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教案.
结构化学高中讲解教案人教版
结构化学高中讲解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结构化学高中讲解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结构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结构化学中的常用术语和符号。
3. 能够分析和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4. 能够应用结构化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结构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和解释。
教学难点:1. 结构化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 结构化学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2. 教具: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引发学生对结构化学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讲解结构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 结构化学的定义和作用。
2. 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的概念。
3. 共价键的形成和键长、键能的关系。
Step 3:讲解结构化学中的常用术语和符号(10分钟)1. 结构式的表示方法:线性式、简化式、键线式等。
2. 分子式、结构式和式量的关系。
3. 分子式中的原子键数、官能团和碳骨架的表示方法。
Step 4:分析和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15分钟)1. 长碳链的命名和表示。
2. 双键、三键的存在和影响。
3. 环状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Step 5:应用结构化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15分钟)通过一些例题和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结构化学知识解决有机化学中的问题。
Step 6: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延伸:1. 给予学生一些拓展阅读和研究的资料,让他们了解结构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参与有机化学实验,通过实践加深对结构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
3. 学生对结构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表现。
高中结构化学公开课教案
高中结构化学公开课教案
时间:90分钟
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学习有机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确定
3.学习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和构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为何称之为有机物,并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二、基本结构和分类(20分钟)
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碳原子及其价键
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脂肪烃、烯烃、炔烃等
3.通过实例,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别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三、有机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确定(30分钟)
1.讲解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2.讲解含氧、含氮有机物的常用命名法则
3.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确定
4.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
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和构象(20分钟)
1.介绍有机分子的构象
2.讲解手性分子和立体异构体的概念
3.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和构象
4.布置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空间结构和构象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点。
鼓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思考和讨论。
扩展活动:
1.让学生分组进行有机物结构式的绘制活动,加深对有机物结构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和变化,探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有机物命名和结构确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结构化学高中讲解教案模板
结构化学高中讲解教案模板主题: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结构式和表示式的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 分子式、结构式和表示式的转换。
教学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2. 分子式、结构式和表示式的转换。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引起学生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10分钟)介绍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讲解碳的原子构造、价键理论等基本概念。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15分钟)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碳链的选择、官能团的命名等内容,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这些规则进行化合物的命名。
4. 演示分子式、结构式和表示式的转换方法(15分钟)通过实例演示分子式、结构式和表示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这些转换。
5. 练习和讨论(15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检验他们对于有机化合物基本结构和命名规则的掌握程度,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实际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重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高中结构化学教案
高中结构化学教案
年级:高中
课题: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
3. 能够根据化学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简式、结构式和分子式;
3. 根据化学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10分钟)
1. 解释简式、结构式和分子式的概念;
2. 示范如何根据化学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三、实例分析与练习(20分钟)
1. 展示几个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要求学生画出其简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实例问题。
四、复习与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所学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如何根据化学式确定结构。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练习画出几种有机化合物的简式和结构式;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及时完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及如何确定结构。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是本教案的重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结构化学》教案
《结构化学》教案教案主题:结构化学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3.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和它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4.能够用分子模型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教学重点:1.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
2.分子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3.分子的立体构型和它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1.立体构型的理解和应用。
2.分子模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是由什么组成的?2.引出本课的主题:结构化学。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吗?Step 2: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1.分子的定义: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相连接而成的粒子。
2.化学键的定义: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分子的分类: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4.分子式的表示方法: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Step 3:讲解化学键的分类1.离子键:电荷相互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2.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3.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因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的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Step 4:讲解分子的结构和命名规则1.分子式的命名规则:先写元素符号,然后写下标。
2.分子结构的命名规则:根据元素化合价和化学键的性质确定分子结构。
Step 5:讲解分子的立体构型1.立体构型的定义:分子在空间中的排列方式。
2.饱和度的概念:分子中双键数量和环数的总和。
3.分子结构和饱和度的关系:饱和度越高,分子结构越稳定。
4.常见的分子构型:线性、平面三角形、平面四边形、平面五边形、立体四边形等。
Step 6:讲解分子模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示方法:用分子模型表示反应物和产物。
2.分子模型和化学反应的关系:分子模型能够直观地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Step 7:小结和反思1.小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结构化学在哪些方面有应用?为什么分子模型在化学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分子进行立体构型推测,并用分子模型表示出来。
结构化学电子教案
结构化学电子教案课程性质:结构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结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深入到电子层次,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性能关系的科学。
其内容涉及用量子力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化学问题,进而建立物质结构理论;提出与创造结构分析方法;是一门思想性强又高度联系实际的基础理论课。
内容主要包括: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化学键理论、晶体化学、研究结构的实验方法等。
教材:1. 《物质结构》潘道皑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2. 《物质结构》徐光宪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参考书:1. 《结构化学》江元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 《结构化学问题解析》苑星海等编天马图书出版2003学时:70,(讲授68学时中含模型课和习题课)主讲教师:苑星海教授课程内容简介:“结构化学”是以电子构型和几何构型为两条主线,系统讲授三种理论和三类结构: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
为本科生打下三方面基础:量子化学基础、对称性原理基础、结晶化学基础。
这些基础对于建立微观结构概念和原理、掌握现代测试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应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基本原理及思想方法有正确的认识,学会辩证的思维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典型微观结构物理模型、物理意义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理解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及某些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对教师则要求做到思想观点、教学内容和实验事实相结合;深入理解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直观教学与强化基本训练相结合,对学生加强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先行课的有关内容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为后续课和科学研究及中等学校的化学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结构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素质,进一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毕业后能更好地完成化学教学或科研任务。
结构化学电子教案
结构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能量级、轨道量子数:主量子数、角动量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量子数1.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结构:横行、纵列主族元素:性质与位置关系过渡元素:性质与位置关系稀有气体元素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2.1 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形成条件、性质共价键:形成条件、性质金属键:形成条件、性质氢键:形成条件、性质2.2 分子的几何构型与键角VSEPR模型:预测分子几何构型杂化轨道:sp、sp^2、sp^3、sp^3d、sp^3d^2键角:孤对电子对键角的影响第三章:晶体结构与固体化学3.1 晶体类型离子晶体:构成微粒、性质分子晶体:构成微粒、性质金属晶体:构成微粒、性质原子晶体:构成微粒、性质3.2 固体化学半导体:导电性质、应用超导体:导电性质、应用绝缘体:导电性质、应用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特点、实例分解反应:特点、实例置换反应:特点、实例复分解反应:特点、实例4.2 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定义、计算、应用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第五章:物质结构分析方法5.1 紫外光谱:原理、应用π-π吸收n-π吸收分子内电荷转移吸收5.2 红外光谱:原理、应用functional groups:吸收频率与化学键关系分子结构分析: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解析5.3 核磁共振谱:原理、应用核磁共振现象:进动频率、化学位移分子结构分析: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解析第六章:X射线荧光光谱(XRF)6.1 XRF原理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发态和荧光的产生谱图的解析6.2 XRF应用元素分析合金分析环境监测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AAS)7.1 AAS原理原子化过程吸收光谱的产生检测限和准确度7.2 AAS应用金属元素分析环境样品分析生物样品分析第八章:质谱分析8.1 质谱原理质量分析器离子源检测器8.2 质谱应用分子结构和组成的确定生物大分子分析药物分析第九章:电化学分析9.1 电化学原理电极过程电位滴定电流滴定9.2 电化学应用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离子选择性电极第十章:现代结构分析技术10.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理与操作图像解析样品制备10.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理与操作图像解析样品制备10.3 核磁共振成像(MRI)原理与操作图像解析应用领域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以及量子数的分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大学结构化学教案
大学结构化学教案结构化学是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个领域。
本教案主要针对大学生结构化学课程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结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教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结构,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分子等。
3. 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征。
4.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规律以及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熟悉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方法,以及它们在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6.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领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常用官能团的结构特征。
3.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反应类型、反应规律和应用。
4. 反应平衡、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原理。
5.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
6.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性质。
7. 化学与环境的关联和化学科技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 传统讲授:教师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互动式教学:教师利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3. 研讨会式教学: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和研究项目,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4. 报告式教学:学生根据课程要求,撰写报告并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 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教学软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四、教学时序本课程共分为16周,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1-2周:元素周期表和有机化合物命名第3-4周:有机化合物结构第5-6周: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第7-8周: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规律第9-10周:无机化合物性质和分类第11-12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第13-14周:化学与环境第15-16周:总结和考核五、考核方式本课程将通过闭卷考试、论文撰写、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全面考核。
结构化学教案-内江师范学院
第七章晶体结构的点阵理论(6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点阵的概念,点阵与结构基元的关系3.掌握直线点阵、平面点阵、空间点阵的特点及单位4.掌握平面点阵和空间点阵的正当格子和正当单位5.掌握晶胞和晶胞的二个要素6.掌握晶体的宏观对称性与分子对称性的异同,晶体的对称性定律7.掌握晶体的宏观对称元素的数目,宏观对称元素的组合-晶体学点群,特征对称元素-晶系,点阵型式8.了解晶体的微观对称元素-点阵、螺旋轴和滑移面9.掌握平面点阵的指标化及晶面指标与晶面间距之间的关系10.了解X-射线衍射强度和晶胞中的原子分布的关系-散射因子、结构因子、结构因子与衍射强度的关系11.了解X-射线结构分析方法-回转法、衍射仪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晶体的点阵结构,x-射线衍射,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的结构2.难点:晶胞的概念,微观对称性,x-射线衍射§7-1晶体的点阵结构与晶体缺陷一、晶体概述1、晶体及其特性周期性规律是晶体结构的最突出的特征。
而非晶态物质在它们内部,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排列就没有周期性的结构规律,称为无定型体或非晶态物质。
晶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离子按周期性的规律排列的结构,使晶体具有如下共同性质:(1)自范性: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能自发地形成晶面、晶面相交形成晶棱、晶棱汇聚形成顶点,构成多面体的外形,从而也呈现出对称性。
理想晶体的晶面(F)和晶棱(E)及顶点(V)之间的关系:F+V=E+2(2)均匀性:晶体内部各部分的宏观性质,如熔点、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3)各向异性:晶体中不同方向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4)固定的熔点:晶体均具有一定的熔点。
上述晶体的特性是晶体内部原子或分子作周期性排列的必然结果,是各种晶态物质的共性,也是晶体的最基本性质。
2、晶体的同素异构及其应用示例(1)同素异构体(2)人工智能材料二、晶体的点阵结构理论1、点阵和结构基元(1)点阵与平移点阵:从晶体中无数个重复单位抽象出来的无数个无大小、无重量、不可分辨的几何点,在三维空间按一定的周期性重复,这些点构成一个点阵。
《结构化学》教案
《结构化学》教案教案:结构化学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2.掌握常见分子结构的命名规则。
3.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4.学会运用结构化学的知识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念和基本组成1.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子核、电子和化学键。
2.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分子式、结构式和杂化。
第二节分子结构的命名1.烃类的命名: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和环烷烃。
2.功能团的命名:醇、醛、酮、酸、酯等。
3.多官能团的命名:醇醚、酮醛等。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1.范德华力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生物活性。
第四节结构化学的应用1.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2.化合物的摩尔比和分子式计算。
3.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4.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
教学重点:1.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3.结构化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结构化学在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举例:通过分子模型、分子式和结构式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结构的概念和组成。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实验探究:通过合成有机化合物、测定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反应活性,让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教案资料。
2.分子模型和实验仪器。
3.化学实验教材和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
2.平时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
3.实验报告和总结的评估。
教学拓展:1.分子模型的制作和应用。
2.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结构化学在材料科学和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学习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学习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的实践技巧。
3.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和应用。
高中化学选修结构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结构化学教案课题:有机化合物的构成和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构成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分子的构建和结构。
3. 能够用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的形式。
教学重点:1. 有机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2. 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
教学难点:1. 有机分子的结构式表示。
2. 多种有机分子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相关实验装备。
2. 学生准备笔记和课堂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有机分子引导学生了解导入主题。
二、讲解有机分子的构成和性质(15分钟)1. 有机分子是由碳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有机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
3. 介绍有机分子的构建和结构。
三、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20分钟)1. 简单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2. 复杂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3. 演示几个例子进行讲解。
四、结构式表示(15分钟)1. 演示有机分子的结构式表示方法。
2. 让学生尝试画出几种有机分子的结构式。
五、实验(20分钟)1. 进行简单的有机分子合成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六、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有机分子的构成和性质,以及命名规则和结构式表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有机分子的理解和认识。
需要继续引导学生多做练习,加强对有机分子的理解和应用。
《结构化学》教案(精)
形成分子轨道的群轨道共6个,它们分别与中心离子的s , px, py, pz, dx2-y2, dz2的原子轨道对称性一致。具体形式如下:
中心离子的原子轨道与配体的群轨道图示
若配体L与M只形成分子轨道,不形成分子轨道,则配合物的分子轨道能级图为:
§3-3晶体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比较及配位场理论
晶体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对中心离子d轨道能级的分裂都进行了较好的描述,并对配合物的光学、磁学、热化学性质等都能作出几乎相同的定性描述。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处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晶体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不同之处:
1.晶体场理论把配体与中心离子的相互作用看成点电荷之间的静电作用;而分子轨道理论则用共价键模型来探讨。
《结构化学》教案
授课时间2007年6月第14到15次课
授课章节
第三章配位场理论和配合物结构
任课教师
及职称
刘奉岭,教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6课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潘道皑等,《物质结构》(第二版)潘道皑等,《物质结构》(第二版);
江元生,《结构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周公度,《结构与物性》(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晶体场理论中金属离子分裂的d轨道(如八面体中的t2g和eg轨道)看成是纯金属的原子轨道;而分子轨道理论则用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的分子轨道来描述。这种描述方法更符合实验事实。
3.晶体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对分裂能的处理不同。例如对八面体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分裂能为
结构化学高中讲解教案
结构化学高中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结构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结构式的表示方法和命名规则
3. 能够应用结构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
1. 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2. 共价键的形成
3. 分子的立体构型
4.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引入结构化学的概念,并说明其重要性。
二、讲解结构式的表示方法(15分钟)
1. 介绍结构式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Lewis结构式、Kekeley结构式和共振式的表示方法
3. 给出一些案例进行示范
三、讲解共价键的形成(15分钟)
1. 解释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2. 讲解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
3. 通过分子模型展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四、讲解分子的立体构型(15分钟)
1. 介绍手性、立体异构体和对映体的概念
2. 讲解立体异构体的种类和构型
3. 给出一些案例进行示范
五、讲解有机物的命名规则(15分钟)
1. 介绍有机物的基本分类和命名原则
2. 讲解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命名方法
3. 通过化合物结构式进行对应的命名练习
六、练习与总结(10分钟)
1. 给出一些结构式进行分析和命名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答疑问
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加强对结构化学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化学的基本概念,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系统性讲解和实例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并促进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结构化学电子教案
结构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1 原子结构电子的排布原子核的构成原子的大小和质量1.2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构成主族元素的特点过渡元素的特点稀有气体的特点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2.1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与性质共价键的形成与性质金属键的形成与性质2.2 分子结构分子几何形状分子轨道理论键角和键长第三章:晶体结构与固体化学3.1 晶体结构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的类型与性质晶体的空间点阵3.2 固体化学固体的分类半导体的性质与应用超导体的性质与应用第四章: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4.1 化学键的极性化学键极性的判断化学键极性对分子性质的影响4.2 分子的极性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极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极性与分子的溶脂性第五章:化学反应与键的变化5.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5.2 键的变化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第六章:立体化学与分子轨道对称性6.1 立体化学基础手性碳原子立体异构体旋光性和偏振光6.2 分子轨道对称性群论基础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分子轨道对称性与化学键第七章:现代结构分析技术7.1 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原理晶体学的布拉格定律X射线晶体衍射图谱分析7.2 核磁共振(NMR)NMR原理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NMR谱图的解析第八章:化学键的电子效应与分子性质8.1 电子效应吸电子效应给电子效应诱导效应与共振效应8.2 分子性质分子极性与化学性质分子轨道与化学键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第九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9.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碳原子四价键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与键角9.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第十章:现代化学研究方法简介10.1 量子化学计算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分子轨道理论量子化学计算方法10.2 谱学方法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10.3 化学研究的新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核磁共振成像(MRI)重点解析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的特点。
初中生物结构化学教案
初中生物结构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
2. 引出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对细胞功能的重要性。
二、学习内容(20分钟)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膜:包裹细胞的薄膜,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和细胞液的胶状物质。
-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活动,包含遗传信息的DNA。
2. 细胞的化学组成
- 蛋白质:构成细胞的骨架和器官,参与代谢和生长。
- 糖类:提供细胞能量的来源。
- 脂质:构成细胞膜,储存能量。
- 核酸:储存细胞的遗传信息。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 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2. 进行简单的细胞结构化学实验,了解细胞的化学组成。
四、小结与评价(10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内容,总结细胞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2. 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细胞结构化学的理解。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继续探究细胞的结构化学,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什么区别。
2.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听讲并做好笔记。
教案优化建议:
1.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细胞的结构化学。
2. 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3.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
《结构化学》教案.
《结构化学》教案授课时间2007年5月第1到7 次课(1)黑体辐射实验——量子论的引入实验证明, 在任何温度下, 任何物体都向外发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
这种能量按频率的分布随温度而不同的电磁辐射叫做热辐射。
单位时间内从单位表面积发出的频率在v 附近单位频率区间的电磁波的能量称为光谱辐射出射度, 用W (ν,T )表示。
维恩从经典热力学和麦克斯韦分布律出发, 导出了一个公式, 即维恩公式:)/exp (),(3T v v T v W βα-= (1.1-1)式中α, β是常量。
这一公式在低频范围有较大偏差。
瑞利和金斯根据经典电磁学和能量均分原理导出的公式为:kT c v T v W 232),(π= (1.1-2)这一公式在低频范围还能符合实验结果, 但在高频范围内相差很远, 甚至趋向无限大值。
当时, 物理学家把这称为“紫外灾难”。
经典物理学不能很好地解释黑体辐射问题, 为了解释黑体辐射问题,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0ε的概念:hv =0ε, 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问题。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发表了他根据“能量子”0ε的概念导出的黑体辐射公式:12),(/32-=kT hv e v c h T v W π (1.1-3)这一公式在全部频率范围内和实验都符合。
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的概念第一次冲击了经典物理学的束缚,开创了对小线度的微观粒子用量子论研究的新时代。
(2) 光电效应实验——爱因斯坦光子学说提出1905年, 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基础上提出了“光子学说”。
金属在光照射下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就是光电效应。
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用W 0表示。
实验发现:①对于每一种金属,只有当入射光频率v 大于一定频率0v 时,才能得到光电效应。
频率0v 是金属的特性。
②光电子的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如下关系:)(0max v v h K -= (1.1-4)式中h 是普朗克常数, v 为入射光频率。
结构化学-授课教案2
第二章 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第一节 H 2+的分子轨道和共价键的本质 一、 氢分子离子的薛定谔方程1. 定核近似(Born-Oppenheimer 近似)Re r e r e m H b a 02020*******ˆπεπεπε+--∇-= ψψE H=ˆ 假定两核不动,核动能为零。
2. 原子单位制(Atomic Unit )(1) 单位长度 1a.u.= a 0 = 0.529177A=52.9177pm (2) 单位质量 1a.u.= m e =9.1095⨯10-28g (3) 单位电荷 1a.u.= e = 1.60219⨯10-19C(4) 单位能量 1a.u.=002a 4e πε=27.2166 eV(5) 单位角动量 1a.u.= = 1.0545887⨯10-34 J ²s引入原子单位后的薛定谔方程ψψE Rr r b a =+--∇-)11121(2其中r a 、r b 、R 均以a 0 为单位H 2+ 的薛定谔方程可以使用球极坐标精确求解,但无推广意义,仅适用于H 2+,绝大多数分子不能精确求解,因此采用近似处理方法:变分法。
二、变分原理与线性变分法1. 变分原理对给定的分子体系,如果找到任意归一化的品优波函数ϕ , 则用体系的Hˆ求得的能量平均值 0ˆ*Ed HE ≥=⎰τϕϕ 变分积分量子力学可证,E 必然大于或接近于体系的基态能量,但永远不会低于体系基态的真实能量。
如果找到的波函数恰好使0E E =,则可用此波函数作为体系的近似波函数,这就是变分原理。
若ϕ尚未归一化,则τϕϕτϕϕd d H E *ˆ*⎰⎰= ϕ称为变分函数。
2. 线性变分法选择一组已知线性无关的函数,1φ ,2φ……,m φ 线性组合:∑==+++=mi i i m m c c c c 12211......φφφφψ其中,m ...2,1φ 称为基函数;m c ,...2,1为参变数τφτφφd c d c Hc E mi i i m i i i mi i i 2111)()(ˆ)(⎰∑∑⎰∑====)c ,..c ,c (E m 210c E ......c E c E m21=∂∂==∂∂=∂∂ 得 m 个关于i c 的联立方程——久期方程三、+2H 的变分原理1. 选择变分函数使b a r r <<和R ,011→Rr b 和则R r r Hb a 11121ˆ2+--∇-= ⇒ ar H 121ˆ2-∇-=薛定谔方程 ψψE r a =-∇-)121(2H 原子 a r s e -=πφ11电子→ a 核 a r a e -=πφ1 电子→ b 核 b r b e -=πφ1试探变分函数 b a c c φφψ21+= 原子轨道线性组合为分子轨道法(LCAO-MO )2. 求解过程τψψτψψd d H E *ˆ*⎰⎰= ()τφφτφφφφd c c d c c H c c bab aba⎰⎰+++=2212121)(ˆ)(⎰⎰⎰⎰⎰⎰++++=τφτφφτφτφφτφφτφφd c d c c d c d H c d H c c d H c bba abbbaaa222212212221212ˆˆ2ˆ 引入:τφφd H H aaaa⎰=ˆ ,τφφd H H bbbb⎰=ˆτφφd HH baab⎰=ˆ 12==⎰τφd S aaa,12==⎰τφd S bbb, 0≠==⎰τφφd S S ba ba ab22212122212122c S c c c H c H c c H c E ab aaab aa ++++= 2221212221212)2(c S c c c c S c c c E ab ab ++=++ 分别对c 1,c 2 求偏导数,得 0)()(0)()(2121=-+-=-+-E H c ES H c ES H c E H c bb ab ab ab aa aa } 久期方程0=----EH ES H ES H E H aa abab ab ab aa 久期行列式解得abab aa S H H E ++=11 +2H 的基态能量ababaa S H H E --=12 第一激发态能量E 1,E 2代入方程 )(1b a Ic φφψ+=)(1b a II c φφψ-= 归一化⎪⎪⎩⎪⎪⎨⎧--=++=)(221)(221b a ab I b a ab IS S φφψφφψ 波函数第一激发态波函数基态的MO MO四、关于特殊积分的讨论和H 2+能量曲线1.S ab 重叠积分 τφφd S b a ab ⎰= 1 > S ab >0S 的大小反映b a φφ、的重叠程度。
高中结构化学教案
课题:原子结构及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略)2、掌握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区3、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重点、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内容:一、核外电子运动区域的划分二、电子在轨道内的填充规则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的构造原理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鲍林能级:1S 2S2P 3S3P 4S3d……………..即:ns<(n-2)f<(n-1)d<Np2、泡利不相容原理:1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1)、电子优先占用空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例如:3S23P3(2)、能量相同的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全空状态下能量最低,原子稳定。
<1>第一电离能:1 2 3 4 5 67由于第2主族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符合ns 2np 0,处于P 轨道全空状态,S 轨道全充满状态;第5主族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符合ns 2np 3,处于P 轨道半充满状态,从而导致了第2主族元素原子以及第5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反常增大。
<2>个别原子的电子排布:Cu :[Ar]3d 104S 1 三、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轨道表达式的书写 1、电子排布式的书写:书写有内层到外层,电子填充遵循鲍林能级顺序。
要求掌握前36号元素(前四周期)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2、轨道表达式的书写: 3d 4S四、其他概念:电子云、原子轨道、原子轨道形状课题: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略)2、掌握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区3、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重点、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内容:一、元素的分区1、元素分区He(s)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0S区d区ds区P区镧系、锕系位于第三主族,属f区。
注:最后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填充时,填充在哪个能级,则该原子位于哪个区。
2、价电子排布S区:ns1-2P区:ns2 np1-6d区:(n-1)d1-9 ns1-2dS区:(n-1)d10 ns1-2二、元素周期律1、定义:各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化学》教案
授课时间2007年6月第14到15 次课
教学内容:
配合物是指由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及其周围的若干个分子或离子所组成的化合物。
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配合物的核, 在核周围与核相结合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
1893年26岁的瑞士化学家维尔纳提出了他的配位学说, 见p305~306。
(为此, 维尔纳获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
维尔纳Alfred Werner (1866~1919)
瑞士无机化学家。
1866年12月12日生于法国米卢斯, 1919年11月15日卒于苏黎世。
1890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1909~1915年, 任苏黎世化学
研究所所长。
维尔纳是配位化学的奠基人。
1893年他在《无机化学领域中的
新见解》一书中提出配合物的配位理论, 提出了配位数这个重要概
念。
维尔纳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无机化学发展的基础。
因创立配位
化学维尔纳获得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发表170余篇论文(包括
与人合作的), 著有《立体化学教程》。
第一个配合物于1704年得到, 即普鲁士蓝。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配位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 由于量子化学的加入,形成了研究配合物的三大理论, 即:
(1)价键理论(VBT)
(2)晶体场理论(CFT)
(3)分子轨道理论(MOT)
晶体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结合,形成了研究配合物的主要理论方法——配位场理论。
§3-1晶体场理论
晶体场理论认为: 在配合物中,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来源于类似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所以称为晶体场理论。
1. d轨道的分裂
(1)正八面体场
蔡塞盐的结构 乙烯与Pt 2+的成键情况
乙烯与Ag +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2)金属-乙炔配合物
乙炔既可以作为两电子配体, 也可以作为四电子配体, 其配位情况比乙烯更复杂。
具体配合物实例见p364~365.
2. 环多烯和过渡金属的配合物
在这类配合物中,环多烯以离域π键参加配位, 离域π键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心离子通过中心π键形成配合物。
某些具有芳香性结构的平面环多烯如下:
3. 夹心化合物——二茂铁的结构
夹心化合物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二茂铁。
该化合物的合成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金属有机化学的诞生。
二茂铁的结构如下图, 成键情况见p370。
在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中, 一个配体同时和n 个不同的原子M 配位结合时, 常在配位体前加μn -记号, 如Fe 3(CO)10(μ2-CO)2, 表示两个CO 同时与两个Fe 原子结合成桥式结构, 而其余10个CO 只和一个Fe 原子结合。
若一个配体有n 个配位点与同一个金属原子结合, 则在配体前标上ηn -记号, 例如二茂铁(η5-C 5H 5)2Fe, 表示每个C 5H 5都有5个配位点和 同一个Fe 原子结合。
本节需要掌握的知识
π*
π Ag
CH
2CH
2d xy
5s
+
2-_
+
2+
不饱和烃配合物, 夹心化合物;金属-乙烯配合物中金属原子与乙
烯的成键情况, 二茂铁的结构。
本节习题:
书面作业p379第3题。
§3-5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结构简介
原子簇化合物又称团簇(cluster): 是指由多个同种或同类原子或者同种或同类结构单元构成的分子或离子, 结构中包含同种或同类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又称为簇状分子,原子簇等。
如P4、S8、C60、S4N4、As73-、Pb94—、Ag4+、B5H9、C3B5H7、Fe3(CO)12、Mo8Cl84+等。
团簇常呈现特殊性质, 如催化活性、生物活性以及各种光、电、磁等物理性质。
本节介绍的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是指含有一个以上金属-金属键(记为M-M)的多核化合物。
在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中, 有的是两个金属原子直接相连,如:Mn2(CO)10、[W2Cl9]3-等; 有的是多个金属原子互相成键, 形成M3、M4、M6、M8等原子集团(某些结构如下), 周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化学键和配体结合在一起。
在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中, 金属原子簇形成核心,周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化学键和配体结合在一起。
形成M-M键的主要条件是:
(1)低的金属氧化态;
(2)价电子不能过多;
(3)有适当的价组态和金属-配体成键体系。
1. 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分类及M-M成键判据
(1)分类:
根据配体分类: 羰基簇和非羰基簇;
根据金属原子数: 低核簇和高核簇(4原子以上);
根据成簇金属的异同: 同核簇和异核簇;
(2)实验判据:
键长金属原子间距小于或接近金属晶格中相邻原子的距离。
磁性形成M-M键后磁性一般变小。
键能M-M的键能在80kJ·mol-1以上。
振动光谱M-M单键在150~250cm-1。
2.过渡金属簇合物的成键理论简介
(1)18电子规则: 在过渡金属簇合物中, 由于M用(n-1)d、ns、np成键, 因此M的价电子为18时是稳定的。
据此可以求出金属原子间成键的总数, 即在M n中, n个M间成键的总数b可以按下式计算:
b=(18n-g)/2
《结构化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