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语言传播和扩散过程的主要特征。

[西南大学2013年研]答:(1)外延性和连续性语言“波形扩散”理论指出,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这是语言传播和扩散的外延性。

在语言向外延伸过程中,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的,所以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

语言的扩散过程也符合这个规律。

(3)层序性和阶层性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

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4)复合性复合性是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

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

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

(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

“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

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

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答: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环境问题主要有(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

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

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

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一、选择题1、认识和研究人文地理的基本方法是:A、实地调查法B、定性研究法C、定量研究法D、系统分析法2、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A、土地利用现状B、地理空间结构C、社会文化表征D、经济活动状况3、关于确定大城市的界定,下面哪一个是正确的?A、以人口数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B、以经济规模大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C、以供给内容和选择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D、以功能模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4、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A、太阳辐射与地表温度B、人口的分布C、地貌的形态与演变D、土地利用的类型二、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___________。

2、大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表现在___________,也表现在___________。

3、社会文化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部分。

4、社会文化表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问答题1、请简要描述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地理空间结构、形态及其变迁;社会文化表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2、请简单描述大城市的界定?大城市的界定主要以人口的数量(万人)、社会经济规模、城市的综合实力(如城市的经济活动范围)、城市地域的影响范围、服务和消费需求等为界定的标准。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一、笔记复习笔记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

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2.拉采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3.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5、2006年研]答: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主体功能区[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同城效应[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5.城市体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第2章人文地理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旅游地理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

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 r 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

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

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13)章【圣才出品】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答: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断裂点原理答: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于1949年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

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农村聚落体系答: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问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

分析研究村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城市景观答:城市景观是指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5.城市感知答:城市感知是指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不同印象。

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

在城市里居住时间长的人与从农村或较小市、镇来大城市的人则会感到城市烦躁、忙碌,过于紧张;也有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又感到好奇,能够逐渐适应。

6.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答:城市空间内部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7.大都市区答: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

(2)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结构主义地理学答: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在区位决策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理论,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2.实证主义方法论答: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二、简答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答:(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虽然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阶段与一般的科学研究程序一样,其典型模式是: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2)论文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①确定研究课题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的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三类。

其中,应用性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地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为实践提供指导;理论性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科理论,包括对已有理论的检验、批判或发展,也包括对理论的概括和创新。

②制定研究计划a.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的立项依据(需说明项目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定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b.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基础、工作条件。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杜能圈[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杜能圈是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内容。

杜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按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

即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2.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3.现代农业[南京大学2006年研]答: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4.生计农业[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生计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即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要为了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不大,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如农具和衣服等。

二、简答题1.简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1)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熟悉历年真题是备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赵荣版《人文地理学》2021 考研真题库的相关内容。

一、名词解释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反映了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定性,通常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3、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

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等。

4、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他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取决于运费、劳动力、地租等因素。

在假设条件下,农业生产围绕城市呈同心圆分布,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圈层。

5、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单元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它可以是国家、州、省等不同层次的政治实体。

二、简答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其研究对象包括人口、聚落、文化、政治、经济等人文现象。

学科特性主要有:区域性,强调地理现象的地域差异;综合性,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人文现象的影响;社会性,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现象;历史性,研究人文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气候条件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往往人口较为密集。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名词解释1.国家实力答: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存在的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另外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2.地缘政治学答: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3.领土答:领土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土,不问其大小。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在国际法上不构成国家。

但国家的领土并不要求绝对确定,部分边界未划定,或存在边界争端,均不妨碍其为国家。

领土包括陆地和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

国家领土分为领陆、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3个部分,上及高空,下及底土。

领水附随于领陆。

领空和底土又附随于领陆和领水。

因此领陆是最重要的部分,是领土的主要成分,领陆如发生变动,附随于领陆的领水、领空和底土亦随同变动。

4.政治实力结构答: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力不同。

如果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那么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

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5.政治地理结构答:任一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单元是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

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行为地理学答:行为地理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对以个人为决策单位的信息处理表现行为,着重点是人的差异。

群体或个体不同的品质和动机决定了对环境感应和行为的差异性。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答: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

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4.洪堡答: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科学家,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

5.李特尔答: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杜能圈答:杜能圈是指杜能提出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

杜能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杜能圈的前提是匀质平原、一个中心、马车交通、孤立国、追求利润最大化。

特征是由内往外集约度降低。

2.持续农业答:持续农业是指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持续农业的目标是:①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②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③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

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3.迁移农业答:迁移农业是指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头和木棍是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在这个阶段,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在居住区附近用刀耕火种办法清理出一块土地后,就用工具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或种子进行轮种,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

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

“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

4.敞地制答: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称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

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

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

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农业类型。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名词解释1.普雷德行为矩阵[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2.消费者行为[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在狭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

在广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3.维布雷宁消费型[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4.行为空间[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料及达到的空间。

二、简答题1.简述区位行为主义分析中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主要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含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人本主义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观点有:①在历史地理学领域,认为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

②在文化地理学领域,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二、简答题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的意义与不足。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研]
答: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

(1)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
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
①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

②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

(2)意义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

①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

例如人文地理学就确立了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

建构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理论,正切中了传统地理学的要害。

人文地理学者们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空间行为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上,这种对规律的实证主义关注,加强了目前绝大多数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

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
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

③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3)不足
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也有其不足之处。

表现在:
①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

然而,人的行为并非仅受经济单一因素的影响,完全服从空间的支配;
②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
规范;
③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种“物”,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

因此,实证主义方法目前只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2.比较书面调查与口头调查的优缺点。

[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1)书面调查
书面调查法又可以叫做问卷调查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建议意见的一种书面调查方法。

调查者将问题制成表格,以邮寄、当面作答或者追踪访问等方式让被调查者填答,从而知道被调查者对调查问题的看法及意见。

①优点
a.突破时空限制,在宽阔范围内,对对众多被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

这事问卷调查法的最大优点。

b.更佳方便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

c.节省人力、时间和财力。

②缺点
a.问卷调查法只能获取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

这事它最大的一个缺点。

b.缺乏弹性,很难作深入的定性调查。

c.问卷调查、尤其是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者比较不容易知道被调查者是认真填答还
是随便应付了事,是自己作答还是请他人代劳;同时,被调查者对于问题不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也不能得到详细的指导和说明。

4)填答问卷只是简单的打钩或者是圈圈,同时被吊车这也会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填答,这些都不能保证调查的真实度。

(2)口头调查
口头询问法是由调查人员亲自向被调查者询问,根据其口头回答取得所需资料的方法。

询问可以采取自由式交谈,也可按事先拟订好的提纲提问;可采取个别询问形式,也可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如果是个别询问,也可采用非面对面的电话询问形式。

优点:由于双方有直接的口头交谈,便于沟通思想,被调查者能充分发表意见,信息反馈快,调查者搜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深入,真实性较大。

缺点:调查中花费的人力及费用支出大,对调查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调查结果的质量,易受调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工作态度和心理情绪的影响。

三、论述题
运用科学发展观,评价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人本主义方法论。

试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应用科学发展观,利用人本主义方法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该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某个关键问题的对策。

[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1)人本主义方法论的涵义
人本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发挥人类认知和人类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之积极、重要的角色。

其理论基础是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认为“一切知识来自经验世界,并且不可能独立于那个世界之外,”“地理学是面镜子,”地理学研究要“获得设身处地式的理解”。

(2)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观点。

(3)对人本主义方法论的评价
①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②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

③人本主义地理学还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

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象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做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④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重视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

(4)广东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a.制定合理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指导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的许多问题都要依靠城镇化来解决,而由于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长短期利益矛盾等因素影响决定了“生态城市”是我国比较好的选择。

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城市内涵发展,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注重城市生态化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深究现状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通过经济杠杆调控土地利用、产业聚集、环保等工作。

b.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高度重视城镇之间更大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完善污水管网的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内污水处理厂。

合理划分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组群之间的生态隔离空间,避免城市建设继续连绵无序生长。

搞好城市绿化和美化,实现城镇净化、绿化、美化、效能化。

②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既要引进各类工业企业,同时又要努力提高工业的层次,发展新型工业。

传统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道路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环境治理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应该摆脱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城镇化发展。

③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发展建设空间
加快发展中心区,以现代化为目标,提高中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培育若干中心镇的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以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规模体系和充分发挥这些中心镇的区域带动作用。

强化区域协调的手段和措施,形成良好的整体协调发展战略,以促进城镇间在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合理进行区域内城镇的功能分工,实现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和设施共享,减少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④建立有效的区域空间管治机制
a.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建立完备的土地储备和土地交易制度,由政府统一管理。

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逐步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建设公正、公平、公开的土地招标、拍卖有形市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市场建设,完善地价管理制度和土地税费体系,提高土地资产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