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宫殿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第三节陵墓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建筑史-8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2(隋唐宫殿建筑)

中国建筑史-8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2(隋唐宫殿建筑)
隋唐建筑:
一、宫殿建筑
1、西内太极宫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 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 年(710年),改称太极宫。 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 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 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 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 中央的最北部。宫城东西 宽2830.3米,南北长 1492.1米。
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 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 的一部分,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 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 庭宫南北宫墙长度“相齐”。
【露明架】:天花板以下为露明架,主 要构件是栿和铺作,四椽明栿及明乳栿 都做成月梁形,由于有内柱上斗栱的承托, 其实际跨度都减少了许多;平闇天花即通
过令栱支撑在栿上。
草架 露明架
平闇天花
佛光寺大殿内槽平闇天花
〖空间艺术〗: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
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 殿的空间特点。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 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 明袱,将这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 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 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 间;
正立面明间开门,次间直棂窗,
无补间铺座,柱头铺座双抄,单檐歇山, 屋顶平缓,彻上露明造;殿前有月台, 两山墙与后檐墙均为墙体维护,无门 窗设置;基本是原物;殿内有唐塑18
尊。
南禅寺正殿立面 正立面明间开门,次间
直棂窗,无补间铺座
南禅寺正殿 平面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 两山墙与后 檐墙均为墙 体维护,无 门窗设置。
柱头铺座双抄,单檐 歇山,屋顶平缓, 彻上露明造;
南禅寺正殿剖面
南 禅 寺 总 平 面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110124369 徐奕颖11计算机(师范)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大成,古代宫殿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深厚的影响。

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单幢的建筑,它们的体量多,分别满足统治者工作、生活、游乐等各方面的要求。

第二,这些单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布在一起,主要宫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轴线上,次要建筑在左右两侧,遵循前朝后寝的规律。

第三,这些宫殿建筑群又组成为一座宫城,四周用墙相围,宫城自成一区,处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

一、宫殿建筑特色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为突出皇权的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历代帝王们都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巩固他们的政权。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有了宫殿建筑。

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宫室规模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不但有供皇帝处理政事的宫殿,而且还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游乐的建筑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在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内,宫殿建筑集中在宫城和皇城里,处于城市的北部。

宋代宫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

宫城内主要宫殿也是沿着中央轴线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建有角楼。

元代统一中国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

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为历代皇朝所沿用。

故宫面积0.73平方公里,普通人从南到北走完这座巨大的宫殿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考古实践证实,中国历代宫城规模呈日渐缩小趋势,清故宫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宫是3.3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未央宫4.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长乐宫6.6平方公里,秦咸阳宫大小尚未明确,令人难以想象。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而中国的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古代宫殿和封建时期宫殿。

古代宫殿以商、周、秦汉时期为主,而封建时期宫殿的发展则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古代宫殿建筑多以城墙、殿堂、台基、台阁等建筑形式为主。

其中商、周时期的宫殿多为方形布局,以及院落和门厅等构筑物。

古代宫殿的建筑材料大多以木、土和石为主,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风格。

而封建时期宫殿则更加注重宏伟壮观的建筑造型和繁复的装饰艺术。

其次,中国宫殿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宫殿建筑常采用"三进院"或"五进院"的布局,以及"朝殿"和"后宫"的分布。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宫殿看起来庞大而壮观,体现了尊贵和权威。

另外,中国宫殿建筑的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常采用彩画、彩塑、彩灯等艺术形式进行室内外装饰。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经常使用琉璃、彩釉瓷砖、漆器等高级装饰材料,以及雕塑、彩绘和珐琅技法等工艺手法进行装饰。

最后,中国宫殿建筑在建筑样式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多采用传统的硬山砖木结构,以及回廊、亭台等饰物。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地域特点,采用了多种建筑样式,如唐代的大型方形宫殿、宋代的悬山式建筑、明代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等。

总而言之,中国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融汇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中国宫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古代宫殿

中国的古代宫殿

中国的古代宫殿中国的古代宫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和美学追求的结晶。

这些宫殿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从最早的商代到清朝,中国的宫殿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宫殿的演变及其在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商代的宫殿建筑以殷墟遗址中发现的王城遗址为代表。

这些遗址包括母亲庙和太庙,展示了商代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宫殿采用了石灰土砖和木质结构,墙壁上刻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古代商朝的生活场景和宗教仪式。

而西周时期的宫殿则延续了商代的建筑特点,但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如更大规模的建筑和更丰富的装饰。

二、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建造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展示了秦代宫殿建筑的浩大规模和雄伟风格。

汉代时期,宫殿建设更趋完善,宫殿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

这些宫殿分为前殿、后宫和御花园等部分,各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建筑特点。

汉代的宫殿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风建筑风格。

三、唐代宫殿建筑的繁华盛世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时期。

长安城(现在的西安市)是当时的都城,建有宏伟壮丽的皇宫和大量的寺庙。

唐代宫殿建筑注重以金碧辉煌和丰富多彩的色彩装饰,表达皇权的庄严和富丽堂皇的气势。

著名的大内宅和太和殿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四、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宫殿建筑保持了唐代的风格,并融入了一些后来的创新。

北京的故宫是明代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分为前殿、中殿和后宫等部分。

明代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红色装饰,表达皇权和稳定的权威。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宫殿建筑延续了明代的风格,并增加了一些满族的传统元素。

颐和园和圆明园是清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它们展示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类似民居四合院的型制。一般平面都呈方形,宫门 设在南面中央,内有前后两殿。其中储秀宫、长春宫在 清晚期慈禧太后居住时改建过,因此东西六宫看起来不 完全一样了。
长春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储秀宫
慈禧居住之处。 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 下设地平。西稍间为寝室。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 皇帝亲临大典前暂坐的地方。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 慈禧进餐之处。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3)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入 口,前有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钦安殿) 东西六宫 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 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皇太后居 住 寿安宫、寿康宫—— 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 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交泰殿
皇帝过生日时用。三开间攒尖顶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坤宁宫
在清代改变了门窗样式。 明代清初为皇后的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的祭 祀场所,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御花园

钦安殿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Fra bibliotek东西六宫

乾清门
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 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 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井亭等建筑,使 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氛。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

因此,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宫殿一、古代宫殿建筑四个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时期无瓦,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开始应用于群体组合。

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西周时瓦开始应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用于宫殿,此时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简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实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时期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宫城中各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林苑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实例:秦咸阳宫、阿房宫、上林苑;汉未央宫、建章宫等。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以后根据周礼制度,沿轴线纵向布列“三朝”。

但有受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者,如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

实例:隋大兴宫、唐大明宫、明南京宫殿、明清北京宫殿等。

三朝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明清紫禁城大体沿袭了上述“三朝五门”制度,清代三朝对应的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二、汉、唐、明三朝宫殿建筑发展的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分析综述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分析综述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分析综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辉煌成就。

宫殿建筑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演进,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进行分析综述,以突显其特点与价值。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商代,宫殿建筑仍然比较简陋,以砖石和木材为主要材料,而且规模较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殿建筑逐渐发展成为了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

在宫殿建筑的布局上,中国古代注重均衡和对称。

一座宫殿通常由前殿、中殿和后殿三个部分组成,其间由门厅、廊道和庭院连接,形成了独特的轴线布局。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展示帝王权力的威严,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

古代宫殿建筑的材料与结构也非常讲究。

在材料方面,宫殿通常采用石材、木材和瓦片等材料,其中汉代以后石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结构上,宫殿建筑采用了檩式、斗拱和悬山等构造,能够有效地分散建筑物的重量,保持建筑的稳定性。

宫殿建筑的装饰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帝王注重装饰的豪华与细腻,希望通过装饰来展示帝王的权力与地位。

宫殿的墙壁、柱子、梁上常常涂饰着丰富的彩绘,细腻的雕刻和金箔装饰令宫殿更加华丽。

此外,宫殿还常常使用珍贵的建筑材料,如黄金、玉石等。

这些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水平,也体现了帝王权力的独特魅力。

宫殿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与精神文化,还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美学的重要成果。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体系成为了后来中国建筑的重要参照,对后世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布局、材料与装饰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

宫殿建筑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与地位。

宫殿建筑介绍及案例

宫殿建筑介绍及案例

宫殿建筑介绍及案例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为传统建筑之精华古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洛阳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的宫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轴线后端为殿堂。

万象神宫万象神宫即武则天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在此地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武则天命令僧薛怀义率令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

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著的姿态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

秦咸阳宫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和西安市部分重叠。

据考古专家推测,整个关中地区都是都城,咸阳宫西路直至阿房宫,再至终南山修建门阙,东路直至极庙(信宫)途中架起阁道,犹如空中走廊整体连接,整体是按照星象规划的。

把南边的秦岭,西边的陇山北边的北部山系,和东边的崤山黄河做为外部城墙。

秦阿房宫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骊山修建的豪华宫殿。

阿房宫遗址位于秦都咸阳上林苑内,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长乐宫公元前202,汉高祖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长乐宫,是为汉三宫之一。

长乐宫是西汉的政治中心,其总体上是由四组宫殿组成: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

长乐宫是汉高祖刘邦处理政务的地方。

在历史上,长乐宫又叫“东宫”。

长安城里有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

中国建筑史:3宫殿

中国建筑史:3宫殿
宫殿 2004年10月18日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中国古代建筑史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一。宫殿形制演变

什么是宫殿形制? 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 布局—朝和寝的关系;“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三对关系: 1.朝与寝 2.宫殿与中央官署 3.宫殿与城市
宫城门 T形广场
皇城门
朱雀大街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外城门
隋大兴(唐长安)
北宋东京 宫城门 御廊,御道 杈子,绿化 桥 内城门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外城门
宋画《春游晚归图》局部
中国古代建筑史
金中都
宫城门 广场 御街千步廊
中国古代建筑史
桥,华表,亭 外城门
元大都
宫城门(端门)
金水桥
棂星门(天安门) 宫城门 金水桥 棂星门
华盖殿,内朝 奉天殿 大朝常朝 奉天门 午门 社稷坛 端门 承天门 太庙
中国古代建筑史
洪武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前朝后寝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中国古代建筑史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1。建筑群的处理 a.突出主体建筑,强调纵轴 b.长安宫殿中利用地形最成功 的实例
2.特点: 1)吸收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 2)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 3)建筑处理上,采用以小衬大,以底衬高的对比手法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1)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1)

第二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问题1:宫殿应该具备哪些功能?•问题2:对宫殿建筑有什么直接的感觉?佛堂、斋宫、藏书阁、骑射场等供皇帝及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3膳房、作坊、库房,大量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等辅助部分4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皇妃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生活起居2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办理政务1对应的空间功能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

宫殿建筑也是如此。

•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

它们是历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王朝的权威需要“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萧何劝说汉高祖刘邦建设壮丽宏大的宫殿以显示皇天之重威。

历代帝王均是如此。

重重的院落,构成了恢弘的气势中轴对称,彰显稳固雄伟宫殿建筑发展的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年代:夏商时代•特点: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出现应用于群体组合。

•举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

二里头宫殿复原总平面是目前所知中国最原始的宫殿建筑实例,堪称“华夏文明第一殿”。

回廊环绕,我国早期廊院建筑。

殿堂8开间,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开间统一,说明木构架技术有一定提高。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年代: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 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举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 淄(山东临淄)、赵故都邯郸(河北邯郸)、燕下 都(河北易县)、秦咸阳(陕西咸阳)等,都留有 高四五米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年代:秦汉•特点: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简析一一故宫

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简析一一故宫

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简析一一故宫故宫简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

四面由筒子河环抱。

城四角有角楼。

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故宫的发展历程: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

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

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稳定后,故宫得到了修养。

五六十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宫殿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宫殿建筑
沈阳故宫的建筑等级、规模和华丽程度都远比不上北京 故宫。大清门、崇政殿和清宁宫甚至是等级最低的硬山 屋顶,不用斗拱,建筑风格朴实粗犷,带有少数民族的 地方特色。
沈阳清故宫大政殿及西侧王亭
沈 阳 清 故 宫 大 政 殿
第一讲完
2 、端门
天安门后约150米是端门,其建筑形制和天安 门相同。自天安门至端门两侧为廊庑,它们 围合成一个过渡性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起到 缓和刚才由于见到天安门所形成的激动心情 的作用。
3 、午 门
故 宫 平 面 图
“额枋”与“雀替”
额枋即檐柱之间起拉接和承托荷载作用的木 梁。明清建筑一般有上下平行的两道木梁, 上部断面粗大的称为“大额枋”,下部断面 较小的称为“小额枋”。
“ 一 号 宫
2、重 屋
3、 轴 线 对 称
4 、三 朝 五 门
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
“三朝”指外朝、中朝和 内朝。
“五门”指皋门、库门、 雉门、应门和路门。
5 、明堂
6、瓦Βιβλιοθήκη 7、高台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可分为两类:
一是将建筑建在夯土台的顶上; 二是围绕夯土台建造多层建筑。
雀替是指插在柱身中、位于额枋下、起缩小 额枋跨度作用的狭长形木构件。其造型精巧, 线条复杂,富于雕琢装饰,是明清建筑的主 要装饰构件之一。
从太和门望午门
4 、太和门
故宫太和门
太和门前铜狮
太和门彩画
5、太和殿
梁九
生卒年不详,顺天府人,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清 初皇家重要工程多由梁九负责,现存故宫太和殿即 为其所造。
下图为其剖面;
右图为“四号宫殿”遗址。
2、建章宫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整个宫殿 占地东西2150米,南北2250米,平面 约为方形,面积5平方公里,占全城面 积的1/7。

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宫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宫殿

宫殿主体复原图
宫殿主体复原剖面图
3、商都亳的宫城——偃师乡商城Ⅰ号址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破两重檐,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 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宫殿复原平面图
殷商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方向的测定。(半坡下,以东向为主) 四阿重屋的创造。(《考工记》:“殷人重屋。”) 青铜构件与饰件。 建筑石雕。 织物装饰:堂被锦绣。 土砌块的推广。 木结构。
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雉门 应门 路门
陕西凤翔县秦雍城宫室遗址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东周列国)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 时期。
陕西咸阳宫遗址1号复原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
陕西咸阳宫遗址1号复原
一号宫殿剖面图
“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图
华林园
东晋南朝建康宫 寝区,后

魏晋南北朝时的宫太极殿 殿形制 :
从一多宫宫并朝 分置区,到太只极殿有部
宫省禁三重宫墙端门
东西堂制
止车门
骈列制
大司马门
东晋南朝建康宫
大明宫
单击添加副标题
大 明 宫 平 面 图
概述: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原 名永安宫,现今在西安市西 北郊。龙朔二年(公元662 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单击添加副标题 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 (公元896年)毁于兵乱。 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 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 城的四倍。共11个城门,东、 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 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 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 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城市特征: • 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
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 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
,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 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城市的总体布局,除居中偏北的宫城以外,在宫 城的北面为皇家专用的园林名华林园。在宫城的 南面,正对宫门阖闾门的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 ,在中轴线两侧分布着当时的司徒府、太尉府等 高级官署和太庙、太社等寺庙坛社,最有名的佛 寺——永宁寺就分布在铜驼街西侧。宫城之外为 洛阳城。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面和西面各4门 ,东面3门,北面2门,城内主要道路都和城门相 通,道路成方格形。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园林
• 我国园林始于秦汉,魏 、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 的发展。追求一种朴素、自然的意境。
• 北魏 洛阳 华林园
• 梁 江陵 湘东苑
• 原因:
• 汉末魏晋时期,长期战乱,人们追求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到家玄学兴起,唤醒对个性的追求, 激发了倾心自然的热情,孕育了独立意义的山水 审美意识,从然影响山水园林的诞生。
一、城市建设
• (一)邺城
• 位于河南安阳东北 ,平面为长方形, 一条大道将城分为 南北两部分,南部 为住宅,北部为苑 囿、官署。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宫殿
1、徐福宫
位于阿须贺神社内的徐福宫
上图为秦咸阳宫建筑遗址中 “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
下图为其剖面;
右图为“四号宫殿”遗址。
2、建章宫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整个宫殿 占地东西2150米,南北2250米,平面 约为方形,面积5平方公里,占全城面 积的1/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穷奢极欲,纷纷在 高台上兴建大量壮观华丽的宫室,即所谓 “高台榭,美宫室”,使高台建筑成为当时 宫殿建筑的主要特征。
1、一号宫殿
河 南


殿 ”
二 里 头
“ 一 号 宫
2、重 屋
3、 轴 线 对 称
4 、三 朝 五 门
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
“三朝”指外朝、中朝和 内朝。
天安门前原有一条起自 大清门、长达千米左右 的千步廊。大清门位于 北京城中轴之上,南边 不远就是北京内城的正 南门——正阳门。
故宫的建筑空间序列在 此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清朝未年的天安门及其狭长的前广场
千步廊比较低 矮,联檐通脊, 中间为一条长 长的石板御道。 这是《光绪大 婚图》中的千 步廊。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 学家傅熹年根据相 关文献和建筑实例, 经过比较严密的计 算,复原设计了元 大都宫殿主殿大明 殿。从复原设计图 上可以看到,大明 殿是一组工字殿, 前殿后楼,楼后出 香阁。
元代大明殿建于3层工字形汉白玉台基之上
这种形式的汉白玉台 基我们在今天的明清 故宫中还能见到。其 栏版、望柱、须弥座 上布满雕刻,工艺精 湛。台基栏杆的望柱 下伸出造型奇特的吐 水螭首,为以垂直构 图为主的汉白玉台基 增加了水平线条,丰 富了台基的轮廓线, 同时解决了排水问题。
“五门”指皋门、库门、 雉门、应门和路门。
5 、明堂
6、瓦
7、高台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可分为两类:
一是将建筑建在夯土台的顶上; 二是围绕夯土台建造多层建筑。
诸侯们建造高台宫室主要出于以下三个 目的:
使宫殿显得高大雄伟,表现统治者的权威;
加强安全防卫;
以夯土台作为整个建筑结构的核心,以建造 多层建筑,这种做法可以弥补当时木构技术 的不足。取得更大的建筑空间。
这是清故宫的汉白玉 台基。
明清故宫外三殿第一层台基
第五节 明清宫殿
中国现存的古代宫殿,只有明清的北京故宫 和清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清统治中国前建造的,其规模和 形制都远不如北京故宫。
明代最早建都于今天的南京。燕王朱棣夺得 皇位后,南京降为陪都,政治中心转移到北 京。
北京新建皇宫的格局仿照了南京的明初宫殿, 规模却更加壮观宏伟。清入主中国后建都于 北京,且继承沿用了明代宫殿。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建建章宫。
建 章 宫 未 央 宫 关 系 示 意 图
第三节 隋唐宫殿
隋唐均建有东西两京。
隋西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内都有正式宫殿。 隋洛阳城内的宫殿建于隋炀帝继位之后,其华丽
壮观的程度超过了隋大兴城。 唐代除沿用大兴、洛阳城中的隋代宫殿外,另外
又在前者的东北部修建了大明宫,并将“大兴” 改名为“长安”。 隋唐两京宫殿的布局方式主要为沿宫城中央的南 北向轴线,按“三朝五门”之制组织起一层层院 落空间。
1、大明宫
大明宫玄武门与重玄门复原想像图
影片观摩
《中国宫殿与传说-大明宫咏叹》 18min
2、含元殿
3、麟德殿
第四节 五代宋元宫殿
五代宋元宫殿在总体布局上,依然遵循 “三朝五门”的布局原则,主要殿宇沿 中轴线布局,辅助建筑分别沿平行于中 轴的次轴线布置。
“工字殿”
严山寺南殿内的宫殿建筑壁画
大清门建在平 地上,单檐庑 殿顶,三道券 门,两边接有 围墙。这是 《光绪大婚图》 中的大清门。
蒯 祥(1397-1481)
江苏吴县人,生于建筑世家,官至工部左侍 郎。明成祖迁都北京时负责设计建造承天门 (即今天安门)和紫禁城三大殿(即今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后又设计建造了包括明裕 陵在内的大量国家级建筑。蒯祥在北京从事 建筑四十余年,技艺超绝,名重一时,被明 成祖誉为“蒯鲁班”,其在北京的居住地被 命名为“蒯侍郎胡同”。蒯祥将南方的建筑 技艺带到北方,为中国南北方建筑艺术和技 术的交流以及明北京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 献。
1、天安门
华表
故宫共有四只汉白玉华表, 天安门前后各排列一对。四 只华表为精雕蟠龙的汉白玉 石柱,石柱上部斜插云板, 柱顶为仰俯莲座,上立一只 “望兽”。
天安门后的华表望兽面朝宫里, 称为“望君出”,意思是希望 君王不要沉迷在深宫,能多出 来体察民间疾苦。
天安门前的华表望兽面朝宫外, 即广场方向,称为“望君归”, 意为盼望君王早日平安回宫, 不要耽误处理国家大事。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宫殿
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 在夯土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廊 院格局”。
商代的宫殿建筑在类型和室内空间划分上 更加复杂,有大室、小室、东室、南室、 祠室、皿宫、东寝等等之分。但其建筑形 象依然是“茅茨土阶”,即以没有夯实的 素土为台阶,屋顶以茅草覆盖。
西周的宫殿建筑发展成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的院落,并开始在屋顶上使用瓦。其“三朝 五门”制度成为以后些特点,总体布局原 则依然延续历代宫殿所遵循的“三朝五门”制度, 同时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简化院落层 次,突出主要殿宇在宫殿建筑群中的地位,进而强 化宫殿空间序列的艺术感染力。
屋顶用琉璃瓦,其用色 则有区别。
从高处看,整体为灰色 的北京城其中心是一大 片明亮的金黄色,色彩 对比十分突出,充分体 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四只精美的华表从细微之处体 现出故宫对君王的无微不至的 关怀和期待。
故宫中轴线上,由南至北按顺序分布着大清 门、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前三殿、乾清门、后三殿、御花园、玄武门 等,它们是故宫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中轴 线上这一起、承、转、合的漫长空间序列, 通过起伏、收放等结构变化和建筑尺度的对 比,成功地突出了太和殿的巍峨壮丽,营造 出皇权至上的氛围。
2 、端门
天安门后约150米是端门,其建筑形制和天安 门相同。自天安门至端门两侧为廊庑,它们 围合成一个过渡性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起到 缓和刚才由于见到天安门所形成的激动心情 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