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2.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本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

2.深刻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陈情表》、《岳阳楼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

(2)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解决疑难问题。

3.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3)分析文本的表现技巧,如对比、抑扬顿挫等。

4.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读者的感染力。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大家觉得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呢?(2)生1:都是表达作者的情感。

(3)生2: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4)师:很好,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表达作者情感的文言文名篇,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呢?2.自读课文(1)师:在阅读课文时,大家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做标记,等会儿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高中课程的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祭十二郎文》2是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类课程中的一篇课文,为了更好地教授该文,以下是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及其作者;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及其与当代的联系;3.能够快速理解阅读材料,并准确理解书写文字;4.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内和课外阅读,在讨论中展开思考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材: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课程《祭十二郎文》22.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阅读3.教学流程:①预习由于《祭十二郎文》涉及到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预习是必要的。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来了解内容大意,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PPT和视频资料来讲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通过对每个细节的解读阐述它与当代的联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来随时调整和改进授课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1)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祭十二郎文》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2)史实掌握:通过儒家思想、日本武士精神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的逻辑事实和史实;3)阅读技巧: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掌握高效阅读技巧;4)联系当代:通过与日本现代社会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历史对当代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③讨论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例如:1)丰臣秀吉的领袖能力和统治手段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2)《祭十二郎文》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3)文本中所呈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否与当前社会存在类似现象?通过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在思考和交流中收获启迪和思维上的提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理解祭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材分析本次教学的教材为《祭十二郎文》。

该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自己祭祀亡儿的情景,以及对儿子的悼念之情。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作结构,为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重点1.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阅读理解文本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能力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祭祀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悲伤2.以分组阅读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印象3.结合现代文学、音乐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体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情境1.板书“祭十二郎”,并讲解祭祀的含义和仪式流程。

2.播放《祭十二郎》的音乐和视频资料,营造出温馨而悲伤的氛围。

第二步:整体阅读1.教师发放文本,全班一起朗读和齐读。

2.教师分段解读文本,注重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步:分组阅读和讨论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段祭文,探讨段落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结束后,各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第四步:诗文体验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音乐作品,并分析其与祭文之间的联系。

2.学生进行诗文体验,以及情感共鸣和表达。

第五步:诗文写作1.针对教材的主题和基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写作秀句,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使用直接输出字体或简易版的Markdown工具记录下所需内容。

教学扩展1.在文学课程中,加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和学习,能够从文化层面上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

2.在写作课程中,扩展学生的写作领域,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提高表达能力。

3.在个人成长辅导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鼓励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情感抒发。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骈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祭十二郎》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祭”字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骈文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如文章的意境、形象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结尾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审美价值,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2.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骈文写作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一次骈文写作练习。

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学习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如字音、字义、结构等;
3.能够阅读、理解并书写祭十二郎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祭十二郎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3.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教学难点
1.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
2.祭十二郎文的书写规范。

三、教学流程
1. 祭十二郎文的来源与文化背景
讲解祭十二郎的来源及相关文化背景,包括十二郎神、野趣舞、鬼面山等。

2. 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
a. 字音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发音规律,如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b. 字义
介绍祭十二郎文中常见词语和意义。

c. 结构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结构特点,如仄起、平结、轻重、对仗等。

3. 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a. 阅读
教学生如何正确阅读祭十二郎文,包括字音、字义、结构等方面。

b. 书写
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祭十二郎文,包括字形、笔画、书写规范等方面。

四、作业与评估
作业
1.阅读并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相关笔记;
2.书写祭十二郎文,提交作业。

评估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回答问题等;
2.作业表现:包括笔记清晰度、书写规范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祭十二郎的来源和相关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和正确书写方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的掌握比较困难,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音韵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书写祭十二郎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7.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__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韩愈对侄子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和悔恨之情,体会亲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珍惜身边人,关爱家人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痛惜、悔恨、自责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理解文章“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文章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侄子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祭十二郎文》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培养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层次,理解韩愈的悲痛与自责,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如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然后,引出《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介绍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以及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祭十二郎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段朗读:分小组或全班分段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文中情感的起伏。

三、深入解读(约30分钟)1.情感解析o悲痛之情: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悲痛心情,如“吾哭于斯,吾痛于斯,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等句子。

o自责与悔恨: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与悔恨之情,如“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等语句。

o怀念与追忆:分析韩愈对十二郎生前事迹的怀念与追忆,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等段落。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得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得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得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得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就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得目得。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得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得文字都就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得。

韩愈得《祭十二郎文》就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得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得“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得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得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得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与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就是那样得脆弱,不会因为我们得珍视与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得思念与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就是文学史上最残酷得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这篇文章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得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就是极优秀得得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就是血,字字就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就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她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她得主要贡献就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叔侄情谊,体会亲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珍惜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把悲痛之情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受。

(2)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自己与亲人之间的难忘经历,从而导入新课《祭十二郎文》。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说明写作《祭十二郎文》的缘由,为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断句。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就食江南”中的“就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中的“夭”等。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

5、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负责一段,然后小组讨论该段所表达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难点: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问题导入法: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3、演示法: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演示。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由文化带来的思想、道德和美的资源。

2、学习环节a.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b. 文学特征通过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c. 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祭十二郎文》表现的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英雄烈士、向往美好生活等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实践环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组织学生就《祭十二郎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展开讨论,挖掘旧时期哪些现象和故事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和影响等。

4、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资料1、教学文本:《祭十二郎文》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PPT等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等。

2、课堂评测:通过课堂讨论、问题交流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祭十二郎文 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 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祭十二郎文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祭祀仪式的了解和想法。

二、文本理解(15分钟)1. 分发《祭十二郎文》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彼此交流并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文本中的生词和难点。

三、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祭祀仪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祭十二郎文的意义和价值。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1. 《祭十二郎文》的文本材料2. 祭十二郎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祭祀仪式,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3.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古代散文选修《祭十二郎文》教案

古代散文选修《祭十二郎文》教案

古代散文选修《祭十二郎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散文的发展和特点;•掌握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背景、意义及艺术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散文的概述散文是和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它是以平凡的语言、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记录历史事件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

古代散文作品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特色。

2. 《祭十二郎文》的解读《祭十二郎文》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所撰,是一篇古代散文佳作。

本文创作于梁武帝时期,反映了百姓对于当时统治者的怨愤和不满,表达了对于社会正义和人伦情感的思考和追求。

文章构思巧妙,表达深刻,堪称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3. 古代散文的阅读技巧•阅读前,要了解文体特点和背景条件;•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分析文章结构;•注意表达方式和节奏,感受文学情趣;•注意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跨学科联想。

三、教学方法1. 前置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2. 独立阅读发放课本或散文选集,让学生独立阅读《祭十二郎文》,在纸质或电子笔记中适当记录读后感,为下一步的讨论和交流做准备。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文章中含义、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4. 整体交流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促进整体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和文化对话,扩展思路和视野,从而提升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5. 作文表达从学生所学知识和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撰写一篇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文学素养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1.《古代散文选》2.《祭十二郎文》文本和注释3.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五、教学反思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我意识到:•学生对于古代散文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加强文学鉴赏的能力;•教学方式应更加灵活多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从而价值化知识和体验价值;•教学过程重在交流和思考,这一点给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创造了空间,同时也是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背景《祭十二郎文》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源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一种集武术、音乐、文学、漫游、宗教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

这门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而且具有现代人们渴望的健康、和谐和美的气质。

本次教案旨在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等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和文化责任感,促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历史,掌握其基本知识;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3.能够准确理解并领会祭十二郎文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体会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是一种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通过舞蹈、歌唱、表演等多种形式,来祭祀十二神将,代表了人们对守护城墙、保家卫国的守护神的崇敬和祈福之意。

2. 祭十二郎文的历史“祭十二郎文”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农村,在过去的岁月里,是以农民阶层掌握和传承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它开始向城市和地区的中心化地带扩散,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3. 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重要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在“祭十二郎文”这个文化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和道德观念在底层文化里透出来的点点滴滴:敬天爱人、顺应自然、勤俭节约、尊重祖先、孝道文化等等。

这些观念和价值对于今日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 祭十二郎文的教育意义学习和传承祭十二郎文,对于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了解这门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还能通过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感悟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笔下具体又复杂的感情。

2.体会语助词在表达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2)世间最感人的爱情是汤显祖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最感人的忠情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感人的孝情是李密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感受那份至真至纯的骨肉亲情。

二.初读感情(5)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段。

2、下面请学生自由朗读,读你自己比较喜欢或者抒情浓烈的段落(3分钟时间)3、有没有同学读给大家听下、、、、、、、(听了他们的结合自己刚才体会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怎样的感情?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伤、悲哀、悲痛欲绝、、、、、、、、)5用第一段的几个字概括一下——衔哀至诚4、哀是所有祭文应有的感情基调,韩愈的文章被称为千古绝调,肯定与众不同,他的哀情背后还有各种各样具体又复杂的感情,下面同学们找一下抒情性较强的句子?这个地方是让学生随意选择段落还是我来指定段落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很多(随机应变)三、研读悟情201、先看第二段:呜呼!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抒情的标志。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看看这个细微的动作描写,能否删去?不能,体现嫂嫂对我们的一种深切关爱和顾惜。

嫂嫂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寥寥八个字,透露出嫂嫂对韩氏家族的担忧,焦虑,悲伤。

两代单传,恐后继无人啊!(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那么,韩愈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此——指韩愈和十二郎,现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连一个共商大计的人也没有,倍感孤独,责任重大,韩愈又重提旧事,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延伸后面】而且作者的身体不好,未老先衰,白发苍苍,牙齿动摇,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延伸后面】在想想自己的后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身强体壮的人尚且保不住,更何况这些孩提,能安然长大吗?不禁悲从中来,为家族人丁不兴,家族衰落而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主备人:张荣辅备人:张沛季虹李群司磊李华张玉娟朱晓娟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教材分析《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识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能较好的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2.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教学重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落实字词,完成预学案。

教学策略与手段1.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并作积累。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小组1: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

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小组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小组3:释题】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小组4:字音】闻汝丧(sàng)及长(zhǎng) 不省(xǐng)知道所怙(hù)兄殁(mò)死省(xǐng)坟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①匆忙,急;②惊慌去万乘(shâ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汴(biàn):河南开封的别称飨(xiǎng):用酒食款待,泛指请人享受,一说鬼神享用祭品孥(nú):①儿女。

②妻子和儿女嗣(sì):①接续,继承;②子孙,继承人敛(liàn):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衔(xián):用嘴含,此文为“怀着”。

【小组5:词语】羞:“羞”通“馐”,美味食物。

世:“世”通“逝”,死去。

兆:坟地,坟墓。

曷:“曷”通“何”,什么。

怙:依靠。

戎:军事、军务。

尤:怨恨。

果:成为现实,实现。

旅:旅居,在外地。

诚: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抱:忍受。

比:近来。

殒:死亡,这里指损害。

吊:抚慰。

抑: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或者。

【教师小结】整体把握1、全文大意: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感情思路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①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

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板书:悲情之始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板书:三会三别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板书:疑讯之真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

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事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

“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板书:痛悔之极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

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

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点拨精讲,解难释疑研读第一部分(1--3)(一)重点字词句(1)通假字:时羞之奠(馐)不幸早世(逝)(2)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将成家而致汝(3)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形作名,诚意)汝又不果来(副作动,实现,成为果实)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将成家而致汝(使…致)(4)句式: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二)内容提示: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 1 段:此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 2 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 3 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五、随堂练习,当堂反馈完成《固学案》。

六、归纳总结,科学评价重点研读和诵读: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七、布置作业课后进一步研读课文,试着把握本文思路并归纳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祭十二郎文悲情之始三会三别疑讯之真推测死因,安排后事痛悔之极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引入: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小组互查《固学案》。

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研读第二部分(4-9段)(一)重点字词句1、注意下列加黑的词语:(1)通假字:皆康强而早世(逝)其信然邪(耶)(2)古今异义:虽然/志气/几何/成立(3)词类活用:视(名,视力)病者全乎(形作动,保全)旦暮(状)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的家业)夭其嗣(使…夭)苍苍(形作名,黑发)者欲化为白(形作名,白发)矣(4)虚词“其”:其能久存乎其信然(大概)其无知(如果)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然乎?其不然乎?(5)特殊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二)内容提示:写十二郎之死。

第 4 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 5 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