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集邮系列十 徐悲鸿的奔马图

合集下载

奔马邮票欣赏

奔马邮票欣赏
《奔马》特种邮票
《奔马》邮票及小型张原画作者徐悲鸿 (1895—1953)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江苏宜兴人。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师,徐悲鸿 幼从家学,9岁开始学画。青年时曾在当地中、小学 任图画教师。1916年赴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 读,课余学习素描。1917年5月赴日本学习美术,年 底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北京期间 常到故宫研究中国古代绘画。1919年赴法留学,入 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留学期间曾赴德国、英国、比 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博览西方古今艺术杰作。
图1-10分别为1953年、1945年、 1948年、1942年、1941年、1944年、 1942年夏季、1939年、1938年10月、 1944年冬季所创。十枚邮票组成了一幅 壮观的十骏画卷,它彷佛让我们听到了 奔马在空中的嘶叫声和清脆马啼声。 《奔马》邮票及小型张是从北京徐 悲鸿纪念馆的藏品中精选出的11幅有代 表性的作品。
T28奔马邮票,1978年5月5日发行, 全套10枚,小型张1枚,影写版,刘硕仁设 计,由北京邮票厂印刷。 邮票及小型张原 画作者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 教育家。邮票和小型张是从北京徐悲鸿纪 念馆的藏品中精选出的11幅有代表性的作 品,它组成了一幅壮观的十骏画卷,它彷 佛让我们听到了奔马在空中的嘶叫声和清 脆马啼声。《奔马》特种邮票及小型张在 30年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为最佳邮票。
马是人类的朋友。从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 就曾把马作为图腾来崇拜,它是英俊、忠实、勤劳、 勇敢的象征。徐悲鸿大师以写生入手,又吸取了西 洋画的长处,以彩墨大写意笔法创作的一批奔马, 成功地塑造了奔马的崭新形象,是中国画在以马为 题材的这一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突破。细赏这套邮票, 人们不禁赞叹徐悲鸿大师的作马技法,他在马的头 部、躯干、蹄腿间,以阔笔横扫竖挥,寥寥几笔便 塑就出姿态各异的骏马;先以汰墨阔笔挥扫出大致 形态,后用浓笔着重勾勒各环节部位;有时直接用 及骨法画四肢,稍挥数笔便将瘦硬劲健的筋骨皮央大学艺术系和上 海南国艺术学院。1933年受法国、德国、比利时、 意大利、英国及苏联的邀请,赴欧洲诸国举办中国 美术展及个人画展。1937年至重庆中央大学任教。 1940年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家大学讲学,并举 办个人画展,将所筹画款全部捐寄祖国。1946年出 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7月在中华全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委、 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 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奔马大邮票资料及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奔马大邮票资料及徐悲鸿简介

【藏品名称】2.8米巨幅钞卷版徐悲鸿奔马邮票【藏品规格】整体规格长281cm宽93cm【画心规格】长181cm,宽81cm【发行数量】中国邮政特批发行1.5万套【发行单位】中藏联盟网【发行价格】2980元【相关证书】365防伪标识、收藏证书、防伪证书徐悲鸿主要作品介绍: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史上最大尺幅邮票,相当于“80猴票”3126倍史上最珍贵钞券邮王,特批采用专用钞券纸及印钞工艺,面积相当于122张百元大钞史上最高成就奔马巨作,首次1:1复活徐悲鸿亿元国宝奔马史上最稀少官方发行生肖邮票,中国邮政特批发行仅1.5万套,是猴票的1/33372年,三次重生,徐悲鸿国宝《奔马》问世,复活、新生!藏品名称:2.8米丝绸钞卷版徐悲鸿奔马邮票【藏品简介】邮票图案为徐悲鸿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作《奔马图》:六匹骏马千姿百态,倜傥洒脱,或奔腾跳跃、或腾空而起、或奋勇向前,如长江、似黄河一样咆哮着,一往无前,奔腾不息,令人叹为观止!它象征中华民资蓬勃昂扬的民族精神,更是对盛世中华的赞美和讴歌。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奔马图

奔马图

《奔马图》鉴赏这幅《奔马图》高3.26米、宽1.12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这是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徐悲鸿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后来,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了奔马的英姿,多少书画家为它发挥了绝技。

课外拓展: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奔马图(徐悲鸿现代)

奔马图(徐悲鸿现代)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徐悲鸿;中国绘画;纸本水墨;南京大学;美术教育家;现代中国画;艺术博物馆;艺术大师
摘要:上图为中国绘画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1944年春所作《奔马图》,纸本水墨,纵61.8厘米,横50.4厘米,落款为“卅三年春日悲鸿”,下钤朱文印“徐”。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其笔下的奔马被公认为近现代中国画标志性成就之一,与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和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本作品整个画面简淡、高逸,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不仅展现奔马神骏的动态美,而且将奔马驯良、坚毅、敏捷的气质揭示出来,奔放之处不狂狷,精微之处不琐屑,筋强骨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

此件真迹由南京大学物理系退休教师吴玉章先生珍藏多年,于1986年无偿捐赠给学校,现收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李文撰文)。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奔马图》赏析《奔马图》简介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

《奔马图》创作背景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奔马图》简介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奔马图》创作背景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在此幅画中,徐悲鸿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特种邮票之中国近代名画系列,部分整版价值不菲

特种邮票之中国近代名画系列,部分整版价值不菲

特种邮票之中国近代名画系列,部分整版价值不菲中国邮政自发行邮票以来,发行了多个特殊主题邮票,其中名画系列自发行以来,因其兼具邮票和名画的艺术性,且便于收藏,就广受集邮爱好者喜爱。

同时能够选入邮票的国画都是能代表中国绘画艺术巅峰价值。

这些优秀作品在印制完邮票后,大都成为国宝,被馆藏博物馆收藏。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名画大家以及他们的哪些作品上了邮票的。

一、徐悲鸿《奔马》一套11枚1978年的《奔马》问世,发行量250万套。

因为发行量不大,这套邮票目前市场价在400元左右。

这套11枚,包括1枚小型张,称得上是气势恢宏的大套票。

邮票为常用票幅,画面以白色衬底,只是用寥寥几笔略微勾勒出草地,10匹生动各异、不受羁绊、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驰骋在祖国的大地上。

小型张1枚,图案采用徐悲鸿的《群奔马》,生动地刻画了六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形象。

构图简洁明了,小型张题为"群奔马",画面上有5匹骏马相互照应着在草地上奔驰,绘画技巧十分高超,显得大气磅礴,小型张以浅灰色花纹作边饰,形成了一种古典美与现代感的有机结合。

T28奔马二、《齐白石作品选》一套17枚中国邮政1980年的《齐白石作品选》,这套邮票共16枚,邮票仅仅发行了200万套。

这套邮票在新中国邮票中,独一无二。

该票画面内容丰富,山水、花鸟、动植物、食品一应俱全,让人大开眼界,清澈的山泉、灵巧的松鼠、可口的白酒、高洁的梅花、悠闲的对虾、娇嫩的白菜、机警的翠鸟、美丽的荷花,都使人流连忘返,仿佛身临其境,乐不思归,大师的技艺使画作意境顿现,狭长的票幅将画作原汁原味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在发行《齐白石作品选》之后,又发行了1枚小型张。

这枚小型张右侧采用齐白石原画。

左侧为齐白石素描像,由范曾所做。

邮票由邵柏林设计。

面值2元。

这一枚发行量25万枚。

这套邮票的市场价值目前在700元一套。

T44齐白石作品选三、吴昌硕作品选1984年恰逢吴昌硕诞生140周年,中国邮政推出吴昌硕作品选邮票。

美术:奔马图

美术:奔马图
《奔马图》,徐悲鸿,1941年,纵326厘米,横112厘米,纸本水 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 这幅《奔马图》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 马图》 真迹。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 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 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 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 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 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 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图》:一洗万古凡马空

徐悲鸿《奔马图》:一洗万古凡马空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市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

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

徐悲鸿九岁起正式从父习画,十三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十七岁时,徐悲鸿第一次独自到上海卖画谋生。

二十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

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

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徐悲鸿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

他满怀诚挚的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艺术理想,把中国美术传统精华和西方美术优长融会贯通,创作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

他坚持艺术直面人生、关切现实、表现生活,走出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道路;他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和美术教育中坚力量,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致力于艺术普及和国际传播,极大地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
发的意态。

此幅作于1947年的《奔马》则是另一番寄意,是徐悲鸿画赠友人黄其锟、刘立信新婚誌喜的贺礼。

黄其锟,字抟九,中南联大教授,经济学家,曾师从徐悲鸿学习绘画;其夫人刘立信女士毕业于清华大学。

徐悲鸿曾言:“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

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一生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

他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塑造了一洗万古凡空的英姿骏马。

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

此幅《奔马》中,作者将西洋画的笔触与传统没骨画法相结合,以惯常的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勾勒马躯干,又以极具古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传达马的神韵,用浓淡有度的水墨表现马的肌肉质感、骨骼结构。

马蹄则两笔带过,灵活生动;脚踝活络,极具精妙。

马鬃、马尾以硬笔刷出,收笔翻转,极为逼真地展现了鬃、尾蓬松的质感和飘动的美感。

画中这匹姿态矫健的骏马正在奋蹄扬鬃、腾空飞奔。

筋骨强壮、肌肉发达、倜傥洒脱,那风劲剽悍、姿态优美的形象,也仿佛自由和力量的象征,令观者在欣赏之余,引发美好的联想与遐思。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

赏析徐悲鸿《奔马图》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级教育技术班班级:10 姓名:邱楠20101121107学号:1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7················《奔马图》对的个人感想········2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二年第四期 总第114期徐悲鸿《骏马图》赏析程幼兰〔摘 要〕 绘画大师徐悲鸿根椐杜甫《秦州杂诗》之五诗意创作的绘画作品《骏马图》,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表现了诗圣杜甫流落秦州的心情,也寄予画家的个性、理想,同时隐喻中华民族蓄势待发、不屈不挠的精神。

〔关键词〕 杜甫诗意画 《秦州杂诗》 徐悲鸿 民族精神作者:程幼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搜集以杜诗为题材的书画作品,馆藏数量现已达数千件。

其中,杜诗书法作品既有明、清及近现代大家的佳作,又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以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于非闇、吴湖帆、李苦禅、吴作人、范曾、黄永玉等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为主。

纵观全部藏品,可谓名作荟萃,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其中,徐悲鸿的《骏马图》(见《杜甫草堂珍藏书画集》第25页)十分有特色。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其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学习,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曾留学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箫声》、《睡》,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奔马图》、《牛》、《梅花》、《春之歌》、《落花人独立》是其代表作品。

他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尤为后人称道。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诗宗,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被公认为“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位深谙传统书画创作个中三昧的鉴赏家和评论家。

他创作了很多题画诗,将原作的神韵与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的大量诗作,又以其内容的丰富广博、气势的跌宕激越、风格的顿挫沉郁以及形象的生动和意境的深远,成为后代书画家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源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再现原6. All Rights Reserved.诗风采、又具鲜明艺术个性的杜诗书法和杜甫诗意画。

《双骏奔马图》

《双骏奔马图》

《双骏奔马图》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中国江苏省宜兴屺亭桥人。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徐悲鸿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是中国少有的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画家,也是最为普通大众所熟悉的近现代绘画艺术大师。

1933年起,徐悲鸿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先生一生节衣缩食,死后将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艺术特点徐悲鸿先生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艺术成就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

奔马纯银120g邮票珍藏版

奔马纯银120g邮票珍藏版

奔马纯银120g邮票珍藏版|中国珍邮《奔马》纯银版【藏品构成】中国珍邮《奔马》纯银版(T.28 10枚+T.28M 1枚)《中国珍邮奔马》邮册 1、纪念张1枚刘硕仁、阎炳武等设计制作《奔马》纪念封5枚,加贴《奔马》个性化邮票《奔马》个性化邮票(大版张)3版《大奔》精仿宣纸画1幅【亮点】1.非常荣幸获得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授权并题词,票图选取了徐悲鸿大师最具代表的奔马画作。

其中几幅是从未对外公开过的作品;2.非常荣幸请到了原《奔马》邮票的设计大师刘硕仁/以及中国邮政最著名的邮票雕刻设计大师:阎炳武、呼振源、姜伟杰、史渊等众大师联袂设计了5枚奔马纪念封;【刘硕仁和夫人卢天骄因患病在身,而且今年已经83岁高龄,所以家中门牌一直挂有“主人有病,谢绝来访”的字样,这次是经过中国邮政的各位领导出面,又因刘硕仁是原《奔马》邮票的设计师,所以才会同意出面为《奔马》珍邮授权。

】3.中国邮票印制局监制;4.高超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更突出的体现《奔马》的艺术价值。

制作工艺采用激光半雕刻技术以及幻彩技术打造。

河南邮电印刷厂,全国三家邮票印制企业之一,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一流的生产设备,掌握多种制版印刷方式及各类先进印后工艺,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能够达到《奔马》设计要求以及能够满足高难度的情况下打造高标准/高精度的工艺技术的厂家,既能体现《奔马》首日封的工艺价值,同时还能达到防伪效果。

5.徐悲鸿长孙徐小阳作序,并授权使用徐悲鸿大师从未公开露面的《奔马》手稿画。

【收藏价值】1:万马奔腾!中国邮政权威监制,纪念徐悲鸿《奔马》邮票发行35周年扛鼎之作!时至今日,全套《奔马》邮票目前已升值近千倍。

因此,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特别在《奔马》邮票发行已35周年之际,汇集众多大师,权威监制发行了这套,纯白银1:1原版雕铸的纯银徐悲鸿《奔马》邮票,并同时配套发行众多价值不菲的珍稀《奔马》主题藏品,真可谓纯银璀璨!万马奔腾!35周年扛鼎!2:一马当先!黄金白银1:1雕铸徐悲鸿《奔马》邮票,扫荡贵金属邮票价值高地!徐悲鸿先生被誉为“天下画马第一人”,将他的画作在贵金属上重现是业界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话集邮系列十:徐悲鸿的奔马图
孙肖南
徐悲鸿,人尽皆知的现代著名作家,擅长绘画走兽、人物、花鸟,他的奔马作品享誉全球,得到了艺术界的最高评价和肯定,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中国画改良论》,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悲鸿马与传统马相比更加昂扬、奔放、蓬勃,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精神感召力、更加具有时代精神。

悲鸿马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在中国画马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画马史上的里程碑。

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悲鸿马独冠绝时而且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悲鸿马极少备鞍勒缰,它们为祖国为民族的命运扬鬃奋蹄、驰骋嘶鸣。

“微能奔走耳,未死未辞劳。

哀鸣思战斗。

相期效死得长征。

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

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

”“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这些款识真实反映了徐悲鸿忧国忧民的真实思想、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完美的结合。

奔马图是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抗日战争进入存亡之期,徐悲鸿远在马来西亚,为表达自己爱国热情的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之间,力量动人心魄。

1978年5月,为了展示中国绘画艺术成就,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奔马》的特种邮票以及奔马小型张,整套邮票总共有10枚,都是选用了徐悲鸿在不同时期画下的绝佳自作,如其中一张(10-5)邮票,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1年在马来西亚心系祖国而画下一副立轴《奔马》,画面上塑造了一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奔驰的骏马形象,邮票上还印上了徐悲鸿的题词“辛巳八月悲鸿时客槟城”表达了徐悲鸿当时远在他乡,心系祖国安危,并希望自己如同此奔马一般踏实前进,为祖国抗战事业尽力的崇高品质。

(10-1)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51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这幅画是在北京悲鸿故居里画的。

画面上题诗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

(10-2)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5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面上题字为:“敷孟吾兄教之,卅四年岁阑鸿。

”点明了作画的时间和目的。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它英俊矫健,昂首环顾大地,颈鬃和长尾飞动,兴奋之情溢于画面。

(10-3)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8年6月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正面角度,生动地描绘了骏马飞奔而来的勃勃英姿。

画面上题字曰:“卅七年六月悲鸿想象汉时盛世天马涞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

”表达了徐悲鸿当时迎接全中国解放的兴奋心情。

(10-4)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2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骏马形象。

画面题诗曰: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

表达了徐悲鸿积极抗日的强烈愿望。

(10-5)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1年画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幅立轴《奔马》。

画家采用正面角度,塑造了一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奔驰的骏马形象。

画面题字曰:“辛巳八月悲鸿时客槟城。

”表现了徐悲鸿身居异乡,为祖国抗战事业踏踏实实尽力的精神和品质。

(10-6)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4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这幅画是在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磐溪一间简陋的木板房里画的。

画面右下角题有诗句:问汝健足裹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

意为:你为什么要把健壮的脚包裹束缚起来呢?还是为寻找旺盛的生命力去尽力奔驰吧!
(10-7)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2年夏天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造型,在横式票幅上,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匹奔跑着的骏马,蹄步稳健,透着一股韧力。

画面上题字为:“壬午夏悲鸿。

”点明了作画的时间。

(10-8)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39年5月在新加坡创作的一幅《奔马》。

在横式票幅上,采用侧视角度造型,塑了一匹驰骋原野的骏马,勇猛而矫健。

画面上题字为:自新先生雅教骋容与兮,距万里兮;安匹兮,龙为友。

既交代了绘画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又表达了画家高远的志向和美好的情怀。

(10-9)图案采用了徐悲鸿1939年10月创作的一幅《奔马》。

在横式票幅上,画家生动地塑造了一匹奔跑腾跃的骏马,昂首飞蹄,浑身充满着力量和勇气。

画面上的题字为:“已卯十月悲鸿。

”点明了绘画的时间。

(10-10)图案采用了徐悲鸿1944年冬天在四川重庆创作的一幅《奔马》。

在横式票幅上,画家采用侧视角度造型,刻画了一匹驰骋大地的骏马,四蹄飞扬,势不可挡。

画面上的题字为:“卅七年冬至悲鸿客重庆。

”点明了绘画的时间和地点。

《T28M 奔马小型张》发行日期是1978年5月5日。

这枚小型张邮票的主图采自徐悲鸿原作《群奔马》。

画的左上方有徐悲鸿题字及印章。

题字为:壬年大暑悲鸿。

“壬年”是1942年,那时徐悲鸿在重庆。

画作于重庆凉风垭一位朋友家里,时值“大署”。

画面有六匹奔马。

一马在前作回顾态,二马并驰,其一与作回顾态的奔马相应;右方一白一黑,奔驰中两相默契;后方一马只见马首,似在紧跟前五匹。

六匹马姿态各异,奔他向前则是相同的。

关于群奔马的特色,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在《人民有情》(见《集邮》1980年第5期)一文
中讲得极好。

她说:“那枚五元的长方形邮票,是六匹奔马,……原作长九十五厘米,宽一百八十一厘米。

人们站在这幅作品前,仿佛能听到疾风暴雨似的阵阵马蹄声,气势磅礴。

虽然画面缩小成为邮票,但那奔放的笔墨仍能予人以豪迈之感。

加上画面四周衬托了银灰色花纹的续边,更增添了中国同的意味,显得质朴、大方、庄严、美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