的七言绝句

小松唐代杜荀鹤创作的七言绝句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1.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2.蓬蒿:即蓬草、蒿草。
3.直待:直等到。
4.凌云:高耸入云。
5.始道:才说。
译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5]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小松》鉴赏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原文小松小刺头①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③凌云④始道⑤高。
词语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鉴赏《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小松》古诗_作者王建_古诗小松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小松》译文及注释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小松》鉴赏《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的诗词《小松》赏析

【导语】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在诗坛却享有盛名,⾃成⼀家,擅长于宫词。
《⼩松》这⾸⼩诗借松写⼈,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松》 ⾃⼩刺头深草⾥,⽽今渐觉出蓬蒿。
时⼈不识凌云⽊,直待凌云始道⾼。
赏析 松,树⽊中的英雄、勇⼠。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凋零,⽽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若。
然⽽凌云巨松是由刚出⼟的⼩松成长起来的。
⼩松虽⼩,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松》前两句,⽣动地刻画出这⼀特点。
“⾃⼩刺头深草⾥”——⼩松刚出⼟,的确⼩得可怜,路边野草都⽐它⾼,以⾄被掩没在“深草⾥”。
但它虽⼩⽽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直⼜硬,⼀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松外形的特点,⽽且把⼩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个“刺”字,显⽰出⼩松具有强⼤的⽣命⼒;它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转⼤。
不是么?—— 这⾥连说两个“凌云”,前⼀个指⼩松,后⼀个指⼤松。
⼤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并不说明有眼⼒,也⽆多⼤意义。
⼩松尚幼⼩,和⼩草⼀样貌不惊⼈,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时俗之⼈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是不会把⼩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松,由于“时⼈不识”,⽽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扩展阅读:杜荀鹤的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号九华⼭⼈。
汉族,池州⽯埭(今安徽省⽯台县)⼈。
他出⾝寒微,中年始中进⼠,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知制诰,故⼊《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三·梁书第⼆⼗三·列传第⼗三》有其传)。
杜荀鹤的诗词《小松》赏析

【导语】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在诗坛却享有盛名,⾃成⼀家,擅长于宫词。
《⼩松》这⾸⼩诗借松写⼈,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松》 ⾃⼩刺头深草⾥,⽽今渐觉出蓬蒿。
时⼈不识凌云⽊,直待凌云始道⾼。
赏析 松,树⽊中的英雄、勇⼠。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凋零,⽽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若。
然⽽凌云巨松是由刚出⼟的⼩松成长起来的。
⼩松虽⼩,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松》前两句,⽣动地刻画出这⼀特点。
“⾃⼩刺头深草⾥”——⼩松刚出⼟,的确⼩得可怜,路边野草都⽐它⾼,以⾄被掩没在“深草⾥”。
但它虽⼩⽽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直⼜硬,⼀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松外形的特点,⽽且把⼩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个“刺”字,显⽰出⼩松具有强⼤的⽣命⼒;它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转⼤。
不是么?—— 这⾥连说两个“凌云”,前⼀个指⼩松,后⼀个指⼤松。
⼤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并不说明有眼⼒,也⽆多⼤意义。
⼩松尚幼⼩,和⼩草⼀样貌不惊⼈,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时俗之⼈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是不会把⼩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松,由于“时⼈不识”,⽽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扩展阅读:杜荀鹤的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号九华⼭⼈。
汉族,池州⽯埭(今安徽省⽯台县)⼈。
他出⾝寒微,中年始中进⼠,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知制诰,故⼊《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三·梁书第⼆⼗三·列传第⼗三》有其传)。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杜荀鹤《小松》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荀鹤《小松》原文、译文及赏析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孙长江
小松刚刚破土而出,既矮又小,被掩没在深深的草窠中,可它那长满松针的头,却在一个劲地向上冲;如今啊,越长越高,已经高过了蓬草和蒿草。
时俗之人啊,面对着这样的小松,决然看不到它正是那日后高可参天的巨松!(得不到爱护,得不到关心的小松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因为它深知,时俗之人)只有在自己高可参天时才会道一声“高”!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作为咏物诗,杜荀鹤的《小松》可谓一绝。
深深的草窠中,一株小小的松树蓬勃茁长,自己已经感到了成长的快乐;“而今渐觉出蓬蒿”,多么兴奋,又多么自信!读至此处,读者甚至都要为小松的迅速成长欢呼雀跃了,可是诗人却将笔锋一转,直呼道:“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是多么不正常、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啊!小松还小,虽怀着凌云壮志,但有谁肯为它倾洒热情?小松不畏惧冷落,甚至嘲讽,终于高可参天,曾经冷落它的人,此刻,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嘴脸,诗人不讲,读者已经清楚的看见了他们——也许就端坐在我们生活着的环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翻译赏析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荀鹤。
其全文古诗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言】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OrG/b/654htm,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
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