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抗凝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 一、凝血、抗凝机制 ❖ 二、DIC的概念 ❖ 三、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四、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 五、DIC的诊断和治疗
(一)凝血、抗凝机制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组织 释放
Ⅶ,Ca2+ TF-Ⅶa Ca2+ Ⅹ
损伤
TF
磷脂
Ⅹa
主要由此机制引起的 DIC在哪些科多见? 外科,妇产科,肿瘤科。
常见于:
1.产科意外:约占DIC病例的8.6~20% 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其中
羊水栓塞最为常见。 2.外科手术及外伤:约占12.7~15%
见于:胃、肠、肾脏、胆道等手术,大面积烧 伤、 挤压综合征。 3.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约占20~28.3%
微血栓形成 消耗血小板、 凝血因子
血管壁损伤
出血
XII
内皮受损
XIIa
XIIf
纤溶酶原 激活物
激肽释 放酶
脏器栓塞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继发纤溶亢进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水解凝血因子 形成FDP
出血
(二)休克
激肽、补体、 纤溶系统激活
致病因素 凝血系统激活
微血栓形成
出血
回心血量
心泵功能
血管扩张、外周 阻力,通透性
(放大效应)
2、内皮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原因:感染、缺 氧、酸中毒等。
内毒素可直接损伤
内皮,或通过TNF、 IL-1、PAF、C5a介 导内皮的损伤。
内皮损伤为什么 会导致DIC?
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 胞表面(单箭头指示)。
内皮细胞损伤
Ⅻ→Ⅻa IF表达增多,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术后)
DIC最早的临床表现, 发生率85~100%.
DIC出血的临床特点: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
1.广泛、多个部 位出血,不能用
致病因素
原发疾病解释;
纤溶系统激活
激活凝血系统
2.常伴有DIC的
其它临床表现, 如休克等;
3.常规的止血药 无效。
纤溶酶 FDP
加重血小板、 凝血因子消耗
1)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激活凝血酶 原 2)羊水栓塞——胎粪、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颗 粒物质入血激活凝血过程; 3)异颗粒入血——激活Ⅻ因子 4)外源性毒素入血——激活Ⅹ因子 蛇毒、蜂毒的蛋白水解酶有类似Ⅲ作用又可直 接激活凝血酶原,激活凝血过程。
病因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
如:严重感染
1.完整的血管内皮;
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 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 4.生理性抗凝物质; ATⅢ、肝素、蛋白C、 TFPI; 5.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 血管痉挛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抗凝
血小板血栓形成
凝血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纤溶
纤溶系统
DIC的发生是由于凝血力量超过抗凝血力量!
二、DIC概念
(纤维蛋白的形成)
Ⅻ
内源性
固相激活 酶相激活
Ⅻa
凝血系统 Ⅺ、Ⅸ、Ⅷ
Ⅲ(TF)
外源性 凝血系统
TF-Ⅶ、Ca2+
凝血酶来自百度文库 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形成
ⅩⅩa
(Ⅴ+Ca2+、PL)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
抗凝血
1.内源性凝血系统 (Ⅻ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入血开始) 3.血小板粘附、聚集
内皮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粘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 放反应;
内皮细胞释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失平衡:VEC分 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抗凝血酶Ⅲ (AT- Ⅲ)、血栓调节蛋白(TM)减少,抗凝血 力量减弱。受损EC产生PAF、vWF等凝血因子增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
❖ 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 加,进入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三、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感染(细菌、 病毒、立克 次体、螺旋 体等)
损伤血管内皮 启动内凝过程
血细胞破坏(白细 胞、红细胞、血小 板)
病理过程(缺氧、 发热、酸中毒等)
凝血过程激活
❖ 感染时产生TNF、IL-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 皮细胞产生TF;同时使EC上TM、HS表达下 调。内毒素损伤EC——BPC粘附、聚集。严 重感染时释放细胞因子,激活白细胞释放蛋 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EC。EC产生 tPA↓,PAI↑。
四、DIC功能代谢变化
出血 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贫血
(一)出血 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咯 血,血尿,鼻出 血和阴道出血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头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多发生于癌肿晚期,临床表现以慢性型为主。 以广泛转移者诱发DIC。 4.感染性疾病
内皮损伤,内源性凝血性系统启动
Ⅻ→Ⅻa
1)接触激活(固相激活):
接触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 特点:分子量没发生改变
Ⅻ
胶原 固相激活
Ⅻa
2)酶性激活(液相激活) 酶: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胰蛋白酶
Ⅻ/Ⅻa-→Ⅻf (PKA) ↑↓ KK←----PK
3、血细胞大量破坏
①
②
RBC大量损伤的原因:
各种原因的溶血。(RBC大
量破坏,必须同时伴有较强的免疫反 应时,发生DIC)
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磷脂,促进DIC发展。
③
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坏能释放组织因子; 在内毒素、IL-1、TNF等刺激下均可诱导表达TF; 均 可促进DIC发展。
4、促凝物质入血
组织损伤:产科并发症(宫内
死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 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释放组织因子 启动外凝过程
其他促凝 物质入血
DIC的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TF)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肺、脑、胎盘、肿瘤细胞等含有丰富TF,血管外 层结构恒定表达TF;内皮细胞、单核和嗜中性白 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后,也表达TF。
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
(三)器官功能障碍
DIC时,器官功能 障碍主要由于微血 栓大量形成!
肺--呼吸功能障碍 肾--肾功能障碍 心--心泵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
华-佛综合症 垂体--席汉综合症
心肌中的微血栓 肝内微血栓
肺内微血栓 肺泡
肾内微血栓 (纤维蛋白 特殊染色)
皮肤肾肺脑心肝 肾:急性肾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 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华佛综合征
❖ 一、凝血、抗凝机制 ❖ 二、DIC的概念 ❖ 三、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四、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 五、DIC的诊断和治疗
(一)凝血、抗凝机制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组织 释放
Ⅶ,Ca2+ TF-Ⅶa Ca2+ Ⅹ
损伤
TF
磷脂
Ⅹa
主要由此机制引起的 DIC在哪些科多见? 外科,妇产科,肿瘤科。
常见于:
1.产科意外:约占DIC病例的8.6~20% 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其中
羊水栓塞最为常见。 2.外科手术及外伤:约占12.7~15%
见于:胃、肠、肾脏、胆道等手术,大面积烧 伤、 挤压综合征。 3.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约占20~28.3%
微血栓形成 消耗血小板、 凝血因子
血管壁损伤
出血
XII
内皮受损
XIIa
XIIf
纤溶酶原 激活物
激肽释 放酶
脏器栓塞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继发纤溶亢进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水解凝血因子 形成FDP
出血
(二)休克
激肽、补体、 纤溶系统激活
致病因素 凝血系统激活
微血栓形成
出血
回心血量
心泵功能
血管扩张、外周 阻力,通透性
(放大效应)
2、内皮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原因:感染、缺 氧、酸中毒等。
内毒素可直接损伤
内皮,或通过TNF、 IL-1、PAF、C5a介 导内皮的损伤。
内皮损伤为什么 会导致DIC?
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 胞表面(单箭头指示)。
内皮细胞损伤
Ⅻ→Ⅻa IF表达增多,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术后)
DIC最早的临床表现, 发生率85~100%.
DIC出血的临床特点: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
1.广泛、多个部 位出血,不能用
致病因素
原发疾病解释;
纤溶系统激活
激活凝血系统
2.常伴有DIC的
其它临床表现, 如休克等;
3.常规的止血药 无效。
纤溶酶 FDP
加重血小板、 凝血因子消耗
1)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激活凝血酶 原 2)羊水栓塞——胎粪、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颗 粒物质入血激活凝血过程; 3)异颗粒入血——激活Ⅻ因子 4)外源性毒素入血——激活Ⅹ因子 蛇毒、蜂毒的蛋白水解酶有类似Ⅲ作用又可直 接激活凝血酶原,激活凝血过程。
病因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
如:严重感染
1.完整的血管内皮;
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 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 4.生理性抗凝物质; ATⅢ、肝素、蛋白C、 TFPI; 5.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 血管痉挛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抗凝
血小板血栓形成
凝血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纤溶
纤溶系统
DIC的发生是由于凝血力量超过抗凝血力量!
二、DIC概念
(纤维蛋白的形成)
Ⅻ
内源性
固相激活 酶相激活
Ⅻa
凝血系统 Ⅺ、Ⅸ、Ⅷ
Ⅲ(TF)
外源性 凝血系统
TF-Ⅶ、Ca2+
凝血酶来自百度文库 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形成
ⅩⅩa
(Ⅴ+Ca2+、PL)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
抗凝血
1.内源性凝血系统 (Ⅻ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入血开始) 3.血小板粘附、聚集
内皮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粘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 放反应;
内皮细胞释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失平衡:VEC分 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抗凝血酶Ⅲ (AT- Ⅲ)、血栓调节蛋白(TM)减少,抗凝血 力量减弱。受损EC产生PAF、vWF等凝血因子增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
❖ 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 加,进入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三、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感染(细菌、 病毒、立克 次体、螺旋 体等)
损伤血管内皮 启动内凝过程
血细胞破坏(白细 胞、红细胞、血小 板)
病理过程(缺氧、 发热、酸中毒等)
凝血过程激活
❖ 感染时产生TNF、IL-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 皮细胞产生TF;同时使EC上TM、HS表达下 调。内毒素损伤EC——BPC粘附、聚集。严 重感染时释放细胞因子,激活白细胞释放蛋 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EC。EC产生 tPA↓,PAI↑。
四、DIC功能代谢变化
出血 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贫血
(一)出血 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咯 血,血尿,鼻出 血和阴道出血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头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多发生于癌肿晚期,临床表现以慢性型为主。 以广泛转移者诱发DIC。 4.感染性疾病
内皮损伤,内源性凝血性系统启动
Ⅻ→Ⅻa
1)接触激活(固相激活):
接触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 特点:分子量没发生改变
Ⅻ
胶原 固相激活
Ⅻa
2)酶性激活(液相激活) 酶: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胰蛋白酶
Ⅻ/Ⅻa-→Ⅻf (PKA) ↑↓ KK←----PK
3、血细胞大量破坏
①
②
RBC大量损伤的原因:
各种原因的溶血。(RBC大
量破坏,必须同时伴有较强的免疫反 应时,发生DIC)
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磷脂,促进DIC发展。
③
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坏能释放组织因子; 在内毒素、IL-1、TNF等刺激下均可诱导表达TF; 均 可促进DIC发展。
4、促凝物质入血
组织损伤:产科并发症(宫内
死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 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释放组织因子 启动外凝过程
其他促凝 物质入血
DIC的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TF)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肺、脑、胎盘、肿瘤细胞等含有丰富TF,血管外 层结构恒定表达TF;内皮细胞、单核和嗜中性白 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后,也表达TF。
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
(三)器官功能障碍
DIC时,器官功能 障碍主要由于微血 栓大量形成!
肺--呼吸功能障碍 肾--肾功能障碍 心--心泵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
华-佛综合症 垂体--席汉综合症
心肌中的微血栓 肝内微血栓
肺内微血栓 肺泡
肾内微血栓 (纤维蛋白 特殊染色)
皮肤肾肺脑心肝 肾:急性肾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 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华佛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