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分析
洁净区操作人员微生物检测规程
洁净区操作人员微生物检测规程目的:对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使操作人员确实执行清洁规范及个人卫生守则,以避免人为因素污染药品。
2.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控制区操作人员手部和工作服的微生物检测。
3.职责:QA洁净度监测人员、QC微生物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4. 程序:本检测规程采用直接接触法。
4.1. 器具及培养基;培养箱、培养皿、营养琼脂培养基。
4.2. 步骤:4.2.1. 取已灭菌并在50±5℃保温的液态营养琼脂培养基,在层流净化台上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
18-20ml/皿。
4.2.2. 打开培养皿上盖,以培养基表面接触测试面轻压2-3秒,盖上盖子。
4.2.3. 以75%酒精擦拭消毒测试面。
4.2.4. 将培养皿放置于30-35℃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
. 测试面之选择:4.3.1. 手部:以手掌内侧面为主要测试面。
4.3.2. 工作服:以袖口、肘部、腹部为主要测试面。
4.4. 测试频率与标准:(见下表)4.5. 异常情况处理:4.5.1. 异常情况:指测试结果超过规定标准,或出现病原菌的情况。
4.5.2. 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查找污染源,并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4.5.3. 对在此期间生产的产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必要时采取应急措施(收回、C O60照射等)。
4.5.4. 对生产部门进行人员个人卫生及清洁规范的教育和培训。
4.5.5.一个月内再进行测试,直到合格或找出污染源并消除为止。
5. 附:洁净区操作人员微生物检测记录ZL0071 00。
容器设备微生物污染检测规程目的:建立生产用容器设备微生物污染检测的基本操作,防止容器设备对药品产生污染。
2.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用容器设备微生物污染的检测。
3. 责任:QA洁净度监测人员、QC微生物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4.程序:4.1. 本检测规程采用擦拭取样法。
4.2. 实验材料及用具:电热恒温培养箱、药用棉棒、铝制小盒、试管、试管塞、培养皿、蒸汽灭菌锅。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引言微生物检测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环境等领域的重要检测方法,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判断样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操作规程1. 样品采集a.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例如,对于食品样品,可以采用无菌容器直接采集;对于空气样品,可以使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集。
b. 采集样品时应注意避免外界污染,避免手部接触样品,以免引入外部微生物。
2. 样品处理a. 根据不同检测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例如,对于固体样品,可以进行均质处理或稀释处理;对于液体样品,可以进行滤液处理。
b.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使用无菌操作器具和器皿,确保样品的纯净度。
3. 微生物培养a. 根据检测要求,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不同的微生物可能对培养基和培养环境有特殊要求,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b. 严格按照培养基配制方法进行操作,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纯度。
c. 在培养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4. 微生物检测a. 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涂布法、过滤法等。
b. 在进行微生物检测前,对检测仪器和试剂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c. 严格按照检测方法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和误操作。
5. 结果分析a. 对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判断样品的微生物质量。
b. 结果分析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干扰因素,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6. 结论和报告a. 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给出结论和评价,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或要求。
b. 撰写检测报告时,要求结果准确、清晰,并附上操作过程和结果分析的详细记录。
三、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操作台面和操作器具的清洁,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污染。
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
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
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对人
员手部微生物数量的限制要求。
在医疗、食品加工、实验室等领域,人员手部微生物的数量对于防止交叉感染和保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和执行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应该基于科学依据和实际
情况。
这包括对于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操作流程、人员密集度等
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合理的微生物数量限制标准。
同时,也需
要考虑到不同微生物对于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影响程度,以确保
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其次,制定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
规和行业标准。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卫生标准和规定,因
此要求标准必须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并且可以与国际上通用的卫
生标准相一致,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
另外,执行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
和评估。
这包括对工作环境和人员手部微生物数量进行定期检测,
以确保标准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
同时,也需要对违反标准的情况
进行处理,并对违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
总之,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数量,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各行业应该高度重视人员手部微生物限度要求标准,并不断完善和提高执行效果。
手掌的细菌实验报告
手掌的细菌实验报告研究背景人体是微生物的“摇篮”,我们身体的每个角落都滋生着大量的微生物。
而手掌由于经常接触各种物体,更是细菌滋生的热门区域之一。
本实验旨在探究手掌表面的细菌数量以及种类分布,并提醒人们注意手卫生的重要性。
实验方法为了准确测定手掌表面的细菌数量,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步骤:1. 实验仪器准备:实验室必要工具、洗手液、无菌培养皿、96孔微孔板等。
2. 参与者准备:选取15名年龄相当、体型相似且无皮肤病的参与者。
3. 参与者手部处理:所有参与者被要求先用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然后空气干燥。
4. 细菌采样:每个参与者用无菌棉签在自己的手掌表面刷取细菌样品。
每个参与者重复此步骤三次,以确保采样的准确性。
5. 细菌培养:将采集的细菌样品均匀地涂抹在无菌培养皿和96孔微孔板上。
6. 培养箱处理:将培养皿和96孔微孔板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在30C的条件下培养48小时。
7. 细菌计数:观察培养皿和96孔微孔板上的细菌生长情况,并进行细菌数量统计。
实验结果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细菌数量:参与者手掌表面的细菌数量在各个样本中有所差异。
平均而言,每平方厘米手掌表面约有500个细菌。
2. 细菌种类:根据形态和颜色的不同,我们确定了几个常见的细菌类别。
包括球菌、杆菌、葡萄球菌等。
3. 性别差异:我们还观察到男性和女性的手掌表面细菌数量存在差异。
女性手掌上的细菌数量普遍较高。
4. 手卫生习惯:与手卫生习惯关联性较大的细菌类别包括肠杆菌等。
这种细菌的存在可能与饮食、洗手习惯等因素有关。
结果讨论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手掌上的细菌数量并不可怕,人体对常见微生物有一定的免疫力,但过多的细菌仍然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2. 手卫生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洗手液等,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数量和传播。
3. 性别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生理差异、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手部涂抹微生物的标准
手部涂抹微生物的标准手部涂抹微生物的标准是指在实验室或临床环境中对手部进行微生物涂抹的一种标准化操作方法,旨在评估手部的卫生状况和微生物污染程度。
通过手部涂抹微生物的标准操作,可以有效地定量评估手部对病原微生物的潜在感染风险,为控制感染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感染控制意识的提高,手部涂抹微生物的标准操作逐渐成为临床医师、实验室工作者和环境卫生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确的手部涂抹微生物标准操作不仅可以评估手部卫生状况,还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传播。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手部涂抹微生物的标准操作流程、操作规范、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前景,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手部涂抹微生物标准操作流程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培养分析和数据处理。
首先,操作者应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实验仪器,然后对手部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以避免外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接下来,操作者需按照标准操作流程采集手部样本,并将样本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放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
最后,操作者应根据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处理,得出手部微生物菌群的分布特征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
手部涂抹微生物标准操作规范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操作中的交叉污染和误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此外,操作者还需注意实验环境的洁净度和消毒程度,减少外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只有在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准确的手部微生物菌群信息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
手部涂抹微生物标准操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操作者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实验环境的洁净度和温湿度、培养基的选择和质量等。
操作者在进行手部涂抹微生物操作时,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熟练掌握标准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和结果可靠。
此外,实验环境的洁净度和温湿度也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操作者需定期清洁消毒实验室环境,保持良好的操作环境和培养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浆科环境空气与护士手部消毒效果监测操作规程
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规范对采浆室环境空气消毒和采浆护士手部消毒效果的监控,防止病原菌传播,保证供血浆者健康安全,特制订本规程。
1.2.本操作规程适用于采浆室环境空气和采浆护士手部微生物数量的监控。
2.术语:无3.职责:3.1.质控科负责微生物采集、培养和检测结果的判断,并负责检测报告的保存、归档。
4.工作内容:4.1.实验材料准备:恒温培养箱、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外购)、培养皿规格: 90mm×15mm 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5~10倍放大镜。
4.2.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来源:库房负责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的采购,质控科一次性领用后储存至2-8℃冰箱内备用,领用与使用情况应作记录。
准备采样时从冰箱内取出营养琼脂培平板置室温平衡30分钟。
4.3.采样人员操作要求:4.3.1.环境微生物采样全过程,采样人员必须按照所处采样区域的卫生要求进行着装和消毒,并按规定出入该采样区域。
4.3.2.采样全过程必须带好口罩和乳胶手套,在放、收培养皿前和采集护士手样前都必须用消毒液对手套进行浸泡消毒,浸泡消毒方法同护士采浆进针前所用消毒方法一致。
4.3.3.环境微生物采样结束后尽快培养检验,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4.采浆室环境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4.4.1.采样周期及时机:每季度一次,在进行空气消毒后,操作前采样。
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分钟再采样。
4.4.2.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4.4.2.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本公司采样浆室面积 m2点,故布局图如下:C1:1号床;C2:2号床;C3:3号床;C4:4号床;C5:5号床。
4.4.2.2.采样:采样时,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5分钟,盖好立即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急诊科护理人员手部细菌培养监测分析
急诊科护理人员手部细菌培养监测分析摘要】目的: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手部细菌携带情况及细菌种类,监测其洗手效果,评估其执行手卫生的意义。
方法:对急诊科共20名医护人员进行手部细菌培养检测,分别在洗手前及洗手后进行采样。
细菌鉴定及药敏主要由VITEK仪器完成。
结果:洗手前手部中位菌落数为2 CFU/cm2,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为1-3.75 CFU/cm2。
洗手后中位菌落数为0 CFU/cm2,IQR为0-0CFU/cm2。
同洗手前比较,洗手后菌落计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显示菌种分布较为广泛,以葡萄球菌属及肠杆菌科等条件致病菌为主检出多重耐药菌3株。
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操作中手部存在一定程度细菌污染,而正确洗手及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可有效清除细菌,有利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手卫生;医院感染;细菌医务人员手卫生关系到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已成为共识。
而急诊科涉及面广,医护人员手部可能更易受到外源性污染,由此有必要加强其手卫生情况的监测。
本文就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及细菌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同时监测其洗手效果,评估其执行手卫生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9年3月,对我院急诊科共计20名医护人员(随机编号为A-T)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洗手前及洗手后手部细菌的采样。
采样方法按照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具体步骤为被检人员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部分剪去,放人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1.2 细菌学检查菌落计数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操作由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完成,主要以VITEK仪器法结合手工分析,操作参照2011CLSI标准。
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
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
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主要包括细菌菌落总数的合格标准。
普通手卫生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²,而外科手消毒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cm²。
这意味着在手卫生消毒后,每平方厘米的手部皮肤上,细菌的数量不应超过这些标准。
此外,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还应考虑不同环境下的手合格标准。
例如,在Ⅰ类和Ⅱ类区域,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²;在Ⅲ类区域,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²;在Ⅳ类区域,细菌菌落总数应≤15cfu/cm²。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手部卫生在不同环境下都能达到一定的卫生标准,从而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总的来说,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是确保手部清洁和卫生,减少细菌数量,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和公众都应遵循这些标准,并定期进行手部卫生检测,以确保手部的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微生物手部涂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手部涂抹实验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2. 掌握手部涂抹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分析手部涂抹实验结果,提高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手部涂抹实验是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采集手部皮肤上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培养和观察,从而了解手部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实验原理基于微生物培养技术,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使其繁殖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无菌棉签、生理盐水、无菌生理盐水瓶、无菌平板、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皿、无菌剪刀、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瓶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种分别接种于无菌平板上,进行活化。
2. 在无菌操作台上,将棉签蘸取少量生理盐水,轻轻涂抹于实验者的手部皮肤上。
3. 用无菌剪刀将涂抹了微生物的手部皮肤上的棉签剪下,放入无菌生理盐水瓶中。
4. 将生理盐水瓶振荡均匀,使微生物充分释放。
5. 取适量振荡后的生理盐水,分别接种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种的无菌平板上。
6. 将接种了微生物的平板置于细菌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7. 观察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分析手部涂抹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边缘整齐,有光泽。
2. 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光泽。
3. 肺炎克雷伯菌菌落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光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者的手部皮肤上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微生物。
这表明手部涂抹实验在微生物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六、实验讨论1. 手部涂抹实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微生物检测。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3. 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实验者的手部卫生状况、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环境等。
卫生手消毒的微生物监测标准
卫生手消毒的微生物监测标准卫生手消毒是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对人员进行手部卫生处理,以减少和消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为了确保卫生手消毒的效果,微生物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卫生手消毒的微生物监测标准。
微生物监测是指通过对卫生手消毒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来评估卫生手消毒的有效性。
常见的微生物监测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首先,细菌总数是微生物监测中的一个基本指标。
细菌总数反映了手上的细菌污染程度。
根据国际标准,手部表面的细菌总数应小于100个菌落形成单位(CFU)/mL。
在监测细菌总数时,可以采用分别对手部内侧表面和指尖进行悬浮液培养,然后对培养液进行计数的方法。
其次,大肠菌群是卫生手消毒中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大肠菌群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潜在致病菌。
大肠菌群的检测可以通过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如用大肠培养基(MacConkey培养基)筛选出大肠菌属的菌落,再通过进一步鉴定来确定是否为大肠菌群。
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卫生手消毒中需要监测的微生物之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细菌,它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较大,常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监测可以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化鉴定进行。
除了以上常见的微生物监测指标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需要进行其他指标的监测,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这些监测指标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卫生手消毒场景和风险评估来确定。
卫生手消毒的微生物监测标准包括了监测的目标微生物和监测方法等。
在监测目标微生物方面,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指标。
监测方法包括培养方法(如分别对手部内侧表面和指尖进行悬浮液培养)和鉴定方法(如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等)。
另外,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监测指标。
总之,卫生手消毒的微生物监测是确保卫生手消毒效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监测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可以评估卫生手消毒的有效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保障卫生手消毒的质量和安全。
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判断标准
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判断标准一、监测方法1.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应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2.监测过程中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监测指标1.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革兰氏阴性菌数、革兰氏阳性菌数、大肠菌群数等。
2.化学指标:包括有效成分含量、pH值等。
3.消毒时间:手消毒剂作用时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4.手消毒剂使用量: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使用适量的手消毒剂。
5.手部皮肤刺激性:手部皮肤应无刺激性反应。
三、监测频率1.日常监测:每班至少进行一次手部微生物监测,以确保手部清洁消毒效果。
2.定期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手部微生物及化学指标的监测,以评估手消毒剂的效果及安全性。
3.针对性监测: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及重点人群的手部进行微生物监测。
四、监测记录1.每次监测均应详细记录手部微生物监测结果、手消毒剂使用量、作用时间、手部皮肤刺激性等信息。
2.监测记录应保存完好,以便于追踪溯源及改进措施的实施。
五、监测结果分析1.根据监测结果,对不合格的手部微生物指标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2.对手消毒剂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确保手消毒效果及安全性符合标准要求。
3.根据监测结果,对现有的手部清洁消毒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手部清洁消毒效果。
六、监测结果报告1.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以便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向使用手消毒剂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反馈,提高手部清洁消毒意识和技能。
七、监测设备维护1.对用于手部微生物监测的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八、手消毒剂评估1.对使用的手消毒剂进行评估,确保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对手消毒剂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清洁和消毒手部。
46生产人员手部微生物方法
黎明茶厂
生产人员手部微生物检测方法
编号:LM-46-2007 1、目的
为了加强茶叶食品安全,掌握生产人员手部微生物检测方法,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2、范围
适用于茶叶生产人员手部微生物检测方法操作。
3、操作要求
3.1部分生产人员手部直接接触食品,为防止因人员手部卫生而引起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因此要保持工人手部卫生,并经常进行人员手部卫生的微生物学检查,以便查明卫生情况,监督生产,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
3.2仪器设备:高压灭菌器、恒温培养箱、天平、试管、吸管。
3.3试剂及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
3.4操作
3.4.1样品采集
3.4.2将生理盐水以10 mL分装人试管中连同包好的棉签用高压灭菌器灭菌。
4.4.3将灭菌棉签浸沾生理盐水反复在人员手部擦拭,面积约为100 cm,,然后将带菌棉签放人有10 mIJ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后作原液备用。
3.4.4测定:将原液吸取1 mL于平板中,再将灭菌营养琼脂倒人平板内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待凝固后倒转放人生化培养箱中(36士1)℃培养(48士2)h。
4.3以菌落计数法计菌落数。
4报告
人员手部含菌量用N来表示,其中:N表示平板直接计数的菌落数。
大肠菌群同GB/T 4789.3方法。
75。
手卫生监测标准
手卫生监测标准手卫生监测是确保医护人员手部清洁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对于评估手卫生设施和措施的有效性,以及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手卫生监测的标准和方法:一、监测对象手卫生监测应针对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清洁工等。
这些人员都可能成为携带病原体的潜在传播者,因此需要对他们的手部进行定期监测。
二、监测时间手卫生监测应定期进行,通常在每月或季度进行一次。
在重大疫情或特殊情况下,应增加监测频率。
三、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采用棉拭子法或培养基法进行采样。
将采样棉拭子或培养基放在医护人员的手部表面,轻轻擦拭,然后进行细菌培养或微生物检测。
2.细菌培养: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或培养基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
根据培养结果,判断手部细菌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
3.微生物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或基因测序,对采样后的棉拭子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
四、监测标准1.细菌数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医护人员手部细菌数量应不超过100cfu/cm²。
在疫情期间,对于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应降低监测标准至50cfu/cm²。
2.细菌种类:手部细菌种类应尽量减少,以减少潜在的病原体传播风险。
监测时应关注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否存在。
3.消毒剂残留:手部消毒剂残留量应符合相关标准,以避免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
监测时可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等,对消毒剂残留进行检测。
4.手部皮肤pH值:手部皮肤pH值应保持在适宜范围,以减少病原体生长和皮肤疾病的风险。
监测时可采用pH试纸或数字pH计进行测量。
5.手部皮肤干燥度:手部皮肤干燥度应适度,以减少病原体滋生和传播的风险。
监测时可采用皮肤水分仪等仪器进行测量。
五、监测结果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对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手卫生培训、改进手卫生设施等。
手的细菌试验报告
手的细菌试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手部细菌的试验研究,了解手部细菌的分布情况和对手卫生的重要性,以提高个人卫生习惯。
实验材料:1. 实验者的双手2. 无菌培养基3. 细菌培养皿4. 错误活跃电子屏蔽器 (阻绝细菌的手套)5. 高效洗手液6. 紫外线消毒灯实验步骤:1. 实验者戴上错误活跃电子屏蔽器手套,将双手在无菌环境中先分别揉搓数次,确保手部细菌分布均匀。
2. 取一块已预培养无菌培养基,将双手按压在培养基表面,较为均匀地涂抹双手,然后将培养胶皿封好,放入培养箱中。
3. 等待24-48小时,待培养基上出现细菌块状生长。
4. 使用紫外线消毒灯对实验者的手进行紫外线辐照处理,杀灭手上的细菌。
5. 使用高效洗手液对实验者的双手进行洗手,洗手过程应达到标准洗手流程。
6. 再次取一块无菌培养基,重复步骤2和步骤3。
7. 在培养基上观察是否有细菌块状生长,并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
实验结果:在第一次试验中,培养基上观察到细菌块状生长,表示实验者手部存在细菌。
随后实验者进行了手部紫外线辐照处理和标准洗手流程后,第二次试验中观察到的培养基上无细菌块状生长。
实验结论:从本次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手部是细菌的常见藏身之地,我们的双手容易受到细菌污染。
2. 标准洗手流程可以有效去除手部细菌,并预防手部细菌感染传播。
3. 细菌的存在对个人健康可能造成潜在威胁,我们应重视手部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实验改进建议:1. 由于使用错误活跃电子屏蔽器手套可能在手套表面引入一些细菌,尝试使用其他更适合实验的无菌手套。
2. 可以加入对不同清洁方法(如常规洗手、消毒液清洗等)的比较试验,以评估清洁方法的效果。
3. 应对更多实验者进行测试,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和更全面的分析。
手卫生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洗手指征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 污染物品之后。 5、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医务人员的洗手方法
医务人员手消毒指征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 病徽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 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1、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 3、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基本概念
手卫生是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 手消毒的总称
手卫生的基本要求
1、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2、手部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3、手部不应戴、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 物。
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 人身体的污染部 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 病人前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适用范围1.评价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效果。
2.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
二、监测时机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三、采集方法i.被检人洗手或手消毒后,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被检人将双手伸出,五指并拢。
3。
检查者取2支无菌棉拭子,并浸于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中。
4.取_支棉拭子在一只手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予;按同样方法用另一支棉拭予涂擦另一只手。
5.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2支棉拭子投入10ra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四、标本检测(一)带菌量检测(平皿倾注法)1.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震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左右。
2.将无菌吸管分别吸取lmJ待检样品接种于2个直径为90mm无菌平皿中。
3.再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
4.将平皿置于(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5.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60(cm2)(二)细菌种类鉴定1.将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置于(36±1)℃温箱培养24-48h。
2.若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浑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双S 平板、麦康凯平板或各种商用快速筛选平板进行细菌接种。
3.接种后将平板置于(36±1)℃温箱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必要时做药敏。
六、注意事项1.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细菌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应≤5cfu/cm2。
2.应根据所用方法,选择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
3.倾注时温度必须控制在45-48℃,温度过高可致细菌死亡,过低则影响倾注效果。
4,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监测目的在于考察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虽然同样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但医务人员不一定进行了手卫生。
5.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传播有关时目标微生物的监测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主要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一、适用范围监测消毒液(含氯消毒液和戊二醛等)细菌学情况。
二、监测时机使用中的消毒液。
三、基本方法琼脂倾注法(细菌学)。
四、基本试剂1.PBS缓冲液(无水磷酸氢二钠2.85g,磷酸二氢钾1.36g,蒸馏水1000m1)。
2.缓冲液A(PBS缓冲液+甘氨酸2g):用于醛类、碘类消毒剂。
3.缓冲液B(PBS缓冲液谎代硫酸钠趣):用于过氧乙酸、含氯制剂。
五、操作步骤(一)细菌学监测1.用无菌移液管吸收使用中消毒液1m1,加入9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中,充分混匀,作用约10min。
2.再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上述lml的待检样本,置于2个直径为90mm的灭菌平皿内。
3.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6一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
4.其中一个平板置于(25±1)℃温箱培养7日,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另一个平板置于(36 ±1)℃温箱培养72h,记数菌落数,必要时做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的检测。
5.计算公式:消毒液染菌量(cfu/m1)=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10(二)细菌种类鉴定1.从营养琼脂中挑取可疑菌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双S平板、麦康凯平板或各种商用快速筛选平板进行细菌接种。
2.接种后将平板置于(36±1)℃温箱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必要时做药敏与分子生物学分型。
六、注意事项1消毒液染菌量结果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
2必须选择含相应中和剂的稀释液进行采样,稀释液与消毒液作用时间不少于10min。
3倾注时琼脂温度保持在45-48℃,温度过高可致细菌死亡,过低则影响倾注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新生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一、新生儿暖箱类型保温箱、蓝光箱二、基本要求1、应有1~2个备用暖箱用以周转清洁消毒。
2、暖箱和蓝光箱应当每日大晚班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还应消毒,一人用后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3、暖箱和蓝光箱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每日更换。
4、清洁消毒后备用的暖箱应放在辅助区,注明清洁消毒日期、失效日期、清洁消毒人员姓名及检查人员姓名。
推荐有效期为2周,2周内使用,可仅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
5、使用中的暖箱应注明启用日期。
三、暖箱、蓝光箱清洁消毒流程1、先拔掉暖箱电源,推至清洁消毒间(辅助区),湿式擦拭电线后将电线盘起挂好。
2、先放掉水箱内残水后再清洗、浸泡消毒。
3、取下恒温罩上输氧孔的塑料套、输液软垫,清洗、擦拭消毒。
4、取出婴儿床,清洗、消毒。
5、取出床搁板上密封条,清洗、浸泡消毒。
6、取出床搁板,清洗、消毒。
7、暖箱若为箱外加水式,则逆时针拧下箱体外面的加水杯或用螺丝刀卸掉,用棉签刷洗加水杯内壁,然后清洗、消毒后冲净,晾干备用。
8、取下空气过滤器盖板,取出空气过滤网,用清洁剂漂洗冲、冼晾干.龋能揉搓滤网。
9、擦拭空气过滤器盖板里面表面及空气输入管内外部。
10、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机身内、外表面和机架。
11、更换手套,将所有浸泡消毒的物品取出、冲洗、擦干。
12、按拆卸的反顺序逐个装回。
安装时注意部件放置的位置、方向,旋钮应锁紧,密封条四周应确保密封。
13、安装完毕,插上电源,测试性能是否良好。
14、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
主要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2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一、建筑布局1、新生儿室相对独立,婴儿有单独的床位。
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米。
2、设置普通病室、隔离室、配奶问、沐浴问。
3、病室和病室入口处设置手卫生设施,每个新生儿床单元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二、工作人员管理1、新生儿病室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2、工作人员入室前应着清洁的工作服、工作鞋、洗手。
3、手卫生:执行《洗手、卫生手消毒SOP》。
4、医护人员在进行诊治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接触患儿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三、患儿管理1、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2、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
3、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及时隔离或转院,执行《新生儿病房隔离制度》。
对隔离患儿执行《新生儿隔离病房SOP》。
4、新生儿病室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四、监测1、新生儿室按医院规定进行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开展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2、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3、针对监测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五、环境管理1、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至少2~3次/曰,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台面、地酶曰湿式擦拭、清扫,遇感染物质时即刻用500mg/1。
含氯消毒剂消毒。
六、物品管理l、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由医院统一采购,不得重复使用。
2、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曰更换清洗消毒。
3、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人用后一消毒。
清洗消毒方法执行《新生儿保温箱清洗消毒SO[,》。
4、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5、患儿使用的奶具执行《新生儿奶具清洗消毒SOP》。
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6、新生儿淋浴用具一人一用~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七、医疗废物管理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执行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2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洗手、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一、术语和定义1、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游毛去除手部皮肤污瞩、碎『新口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二、配备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1、流动水。
2、非手触式水龙头。
3、清洁剂: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
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4、于手纸或烘手机,避免二次污染。
5、速干手消毒剂。
6、洗手揉搓六步骤图。
’三、洗手与卫生手消毒、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l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L)接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见洗手揉搓六步骤图。
5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a)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b)严格按照附录A医务人员洗手方法A.3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c)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主要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2009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一、插管前l、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
二、插管时1、消毒2次:用0.5%的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只棉球限用一次,程序如下: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