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热点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哲思丰赡文采涌动——走近作家周国平
【名家档案】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是当代最具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作品风格】
周国平的散文总有一种白玉兰一般的芳香,清清爽爽的,干干净净的。无论什么时候读他的散文,都可以使人感受到从喧嚣的闹市,飞到若禅若道的平静世界,从烦恼丛生的惆怅,回到无根无欲的无邪时代。徜徉在他优美的文字中,总会逆溯到一份难得的清醒。“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读周国平的散文,如饮山泉,甘甜清冽,简单的几个字,就会令人清爽。天下智者似乎都对平凡的生活眷恋不已。品味平凡的生活,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品味平凡生活,在从容中有一种神性。这是学者周国平对心智的理解。
读周国平散文,总觉得他的心头有一潭善良的清水。他获得过多少荣誉,经历过多少风霜,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生命的了解和敬畏,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他那“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的视角,他那虔诚的写作,总在影响着他的每一位读者。通过阅读经典,周国平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的心灵使他坚定地相信,善良的人更能活得丰富而高贵。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道里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一面为世风摇头,一面又感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②莫非是习惯了?
③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把自行车真是不足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④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⑤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⑥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命题中的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⑦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⑧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⑨由丢车引发这么多议论,可见还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乐意承认。试想,对于人生中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点阿Q精神行吗?由社会的眼光看,盗窃是一种不义,我们理应与之作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出一副哲人的姿态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风是否会好一些呢?那么,这也许正是我对不义所作的一种力所能及的斗争罢。
(选自2006年第11期《老年教育》)
1.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2.第③段中,作者说“人生在世,必须
..习惯于失去”,为什么要加上“必须”一词?
3.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们“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
4.丰子恺在《邻人》中写道:“上海的五金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四不灵’锁。……工料都很精,形式都很美,好像一种徽章。这确是一种徽章,这是人类的丑恶与羞耻的徽章!”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对“这是人类的丑恶与羞耻的徽章”的理解。
解题指导及答案本期A1版参考答案
1.【解题指导】此题重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者由小到大,从丢自行车说起,结合人生、西方宗教等论证必须习惯于失去。最后首尾呼应,收束全文。解答此类题,要做好两点:一是注意分清层次;二是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切忌游离于文章之外。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从自己丢失自行车说起,引出“习惯于失去”的话题;其次结合社会与人生实际来谈失去是必然的,论证“必须习惯于失去”;再次结合东西方宗教的“布施”来进一步论述“要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失去”。最后照应首段,归结“习惯于失去”的现实意义。
2.【解题指导】这道题,表面上看是解释文中重要词语,实则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文章主旨的理解。第③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统领了下文,因此要正确回答本题,必须考虑到下文,把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提取出来,而中心句无非是段首句、段尾句和抒情、议论句。据此,就可正确作答本题了。
【答案示例】就人生而言,“失去”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习惯于失去,人们才不会在“失去”面前委屈、痛苦,甚至一蹶不振。加上“必须”一词,强化了作者对自己认知的肯定性。
3.【解题指导】对句子的理解,要坚持“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要注意这句话的前后文,也就是要从主旨入手。因为句子是为文章服务的,所以,结合主旨理解句子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答案示例】在我们心中,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人们还是不习惯。所以,在失去的时候,“仍不免感到委屈”。
4.【解题指导】分析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句子本身的含意。用这种方法分析,带有鉴赏的性质。
【答案示例】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世间还有盗窃这样的丑恶行为,体现了人们对财物的执著之念和对他人的防范之心。这种丑恶行为早已司空见惯,人们进行防范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文中所提到的“习惯于失去”一样,既然是一种必然现象,就理应去接受,去习惯。此句含有讽刺意味。