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 并逐渐成熟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主要的中央行政制度是皇帝制度、宰相制度、秦汉时期确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度。
1.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 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 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 皇帝废除宰相制度, 直接统管政府, 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 实行专制特务统治, 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 中华民国的建立,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1)2、宰相(丞相)制度的发展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制, 丞相为首,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 实行中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虽置王台, 事归台阁”的局面;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把相权一分为三, 互相牵制体现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分割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财权, 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 置右、左丞相, 行宰相职权, 为最高行政机关;明朝废丞相, 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 实行“票拟”;清朝设军机处, 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 这一巨变反映皇权已达到顶峰。
从变化之中看到, 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 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 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各朝代中央行政制度
各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原创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隋唐时期4.宋元时期5.明清时期三、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时期6.明清时期四、结论篇1正文一、引言中央行政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有其特点和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以期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主阶级逐渐崛起,为了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各个国家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以诸侯为核心,辅以世卿制度。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习惯上称为三公九卿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内外朝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这一制度使得政府的职能更加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唐朝还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4.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在隋唐制度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宋朝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控制。
元朝则设立了行省制度,统一了全国的行政区划。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迅速和保密。
三、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相对简单。
夏朝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
商朝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
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
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
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8、评价
B、消极 作用
1、当时:如维护政治联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文 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疆域扩大、早期文明形成 等 2、后世: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和谐社会 的建立、民族亲情之爱、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等。 1、当时:如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 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等。 2、后世:过分强调家庭本位、等级制度明显、自主 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不利于个人发展等。
(2010新课标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 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 “公 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0上海单科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 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 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 分)
嫡长子继承制(主要)
6、宗法制 大、小宗有相对性 的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7、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 序,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 大小宗示意图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项 目 不 主要目的 核心内容 同 权利义务 下级贵族 臣服于上 级贵族, 全体贵族 服从于周 天子 诸侯在封 国内享有 世袭统治 权,但要 定期朝贡、 提供军赋、 提供力役 点 双方关系 历史作用 有利于凝 聚宗族, 防止内部 纷争,稳 定统治, 强化王权 相同 点
(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概念) 1、宗法制含义:它由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过来, 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 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 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 以长”的传统。(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 2、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嫡长子的同 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 家 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5、推行工具:周朝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
从古到今的地方管理制度
从古到今的地方管理制度一、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古代社会,地方管理制度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统治者通过封建体系对地方进行管理。
在中国,封建制度是由中央政府通过封爵、封土来设立诸侯王国,使得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形成分权制度。
诸侯王国在地方实行政治、军事和财政自治,有自己的官僚体系和管理制度,即府县制度。
府县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管理制度,它将地方划分为府、县两级。
府是中心城市,县是府的下属行政区域,县令为县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政务、民政、财政等工作。
府县制度下设衙门、县衙、驿站等设施,以保证地方行政的正常运转。
此外,府县制度还规定了封建贵族在地方行政中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统治秩序。
古代欧洲的地方管理制度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采用了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在中世纪封建社会中,欧洲各国君主通过封建体系对地方进行管理,设立了领主、领地、骑士团等地方政权机构,实行了分权分立的管理制度。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管理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采用了君主统治下的分权管理模式。
君主通过封建体系设立地方政权机构,对地方实行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管理,保障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统治秩序。
二、近代地方管理制度近代地方管理制度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了深刻变革,各国开始实行以中央集权为主体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这一时期,地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中央集权管理和地方自治两种模式。
中央集权管理是近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导模式,国家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官僚机构等手段对地方进行管理。
在欧洲,法国是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管理的国家,它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系、官僚体系和财政体系,对地方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地方自治是近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另一种模式,它强调地方政府在相关事务管理中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属于地方自治的范畴,在宪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工和合作关系。
各州政府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实行地方自治。
高中中国古代历史中央地方行政制度
高中中国古代历史中央地方行政制度摘要:高中知识重在总结、积累。
经过多年教学,本人对部分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在教学中得到教师及学生的认可。
关键词:地方行政制度中央行政1、三公九卿制:始于秦发展于汉的中央行政制度。
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地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与分掌国家朝廷各项行政事务“九卿”职权分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步的标志,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所创立于唐朝完善的中央行政制度。
特点在于分散丞相及中央机构权力,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趋于成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的表现,保障了封建统治秩序。
3、三司六部制:明太祖实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在于废除丞相而分权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承宣布政、提刑按察与都指挥三司,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而相互牵制,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4、分封制与封国制:分封制是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而在战国被郡县制所取代、与当时较低经济水平及不平衡政治状况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①分封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分封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⑨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承担周天子所规定义务;④诸侯按爵位高低具有严格等级和享有不同特权:⑤是支撑奴隶社会的政治支柱,而封藩建卫,利于巩固初期统治和拓展疆场版图,但尾大不掉而致诸侯群起,成为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原因。
封国制是汉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实行分封与郡县双轨并行制,分王国和侯国两级,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是王国问题的直接成因,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同郡县制的一次争锋。
5、郡县制:产生于战国,推行于秦朝,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而在分封制瓦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制度。
战国最初设立县制,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朝推行郡县制。
特点在于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中国行政史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历代行政管理制度及其演变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体系。
以下是中国行政史必考的归纳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1.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行政管理方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袭制。
2. 分封制: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对自己的封地有行政、军事和司法权。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1. 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三公九卿制:汉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作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制度1. 州郡县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州一级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
2. 士族政治:士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1.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
2.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不再完全依赖门第,而是通过考试选拔。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1. 路府州县制:宋代在行政区划上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
2. 行省制: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内阁制:明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参与国家大政。
4. 八旗制度:清代初期实行八旗制度,作为军事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体。
六、近现代行政制度的变革1. 晚清变法: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试图改革行政制度。
2. 民国时期的行政改革:民国成立后,废除了清朝的许多旧制度,建立了新的行政体系。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制度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 行政区划: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单位,实行分级管理。
3. 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制度,规范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我国古代中 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分封制是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相互兼并,导致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不断。
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这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推行郡国并行制。
汉初,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和异姓诸侯王,后来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构成威胁。
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等措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地方行政逐渐以郡县制为主。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州县两级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行政效率。
州县两级制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了路、州、县三级行政机构。
通过设立通判等官职,分割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同时,宋朝还将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进一步削弱了地方的实力。
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节制。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将省级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管理,三者互相牵制,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传达和执行。
但过度的集权也可能导致地方积极性的降低,影响地方的发展和创新。
例如,在宋朝过度集权的情况下,地方财政紧张,在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时往往力不从心。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中央管理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中央管理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制度与中央管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变。
这些制度和管理方式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朝、唐朝和明朝三个时期的制度与中央管理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
一、汉朝的制度与中央管理1. 官员任命制度:汉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人才来担任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政府中的官员不再仅仅是出身豪门,这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2. 分封制度: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汉朝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封地,封地的管理由王公负责。
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势力比较小的封地,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3. 御史台与监察制度:为了制约官员的权力,汉朝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正直。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的清明与公正。
二、唐朝的制度与中央管理1. 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采用了进士科、明经科、明辅科等科目,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能文善武的官员选拔制度:唐朝实行了一套根据官员的能力和才干选拔官员的制度,即“能文善武”。
这一制度使得唐朝的官员既具备了才干,又具备了军事指挥能力,有助于保持国内的安定和外交的稳定。
3. 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制度,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力,所有的地方官吏直接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和调配。
这样的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明朝的制度与中央管理1. 三司制度:明朝设立了三司,分别是户部、礼部和兵部。
这三个部门分别负责财政、礼仪和军事的管理与调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2. 部院制度:明朝设置了六部、司法院等中央机构,形成了完善的中央管理体系。
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使得中央政府的决策能够更加高效和有序。
3. 军备制度:明朝重视军队建设,设立了兵部和兵科等军事机构,加强军事管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朝代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变化趋势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三公。
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隋唐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北宋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有皇帝总揽大权。
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对地方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制度安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政府需要有效地管理和治理各个地方。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权分裂并处于不断的战乱状态。
为了稳定局势、统一政权,各个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地方行政制度。
国家的首都设立郡县,进行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
这种制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立县,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地方政权的管理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汉朝时期,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汉朝设立了更多的郡县,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丞相、太尉等中央行政职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指导和控制。
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职能也逐渐扩大,除了管理行政事务外,还包括经济和民生事务的管理。
隋唐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唐朝时期,坊制成为地方政权的主要组织形式。
坊制是指将城市按照一定的规模划分为坊,每个坊设立坊官,负责管理和治理坊内的事务。
随着坊制的实施,地方政权的管理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设立了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进一步细化了地方政权的管理。
这一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逐渐规范化,为后来的元明清三代奠定了基础。
元代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了行省制。
行省是指将全国划分为几个行省,每个行省设立都察院,负责管理和监督行省内的事务。
行省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为后来明朝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某某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古代中央与地方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央与地方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涉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问题,也涉及权力与利益的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读者拓展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古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协调和制衡方面。
在竹简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分封制为主,各地方诸侯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但在秦汉以后,中央政府逐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推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地方政府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更是达到了顶峰,统一的行政制度进一步确立。
在古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地方豪强的重要性和自治性。
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由于交通不便,对地方的控制不如现代那样严密,因而地方豪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地方豪强在政治上可以独立控制一方,甚至对抗中央政府,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二、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古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主要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和经济开发合作等方面。
在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经济开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主要由地方贵族和地方豪强控制。
到了秦汉以后,中央政府开始逐渐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更是达到了极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基本上处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在古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财政集中。
古代中国的地方政府除了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外,还可以依靠地方财政自行发展经济,因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体系。
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经济开发政策,以此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 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主 要 朝 代 秦 朝 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这就是三公。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 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 隋 唐 的职权。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 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 考核和任免)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 管刑法)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北 宋 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 设枢密使管理军 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 便有皇帝总揽大权。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为 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 理西藏地区。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 定,皇权受到限制 清 朝 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 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 首脑实际上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撤销。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皇 权 逐 渐 加 强 相 权 日 益 削 弱 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 变 化 趋 势
用心 爱心 专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向于完善 二、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1、西周时期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 2、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商鞅变法的实践和韩非子法家理论的基础上,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 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都直接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县成为以后历朝都 设置的一级行政组织 3、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为巩固统治,西汉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制度。封国分为王 国和侯国两级。其中,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有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的监督;王国名义上受 朝廷节制,实际上于割据势力无异。最后导致王国威胁中央局面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先后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最后解决了王国问题。 注:“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的内容和各自的作用:
唐代 拥有强悍的武装,将士世 代相承,待遇优厚 政治上有自主权,节度使 行政 北宋 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各地方军队的精壮之士选入 禁军;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军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 防止武将专权 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并制定了” 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 军队的控制
军事
自己任免官吏, 管辖州县。 三岁一易“的办法;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加强了中央对 节度使的位置传给儿子 或部将,不受中央委派 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 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 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送中央 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请 中央复审核准 消除了地方割 据的物质基础 把地方的司法 权收归中央 地方控制
财政
经济上掌握本地税收,不 向中央缴纳 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
司法
7、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以 外,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 有深远影响。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宣政院辖区) ;元朝还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 加强了对琉球的管理 8、明清时期: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 ,统
元 朝 明 朝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中央行政制度是皇帝制度、宰相制度、秦汉时期确立的三公九卿 制度和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度。 1、皇帝制度 公元前 221 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 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 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 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 19 世纪 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 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 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宰相(丞相)制度的发展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 改革官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王台,事归台阁” 的局面;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体现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 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置右、左丞相,行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明朝废丞相, 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 ;清朝设军机处,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这一巨变反映皇权 已达到顶峰。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 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3、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秦朝统一以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在确定皇权至高无上 的基础上,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免,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 皇帝的命令。汉承秦制,只是在某些官职的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特点:中央行政工作的分工比过去更为清晰,职权也比较分明,但它只适应中央集权的初级行 政管理模式,有待发展和完善 (3) 影响 :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发展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魏晋以来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对此加以发 展和完善,宋、元、明、清等朝代沿袭此制度,只是在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在形式上稍微有所变 化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 特点;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掌,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被进一步削弱,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 (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 向于成熟;它有效的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 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5、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两项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是对三公九卿制的发展与完善,但 二者之间也存在众多的不同。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朝;三省六部制确立与隋朝,盛行 于唐朝;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融为一体,皇帝 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门之间的 分工更加明确,彼此相互制约;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只有一个,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 的决策、审议和行政大权,对皇权有较大威胁;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彼此的分工 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提高了皇权;
措施 推恩令 内容 规定诸侯王死后, 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 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 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诸侯王只能衣食租 税,不得参与政事 作用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使得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附益之法
4、东汉:西汉时原属于监察区划的州到东汉时得到发展。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 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了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 长官。这样,原属监察区划的州,已经发展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东汉末年的地方行政区划, 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但东汉末年州牧的权力过大,使其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5、唐朝:唐玄宗时期设置节度使,掌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大权。安史之乱以后,发展 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6、北宋:为改变藩镇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政。 三者统称三司,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各不统属,大权统归中央。清朝继承发展了明朝的地方行政 制度,在地方上设置 18 行省、5 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 、两国办 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 ,共 25 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明清时期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明朝明成祖时期开始实行“改 土归流” ,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清朝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 ,为大规 模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时期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 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清政府在收复台湾之后,设置 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 防 附: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