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

课程基地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追求,以建设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为基础,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教学“新课堂”;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课程基地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探索;课程基地包含: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是理念、方法、路径的融合;课程基地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构想,基于以下几点基本思考:

――世纪之问的试解。钱学森提出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都在为怎么找到适合的学生而奋斗,以分数为标准基本上找到的都是合适考试的学生。应答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作为有责任、有胸襟的江苏教育人,要敢立潮头,主动试解,从为教育找到适合的学生,转向为学生找到合适的教育上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的平台在哪里?课程基地的创建为学生“适合”的体验搭建了平台。

――教育功能的审思。教育能强国吗?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强国的,只有科学有效的教育才能强国。科学有效的教育才能有效育人、育有效的人,才能真正培养出促进社会经济的人才。实践性、创新性是育有效人的主题词,而且正是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

――教育瓶颈的突破。长期以来,困绕高中教育的两个瓶颈问题,一是千校一面、二是素质教育。千校一面的应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而丰富多彩的课程基地将会催生学生潜能的个性选择;硝烟弥漫的考试剥夺了青少年成长中应有的快乐,而动手实践的课程基地就是要还给青少年做中学的青春乐趣。

――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基地建设是强化教学环节、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内容的模型建构、情境创设、内容拓展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拓展有效运用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巩固、生成知识,切实减负增效;有利于纠正当前高中教育重课堂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转变教学方式;有利于推进学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提升。

――优化投入的载体。在整个基础教育中,长期以来高中教育政府投入一直偏少,缺少应有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增加政府投入,一方面要解决宏观政府问题上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有转向内涵发展的专项建设,使教育投入更多地从硬件投入转到软件投入、从保障性投入转到发展性投入上来,更多地以投入保障质量,以投入提高教师水平。课程基地建设成为财政投入的项目抓手。

――教育创新的探索。在高中教育,一方面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都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同时,也由于高考的单一方式,形成了高中千校一面的现象。江苏高中教育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以率先的勇气破解高中教育发展中共性的问题,提供做法和经验。课程基地建设是高中转型升级、优质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课程基地,以项目引领发展,以课程丰富内涵,以基地拓展课堂。通过多样化课程、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样化手段单等,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全面发展创新路径。为学生兴趣、爱好、

特长、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人生未来奠基。

(二)研究现状的描述

1、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许多高中都建立了学科基地。但学科基地有着先天性的缺陷:关注学科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而没有关注学习平台的建设;只涉及一个学科而不是学校所有学科;只关注部分学生的学习而没有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学习。

(2)职教系统进行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各项改革的,建立了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等有效机制。但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专业应用的,可以借鉴一些实践做法,并不能解决普通高中存在的问题。

(3)关于课程基地建设的某些要素的理论探讨。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习环境的研究,如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研究的“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学习论”、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这些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国外相关研究也多集中于对基地建设要素的讨论。迈克奈尔(Arnold McNair)认为,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学术课程,突出大学的作用,并认为教师在任教五年后要带薪培训一个星期。斯腾豪斯(Stenhouse L.)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因此应赋予教师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自主权。克拉克(Kenncth Clarke)认为,如果我们希望一支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就必须鼓励和促动教师的专业主义。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发展,但中小学并没有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只有高等学校才有教师发展中心,将其作为教学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加强学科开发以,建立课程的实施载体是本研究的江苏独创。

(三)研究价值的分析

1、理论价值:系统构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依赖科技的进步,改变课程实施方式,丰富普通高中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2、实践价值:有利于引导学校将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以多样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潜能和创造潜能。

3、社会价值: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改变普通高中长期以来应试导向、千校一面的现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改变教育行政工作方式,以科研带动教育行政工作。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设计

1、通过学习借鉴探索发达国家在教学环境、学习互动平台、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理念、做法、效果,为构建符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的课程基地建设提供借鉴并整体架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理论体系。

2、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模型、人机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成长中心、学生实践创新途径等六个方面建构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标准,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设计提供基本经验。

3、明晰课程基地体系的建构关系,通过案例研究,提炼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