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的建构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d5435de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b.png)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不包括()。
参考答案:《怀念》2.《围城》出版单行本是在()年,重印出版在()年。
参考答案:1947 19803.沈雁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参考答案:文学研究会4.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他甚至不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参考答案:车夫5.以下不是《雷雨》戏剧冲突特点的一项是()参考答案:曲折分散6.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京派文学”所标榜的文学创作理念?参考答案:趋向市民的通俗审美趣味7.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参考答案:和蔼可亲8.《呼兰河传》主要是作者童年时代和()在一起的时光参考答案:祖父9.以下不属于“民国四大才女”的是()参考答案:林徽因10.以下选项中不是《呼兰河传》中“我”的特点的是()参考答案:迷信愚昧11.《呼兰河传》中描写“跳秧歌”是在每年的()参考答案:正月十五12.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下列句子能体现人性美的一组是:()①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③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④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题:“翠翠,我就来,我就来!”参考答案:①②③13.以下哪项不属于视频中提及的沈从文文体的特点?参考答案:语言上虚词运用较多14.以下对《边城》文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答案:“祖父决意多做点儿事,等他把人渡完事再回家吃饭。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9d1f412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1.png)
目录分析
1
导言
2
一什么是经典
3 二经典化、去
经典化和再经 典化
4 三文化研究与
文学经典
5 四中国文学的
经典化问题
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他更平等 经典——彼时和此时 文学经典的存在和认定 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 试论文学经典的永恒性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一个视角主义的研究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经典在对话中生成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 经典的由来与命运 经典再生产与“本事迁移理论” 文化交流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关于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化问题
高雅文化对低俗文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的讨论 文学的全球化 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文化阐释 文学经典与民族身份 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的犬儒主义思潮 从消费关系座架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 经典的祛魅与返魅——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和文学教育 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 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的文化逻辑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1d692075727a5e9856a61d6.png)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
在一部文学史的编撰中,在一门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编选者和教师选择哪些作家、作品作为编撰和教学的对象。
人们一定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当然是要选择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作为编撰和教学的对象。
问题是,哪些作家是经典作家?哪些作品是经典作品呢?这就不是简单问题。
一、文学经典建构六要素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意思是说,说明天、地、人的常理的这种书叫做“经”。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
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对所有的人来说的。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和作品为经典。
“四书”、“五经”,对于封建时代的士人来说是经典,他们从来不把小说、戏曲作品列为经典。
但是到了“五四”时代,因为科学、民主思想成为一种主流的思想,“四书”、“五经”不再看成是经典,倒把像《红楼梦》、《西厢记》一类的带有典范性的小说和戏曲作品列为文学经典。
由此可见,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他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持续地建构过程。
也许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文革”时期的情况。
那个时期大学语言文学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下,连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罗贯中等“文革”前是响当当的经典作用,都被“横扫”一空。
“文革”后期,大学重新开始上课。
那时候被告知中国古代文学只能讲屈原、李白、杜甫、陆游、关汉卿、曹雪芹等少数的作家和作品。
现代文学的建构活动
![现代文学的建构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cbeef74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9.png)
现代文学的建构活动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学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发展的,而中国现当代文学正处于中国社会剧烈激荡的时期,所以在文学上的政治印记比较重。
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同中国古典文学相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径的局限性,过分的注视政治使得文学忽视了自然性创作。
人在社会生活中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做到“天人合一”,故而中国古典文学中就有很多注重自然的作品,而在现当代文学中,自然被边缘化了,只有少量的作品中才有体现,比如沈从文的《边城》。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的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观,所以这些文学作品又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倾斜,将世界或是社会描述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并不是那么客观公正。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几乎一个时期就是一种声音,但是文学的发展应该是大放异彩、百花齐放的,而不是所有作家都表达一种声音、一种欲求。
当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现当代文学才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声音了,文学界呈现出大放异彩的光芒。
随着21世纪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在文学领域掀起了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话题,那么,究竟何为经典,这些经典的构建是由全民选举产生,还是由权威专家评判产生,还是个人意志的选拔?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经典文本与文学阐述的颠覆经典文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它必须有着深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些经典文本在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中不断的被人们阅读、评判、筛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知识进行传播。
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它不要人们去评定,它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种经典,已经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并在社会成长中不断的在这些经典文本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寻找人存在的价值。
而且,这些经典文本在人生不同的时期里去阅读,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就如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作者在自己8岁、18岁、28岁、38岁、48岁时读安徒生的《人鱼公主》这篇童话故事,每次都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
![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4069b41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0.png)
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摘要:文学经典问题是当今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近十几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就有关文学经典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的概念和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文学经典的解构与边缘化、文学经典的教育与传播等四大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文学经典的评价问题、鉴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经典;文学经典;研究综述最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于“经典”及“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十分关注,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一问题看似熟悉,实则涉及到文学研究领域的诸多前沿问题,能引发人们关于此问题的多种思考。
文学经典何以成为问题,这与当今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环境因素有关,是西方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后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也是当下中国文学文化领域中所呈献出的一个镜像。
在谈论中国文学经典研究问题之前,我们先就西方文学经典论争问题作一个简明扼要的回顾。
文学经典被认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恒价值的、远离政治利益的典范文本。
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应该不成为问题。
然而1983年至1984年,美国著名杂志《批评探索》(CriticalInguiry)刊登了一系列以经典形构为中心话题的文章,拉开了西方文学经典作为问题研究的序幕。
1984年,西方学者威廉•本尼特(WilliamBennett)发表了《收复遗产:关于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学科的报告》,标志着西方文学经典问题研究的开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高潮。
几部以大学教育、文化传统、文学文化经典为话题的畅销书的连续出版以及众多学者的积极参与,将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与论争推向了高潮。
大学是文学经典问题论争的主战场,大学中的人文教育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所反映的就是文学经典的教育问题。
文学经典问题在英国就是从英语文学学科所面临的危机局面开始的。
在西方文学经典论争活动中,围绕着“什么是经典”、“如何鉴别经典”、“经典有无统一标准”、“文学经典是如何构成,又是如何解构的”等问题讨论得最为激烈。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语境中的转变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语境中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02af4110a8114431b90dd8ab.png)
力来 建构 经典 以外 , 一个 社 会 的文学 经 典 还 可 以依 靠“ 学术 ” 力 来 建 构 。 陈 晓 明先 生 在 理 解 经 典 时 权 说 :关 于 典律 , 们 自然 会追 问这 是 “ 人 谁 的典 律 ?谁 的经典 ?这种 典律 维护
维普资讯 理论搽索 Nhomakorabea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会建构起属于本 民族文 化 或本 历史 阶段 的 文 学 经典 。无 可否 认 , 学 经 典 文 的建构 首先 取决 于作 品文 学 性 和艺 术 性 的 高 下 , 但
经典 文本 的确 立 是 多种 因 素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且 而 当各种 制约 文学 经典建 构 的因素达 到 均衡或 文学 力 量相对 分 散 的时 候 , 典 的确 立 就 会 经 审定 和 监督 、 预实施 的制 度保证 , 5 7 干 在 O~ O年 代 ,
一
些著名作 品, 很有价值 , 用于教育 , 而 且起到 了为 文学批 评提供 参照 系 的作 用 。 那 究竟是 谁精 选 出来 的文 学 作 ” 品可 以被视 为经典 呢?谁 确立 的文 学 经典才 具 有 合 法性 呢?事 实 上 , 学 文
经典 的建构首 先涉 及到话 语权力 的 问
典, 其实 质都 是 为 了维 护 自己的 政 治
题, 没有话语权力或话语威信 , 就无以 确 立文 学经典 。这种 权力 首先来 源 于 政治权力 , 经典 “ 背后无疑隐蔽着不 同时期 处于强 势地位 的社 会集 团的 审 美 霸权 。典 律 ( 我 们 所 说 的 经 典 即 引者 加 ) 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 并 但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eeb39e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a.png)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备受喜爱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更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寓意,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探究《白蛇传》的经典建构与阐释,并探讨它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白蛇传》的经典建构。
故事的主线是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其中涉及到许多情感主题,如爱与道义、善与恶、生与死等。
故事将人与妖的对立置于一个优胜劣汰的道德观念之下,白蛇、许仙和法海这三位重要角色所代表的正邪对立,构建了一个道德价值观的对立。
故事中的众多经典情节和形象也是《白蛇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白蛇化身为人形、与许仙相恋,最终被法海降服;许仙山中遇蛇,百善孝为先,成就一段传世佳话。
其次,我们来探讨《白蛇传》的阐释。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困境。
面对如同许仙般被动的局势,白蛇的从容自信与坚定拼搏精神,展现了心灵的力量和对爱的坚守。
许仙的善良和宽容,以及与白蛇相守的勇气,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
法海作为正派代表,虽然有自己的信仰和使命感,但其极端和偏执的行为,使他成为故事中的反面角色。
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选择,如何追求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白蛇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故事中出现的许多文化符号和意象,都融入了中国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思想。
白蛇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妖精与仙女之间的概念,其形象隐喻了女性的柔美与力量。
同样,许仙代表着人类社会中的一般人,善良、普通,可以与妖魔共存,表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博爱的精神。
《白蛇传》在其寓言和意象中提供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人性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思考,给予人们深入的思考和影响。
尽管一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于细节的不同理解,但这个故事以其普世的情感和主题,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于善恶、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总之,中国白蛇传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建构和深刻的阐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a27ce14afe04a1b071def9.png)
、
鲁 迅文 学作 品的经 典性
近段 时间关 于鲁迅 的《 风 筝》 退 出中学语 文教 材在社 会 上引发 了不 小 的争 议 , 褒 贬 不一 , 其 实鲁
迅在 文学史 上 的地 位 和他 的作 品早 已融 化 于社 会
g a t i o n s o f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c l a s s i c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mo d e r n a n d c o n t e mp o r a y r l i t e r - a r y w it r e r s ,s i n c e t h e 1 9 9 0 s ,f a c e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c a n o n i z a t i o n .Ba s e d o n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l i t e r a r y
c a l pr e c i p i t a t i o n,s u c h wo r k s o r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v e e n d u r i ng l i t e r a r y v a l u e a n d s un s h i n e wi t h t h e s t a n d a r d a nd 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 l i g h t ,a n d u l t i ma t e l y b e c o me t h e e l i t e a n d t h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Af t e r t h e a l l e —
谈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阐释
![谈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fe5d1fa2161479171128c8.png)
文学经典 问题的论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 成为美国文学理论界的一个热门的话题,此后渐渐 地进入 了我国学者学术探讨的领域 。说是进入学者 的学术探讨领域并不是说在学术界以外就不存在关 于文学经典的论争,事实上,不仅是文学的经典, 其他领域经典的论争也在不同程度上 以不 同的形式 存在,这似乎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的表 现。学术界以外关于文学经典的论 争太过零散 ,往 往以 “ 闲谈”的形 式出现,即使在一个有限的范围 内,统计或者研究都非常困难,这同时也意味着经 典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精英化和大众化之间一个难 以兼顾 的两难 之 中。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西方经典问题论争的语境。 根据刘象愚的研究,经典问题的论争产生于西方上 世纪 7 O年代 。当时西方社会处于十分激进和动荡 不安的状 态,1 9 6 8年法国爆发 了大规模 的学生和 工人运动,美国的学生运动也是如火如荼,反对越 战的呼声极度高涨,整个社会弥漫着浓重的怀疑一 切和反抗传统 的气氛 。理论界各 种后 现代 思潮盛行 , 在解构主义大潮裹挟下,躁动不安的年轻一代开始 用怀疑和叛逆的眼光看待一切传统的东西, “ 经典” 作为传统的一个有机部分, 自然首 当其冲。在刘象 愚看来,经典问题是在社会 的 “ 动荡不安”和学术 的 “ 后现代”双重语境下凸显 出来的,其论战的关 节是对传统认定的 “ 经典”本身的怀疑和反思。许 多激进的经典论者说经典的形成离不开选择,而这 样一个选择含有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欧洲中心 主义的偏见。不难看 出,这种激进 的经典观大多从 女性主义、后殖 民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 的,其政治和意识形 态的意味相 当强烈…。撇开论 争的出发 点,单就文学经典本身来说, “ 激进的” 经典论者认为文学经典不是永恒的、本质的,而是 种选择性地建构 ,或者说是在追 问 “ 谁的经典” 的问题。在学术界,1 9 7 9年,一: 些学者聚集在哈 佛大学研讨 “ 经典”问题,两年后 ,出 了一本题名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3d15c4a7bb4cf7ec4afed08f.png)
二、中国现 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论述
之前 的古典文学作 品来讲 ,样式虽然是新鲜 的 、有创意
在我 国古典文学 中 ,有些经典作 品在代代相传 中广 的 ,但是却缺失 内容 ,因此便毫无意义可言。
泛被人们所 翻阅 、评论 、甄选 ,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知
最后 ,人文精神 的展现 。 自孔子 主张 的以人文本思
鱼公主 》为例 ,其从幼儿时期一直到 中年时期每次阅读 动作用 ,所 以在其读物 中始终 占有 主要位置 。
《人鱼公主 》这篇作 品,所产生的人生顿悟均有不同。
经典作 品最大一个特点便是其 自身就带有艺术魅力的光 【参考文献 】
环 ,能世世代代熏染世人 。而且经典作品常常会变成文
[1]张 光芒,徐先智,陈进 武.如何重构 中国现 当代 文
会发展 中逐渐地在这些作 品 中搜 寻生活的价值 和内涵 , 以人们相应 的引导作用的 。因此 ,经典的文学作 品中必
并且这些经典作品在人的一生之中不同阶段 去品位 ,所 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意识 ,就和冰心创作 的文章一样 ,
拥有的感受也大有不同 。以毕淑敏写的 《常读 常新的人 是一种爱 的哲学 ,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中有 着积极 的推
关键词 :中国 ;现 当代文 学;经典建构
现 当代文学发展史可分为 四大时期 ,第一时期处于 竟是怎样建设 的,可 以从 以下几方 面着 手研究 :
五 四运 动时 期 ,文学作 品 围绕政 治展开 ;第 二时期 在
首先 ,文学作 品只能够被称之为经典 ,最关键在于
1930 ̄ 1940年 ,把文学作 品投 向工人 阶级 ;第三时期在 其体现出的浓 厚艺术底蕴 ,有着极其渊源且普遍 的社会
在 ,仅有少部文学作 品中才有所 呈现 ,代表作 家以沈从 例如 :沈从 文一生创 下了大量湘西 景色的文学著作 ,这
强化经典阅读 建构人文品格——现代文学教学思考
![强化经典阅读 建构人文品格——现代文学教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f5ae63ef111f18583d05ae8.png)
国 文 学 史 的 重 要 构 成 , 是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也 史 的主 要 内 容 。 ②研 读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中 ” 的 经典 文 本 , 既是 一 种 审 美 的体 验 , 是 理 一 也 解 中 国 历 史 现 代 性 的 独 到 切 入 点 和 透 视 点 , 既 适 合 低 年级 大 学 生 的 接 受 能 力 , 这 又 符 合时代的需求 。 因 而 , 读 经 典 , 高 学 生 的 人 文 素 阅 提 养 , 养 学生 的文 学 素 质 , 为 现 代 文 学 教 培 成
师生 思 想建 设
强化 经典 阅读 建构 人 文 品格
— —
现代文学教学思考
蔡 焱 ( 云南 曲靖 师范学 院人文 学院 云南 曲靖 6 5 1 5 01 ) 摘 要: 倡导和 强化 阅读经典 , 培养 学生的文学素 质, 终极 目的是建 构学生的人 文品格 , 学生培养成 为具有宽广深厚 的人 文情怀 将 开 拓创 新 能 力的高 素质人 才。 关键词 : 现代文学 经典 阅读 人文 素养 中 图分类号 : 42 G6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7 —9 5 2 0 ) () 4 —0 1 3 9 ( 0 9 1 a 一0 3 1 6 7 0 2
学 的重点和核心 。
为 此 , 们 将 现 代 文 学 的 教 学 作 了相 我 应 的 改 革 与 调 整 , 弃 那 种 “ 师 讲 、 生 摒 老 学 听 、 后 丢 ” 陈 旧 、 化 模 式 。 开 课 之 课 的 僵 在 前 , 为学 生 开 出一 份 必 读 书 目 , 中大 部 就 其 分是经典作品, 另有 少 量 的 研 究 论 作 。 们 我 将 全 部 课 时 的一 半 用 来 讲 解 、 析 、 分 鉴赏 代 表 性 作 家 的 经典 作 品 , : 迅 、 沫 若 、 如 鲁 郭 茅 盾 、 金 、 舍 、 禺 、 从 文 、 青 、 爱 巴 老 曹 沈 艾 张 玲 、 树 理 等 等 。 且 , 是 否 读 过 主 要 作 赵 并 把 品 作 为 课 程 考 核 的 标 准 之 一 。 重 发 掘 与 侧 培 养 学 生 对 文 学 作 品 的感 受 力和 分 析 评 判 能 力 , 为 教 学 的 主 要 目标 。 成 同 时 , 代 文 学 课 也 努 力 把 写 作 训 练 现 作 为 很 实 际 的教 学 内容 , 样 , 以 防 止 蹈 这 可 空的毛病 , 能 力培养更踏 实一些。 如 , 让 比 开 课 之 初 就 布 置 一 次 小 论 文 , 中 了 解 学 从 生 的 能 力 水 平 , 针 对 性 地 转 变 学 生 中 学 有 阶 段 那 种 应 试 式 学 习 方 式 , 步 往 文 学 课 逐 以 及 论 文 训 练 的 方 面 转 变 。 程 中 间 还 要 课 写 一 、 次 小 论 文 , 数 不 要 太 多 , 题 必 二 字 问 须 集 中 , 是 一 股 的 鉴 赏 文 , 多少 要 带 有 不 而 学术探 究的性质。 提 出问题 , 集材料 , 从 收 形 成 观 点 , 文 字 的 表 达 , 学 生开 始 模 仿 到 让 和 体 会 “ 学 问 ” 一 般 途 径 , 得 初 步 的 做 的 获 学 术 感 觉 。 论 文 的 写 作 , 实 也能 提 高 学 小 确 生 对 课 程 的兴 趣 , 化 现 代 文 学课 的教 学 。 深 另 外 , 试 也 尽 量 起 到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考 主 动 性 的 作 用 。 整 个 课 程 的 开 头 就 告 示 在 学 生 必 须 读 作 品 , 自己 的 阅 读 体 验 与 思 有 考 才 能 得 到 高分 。 试 不 出 偏 题 , 考 小部 分 考 文 学 史 知 识 的 掌 握 , 部 分 还 是 考 对 作 家 大 作 品 的 评 析 和 对 文 学 现 象 的 理 解 , 那 种 是 偏 重 考 能 力 、 多数 学 生 都 能 够 发 挥 水 平 让 的 题 目。 些 措 施 避 免 了 “ 课 满 堂 灌 , 这 上 考 试 抄 笔 记 ” 弊 病 。 实 际情 况 来 看 , 样 的 从 这 做 对 学 生 比 较 有 吸 引 力 , 且 也 能 激 发 他 而 们 学 习的 热 情 。 现 代 文 学 系 统 , 涵 着 深 厚 的 人 文 底 蕴 蕴 。 些 具 有 充 沛 的 长 久 性 的 现 代 文 学 经 那 典 , 者长于民族品性的开掘 , 或 或者 长 于 时 代 风 云 变 幻 的 描 绘 , 者 长 于 社 会 与 人 性 或
高一读写材料(第17周)
![高一读写材料(第17周)](https://img.taocdn.com/s3/m/87d76e412e3f5727a5e962eb.png)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高一读写材料第十七周【美文赏读】文学的泛滥与经典的匮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热衷的‚大事件‛。
早在1994年,钱理群等学者就曾发出‚现代文学必须经典化‛的强烈呼吁。
如今,20个年头虽已倏然过去,所谓的现代文学经典却始终停留于争议阶段,非但未取得共识,反而呈现出愈发焦虑的趋势。
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即是,在现代文学经典尚无定论的今天,部分文学评论家和学者又纷纷将目光聚焦于当代文学,忙不迭对其进行类似于现代文学经典化的阐述与建构。
前些时候,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就忧心忡忡地指出,当代文学出现评价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经典化的滞后。
他说:‚把经典的命名权推给时间和后人,这使得对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确认,成了被悬臵的问题。
‛几乎同一时间,学者程光炜在其《当代文学中的‚鲁郭茅巴老曹‛》一文中,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他对于当代文学经典的看法:‚对当代文学六十年,至少在我个人对‘后三十年’文学的评价中,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和余华的文学成就,已经具有了经典作家的意义。
即使在1917年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中,他们的成就似乎也不应该被认为逊于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鲁郭茅巴老曹’‛。
从程光炜这段话中,我读出了两层意思:一是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和余华可被认定为当代经典作家;二是认定参照的标准,乃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我对‚鲁郭茅巴老曹‛的评价及对当代文学的判断,与上述看法有所差异。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文学十分泛滥而经典却极度匮乏的时代。
一、文学经典背后的意识形态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充当着政治宣传的工具。
在此背景下,‚鲁郭茅巴老曹‛的经典作家地位逐步得以确立。
显然,‚鲁郭茅巴老曹‛这一排序的生成,折射的是1949年后某个时期内,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选择性建构。
对此,程光炜还曾撰写《‚鲁郭茅巴老曹‛是如何成为‚经典‛的》一文,文中指出:‚鲁郭茅巴老曹‛是经过文学史精心策划和‚型构‛的一个文学经典。
文学生活视野中的现代文学经典的大众接受及其问题——以“全国国
![文学生活视野中的现代文学经典的大众接受及其问题——以“全国国](https://img.taocdn.com/s3/m/1ade711fbb68a98271fefa32.png)
《 钢铁是怎 《 钢铁是 《 平凡的世 8 《 鬼吹灯》 样炼成 的》 怎样炼成 界》 《 围城》 的》 9 《 简爱》 《 天龙八 《 明朝那 《 史蒂夫 ・ 《 钢铁是怎 部》 些事儿》 乔布斯传》 样炼成 的》 《 天龙八 《 平凡 的 1 0 部》 《 方与 圆》 世界》 《 围城》 《 丰乳肥臀》
综 合上 述两 表可 以见 出 :其一 ,读 者 最喜 爱
的作 家与读者最 喜爱 的作 品并不 构成对 等的 呼应 。 体到文学类图书的细分, “ 文学名著”和 “ 武侠 读者喜爱 的作家 除了曹雪芹和罗贯 中 ,其他 均是现 小说”是国人最爱 的两类文学图书 ,居于第 三位 当代作家 ;而在喜爱 的作 品中 ,古典 四大名著牢牢
出版科学 研究所 ( 2 0 1 0年 9 月 更名 为 中国新 闻
出版研 究 院)组织 实施 了1 4年 4月 , “ 全 国国 民阅读 调查 ”
共 进行 了 1 1 次 ,出版科学研 究所 发布年度 “ 全
4
《 水浒传》 《 西游记 》 《 西游记 》 《 西游记》 《 西游记 》
的通常是 “ 言情小说”或 “ 当代小说 ” 。
除 了 这 种 大 的 阅 读 趣 味 与 趋 向 的采 集 ,
占据前 四位 。 其 二 ,鲁迅 在大 众心 目中的 经典 地位 毋庸 置
0 4 7< <
[
c l s M 文 学 经 典 的 当 代 传 播 研 究
表2 : “ 全 国国民阅读调查之读者最喜爱 的图书” 1 9 9 9年 8月 ,隶属 于新 闻出版 总署 的 中 国
年度 2 0 6 9钲 2 0 1 0正 2 0 1 1 正 2 0 1 2正 2 0 1 3正 排名 ( 第6 次) ( 第7 次) ( 第8 次) ( 第9 次) ( 第 l O 次) 1 《 红楼梦》 《 三国演 《 三国演 《 三 国演 《 红楼梦》 义》 义》 义》 2 《 三 国演 《 红楼梦 》 《 红楼梦 》 《 红楼梦》 《 三国 义》 演 义》 3 《 西游 记》 《 水浒传 》 《 水浒传 》 《 水浒传》 《 水 浒传 》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fedb9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7a.png)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卢月风【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兴盛,发展与曲折,成熟与繁荣,铸就了一批具有权威性和超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也成为一种经典性的存在.所谓的经典,意味着这类作品或著作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拥有经久不衰的文学价值,闪烁出典范与权威的光芒,也最终成为了文学领域中的精英和精华.在对古代文学经典形成定论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也面临着经典化的问题.文章基于对文学经典的理解,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以现代文学中的典型作家作品为例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期刊名称】《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3)004【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文学作品【作者】卢月风【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中国现代文学从发展到成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但是怎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经典,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黄曼君认为:“经典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力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
” [1]童庆炳指出:“文学经典的建构离不开几个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品的可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以及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
” [2]但无论从哪些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中总有一些作品可以称为经典,比如鲁迅《阿Q正传》,沈从文《边城》和矛盾《子夜》等等,也有一些作家因为其作品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成为文学史上“经典性”比较稳定的作家,比如,被称为中国文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是当之无愧的“经典性”稳定的作家之一,虽然他的作品大多都是短篇小说,但几乎每一篇的体裁都不相同,具有原创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经过历史的沉淀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像“阿Q”这样的文学原型,影响到鲁迅之后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并不断的从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137178658fafab068dc0214.png)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讨论文学的经典化,自然避不开文学经典的定义问题,历史上各种关于文学经典的定义层出不穷,而现在依然没有定论,因此以描述而非定性的方式来谈论文学经典更为合适。
所以有些学者对文学的经典化表现出建构主义倾向。
持建构主义倾向的研究者认为经典的形成与时代、民族、阶级、性别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个人或某一群体出于自身利益,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权力推动某一作品的影响力,使之成为经典。
文学经典是在建构中形成的,这一看法也逐渐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对于经典的研究途径,杜威?佛马克曾指出,“一方面,从历史的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以前的经典的形成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批评的角度出发研究新的经典如何形成或现存的经典如何被修订,以便为我们的现状提供一个更为充分的答案。
”[1]面对众多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质疑,有学者发出正?当代文学价值、建构当代文学经典的呼声。
本文试图从曹乃谦的作品《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被忽视与后来重新被研究为例,探讨影响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因素,并试图在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说明文学经典化的意义与面临的困境。
一《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最初以《温家窑风景五题》为名,发表在《北京文学》1988年第6期。
一直到2007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曹乃谦及其作品才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
佛马克曾经谈到,“使文学获得生命的正是其中所阐发的道德和美学价值。
”[2]曹乃谦的作品是缺乏作为文学作品必要的道德和美学价值吗?食欲与性欲是曹乃谦创作中最关心的问题,温家窑这一虚构的空间可谓是山西雁北地区的缩影,我们通过这部作品看到了种种关于性与饥饿的故事。
而其中的许多故事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村里大多数男性娶不上妻子,只能“棍着”,随之而来的是种种畸形的离奇故事。
表面看来,这些人的精神是麻木的,如猪狗般活着。
但在这些荒诞之下,是他们作为人的尊严。
“人总是希望世界中善与恶是明确分开的,因为人有一种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5d3e18e7ba0d4a7302763ae4.png)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中国现代 文学 的经典建构
张惠玲
以学术视 野的角度 去考察 中国现当代文 学的经典构 建, 能更 加全面地 看到文学 经典的诞生 因素 。通过 审视经典文 学 所定 格的文化 话语场 ,可 以看到经 典文学随着 时代发展 的潮 流 , 在 不 断被 颠 覆 和 诠 释 。 文 学 的 经 典 化 往 往 都 伴 随 着 国 家 意 志 力 的 运 作 ,几 乎 都 以 教 育 的 形 式 逐 渐 完 成 经 典 化 。本 文 通 过 对 文 化 经 典 化 的各 个 角 度 进 行解 剖 ,对 经 典 文 化 所 散 发 出来 的主流价 值 以及人 性魅力作 了简单 的探讨 , 同时在 一定 程度上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构建提 出了警示 。 巴金 于 2 0 0 5 年1 0 月1 7 日 去 世 , 他 的 去 世 意 味 着 一 个 文 学 时 代 的结 束 ,这 个 文 学 时 代 就 是 “ 中 国新 文 学 ” ,它 的 诞 生 以 及 走 过 的 路 程 都 是 一 段 段 让 人 难 以割 舍 的 悲 痛 历 史 , 它 诞 生 的 时 代 背 景 至 今 都 让 国人 心 中 隐 隐 作 痛 。 在 中 国 , 自古 以来 就有 “ 盖 棺定论 ”这样 的说法 ,在古代 更是有 “ 百年 以 后 ”再供后 人评说 的事 迹 ,现在 这个文学 时代 已经终 结,或 许 是 我们 整 理它 所 留下 来 的遗产 以及 评 说其 中经典 的 时候 了。无论 是2 0 世纪七 八十年代 以人 民大会 堂的形式来 评说文 学 家 也 好 , 还 是 现 在 以 众 人 投 票 以 及 专 家 点 评 的 方 式 来 对 当 代 作家评 分也罢 ,亦或是有人 以 一家之 言出版某些文 学经典 引起轩然 大波 ,还或 者是有人为 博眼球组织 网上投票评 选, 这 些 都 象 征 着 评 选 现 当 代 文 学 的 经 典 的热 情 己然 扩 散 到 广 大 群 众 ,并 在 持 续 升 温 。 然 而 ,评 选 越 是 激 烈 , 越 是 热 情 , 就 越 呈 现 百 家 之 言 的状 态 , 可 谓 是 众 说 纷 纭 , 谁 也 不 服 谁 , 好 不 热 闹 。那 么 ,现 当代 文 学 经 典 的 建 构 , 究 竟 是 遵 从 权 威 人 士的一家 之言 ?还 是激 情者 的热情想象 ?或 是一些专 家联合 起来 的权威 性评说 ?亦或是 听从广大人 民的集体 呼吁声 ( 指 投票 )?究竟这种话语权在谁 的手上 ?下面本文就从文学研究 的视野下解剖中国现当代文学 ,对 其经典建构做 出一些探索 。
主体建构、文化认同与共同体命运——论藤井省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维度
![主体建构、文化认同与共同体命运——论藤井省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1c4313c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7.png)
[摘要]藤井省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三个重要维度:一是置身于中国及东亚思想史发展中考察文学参与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叙事过程,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如何以独特现代特质成为东亚共有文化遗产;二是把中国当代文学理解为借鉴超越传统文学并深入影响日本读者的日常生活,参与日本思想界的精神建构,体现了亚洲叙说的广度和深度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重要性不断上升;三是以主体与身份认同为契机建构“华语文学圈”,寻求东亚在现代世界中的文化身份与存在方式。
藤井省三试图以文学力量推动整个东亚面临共同命运的努力,体现了学者的学术责任与学术担当,更是对人类共同体命运的深切思考与人文关照。
[关键词]藤井省三;文化认同;华语文学圈;东亚文化共同体[DOI 编号]10.14180/ki.1004-0544.2016.06.015[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6-0080-06主体建构、文化认同与共同体命运———论藤井省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WWC013)。
作者简介:刘成才(1976-),男,安徽蒙城人,文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刘成才特殊的地缘政治与文化渊源让中日两国自秦汉时就已经开始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进入现代,基于向“现代/近代”转型时类似的切身痛感体验,中日文学都参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以“抵抗”西方入侵这一现代性叙事,并把这种“抵抗”上升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塑造出新的文学“主体”,这种共同的痛感体验也让竹内好、伊藤虎丸、丸山昇、小野忍、狭间直树等日本学者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参照批判日本现代化。
藤井省三则以《鲁迅〈故乡〉阅读史》、《台湾文学这一百年》、《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等著作,以及翻译鲁迅、莫言、李昂、施叔青、郑义等作家的作品而成为日本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权威学者。
藤井省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鲁迅研究为起点,用社会史方法考察文学参与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叙事过程,体悟中日文学基于向现代转型中的共同痛感而互相投射及时代精神相通,通过越境把鲁迅置身于中国及东亚近现代思想史发展中逼近其思想核心,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如何以独特的现代特质成为东亚共有文化遗产。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过时”“分段”与“经典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过时”“分段”与“经典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75bde25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b.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过时”“分段”与“经典建构”
刘勇;陈蓉玥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22()6
【摘要】现代文学史的编撰与现代文学的发展同步进行,其中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过时”的三重思考,“过时”是文学史的固有特点,文学史不断“过时”的过程也是它不断超越、创新的过程;二是“分段”的三种模式,“三段式”“两段式”“一段式”体现了不同的文学观念,但那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味拓展没有太大意义,对于现代文学而言“三十年”足矣;三是文学史“经典建构”的三点反思,文学史的发展也是经典化的过程,理应不断筛选、越写越薄,其中文学史经典建构的功能、现代文学经典泛化的现象、现代文学史编撰缺乏世界视野的观照等问题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总页数】9页(P162-170)
【作者】刘勇;陈蓉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论现代中国的"文学史"学科及其建构——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
2.“人的文学”文学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
3.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与新诗经典化——
以《陕西教育》连载版《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心的考察4.文学史的“经典时刻”与“日常状态”,“早期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的建构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建构历程的比较分析,试图说明,新闻学当前作为一门年轻的且在中国语境下较为特殊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历史影响还是学术积淀来看,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相比还相差甚远,其经典文本的建构在当下似乎有操之过急之嫌,在学科内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学科外影响力甚微,难以服众。
因而,从经典的形成过程来看,中国现代新闻经典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学的经典焦虑将存在很长时间。
关键词:新闻学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新闻经典经典焦虑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新闻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何一个已经拥有博士甚至博士后授予权的学科,其背后隐藏的新闻无学论至今仍此起彼伏。
基于此,有学者从词源上予以考察,新闻学的原名叫journalism,这个词的词尾是ism,这三个字母是‘方法’的意思。
不过在普通外国的科学名词,它们的词尾,后面都是logy,而新闻学的名词却独异。
在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外国学者对于新闻学的这个东西,并不把它列于科学的地位。
①新闻学科之幼稚乃在于是器而非道。
因此,有学者提出建构新闻经典是升华新闻学科的首要任务。
②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盲目人为建构经典的历史合法性与合理性,即经典的建构是否基于人类认知的需要,黑格尔坦言: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事物时,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
③对于人类认知自我与世界而言,经典乃是一种启蒙、召唤、塑造,跨越时空的创造性,是一种认同的想象。
经典的建构不是一时一事的产物,也不是由某个权威机构或权威人物认定的。
那些具有经典或大师地位的学者或批评家的肯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④但是自后现代转向以来,面对社会文化价值多元共生、大师缺场的尴尬,我们更相信经典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跨越时代的过程,是历史集体认同、多种元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之比较
关于经典的定义,前人已论述颇多,本文不再赘述。
文学与新闻学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其关于经典的标准也许会有不同,但是两者又有着天然的联系,脱胎于18世纪英国文学的新闻学始终都受到来自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必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即&&经典的作品必须首先具有原创魅力。
⑤但是为何在当今中国新闻学界新闻经典的建构不温不火,除去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束缚之外,恐怕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几乎同时诞生,且处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之下,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或许能够得到答案。
让我们回到经典性问题的本体论意义上来考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基本特质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相异之处。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思想启蒙的划时代意义,这一点中国现代新闻经典不能与之比肩。
诞生于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在许多领域重构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康德在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即人能够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反思自我、认识世界。
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启蒙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后经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阐发,意图在中国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根本特征的共和政府。
自明末清初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特别是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为西学在东方的传播贡献颇多,西学东渐局面日盛。
五四运动前期,中国思想界其实已经是暗流涌动。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了挑战,在当时的思想界刮起了一股飓风;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自创始起,新文化运动就显示了其激烈的批判精神,批判矛头直指封建儒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而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高呼要打倒孔家店的旗手则首推文学。
1917年,《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自新文化运动至整个20世纪20年代,在一种全新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感召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集体建构开始了对封建守旧思想观念的颠覆并开始树立一种以重新发现现代人独立价值观与生命体验的意识形态。
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这种意识形态对现代中国整体演进的最大促进作用即是对国民的启蒙。
启的不是家族体系的‘子民’之蒙,而是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国民’之蒙。
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对于国民的启蒙是基于对人的灵魂的拷问与重塑,并在相当大程度上促成了偌大的具有封建传统的国家向现代性转变,在求新、求变思潮的冲击之下,国民迫切需要的是立足于社会改造、精神更新、人的现代性转变的领航者,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恰恰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
反观同时期中国现代新闻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此后涌现出一批新闻学经典作品,如徐宝璜的《新闻学》,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由黄远生友人林宰平编辑的《远生遗著》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新闻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为何未能担当起像文学一样思想启蒙的引领者的角色,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新闻学传入中国不久,发展并不成熟,还处在向国外学习以及自身探索阶段;其二,这些著作本身或者是对当时历史政治现状进行宏观的客观描述,或者是有关新闻采访方法及新闻思想的介绍,两种都没有对人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其三,最重要的恐怕是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学传统的国度,新闻学的研究在当时并未普及,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或报人,有着根深蒂固文学情结的国人更认同文学的表达方式。
经典的建构有赖于经典本身的多元阐释空间,这种阐释是基于对经典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意蕴的多重解读。
也就是说,经典的建构过程并非单一方面的结果,除了经典文本本身具备经典的特质以外,还需要有后人给予经典的多元阐释。
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互动的结果。
⑦当然,二者之中,文本所具有的经典性才是根本,这种经典性体现在文本作者对世界本身深邃的思索与追问,并且能够穿越时代的隔膜激发后人的想象。
相对于文学,新闻首要的特点是真实,新闻专业主义所信奉的是客观、真实、不带偏见地报道新闻。
以备受新闻学界所推崇的《西行漫记》来看,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新闻学著作,同时也蕴涵着重要的史学价值。
如果它比大多数新闻报道更有生命力,那是因为它不单单是抢先获得的独家新闻而昙花一现,更深的理由则是它客观地记录了许多永恒的历史事实。
⑧然而正是其不容否定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限制了《西行漫记》的多元化阐释空间,作为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产物,《西行漫记》被打上了深厚的时代烙印,对其意义的表达只有一种解读方式,即作为研究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的价值而存在。
与之相比,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则构成了一个意义表达空间非常广阔的张力场。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于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历史背景之下,对封建儒学的彻底否定与批判在当时曾招致诸多质疑。
除了对封建残余的批判之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镇在于对人的重现发现,是一代知识分子不断地在矛盾和苦闷中思索的结果,他们的表达与诉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摹写,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意蕴与文化内涵的逐层解剖之上,他们唤起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的结晶,已经创造了堪称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学经典,它是这个时代人民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审美表达。
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它已尽可能地发挥到了最高水平,无论今后的历史会进步到什么程度,当人们需要了解20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命运、苦难、境况、挣扎以及情感方式时,他还是会打开现代文学的著作。
⑨不同的读者在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都会获得各自的审美体验,正如一千个读
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
每个中国读者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进一步反思个体身上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而且这种反思是随着历史发展向后无限延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