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
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
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
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
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
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
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
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
”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
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
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
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 的历史哲学是指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将实体 历史化,真理历史化,绝对历史化,从而不再承认 传统形而上学那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实体,不再 承认那种非时间化和空间化的先验结构,历史在 黑格尔这里获得了本体的地位;狭义的历史哲学 仅指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作为客观精神的一个小
于形式逻辑也无法得到说明,从而使得传统形而
上学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存在着
收稿日期:20114)1.11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2009年教改项目“基于经典读书会的哲学基础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9003) 作者简介:黄其洪(1979・),男,7)11隆昌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 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升,但是,就它是一种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指
向更加完善的目的而言,又具有某种线性的特 征。所以我们认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既
保有了近代理胜的线性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又将这
种历史观深化了,特别是赋予它逻辑化的特征。 使线性历史观逻辑化,对历史观的发展来 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一是使历史获得了本体的地位,在黑格
系,而是一体之两面的关系,形而上学和逻辑学
合流了。这种合流的结果是广义的历史哲学的 建立。形而上学被历史化了。这是黑格尔在西方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形而上学被历 史化集中体现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中,为 了进一步领会黑格尔广义的历史哲学的奥义,有 必要详细展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内涵。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万方数据
独断论的嫌疑;再次,传统形而上学既没有对为 什么它的应用部分刚好由三个部分组成进行内 在的说明,也没有对这三个部分之间特别是三个 部分的本质设定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说明,这就 使得传统形而上学表面看来无论多么具有体系 的特征,但实际上它们都只是一些散乱的整体; 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是,由于传统形而上学关于 Being的本质设定和关于三个实体的本质设定都 是独断和抽象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形式性,这就 造成了它们最终给人提供的只能是一个个先验 的静止的非时空化的图景,在这种图景中,只有 存在,没有生成,只有本质,没有现象,只有真理, 没有历史。历史在传统形而上学那里完全缺场, 留下的只是干巴巴的表面很深刻实际上很空疏, 表面上很普遍实际上很狭隘的实体。 为了摆脱形而上学的独断性、散乱性和静止 性,有三件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一是改造逻辑 学,将传统的仅仅作为推理工具的外在的形式逻 辑改造为思想自身运动的内在的逻辑,这为形而 上学的思辨摆脱散乱性打下基础‘;二是寻找到一
论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及影响
论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及影响【摘要】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倾向,因此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主张辩证唯物主义。
这种方法强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
恩格尔的研究方法与黑格尔的方法有显著不同,他更加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
恩格尔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从抽象理论转向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也为恩格尔提供了重要启发,帮助他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揭示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社会实践的重视。
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关键词】恩格斯,黑格尔,哲学,研究方法,批判,发展,启示,继承,创新1. 引言1.1 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
一方面,恩格尔肯定了黑格尔对于哲学史的重大贡献,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革命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规律。
恩格尔对黑格尔的这种赞赏和认同,使得他将黑格尔哲学视为自己哲学思想的重要参照物。
恩格尔也对黑格尔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判和质疑。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历史中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恩格尔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黑格尔的理论,使之更具有批判性和现实性。
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既是肯定的也是批判的,他试图在对黑格尔的继承和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1.2 研究方法的不同恩格斯和黑格尔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黑格尔是德国新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研究方法强调逻辑推理和系统性,注重思维的发展和演绎的结构。
而恩格斯则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社会现实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应该从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
论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创立的哲学系统,它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它们分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则。
这篇文章将对这三个原则进行详细讨论,并探讨它们对黑格尔哲学的意义和影响。
在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原则中,黑格尔着重强调了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思维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黑格尔指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是要通过辩证的思考和分析,逐渐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思维和实践中要追求真理、追求全面的认识,不能被片面和表面所蒙蔽。
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原则是关于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他提出了著名的辩证法观点,即事物的发展是逐步前进、螺旋上升的,通过相互矛盾、斗争和统一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
这一原则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对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具有重要启示。
黑格尔哲学的第三个原则是关于理性与自由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的能力,它可以超越感性的限制,追求智慧和真理。
而自由则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人们应该追求自身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和自由是互相关联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自由的关键,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视角。
通过关注思维与现实的关系、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以及理性与自由的统一,我们能够更好地认知和改造世界。
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三个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宽思维、提升智慧,更能够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哲学一、思维(knowing)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
所谓“存在”,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黑格尔明确否认这些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根本否认物质的存在。
在他看来,存在只是我们的主观表象。
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客观思想(“思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客观思想”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具体来说,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即符合“客观思想”)思想,都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相一致、符合。
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也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蕴含着的“客观思想”即事物的“概念”,才具有真实性;而“客观思想”(“概念”)则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一致、符合。
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头脑中的思想乃是“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认识论和本体论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分析“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关于“现实的是合理的”:首先,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浅析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
浅析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上帝的死亡和理性的毁灭,让一切坚固的西都烟消云散了。
黑格尔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后现代语境中亦受到了质疑并成为了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且依靠辩证法建立起来,并认为历史的过程是“世界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将人类历史的囊括于他庞大的哲学体系中。
但由于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身的缺陷,在它诞生以后便受到了、质疑。
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反叛的声音越来越强。
笔者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与理性相对立的意志的反叛;其次是方上的批判;再次是叙事主义的转向。
ﻭ一、意志的反叛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并依靠“正反合"的辩证法建构起来,德国古典哲学“擎理性之旗帜,唱自由之凯歌,肯定历史之进步,描绘历史之理念"的特点,在他手里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但是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其自身的缺陷,他把历史哲学凌驾于具体的历史研究之上、肆意剪裁历史事实使其符合历史哲学的先验图式的做法,终于招致了德国思想界的。
在黑格尔去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光对他的哲学体系,甚至也有人身的攻击,如死狗,诚然,历史哲学也受到了人们的冷遇。
ﻭ二、方的批判方的批判主要围绕着历史学科性质的讨论和科学方法.自十九世纪中叶始,历史哲学领域内部发生了一场重大的。
历史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不再是历史本身,不再孜孜以求地寻找历史规律、历史的模式,而是思考历史认识何以可能。
自此,历史认识问题成为关注的重心,被推向前台,历史哲学家们集中讨论历史的学科性质、科学性及科学方法.兰克学派成为首倡的代表,它们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
兰克是黑格尔同时代的人,亦是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年轻同事,他虽未指名攻击黑格尔,但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历史哲学的追求和观点却成为了兰克批判的对象。
他曾写道:”经常可以发现一种不成熟的哲学与历史学的争论.他们从先天的思想推论出必然存在的西,不管那些思想招致了多少怀疑,他们致力于在世界历史中重新发现它们。
黑格尔之历史哲学
黑格尔之历史哲学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历史哲学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最为杰出的,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试图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探索历史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基于他对世界精神的理解。
他认为世界精神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历史是这个过程的表现。
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全体理性在时间中的流动。
他认为,理性具有自我实现的动力,通过历史的进程来展现。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有三个核心概念:辩证法、世界精神和历史运动。
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相互矛盾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这种斗争产生了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世界精神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世界精神是一个全体自我意识,通过历史的进程来实现。
世界精神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了个体、国家和人类整体的意识。
黑格尔认为,世界精神通过不断超越和实现自我来发展。
历史运动是另一个核心概念,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有目标、有意义的过程。
他认为历史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和理性,并将这个目的置于历史的最高层次。
历史是世界精神的展现,通过实现理性和自由来逐步达到完善的状态。
根据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历史可以被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黑格尔认为古代东方文明是对自由缺乏意识的时期,古代希腊和罗马则是追求个人自由的时期。
中世纪是属于基督教的时期,追求超越世俗世界的永恒意义。
黑格尔将近代时期看作是理性和自由的时代,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理性和个人自由的实现。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不仅仅是对历史本身的解释,它还试图揭示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历史是意识和自由的发展过程,通过历史,人类可以实现自身的目标和理想。
历史被看作是人类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
浅谈黑格尔哲学史观及其方法论
浅谈黑格尔哲学史观及其方法论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涵盖了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
黑格尔对于哲学史观及其方法论的贡献深远,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将历史视为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
首先,浅谈黑格尔的哲学史观。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人类自由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历史观与他的形而上学思想息息相关。
他认为存在(Being)是一个无限的自发发展过程,指向实现其中一种理性。
历史也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由的途径。
其次,谈谈黑格尔的方法论。
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这是他方法论的核心。
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和理解矛盾存在的细节,人们能够找到事物在发展中的内在合理性。
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的驱动力是矛盾的解决。
他提出了主观矛盾和客观矛盾的概念,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通过直观和概念的结合,黑格尔试图揭示历史和思维的统一黑格尔的方法论也包含了对“三重性”(triad)的思考。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三重性进行的,即通过“命题(thesis)—反命题(antithesis)—综合(synthesis)”的过程来实现。
这种三重性的思维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并应用在历史研究中。
黑格尔的方法论也强调对于历史的全面理解。
对于黑格尔来说,历史的研究应该包括物质和意识的两个方面。
他认为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关键,但物质的存在也不能被忽略。
他将历史看作是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综合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
总结起来,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及其方法论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将历史视为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法思想、三重性思维和全面理解历史等要点。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赵凯荣∗ʌ摘要ɔ黑格尔把法理解为自由意志的实现,但这种自由意志不是单个人的自由意志,而是普遍的自由意志㊂因此,黑格尔有充分的理由对西方三权分立予以批判㊂在黑格尔看来,三权分立是市民社会下单一自由意志冲突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性分裂和危机的本质㊂因此,黑格尔力图在 王权 象征下㊁在充分容纳 私性 利益基础上尝试重建统一性的国家法权㊂但是对于什么才是真正普遍的自由意志,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观点完全不同,两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㊁国家制度与立法权㊁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三大层次上正相反㊂黑格尔主要是从自由人格的普遍性来论述的,最高的普遍性人格是 单个人作为一切人 ,其典型是行政权的官僚机构㊂而在马克思看来,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在现代私人和公民二元化国家中,每个人的人格势必随时都处在或公或私的进退矛盾中㊂因此,不能把行政权的官僚机构作为法的普遍意志的代表,恰恰相反,这种普遍性只能来自 单个人作为单个人 的那种普遍性中,于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把立法权扩大到每一个人,让法成为包含每一个自由意志的普遍意志,这是在这一批判中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根本不同㊂ʌ关键词ɔ法;法哲学;黑格尔法哲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㊀第一层次: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黑格尔把法看成 自由意志的定在 ,①自由意志的实现㊂黑格尔的基本思路是十分清楚的㊂黑格尔的思路是,世界是 绝对 的展开,对黑格尔来说,绝对是自明清晰的,因为任何相对性㊁有限性都不可能成为尺度和标准㊂红不比黑更基础(尽管不排除人们可能予以红更积极的意义,而予以黑更消极的意义),长不比短更根本(尽管人们可能把长视为优点而把短视为不足)㊂对黑格尔来说,它们只是知74①①㊀赵凯荣,武汉大学哲学学院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㊁现代性哲学等㊂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㊁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36页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0年第1期 总第25期性和理智的对象㊂因此,可能更多与人的偏好相关㊂黑格尔正是以此为基础批判了现代民主制,只要不回归到一个根本的绝对上,争议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解决的㊂包括罗素在内的一些哲学家,曾试图用 层次论 来解决悖论和矛盾问题,①从技术来说,这意味着,有限性和相对性的对立㊁矛盾㊁冲突等,都可以通过回归更高一级来解决㊂譬如,只要回归到 颜色 上, 红 与 黑 的对立自然消解;只要回归到空间上,长与短的矛盾就自然消解㊂但这恰恰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有限性回归会导致无穷递归,二是这个无穷递归已经暗含了无限性作为有限性终结的逻辑结论㊂说哲学是终极关怀,就是这个意思㊂但这个无限不能是坏无限和恶无限,不能是那种总是存在边界,因而总是需要不断打破边界的那种无限㊂因此,这种无限只能是 自无限 的,即它本身就是无限的,是自我超越的㊂作为无限性,作为绝对,它不能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东西,相反,一切外在的东西需要依赖于它,一切外在化的过程,都不过是对这一绝对和无限的展开㊂这就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方向,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向,其中就包括法这个环节㊂现在我们可以简要谈论一下西方哲学那个所谓的黑格尔的两个方向的矛盾的问题了㊂事实上,有且只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个方向,即‘逻辑学“的方向,马克思将之称为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②的辩证道路㊂那么,为什么有学者会提出另外一条‘精神现象学“的道路呢?这是由于还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导致的一个肤浅的错误㊂确实,‘精神现象学“的道路与‘逻辑学“的道路不同,但是,‘精神现象学“的道路不是绝对自我展开的道路,而是精神向我们呈现的道路,是我们探索和发现绝对精神的道路,这一点,黑格尔本人已经说得很清楚,所以才称之为逆道路㊂③表现为意识通过感觉㊁感性㊁知觉㊁知性最后进入理性,通过不断地摆脱各种物质的㊁现实的关系的缠绕,达到了既是普遍的又是个体的精神,达到了个人,认识到一切都是精神的呈现和精神的自我认识,从而使这一过程既是自在的又是自为的㊂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绝对是精神,是绝对精神㊂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精神现象学作为应用逻辑学本质上只是逻辑学的环节,是在逻辑学道路上的东西㊂这一点对理解黑格尔哲学包括黑格尔法哲学很重要㊂对黑格尔本人来说,一切应该都是自洽的㊂不过还是难免矛盾,这就是,一方面,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绝对的物自在是不可能以任何知性的中介达到的;另一方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揭示的恰恰是知性如何通过中介达到绝对㊂而且,黑格尔正是在批判谢林启示哲学的基础上把对绝对的认识完全奠基于知识论㊂对黑格尔来说,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二者的鸿沟并没有真正填平㊂但无论如何,黑格尔‘逻辑学“的道路还是十分明确的㊂马克思说得好,黑格84①②③参见 英 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68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2页㊂参见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㊁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3页㊂。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一种反思性的学术解读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面对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时,需要反 思和回应。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哈贝 马斯的批判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唯物主 义的局限性和问题所在,同时也需要反思哈贝马斯的批判是否符合实际。在反思 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对于这些批判,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进行反思和回应。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哈贝马斯所强调的社会实践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概念是抽象的。 相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规律,这也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但并没有 忽视其他社会因素。
在第五次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人类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黑 格尔的哲学人类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 的存在。然而,马克思指出这种哲学人类学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没有真 正认识到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种对人的本质的片面 理解。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黑格尔 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一方面是批判黑格尔把抽象的概念、逻辑和绝对精神看作是 世界的本原和最终根据;另一方面是批判黑格尔掩盖了社会的阶级性质和矛盾, 以及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些批判为我们重新审视黑格尔的思想提供了 重要的视角和启示。
在第三次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黑格 尔的政治哲学强调国家的理性和必然性,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最高阶段。 然而,马克思指出,这种政治哲学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和现实矛盾,没有真正 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对政治现实的虚伪反映。
【免费下载】对黑格尔历史观的重构与评判
对黑格尔历史观的重构与评判杨云飞《中华读书报》( 2014年01月15日 10 版)这种“让文本说话”的扎实学风值得赞誉。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本书在理论探讨上成绩斐然。
对黑格尔思想的重构与评判,都可以说是系统、深刻、新见迭出。
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而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如恩格斯所盛赞的,以“巨大的历史感”作为其基础。
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历史哲学在黑格尔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毫不夸张地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代汉语哲学界中,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研究却显得有些“门庭冷落”。
除了薛华先生(《黑格尔对历史终点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和舒远招教授(《理性与激情——黑格尔历史理性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等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系统地进行过探讨之外,最近十多年来并无专门的研究成果问世。
现在,随着庄振华《黑格尔的历史观》的出版,这种缺憾终于得到了弥补。
鉴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重要性,笔者反复深入地阅读了这本著作,深感这是一部黑格尔历史哲学研究的优秀新作。
《黑格尔的历史观》立足于1968年以来出版的历史检正版黑格尔全集 (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melte),参考了理论著作集(Theorie),特别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讲演录,还参照了新近出版的由Klaus Vieweg编辑的黑格尔1830/31年最后一次讲演笔记等诸版本,对文本进行了精细深入的考察,展开了一种真正的原典研究。
本书还充分吸收了现当代德国哲学家诠释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成果,对狄尔泰、拉松、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洛维特、耶施克等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极为丰富的引证与讨论。
无论是解读经典文本,还是处理代表性的研究资料,作者都显得准确到位、游刃有余,展现出了出众的学术功力。
这种“让文本说话”的扎实学风值得赞誉。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本书在理论探讨上成绩斐然。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导言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哲学批判导言》中,黑格尔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这些论断对于理解他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简明的方式依次介绍这三个主要论断,并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概述。
1. 第一个主要论断: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种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
在他看来,合理并不是指某种逻辑上的推理或合乎常识的判断,而是指一种内在的逻辑和发展的必然性。
他强调了事物的内在动态和变化,拒绝了静态和固定的观念。
他认为任何现象或存在都可以追溯到它们自身的内在发展过程,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解释。
这个观点使黑格尔的哲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有了根本的区别。
2. 第二个主要论断:合理即现实对黑格尔而言,合理与现实是一致的。
他认为,合理的存在不仅反映了某种理论上的思考,更是在世界的历史发展和人类经验中实际发生的。
合理是不变和永恒的,它通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示出来。
黑格尔以这种方式批判了某些哲学传统将合理与现实割裂开来的观点。
他认为现实是合理的体现,而不是单纯的外在表象。
3. 第三个主要论断:合理是自由的自由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自由是合理的表现形式。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并非仅仅是行为的能力或者没有限制的状态,而是指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自由发展。
合理的存在需要自由去实现和发展,而自由又通过合理的存在得到体现。
这种自由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是重要的,它与权力、法律和道德等概念紧密相关。
黑格尔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合理的哲学体系来解释和实现它。
黑格尔在《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合理即现实、合理是自由的。
这些论断揭示了他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中的核心概念,也为后来的哲学影响深远。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论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思考中。
黑格尔“中国无历史论"的三重维度
【 关键词】历史 ; 史哲学; 历 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B 1.5 【 56 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 0 6 2 1 )7 0 0 — 2 0 9 3 3 (0 2 0 — 0 5 0
一
、
正 向 维 度
一
段 时间之后 , 它会迂 回 回来 ; 者 , 或 它表面上改 观 了 , 但 实质毫无变化。端木赐香把传统文化的这种张力 与隐蔽性
这种陷阱 , 政治制度层面来讲 , 从 会使张勋 复辟 , 会使 袁世凯称帝 , 更会使不穿龙袍的皇帝君临 中囤 ; 这种 陷阱 , 从社会生活层面来讲 , 会使女人继续坚持 身体 上的或者精 神上 的裹脚 , 会使 出走 的娜拉 回头 , 会使臣 民意识 、 奴性意
识 继续存 留, 会使诸 多政策与 教育 “ 目中无 人 ”会 使人 的 ,
・
5
作是中国文字 的根据和中国思想的基本 。这书是从一元 和 二元种种抽 象概念开始 , 然后 讨论到 附属 于这 些抽 象的思 想形式的实质的存在。最后是《 诗经 》 这是一部最古的诗 ,
没有人 的现代化 , 其他层面 的现代化将注定是空 中楼 阁。
可 以说 , 这导致 了我 对历史 的基本 态度 , 这种 态度就 是怀
疑。 怀疑不是否定 , 而是一神 实证精神。 笛卡尔说:怀疑就 “
是方法 ” 苟子说 :信信 , , “ 信也 ; 疑疑 , 亦信也 ” 。我认为 , 如 果 中国的 人民群众 , 都具有 了一种科 学怀 疑态 度 , 种理 一
对 中国历史缺乏怀疑 、 定 、 否 自省 精 神 的否 定 。如 果一 个 国
者说 , 四运 动后 期 的转型——从 文化转 向政 治 , 科学 五 从 转 向革命—— 导致 中国的启 蒙 中途夭折 。启蒙没有完 成 ,
黑格尔历史规律
黑格尔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中存在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和发展过程。
以下是黑格尔历史观的主要观点和规律:
1. 辩证法:黑格尔强调辩证法在历史中的作用,即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
他认为历史是通过不同
力量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而推动的。
2. 世界精神: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的逐步实现。
他将世界精神看作是自我意识的进
化,通过历史的发展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
3. 辩证法的三重性:黑格尔提出了"命题、反命题、合成"的辩证法三重性。
根据这个理论,历史
的发展始于一个命题(即一种观念或制度),然后出现相反的反命题,最终通过两者的对抗和
融合产生一个新的合成。
4. 历史的目的: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目的是实现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形态,并认为
历史的发展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总而言之,黑格尔的历史观强调历史中存在着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矛盾的对抗和融合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并以实现自由作为历史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一观点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摘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既继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又集中表现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同时也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黑格尔哲学仍然是德国古典哲学最积极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本文在简要分析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历史哲学传统的基础上,着重从理性统治着世界历史、理性的狡计以及自由的实现三个方面来探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自由黑格尔继承了康德、赫尔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大致脉络,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运用超凡的思辨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
作为德国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使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达到它前所未有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历史理论的最高成就。
一、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历史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上,直到17世纪才有人开始对历史哲学进行专门研究。
因为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人的存在、思想等,被看做是稳定的,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至于历史的运动则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大都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捉摸不定、变化莫测的东西,找不到其内在规律。
所以,要想让历史哲学成为一种可能,让历史成为一种可以研究的现象,那么就必须将其放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
而只有到了西方近代历史,文明社会形成以后,才能找到这样的磐石。
因为文明的世界就是一个有“法度”的世界,为了这样的世界去寻找基础和规律便是以后人们追求的目标。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对于历史哲学的研究才会逐渐成为可能,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
在这种意义上说,“一部历史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把那寻常的叙述因素,同那尊严的思辨因素,形成这种艺术的结合。
”如果说要追溯西方历史哲学的源头的话,可能要上溯到很久远的时期,如,奥古斯丁,甚至是《圣经》时代,但一般认为,伏尔泰才是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人。
他在1756年的《论各民族风俗与精神》一书中使用了这一概念,1765年又写了《历史哲学》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上帝的死亡和理性的毁灭,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黑格尔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后现代语境中亦受到了质疑并成为了批判的鹊的。
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且依靠辩证法建立起来,并认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世界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囊括于他庞大的哲学体系中。
但由于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身的缺陷,在它诞生以后便受到了抵制、质疑。
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反叛的声音越来越强。
笔者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与理性相对立的意志的反叛;其次是方法论上的批判;再次是叙事主义的转向。
一、意志的反叛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并依靠“正反合”的辩证法建构起来,德国古典哲学“擎理性之旗帜,唱自由之凯歌,肯定历史之进步,描绘历史之理念”ca 339的特点,在他手里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但是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其自身的缺陷,他把历史哲学凌驾于具体的历史研究之上、肆意剪裁历史事实使其符合历史哲学的先验图式的做法,终于招致了德国思想界的抵制。
在黑格尔去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光对他的哲学体系,甚至也有人身的攻击,如死狗,诚然,历史哲学也受到了人们的冷遇。
黑格尔之后,出现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之间的对立“老年黑格尔派”对于黑格尔一些根本点消极保护,但是抵挡不住“青年黑格尔派”的强烈攻钊礼“青年黑格尔派”认为他的“绝对精神”及其诸多附属概念是抽象的、脱离生活的或者超越性的,与实际的、有限的生命无涉,或者至少是矛盾的。
他们一方面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要抛弃的,另一方面则认为他的辩证法是要加以保留的。
基于此,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一种虚假的乐观主义,是基督教神学的残余,不值得保护。
甚至有人将其与普鲁士政府挂钩,黑格尔哲学为“普鲁士国家哲学”的说法不胫而走且几乎成为“公论”。
这两个方面的指责至今仍然是一般研究者对黑格尔的印象。
其实深入研究的话,如果黑格认为西方文明是“天命所归”了。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及趋向使得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式微。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反叛的声音越来越强。
最明显的是意志哲学的反叛。
意志哲学中的意志直接取代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性”。
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理性遭到毁灭,意志哲学异军突起。
意志哲学的代表,首推叔本华和尼采。
从年龄上看,叔本华比黑格尔晚出生十八年,几乎可以说是黑格尔同时代的人,但他对黑格尔乃至整个传统的哲学却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仇恨。
叔本华称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三大骗子’,在叔本华看来,黑格尔哲学“四分之三是胡说八道,四分之一是陈词滥调”。
叔本华广泛吸收柏拉图、巴克莱、康德、古印度哲学和佛学的一些思想,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的生存意志出发寻找新的出路。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里,意志取代了黑格尔哲学体系里的理性。
在叔本华看来,生存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它的显现和客观化。
理性和思维只是生存的工具。
以生存意志来看待历史,叔本华认为历史是一场无序的恶梦,并否认历史有任何的规律性或进步性,在历史中活动的永远是同样的人。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到了尼采手里得到了放大及发挥。
作为对西方传统文化最激烈的反叛者,尼采高呼上帝己经死亡,要重估一切价值,重建西方社会文化,为具有创造力的“超人”的诞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二“超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激情、直觉和本能等非理性的“酒神”力量而非理性和知识。
尼采对于历史的看法沿袭叔本华而又超越叔本华。
尼采在《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中提出了历史的,“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概念。
所谓“历史的”就是把过去作为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总是给人们造成沉重的负担,是人们承受着过去事物的重压;所谓“非历史的”就是能够像动物一样遗忘过去,不被过去的事物所束缚,从而找到真正的幸福;所谓“超历史的”就是认为世界在每一刻都是完美的,实现了目的的,抓住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在尼采看来,历史不应该作为一种包袱背在身上,而应该为生活服务。
尼采坚决反对历史的公正性、客观性、科学性,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与生活相对立的,它们意味着湮灭主体性。
尼采凸显主体,强调历史为人生、生活服务,颠覆了黑格尔历史哲学所宣称的“人应该服从于历史发展”的观点。
作为主体的人,在历史面前不要为过多的历史所束缚而要从中摆脱出来,使历史适应人,人应该能够把握历史、驾驭历史,也能够在历史中创造自己的人生。
至此,由叔本华宣称历史的科学性不可能到尼采宣布历史的科学性不应该,非理性主义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方法论的批判方法论的批判主要围绕着历史学科性质的讨论和科学方法。
自十九世纪中叶始,历史哲学领域内部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历史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不再是历史本身,不再孜孜以求地寻找历史规律、历史发展的模式,而是思考历史认识何以可能。
自此,历史认识问题成为关注的重心,被推向前台,历史哲学家们集中讨论历史的学科性质、科学性及科学方法。
兰克学派成为首倡的代表,它们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
兰克是黑格尔同时代的人,亦是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年轻同事,他虽未指名攻击黑格尔,但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历史哲学的追求和观点却成为了兰克批判的对象。
他曾写道:经常可以发现一种不成熟的哲学与历史学的争论。
他们从先天的思想推论出必然存在的东西,不管那些思想招致了多少怀疑,他们致力于在世界历史中重新发现它们。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从无限多的事实中筛选出那些似乎能够证明这些思想的事实。
人们也称这种东西为历史哲学。
”兰克主张要摒弃主观偏见进入历史,切勿将历史学家自身的好恶掺杂进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必须“如实直书”。
兰克指出历史是“复数的”进步,并不是传统历史哲学家们所认为的“单数的”历史进步,历史发展中不同时间、地区限制以及巨大的历史倒退等事实足以证明。
兰克倡导应公正无私地、毫无偏见地对待历史及现实中的每一个世代、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
显然,兰克的批判抓住了黑格尔式历史哲学的要害,为后来的方法论批判及转向奠定了基础。
施耐德巴赫指出:“黑格尔之后的原则问题采取了提问的形式,即历史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令人想起康德。
它在这里并不是任意拣选的,因为十九世纪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恰值一个普遍地回想起康德的认识论的时代。
这种回想并不仅仅决定了人们通常与‘新康德主义’这个名字结合起来的那个哲学思潮。
最起码,康德捕捉和讨论认识论问题的方法继续被看作样板”。
德罗伊森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先驱人物,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史学纲要》中。
施耐德巴赫曾评价这部小册子指出:德罗伊森的《史学纲要》是现代历史科学的第一部全面的方法论经典。
它主要是沿着历史学家的内部学术传统的道路塑造传统的。
但同时这部著作也标志着黑格尔之后的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结合部。
德罗伊森的功绩在于他把同时代的、由兰克学派规定的历史科学的自我阐释……提高到方法论反思的水平上,并且把兰克的普遍历史概念的尚属于神学的前提表述为哲学的前提。
由此可以说,在德罗伊森这里,历史哲学认识的对象由历史本体向历史认识转变。
德罗伊森将自己的研究做了规定,首先他与以历史本体为对象的传统历史哲学或历史神学做了区分,并将历史与自然科学做了区分,进而德罗伊森认为史学所探讨的对象是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历史的恩维方法论。
德罗伊森指出:“史学不是历史科学的一部百科全书,不是一种历史哲学,也不是历史世界的一种物理学,更不是历史著述的一种诗艺学。
它必须为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即成为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的工具论。
狄尔泰站在德罗伊森的思想基础上继续前进,在《精神科学引论》中,他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历史哲学思想。
狄尔泰所谓的“精神科学”是指以人类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
狄尔泰认为,精神科学是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科学,在精神科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创造物,是生命。
狄尔泰用“生命”一词来指称人类生活的整个范围,或者说整个历史世界。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深入到他的内部去感受其实在性,真正的历史知识是对自己对象的体验、理解、解释。
在这方面与狄尔泰所不同的是新康德主义弗勒堡学派创始人文德尔班,他倾向于从认识的目的和方法即从认识主体方面来区分历史和自然科学。
文德尔班在《历史和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种“以严格的逻辑概念为依据的经验科学分类法”。
李凯尔特吸收文德尔班的这种科学分类法同时也吸取了狄尔泰的思想,提出价值区分法。
他认为自然和文化是对立的,价值是区分两者的标准。
一切自然的东西都不具有价值,不必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反之,一切文化产物都具有价值,必须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
李凯尔特也吸取了莱布尼茨的单子的连续律和差异律,认为现实世界一方面是连续的,另一方面又是异质的。
要研究文化的价值,必须从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叙述对象的一次性发展,因此,历史的文化科学只能采用个别化的方法即遵循价值原则拣选出历史学家认为有意义的材料。
兰克、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等批判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明确否定历史规律的概念,认为规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的概念是相互排斥的。
在这股思潮的前后,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的布拉德雷、科林伍德、卡尔.波普尔也都提出了相似的理论。
卡尔.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从方法论和逻辑的角度来批判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所谓历史决定论是相信社会科学能揭示社会进化规律以便预见它的未来,卡尔.波普尔明确提出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
人类历史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用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
三、叙事主义的转向20世纪70年代以降,发韧于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开始对历史学界产生影响。
西方史学家不约而同地对历史文本、话语等语言现象发生了兴趣。
海登·怀特于一九七三年发表《元史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由于这一转向,有关历史研究性质的关键问题从“历史学是不是科学”转变为“历史学是不是小说”了。
换言之,历史叙事的“诗学”成为研讨的中心问题。
史学家们将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著作中的“诗学”维度,如海登·怀特和杰姆逊不约而同地研究了历史著作中的比喻法问题。
海登·怀特在《历史的重负》中的历史文本分析理论,他把历史叙事看作是再现世界的唯一可能的方式,并在语言学和修辞学的基础上,对叙事所采用的传达叙述者意图的手法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他发现决定历史解释的最重要因素是文本中隐喻的丰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