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50109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50109](https://img.taocdn.com/s3/m/281d86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7.png)
二、党怀英与闲远冲淡的诗风
▪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家境清寒,科举 之路也不顺利,至37岁才及第。先后做过地方县令、国史院 编修、翰林待制、翰林学士等职。
▪ 重山复峻岭,溪路宛盘盘。流水滑无声,暗泻溪石间。岸 草凄以碧,鲜葩耀红丹。高云映朝日,流景青林端。我行属 朱夏,欲愒不得闲。山中有佳人,风生松桂寒。 ▪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川上风光无定态,尽 供新意与诗家。
▪ 金代文学在诗词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一则汉族士人如宇文虚中、 党怀英、赵秉文、吴激、蔡松年、元好问等经历丰富,才华横溢, 感触敏锐,有深厚的诗学、词学修养,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 他们的影响下金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4. 蒙古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元代文学
▪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 ▪ 元朝统一后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加之统治者推行政策,汉族
3. 杂剧、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 杂剧与南戏,剧本体制有所不同,可是,其戏剧文本都往往 呈现出悲后有喜、喜中含悲、悲喜交乘的共通的叙事美学。 其中,悲剧的故事多以团圆结局,表现古人“善有善报”的 道德观念和“邪不胜正”的乐观态度;喜剧的故事多含有悲 剧意蕴,表现我国人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与不怕蹉跌的 顽强意念。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三、契丹女诗人萧观音
▪ 萧观音(1040—1075), 契丹族,平州(今河北卢龙) 人,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 宗耶律弘基皇后。“姿容冠 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 词,尤善琵琶。”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元代的杂剧)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元代的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ab40e293f111f18582d05a9b.png)
第2章元代的杂剧2.1 复习笔记戏剧和通俗小说是最能代表近世文学水平的两种文学样式。
在元代绝大部分时间里,杂剧的成就都比小说突出,较明显地体现了近世文学环绕着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而展开的新特色。
元代末期,通俗小说才显示出重大的进步。
这一差别的形成主要在于元杂剧具有远比通俗小说丰富的遗产。
一、元杂剧的体制(一)以唱为主,说白只起很次要的作用1.现存的元杂剧中,元刊本目前只能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依据。
其中除根本没有说白者外,均只有极少的说白,略起前后连接作用。
而现存的明本元杂剧一般都有较多的说白,这是因为明本元杂剧以演出本为依据,把由元、明演员陆续增加的说白一起抄写或刊印出来了。
2.杂剧曲词重在抒情。
元杂剧作家只写曲词和极少量非有不可的说白,这意味着元杂剧所重视的主要是代剧中人物抒情。
(二)元杂剧一本四出,还可加楔子1.因为这一体制,所以元杂剧一般篇幅较短小。
只有《西厢记》等个别例外,用几本来表现一个连续性的故事,但每本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每折只能由一个剧中人唱,每本又只能由一个角色唱,在通常情况下也就是由某个剧中人把一本四折的歌唱全都包下来。
这样的折数规定和歌唱方式,既不利于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也不利于表现和强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的一种格局给剧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剧中的主角永远无法与别人对唱,从而不可能充分地互诉衷肠,也不可能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
(三)脚色分为末、旦、净、外、杂五个大类主角分别由末或旦充任,因而整个剧本也只能分别由末或旦演唱。
末唱的称“末本”,旦唱的称“旦本”。
与宋杂剧比较,末可能由“末泥”演变而来。
元杂剧的末是可以充主角的,也可充任主角的“旦”是元杂剧新增的。
这意味着,宋杂剧原来没有以女性为主角的剧本,因此,在元杂剧的旦本戏中具有比末本戏更多的创造性。
(四)元杂剧的曲调与词及诸宫调有密切的关系曲的最基本单位为单支曲,而这些单支曲的曲调又按照各自的音乐特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宫调。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元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元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f0e0caaf45b307e9719781.png)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六章元代诗文一、单项选择题1.《静修集》的作者是( )A.耶律楚材B.刘因C.戴表元D.郝经【解析】(P173):B《静修集》的作者是刘因。
2.赵孟頫是()A.“元诗四大家”之一B.少数民族作家C.由金入元作家D.由宋入元作家【解析】(174):D本题考查赵孟频的相关知识。
赵孟颊是宋宗室,宋亡家居,后入元,深受元帝赏识。
3.著名诗人虞集、杨载、范椁、揭斯被称为( )A.“元诗四大家”B.“苏门四学士”C.“永嘉四灵”D.“中兴四大诗人”【解析】(P175):A 著名诗人虞集、杨载、范椁、揭斯被称为“元诗四大家”。
4.杨维桢的诗被称为( )A.“樵歌体”B.“铁崖体”C.“台阁体”D.“同光体”【解析】(P180):B 本题考查杨维桢诗歌的相关知识。
杨维桢,号铁崖,他的诗着意学李贺,追求新奇,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称为“铁崖体”。
5.下列诗句中,出自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芙蓉曲》的是( )A.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B.吴中女儿颜色好,洗面看花花为俏C.花残鸟去人不归,细雨梅酸愁画眉D.楼船无柁是郎意,断桥有柱是侬心【解析】(P182):A 本题考查萨都剌的《芙蓉曲》。
B、C两项中诗句出自虞集的《吴中女子花鸟歌》,D项中诗句出自杨维桢的《西湖竹枝歌》。
二、多项选择题1.元代“儒林四杰”包括( )A.姚燧B.虞集C.揭傒斯D.黄溍E.柳贯【解析】(P176):BCDE 本题考查元代“儒林四杰”的知识。
元代中期的“儒林四杰”是指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其文是元中期文章的代表。
三、简答题1.简述元代诗文发展的分期。
【解析】(P171)元代诗文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具体来说,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1295)以前,是元代诗文发展的前期;从成宗元贞年到元顺帝即位以前(1295-1332),是元代诗文发展的中期;元顺帝时期(1333-1368)是元代诗文发展的后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7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三章 说唱艺术与诸宫调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7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三章 说唱艺术与诸宫调](https://img.taocdn.com/s3/m/ca8099e052ea551811a68788.png)
一、董解元与?董西厢?
▪ 董解元,名字及生平不详,“解元〞只是当时对读书人的一 种通称。
▪ ?董西厢?是目前所知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一共八卷。作 者以极大的气魄、沉着的笔致、华美的文采将?莺莺传?重加 改编,使其从一个令人深感抑郁的情变故事“蜕变〞为跌宕 起伏、情真意切的爱情佳话。
二、?董西厢?的旨趣
▪ 鼓子词的体式,先是有一段“致语〞,类似小序,介绍故事的由 来,并说明这一个故事准备使用哪一个词调来演唱。整篇鼓子词 只是使用同一个词调,反复出现。在每一次演唱之前,总会有一 句套话,唤起听众的注意10次左右的“唱〞配以10段左右的 “说〞,构成一篇鼓子词的主体。篇末以一首词作结,是为尾声。
二、鼓子词的存世作品
▪ 映照出了蒙古民族原初的游牧分散的生存状况和由之形成的 独尚的性情、习俗和精神世界。
▪ 用蒙古民族自己的语言、天真纯朴的诗性思维,叙出蒙古民 族统一崛起本然的实况。
思考题:
▪ 1.如何区别鼓子词与诸宫调的文体特点? ▪ 2.试分析?董西厢?的独特奉献。 ▪ 3.?元朝秘史?何以被推许为世界文学经典?
▪ 鼓子词的存世作品甚少,现知有宋赵令畤〔1061—1134〕的?元微之崔 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 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以不载于本集而出于小说,或疑其非是。 今观其词,自非大手笔孰能与于此。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 无不举此以为美话。至于娼优女子,皆能调说大概。惜乎不被之以音律, 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好事君子极饮肆欢之际,愿欲一听其说, 或举其末而忘其本,或纪其略而不及终其篇,此吾曹之所共恨者也。今 于暇日,详观其文,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或 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调曰 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风格,后听 芜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及习题集第六编 元代文学练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及习题集第六编 元代文学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6325de5bb68a98270fefabb.png)
第六编元代文学练习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表达在戏曲上。
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
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缺乏与戏曲相提并论。
本编的教学将主要介绍元杂剧的几位主要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主要作品以及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的?琵琶记?等。
第一章杂剧一、根本知识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2、泛读作品关汉卿?鲁斋郎?、?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西蜀梦?,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秦简夫?东堂老?。
三、伎加肓废?/FONT>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局部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开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开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元代的散曲(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元代的散曲(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0fe7d8b0066f5335a8121cf.png)
第4章元代的散曲4.1 复习笔记一、散曲概述(一)散曲形式的发展元代散曲是与当时的杂剧和南戏同质的,较鲜明地体现了近世文学新成分的文学样式。
在南宋灭亡以前,散曲纯用北曲写作,作者均为北方人;南宋灭亡以后,随着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方作者也有用北曲写散曲的,后来出现了用南曲写的散曲和南北曲合用的散曲。
但以用北曲写的为主,用南曲写和南北合套的较少。
(二)散曲的发展阶段元代散曲的发展过程与元杂剧的相应,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期自元太祖取中原后至南宋灭亡、全国统一之初;2.第二期是统一全国后元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3.第三期是元末至正时期。
(三)散曲与杂剧的异同1.相同之处就其用北曲写的散曲来说,在音乐和曲牌方面与杂剧并无不同。
2.不同之处(1)杂剧是戏剧的一种,因而必须具备戏剧所应有的基本条件,散曲则是广义的诗歌,分抒情、叙事两大类。
叙事类的散曲虽也有故事内容较复杂的,但其性质仍属于叙事诗。
(2)在杂剧中每一折都是包含若干曲牌的套数,单支曲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单位,它只是套数的组成部分;但在散曲中,一首单支曲就可以成为一篇独立的作品,那被称为“小令”;也有以一套为一篇的。
此外还有“带过曲”,就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曲牌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曲子,“带过曲”也简称为“过”。
“带过曲”仍属小令。
南曲的散曲除曲调有别以外,其他情况均与北曲散曲相类。
(四)元代散曲的总体特点元代散曲是以个人为本位,歌唱个人的自由、享乐和爱情的诗歌,较宋词远为大胆、泼辣,并常显示出乐观的精神。
虽然也有部分悲观、消极的作品,但在其根底里却是对快乐的追求。
元代散曲的总体特点是在其第一期就已奠定的。
二、由金入元的散曲作家元代散曲的第一期作家同杂剧作家一样也是由金入元的。
(一)元好问的散曲作散曲者以元好问为最早,其《春宴》语言虽较雅致,体现了由词到曲的过渡,因而不如关汉卿等人的鲜活,但其所展示的人生追求却是彼此一致的。
(二)关汉卿的散曲1.赞美享乐生活的散曲关汉卿的散曲现今传诵最广的是《不伏老》(〔南吕一枝花〕),曲中把享乐的生活写得很美。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ad61d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3.png)
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爱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爱情剧较为优秀,如《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铁崖体:元代后期的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元代文学 第7章~第9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元代文学 第7章~第9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51195c025c52cc58ad6be10.png)
第7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7.1复习笔记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1.南戏的形成与体制(1)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2)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3)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而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4)南戏的演唱形式的灵活多变,不仅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而且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在结构方面,它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称作“出”。
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2.南戏在内容上与杂剧的同异(1)在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上二者相同。
(2)不同的是南戏民间色彩更浓,少有像《梧桐雨》、《汉宫秋》之类借历史事件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的作品,而往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更为集中和强烈,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都斥责男子变心,反映当时文人一旦高升休妻再婚,破坏家庭稳定的社会现象。
3.早期南戏作品(1)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2)《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故事则从诸宫调里移植。
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弥足珍贵。
①《张协状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人,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属初期南戏特征。
②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六编 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六编 元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c82de0f8c75fbfc77db2e6.png)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杂剧一、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的基本的体制特点。
2.简述元杂剧的发展情况。
3.简述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4、简述元杂剧繁荣兴盛的主要原因。
二、论述题1.试论述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杰出成就主要是什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第一章关汉卿一、简答题1.简述《窦娥冤》情节结构的艺术特点。
二、论述题1.试论述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及窦娥的主要性格。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关汉卿杂剧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试举例说明。
3.对窦娥的封建道德观念应如何认识?第二章王实甫《西厢记》一、简答题1.简述《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二、论述题1.试论述《西厢记》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三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一、简答题1.简析《汉宫秋》第三折的艺术特色。
2.简析《李逵负荆》中李逵地性格特征。
3.谈谈《倩女离魂》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4.《赵氏孤儿》悲壮感人的原因何在?二、论述题1.《西厢记》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哪里?2.《西厢记》的喜剧色彩主要表现在哪里?3.《西厢记》是怎样刻画崔莺莺叛逆性格的?4.为什么说“拷红”一折最充分地表现了红娘的性格。
5.举例说明“长亭送别”地特色。
第四章元代南戏一、简答题1.简析《琵琶记·糟糠自厌》中赵五娘的形象。
2.简述《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3.简析《拜月亭》中王瑞兰的人物性格。
4.简述《拜月亭》戏剧情节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元代散曲一、简答题1.简述散曲的体裁特点。
2.简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思想内容的深刻性。
第七章元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知识点整理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知识点整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69ae2e9eba1aa8114531d908.png)
三,韵脚可以平仄通协;
四,对仗的变化较多,有三句对、四句之间两两相对;
五,句式变化大,更加层次不齐
六,可以添加衬字,字数从一字到十字不等。
总的来说,其特点是:在规定的格律中,它比词来的富于变化;在规定的格律之外,又允许较大程度的自由发挥。
散曲的语言特点:
1.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包括哎呀之类的语气词;
中国文学史(下)
第六编元代文学
概说
元朝历史阶段划分
1)自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各蒙古部落、建立大蒙古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为第一阶段;
2)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即蒙古人统治中国北方时期,为第二阶段;
3)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重要的、与文学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现象,是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轻忽,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从而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宾白既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的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
四、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元杂剧和金院本等毕竟有质的区别,到了元杂曲,才成为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
代言体是成熟的戏剧的标志,因为必须在这种表演形式中才能吸引观众进入虽是虚构但却具有真实感的戏剧场景。
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的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到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元代文学 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元代文学 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6ef8e43998fcc22bdd10d73.png)
三、马致远和《汉宫秋》 1.“曲状元” (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青年 时追求功名;中年时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向往闲适的生活。 他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他所作杂剧 15 种,现存 7 种,即《汉宫 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 (2)《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它改变了胡汉之 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 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 的人生感受。 剧中写了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兴风作浪;满朝文武是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 塑造了一个对王昭君爱得如痴如醉,俨然是个怜香惜玉的多情才子形象。 2.汉元帝“不自由” 剧中的汉元帝虽然贵为天子,但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受人摆布。在现存的《汉宫秋》多 种版本,题目正名都有“汉元帝不自由”一句。“不自由”三字,力重千钧,颇能体现出剧 作家塑造汉元帝形象的苦心孤诣。
2 / 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对历史与现实的体悟及灰暗荒寞的气氛 中唐以后,随着作家对人生思考的深化,已经有人看到掌握极大权力的帝王,也会出现 极不自由的局面。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 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 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同时《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 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寞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19dd81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6.png)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1.民族压迫与融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在元代,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元朝统治的一百三十多年,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2.文化的沟通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竭力要保持蒙古祖制。
再加上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给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成分。
3.都市繁荣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一统,结束了唐末以来断续纷争、对峙的局面,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商业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大中城市的涌现,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包括戏剧创作在内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不能低估。
4.思想活跃在元代,思想领域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
5.儒生不幸的遭际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
很多儒生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叙事文学的兴盛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
为了满足市民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特别是戏剧艺术更能吸引市民观赏。
因此,叙事性文学汇成了一股洪流。
2.话本小说的兴盛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ff048751e79b89680226a2.png)
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 作诗注意修辞, 重格律和借代, 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 之风。
三.大量用典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中的“奇崛” ,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 ,主要体裁是绝句。
2.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 ,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 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 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 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5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5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1a1be237ad51f01dc381f169.png)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 第二节 西 夏 诗 文 ▪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 第四节 金 代 词 作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一、辽代谣谚
▪ 人们会编出一些谣谚,或倾诉愿望,或祈请祖先与上天的护 佑。
▪ “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焚 骨咒?〕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一、宇文虚中入金及其诗作
▪ 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号龙溪老人,成都人。建炎二 年〔金天会六年,1128〕以“祈请使〞的身份出使金国,被留在金 国,不予返回。多年不仕,后任金朝官职,官至翰林承旨兼礼部尚 书。
▪ 去国匆匆遂隔年,公私无益两茫然。当时议论不能固,今日穷愁何 足怜。生死已从前世定,是非留与后人传。孤臣不为沉湘恨,怅望 三韩别有天。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三、契丹女诗人萧观音
▪ 萧观音〔1040—1075〕, 契丹族,平州〔今河北卢龙〕 人,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 宗耶律弘基皇后。“姿容冠 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 词,尤善琵琶。〞
四、元好问与“遗山词〞
▪ 元好问除诗歌创作外,其词作也自成一格,世称“遗山词〞。
▪ 他将自己的词集题为?遗山新乐府?。其词颇受苏、辛影响, 气象阔大,笔力雄健,心胸豁达,意态、趣味均与流俗迥异。
▪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 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 受二毛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 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 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水调歌头·游龙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元代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元代散曲](https://img.taocdn.com/s3/m/1bd7b5fd0b4e767f5bcfce83.png)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四章元代散曲一、单项选择题1.按通行的两期说,属于元前期散曲作家的是( )A.王若虚B.王和卿C.王庭筠D.贯云石【解析】(P157):B本题考查元前期散曲代表作家。
王若虚、王庭筠是金代作家,贯云石是元后期散曲作家。
2.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A.马致远B.白朴C.关汉卿D.王和卿【解析】(158):A马致远的散曲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3.张养浩著名散曲〔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是( )A.兴,百姓苦;亡,百姓苦B.一半云遮,一半烟埋C.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D.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解析】(P160):A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张养浩著名散曲〔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
4.元代散曲作家乔吉是()A.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B.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C.存世作品最多的元代散曲家D.元代散曲家中的宦达之士【解析】(P160):A 本题考查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相关知识。
乔吉的散曲风格清丽雅正,注重字句的锤炼与音乐的和美,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
元代存世散曲最多的作家是张可久乔吉一生穷愁潦倒,非元代散曲家中的宦达之士。
5.元代作家张可久的散曲集是()A.《梦符乐府》B.《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C.《东篱乐府》D.《小山乐府》【解析】(P161):D本题考查元代作家张可久的散曲集的名称。
A、B、C三项中作品的作者分别是乔吉、张养浩、马致远。
6.套曲般涉调〕《庄家不识勾栏》的作者是()A.乔吉B.张可久C.杜仁杰D.张养浩【解析】(P162):C 本题考查套曲〔般涉调〕《庄家不识勾栏》的作者。
套曲〔般涉调〕《庄家不识勾栏》的作者是杜仁杰,此曲以一个庄稼汉的口吻,自述进城看戏的见闻。
7.睢景臣的散曲代表作是()A.〔双调〕《沉醉东风》[秋景]B.〔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C.〔中吕〕《卖花声》[怀古]D.(南吕〕《一枝花》[湖上晚归]【解析】(P162):B 本题考查睢景臣的散曲代表作。
第六编元代文学习题集答案
![第六编元代文学习题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5cfc3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2.png)
第六编元代文学习题集答案填空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134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剧两种类型。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与每以简直含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二、填空1、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神话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隋《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杨器重,杨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
”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
2、宋代“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特点。
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当时,“说话”有小说、说经、讲史、合声四家。
3、小说话本突出的题材内容是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
4、“讲史”只是一种概称,“讲论古今”才是“讲史”的全貌。
5、今存的说经话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6、《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关汉卿,已斋叟号,大都人。
至元、年间,活跃于创作圈中,是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不过他较能调适自己的。
他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色。
一方面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对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认同儒家仁政学说,甚至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他一方面写出感天动地的《窦娥冤》,另一方面又编写了充满富贵气息的《陈母教子》。
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是俗不脱、雅不离。
其创作态度,既贴切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旨趣。
他是一位以杂剧创作来干预生活积极入世的作家,又是一位倜傥不羁的浪子,还往往流露出在现实中之后解脱自嘲、狂逸自雄的心态、这多层面的矛盾,是社会文化来回激荡的产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元代诗文)【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元代诗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998b286f61fb7360b4c65d6.png)
第9章元代诗文9.1 复习笔记一、元代诗文概况1.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在元代的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2.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
(1)前期为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诗文作家多由宋、金入元,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
散文作家如姚燧、元明善等,倾向于宗唐,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而刘因、王恽等,则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
(2)中期指社会比较稳定的成宗、仁宗诸朝,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
(3)后期即顺帝朝,即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大多学中晚唐秋丽奇诡之体。
由于未能取法乎上,所以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散文领域,宗唐与宗宋的倾向逐渐合流。
二、元代前期的诗歌1.“月泉吟社”为代表的诗社集咏月泉吟社,是由元初宋遗民创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诗社,其作品《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它由吴渭、方凤、吴思奇、谢翱等名士共同创立,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
诗人们在诗中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对故国的思念,对忠臣义士的追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月泉吟社影响有元一代,诗人结社集咏成为诗坛风景。
2.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1)方回是宋代江西诗派的殿军,论诗推崇江西诗风。
他降元后不久便被废弃,且又感到外界对他的精神压力,因此在诗歌中往往表达出低回沉重的心情。
其诗在艺术上大力发挥江西诗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2)戴表元深谙宋末诗风的流弊所在,力求革除其弊,创造出高朗健拔的诗风。
其在创作中不回避社会矛盾,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如《夜寒行》《南山下行》等乐府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6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二章 元代诗词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6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二章 元代诗词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3fcf821eb91a37f0115c69.png)
▪ 白朴的词,除了表达忱挚刚毅、悲慨彻骨的情感外,还有阅 尽沧桑之后的旷达之作,如?水调歌头?〔北风下庭绿〕:
▪ 北风下庭绿,客鬓入霜华。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天 地悠悠逆旅,岁月匆匆过客,吾也岂匏瓜。四海有知己,何 地不为家? 五溪鱼,千里菜,九江茶。从他造物留住,办 作老生涯。不愿酒中有圣,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晚 节忆吹帽,篱菊渐开花。
▪ 杨维桢留意民间文艺,从民间诗歌中吸收营养
▪ ?的卢马?:
▪ 大耳主,呼阿卢,阿卢努力托我千金躯。檀溪水深不见底, 阿卢一跃三丈馀。君不见当。
▪ 杨维桢的“铁崖诗〞,因与过去正统的诗学不尽一样,不属 “正脉〞,引发争议,甚至被视为“文妖〞,诗论家也评价 不一。
▪ 张翥是一位入世颇深的人,他对现实的领悟力使他的词作别 有见地。
▪ 队队氈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 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 题下自注:“昔人赋昭君词,多写其红悲绿怨,作此解之。 〞
▪ 张翥风流倜傥,感情细腻,其词作也有不少流丽婉约的作品。 ▪ ?点绛唇·舟行书见?: ▪ 风起云飞,兰舟竞入横塘住。恼人何处。隔岸花篱雾。 一
五、吴莱与歌行体
▪ 吴莱深受其师宋遗民方凤的影响;是一位着眼于“世道之盛衰,时政之 治乱〞的诗人。他的诗作多用歌行体,意蕴深沉,才情充分。
▪ 大江西来自巴蜀,直下万里浇吴楚。我从扬子指蒜山,旧读水经今始睹。 平生壮志此最奇,一叶轻舟傲烟雨。怒风鼓浪屹于城,沧海输潮开水府。 凄迷滟滪恍如见,漭滉扶桑杳何所?须臾草树皆动摇,稍稍鼋鼍欲掀舞。 黑云鲸涨颇心掉,明月贝宫终色侮。吟倚金山有莫钟,望穷采石无朝橹。 谁欤敲齿咒能神?或有伛身言莫吐。向来天堑如有限,日夜军书费传羽。 三楚畸民类鱼鳖,两淮大将犹熊虎。锦帆十里徒映空,铁锁千寻竟然炬。 桑麻夹岸收战尘,芦苇成林出渔户。宁知造物总儿戏,且揽长川入尊俎。 悲哉险阻惟白波,往矣英雄几黄土!独思万载疏凿功,吾欲持觞酹神禹。
古代文学史(二)第六编
![古代文学史(二)第六编](https://img.taocdn.com/s3/m/2f37158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2.png)
古代⽂学史(⼆)第六编第五章、元代的散曲⼀、单选识记1、元代前期散曲创作的⼤家是马致远,其[越调·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2、刘秉中:字仲晦,初名侃。
3、卢挚:字处道,⼀字莘⽼,号疏斋。
4、姚燧:字端甫,号牧庵,著有散曲集《牧庵⽂集》。
5、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的散曲集被称为《云庄乐府》。
6、元代散曲作家贯云⽯(原名⼩云⽯海涯,维⼈,⾃号芦花道⼈,⼜号疏仙、酸斋)的散曲集是《酸斋乐府》。
7、元后期散曲家中成就最⾼的除乔吉(元散曲清丽派的宗师)外还有张可久(字⼩⼭,⼀说字仲远,号⼩⼭,散曲集《⼩⼭乐府》)。
8、元代后期专门致⼒于散曲创作⽽产量最多的作家是张可久。
9、⽤反讽⼿法,对富贵还乡的统治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散曲套数是睢景⾂(字景贤)的[般涉调·哨遍]《⾼祖还乡》。
⼆、多选题1、下列元前期散曲作家中,属于杂剧作家和书会才⼈的有(ABDE)。
A、⽩朴B、关汉卿C、姚燧D、马致远E、王和卿2、下列元前期散曲作家中,属于宦达⽂⼠的有(ADE)。
A、卢挚B、王和卿C、马致远D、刘秉中E、姚燧3、下列散曲作家,属于元后期的有(BCDE)。
A、卢挚B、贯云⽯C、睢景⾂D、刘时中E、乔吉4、下列散曲集中,属于元后期的有(ABC)。
A、贯云⽯《酸斋乐府》B、张养浩的《云庄乐府》C、张可久的《⼩⼭乐府》D、王磐的《西楼乐府》E、陈锋的《秋碧乐府》三、解释题1、散曲在元代,散曲⼀般称为乐府或词,有⼩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令是单⽀的曲⼦,⼜叫“叶⼉”,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样。
套数⼜称套曲,由两⽀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联缀⽽成,曲牌间的联系有⼀定的顺序,曲词须⼀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乐⽂字,散曲具有⽣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不⽂,俗⽽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四、简答题1、简述张可久散⽂的清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